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学设计
中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教案
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5.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点与社会变化
教学方法
1、提问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
新课教学45分钟
新课教学
44分钟
新课导入
展示《徙杆立信》(并找同学来讲解“徙木立信” 的故事), 通过南门立杆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他就在秦国开始了变法。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这要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说起。
(3)教师讲解公元前356 年,一代英主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实行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由于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人虽死,但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诸子百家
(一)儒家
1.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政”和“德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伤害别人。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重视礼,“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一、课标内容①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②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绘画、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都江堰和李冰屈原和《离骚》《韶乐》和全套编钟《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①依据《都江堰示意图》和课文有关内容,说明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过程,增强阅读能力,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先秦时期突出的科技文艺成就,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求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纳,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纲要(一)科学技术1、都江堰2、杰出的工匠鲁班3、神医扁鹊(二)文学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伟大的诗人屈原(三)艺术音乐绘画四、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以都江堰在以前的教材中都是放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内容当中。
这是本课的重点2、难点阐释课文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素材。
这些成就年代久远,学生对此很陌生,而且与我们今天的艺术成就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很难对此产生美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
五、教法学法教师讲述为主,整理线索,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1、课前引导回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指出正是这种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并带来了科技文化领域的进步。
指出各历史时期的文化主要包括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思想、体育等内容。
本课和下一课将讲授先秦时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2、新课教学(一)科学技术首先指导学生看《二王庙图》,朗读二王庙大殿联,并提出问题:二王庙是为纪念谁而修建的?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学生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他们探究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到答案: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因为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由此导入第一个内容:1、都江堰按重点难点分析讲解都江堰的修建为什么能够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以及都江堰的巨大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
教学要点一、老子和孔子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2儒家创始人孔子①“仁”的学说②对教育的贡献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3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4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6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三、繁荣的文学和艺术1文学的成就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②屈原和《离骚》③诸子散文2艺术的发展①绘画: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②音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四、先进的科学技术1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2历法的进步3《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4名医扁鹊和他的“四诊法”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诗经》,屈原和《离骚》;编钟;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十九年七闰”法;《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扁鹊。
春秋战国课程设计
春秋战国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各国争霸、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制度,理解各国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各国争霸、思想文化、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变革、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时,可以运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分析各国争霸、思想文化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在探讨社会变革、科技教育发展时,可以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此外,还可以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历史剧创作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可选用《春秋战国史》等权威著作作为主教材;参考书方面,可推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辅助读物;多媒体资料方面,可收集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图片、音频等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实验设备方面,可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物模型、地图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等,占总评的30%;作业包括阅读笔记、小论文等,占总评的30%;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40%。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第二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进步。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此外,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
2.难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视频、史料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人教版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基本知识]老子与道家孔子与儒家思想、教育“五经” 墨子与墨家思想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韩非子与法家思想《诗经》屈原与“楚辞”、《离骚》诸子散文艺术、体育、娱乐、天文与地理名医扁鹊[基本理论]1.春秋战国时期繁荣的科技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变革的反映,说明文化都是相应时代社会的反映;2.这一时期各家思想争鸣,是社会变革与政治多中心的必然产物;3.主要流派的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能力培养]1.通过归纳比较各派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水平;2.通过分析春秋战国科技文化繁荣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罗列本节各类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归纳和总体把握知识结构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分析社会现状与文化间的密切关系[教具教法]大量参考资料学生预先准备和阅读大量相关典籍的名句插图教师概括介绍,并列出知识结构板书,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历史,一个大的变革时代,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都会出现丰富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表现在思想和哲学领域,请同学举例。
如14-16世纪的西欧,17-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晚期的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政权并立时期的宋代……任何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一.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老子生平:老聃,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老”年高德重,“子”为对男子美称。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2.思想: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都在不断运动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二者间总是相互依存和变化。
3.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为后世道教尊为教主。
[举例]请同学举出,老子观点“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中职)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修改版】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学习目标】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
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
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一、社会巨变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
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
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
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
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
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
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
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
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
“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
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
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
教学要点一、老子和孔子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2.儒家创始人孔子①“仁”的学说②对教育的贡献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3.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4.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5.庄子的道家思想6.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三、繁荣的文学和艺术1.文学的成就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②屈原和《离骚》③诸子散文2.艺术的发展①绘画: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②音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四、先进的科学技术1.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2.历法的进步3.《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4.名医扁鹊和他的“四诊法”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诗经》,屈原和《离骚》;编钟;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十九年七闰”法;《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扁鹊。
七年级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案+导学案)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孔子的学说及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2)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3)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项值得继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可以通过对前面两课的复习,从社会政治领域里的纷争联系到思想领域里的纷争变化,以旧引新进入本课。
也可以通过传统思想对祖国现今社会的影响,从今引古倒叙进入本课。
(2)本课正文的学习,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但要注意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本课涉及到重要历史人物较多,可用对比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记忆、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本课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理解人们在社会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其社会意识;反过来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观念。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各学派的基本主张。
三、教学课时 1个课时四、教学过程1.课前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新课教学(一)老子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
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
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
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
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
(二)孔子创立儒家学派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第9课【教学设计】《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华师大)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苏凤本课是2016华东师大版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9课内容,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等人的主要思想及战国时期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百家争鸣局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促进了四川成都地区的农业发展,成为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其教育思想,以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2.了解孟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史实。
3.了解战国时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理解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2. 列表归纳诸子百家思想,提高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以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政治、哲学等)。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乱时期,各国争霸、争雄,互不相让,社会动荡,人民陷入苦难之中。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主张,提出自己的理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二、学习新课:(一)老子与孔子1.介绍老子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著作。
课件出示老子像,简介老子,了解老子的主张(思想上、政治上)、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思想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事宜求适中;政治上: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著作:《道德经》(《老子》)2.课件出示一则材料,加深对老子的了解。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各种思想学说纷呈,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接触较为复杂的历史知识,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思想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故事来进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历史资料,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以及各家思想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同时,结合相关的历史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设计(正)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石林鹿阜中学【课标要求】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篇,讲述的思想文化内容对我国古代社会思想产生了极其重在的影响,所以在本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才刚经过一个月的历史学习,虽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学史兴趣较浓,但尚处于感性思维中。
由于本课思想理论性较强,学生难理解、难懂,容易感觉到乏味。
因此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②识记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百家争鸣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代表著作。
③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思考、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内容,整体感知所学习的知识。
②合作学习中完成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③结合社会生活完成对知识的初步应用与升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理解人们在社会上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决定其社会意识的;反过来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难点:老子与道家;“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策略】先学后教,学案导学,自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以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及2011年9月28日世界各地的祭孔图片导入。
(约1分钟)第一部分,展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约12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和引导。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约10分钟)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设置了两个有一定难度的题,需要学生发挥小组的力量,综合大家的智慧,共同完成。
第三部分,展示学习(约10分钟)学生展示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教师精讲或点评。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约3分钟)第五部分,知识的应用与升华(点拨)(约2分钟)第六部分,本课小结及教学互评(约2分钟)本课知识小结:。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复习课设计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在叙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同学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进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本部分学问同学在学校已经学过。
老师可以在同学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并引导同学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
《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同学在学校已经学过。
老师可以在同学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学校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叙述诸子散文时,老师可以结合同学已学过的语文学问了学习这部分学问。
并让同学熟悉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叙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同学在学校就已经学过,老师引导同学回忆已学内容。
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月、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进展是以前同学没有学过的,老师可以让同学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
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本部分内容同学也已学过,老师引导同学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熟悉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动身,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月,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途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途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当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复原和进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途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相互融合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和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媒体展示易中天说的一段话,设问:易中天提到的这些人生活在什么年代?。
2、师述:他们都生活在社会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他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学习新课(一)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1、了解老子生活的年代、创立的学派及思想主张。
2、了解孔子生活的年代、创立的学派、主要思想主张和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3、了解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引导学生复习春秋时期的三大变化。
2、师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的士人开始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1、媒体展示老子人物扫描,让学生了解老子的生平简介。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老子朴素辩证的思想含义。
3、学生讲述《塞翁失马》故事,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
4、教师讲述老子“以柔克刚”的一则故事,理解老子“满齿不存,舌头犹在”大道无形,道在口中这句话。
相传老子晚年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是我柔软的舌头还在。
”5、展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让学生了解老子和《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及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6、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归纳,并做好笔记。
过渡:春秋时期,与老子同时代的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掌握老子及其主张、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孔子及其学说。
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老子及其主张
分析:
1.老子生平
2.思想主张
3.文化成就
(二)孔子及其学说
分析:
1.孔子生平
2.思想主张
3.文化成就
4.教育成就
(三)孔子及其学说
分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的影响
小结:
1.本课内容
2.列举战国时期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主张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保护自然资源。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孙膑: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