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次课教案 肝炎病毒

合集下载

初中健康教育武汉版七年级《第二十八课 性传播疾病预防》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健康教育武汉版七年级《第二十八课 性传播疾病预防》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健康教育武汉版七年级《第二十八课性传播疾病预防》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名师授课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传播途经及预防措施,艾滋病有那些危害,确保学生在身心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并为国家预防艾滋病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一、什么是艾滋病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三、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四、如何预防艾滋病五、消除一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途径的顾虑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预防艾滋病教学过程】一、点入话题师述:请同学们想一下你们见过的艾滋病人会出现的症状和在社会中带来的负影响,然后谈谈你自身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

(请一至三个学生描述)生答(略)二、授新课(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

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

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

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1、性接触传染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播。

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接待患者并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1.具有勤奋研究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2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任务2:分析案例中的患者,能够正确接待患者。

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辅助检查。

任务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接待患者并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教学重难点:重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解决方案: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总计(时间:90分钟)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演示病例1:患者是一名男性,24岁,入院时出现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已有6天。

患者在6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有尿黄,渐呈浓茶样。

体格检查显示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显示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阳性。

肝功能检查结果为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

入院诊断为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二】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10分钟)教师:1.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的10%下降到7.4%。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HBV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CV
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 肝脏炎症病变。 引起肝炎的病因有很多,常见的有: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药物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遗传代谢性疾病
定义:一类主要侵犯肝脏并引起病毒性肝炎 的病毒。 目前主要包括:HAV(甲)、HBV(乙)、 HCV(丙)、HDV(丁)、HEV(戊); 新发现但需要进一步证实的肝炎相关病毒:
– HBV不随粪便排出,除非有消化道出血者。
– 试验证明:污染HBsAg阳性血液的粪便保存
数日后HBsAg即转阴。
– 未见有经水、食物污染而引起的乙肝暴发流行。
• 蚊、臭虫等吸血昆虫在HBV传播中的作用
尚无确实的证据。
易感性
人对HBV普遍易感,我国的主要易感人群是全体新生
儿和约40%左右的未感染者。
我国感染现状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国害”)
60% 10% 1200万 受过HBV感染 HBsAg携带者(1.3亿) 慢性肝炎患者
100万/年 急性肝炎患者
30万/年 死于肝癌及肝硬化
75~150万女性HBsAg携带者通过母婴传播使60~ 100万新生儿被感染。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大球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反应。 免疫反应的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与转归有密切关系。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
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 ,表现为急性肝炎。 如果感染的肝细胞数目多,机体免疫反应超过正常范围,大 量肝细胞死亡,表现为重症肝炎。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或病毒发生 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 为慢性肝炎。

第二十八次课教案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次课教案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次课教案第三十章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庚型肝炎病毒。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经消化道传播,常因患者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引起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HAV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

2.培养与动物模型3.抵抗力HAV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可耐受60℃1小时,-20℃可存活数年。

100℃5分钟可将其灭活。

二、致病性1.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时病人和隐性传染者。

其潜伏期为15~30天,在潜伏期末,病人转氨酶升高前7~10天出现病毒血症。

病毒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并可持续3~4周。

随着特异性抗体的出现,血清及粪便中的病毒才逐渐消失。

2.传播途径 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

病毒污染的食具、食物、用具、玩具等,直接或简接经口进入消化道而感染。

最常见的方式是生食或食入未经充分加热的贝类食物而感染。

3.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三、微生物学检查感染早期可用RIA或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的抗-HAVIgM,它出现早,消失快,是HAV的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

抗HAV IgG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防治原则HAV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因此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食品、水源和粪便管理是预防甲型肝炎的重要环节。

丙种球蛋白注射对甲肝有非特异性被动免疫作用,可用于高危人群或接触者的紧急预防。

特异性预防主要用减毒活疫苗活灭活疫苗。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现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乙型肝炎约10%可转化为慢性肝炎,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转变为肝硬化、肝癌,危害性远比甲型肝炎大。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电镜观察,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

(1)大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为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28 肝炎病毒

28 肝炎病毒
主动免疫:第一代疫苗:乙肝HBsAg血源疫苗 第二代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第三代疫苗: HBsAg多肽疫苗或HBV DNA核酸疫苗 被动免疫:含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HBIG)
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科学出版社
4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科学出版社
25
生物学性状
HBsAg有不同的亚型:adr,adw,ayr,ayw。我国汉族以adr多 见,少数民族多为ayw。因有共同的a抗原,故制备疫苗时各亚型 间有交叉保护作用。
图28-6 HBV血清型的分布
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科学出版社
26
生物学性状
核心抗原(HBcAg)
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科学出版社
36
微生物学检查法
图28-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过程与实验室检查
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科学出版社
37
微生物学检查法
表28-2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科学出版社
38
微生物学检查法
血清HBV DNA检测: 核酸杂交法,PCR技术直接检测HBV DNA, 是病毒存在和复制的最可靠指标,广泛用于临床 诊断和考核药物疗效。 血清DNA多聚酶检测: 判断体内是否有病毒复制。
形态结构:
球形,衣壳呈20面立体对称,无包膜,+ssRNA,衣 壳蛋白有抗原性(HAV Ag)。
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科学出版社
6
图28-1 甲型肝炎病毒免疫电镜图
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八年级《肝炎的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肝炎的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3.创作宣传海报:请同学们创作一份关于肝炎预防的宣传海报,内容包括肝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疫苗接种等,要求设计新颖、寓意深刻,以吸引更多人关注肝炎防治。
4.家庭作业: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其中,共同学习肝炎预防知识,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
5.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撰写一篇关于肝炎预防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以及对未来肝炎防治工作的思考。
5.情感态度: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学生对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有一定的关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积极参与肝炎防治活动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肝炎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其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2.难点: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及其危害、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适用人群、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肝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健康问题开始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关注。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预防措施,但对于肝炎这一特定疾病,他们的了解可能还较为有限。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肝脏的基本功能,但对于肝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4.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1)设计肝炎预防宣传海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预防措施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肝炎疫苗接种过程,提高疫苗接种意识。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1)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公共卫生,积极参与肝炎防治活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到预防肝炎的重要性,自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
八年级《肝炎的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肝炎的预防-冀教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肝炎的预防-冀教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肝炎的预防-冀教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肝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艾滋病和乙肝病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讨论案例,探讨肝炎的预防方法,了解卫生健康知识。

3.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艾滋病和乙肝病人,以及对肝炎的预防和控制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能够正确阐述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难点掌握艾滋病与乙肝病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讲解等教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肝炎患者的照片,引出肝炎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2.案例分析(10分钟)老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案例:小明喜欢吃生鱼片,听说吃生鱼片可以美容,他想尝试一下。

请问,生鱼片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吃到健康又美味的生鱼片?3.小组讨论(15分钟)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肝炎的预防措施,并且总结出5条预防肝炎的方法。

4.讲解(20分钟)老师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讲解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点:1.饮食卫生:生鱼片、生肉、蛋黄不能经常食用,以免感染肝炎病毒。

2.疫苗预防:接种疫苗是预防肝炎的最好方法之一。

3.科学洗手:洗手时应注意使用肥皂,彻底清洗手部的全部皮肤。

4.避免过度饮酒:试图避免酒精毒性物质过多溶解于肝细胞内,从而导致肝细胞的一定程度的损害。

5.避免性行为:肝炎病毒很容易通过血液与性接触进行传播。

5. 总结(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重点掌握肝炎预防的方法,并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六、作业布置1.调查家庭中的卫生情况,整理出家中应注意的卫生问题。

2.查找知识资料,了解一下肝炎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七、教学评价通过讨论互动、案例分析以及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肝炎的预防措施和区分艾滋病和乙肝病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卫生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能力。

同时,布置调查及学习性作业,动态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

病毒性肝炎教案[大全]

病毒性肝炎教案[大全]

病毒性肝炎教案[大全]第一篇:病毒性肝炎教案[大全]项目二病毒性肝炎(一)教案首页本次课标题:病毒性肝炎(一)学时 2 教学目的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资源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课后记课堂中同学们对乙肝五对半的检查指征十分感兴趣,学习气氛浓厚,已初步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实验室指征。

希望能将该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病毒性肝炎(一)教学过程设本单元课程教学总计(时间:90分钟)【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 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 6天入院。

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

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

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22/L。

肝炎病毒教案模板

肝炎病毒教案模板
3.现己发现的肝炎病毒中属于DNA病毒的是,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4.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加热100℃分钟可使病毒失去传染性。
5.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和。
6.甲型肝炎的血清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7.人类感染丁型肝炎病毒,需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其方式有2种,即____和。
A急性期体内有病毒复制B急性期传染性弱
C急性期已开始恢复D感染过HBV,已开始恢复
E感染过HBV,已产生免疫力
11.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A抗—HBsB抗-HBcIgM
C抗-HBcIgGD抗-HBeIgM E抗-HbeIgG
12.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BV感染者血液中可检测到:
AHBsAg、HBcAg、HBeAg B HBsAg、抗-HBe、抗-HBc
3.下列哪种病毒为缺陷病毒:
A HAV B HBV C HCV D HDV E HEV
4.HBV感染的主要指标:
A HBsAg B HBeAg C HBcAg D抗-HBs E抗-Hbe
5.下列哪种病毒可作为HDV的辅助病毒?
A HAV B HBV C HCV D HEV E HGV
6.与肝硬化关系较密切的肝炎病毒是:
3.人工被动免疫:注射含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用于紧急预防和阻断母婴传播。
4.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药物和调节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抗病毒药物中比较肯定有一定疗效的有干扰素、拉米夫定、单磷酸阿糖腺苷等。
其它肝炎病毒
五、学习小组探究合作完成课堂讨论(3分钟),学生展示讨论结果(2分钟)老师点评讲解答案(2分钟)
8.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等途径传播。

28 肝炎病毒

28 肝炎病毒
39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4、HBV的抗原组成 (1)表面抗原: HBsAg,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A、为HBV感染主要标志; B、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C、Pre S1、Pre S2的抗原性比HBsAg更强,可与肝 细胞受体结合,故抗-Pre S1和抗-Pre S2抗体有中 和病毒作用; D、a抗原表位(4个亚型) ,易于变异,抗原性最强, 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35
36
3、HBV复制周期
37
38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4、HBV的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
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 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病毒感染通常是一次感染终身免疫。
22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甲型肝炎血清学变化过程
23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三、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可检测血清中的抗-HAV IgM
抗-HAV 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
41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4、HBV的抗原组成 (3)e抗原: 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A、Pre C 经加工而成,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B、与病毒颗粒及DNA酶的消长一致,为病毒复制及强传 染性的指标; C、产生抗-HBe,补体结合抗体,有保护作用,是预后 良好的征象;

肝炎病毒教案

肝炎病毒教案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题目(章肝炎病毒教案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开课系部医学检验系开课教研室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授课教师职称讲师授课班级 12级医学检验本科2班学生人数 110人长沙医学院教务处制长沙医学院教案节或主题)授课教师所属系(部)医学检验所属教研室临床微免教研室职称讲师授课时间2013年 11月7日星期四授课时数4学时授课班级检验(本科√ 专科□) 2012 级 2 班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见习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其它□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医学微生物学刘晶星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教学目的要求:【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熟悉】1、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2、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3、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了解】1、戊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2、肝炎相关病毒重点: 乙肝病毒流行与诊断难点:乙肝病毒的抗原结构和相应的关系教学方法(请打√选择):讲授法√ 讨论法□ 启发式□ 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 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其他□教学手段(请打√选择):板书□ 实物□ 标本□ 挂图□ 模型□ 投影□ 幻灯√ 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型别,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其中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均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28肝炎病毒

28肝炎病毒

免疫力持久
特异性体液免疫:
HAV IgM:在感染早期出现 HAV IgG: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期早期 出现,对再感染有免疫保护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HAV-IgM检测:早期、近期感染快速 诊断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HAV-IgG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 染史、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或流行病 学调查
病原学检查: RT-PCR法检测HAV RNA ELISA法检测HAV抗原 免疫电镜法检测病毒颗粒
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 原因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特异性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细胞因子的抗病毒效应
细胞凋亡作用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特异性抗体HBsAb、PreS1-Ab和PreS2Ab直接清除血循环中游离的病毒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关 节滑液囊等处,导致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肝内,可使肝毛细 管栓塞,导致急性肝坏死,表现为重 症肝炎。
西方医学认识了黄疸性肝炎,但没有认 识到病原体的问题。 1965年国外学者Blumberg等在2名多次接 受输血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一种异常 抗体,能与一名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的 抗原起反应,这是一种性质不明的抗原, 因来源于澳大利亚土著人,Blumberg把它 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 也就是后来的HBsAg。直到1969年才明确这 种抗原与乙型肝炎有关。
病毒性肝炎很可能是一个古老的病种。 早在汉代,当时的名医张仲景就对黄疸进 行了分类,并认识到该病具有传染性。 西方医学可能是1883年最早记录乙型肝 炎的知识。当时为了预防天花,德国一家 造船厂对工人接种了由人淋巴结制备的牛 痘疫苗,注射后人群中有不少人出现了黄 疸,这很可能是通过血源途径感染的急性 黄疸性乙型肝炎。

肝炎病毒 说课稿

肝炎病毒 说课稿

《乙型肝炎病毒》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将从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特点和地位该门课程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此次课为第七章第三节肝炎病毒第二点内容。

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微生物概述及病毒概述,此次课是由面到点的学习,其重点更加突出,并且通过此次课的学习,也为护士生们将来学习相关传染病临床及护理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可谓承上启下。

2、学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较小,文化基础薄弱,而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该门课的学习中,学生们所要接触的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原生物,理论知识专业性强且较为抽象,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学、难懂、过于抽象化,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所以,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何将生涩的专业术语通俗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每位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课前要制定好详细的计划。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②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③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④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②通过学习使护士生对乙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的了解更深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意识。

(3)【情感目标】①通过身边的故事与情景设置,激发学习的兴趣。

②通过学习,培养护士生职业防护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对本节内容我设计的重、难点是:(1)重点: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难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5、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将学生分组布置探究性活动。

肝炎病毒和黄病毒教案

肝炎病毒和黄病毒教案
小结 (5min)
复习思考 题、作业 题来自1.HAV 致病机制? 2. HBV 抗原组成包括哪些?HBV 传播途径有哪些? 3. 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传播途径?如何防治?
下次课 预习 要点
1.herpes virus 致病特点。 2.HIV 形态结构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2. HBV 抗原组成:HBsAg、HBcAg、HBeAg 二、HBV 致病性 1.传染源: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 HBV 携带者 2.传播途径: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课堂设计和时间 分配
15min 与 enterovirus 相似
与其他 hepatitis viruses 比较
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2.熟悉:HAV 防治原则,HBV 致病性和防治原则,HCV、HDV 和 HEV 致病性,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致病性与免疫性。
3.了解:dengue virus 和 forest encephalitis virus 传播媒介及致病特点。
第 5 节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第 29 章 虫媒病毒 arbovirus
15min
一、Arbovirus 概念和种类
Arbovirus 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而传播,节肢动物既是
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我国 Arbovirus 主要有: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P278-表 29-1 重要的虫媒病毒及其 所致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八次课教案第三十章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庚型肝炎病毒。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经消化道传播,常因患者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引起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HAV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

2.培养与动物模型3.抵抗力HAV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可耐受60℃1小时,-20℃可存活数年。

100℃5分钟可将其灭活。

二、致病性1.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时病人和隐性传染者。

其潜伏期为15~30天,在潜伏期末,病人转氨酶升高前7~10天出现病毒血症。

病毒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并可持续3~4周。

随着特异性抗体的出现,血清及粪便中的病毒才逐渐消失。

2.传播途径 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

病毒污染的食具、食物、用具、玩具等,直接或简接经口进入消化道而感染。

最常见的方式是生食或食入未经充分加热的贝类食物而感染。

3.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三、微生物学检查感染早期可用RIA或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中的抗-HAVIgM,它出现早,消失快,是HAV的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

抗HAV IgG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防治原则HAV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因此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食品、水源和粪便管理是预防甲型肝炎的重要环节。

丙种球蛋白注射对甲肝有非特异性被动免疫作用,可用于高危人群或接触者的紧急预防。

特异性预防主要用减毒活疫苗活灭活疫苗。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现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乙型肝炎约10%可转化为慢性肝炎,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转变为肝硬化、肝癌,危害性远比甲型肝炎大。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电镜观察,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

(1)大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为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球形,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

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构成。

内衣壳是20面体对称结构,相当于一般病毒的核衣壳。

其内部含有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

外衣壳的脂质双层中镶嵌有HBV的表面抗原(HBsAg),内衣壳蛋白为HBV的核心抗原(HBcAg)。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主要成分是HBsAg,是病毒体复制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成分,不具传染性。

(3)管形颗粒:是一串聚合的小球形颗粒,有HBsAg的成分。

2.培养与动物模型HBV尚不能在传统的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目前常采用细胞培养系统作为病毒DNA的转染系统。

3.抗原组成(1)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由S基因编码的糖蛋白。

在患者血清中HBsAg存在于大球形颗粒的外衣壳、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上。

HBsAg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保护性抗体(抗-HBs)和细胞免疫反应,因此HBsAg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HBsAg大量存在于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指标。

相反,血清中出现抗-HBs 倍认为是乙型肝炎恢复的标志。

含抗-HBs的血清无传染性而有保护作用。

(2)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是HBV内衣壳的成分,其外被HBsAg覆盖,故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HBcAg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HBc在血中存在时间较长,为非保护性抗体,它的存在特别是抗-HBcIgM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3)HBeAg 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分子量19KD。

产生的e抗原存在于Dane 颗粒核心结构表面,隐蔽或镶嵌于HBcAg之中,HBV内衣壳裂解时释放出来,可游离存在于血清中。

与DAN多聚酶消长一致,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此时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

e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HBe抗体,对HBV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被认为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4)PreS1和PreS2 由S基因编码,被证明其具有吸附于肝细胞表面的决定簇,可以使HBV吸附于肝细胞表面,有利于病毒侵入细胞内。

常在感染早期出现,一个月左右消失,若持续存在表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

4.抵抗力HBV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有耐受性。

高压蒸汽灭菌或100℃10分钟可将其杀灭。

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及2%戊二醛等可消除其传染性,但仍保留其抗原性。

不能被70%乙醇灭活,故不能用70%乙醇消毒HBV污染的物品。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均为传染源,特别是HBsAg无症状携带者作为传染源危害最大。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两条:(1)血液、血制品传播输血、血浆和各种血制品均可传播乙型肝炎。

因此,通过输血、手术、注射、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各种医疗器械,甚至工作人员的手,均可传播乙型肝炎。

(2)母婴传播也称垂直传播,母亲若为HBV患者或携带者,孕期可经血流致胎儿宫内感染,分娩时可经产道感染,长期与婴儿密切接触也可感染,故乙型肝炎可表现为以母亲为核心的家庭聚集倾向。

2.致病机制乙型肝炎的病理特征是肝细胞的损伤坏死与再生,并伴有单核、淋巴细胞的侵润。

HBV的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较多,目前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以RIA和ELISA最为敏感。

检测项目主要是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抗-HBc,以上各项检查组成一套HBV抗原抗体检测系统,俗称两对半。

各项抗原抗体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不同,其检出结果的分析和实际意义也不同。

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

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判断。

急性肝炎患者血中出现抗HBs,是肝炎恢复的标志。

HBsAg将随后消失。

若HBsAg持续6个月以上,则考虑已转为慢性肝炎。

无症状携带者是HBsAg长期阳性而无症状者。

这类感染者,肝功能检查正常,但HBsAg阳性者具有传染性。

抗-HBs是HBV的特异性中和抗体,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HBV 感染者或接种HBV疫苗后。

抗-HBs的出现表明机体对乙型肝炎有免疫力。

HBeAg阳性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传染性强,若持续阳性则表明有转化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若HBeAg转阴,抗HBe出现,表示病毒停止复制,机体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HBV复制能力减弱,传染性降低,患者愈后好。

但出现PreC区突变者例外。

抗HBc-IgM是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指标,患者血液传染性很强。

常出现于急性肝炎的早期,且滴度很高。

而慢性肝炎时抗HBc-IgM可持续阳性,但滴度低。

抗HBc-IgG出现较晚,且可持续多年,是既往感染的指标。

四、防治原则1.一般性预防: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加强传染源的检测和管理,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消毒,防止血液传播。

2.人工自动免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特异预防乙肝的方法,主要用于新生婴儿,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此外也可用于高危人群。

使用方法是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6个月个注射1次共3次,其他使用对象对照参考次方法。

3.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可用含有高效价抗-HBs制备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在一周内注射有预防效果,2月后重复注射一次。

也可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以获得被动-主动免疫效应,有肯定的保护作用。

4.治疗:目前治疗乙肝尚无肯定有效的药物。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

HCV感染的的重要特征是易于慢性化,急性期后期易于发展成慢性肝炎,部分病人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一、生物学特性HCV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50nm,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

我国多为Ⅱ型。

目前认为丙型肝炎病毒复制量大,较难治疗。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HCV传染源主要是丙型肝炎病人和HCV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与HBV类似,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注射、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大多数患者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较轻,多为无黄疸型,发病时已成慢性过程,90%以上的患者演变为慢性肝炎,约20%可发展为肝硬化,并可导致肝癌。

目前主要认为免疫病理损伤和细胞调亡是导致肝细胞破坏的主要原因。

丙型肝炎患者恢复后,仅有轻度免疫力,且免疫力不牢固。

三、防治原则预防主要是通过检测抗HCV或HCV RNA来筛选献血员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

其他预防措施同HBV。

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丁型肝炎的病原体。

通过黑猩猩试验感染证明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依赖于HBV才能复制。

病毒为球形,直径35~37nm,核心为RNA基因组,只有1.7kB长,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

不能独立进行复制,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增殖,获得包膜。

HDV只有一个血清型。

HDV感染常可导致HBV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恶化,HDV致病作用主要是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

HDV的传播方式与HBV基本相同,主要经输血和注射传播。

但与HBV相比,HDV母婴垂直传播少见,而性传播相对重要。

HDV是缺陷病毒,衣壳为HBsAg,所以只能感染HBsAg阳性者。

HDV感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共同感染,与HBV同时感染;一种是重叠感染,慢性乙肝或HBsAg携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HDV,重复感染时可导致暴发性肝炎,成为致命因素。

预防原则与HBV相同,主要是严格筛选献血员和血制品。

开展卫生宣教工作,避免性传播。

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HEV)是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肝炎病毒,引起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流行。

我国戊型肝炎的流行率为9.7%。

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类似甲肝。

HEV呈球形,病毒体直径27~34nm,无包膜。

核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核酸为单股正链RNA,7.5kB。

目前世界各地分离出的病毒仅有两个血清型。

HEV 对氯仿敏感,40℃或-20 ℃易破坏,在镁与锰离子存在下可保持完整性。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饮水被病毒污染可造成水源性暴发流行,也可通过密切接触、食物污染等方式传播。

HEV致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是病毒本身作用及机体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

病后有一定免疫力。

发病后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HEV抗体。

可通过免疫电镜直接检查病人粪便。

用ELISA 检测血清抗HEV。

采用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EV RNA。

预防措施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是保护水源,防治被粪便污染,保证安全用水。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