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6510f947f7ec4afe04a1dfe5.png)
生态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
社会子系统 3个子系统
人类子系统
社会子系统
5个子系统
2个子系统
1.人
人口的特性
口——智力系统
人口规模 人口结构 人口素质 人口分布 人口规模 人口质量 人口结构 人的观念
人口的定义:居住在地球上或某个地区的人的总和
→人口规模vs人口容量
人口要素
2.资
自 然 资 源 社 会 资 源
商品(包括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力
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效益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 基础性 分配和消费过程。 竞争性 节约性: 财富性
(2)经济的特性
(3)经济的要素
要素 劳动对 生产 象 资料 提供的产品 作用 特点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具有 强烈季节性和地域性; 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产品大多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 价值较低。
(二)人地协调共生的机理响应
(一)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熵变描述
人地关系形成耗散结构过程,正是靠系统开放而不断 向其内输入低熵能力物质和信息,产生负熵流得以维持。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
dS d i S d e S
式中: d i S 人地关系的熵产生,d i S 0
d S 人地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熵交换引起的熵流, e 其值可正可负可为零;
会的全面进 区际关系、促 步和永续发 展。
缩小区域的差 异。
会发展同资源利用与
环境保护相适应,协 口、资源、环境之间 的关系。
公平。
临的危机、迎接的挑
战、维护的利益是共 同的。因此采取共同 的行动、承担共同的 责任。
进共同的利益、 调经济社会发展同人
2024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4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32b6f1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7.png)
2024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
在2024年高考地理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核心考点,考生需要理解相关概念、原因和解决措施。
首先,要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特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基于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它不仅要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经济增长中不会破坏环境分为基础;还要求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过程中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要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会对区域的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了区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也是导致区域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然后,要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措施。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采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推行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社会发展方面,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最后,要熟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区域进行研究,例如中国的西南地区,通过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挑战。
总而言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生需要理解其概念、原因和解决措施,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10de845e518964bcf847cfd.png)
比较下面两大区域的经济差异?
(变化中)
(变化中)
自然 地理 导致 区域 促成 区 区 发展 域 环境 域 人文 区域经济 的差 联 差异 异 趋 一体化 系 势 经济全球化 地区 发达国家 差异 发展中国家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时间 工业化阶段(不均衡) 差异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方 式 产业转移
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江都抽引 长江水,以工农业发达、城市众多的京杭 运河为主要输水渠道。利用现有湖泊、河 道、水利设施每年向北方调水180亿立方米, 输水沿线1 150公里的海河,淮河流域以及 胶东地区缺水状况都将得到缓解。
东线与中线的比较 东 线 有 利 不用开掘运河,
建设成本较低。
要逐级抽水,耗用 大量电能,运营成 本较高;沿线工农 业发达,河水污染 严重,水质较差。
西部的资源优势与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 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
例3: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走向”示意图,回答:
(1)“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西起轮南油气田,它位于 图A中的 自治区,东到B表示的 市。 C处的 盆地、D处的 盆地、E处的 盆地与陕甘宁等地的天然气,为“西气东输”提供了丰 富的气源。 (2)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读西电东输基本格局图,回答问题: (1)从发电站能源来 看,AB处为 力发 电站,CD处为 力 发电站。 (2)E处能源短缺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 么当地适合发展核电?
经济发达,人口多,能源需求量大,而当地能源资源较少; 核电不受空间限制,尤其适合在经济技术发达,资源短 缺的地方建设。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晋陕 气区
2.加大资金、科技的投入,解决交通、能
源和淡水供应等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
最新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区域可持续发展
![最新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区域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85fda1b33d4b14e842468a5.png)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纲要求】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5.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知识点总结】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3、区域差异(1)比较的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2)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横断山脉。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要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最高,地形以高原、高山为主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高原高山气候,气温较低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动物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动物植被为草原、荒漠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等动物农业种植业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高寒牧业、河谷农业人口稠密较少很少城市众多较少很少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基本协调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和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对症下药,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由紧张走向协调考点二生态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注意: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58778a6529647d27285256.png)
区域可持续发展一、什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持续利用和改善为基础,以激励区域经济增长和培植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导,以改善区域内部人口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既是区域发展的最佳选择,又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
由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广,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共识。
牛文元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包括“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人均水平的世代保持),“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地理空间趋向均衡)和“资源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区域资源的互补及优化配置)。
毛汉英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区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如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经济和社会同人类、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亦即是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
申玉铭、杨燕风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使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以便在空间结构、时间过程、整体效应、协同性等方面使区域的能流、物流、人流、信息流达到合理流动的分配,从而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方创琳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激励区域经济增长为条件,以改善区域内部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
二、如何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应识别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判定区域发展的矛盾问题,通过区域比较、区际联系,设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大程度的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效应,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1、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大量的自然质、功能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初中地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
![初中地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1b987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4.png)
初中地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育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您汇总初中地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
1. 什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以满足现今世代的需求,同时保护和提升未来世代的发展潜力。
这种发展追求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的程度。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开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等。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包括就业、教育、卫生、住居等方面,同时注重公平和社会正义。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其次,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保护和提升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防止环境灾难的发生。
再者,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当前的发展需求,还注重保护和提升未来世代的发展潜力,确保人类永续发展。
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区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行动。
各级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引导经济发展走可持续道路,监督实施,确保政策的落地。
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推广可再生能源、鼓励绿色生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个人行动也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废弃物产生等行为都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5.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一些地区资源紧缺,而另一些地区资源过度开采。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e638c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4.png)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首先,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要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
可持续发展还要求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其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促进贫困人口脱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降低社会不平等。
可持续发展还要求保障人权和基本需求,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饮水、食品安全和住房等基本服务,确保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感。
第三,可持续发展强调全球合作和合力解决共同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紧密合作是必要条件。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全球合作还可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恢复等全球性问题的能力。
第四,可持续发展强调参与和包容性决策过程。
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制定,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公民在内的各方都应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最后,可持续发展强调长期的视角和长远利益。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当下的经济增长和短期利益,而要注重未来的需求和可持续性。
这需要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包括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全球合作、参与和包容性决策过程,以及长期视角和长远利益。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十五)——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十五)——区域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b56acb240c844769eaeeec.png)
煤、铁、石油丰富
经济发 展特点
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其布局 海型”布局
“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 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人口与 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2)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优点
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并可建立揭示区域结构特征
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②功能强大。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查询检索、空间分析、修改补充、距离测算等多种功能
③能够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
(9)南水北调工程
①调水的原因:南方水资源充足,北方缺水,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
②东线工程的有利影响
a.京杭大运河水位抬高,增加通航能力
b.为沿线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c.削减工程下游长江干流洪峰,减轻洪水的威胁
d.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水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
a.工程干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通航能力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地震
气候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 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风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多样
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大多有运河相通
源丰富
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素
![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d7677cf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f.png)
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素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个领域都需要采取行动,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在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有几个关键要素需要考虑。
首先,环境保护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限的地球上,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这可以通过推行清洁能源、减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式实现。
其次,社会公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还涉及社会问题。
我们需要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来实现。
第三,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和社会。
我们需要推动创新和技术发展,鼓励绿色经济的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
第四,全球合作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国际合作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
最后,教育和意识提升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我们需要加强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鼓励人们采取可持续的行动。
总之,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合作以及教育和意识提升等多个要素。
只有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世界。
高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高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eb64f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9.png)
高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其原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要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平衡;社会公正要求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环境保护则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非生物相互作用的系统。
生态平衡则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状态。
一个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将实现物种多样性、资源的平衡利用和能量的有效转化。
三、资源可持续利用及重要性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及其表层之上、之下或在地球内城市地存贮着各种自然物的总和。
人力资源是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为其拥有的技能、知识、经验等而能提供的劳动。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人类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保证资源的供给不会枯竭,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是指通过人类的努力和科学方法,创造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则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维护清洁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方面,应注重教育、健康、生活质量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采取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强环境管理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cbc702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2.png)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一、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社会经济结构,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维护环境的良好发展。
二、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与以后生活的影响,以维护自然环境的完整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三要素可持续发展的三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
(1)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的方式要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以及效率的提高,同时发展低碳的经济,以及可持续利用的经济;(2)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当中,加强社会的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优化,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的改善人口的结构;(3)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要求加强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完整,避免无谓的破坏。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人类的社会和文化价值;(2)可持续发展应以自然为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3)可持续发展应以公正为本,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保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旨在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增强自然环境的能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提高生活水平可持续发展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维护人们的社会安全和基本权利,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
3、促进全球发展可持续发展旨在促进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抗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全球的安全和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1、加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推进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促进多元化经济发展。
2、强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环境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绿色发展。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bf896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6.png)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特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可行性、社会公正性和环境可行性。
3.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综合性、长远性、协同性、继承性、多样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1.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群体和各种基因型的总称。
3.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抵抗力。
4. 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可持续存在的最大负荷。
5. 资源枯竭与资源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种不同的资源类型。
6. 环境承载力:某一地区或系统能够容纳尽量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而不引起环境的恶化。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领域1. 经济可持续发展(1) 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环保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传统污染型产业。
(3) 能源的转型和优化: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4) 循环经济的建设:推动资源的减量化、利用化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闭环利用。
2. 社会可持续发展(1) 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
(2) 教育和卫生:加强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3) 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4)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 环境可持续发展(1)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
(2) 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生态修复与建设: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环境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制度,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系统特征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系统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d91650590c69ec3d5bb7528.png)
第14卷第3期2004年9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E M C CV01.14N O.3Sep.2004文章编号:1008—813(2004)03—0012—03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系统特征耿世刚(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特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内涵;系统特征D i scussi on on t he C onnot a t i ons and Sys t em C har act er i s t i csof Sus t ai nabl e D evel opm entG E N G Shi—gang(E nvi r onm ent al M a nagem ent C ol l ege of chi na,Q i n huangdao H ebei066004)A bs t r act:Thi s paper anal y zes t he connot at i ons of sust ai nabl e devel opm ent,and t h en di s s ect st he s ys t em char act er i s t i cs f r om t he def i n i t i on of s us t ai nabl e devel opm ent.K ey w o r ds:su st ai nabl e de ve l opm e nt;c onnot at i ot l s;sys t e m char act er i s t i cs1可持续发展定义自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正式提出并被广泛认同后,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就被人们广泛地探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c609284b73f242336c5fbe.png)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姓名:朱腾刚学号:104753050953专业:人文地理年级:2005级课程名称:区域系统模型指导老师:秦耀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朱腾刚(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概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自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而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由理论推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
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标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它所包含的因素纷繁,结构功能复杂,内外联系广泛,对人类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实质是一个半结构化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需要充分的理论综合、实践总结和方法体系方面的创造性探索,难度很大,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集合性、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
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基本特点,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概括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系统。
(一)人口子系统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
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的主题和核心因素,是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系统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dc97018f111f18583d05a9a.png)
解决人类在资源、环境方面所面临的一切困境,不承认人类 发展的极限。 ➢ 技术修正主义:认为技术进步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解 决所有的问题,而且任何新技术都有副作用。
技术上的解决办法主要考虑自然科学技巧的变革,而不考虑人 类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变革,因此,技术进步既不可能克服社 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也不可能克服制度内部固有的矛盾。
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一定自然资源及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 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人口规模 >人口容量:出现人口压力,对资源、环境构成威胁; 人口规模 < 人口容量: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具备了先天基础。 人口压力产生的根源:人口增长是指数增长。
7
身体素质—人口素质的自然属性 (2)人口质量(人口素质) 思想素质 人口素质的社会属性
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调节性: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一样具有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还
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觉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18
(二)社会要素
(1)社会制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有 ➢能够使每个成员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效 率
从而使他们获得一种努力从事生产活动的激励;
的 制
➢能够给每个成员发挥其才能的最充分的自由,从而使
度 整个社会的生产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正式规则(称正式制度):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目
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
制 社会等级结构,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
度 类
非正式规则: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6510f947f7ec4afe04a1dfe5.png)
改善竞争 限制生产量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角体结构
金字塔结构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层次结构
三、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发展系统在时间维、空间维、 关系维、要素维、综合维所表现出来的秩序和性能,是发
展系统自组织和自演化的动力机制。
1.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特性
持续性 “限制”基本 概念要求 时间维原则 体现了代际 关系的协调 区域性 系统 本质特性要求 空间维原则 体现了代内关 系的公平和协 协调性 系统功能 优化要求 关系维原则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 人口、资源、环境、 公平性 “需求”基本 概念要求 要素维原则 政治权利的平 等、资源分配 共同性 系统 整体性要求 综合维原则 基本原则共同; 总体目标共同;
人类活动系统的熵产生降至最低,把地理环境系统为 人类活动系统提供负熵的能力提到最高。
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编制区域环境规划。
(三)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1、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学过程 2、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
1、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学过程
人类生存、享受、发展3大需求驱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 人文过程的变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 提 高 人 的 能 力
有生命 人类衣食 粮食、副食品和工 农业 的动植 土地 之源和生 业原料, 物 存之本
厂房、 机器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原材料、燃料和动 设备、 自然物 工业 力; 质资源 工具、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原料 的工业消费品。
国家经济 自主、政 治独立、 国防现代 化的根本 保证。 增值、满 足社会公 共需要
环境的特性 可再生性 可修复性 递增性
来源
生态系统的抗干扰性
前提条件
不超过它的自我调节能力 种群受到干扰后回到某种平衡态的倾向 生态环境建设、资源结构升级
4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4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20fcc708a1284ac85043f2.png)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人类生存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存系统要素分析
人类生存系统要素的相关分析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人类生存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存系统的构成是极为复杂的,是 一个多维的综合体,它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 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 行为。在这个大系统中,社会、人口、环境、 资源是其构成的基本元素,而这些元素本身 又分别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层次、多变量 的有机整体,是这个巨系统中的子系统,每 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作用。人类生 存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人类生存系统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各个子系统 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繁多而复杂,但大体可概括 为5个基本要素、15种关系和行为,其组合见下表
要素及关系行为 社会(S) 人口(P) 环境(En) 资源(R)
社会(S)
人口(P) S-P P-P
环境(En)
资源(R) 经济(Ec)
S-S
S-En P-En En-En
(二)社会与人口
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不但是 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活 动的主体。不存在没有人的社会,特定 的人属于特定的社会。社会系统(教育、 社会保障、医疗、交通等)为人提供了 各种生活条件,满足了人类精神的、健 康的以及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而人口的 数量和质量又决定了社会系统的信仰与宗教、 法律、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概念联系 在一起,有时还与交通、保险、通讯、娱乐等概念 相关,甚至更一般的社会概念将经济、环境等因素 也包括了进去。现代的社会发展指的是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社会性整体发展。社 会发展的含义可归纳为三个层次: 1、 指人们的健康、卫生特别是社会福利的增长;2、指 经济以外的其它社会生活的发展,如教育、科学、 文化的发展; 3、 指的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姓名:朱腾刚
学号:104753050953
专业:人文地理
年级:2005级
课程名称:区域系统模型
指导老师:秦耀辰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概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自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而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由理论推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
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标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它所包含的因素纷繁,结构功能复杂,内外联系广泛,对人类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实质是一个半结构化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需要充分的理论综合、实践总结和方法体系方面的创造性探索,难度很大,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集合性、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
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基本特点,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概括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系统。
(一)人口子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
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的主题和核心因素,是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区域人口增长可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区域发展又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证条件;另一方面,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素质太差,就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资源子系统
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其外延和内涵随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扩大和深化。
本文以自然资源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作用为例来具体说明。
自然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和环境问题紧密相关。
因此,资源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
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涉及到自然资源的资产问题、产权问题、价值问题、核算问题及产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资源短缺、浪费及破坏现象严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需要改善自然资源的产权和评估核算制度,以使其走向良性进化阶段。
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充分考虑代际公平和最低安全标准问题。
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子系统
环境要素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会妨碍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环境要素包括资源要素,也包括社会和人口要素,环境要素在区域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恶化不仅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还会妨碍资源利用,影响经济发展,其非线性放大的结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四)经济子系统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内容。
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贫困,而且经济发展又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
因为经济发展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
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以及稳定的环境等因素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
(五)社会子系统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策体制、法律道德、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因素。
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整个系统实现协调发展
的关键,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以及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六)科技子系统
科技因素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智力因素,也是有生推动力量。
近年来,以信息科学、原料科学、能源科学和生物工程等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及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和社会信息化,实现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化。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进步能使人类透彻掌握人地相互作用机理,并使人地系统调控成为可能。
因此,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现,必将最终依靠科技进步。
但是,也应看到科技进步的双重性和负面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七)制度子系统
制度要素本属于社会要素,因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殊作用,在此单独列出。
制度要素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法律为形式的规则;二是社会意识。
这里仅选主要代表的政策法律、伦理道德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析。
政策主要体现国家对社会发展的原则和思路,是国家对区域发展调控的手段。
国家主要通过对一些基本和重大的问题如人口控制、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控,使区域系统走向良性循环,人地关系趋于协调。
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这可见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视。
因此,政策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保证。
法律则是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的重要保障,法律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稳定可持续发展政策,使政策法制化以保障其相对稳定性。
②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如环境保护法、经济法等。
③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④有利于推行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宏观调控。
由于制度的形成受文化传统风格习惯的影响,伦理道德一方面影响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约束人类行为方式,具有无形的驱动力,其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封建传统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这四个方面。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把满足自己的需要视为最高的道德价值,唯利是图,导至人类活动对资源和技术的滥用,从而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封建传统思想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的一大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观念方面。
封建传统思想认为“多子多福”,并且重男轻女,
造成我国人口膨胀,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困难,从而使人口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封建传统思想中的轻商重农和保守的观念也阻碍了改革创新的步伐,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封建传统思想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
(一)系统的人化性和动态性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山人一自然一社会一经济要素复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这个系统具有特殊的人化特征,在这个系统中,人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他既是系统的构成者,又是系统的调控者.人类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双向调控作用,既可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可能延缓或破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时时刻刻处于动态变化中,也就是系统与区域外部环境中的其他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因此,即使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各具特点。
(二)系统的不可逆性和非线性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说,只要区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复杂的非线性机制保持能量、物质和信h,的交换,就有可能通过对现有状态不同程度的偏离,产生时间和空间上都相对有序的结构,即“耗散结构”.而耗散结构理论及现代科技成果表明,不可逆性是有序的源泉、组织的源泉.不可逆性是使系统山混沌中产生有序的机制,而随着系统复杂化程度的提高,不可逆性的趋势和作用越强.而区域系统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非线性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的局限性,使区域发展过程永远处于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
(三)系统的稳定性与跃进性
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它在时空上的稳定性和有序程度,可以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来体现.但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