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合集下载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新会计准则下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从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概述、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更好地运用新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概述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确认:新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收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企业需按照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进行收入确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2.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旨在减少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

企业需按照资产的实际状况合理计提减值准备,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3.企业合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合并方法、合并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企业遵循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原则,有助于减少企业通过合并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4.披露要求: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增加披露内容,提高披露质量,使财务报表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企业需遵循披露要求,规范信息披露行为。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沪深A股1123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确认方面:新会计准则下,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成本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受到限制,使得企业的收入确认更加规范。

2.资产减值方面: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要求更加严格,企业通过调节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降低。

3.企业合并方面: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的方法和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助于减少企业通过合并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4.披露要求方面: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增加披露内容,使财务报表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在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上市公司。

任何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上市公司更应该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创造更多的价值。

特别是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以来,盈余管理更成为各上市公司的一个焦点。

本文主要探析新会计准则的含义、在此准则下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可用的手段、使用盈余管理手段时所涉及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标签: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就目前而言,社会上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管理者为达到并维护相关利益人的利益,使用现有的会计原则,并利用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控制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和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以使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使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获得更高的投资价值。

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它并不是恶意的违法的操纵过程,它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前提下,使上市公司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实现有利于自身的财务结果。

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目的在于使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可靠、真实,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同样,对于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手段又会有新的变化和需注意的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的解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为了我国经济活动与国际接轨,完善我市场经济制度,使公众了解更全面准确地企业会计信息。

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包括关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关于存货、关于无形资产、关于债务重组等等。

很多具体的新准则对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有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同时不可避免地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纵空间。

首次运用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对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意味着必须重新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规则,会计选择方法的增大,需要更多的能力高、灵活性强的会计人员。

二、上市公司可能使用的盈余管理手段自盈余管理这一课题的出现以来,一直备受会计、金融领域的广泛关注。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崔玉倩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以期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但是大部分的盈余管理是出于私利,人为地操纵、调节会计相关信息,严重的会误导投资者,最终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公允价值的计量使用方面在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前提下,新会计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于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比如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均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并且给予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根据对公司经济预期的改变来调整会计政策。

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因而,企业会计核算结果将更为真实地反映公司资产负债状况和经营成果。

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比较准确的计量标准,没有像国外一样完善的评估机构,而且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的评估方式、不同的评估机构,得出的评估结论也不尽相同。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成为盈余管理操控的工具,问题并不在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而在于公司内部的结构以及决策体系是否完整。

所以,如果企业没有建立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内部管理机构,不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和变更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决议的话,公允价值的操作将使一些公司达到某种盈余管理的目的成为可能。

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使不同资产差异巨大。

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由于公允价值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并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大部分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采用谨慎的态度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中相当一部分继续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然而,由于近几年房地产升值的速度较快,一旦企业将计量模式由历史成本改为公允价值,其早期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防范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防范

业 管 理 层 在 企业 会 计 准 则 、 计 制度 的允 许 的 范 围 内 , 过 选 择 会 通
会计学界对盈余 管理的概念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 美国会计 会 计 方 法 、进 行职 业 判 断 而 导 致 的账 面 盈 余 的变 动 ;企业 依 法 重 学 家 凯瑟 琳 ・ 珀( teie S hp e) 著 名的 《 余 管理 组 其经 营 活 动或 交 易 以达 到 即期 或 持 续影 响 企业 账 面盈 余 的行 为 雪 Kah r c ip r在其 n 盈 的评论)C mme tr n er ig n g me t ) o ( nay o ann s ma a e n)  ̄文 中, 将盈 等 ,也 包括 非 法 的 或 欺 诈性 的操 纵 行 为 ,如有 意 识 地 “ 度 ”或 过
理 调 整 等方 法 ,贯 穿企 业 经 营 管理 的全 过 程 。 日常 动 态 检 查 ,以 制和预算分析却形 同虚设,大量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落到实处 ,效 财 务 管 理 部 门及 责 任 部 门 以预 算 台账 为 检 查 依 据 。 月 度分 析 考 果 不 佳 。在 具 体企 业 活动 中 中 ,出现 很 多超 预算 的 情 况 。因此 企
接 制造 费 用预 算 、期 间费用 预 算 才能 最 终确 定 下来 。 经批 准 的预 需 要 各 级 部 门全 部 合 理 配 合 、共 同参 与 。
算 是企 业全 部 经 营 管理 活动 及 各项 收 支 的依 据 ,除 非 出现 不 可预
2企 业 不仅 要 注重 预算 的编 制 , . 更要 抓好 预算 控制 和预 算分 析 很 多 国有 企业 年终 总 结 时 , 都会 由财务 部 门牵 头 , 织 , 组 召开 预 算布 置 会 ,各 业 务预 算 单位 从 下 到上 进 行编 制 ,最 后 交 由财务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些配套政策也必须加快完善。 圃
【 考文献】 参
1、,Fra bibliotek蔡 昌.盈余管理【 】 M .西安 :西安
交通 大 学 出版 社 ,2 0 05
2 任 春 艳 . 市公 司盈 余管理 与会 计 、 上
准则制 定[】 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 M.
版社 ,2 0 07
沈 烈 ,张 西萍 . 会 计 准 则 与盈 余 新 管理[] J.会计研 究,2 0 , ) 07( 2
浅析 新 会计 准 则下
上 市公 司盈余 管理策 略
李晓芳
【 文章 摘 要 】
机 构的要 求 , 不仅要 在注 册 资产 评估师 的数
南 昌市公 安消防支 队 3 0 0 0 3 3
定主体出于特定 目的, 交易价格往往有失公 平;再即是中介机构可信度较低 , 市场执法 本 文从 新 会 计 准 则 中的 公 允 价 值 、 和 管理 不严 ,资产 评估 作假 现象 严重 。这 些 资 产减 值 和 关联 交易三 个 方 面 分析 上 市 因素都导 致若 采用 公允 价值 计量 的话 , 市 上 公 司盈 余 管理 方 法 ,提 出 防 范过度 盈 余 公 司有 较大 的操纵 空 问 , 会成 为上 市公 司 将 管 理 的措 施 。 盈余 管理 可利 用 的重要 手段 。比如上 市公 司 可 以通过 “ 活运 用”资产 未来 现金 流量估 灵 【 关键 词 】 计 的弹性 , 对未 来 收益 的估计 以及 折现 率 的 新 会 计 准 则 ;盈 余 管理 ;公 允价 值 ;资 确定 按 自身 的需要 在一 定范 围 内人为 调整 ; 产 减 值 ; 关联 交 易 或者买通评估机构 ,与相关评估人 员合谋 , 显 而易 见新 会 计 准则 的颁 布 对 上 市 公 来确 定适 合 自己的公允 价值 , 而达 到盈余 从 司财务 造成 了重 大 影响 , 其是 一些地 产 公 管理 的 目的 。 尤 司 , 券公 司等 含有 大量 用 公允 价值计 量 的 证 资产 , 财务 报表 中个 别账户 数 字将 有 巨大 二 、利用公允价值 进行 盈余管理的治 其 的变化 。我国上 市公 司盈 余 管理 现象 本就 普 理策 略 遍 存在 , 直 是一 个令投 资 者和政 府 关注 但 一 新 会计 准则 下 公 允价 值 计 价 基础 的广 直未 能有 效解 决 的重要 问题 , 新准 则 的实 泛运 用 , 切需 要尽 快在 资产 评估 市场 建立 迫 施 使 得 上 市 公 司 财务 报 表 显 得 更 加 扑 朔 迷 起 比较完 备 的资产 评估法 律体 系 、 完善 的 资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
的 变化 进 行 研 究 。
【 关键 词 】
盈 余 管理 ;会 计 准 则
在我 国资本市场 ,盈余数字具有很强 的信息含量 ,并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一 方面 ,上市公司管理 当局 由于经济利益的 驱动而进行盈余管理 ,影响财务报表盈余 信 息 ;另 一方 面 ,盈 余 信 息 的 重 要 性 ,使 得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出台相关规定和监管 措施对会计 盈余信息 的确认 、计量和披露 加 以规 范 和 约 束 。但 会 计 准 则 赋 予 企 业 管 理层 自主选择会计政策 、独立进行职业判 断 的 剩 余选 择 权 , 以及 会 计 准 则 本 身 的 技 术局限性却给盈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2 0 年 1 1日开始实施 的新会计 准 07 月 则对 上市 公司盈余管理方式产生了重大影 响。 在对原有 的盈余 管理 方式有所 限制 的 同时 ,由于会计准则的局 限性 ,也不 可避 免 地 带 来 新 的 盈 余 管 理 的方 式 。
1 新会计准 则规定 , 、 企业对 固定资产 的 折 旧 年 限 、 旧 方 法 和 预 计 净 残 值 应 至 折 少每年复核一 次。 使用寿命及预 计净残值 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 ,应当予以调整 。上 市公司的 固定资产价值 一般较大 , 只要有 证据证 明其使用寿命和净残值与估计数有 差 异 , 可 以 通 过 会 计 估计 变 更 ,采 用 未 就 来适 用 法 ,不 再 进 行 追 溯 调 整 。这 样 ,上 市公司可以简单地改变各会计期间的折旧 费 用 ,实 现 盈 余 管 理 。 2 允许 无形资产 开发费用资本化 。 、 公
新会计 准则对 原有上市公司盈余 管理方式的限制


1 部分资产减值准备不 得转回。 、 资产 减值 准备 的计提和冲回曾经是 某些上市公 司进行 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 。 旧会计准则 对 资产 减值转 回没有特别 的限制 , 只是规 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 间据 以计提减值 的各种 因素发生变化 , 使得资 产的可收 回 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 ,则 以前期间 已计提 的减值损 失应 当转 回, 这使得 上市公司利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

如何在完善外部机 制的情况下 ,促使董 事会在公司运 行 中发挥积 极 作用是提 高我国公司绩效的关键。随着信息披露 的充分 性, 公司 关于对财务和财务指 标的数据会越来越 多 ,利用修订 后的平衡计 分 卡体 系 , 以对我 国公 司的董事会集 团的绩效进行评估 , 可 促使董 事 会更好地 完善自身 , 而提升公司绩效。● 从
. 址
MA) 平衡计 分卡 的使 用情况进 行了调查 , 显示 8 %的公司经 营绩 8 效有 所提 高 ,6 6 %的公 司利润在提 高。~个 K MG 的管理 咨询 师 P ,发现 7 %的失败公司存在共 同的原 因, 存 在交流障碍 和战略 无法付 0 即: 诸实施。针对董事会与 CE 来说 , O 透明地公开衡量结果 , 使各方能 够 明确其所承担 的责任与义务是计分 卡体系成功 的关键 ,也是 提 高公司绩效的关键。
据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 , 计入“ 营业外收入 ” 反映在利润
表 中, 这部 分 债 务 重 组 收益 占浪 莎 当 年利 润 总 额 的 8 8 06 %。浪 莎 最
大限度地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 , 迅速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 经营成果 , 提升 了企业业绩。 无独有偶 ,T宝硕 2 0 S 0 7年 1月 2 5日进入破 产清算 程序 后 , 为避 免 公 司破 产清 算 , 极进 行债 务 重组 工作 。 其 中保定 投 资 积 发展 有 限公 司豁 免 了宝硕债务 重组额 8 %的应付账款 , 0 使宝硕 获 得 了 5 0 80 3 5万 元 的 债 务 重 组 利 得 . 占 当 年 利 润 总 额 的


FRI ND S 0 F E
A () f

UN TI NG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u a fS ut 0 m lo 0 hwetAg iulu a nv r iy S ca ce c iin) s rc t rlU ie st ( o ilS in eEdto
Vo . , . 1 7 No 1
ar ort o p ny’ ar ng a ge e ta 0s i e w a s oft a n n a g m e dsf he c m a s e ni s m na m n nd p sbI y he e r i gs m na e ntund r t w c 0u i g s a — e he ne a c ntn t nd ar . ds Ke r s:e r i gs m a ag m e ; n w c ou i g s a da d y wo d a n n n e nt e a c ntn t n r s;pr v s0 f s e m pam e o i in ora s ti i nt
Ab ta t sr c :Ch n e i e 9 n w c o n i g s a d r so b u r 5 o O 6 i a r v s d 3 e a c u tn t n a d n Fe r a y 1 f2 O .Ta i g i t o sd r t n t e n w t e d o a n k n n o c n i e a i h e r n fe r — o i g n g me ti h u r n o e tc l t d c mp n e 。t i a e t d e h e a t r o s r i i g t e e 1 i g n g — n s ma a e n t e c r e td m si i e o a is h sp p r s u is t ek y f c o sc n t an n h a 。 n s ma a e n s n me ti h c o n i g sa d r s a t r i g p i t Ea n n s ma a e n x s swi e y i i e else o a i s n r 一 n t e a c u tn t n a d sa s a t o n . n n r i g n g me te it d l Ch n s it d c mp ne 。a d p 0 n t c i g t e c p t 1ma k t h n u a c h r s a d t e p o i i t e m an mo ie f r t e i p e e t to fe r i g n g — e tn h a i r e .t ei s r n e s a e n h r f s h i tv o h m lm n a in o a n s ma a e a t n

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摘要:为检验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问题,笔者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降低了上市公司管理者运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另一方面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允价值计量模式。

关键词:会计变更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盈余管理理论界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研究结论认为新准则提高了对财务报表附注等方面的要求,企业管理者运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减少,另有部分研究则认为新准则环境下,利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越来越“受宠”,更有甚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盈余管理方式依然没变。

为解争议,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的提出新准则的实施规范了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减少了管理者运用旧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1、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有所减小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认定方法的主观性,使其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新手段。

特别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界人士更是认为公允价值是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罪魁祸首。

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2、新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司盈余管理正相关虽说新准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管理者运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消除管理者以此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3、新准则实施后会计变更仍然与公司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新准则的实施一方面减少了管理者运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又为管理者带来了新的盈余管理方法。

在这种新旧方法更替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更愿意用新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据此,本文提出了第四个研究假设:新准则实施后管理者更愿意利用公允价值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二)实证模型的设计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了观察样本企业净利润指标在2007年前后的变化情况(即净利润标准差)来判断新准则在防控盈余管理方面的实施效果,具体计算模型如下:△ni=■(1)为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笔者选择了学术界众多公认的修正jones模型[5],具体模型表述如下:tat/at=al(1/at)+a2△revt/at+a3(ppet/at)+ εt (2)ndat=al(1/at—1)+a2(△revt-△rect) +a3(ppet)(3)dat=tat-ndat (4)其中:tat为第t年总的应计利润,at为第t年平均总资产,△revt为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相对于第t-1年的变化程度,ppet 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平均水平,ndat为第t年的非操控应计利润项目,△rect为第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相对于第t-1年的变化水平,dat 为第t年企业的可操控应计利润,即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及防范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及防范
新 会计准则 上市 盈 下 公司 余管理的识别及防范
口 大连 薛 静
盈余管理的存在是以上市公司管 损益表与母公司合并报表比较。将上市 款、 开办费等可能产生潜亏的项 目, 以
理层具有主观动机为前提的,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市 公司的损益表与其母公 司编制的合并 及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 ,这些资产基
公司精心策划的结果 , 具有合法、 隐蔽 会计报表进行对 比分析 。通过对 比分 本不能或很少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 的特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 , 他们处于信 析 , 如果发现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 利益, 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不 良资产。 利 息不对称的劣势一方 ,如何发现上市 润总额 ( 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 用不良资产作为“ 蓄水池” 进行盈余管 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避免投资过程 大大低于该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 , 就意 理是企业的惯用手法。我们在分析资 中的投资陷阱就成为投资者关注的一 味着母公司可能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 产负债表时 , 对不 良资产应尤为关注。 个重要问题。识别一个企业是否进行 包装注入上市公司, 也就是上市公司通 ① 比较每股净资产与剔除不 良资产后 了盈余管理不能仅从一方面人手 , 不 过关联交易进行了盈余管理。 的每股净资产, 二者差额越大 , 企业 在 能根据单一因素进行判断 , 而要综合 、 2 o 上市公司资产负 债表分析。() 1应 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存在“ 资产 ①应收款项。 应收款项 泡沫” 全面地分析 ,才能对上市公司是否进 收及预付款项。 的可能性就越大 , 盈余 管理存在 行 了盈余管理做 出最为科学的把握。 包括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 、 其他应收款 的可能性亦越大。 ②将当期不 良资产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三部分。其中, 后两部分是主要形式。 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 ( ) 一 财务报表 、 表附注和相关 由于对这部分往来款项审查的工作量 和利润增减幅度比较 , 报 如果前者超过后 资料识别法 较大 , 再加上其 自身的隐蔽性 , 往往成 者, 公司当 说明 期利润含水量高, 公司进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 为费用、 损失挂账的对象。对应收账款 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 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及会 的分析应注意是 否存在应收账款规模 3 o 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袁相关项 目对 计报表附注及补充材料等。 盈余管理的 的不正常增加和期限的不正常延长等 比。通过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 直接对象是公司损益 , 而损益状况也会 现象 。对其他应 收款的分析应注意其 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等现 影响到资产、 负债及现金流量状况。所 余额大小 , 正常情况下 , 其他应收款 的 金净流量项 目与损益表里相关项 目的 以,分析上市公司是否进行 了盈余管 余额应该不大。如果余额过大 , 则该公 比较分析 , 判断企业 的主营业务利润 、 理, 应该对损益表、 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 司有 利用 该账 户进行 盈余 管理 的可 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由于利润 量表、 会计报表附注等进行综合分析。 能。公司常用其他应收账款隐藏潜亏 , 的计量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 ,上市公 1 . 上市公司损益表分析 。() 1 主营 具体表现为 :主营业务应收账款增长 司盈 余管理 往往影 响 的仅 是账 面利 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是公 司正常 快 ,平均账龄较长。其他应 收款金额 润 , 而没有相应现金流量 , 如在赊销时 盈利 的主要途径 。主营业务利润 占利 大。如果应收账款 的金额在流动资产 确认 的收入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 润总额比重 的高低 ,表 明企业盈 利是 中的比例较大 ,则有可能利用信用政 法确认的投资收益 ,以及通过关联交 否具有持续性 , 否具有 足够 的抗 风 策的放宽 ,来增加利润 ,进行盈余管 易获得的各种利润等均是如此。而现 是 险能力 。 如果 主营业务利润在利 润总 理 。如果应 收账 款 的账龄 较长 , 会形 金流量的计量采用收付实现制,上市 则 额里 比重较低 的话 ,企业极有可能为 成不 良资产 , 坏账损失增加 , 而盈余质 公司很难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因此, 了某一财政指标而进行盈余管理。 2 量令人质疑。 () ②预付款项。 预付款项指 现金流量 比利润更为客观和真实。如 非主营业务利润 比重 。同主营业务利 公司为采购原材料或其他活动而形成 果 企业 的现 金净 流量长 期低 于净利 润相比, 非主营业务利润具有偶然性、 的债权 ,是正常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 润 ,则意味着与已确认为利润相对应 非稳定性、 非增长性 、 次数少 、 金额大等 部分 。分析时应着重分析预付款项 的资产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的应收账 特点。 虽然它们都是构成利润总额的因 在流动资产 中所 占比例 ,如果所 占比 款、 待摊费用等。因此 , 分析净利润、 投 素,但它们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意义不 例较大 ,就应该注意公司是否利用预 资收益 等是 否有相应 的现金 流人 , 可 大。 特别是非主营业务利润中的一次性 付款项来调低本期利润 ,从而为将来 察 觉一些 有关盈余管理 的异 常情况 。 收益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作为企业盈利 储存利润 , 即进行盈余管理。 分析时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现金 () 能力的判断依据。非主营业务利润包 ( ) 良资产。资产负债表中的待 流量净额, 2不 净利润 ,该比率从企业整体 括: 附营业务利润 、 财务费用 、 投资收 摊费用、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 待处 考察上市公司账面利润与现金流量的 益、 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入。3上市公司 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 () 递延资产、 递延税 脱离程度。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经营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规定的漏洞及防范措施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规定的漏洞及防范措施

2 健全 上 市 公 司 的 治 理 结构 . 为 保 护 外 部 投 资 者 的 利 益 .7年 在 上 市 公 司 全 面 施 行 新 的 O 构 建 企 业 多 边 契 约关 系与 社 会 价 值 最 大化 观 念 ,构 建 有 效 的 《 业会 计准 则 》 新 准 则 对 存 货 发 出 计 价 方 式 、 企 , 固定 资 产 折 旧 、 无 完善 独 立 董 事 制 度 , 立 主要 由独 立 董 建 形 资产 方 面 等 方 面 进行 了新 的规 定 ,但 有 的规 定却 扩 大 了盈 余 管 董 事 会 与 经 理 的分 离机 制 . 事 组 成 并 担 任 负 责人 的审 计 委 员 会 ,负 责对 上 市 公 司 管 理层 和经 理 的使 用 余 地 和 盈余 管理 的空 间 : 理 层 的受 托 责任 进 行 综 合 的审 核 和 评价 ;树 立 上 市 公 司社 会 价 值 1公 允 价值 运 用 的 新 准 则 . 提 使 新 准则 规 定 : 金 融 工 具 、 资 性 房 地产 、 同一 控 制 下 企 业 最 大 化 的 观 点 , 高 资 源 的配 置效 率 , 管理 层 决 策 以 提 高公 司价 在 投 非 扩大考虑利益主体 的范 围, 使得企业的多边契约人共 同 合 并 、 务 重组 和非 货 币 性 资 产交 换 等 方 面 均 采 用公 允价 值 , 予 值 为中心 , 债 给 考 抑 公 司 自主判 断 的 权利 .公 司可 以依 据 自身 的经 济 状 况 做 出经 济 预 参 与 构 建 企 业 的制 衡 机 制 。 虑各 方 面 的利 益 关 系 , 制 上市 公 司 轻 短 能 期。 以此 来 调 整 会 计 政 策 , 目的 在 于 提 高 财 务 报 告 信 息 的 相 关 性 。 重 筹 资 、 回 报 , 期 利 益 最 大 化 等 观 念 , 够 对 于 上 市 公 司 股 东 但 现 阶段 中 。 国计 量标 准 和评 估 体 系 都 处 于形 成 阶段 , 我 具体 标 准 和 管 理 层利 益 最 大 化 所 致 的盈 余 管 理 有 效 抑 制 。 3对 会 计 政 策 准确 解 释 . 还 有 待 完 善 . 且 对 于公 允 价 值 具 体 金 额 的 判定 标 准 , 同 的评 估 而 不 方 式 、 同 的评 估 机 构得 出 的评 估 结 论 不 尽 相 同 , 此 公 允价 值 的 不 因 上 市公 司对 盈 余 管 理 的操 纵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由 于对 会 计 准 则 的 刻 意 曲解 使 用 及 监 管 不 力所 造成 的 , 因此 应 当 尽 量减 少 会 计 准 应 用 给 上 市 公 司 的盈 余 管 理 扩 大 了 空 间 。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市公司的盈 余管 理已经成了我 国上市公 司存 在的一个 十分普 遍的 问题 , 0 6 2 0 年2 月 1 日财政 部发布 的新会 计准 则, 建立与 我 5 在 国市场 经济 相适应、 与国际惯例相 趋同的会 计 准 则体系的同时, 极大 地影响 到上市公司的盈 余管 理活动。 一些 惯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将受 到 抑 制。 而新 的盈 余管理手段将随之催生 。 新 会计准 则 对上市 公司 盈余 管 理 的 抑制 新 会计 准则 充分 吸收了国际 会计 准则 的 做法, 并考虑 我 国特 殊 的经济 环境 和 会 计环 境 , 对旧会计 准则进行 修订的 同时, 在 又新增 了 一系列的 会计规范 , 形成一套较 为完善的准 则体 系。 新准 则减 少了 会计 估计和 会计政策 的 选择 项 目, 大压缩 了 大 企业 进行盈余管 理的空 间, 能更加 全面地规范 企 业的会计 行为。 但在 新 准则体系下, 盈余管 理可借用的空 间有消 有 长, 总体上消大于长 。 新 会计 准则在 以下几个方面 有效 地 压缩 了盈余管理 的空间: ( 长期 资产减 值不允许 转 回。 企业 一) 会计 准则第8 一 号一 资产减值 》 中规定 “ 计提的 资产减值损失一 经确认, 在以后会 计期 间不 得转 回” 按 照新的 会计 准则 , 。 长期 股权 投资 减值准备 、 固定 资产减值准 备、 建工 程减值 在 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计 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 置相关资产后再 进行 会计处理 。 ( 存货管理变 革。 二) 新会计 准则的存货 发 出计价 方 法取 消 了后 进 先 出法 、 动 平均 移 法, 相应缩 小了企 业选择 存货发出计价 方法的 范 围。 使企业 利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 方法来 调节当期 利润的惯 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 , 使 企业账面上 反映 的都是存货的实际成 本, 而没 有被人为调节。 ( 合并财 务报 表 准则的颁 布, 三) 扩大 了 合并报表 范围, 要求同一控制 下的企 业合并 并 以账 面价值 为 基础进 行会 计处 理 。 过 降低 通 经营状况不好 的子公司的投资 比例 , 将其从合 并 范围中剔除 , 或提高盈利状 况好的被 投资单 位 的投资比例。 其纳入合并范 围可以提 高企 将 业 上市公司整 体业绩 。 ( 完善 了 计披 露 的要求 , 强了企 四) 会 增 业 经 常性 和 非 经常性 损 益 信息 的透 明度 。 新 准 则对损益 披露 的要 求随处 可见, “ 务报 除 财 告 列报” 准则外 , 其他 各具 体准 则几乎都 有要 求。 这些财 务报 表列报要求 不仅可 以使 财务报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摘要:盈余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使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下降,经过粉饰的盈余信息无法公正的反映企业财务和经营,损害了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最终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研究盈余管理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更突出了这一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050-01一、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策略(一)新会计准则下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则中第五条有关资产减值迹象,第六、八、九条有关资产可收回金额以及第十八条资产组的认定的相关规定都给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空间。

1.减值迹象的判断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是计提减值准备的前提,虽然新准则罗列了发生资产减值的几种外部迹像和内部迹像。

但这些规定终归不能包含所有。

在实务中,企业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时仍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及外界因素进行主观判断。

这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上市公司只要能“合理”解释其资产未发生减值或发生了减值,就可自行决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从而达到调整当期利润的目的。

2.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公允价值确定的可调节性前面已论述过。

对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规定应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年限、折现率的确定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做出合理的估计,这又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3.资产组的认定准则规定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人为依据,同时还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

可见,资产组的认定很大程度上是靠企业相关人员的人为估计和判定,企业管理层只要能证明变更是合理的就可以通过其改变来调节资产减值的计提,从而影响损益。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前,企业盈余管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盈余管理可以被定义为企业为了达到预期盈余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它包括不当地对财务报表进行操纵,从而使得盈余水平看起来更加稳定或者呈现出预期的趋势。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规范,企业需要更加合规地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遵循更加严格的准则和规范。

企业需要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或者中国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进行编制和披露。

IFRS要求企业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项目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企业需要严格遵守,不得擅自改变会计政策或者进行不当的会计估计。

企业还需要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这些都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企业不当地干预盈余,就可能被发现并受到相应的处罚。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也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合规性。

企业需要对盈余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不得将风险一味地转嫁给盈余管理,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手段来应对风险。

企业还需要重视盈余管理过程中的合规性,不得违反相关法规和准则,否则就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

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注重风险管理和合规性,不能只顾一时的盈余稳健而忽视了风险和合规的重要性。

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更加注重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企业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披露盈余管理的相关信息,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内部控制,向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全面披露盈余管理的情况。

这样可以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估。

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披露,确保内部管理层和监管机构对盈余管理的了解和监督,形成对盈余管理的有效监管机制。

这些都将有利于企业盈余管理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更加注重财务报表的质量和信息的价值。

浅析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浅析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行为, 其提供 的有 效审 计 报告 也为 投 资者提 供 了决 策 有用 的信 息 。 要加 强注 册 会计 师的独 立审 计 , 改进相 关机 制 , 保持 审计 机构 的独 立性 , 同时 加强对 注
新 准则 将借 款 费 用 资本 化 的资 产 范 围扩 大 了 , 上市 公 司有 可 能利 用 此 规定 , 些存 货 的利息 支 出及专 项借 款之 外的 一般借 款 的利息 支 出计人 资 将一 产范 围 ,进 而扩 大 费用 资 本化 , 高 利润 , 大盈 余 管理 空 间。 提 扩 23提 高会 计 信息 的 可靠 性和 相 关性 . 新 准则 提 高 了上 市 公 司财 务 报 告的 使 用价 值 , 范企 业 会计 确 认 、 规 计 量 和报 告 行为 , 高会 计 信息 质 量 , 助 于投 资 者做 出更 准确 的 投资 决 策 , 提 有 降低 投资 风 险 。 市 公司 的盈 余 管理 的规 定做 了变 革 , 效地 提 高会 计信 对上 有 息的相 关性 和 可靠性 , 财务 会计 报告 使用 者提 供更 加可 靠和相 关 的会计 信 为 息, 更有 利于 促 进 我 国市 场 经 济健 康 发 展 。
从 而提 高上 市公 司 盈余 管理 的 信息质 量 。 32 制定 和 完 善相 关 法 律 、制 度 和 准则 .
监管 部 门应 针 对企 业 利 用新 准 则 中的 漏洞 进 行盈 余 管理 的 可能 性 , 来 审 查企业 是否 严格 遵 守新 准则规 定 的各种 限制 条件 。 同时要加 强 新会计 准则 体 系的 建设 , 全对 会 计 准则 的解 释 机制 , 健 加快 制定 特殊 事项 的会计 准则 。 减 少会 计 准 则制 度 性 失真 , 缩盈 余 管理 的 空 间 。提 高 准则 制 定 的速 度和 压 时 效性 ,避 免企 业 有 “ 漏洞 ”可 钻 。同时 要 跟 上会 计 准则 相 关的 法 律和 制 度 的建 设 和 完善 , 高执 法 质量 , 大对 上 市公 司 盈 余管理 的监 管力 度 , 提 增 切

简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简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行分 析 :
所有者权益 为负数 的子公 司 , 只要是持续经营 的, 也应 纳入 合并 范围。 这一变革 , 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 响。 新准 则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公 司的债务 , 并会使一些 隐藏的或有 债务 显现 , 与此 同时 , 新准则也可 以防止一些通过关 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手段。 15会计报表中须单列“ . 投资性房产 ” 目 项 会计报表中须单列“ 投资性房产” 目, 项 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 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 , 以成本模式为主导。 但 如有活跃市场 , 能确 定公允价值并能可靠计量 , 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 这种模 式下不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 ,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值之间的差异计 入 当期损益 。原先上市公司拥有 的物业都被计入 了固定资产 , 因 此, 物业 的升值 与否 , 并没有体现在报表 中。近几年物业升值迅 速, 因此 , 如果上市公 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 入 的投资性房产 , 必将 大大提高其净 资产 和当期净利 润 , 准则 新 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减少上市公司在物业升值寻找机会的行为 。
髓经 与 法
20 年 ( 3 会计准则对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的影响
张 滔 , 斌 李
( 中国石油华东勘查设计研 究院, 山东 青岛 267 ) 60 1
摘要 : 新会计准则在存货计价 方法、 资产减值 准则、 债务 重组 准则、 并报表 范围等制度上 , 合 对上市公 司的盈余 管理进一 步限 制。而由于会计准则的普遍 适用性和应变性 , 上市公 司为 了达到 自身的 目的, 寻觅新的盈余 管理方法。 这就 需要从 内部控制权 , 市 场机制 , 监督机 制 , 外部 审计等方 面去寻 求对上 市公 司盈余 管理 的措施 , 以使我 国公 司的财务会 计报告信 息更加 真 实可靠 , 准确

浅析新准则下公司的盈余管理

浅析新准则下公司的盈余管理

165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企 业 管 理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采用政策变更,关联交易等手段,对公司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包括:美化利润,平滑收益,逃税避税以及管理层私利等。

新的会计准则出台,一方面限制了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不可避免的为公司盈余管理留下了新的空间。

1 新会计准则概述1.1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从法律定为上讲,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属于法规体系的一部分。

目前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是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签署公布的;38项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4个解释公告,是财政部以财会字文件印发。

新会计准则体系三个方面相互配合,逐级递进,协调作用,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系统全面的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领域。

1.2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创新新会计准则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本原则,目的是使企业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相同;虽然目前实现了实质新趋同,但是在关联方的认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等极少数问题上,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仍存在差异;同时,特殊情况和环境下会计问题的处理,比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问题,中国会计准则可以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新的高效、合理的解决方案。

2 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规范作用2.1存货计价方法对盈余管理的规范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选择,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存货价格上的变化。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上,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允许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

这一计价办法的变动,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手段不再适用,促使企业存货得到真实的披露,当期存货成本能够以历史成本反映,消除了人为因素,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Ab t a t:n e ms f h n w a c u t g tn a d ,h s ril a ay e t e mp ra t n u n e f h n w s r c I t r o t e e c o ni sa d r s t i a tce n l z s h i o n i f e c o t e e n t l a c u tn tn a d n t e e r i g n g me to h itd c mp ne ,h i to h a nn s ma a e n n c o ni g sa d r so h a n n s ma a e n ft e l e o a is te l ft e e r ig n g me ta d s mi
的实施 大大缩 小 了企 业会计 估计 和会计 政策 的选择
其会计 方法 的选 择 、 计方法 的运用 、 会 会计 估计 的变
动 、会计方法运用 的时点 等都是常用 的典 型手段 , 盈 余管 理的 目的是盈余 管理主体 自身利益 的最大化 。 随
着新企业会 计准则 的实施 , 市公 司对公 司盈余 进行 上 管理 的行 为 , 有必要 进行相 应 的改变 , 因为新 企业 会 计 准则 的实 施充分考 虑 了中 国的经济 环境 和会计 环 境 ,缩小 了企业会 计估计 和会计 政策 的选择项 目, 在
关 键 词: 新企 业会计准则 ; 会计处理 ;盈余 管理
中 图 分 类 号 : 292 F7 . 3 文 献标识 码 : A
An l sso h a n n sma a e n ft e l t d c mp n e a y i n t ee r i g n g me to i e o h s a is

浅谈新旧会计准则下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浅谈新旧会计准则下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由于 筹 资 资 格 涉 及 上 市公 司 的 根 本 利 益

( 二 )新 会 计 准 则 下 的 盈 余 管 理 手 段 分 析 1 利 用 固定 资产 折 旧 进 行 盈 余 管 理

盈 余 管理 问 题 表 现 得 最 明显 筹 资动 机 可 以 进
股 增 发动机 和 规 避 退 市动机

步 分 为上 市 动 机 配




管 理 层 为 贪 图 巨 额 报酬 并 为 保 住 职 位 或 升 迁 希 望 通 过 管 理 而 使 公 司 的 盈 利 能 趋 于 预 定 的 管 理 目标 : 又 由 于 在 合 理 范 围 内 的 盈 余 管 理 可 以 减 少 公 司 的 经 营 风 险 从 而 使 自己 的 管 理 业 绩 和 管 理 得 到
会 在 公 司 出现 亏 损 的情 况 下

法 来 进 行 盈 余 管理
3


动 因是 十分 明显 的

扩 大 了减 值准备使用 范 围

( 四 )树 立 公 司 形 象 动 机 管理 者 总 希 望 通 过 盈 余 管理 向 资本 市 场传递 稳 定 的 收益 数 字
以 支 持 公 司 股 价 的稳 定 和 上 扬

新 会 计 准 则 扩 大 了 资产 减 值 范 围


有 条 件 地 引 入 公 允 价 值 计 量 属 性 企 业 盈 余 弹性 增 强 ( 1 ) 按 公 允 价 值 确 认 债 务 重 组 收 益 上 市 公 司 的控 股 股 东 很 可 能


理 空 间 新 《 货 》 则 取 消 了 后 进 先 出 法 这 将 限 制 上 市 公 司 利用 存 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浅析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119-02摘要伴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会计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日显突出。

上市公司出于资本市场的ipo动机、配股动机、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不断升级。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方式以区分企业是卓越管理还是盈余管理。

本文从最终的财务报告出发,分析有可能受到盈余控制的报告项目,以期对投资者识别风险有所帮助,促使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关键词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线下项目一、引言关于企业的盈余管理,会计学界一直存有不同意见。

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 u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而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 per)则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内容,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对应于这两种认识,就有了对盈余管理的两种不同态度,前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正常管理行为,后者则认为盈余管理违背了会计信息可靠性,旨在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甚至操纵以谋取少数管理层的私人利益。

因为盈余管理的中性特征,本文更倾向于把盈余管理理解为盈余操纵。

鉴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不断升级的财务造假现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国内学术界与行政监管机构更倾向于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及政府的利益。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大大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同时,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提高决策相关性的同时,也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

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公众获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唯一途径是其所公布的财务报告,对有可能受到粉饰的报表项目进行分析就成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必做功课。

上市公司通过投资、联营、资产置换、财务重组甚至政府补贴等线下项目操纵盈余的情况普遍存在,本文将通过新会计准则对相关交易的控制分析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空间。

(一)资产减值准则相关报表项目分析本准则主要规范长期资产减值。

典型的有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及商誉减值等。

可能受到影响的报表项目主要有:各项资产净值,资产减值损失。

分析时需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内各项资产的净值变化分析资产减值损失的形成原因。

新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要求对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结合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通过降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但是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与各个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减值准则必须给企业财务人员留下一定职业判断空间,例如准则虽然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与不能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条件,但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计提方式的确定属于会计估计与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这就使利润操纵更趋隐蔽,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均带有人为估计的成分,难免会受各种因素干扰,所以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控利润仍存在,且监管部门很难进行监管。

具体分析时可以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比较企业当前与以前年度减值政策的不同点,同时关注同行业其他企业同类资产的减值政策。

(二)债务重组准则相关报表项目分析重组交易中涉及的损益项目主要是营业外收支。

新准则要求对用于债务重组的非现金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其与重组债权债务的差额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支项目,而不是作为资本公积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

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全部或部分豁免,其重组收益就会对当期利润造成很大影响,而这些收益与公司报告年度的经营业绩无关,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的政策取向,会影响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

资本市场上从来不缺少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改变当期损益的案例。

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控股股东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关报表项目分析此类交易涉及的损益项目同样是营业外收支,交易中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相关资产的账面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投资等都可以是交换标的,新准则要求对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支。

与原准则非货币交易收益只能计人资本公积相比,新会计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直接产生利润。

资本市场上诸多的资产交换案例都存在于关联方之间,是最典型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关联方交易,也一直是监管与审计的重点,因为企业有权自主决定交换标的,对公允价值计量金额准确性的判断只有指导性意见,没有适合于全部企业的共同标准,公允价值的确定更多依赖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四)企业合并准则相关报表项目分析企业合关涉及几乎所有报表项目。

新准则要求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入账,没有商誉形成。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按其账面价值计量。

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不仅包括合并后的利润和现金流量,而且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前所实现的利润和现金流量。

对于报告年度存在上述合并行为的上市公司,分析时应当关注被合并公司为合并利润表贡献了多少业绩,识别那些依靠突击合并拉升公司业绩的上市公司。

此外,在权益结合法下,由于不需要重估购入资产的价值,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合并资产价值被低估的企业,在合并后处置相关资产,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准则要求采用购买法。

购买方为取得被购买方的控制权,以支付非货币性格资产为对价的,相关资产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按准则要求作为资产的处置损益计入合并当期的利润表。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

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在合并报表中以公允价值列示。

存在盈余操纵动机的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利用相关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粉饰利润,另一方面,利用合并利润表不包含被购买企业前期损益的特点,购买方企业可以在合并前在被购买企业那里储备利润,如被购买企业合并前通过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手段报出巨额亏损,合并后再予以转回,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由于监管的滞后性,盈余操纵方式的发展似乎更快于会计监管措施,更与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同步。

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依赖于政府、企业、公众投资者、独立审计等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会计计量技术的内在局限性和财务报告的发展一方面使得真实反映和报告企业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实质离不开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这种判断权及信息不对称又为其操纵利润创造了条件。

新准则在努力保持会计稳健性的同时也给财务会计人员留下了相当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允价值的确定、贴现率的选择、各种现金流量的计算、资产使用期限的估计等都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人员需要更好地把握谨慎性原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避免主观随意性。

(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显示为负相关(高雷、张杰2008)。

治理水平较低的公司倾向于利用盈余管理平滑利润,治理水平较高的公司则较少依赖盈余管理,更希望获得真实合理的盈余信息,这一方面得益于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管理层会认为真实的盈余信息更能帮助企业进行合理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形成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内在机制。

(三)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惩罚力度约束资本市场各种盈余操纵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较少,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应该是2003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该规定允许投资人选择单独诉讼或者共同诉讼方式提起诉讼。

直到今天,共同诉讼在惩治上市公司虚假信息、内幕交易和盈余操纵以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上远未发挥其应有的威慑作用。

法规制定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引导投资者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多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违规操作的成本抑制其盈余操纵行为。

(四)强化独立审计,发展专项审计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错报的风险,应努力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的职能,通过独立审计遏制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

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本质上是相关各方经济利益的博弈,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进而直接影响财富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

在股权日益分散化的资本市场上,独立审计代表了投资者、债权人与政府的利益,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相对公允与真实,才能够正确指导投资决策与监管政策。

新准则留给企业的自主判断空间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也加大了外部审计的技术难度,对于构成线下项目的各种关联方交易,各种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项审计以证明交易的合理性。

(五)改进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广泛采用的以盈余为基础的监管和评价制度,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监管中对盈余信息的过度依赖是导致上市进行盈余操纵的重要原因。

过分注重盈余指标,会导致管理层采取短期行为,损害公司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遏制盈余管理应改进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可考虑采用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从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考察公司业绩,充分考虑了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体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以及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平衡,是一种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有利于正确引导管理者的行为,全面、准确地评价公司业绩。

参考文献:[1]孙明芳.浅谈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中国总会计师.2010.01.[2]杨眉.我国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演变.会计之友.2010.03.[3]陈荣举.新会计准则对利润操纵的抑制与机会.会计与审计.2010.06.[4]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8.09.[5]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