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课讲义
《中国古代史》课件

总结词
远古传说与历史记载
详细描述
介绍中国古代的远古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和伏羲八卦等。同时,介绍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和 《史记》等。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夏朝建立与国家发展
详细描述
阐述夏朝的建立和发展,介绍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夏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
总结词
北朝的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战争与和平
南北朝时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和和平谈判,最终在隋朝时期实现了 全国统一。
北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05
隋唐时期
隋朝的贡献
完成中国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 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0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
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采 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
《中国古代史》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02
03
04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古 代史感兴趣的公众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史通史讲义

中国古代史通史讲义第一讲,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第二讲,夏、商、西周夏商与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和繁荣时期。
一、政治特征: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过渡到世袭制,早期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
该时期政治上的明显特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最初,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是原始的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都是由选举产生的,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就是这样,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禹之后,其子启继位,开创了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封建王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之,同时也说明原始的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进入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
1.分封制: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的制度,商周时期普遍推行,西周灭商以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广阔的疆域和商朝后裔,于是周天子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服从天子命令,维护周室安全的义务。
周天子保证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特权。
春秋以后,历代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分封,除了有利于维护中央统治外,也对发展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到周代趋于成熟。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次子庶子血缘上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史讲义

Ⅳ.墨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 ①黄老之学不合时宜 景 ②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⒈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春秋大一统 ②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鼓吹君权神授 ③提出“三纲五常” ⒉特点:外儒内法,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①兴办太学,建立教育系统 ⒊措施 ②儒家经典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①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②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③强调“格物致知” ①把“心”作为宇宙的本源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③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 ①具有和谐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 积 ③崇尚道德 极 ④强调力行 ⑤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精神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 消 ③因循守旧 极 ④重礼轻法
1.黄宗羲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思想的大繁荣——百家争鸣
①经济上: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背 ②政治上:“士”阶层日益活跃 景 ③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Ⅰ.儒家 1.孔子(BC551~BC479) ☞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子不以怪力乱神‛ ☞政治思想 以德政教化百姓,反对苛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思想核心:①“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②“仁”: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民本主义+法先王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伦理思想——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 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价值观念 ①浩然之气 ②舍生而取义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荀子 ☞政治理想 主张“法后王”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伦理思想——性恶论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哲学思想——唯物主义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Ⅱ.道家 1.老子 ☞哲学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 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辩证法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2.庄子 ☞继承了老子的学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逍遥的人生态度,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个性的完全独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论语》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串讲_讲义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
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
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可以对照自己在复习中是否有所遗漏。
因为这些知识点中重要内容我在各章的讲课中已经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述,所以在此就不再进行任何展开说明。
第一章原始社会一、旧石器文化: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晚期:山顶洞人二、新石器文化:早期:裴李岗、老官台、彭头山文化中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三、古史的传说时代:1、黄帝和炎帝2、颛顼和帝喾3、尧舜禹时期第二章、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一、夏1、启与夏王朝的建立2、少康中兴3、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二、商朝1、商朝的建立2、盘庚迁殷、武丁中兴3、商朝的文化:甲骨文和青铜器三、西周1、周族的兴起和武王伐纣2、周公的当政与成康之治3、宗法制与分封制4、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四、春秋1、平王东迁2、春秋五霸3、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井田制的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4、礼崩乐坏与士阶层的兴起5、老子6、孔子五、战国时期1、商鞅变法2、郡县制3、战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铁器和牛耕、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甘石星经、扁鹊4、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法家和韩非子六、一些史学和文学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楚辞、屈原第三章、秦汉时期一、秦1、秦灭六国2、秦朝加强统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3、秦的暴政与灭亡二、西汉时期1、刘邦与西汉统治秩序的建立:约法三章、楚汉战争、西汉的统一2、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3、汉武帝加强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限制相权、建立中朝、限制缩小和取消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酎(昼)金夺侯、左官律)、十三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察举制和太学、打击匈奴、开拓西域、盐铁官营、算缗和告缗、均输和平准、三官钱、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中国古代史 讲义 北大

中国古代史讲义北大北大中国古代史讲义第一章:古代中国的起源与发展1.1 中国古代史的时期划分1.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3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变革1.5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第二章:中国古代帝国的崛起与辉煌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文化交融2.2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开放2.3 宋辽金元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文化成就2.4 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与社会变革第三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3.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3.2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士人文化3.3 宗法制度与家族礼仪3.4 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第四章: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成就4.1 古代中国的文学与艺术4.2 古代中国的哲学与思想4.3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发明4.4 古代中国的教育与科举制度第五章: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国际交往5.1 古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外交手段5.2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5.3 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贸易5.4 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第六章:中国古代史的评价与启示6.1 中国古代史的特点与价值6.2 古代中国的伟大成就与局限性6.3 古代中国对现代中国的启示与借鉴结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革。
古代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与伟大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古代中国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与挑战,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第一章原始社会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第一章原始社会Lecture note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chap ter 1 primitive society《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第一章原始社会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中国古代史》课程讲稿说明1、本讲义稿教学内容的时间是按配套教材和教学习惯,上限起于原始社会,下限迄于清鸦片战争前。
2、各章的教学目的、参考书目等项,在教学大纲中已经列出,本讲稿中不再详细列举。
3、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本讲稿内容在总体依据教学大纲的原则下,其具体章、节、目内容上,做有必要的调整,既注意与教材整体上的依凭和配合关系,又注意突出讲稿的自身特点。
教学中安排有适量的讨论课与自学内容,对此,本讲义中只简列其内容要点。
4、本讲稿从以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为界分为三部分,是由三位教师分别提供(详略上或略有差别),教研室集体进行了统稿讨论。
讲稿自不同于个人著述,更多地直接参考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和志谢。
序言•历史的含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
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
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隋朝的政治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 中央集权,提高了明
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实行开 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与周边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繁荣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水利 设施得到完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 到了发展。
文化昌盛
唐朝文化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诗、唐画、唐乐等成为了中国文 化的代表。
周朝时期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礼 乐制度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 的地位和权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应 该遵守的礼仪规范。这种制度对于维 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周朝文化的独特性和先 进性。
思想文化
周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 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等。他们提 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观念,对 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同时,周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诗经》、《 尚书》等典籍的编纂和传承,为后世 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南北朝时期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 的成就,如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贾 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等。
05
CATALOGUE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及大运河开凿
隋朝的统一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实现了大一统,为经济文 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的开凿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 展,同时也方便了隋炀帝 的南巡。
思想文化的活跃与 进步
在思想领域,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的异端思想等对传统理学 产生了冲击。同时,随着西学 东渐,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 思想传入中国,对晚明社会产 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风气的变化
晚明时期,社会风气发生了显 著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 受和个性解放,奢侈之风盛行 。同时,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小说、 戏曲等文艺作品繁荣。
高中历史-先秦部分-中国古代史(讲义)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性质的变化
变 革 的 根 本 原 因
各国的变法运动
上层建筑的变革
私田取代公田
生产关系的变化
铁农具和牛耕 的使用的推广
生产力的进步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二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生产关系的变革
奴隶制生产关系
封建生产关系 井田制(公田) 封建土地所有制(私田)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铁农具的使用、牛耕技术和水利灌溉的发展 3、统治者的重视 重农抑商
C B
C.西周、春秋
D.夏、商、周
D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2004 29.观察下面地图,
【答案要点】
①春秋,战国,秦朝; ②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战国 :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 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赣国家开始形成;专制 主义集权制度建立。 ③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 向封建制。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历年本单元高考题
2003、
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2、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 2004 1.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2005年高考大纲历史科考试要求
`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
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 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纷争和 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 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 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4)先秦时 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 ;天文和物理;扁鹊
中国古代史专题课件

南宋时期,经济文化持续发展, 出现了朱熹等理学家和陆游等文 学家。金朝则实行汉化政策,促 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元朝的统一与多元文化发展
元朝的统一
元朝通过武力征服和政治手段,实现了对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实行行 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多元文化发展
元朝时期,蒙古族、汉族、藏族、回族等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同时 ,元朝还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佛教、伊斯兰教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传承
• 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之一。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繁荣,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江南 地区的纺织业和广东地区的对外贸易等。
• 科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医学、 数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 物》等著作代表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
01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墨家
、法家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解放
02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许多新
的思想和观念,如“无为而治”、“兼爱非攻”等。
重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03
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02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及社会变革
政治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以王 权为核心,逐渐发展出分封制、 宗法制等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
的国家管理体系。
社会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 ,社会逐渐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奴 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中国历史概述(经典)课件

中国历史概述(经典)课件一、中国古代史1.原始社会中国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2.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后期,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国家制度逐渐完善。
商朝晚期,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这一时期,诸侯割据,战争不断。
同时,各国思想家辈出,如孔子、老子、墨子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修建长城、灵渠等。
汉朝继秦而兴,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进入了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后期,晋朝统一全国,但不久后分裂为东晋和西晋。
东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中古史1.隋唐时期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隋朝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朝继隋而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朝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对外交往频繁。
唐朝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2.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词、画、书法等。
高二选修讲义(中国古代史)

高二选修历史(中古史讲义)一.有关理论认识(一)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努力改造自然(2)尊重自然规律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建立或破坏(2)生产关系好坏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万年前五千年前前二十一世纪前十六世纪末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明产生夏朝建立商朝建立采集渔猎农耕生活满天星斗第一个王朝文字记载、青铜时代(二)如何认识中华文明起源1.神话传说:炎黄子孙2.文献记载:3.考古发现:(1)遗址:二里头文化、殷墟(2)甲骨文:占卜文字(3)青铜器:司母戊鼎(三)从原始向文明过渡1.社会关系:从原始平等到社会等级2.社会结构:从“天下为公”(禅让)到“天下为家”(世袭)3.生产工具:从石器(旧、新)到青铜器4.生产方式: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三.有关理论认识(二)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制约经济基础4.社会形态及其基本特征(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成熟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在中国是经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社会(2)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压迫奴隶;封建社会时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
四.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从西周建立到秦朝灭亡前1046年前770年前221年 前209年前206年武王建周(西周)平王迁都(东周)秦朝统一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春秋、战国建立中央集权(二)强盛的西周1.政治上封邦建国:实现有效统治;提升王权地位2.文化上制礼作乐(周公):维护社会秩序;维系民间团结3.经济上推行井田(三)动荡的东周1.列国激烈纷争:从春秋征战到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2.经济发展迅猛:铁器和犁耕,公田转为私田3.推行社会变革:各国变法(1)目标和内容:任用贤能、奖励耕战、富国强兵(2)商鞅变法:秦国强盛4.思想活跃缤纷:百家争鸣(1)起因:为社会变革提供方案(2)主流:儒家(孔子倡导仁,设定礼)法家(韩非、李斯提倡法治)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倡辩证法)(四)大一统的秦朝(前221-前206年)1.统一的背景:(1)战国兼并形成统一趋势(2)秦国变法奠定统一实力2.统一的情况:(1)政治版图:前221年嬴政(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统一帝国(2)国家机器:建立中央集权:皇帝、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设立地方政府:任命郡(守)县(令)(3)统治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建造驰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焚书坑儒(五)秦末农民战争1.起因:秦朝统治的暴政2.情况: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闻风响应3.结果:前206年秦朝灭亡五.有关理论认识(三)5.阶级与国家,国体与政体(1)阶级:人们在社会上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中国历史古代史讲义

第一课时:中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习惯上我们把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称为中国古代史,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的发展、衰亡的历程。
中国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原始社会。
1.中国的原始社会(大约 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原始社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异同点。
相同点:都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不同点见下表: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二)商朝:(大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建立商朝。
1.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历史上把商朝称为(“殷商”)。
2.青铜器:(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3.甲骨文:汉字的起源。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商纣有哪些暴行?炮烙之刑、杀死叔叔比干。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分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
目的:为了稳定周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3.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在都城镐京发生了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史称国人暴动。
(国人,指春秋时期对居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我国奴隶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1.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的春秋时期。
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中国古代史新课标讲义一先秦

中国古代史新课标讲义一先秦一、三代制度1.禅让制。
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
最高统治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由夏朝启创立,商朝中前期盛行兄终弟及,周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秦朝发展为帝位世袭制,1912年终结。
3.分封制0来源:商朝内服(王畿)外服(附属国)制度。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4.宗法制:⑴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中国古代史-讲义

中国古代史(讲义)
一、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一)西周东周的封建社会(周王与贵族)
政治一分封宗法制一中央集权制
思想——礼乐制一百家争鸣
选官一一世卿世禄制—军功爵
经济-一-井田制一土地私有制
(二)汉朝到唐朝的豪族社会(皇帝与豪族)
政治——皇帝制、官僚制
思想-一一独尊儒术
选官一—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经济一一土地私有制与兼并、重农抑商,坞堡
(三)宋朝到清朝的平民社会(皇帝和士大夫)
政治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02 思想一一程朱理学
经济-一一土地兼并与工商业发展选官一科举制
_
选择题考点逐题必杀新高考1-5/全国卷24-—27题
I-、第1/24题一先秦时期
(一)考点指向
1时代特征西周东周的封建社会(周王与贵族)
政治一一分封宗法制一中央集权制
思想一�礼乐制一百家争鸣
选官—一世卿世禄制一军功爵
经济一�井田制一土地私有制
2社会性质宗法分封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社会的转变
3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4核心事件商鞅变法
5.热点问题传统文化的初始阶段一一家国情怀
(二)具体考点
1. 商周之变
政治.
文化
2.周秦之变一一商鞅变法一一宗法分封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社会的转变
(1). 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实施“霸道之术”,三个阶段农耕、军战和中央集权,把秦国变成战争机器。
变法的关键是耕战。
第一讲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绝杀秒杀技巧03。
中国历史古代史讲义2

民族融合的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辽、宋、夏、金、元一、北宋。
(960-1127年被金所灭)(一)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在中央:削弱相权,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3.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控制。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与此同时,与宋朝并立的有辽、西夏、金等政权。
二、辽(契丹族)(916-1125年被金所灭)1.辽的建立: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号辽。
1125年被金朝(女真人)所灭。
2.澶渊之盟:1004年秋,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辽提出和议,宋真宗前往辽营谈判。
三、西夏(党项族)(1038-1227年被蒙古所灭)1.西夏的建立。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
2.宋夏和战。
1044年,北宋和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送给西夏岁币。
四、金(女真族)。
(1115—1234年被蒙古所灭)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
五、南宋(1127—1276年被蒙古所灭)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的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史称“南宋”。
南宋与金国长期对立。
在南宋抗金斗争中,涌现出一批抗金名将:韩世宗、岳飞。
六、元朝。
(蒙古族)(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一、中国古代王朝的建立(空格处不记)二、结合考纲归纳各朝代的大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对外)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的出现: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变革。
2、农耕聚落的典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征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区域是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00年)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设官职、军队、监狱、制定刑法4、二里头遗址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1、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的多重印证)2、青铜时代3、甲骨文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2、封邦建国体制(“封建时代”)3、周公礼乐制度、“德治”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1、周平王迁都洛邑——公元前770年2、社会大变革:经济: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荒地开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产生;农业、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局面。
政治: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各国变法,封邦建国体制瓦解。
思想文化: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儒、法、道)4、战国七雄5、商鞅变法:废井田制度(土地私有制确立)、废世卿世禄制、建县制、奖励农耕、什伍连坐秦(公元前221 ——公元前207)1、秦统一: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帝制时代”2、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3、秦的暴政4、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西汉(公元前202 —公元9年)——————————————罗马时期1、汉承秦制,但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吴楚七国之乱2、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文景之治”3、汉武帝时代:政治上,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对外关系,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东汉(公元25——公元220)1、豪强地主2、赤壁之战:208年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 年)1、三国鼎立_:220年“曹魏”,221年“蜀汉”,229年“孙吴”2、北朝(439——581)=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420——589)=宋、齐、梁、陈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4、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隋(581年——618年)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唐(618年——907年)——————————阿拉伯帝国、中世纪西欧早期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2、科举制3、贞观之治(627——649)4、开元盛世(713——741)5、唐蕃和亲6、丝绸之路全盛7、日本派“遣唐使”来唐学习8、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宋(960年——1127年——1279)————————中世纪西欧中期1、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2、文官体制3、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4、北宋与辽、西夏的鼎立:1044年5、南宋与金的对峙6、靖康之变(靖康之耻):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7、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突火枪、火铳)、沈括的《梦溪笔谈》8、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9、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元朝(1127年——1368年)——————————中世纪西欧中期1、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帝国2、行省制度3、宣政院管吐蕃(今西藏)、澎湖巡检司管(今台湾)明朝(1368年——1644年)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朱元璋)2、正式设立内阁制度(朱棣)3、朝贡贸易4、早期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期——18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1、军机处:雍正2、巩固国家统一措施:东北: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康熙西北:平定蒙古准格尔部叛乱————康雍乾平定新疆回部叛乱————乾隆西南:派驻藏大臣————雍正金瓶掣签制————乾隆东南:设台湾府————康熙中期3、《四库全书》————乾隆4、文字狱5、清初:海禁康熙中期:开禁乾隆:闭关三、概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夏商周——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鼎盛期: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西周开创封邦建国体制、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春秋是奴隶社会解体、战国时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列国纷争、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思想变革、社会转型(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1、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禅让制——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地方管理制度产生与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县制)2、经济:原始农业的出现,自给自足3、思想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形成——百家争鸣奠定中华文化的基础4、民族:春秋战国列国纷争,民族融合高潮——第一次高潮(二)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政治: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建立和巩固(汉武帝政治、思想、民族)2、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时代强盛3、思想文化: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主流的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融合1、政治: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权更替频繁2、经济:南方经济获得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民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加快——第二次高潮4、思想文化:佛教、道教盛行,儒学面临困局(原因有三,考试考过)(四)隋唐——中华文明的繁荣、鼎盛期1、政治:国家统一、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中央集权体制完善2、经济:封建经济大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思想文化:领先世界,兼容并蓄、恢宏博大,辐射东亚、形成东亚文化圈4、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5、对外关系:路上丝绸之路全盛,(遣唐使)东亚文化圈(五)宋元——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1、政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文官体制、行省制度)2、经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思想:科技发达、外传影响欧洲(三大发明外传、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梦溪笔谈》)儒学发展至哲学高度,理学产生4、民族: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快——第三次高潮5、对外: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六)明清——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并存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至顶峰2、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康乾盛世):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表现3、思想文化:大型图书的编纂——《四库全书》——最大的丛书思想控制加强——文字狱4、民族:统一的多民国家进一步巩固措施(东北、西北、西南、东南)4、对外:从海禁到闭关四、王朝的统一与分裂————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插曲1、几个历史时期:三次大一统时期: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四次大一统王朝:秦、(西晋)、隋、元九个统一王朝:秦、汉、西晋、隋、唐、宋、元、明、清2、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原因、影响原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与完善有利于巩固统一;杰出帝王的贡献;统一符合人民愿望思想:儒家“大一统”思想的传承,具有超稳定的文化传统、文化认同感经济:小农经济需要中央集权支持;封建经济的繁荣为大一统奠定物质基础民族: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加深文化认同感地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统一(大河、农业文明需要统一的国家政权)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科技文化进步,国力强盛、国际地位提高3、分裂原因————封建制度本身决定1)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割据性(导致地方势力膨胀)2)政治:专制主义弊端,暴政、专制腐败(中央权力削弱)3)民族融合不够充分4、封建王朝前兴后衰的原因————封建制度本身决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帝的好坏直接影响王朝的兴衰前期:吸取教训、调整政策、轻徭薄赋、宽政安民、纳谏、用人后期:缺乏进取心,政治腐败、暴政,阶级内部矛盾,地方势力膨胀,中央削弱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导致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导致地方割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
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
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
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
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
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
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
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
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鲸吞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
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
正因为“大一统”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标志,所以自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的局面虽然不时出现,但它始终无法为人们所认可,始终不能被承认为正常、合理的政治状态,也始终被中华文化所排拒。
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也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并以炎黄之后自居:诸葛亮倡导“还定旧都,汉室可兴”,前赵刘渊以黄帝之后自居,后赵石勒赞赏刘邦不封六国之后,前秦苻坚渴求“平一六合”等均为明证。
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宁合不分的愿望是多么顽强而普遍。
这种强烈的“统一”意识还反映在人们对“正统”观的理解上。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古代“正统”说的主导倾向就是为“大一统”观念作历史哲学层面的论证。
所谓“正统”就是指“王者大一统”。
正如欧阳修所说:“夫居天下之正,合天
下于一,斯正统矣。
尧、舜、夏、商、周、秦、汉、唐是也。
虽始不得正统,卒能合天下于一”。
千百年来,这种以“统一”为“正统”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认同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不但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
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看,追求统一、维护统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取向。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既为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也为人们参与这一历史活动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手段与方法。
即使在今天看来,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大统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政治版图,并为中华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资源。
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创造了条件;而自秦汉以降,儒家的“大一统”文化价值观更是一以贯之,支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成为传统政治运作的至上原则和行为方式。
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成果,各少数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华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为其发展的归宿,从而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不断地
得到巩固和拓展。
换言之,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深入人心,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谐的基础上互动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政治与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坚持国家统一大势的健康发展、增进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没。
到了近代,中国虽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国土的基本统一,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这不能不归功于以统一为宗旨的中华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了长期的历史连续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有一个不断充实、扩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不断成熟,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汇聚沟通,由点及面,由内向外,不断辐射,不断扩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将旧的边缘消融为新的中心,中华民族实体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
因此,历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虽曾作为与“华夏文化”对立的一极受到排斥,但最终还是在不断扩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统”的格局中,得到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文明不但一直没有出现断裂,而且不断进行更新,不断增加新的活力。
可见,正是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创造力与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得国家统一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逆转,文明承续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