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58c74182f5335a8103d220c9.png)
界址测量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 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
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徳国、奧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3、5)cm。
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 具体见表7-1。
表中列出的界址点位置误差是指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误差。
具体的施测精度等级由日本国土厅官房长官确定。
表7-1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上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有不同的等级,具体规定见表7-2。
7-2注: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系指釆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稔度要求;界址点问距允许误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
第一节界址点的测量方法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荻得的界址点坐标,一旦履行确权手续,就成为确定土地权属主用地界址线的准确依据之一。
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 01m o(1)解析法。
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
可釆用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 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坐标。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 05m 时必须解析法测 量界址点。
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 电子经纬仪或GPS 接收机等。
(2) 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 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地籍测量(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地籍测量(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3d3b00462e3f5727a5e96212.png)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二、 界址点的精度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 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精度等级
界址点位置限差 中误差/cm 最大限差/cm
2 6 甲1 7 20 甲2 15 45 甲3 25 75 乙1 50 150 乙2 100 300 乙3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本章主要内容
7.1 概述
7.2
7.3 7.4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 勘界测绘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学习要求:
了解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 掌握界址点测量的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 了解界址点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1 概述
一、一般概念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2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解析法: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 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解析法测
量界址点。 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截距法、交会法、摄影测量方 法、RTK法等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7.2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图解法: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2. 界址点施测的要求
(3) 用测距仪测距时, 两次读数, 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 超过2 cm; 当使用全站仪测定墙面、房角上的界址点时, 要 仔细的对中反光镜, 限制反光镜旋转角在25°~ 30°之间。 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 均应加入反光镜安臵中心到 界址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4) 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短于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1 cm , 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 两次丈量不大于2 cm。 (5) 边长记录至0. 01 m , 角度至1″, 坐标计算至0. 01 m。
界址点测量的实施步骤
![界址点测量的实施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3996b70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8.png)
界址点测量的实施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界址点测量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
以下是准备工作的步骤:•确定测量范围: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要测量的区域范围,包括确定界址点的数量和位置。
这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与相关部门进行咨询来完成。
•获取测量工具:根据测量范围的大小和复杂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全站仪、测距仪、水平仪等。
•准备测量团队:确定测量团队的人员和数量,根据需要配备测量人员和助手。
确保团队成员具有相关测量经验和技能。
2. 界址点测量的步骤界址点测量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包括前期准备、实地测量和测量结果处理。
以下是界址点测量的具体步骤:2.1 前期准备•核对测量范围:在实地测量之前,对测量范围进行核对和确认,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查看地形图和相关资料:仔细查看地形图和相关资料,了解测量区域的地貌特征、地理标志物等信息,为实地测量做准备。
•制定测量方案:根据测量范围和要求,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包括测量方法、测量点的选择和布设等。
2.2 实地测量•确认测量点位置:根据测量方案,确定测量点的位置,并在实地进行标示,以便于后续的测量工作。
•进行测量:根据测量方案,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例如,使用全站仪进行方位角和高程的测量,使用测距仪进行距离测量等。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记录测量数据: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包括测量点的坐标、高程、角度等信息。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或专业测量软件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
2.3 测量结果处理•检查并修正误差:对测量数据进行检查和分析,发现并修正可能存在的误差。
可以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误差分析和修正。
•生成测量报告:根据测量结果,生成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数据、误差分析、结果分析等。
报告中要包含清晰的文字描述和图表,以便于其他人员进行查阅和理解。
3. 注意事项在进行界址点测量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顺利进行:•注意安全:在实地测量时,要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地籍测量 第六七章控制测量于界址点测量
![地籍测量 第六七章控制测量于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896f934a767f5acfa1c7cd7b.png)
纵向偏心。
18/20
三、野外观测成果的内业整理
Land Management & Cadastral Surveying • 界址点的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 , 应及时地计算出界址 界址点的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 点坐标,并反算出相邻界址边长,计算出每条边的Δ1, 点坐标, 并反算出相邻界址边长, 的值超出限差, 填入界址点误差表中。 填入界址点误差表中。如Δ1的值超出限差,应按照坐 标计算、野外勘丈、野外观测的顺序进行检查, 标计算 、 野外勘丈 、 野外观测的顺序进行检查 , 发现 错误,及时改正。 错误,及时改正。 • 当一宗地的所有边长都在限差范围以内才可以计算面 积。 • 当一个地籍调查区内的所有界址点坐标(包括图解的 当一个地籍调查区内的所有界址点坐标( 界址点坐标)都经过检查合格后, 界址点坐标)都经过检查合格后,按界址点的编号方 法编号,并计算全部的宗地面积, 法编号,并计算全部的宗地面积,然后把界址点坐标 和面积填入标准的表格中,并整理成册。 和面积填入标准的表格中,并整理成册。
•先定出P点的垂足P点, 先定出P点的垂足P 先定出 然后用鉴定过的钢尺量 出S1和S2,通过勾股定理 求出AP两点间的长度S AP两点间的长度 求出AP两点间的长度S及 β角。 再以极坐标法
计算。 计算。
11/20
3.注意事项
Land Management & Cadastral Surveying
方法一:利用距离与角度根据极坐标计算 方法二:直接利用正切公式计算:
X a tgα + X b tgβ + (Yb − Ya )tgαtgβ Xp = tgα + tgβ Ya tgα + Yb tgβ + ( X a − X b )tgαtgβ Yp = tgα + tgβ 9/20
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d0f30c3a49649b6649d74765.png)
第八章界址点测量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
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3~5)cm。
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具体见表8-1。
表中列出的界址点位置误差是指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误差。
具体的施测精度等级由日本国土厅官房长官确定。
表8-1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有不同的等级,具体规定见表8-2。
表8-2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对界址点精度的规定5.0 10.0 107.5 15.0 1510.0 20.0 20注: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系指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
•中误差与允许误差之间的关系:•界址点中误差:5cm•界址点允许误差是中误差的2倍:10cm•如果检测了100个界址点坐标,或100条界址边长,则合格成果的误差分布:•绝对值0.0-5.0cm,多于67个点(边)•绝对值5.0-10.0cm,少于33个点(边)•绝对值大于10.0,少于3个点(边)第一节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加上GPSRTK 方法) 当在实地确认了界址点位置并埋设了界址标志后,通常都要求实测界址点坐标。
一般可用实地测量方法,或用高精度的摄影测量加密技术来获取界址点坐标,这两种方法属于解析法。
对于部分隐蔽的界址点坐标,实测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图解法获取界址点坐标。
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3606504bc850ad02de8041ad.png)
第七章界址点测量【主要内容】界址点的定义,测量方法,外业实施。
界址点坐标的计算方法【重点内容】界址点的定义及其界址点的坐标计算方法。
一、概述1、界址点测量用各种测量方法把土地权属调查中通过界址确认所核定的实地界址点坐标及有关界址的数据测算出来的测量过程,也是界址点地理位置的的数学表达,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的保护作用。
(书上定义)2、界址点坐标的作用1)确定地块地理位置的依据;2)制作地籍图、宗地图和量算土地面积等的前提和基础;3)对实地界址点起着技术上、法律上的保护作用;3、精度要求1)界址点坐标精度确定的依据; a. 测区土地的经济价值—经济精度;b. 界址点在确定权属土地范围中的重要性—法律精度;2)界址点坐标精度的一般技术要求界址点测量的精度决定因素:地籍调查时界址点位的准确性;以及测区控制网的精度和自身的测点精度;《规程》规定的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范围界址点测量的允许误差。
二、界址点测量的实施程序1、准备1)整理复制界址确认时的成果资料;2)实地踏勘界址点,进一步核实界址点的准确位置,了解各宗地的用地范围,并在蓝图上标出。
a.面积小的宗地,画出相邻的若干宗地的使用情况,注出界址点的共用情况;b.面积大的宗地,注记好四至关系和共用界址点情况。
在草图上标记权属主的姓名和草宗地号3)整理踏勘资料——草编界址点号和制作界址点观测及面积计算草图;注记出与地籍调查表一致的实量边长、界址点号、权属主姓名等,这样给内业将带来方便;4)编制界址边长测量误差表;界址点的坐标精度都要求比较高,城镇区,界址点的中误差要求达到5cm,限查韦10cm。
界址边号为:“⨯⨯”⨯——⨯界址边号实量边长/m反算边长/m图解边长/mΔ1/cmΔ2/cm备注测量之前把实量边长填入相应得栏中,测量完后把坐标反算边长和图解边长填入表中,计算出误差。
2、界址点实测程序地籍基本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图根控制测量;以图根点为依据测量界址点的坐标及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展绘各级控制点及解析界址点,绘制宗地权属界线;以控制点及界址点为基础,展绘其他重要地物的位置于图上,形成地籍图。
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add26a7555270722182ef73f.png)
界址测量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
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3~5)cm。
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具体见表7-1。
表中列出的界址点位置误差是指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误差。
具体的施测精度等级由日本国土厅官房长官确定。
表7-1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体规定见表7-2。
注: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系指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
第一节界址点的测量方法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获得的界址点坐标,一旦履行确权手续,就成为确定土地权属主用地界址线的准确依据之一。
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1)解析法。
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
可采用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坐标。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解析法测量界址点。
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经纬仪或GPS接收机等。
(2)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
第七章--界址点的测量教程文件
![第七章--界址点的测量教程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30f297581b6bd97e19ea7d.png)
1. 角度交会法(角度前方交会法)
特点及适应范围
该法施测简单,不受距离限制,但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 该法适用于对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 点的测定。
2.会法施测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测定二 类界址点及原界址点位置的检查和恢复,变更界 址点的测定等,在控制点上直接交会的测站点,也 可用于一类界址点的测定,但应注意交会角不能 太差。 三、内外分点法
(3)用测距仪测距时,两次读数,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 过2cm; 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距离,均应加入反光镜安置 中心到界址点间的距离的改正。
(4)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短于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 于1cm,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两次丈量不大于2cm。
(5)边长记录至0.01m,角度至1″,坐标计算至0.01m。
界址边号 实量边长/m 反算边长/m 图解边长/mm
△1/cm
△2/cm
备注
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施
(1)水平角借助于精度不低J6级经纬仪方向观测法半测回, 定向边应长于测定边,多于3个方向时应归零,归零差应小于 24″,对中误差不大于3mm。
(2)当界址点多于6个时或每测15~20个界址点,应以定向 点检查仪器是否扭动。
第七章--界址点的测量
特点及适应范围
极坐标法的方位与距离重合,精度较高,速度较快。极 坐标法与其他定点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场地的影响, 应用很广泛。
其缺点是对于老城区、商业密集区、街坊内部的隐蔽 界址点,效率低,成本高。
它适应于规划整齐,通视良好的大面积界址点测定,是 目前城镇地籍调查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技术方法。
特点及适应范围 内外分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精度很高,但该法受地 形限制,要求已知点的连线必须通视。它仅适用于规则建筑物外 侧呈线状排列的界址点的测定。截距法是解析界址点测定的重 要辅助方法。
07_地籍测量(第七章_界址点测量)
![07_地籍测量(第七章_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db71fe543b3567ec102d8a46.png)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4、直角坐标法
也叫截距法、直线支距法、 支距法。 通常以一导线或其他控制 线作为轴线,测出某界址 点在轴线上的投影位置, 量测出投影位置至轴线一 端的位置。
s s AP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Copyright © 201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采集器
19
地 籍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Copyright © 201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
地 籍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7.2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斲
一、准备工作 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斲 三、野外观测成果的内业整理 四、界址点误差的检验
地 籍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第七章 界址点测量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Copyright © 201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地 籍
测
量 学
Cadastral Surveying
§7
界址测量
§7.1 界址点的测量斱法 §7.2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斲 §7.3 用高精度摄影测量斱法加密界
方法与解析法一样,但数据来源不同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Copyright © 2010,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7 界址测量 习题
![7 界址测量 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5fdf08bed5b9f3f90f1c48.png)
7 界址测量习题
一、填空题
1、界址点精度的选择依据有和。
2、我国《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界址点的精度分为级,一级界址点的点位允许误差为 ,相邻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
3、界址点误差检核时常用的中误差的公式是
[]
n
m
2
∆∆
±
=其
指。
4、界址点坐标精度应取位至 m。
5、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的比例尺的精度。
6、在地籍图集合中,我国现在主要测绘制作的地籍图有:、、
、、。
7、某城镇1:1000正方形分幅地籍图的编号为689、5-593、0,采用图幅西南角的坐标公里数编号,由此可知该幅地籍图的西南角的北坐标为米,东坐标为米。
8、宗地图是以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
二、名词解释
1、行政勘界:
2、勘界测绘:
三、单选题
四、多选题
五、判断题
六、简答题
1、勘界测绘的特点有哪些?
2、勘界测绘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09a2aa7067ec102de3bd8941.png)
1、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是测定界址点坐标最常用的方法。
以上两种交会法的图形顶点编号应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即按B、P、A的顺序。进行交会时,应有检核条件,即对 同一界址点应有两组交会图形,计算出两组坐标,并比较 其差值。若两组坐标的差值在允许范围以内,则取平均值 作为最后界址点的坐标。或把求出的界址点坐标和邻近的 其他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进行检核,其差 值如在规范所允许范围以内,则可确定所求出的界址点坐 标是正确的。
已知数据A(XA,YA),B(XB,YB),观测数据β、S, 则界址点P的坐标P(XP,YP)为:
XP=XA+S cos(AB+) YP=YA+S sin(AB+)
AB
arctan
YB XB
YA XA
用极坐标法测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 界址点和建筑物角点的坐标一般应有两个不同测站 点测定的结果。 ② 位于界线上或界线附近的建筑物角点应直接测定。 对矩形建筑物,可直接测定三个角点,另一个角点通过 计算求出。 ③ 避免由不同线路的控制点对间距很短的相邻界址点 进行测量。 ④ 个别情况下,现有控制点不能满足极坐标法测量时, 可测设辅助控制点。 ⑤ 极坐标法测量设备选取以符合精度要求为主。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 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 求很高,一般为±(3~5)cm。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
界址点坐标一
![界址点坐标一](https://img.taocdn.com/s3/m/d2e63865bd64783e09122b95.png)
图解法精度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 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的测量 前提:要求的界址点精度与所用图解的图 件精度 一致 的情况下采用 。
11
一、极坐标法 图7-1 极坐标法图示
XP=XA+S cos(AB+) YP=YA+S sin(AB+)
AB
arctan
YB XB
YA XA
表中详细地说明了界址点实地位置的情况, 并丈量了大量的界址边长,草编了宗地号, 详细绘有宗地草图。这些资料都是进行界 址点测量所必需的。
21
2. 界址点位置野外踏勘 在地籍调查的工作人员引导下进行以下
工作: 实地查找界址点位置; 了解权属主的用地范围; 在工作图件上用红笔 清晰地标记出界 址点的位置和权属主的用地范围。
8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 时必须 解析法 测量界址点。
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可以是: 光学经纬仪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 电磁波测距仪 电子经纬仪 GPS接收机 等。
9
(2) 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 解法。
特点:
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 点位较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 址点的坐标。 采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
第四节 勘界测绘
一、勘界测绘概述 二、勘界测绘的工作内容及流程 三、勘界测绘的技术问题 四、勘界测绘各级检查验收及成果上交
2
界址点坐标
一、含义
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 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 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 用。 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 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 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 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第7章:界址点坐标测量
![第7章:界址点坐标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6df4d35bbe23482fb4da4c28.png)
五、两直线的交点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设K1、K2、K3、K4四 点的坐标已知, 点的坐标已知,则K1K3与K2K4的交 点可按下列公式求得: 点可按下列公式求得: 1、若 X1=X3,而X2≠X4,则:Xi=X1 、 2、若X1≠X3,而X2=X4,则:Xi=X2 、
K4
K3
i
K1 K2
Yi=Y2+(Xi-X2) ×(Y4-Y2)/(X4-X2) Yi=Y1+(Xi-X1) ×(Y3-Y1)/(X3-X1) ( 3、若X1=X3,而X2=X4,则无解。 、 则无解。 4、若 X1≠X3,而X2≠X4,则:T1=(Y3-Y1)/(X3-X1) 、 ( T2=(Y4-Y2)/(X4-X2) Xi=(X1T1-X2T2+Y2-Y1)/(T1-T2) Yi=Y1+(Xi-X1) ×T1
如图所示,一房屋的两个角点K 已测得其起大地坐标为: 如图所示,一房屋的两个角点K1、K2已测得其起大地坐标为: 384.952,478.538)、 )、K 420.574,630.766) K1(384.952,478.538)、K2(420.574,630.766),现用勘丈法测定与房 屋相垂直的阳台拐点i的大地坐标, 屋相垂直的阳台拐点i的大地坐标,其勘丈值 S=26.628m±0.013m,h=3.828m±0.005m。 S=26.628m±0.013m,h=3.828m±0.005m。 1.试求阳台拐点 的大地坐标。 试求阳台拐点i 1.试求阳台拐点i的大地坐标。 2.在不考虑 在不考虑K 大地坐标误差的情况下,试计算阳台拐点i 2.在不考虑K1、K2大地坐标误差的情况下,试计算阳台拐点i的大地坐标 的中误差m 的中误差mxi、myi。
2 MQ = K 3 N = S 2 − (h − h′)
《地籍调查与测量》第七章_界址点测量
![《地籍调查与测量》第七章_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a1c861e9a58da0116d17491e.png)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使用 解析法测量界址点。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 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经纬 仪或GPS接收机等。 解析法的优点:
二、 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作业 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 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
此法精度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街坊内部隐 蔽界址点的测量,并且是在要求的界址点精度与所用 图解的图件精度一致的情况下采用。
§7.2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
界址点的编号: 以高斯投影的一个整公里格网为编号区,每个 编号区的代码以该公里格网西南角的纵横坐标公 里值表示,点的编号在一个编号区从1~99 999 连续顺编,点的完整编号由编号区代码、点的类 别代码、点号三部分组成。
编号区代码(9位)+类别代码(1位)+点的编号(5位)
三、 部分解析法(测算法)
指用解析法测量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宗地明 显界址点的坐标,而对街坊内部隐蔽的无法直接施测 的宗地界址点及其它地籍要素,则可利用已测界址点 坐标和各宗地界址点间勘丈值及已知条件,灵活运用 各种公式,计算其坐标值。
成图时先展绘已有坐标的界址点,再根据彼此间的 关系距离,用经宗地草图检核后的丈量数据装绘街坊 内部。
YA
YP
第7章 界址点测量
![第7章 界址点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29019e3283c4bb4cf7ecd1b4.png)
第7章界址点测量界址测量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
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3~5)cm。
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具体见表7-1。
表中列出的界址点位置误差是指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误差。
具体的施测精度等级由日本国土厅官房长官确定。
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有不同的等级,具体规定见表7-2。
注: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系指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
第一节界址点的测量方法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获得的界址点坐标,一旦履行确权手续,就成为确定土地权属主用地界址线的准确依据之一。
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1) 解析法。
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
可采用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坐标。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 时必须解析法测量界址点。
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经纬仪或GPS 接收机等。
(2) 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 ,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B XB
YA XA
B
P
β
X P X A S cos( AB )
A
YP YA S sin( AB )
二、交会法
1、角度交会法 已知坐标: A(XA、YA)、B(XB、YB) 观测数据:α、β
求P点坐标P( XP、YP) P点坐标可由前方交会公式计算
适用于在测站上能看见界址点的位置,但无法测量出测
±10.0
地价高地区、城镇 明显界址点
二 ±7.5
±15.0
±15.0
城镇隐蔽界址点、 村庄内界址点
三 ±10.0 ±20.0±20.0其源自地区第二节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
一、解析法
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 的方法,可采用极坐标法、交汇法等。
二、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不实地测量界 址的坐标。
1、行政勘界定义
是指毗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在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
实地明确勘定毗邻行政区之间的政区界线,并采取一定的
技术措施,如树立界桩、进行测绘、标绘边界线、签定边
界线协议书等,运用法律手段将各级行政区域界线固定下
来,以达到 稳定边界且便于管理的目的。
2、勘界测绘定义
即勘定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工作。 它是在确定界线实际
三、注意事项
界址点测量的作业方法和精度必须符合《地籍测量规 范》的规定。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第三节 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
一、准备工作
1、界址点位资料的准备
收集本区的地籍调查表 地籍调查表中详细地记录了各宗地界址点实地位置情况、 界址边长、草编了宗地号、详细绘有宗地草图 2、界址点位置野外踏勘 根据地籍调查表进行外业踏勘,在适当比例尺地形工作 底图上草绘出各宗地,并标注各界址点号,用作地籍测量 的外业工作导图。 3、踏勘后的资料整理 主要是指草编界址点号和制作界址点观测及面积计算草图。
走向以后,在实地埋设界桩,测绘界桩点位,测绘边界地
形图,并在地形图上表述边界线走向工作。
• 3、勘界测绘特点
1)勘界测绘是政府行政行为,其测绘成果具有法律效力 2)勘界测绘以规定的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测量的主要对
象是界桩及边界线的位置和走向。 3)勘界测绘的最终成果是界桩成果表、边界位置及走向
说明、边界线地形图。 4)勘界测绘成果可靠性强,对施测结果有严格检核,界
日本地籍测量中界址点精度要求
精度等级
甲1 甲2 甲3 乙1 乙2 乙3
界址点位置限差(cm)
中误差
最大限差
2
6
7
20
15
45
25
75
50
150
100
300
我国界址点精度要求
级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 相邻界址点间 适用范围 别 制点的点位中误差/cm 的允许误差/cm
中误差 允许误差
一 ±5.0
±10.0
P′ P
P′
P
β
β
图A
图B
三、野外观测成果的内业整理
1、计算界址点坐标 2、反算界址边长 3、填写界址点误差表 4、计算宗地面积 5、整理资料
四、界址点误差检验
界址点坐标误差表
界址点 号
测量坐标 X/m Y/m
检测坐标
比较结果
X/m Y/m △x/cm △y/cm △s
界址间距误差表
界址边号 实量边长/m 反算边长/m 检测边长/m △1/cm △2/cm 备注
△1=反算边长-实量边长 △2=检测边长-实量边长
n
m
2i
i1
2n
2n
§7.4 实地测定界址点坐标计算公式
一、极坐标法
已知条件:两点坐标A(XA、YA)、B(XB、YB) 观测数据:β、S 求界址点P的坐标P(XP、YP) 最直接最常用的测定界址点坐标的方法 基本公式:
AB
arctg
《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 《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 (一)地形图补调
连续性、利用现有成果、精度要求 (二)界址点坐标的测定
测量方法、精度要求 (三)边界线标绘 (四)界桩方位物的选择与测定
方位物的要求、精度
界线与界桩
桩及边界线位置和走向施测的误差不允许超出限差。
二、勘界测绘的工作内容及流程
(一)勘界测绘内容 1、界桩的埋设和测定 2、边界线的标绘 3、边界协议书附图的绘制 4、边界走向和界桩位置说明 (二)勘界测绘的流程 1、准备阶段 2、野外测量和调绘 3、内业成果整理 4、各级检查验收 5、成果上交
三、勘界测绘的技术问题
1
S2
yA yB 外分时 1
S1 S2
四、直角坐标法(又称截距法)
通常量出界址点与导线边或其他控制线的投影距离以
及投影点沿导线边至某已知点的距离。
解求步骤:
1、求SAP
2、求β
P
3、求αAB 4、求αAP 5、求XP、YP
S S2
A
β
S1
B
•
第六节 勘界测绘
一、勘界测绘概述
1996年开始我国勘界测绘工作
S AB ( xB xA )2 ( yB yA )2
AB
tg 1 ( yB xB
yA ) xA
c os1 ( S12
S
2 AB
S
2 2
)
2S1S AB
AP AB
S2 B
P
γ S1
β A
三、 内外分点法
S2
B
A S1 P
A S1 P
B
S2
图a
图b
x
p
yP
xA xB 内分时 S1
站点至界址点间距离的情况。 交会角在300-1500之间
P γS
XP
XB
• ctg X A • ctg ctg ctg
YB
YA
α
β
YP
YB
• ctg
YA • ctg ctg ctg
X
B
X
A
B
A
2、距离交会法
已知条件: A(XA、YA)、B(XB、YB) 观测数据:S1、S2 求界址点P的坐标P(XP、YP) 基本公式:
第七章 界址测量
§7.1 概述
一、界址点坐标的定义
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 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二、界址点坐标的意义
1、确定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 量算宗地面积 2、恢复界址点的法律依据 3、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可方便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
设计
三、界址点坐标精度
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一般为±3--±5cm 日本分为6个等级
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施
角度观测:照准界址点的实际位置、一测回
距离观测:距离读数至少两次
注意事项:当反光棱镜无法立在界址点上时,应考虑目标偏心 横向偏心:如图A当棱镜与测站的距离、测站与界址点的
距离相等时,角度和距离可分开测记。 纵向偏心:如图B当棱镜、测站、界址点在同一方向上时,
且棱镜底部紧贴界址点,应加上棱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