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
初中化学鲁教版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教案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鲁教版教材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实验室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化学实验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化学反应吗?化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 引导学生谈论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讲解化学实验室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分析化学反应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3. 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1.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学习感悟;
2. 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和应用;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的化学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提醒学生注意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导入、讲解、实验操作、讨论和总结、作业布置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和实践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鲁教版初中化学优秀教案
鲁教版初中化学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常见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和特征。
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原子、离子和分子在反应中的作用。
3. 常见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和特征。
教学难点:1. 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和过程。
2. 分析和解决化学反应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化学》第三册。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3. 课件和教学辅助工具。
4. 讲解化学反应的实例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老师通过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讲解化学反应概念和特征(15分钟)1. 解释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原子、离子和分子在反应中的作用。
3. 举例说明常见化学反应的特征及方程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老师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效果。
四、学生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一些化学反应的练习,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掌握。
五、复习与拓展(10分钟)老师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给学生留下一些拓展阅读的作业。
六、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增强了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新颖且生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练习的方式,能够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掌握。
备注:本节课以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鲁教版初中化学全套教案
鲁教版初中化学全套教案课题:化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酸碱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3. 能够用PH试纸检测酸碱溶液的酸碱性质。
教学重点:1. 酸和碱的定义;2. 酸碱指示剂的使用;3. PH试纸的使用。
教学难点:1.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2. PH值的测定与酸碱性质的判定。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实验原料、教学实验操作指导书;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讨论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物质;2. 提出问题:酸和碱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酸碱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 介绍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3. 讲解PH值的概念及其在酸碱性质判定中的作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质;2. 实验二:利用PH试纸测定不同溶液的PH值。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交流与讨论,确定溶液的酸碱性质;2. 总结实验结果,复习酸碱的基本性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并做好作业。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以“实验教学”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理解酸碱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总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巩固了学生对酸碱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进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视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酷爱科学,建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进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期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现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摸索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现: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现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品,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出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以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第一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案初中化学鲁教版
教案初中化学鲁教版课程:化学
教材: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年级:初中
主题:酸碱反应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酸碱的定义及特性。
2. 了解酸碱中常见的具体物质。
3. 掌握酸碱的性质及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
1. 酸碱的定义及特性。
2. 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1. 理解酸碱的定义。
2. 掌握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
教学准备:
1. 教材《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酸、碱、指示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酸碱反应的知识。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酸碱的定义及特性。
2. 带领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进行一些简单的酸碱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反应过程。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酸碱反应的规律。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酸碱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
2. 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让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下节课复习酸碱反应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酸碱的定义及特性,掌握酸碱反应的基本规律。
在
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演示和讨论环节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同时,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课方案【篇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课方案】2013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教课方案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单元备课(上)第一节化学真巧妙第二节体验化学研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术训练(一)单元备课(下)第一节化学真巧妙【篇二:鲁教版初中化学(上 )教课方案】鲁教版初中化学(上)教课方案江阳区况场中学许小兵12附:板书设计4.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 co2 的循环产生: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焚烧等耗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二、实验室制法原理:药品:大理石、石灰石或稀盐酸3反响:装置:发生装置:(与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同)采集装置:向上排气法步骤:查验:考证: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验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4【篇三:鲁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课方案】课题:元素(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知道元素的观点,初步学会用元素描绘物质的宏观构成2、学会对单质、化合物分类,领会分类思想,学会分类方法3、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并记着常有的元素符号教课重点和难点:1、元素观点的成立及物质的分类2、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其正确的书写教课方法:启迪叙述法、自学法教课内容剖析:本课题第一课时主要包含元素及元素符号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经过剖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构成,从原子的角度指引学生成立起元素的观点,而后经过元素观点,使学生学会对物质的简单分类。
第二部分内容经过创建疑问使学买卖识到元素符号存在的必需性,进而引出元素符号。
并使学生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经过分别记忆与集中记忆相联合的方法使学生赶快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读法。
学情剖析: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节从学生熟习的几种物质水、氧气、氢气下手,给出了它们的分子构造表示图和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化学式,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
经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知道同种原子拥有同样的核电荷数,不一样种类的原子根本差别在于核内质子数不一样,为“元素” 观点的成立进行了知识的铺垫教课过程:[知识回首 ](教师)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水是由(学生)思虑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引入新课 ]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教案
课题:化学元素及周期表
学科:化学
年级班级:初中八年级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基本性质。
3.理解和掌握周期表的组成结构及元素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的概念及性质,周期表的组成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难点:掌握元素符号及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1.教材《化学》
2.化学元素周期表
3.板书、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将化学元素周期表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化学元素的基本特征。
二、讲解(15分钟)
1.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讲解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基本性质。
三、练习(15分钟)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化学元素表,并进行相互核对。
四、探究(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周期表的组成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并总结。
五、梳理(5分钟)
教师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复习。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了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基本性质,对周期表的组成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的内容为《初中化学》鲁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课时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安排为3个课时,具体内容如下:课时一: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 -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 -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引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找出不同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 2. 导入:简单介绍物质分类的方法,如按物质的状态、组成成分等进行分类; 3. 实践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分类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外观,掌握物质分类方法;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分类方法,并进行讨论;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课时二:溶解和固体的特点教学目标: - 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了解固体的性质和分类; -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 1. 复习:对上节课所学的物质分类进行复习,并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 2. 导入:简单介绍溶解的概念和固体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3. 实验探究:进行溶解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速度和溶液的特点,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溶解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固体的性质; 5. 拓展:介绍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实际应用,如盐的溶解和冰的融化等;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课时三:化学实验与实验记录教学目标: - 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 掌握实验记录的基本方法; -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能力。
教学内容: 1. 复习:对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并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2. 导入: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等;3. 实践探究: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实验心得和实验记录的方法,促进合作学习;5. 集体总结: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进行集体总结和评价;6.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教材:鲁教版
课题:化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化学中的基本术语和单位。
3. 能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化学仪器和设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难点:化学中的基本术语和单位。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化学教学课件。
2. 班级准备化学实验器材。
3. 学生准备化学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0分钟)
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2. 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详细解释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和神奇。
四、课堂讨论(10分钟)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化学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实验操作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鲁教版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化学教案
课题:常见的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金属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及特点
3. 能够区分常见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金属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及特点
教学内容:
1. 常见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2. 金属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及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不同金属材料,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性质和用途。
二、讲授
1. 常见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介绍常见金属元素(铁、铜、铝等)的性质(电导率高、延展性好等)和用途(铁用于建筑、铜用于导电等)。
2. 金属元素的周期表位置及特点:讲解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左侧中间)及其特点(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等)。
三、实验
进行金属导电性实验,让学生验证金属元素的电导率高的性质。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并理解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特点。
五、作业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金属元素的短文,包括性质、用途和周期表位置等内容。
六、反馈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辅助:
1. 实验设备:电导实验所需材料
2. 展示材料:周期表、金属元素样本等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常见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区分金属元素的特点和周期表位置。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了解更多不同金属元素的应用和意义。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课题:化学基础知识教材: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2.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3. 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3. 常见元素的符号及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化学主要研究什么?引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讲解(10分钟)(1)讲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强调化学研究的重要性。
(2)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提示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3)展示常见元素的符号及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练习(15分钟)(1)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并分享对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2)设计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单独或小组完成,并进行讲评。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5. 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化学基础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化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范文5篇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范文5篇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化学第一课初中鲁教版教案
化学第一课初中鲁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化学,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简单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的定义,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鲁教版化学一年级》;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引入化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化学的定义(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定义,并通过例子说明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粉的作用等。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5分钟)
教师向学生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和小实验,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影响其变化的。
四、小结及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的概念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通过直观的例子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 理解复分解反应。
3. 了解酸碱指示剂、浓硫酸的特性及稀释。
4. 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类知识,提出问题:酸是一种什么物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酸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盐酸(HCl)的性质:a.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b. 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
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c. 盐酸的化学性质:讲解盐酸与金属、碱、盐的反应,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讲解硫酸(H2SO4)的性质:a. 硫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b. 硫酸的化学性质:讲解硫酸与金属、碱、盐的反应,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讲解复分解反应:介绍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盐酸与锌粒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演示硫酸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演示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原理。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 强调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了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初中化学鲁教版化学真奇妙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化学真奇妙教案
学科:化学
教材:鲁教版《化学真奇妙》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主题: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任务;
2. 掌握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 学会化学方程式的基本书写方法。
教学步骤:
1. 准备阶段(5分钟):
- 引入化学学科,让学生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了解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 分发教材,并让学生先行阅读相关章节,引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2. 导入阶段(10分钟):
- 以化学实验为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发现实验中的化学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习阶段(20分钟):
- 通过带领学生探讨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让他们归纳出区分三者的主要特点;
- 给予学生举例子的机会,让他们实际操作并进行判断。
4. 结论阶段(10分钟):
- 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 提醒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让他们进行练习。
5. 课堂反思(5分钟):
-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反馈意见,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 鼓励学生对化学学科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教师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中发现化学的奥秘,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倡导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共64页)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共64页)目录1.1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1.2体验化学探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课时)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2.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2.3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2.3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2.4 元素(第一课时)2.4 元素(第二课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3.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二课时)4.1 空气的成分4.2 物质组成的表示4.3 氧气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5.2 化学反应的表示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具备化学现象和化学制品的认知描述能力。
2.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能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描述两者的不同。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1.1节化学真奇妙》(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2-6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2.什么叫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1)铁生锈;(2)石蜡熔化;(3)纸张燃烧;(4)瓷碗破碎;(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6)潮湿的衣服被晾干了;(7)下雪后天气暖晴,雪融化。
初中化学鲁教版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化学教材版本:鲁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常用净化方法。
2. 掌握过滤、吸附等基本操作技能。
3. 能够分析生活中水的净化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水的净化原理和常用净化方法。
2. 过滤、吸附等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1. 过滤、吸附等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2. 水的净化过程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铁架台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水是否都是纯净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自然界中的水含有大量的杂质,需要进行净化。
二、学习水的净化原理和常用净化方法(1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关于水的净化原理和常用净化方法的内容。
2. 教师讲解并演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方法。
三、动手实践:过滤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完成一个过滤操作实验。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四、学习吸附原理及活性炭吸附实验(1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关于吸附原理及活性炭吸附实验的内容。
2. 教师讲解并演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五、综合应用:分析生活中水的净化实例(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生活中水的净化实例。
2. 各组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水的净化原理和常用净化方法,掌握了过滤、吸附等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水的净化实例,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
初中化学鲁教版优质课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优质课教案教学内容:初中化学,鲁教版,第三章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规律;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性质的预测和比较分析。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主要特点;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 通过元素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分析。
教学难点:1.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2. 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性质的预测和比较。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第三章相关内容;2. 电子元素周期表;3. 实验室用具:各种元素的样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元素周期表有着特定的结构?二、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主要特点(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现过程;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特点:周期性、族式相似性等。
三、学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20分钟)1.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和族式相似性;2. 演示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找出元素的周期数、族数和原子序数。
四、实验操作:使用元素周期表对元素性质进行预测(20分钟)1. 将几种元素的样品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元素周期表推测它们的性质;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准确。
五、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2. 总结学习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 互相交流体会,提出问题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2. 提醒学生下节课准备好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视觉化教学资源,结合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应用。
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元素性质的预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逻辑。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篇一: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案汇编四】第五单元第二节课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活动与探究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测试一些物质的ph。
2.通过对各种操作的比较及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建立正确的测试和读数方法。
3.让学生自主测试,拓展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观念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疑点1.不同生长时期的水果和蔬菜ph是否相同,建议测不同生长时期番茄ph进行了解。
2.观察头发光泽需要哪些条件,建议增强光线和利用放大镜观察。
3.生取几次的平均值。
重点和难点 1.测试方法。
2.活动方式:学生主持;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①分组准备:每组有520 ml 为1、4、7、13的溶液,头发五束(同一个人的头发)。
试纸、玻璃棒、镊子、小刀、纱布、放大镜、弹簧秤等。
教学设计ph(1、4、7、10、13)溶液的小烧杯中,等会观察。
61 生1:溶液的ph<7ph>7显碱性,ph=7显中性。
生2: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点评: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做主持,本身就是对能力的训练,把讲台让给学生,同学们相互理解与支持,合作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行为和表达更具有学生自身的特点。
但主持人和同学们是处于同一知识平台,随时需要老师的指点,老师在课前要帮助主持人理好提纲。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用ph试纸来测一些物质的ph。
今天的主持人为a(男)同学和b(女)同学。
(主持人上台)a:说是主持,我们会和同学们一样,也要做实验,我们一起做,一起讨论。
b:各组还要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看哪组做得最好。
(两位主持人在讲台上做)学生分组实验:测稀硫酸、稀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的ph。
(老师在黑板上画表) (学生自由上台在黑板上板书实验结果) b:那就是说是想像出的一种颜色了,颜色是能想像出来的吗?第十组代表:好像又不能。
生1:既然不能,那么用最接近的颜色反而更准确了。
生2:说明用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量。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一、基础知识梳理:(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二)科学探究的途径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使用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不能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
(2)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 mL,固体只需。
(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要放在。
2.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块状:用夹取,放入平放的,再将容器慢慢直立(横放竖),使块状物轻轻滑落至底部,可防止打破容器底。
②粉末: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较多量:倾倒法,瓶塞,标签,瓶口与容器口紧挨。
②较少量:用滴加,注意要“垂直悬空”。
③一定量的液体:所用仪器:和(3)取用一定量的药品①液体用:a.量筒应放,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改用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b.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若视线偏高(俯视),读数偏;若视线偏低(仰视),读数偏;②固体用:a.将游码拨零,调节天平平衡;b.称量物放盘,砝码放盘。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纸片上(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砝码要从到加,用镊子拨动游码;称量物的质量= 的质量+ 的质量。
3.物质的加热⑴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加热。
②灯壶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③点燃时应用,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④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吹灭。
⑵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
⑶固体的加热试管口要,防止,引起试管炸裂;⑷液体的加热①加热前,先把玻璃容器外壁的水,以免炸裂试管;②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4.气密性检查:步骤:①连好仪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课题:第一节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实验用品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后练习:1、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氧气B、氯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2、某些虾条包装中充有一种廉价易得的气体,目的是防止虾条变质,并可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压碎,该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曾被称为惰性气体B、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4、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大约要吸收8L氧气,大约需要吸收的空气是()A、50LB、40LC、30LD、20L5、(选做)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1)磷在空气中燃烧(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3)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4)长期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色固体(5)有些豆科植物的根瘤里有一种叫根瘤菌的微生物很奇妙,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一种气体,转化为它的营养物质,该气体是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刘敬忠课题: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
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本学期总第 课时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张波课题: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式的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2、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 重点、难点 化学式的意义 ★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提供了一组图片,从微观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符号可以传递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化学式的意义。
化合价的含义教材只做简单讲解,注重让学生观察化合价与化学式,注重让学生找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规律,将规律进行总结。
★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物质的元素宏观组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归纳。
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 实验用品 铜、水、食盐等物质的微观构成图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后作业:已知在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请你按照上述步骤书写氧化铁的化学式。
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刘敬忠课题: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三课时)★教学目标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定量计算,其前提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化学式的意义。
在次基础上,教材以水为例,设计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教学过程课后作业:课本P74在线测试:1、2。
课题: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实验用品★教学过程探究目标: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提出问题: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收集资料: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
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试管口,观察现象。
3、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木条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速度快还是慢?木条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
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有或没有)气泡冒出收集到的氧气是色的气体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反应物,状态,条件,收集方法,。
知识应用: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填字母);(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
原因是。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探究目标: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2、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3、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收集资料: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步骤和方法现象分析和结论1、氧气的物理性质收集两瓶氧气,一瓶正放,一瓶倒放,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过5秒钟后,再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氧气是色味气体一开始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的现象是过5秒钟后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的现象是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如图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等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观察现象。
(扫描课本76页上图)木炭是色体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用手摸瓶壁振荡后,澄清的石灰水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2)如图所示,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把红热的铁丝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纱),观察现象。
(扫描课本77页上图)(3)如图所示,点燃一根蜡烛,观察并记录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扫描课本77页下图)铁丝是色体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光亮的铁丝变成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用手摸瓶壁集气瓶内壁有证明铁丝能在氧气里,放出,生成的是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纱?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除了上述物质以外,你也可以选用同一种类的其他物质(当然要先征得老师同意)进行实验,动手试试看吧,填一填。
2、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怎样呢?交流与反思:1、我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有、、、、等。
2、碳、蜡烛等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铁丝这种物质在空气中而在氧气中。
由此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教学反思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刘敬忠课题: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1)教学目标5、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