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英语中多义词的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英语中多义词的翻译
张欣悦万敏丁润刚邓兰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学(针灸英语方向)2010级
摘要:中医被认为是中国古文明伟大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特色逐渐被世界认可和接受。

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使中医的翻译任务艰巨而复杂,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在具体的翻译上也存在着众多版本,尤其是关于多义词的翻译,其中不乏欠妥之处。

笔者就中医多义词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医英语多义词翻译
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已逐步发展为一个完整而又独特的科学体系,并且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中医的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经验向全世界推荐。

中医英语翻译充当着中医走向全世界人民的桥梁,然而,由于中医历史悠久、理论独特和语言特殊等一系列的原因,这座桥梁尚未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1]。

在实践中,存在着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多样化、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与原则等多种问题。

如将“五行”译为five elements,five phase,Wuxing等诸多版本[2]。

这些因素导致了外国学习者的重重困惑,阻碍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经典著作颇多,一字一句都需细细揣摩。

在翻译时尤其要把握好“深、浅、轻、淡”的度,不及或太过都无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思想[3]。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翻译要遵循“信、达、雅”三字原则,“信”即忠实于原文,但中医中一词多义用法颇多,就此笔者结合专业特色,对中医英语多义词的翻译提出两种方法。

1 结合语境,一词多译
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词多义的用法屡见不鲜。

但翻阅众多中医翻译书籍,多数译者单纯的一词一译,不能很好的结合语境,忠实原文。

就此问题,
笔者将以“清”、“浊”两字为例,具体阐述结合语境翻译法。

“清”和“浊”是中医经典中常用的两个字。

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现代翻译中多统一将“清”译作“lucid”,而“浊”译为“turbid”。

《第六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4](以下简称牛津词典)中对"lucid"的解释为:○1clearly expressed; easy to understand 表达清楚的,易懂的;○2able to think clearly, especially during or after a period of illness or confusion (尤指生病期间或病愈后,糊涂状态中或过后)头脑清晰的,清醒的。

对于“turbid”的释义为"full of mud, dirt, etc, so that you can not see through it "浑浊的,污浊不清的。

实际上清和浊的含义远非lucid和turbid能够概述。

就“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而言。

《内经选读》[5]对其的解释是:水谷之精气上奉于头面五官,饮食化生之后的糟粕经下窍二阴排除体外。

即此处的“清阳”指水谷之精气,《素问·经脉别论篇》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

”即是说 ,饮食进入人体胃腑后 ,通过胃的腐熟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津液等 ,通过五脏六腑输布全身,维持人体生命不息[6]。

所以此处“清阳”翻译为"the essence of food and wanter"比单纯解释为“lucid”更为妥帖。

“浊阴”指二便等经人体消化后的糟粕之物,牛津字典对turbid的解释“浑浊的,污浊不清的”含义用在此处较为妥帖,所以直接翻译为"the turbid yin"即可表达此意。

但“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含义有所不同。

营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精专柔和、最富有营养的部分所生,《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营气具有化生血液、营运血液、营养全身的作用,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有“营阴”之称。

卫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剽疾滑利的部分所生。

《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卫气行于脉外,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引自《灵枢·本藏》)的作用。

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有“卫阳”之称。

现代通常翻译为“lucid part transforming into nutrient qi,turbid part transforming into defense qi”,根据上文提到的牛津字典对于lucid和turbid的释义,可知这两个单词用来翻译清浊实为不妥。

此言中,清和浊都是精微物质,所以可用“essence”诠释。

而相对的精专柔和和剽疾滑利的特点,可以用clear 和sharp来区分。

牛津词典中对于clear的释义较多,其中“清澈”之意用在此处比较合适。

而sharp既有“clear and define”之意,又有“sudden and rapid,especially of a change
in sth”之意,此种表达方式既能表现卫气本是水谷精微的本质,又展现了其剽疾滑利之特性。

所以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中清和浊应该分别翻译为“the clear of the essence","the sharp of the essence"
由此可见,翻译中医时应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根据语境,一词多义,才能翻译出中医的精髓。

2 音译法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面前,再顶尖的翻译家有时也感到无能为力,尤其是抽象或者含义众多或者有的特定意义的词语,因为没有哪个英文词汇可以准确传达出其中的真谛。

此时可以别辟蹊径,采用音译。

2.1 音译在中医翻译中的使用现状
《译学词典》[7]对音译的解释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中译英中的音译,即以拼音代替英语的翻译方法。

此方法在中医英语的翻译中尤为实用,因为很多中医词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英文中存在文化空缺,无法找出合适的单词与之相对应,勉强意译之后又无法完整的体现原来的含义。

就目前中医的翻译现状来看,音译使用频率不高,且仅有Qi,yin yang 等少数词汇的音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3 音译的特色及未来在中医翻译中的发展前途
在大部分人看来,翻译时采用拼音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殊不知,这正是汉语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尤其是在中医文化中。

如“阴阳”适用于天地、昼夜、男女……简单的两个字几乎囊括世间万物,这是任何一种文化都难以比肩的。

如若翻译,也只有"yin and yang" 能够不损失其中的真谛。

在文化空缺面前,我们必须承认,并且相互弥补,音译即为很好的途径。

就此,笔者以“运气”和“痹”为例,详细论述中医英语,尤其是多义词的音译方法和原则。

运气,在中医中也叫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界天象、气象变化规律与人类疾病发生与流行关系的学说[5]。

《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象日月星辰的运转、春夏秋冬循环的更替、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此处,五运即木火土金水,六运指风寒暑湿燥火。

此外,在气功中亦有“运气”之说,即把全身之气灌注到身体某一部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唤铁》:“太白山有隐士郭休,字退夫,有运气绝粒之术。

”清纪昀《阅
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其乡有导引求仙者,坐而运气,致手足拘挛。

”由此可见,运气也是中国功夫神奇所在。

现在,运气又常用于指机遇机会等,此种用法时,英语有对应词汇,即可译为luck在此不作详解。

而前两种含义是英语的文化空缺。

现在“五运六气”的常用翻译法有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 five circuit phases and six atmospheric influences;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changes. 其中将“气”直译为"qi"或者"climate"尚可理解,而将“运”翻译为"movement"着实有些不可理喻,movement意为运动,与木火土金水的意思毫不相干,此种翻译将中医含义大打折扣。

此时,音译即可发挥其特色,与其片面的理解翻译,不如直接用"yun qi",五运六气即可翻译为"five yun and six qi"。

“痹"出自《黄帝内经》:“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现代解释为: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病因有正虚和邪侵。

而目前对于“弊”的翻译也五花八门,如”arthralgia”(关节痛)、”disadvantage”(不利)等,虽然该译法易于理解,但是却意义狭窄,不够全面。

不能代表“痹”特点:多种病因夹杂而成且与体质病性等相关。

所以此处,不妨直接采用音译的方法,即为“Bi-syndrome”,从而避免误解。

当然,音译亦不可滥用,如果英语中有对应的单词可以完整的表达含义时,尽量不要选用音译,以免增加理解上的困难。

而文章中在首次使用音译词时,最好将详细含义注释于后,以帮助理解。

初学者亦可以借助中医英语字典。

待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翻译法时,便可省去此步骤。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汉语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广,相信中医音译法必将在中医翻译中越来越受欢迎。

小结
所谓上乘之译,无非是自然流畅且符合原文之意的译文[3]。

然和对于中医来说,翻译出上乘的文章来并非易事。

丰富的中医知识和较高的英文水平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中提到两种方法(一词多译和音译),笔者认为对多义词的翻译较为适用,当然翻译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秉着将中医推广到世界的共同目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翻译队伍,统一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刘国伟. 中医英语翻译的标准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张晓明. 中医英语翻译问题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 2009(5(9)).
[3] 李照国, 张庆荣. 中医英语[M]. 第一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4] Hornby A 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 第七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
[5] 张新渝. 内经选读[M]. 第一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6] 彭中斗.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之我见[J]. 河北中医杂志, 2003(7-12):815-816.
[7] 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