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酉”相关的几个汉字看中国酒文化(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与“酉”相关的几个汉字看中国酒文化(上)【摘要】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已渗透于汉字符号中。“酒”与“酉”从古至今关系密切。通过对“醉”“酣”等汉字的字形分析来探究酒与人类生活的文化关系。

【关键词】醉;酣;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已渗透于汉字符号中。人们把与酒有关的文化事项统称酒文化。“酒”与“酉”从古至今关系密切。

“酉”字,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用酉。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酒”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日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做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酉”,本义是酒,甲骨文像一个酒坛子,下部二横,表示坛中有酒。又有在酒器旁边带三点水的字形。关于这两组字形,大约有两种意见,无论哪一种,其实都表示“酉”就是“酒”,“酒”就是“酉”。

由于酒与人类生活关系日益密切,很早人们便开始注意了饮酒生理问题。

1.酒量与酒兴

1.1酒量

每个人的体质对酒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就有酒量之说。说到酒量,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长寿秘诀在《论语·乡党》中,有很详细的描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唯酒无量,不及乱。”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粗粮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由此可见,孔子对于酒,没有具体说喝多少好,只是提倡不醉即可,否则,就要及乱了,及乱就要伤身。

1.2酒兴

另外,不仅每个人对酒的接受能力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变化下酒量也有变化,因此,又有“酒兴”之说。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该故事的大体意思是这样:齐威王赐酒给淳于髡并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他为什么,他说当大王赏给我酒时,我心惊胆战,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客人在,为了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天黑了,酒也快完了,当大家促膝而坐,杯盘狼藉,心情很高兴的时候,能喝下一石酒。

但是,《论语》在“唯酒无量”之后还有半句很重要的话,叫作“不及乱”。“无量”是对整个社会饮酒人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个饮酒的人,则是有量的,这个量,应限制在“不及乱”上。“不及乱”的限度就是“醉”。《说文解字·酉部》:“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

于乱也。”“卒”就是“终了”、“终结”,醉就是每个人所适应的酒量的终极。

2.酒与美境——醉、酣

2.1醉

中国古代爱饮酒的人追求的是一个“醉”字,“有饮辄醉”,“一醉方休”,醉是一种诗境、美境。《醉仙图记》说:“凡醉有所宜;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这实在是于身于心绝美的境界。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大都在此美境中吟诗作赋从而流传千古。

2.2酣

饮酒恰到好处,尽兴而不乱,是谓“酣”。《说文解字》:“酣,酒乐也。”段玉裁注引张晏说:“中酒为酣。”《文选·吴都赋》:“酣湑半刘”,注:“酣,酒洽也。”《史记·高帝纪》更为确切的解释是:“不醒不醉曰酣”——酒带给饮者的朦胧感已经袭来,而意识尚存,思维尚清。陆游《石洞酒戏作》所说的“酣酣霞晕力通神”,正谓此境。为此,我们便可以明白“酣”字从“甘”的原因。“甘”是味觉中感觉舒适而无特殊刺激的境界。“酣”正是饮酒后达到与“甘”同一境界的写照。“酣”是“甘”的孳乳字。

对于“酣”的使用,有直接抒发为饮酒后的美境,也有借用酣来做事的。

2.2.1酣与酒后美境

饮酒至酣,醉意朦胧,暂消人间之烦恼,暂忘世态之炎凉,平日劳碌奔波之躯在这时才得到解放与解脱,才真正感受到一种解放后的美妙境界,有例为证: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是烈酒,浇心中之块垒,胸胆开张;是烈酒,激脑中之忧愤,挽弓如月;也是烈酒,让苏轼这一介文人——一个世俗所不容的文人,有了心灵的栖息地,有了征战沙场的迷梦。

又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如若有人能写一部如司马迁《史记》一般的《酒史》,那么在《酒史》上,李白是最大书特书的。李白爱酒如爱美人,《对月独酌》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若不是酒之功效,作者断不会将自己的影子臆想成一同赏月的佳人。《将进酒》中有言“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可见李白不只是将饮酒看成一种玩乐,更将醉酒的境界看成一种人生的追求。返观这首诗,诗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形象并非如苏轼一般壮志难酬的落寞老者,而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超然之士。

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着或坐着大声喧哗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欧阳修晚年曾自号“六一居士”,曰:吾家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其实,在文坛中,欧阳修既没有苏轼的坎坷多磨、思虑精深,也没有李白的清新飘逸、放荡不羁,而是以一个古代中国标准的、充满文墨气息、中庸气度的儒雅文人出现在中国文学史册当中的。《醉翁亭记》中的酒,不是烈酒,也不是美酒,而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酒,饮酒只是一种形式,真正醉的不是酒,而是人心。“酒未到,心已醉”,然而,如若没有酒这样一种象征性的催化剂的作用,也不会达到那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

2.2.2酣与助兴做事

酒酣之人,其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全身的劳累得到舒缓,而此时也正是消除戒备,放松警惕之时,历史上就有不少人利用劝酒助兴来使对手放松警醒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现亦举例如下:如《吕氏春秋·长攻》:“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故事说赵襄子与代君宴饮,等酒喝到兴致正浓的时候,斟酒的人翻过大金斗猛击代君,一下就砸烂了代君的脑袋,脑浆流了一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