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评估表标准
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检查标准
二级助产技术服务考核细则
医院:
日期:
A部分:总分70分实得分:
项目
分值
评估标准
评分细则
扣分原因
得分
依法执业
1、单位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包含妇产科或产科。
2、具有市血液中心或区(市)县卫生局批准的临床用血资格。
3、相关医师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助理医师证书》或以上资格;相关护士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
每缺1项,扣3分,扣完为止
20
5、考核标准: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率100%;产前筛查率:≥65%
高危孕产妇无追踪管理记录,扣10分。产前筛查率不达标扣10分。扣完为止。
宣教场所
5
1、房屋标准:设宣教场所(孕妇学校),面积不小于12 M2。
无宣教场所扣5分。
16
2、设备要求:影像播放设备、孕产期及生殖保健宣教资料、桌椅、饮水设施及气温调节相应设备。
承担特殊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除外。
人员标准
40
1、妇产科医师执业范围为妇产科,至少有主治医师、医师各两名以上,均需取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合格证》(助产技术)。
2、助产士或护士总数在六名以上。
3、有专职麻醉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执业范围为麻醉科。
查看各种证件原件
1、妇产科医师人数、职称和合格证不符合条件,一票否决。
2、无专职麻醉医师,一票否决。
其余条件不符合的,扣10分。
30
4、有3名专职的儿科医师,执业范围为儿科。其中1名为主治医师。
5、儿科医师参加母婴同室对新生儿的诊疗和管理。
6、分娩工作由产科医师、助产士、儿科医师、麻醉医师负责。
7、产科主任应取得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职称。
新时代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等级评估标准
新时代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等级评估标
准
一、申报基本条件
(一)甲级申报基本条件。
①机构总面积2400m2,婴幼儿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7m2o②有专用的户外活动场地,总面积不少于40m2o③设有独立厨房并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④每个班保育人员中至少有2名幼教人员或保育员全日制专业人员。
⑤托育服务为唯一经营范围。
(二)乙级申报基本条件。
①总面积2260m2,婴幼儿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6Itf。
②有专用的户外活动场地或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利用机构附近公共场地和设施进行户外活动O③设有独立厨房或向有具有中小学供餐资质的企业购买配餐服务。
④每个班保育人员中至少有1名幼教人员或保育员全日制专业人员。
(三)丙级申报基本条件。
婴幼儿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5m2o
二、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分举办条件、机构管理、安全保健、保育工作、家社联动5个部分及1个附加项,分值分别为47、11、24、10、8分、2分。
机构在达到相应等级的基本申报条件后,依据《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等级评估标准》,对照每
一条评估标准,根据实际达标的情况,确定其相应的分值,最后合计其总分。
其中,甲级托育机构达到90分以上方可评估通过;乙级达到85分方可评估通过;丙级达到80分以上方可评估通过。
新生儿保健同事专科单位评估标准
4.依据《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完成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至少包括苯丙酮尿症、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听力障碍等疾病筛查相关工作,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備查率和听力障碍飾 查率达100%. (10分)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等明确新生儿出院后纳入儿童系统保健的路径。(5分)
5.2建立新生儿 保健诊疗制度
(60分)
5. 2.1制定并落实多学科合 作制度(15分)
建立良好的新生儿、产科、儿童保健等多学科合作制度,形成运行良好的院内外转诊机制,包 括:
1.高危分娩前产儿科联合围产查房。(5分)
2.新生儿科医生进行高危分娩待产、母婴同室病房新生儿查房。(5分)
5.制度建 设(100分)
5.1建立健全新 生儿保健服务流 程及规范(20分)
5. 1.1结合实际制定新生儿常 规保健、危重新生儿急救、高 危儿管理等服务规范、流程
(20分)
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并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优化。包括但不限于:
1.参照《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制定新生儿复苏规范和流程。(5分)
3.儿童保健医生参与产科、新生儿科新生儿出院前的体检、评估、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等。(5
分)
5.2.2制定并落实新生儿死亡 讨论制度、危重新生儿病例会诊 制度、重度新生儿窒息病例讨论
制度等(15分)
1.产科、新生儿科医生共同开展新生儿死亡或重度窒息的病例讨论,每季度至少一次。(10分)
2.制定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对本院死亡的新生儿病例进行诊疗、转诊、护理等各环节系统回 顾和分析,发现管理和服务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5分)
新生儿室护理服务质量评估指标
新生儿室护理服务质量评估指标1. 背景新生儿室是专门提供护理服务给新生儿的区域,为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评估新生儿室的护理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组评估指标,以评估新生儿室的护理服务质量。
2. 指标一: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包括儿科护理学等。
- 护理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最新的新生儿护理理论和实践。
-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与家属和其他医疗人员有效合作。
3. 指标二:设施和设备- 新生儿室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监测仪器、呼吸机、手术设备等。
- 设施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以确保无菌环境。
- 设施应布置合理,方便医护人员进行工作和照顾新生儿。
4. 指标三:药物和护理计划- 药物应按照医生的处方准确使用,并记录用药情况。
- 护理计划应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定期更新。
- 护理计划应包括喂养、睡眠、护理和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5. 指标四:家属参与和满意度- 新生儿室应鼓励家属参与新生儿的护理过程,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
- 家属满意度应定期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和建议。
6. 指标五:并发症和安全管理- 新生儿室应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和安全管理制度,以保证医护人员和新生儿的安全。
-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记录并进行分析,以改进护理服务的质量。
写作指导:上述指标旨在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设施和设备、药物和护理计划、家属参与和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对新生儿室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该指标可用于监测和改进新生儿室的护理服务质量,以提供更好的护理保障给新生儿。
爱婴医院评估标准
爱婴医院评估标准
附表一:
爱婴医院自评估标准(试用)评估日期:
单位名称:
参与评估的人员:
评估结果:
附表二
爱婴医院外部评估所需提供的资料
一、基本信息
1.机构名称:
2.机构地址:
3.获得“爱婴医院”称号的时间:年月日
4.自评估报告日期:2019年月日
5.你单位的机构类型,可以多选:
(1)妇幼保健院(2)综合医院(3)专科医院(4)教学医
院(5)公立医院(6)私立医院(7)其他(请详述)
6.机构负责人姓名:职务:
联系电话: E-mail:
7.产科主任姓名:职务:
联系电话: E-mail:
二、医疗机构有关数据(上一年度)
三、自评估总结表。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评分表
(五)提供安全助产
4
33
避免不安全助产操作,提供适宜安全助产服务
4
(六)产妇及婴儿预防
4
34
对HIV和梅毒阳性产妇及所生婴儿定期随访及诊断
2
35
指导HIV阳性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
2
(七)关怀
4
36
为HIV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提供系统儿童保健服务、定期计划免疫
4
四、完成情况(1-5月)
10
37
孕产妇数;筛查人数,艾滋病:人、梅毒人、乙肝人。检测阳性分别为人、人、人。
3
(三)自愿咨询检测-检测服务
8
29
为孕产妇免费提供HIV、乙肝、梅毒抗体筛查检测
4
30
为孕产妇免费提供HIV确诊检测
4
(四)应用药物干预
4
31
及时为HIV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抗病毒药物,药物应用合理
2
32
及时为梅毒孕产妇提供规范治疗,为婴儿提供预防性治疗;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表-12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督导评分表
督导评估县区:
督导时间
内容
分值
得分
扣分缘由
一、组织管理
30
(一)管理机制
9
1
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2
2
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3
3
明确各部门职责,参与开展相关活动
2
4
定期组织检查,逐级开展监督指导
2
(二)运行模式
6
5
与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建立合理孕产妇管理模式
2
14
设专账、专人管理,经费到位及时,合理使用
爱婴评估表2
2014年浙江省爱婴医院复评(创建)评估表机构名称(盖章)
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幼健康服务处制
2014.7
机构名称:地址: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号:机构代码:
机构主要负责人姓名:电话:
护理部主任姓名:电话:
负责产科病房主任姓名:电话:
机构类别:□综合性□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院□其他
机构性质:□政府的□公立/私立(混合)□私立□慈善机构的□其他
机构职工总人数: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机构核定床位数:其中:产科(妇产科)床位数:新生儿室床位数:
爱婴医院复核(创建)标准。
北京市爱婴医院评估标准(2020版)
(六)母乳喂养宣教。(10分)
1.通过孕妇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5分)
2.张贴、发放有关母乳喂养宣传材料,营造母乳喂养宣传氛围。(5分)
实地查看:
1.查看孕妇学校场地、设施。
查看孕妇学校培训教材及课程安排等。
2.了解健康教育内容,包含:
(1)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方法;
2.现场查看。
3.关于本院规定,询问产科、儿科大夫各1人。
1.无规定扣1分 ,规定内容不全扣0.2分。
2.一人未掌握本院规定扣0.5分 。
3.缺一处扣0.2分。
4.每个科缺一项扣0.2分。
(三)持续开展母乳喂养培训,侧重能力评估,确保医务人员具备支持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5分)
1.每年对全体医护人员开展形式不同的母乳喂养政策和知识培训。(0.5分)
2.查看相关凭证:
(1)有从市场购买母乳代用品的凭证;
(2)领取母乳代用品登记。
3.查看配奶间。
1.病历中无医嘱记录每份扣0.5分。
2.(1)无从市场购买母乳代用品凭证扣0.5分。
(2)无领取母乳代用品登记扣0.5分。
3.科室配奶间管理指标,每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为止。
二、产、儿科服务。(30分)
1.查看培训记录和考试成绩。
2.随机抽查产科、儿科医护人员各5名答卷,能正确回答80%问题为合格。
1.每年未对全体人员培训扣0.5分。
2.每年无复训扣1分,复训时间不达要求扣0.25分,复训内容不符合要求每项扣0.25分。
3.无新上岗人员培训扣0.5分,培训时间不达要求扣0.25分。
4.答卷人员不能正确回答80%以上问题者,每人扣0.3分。
1.回答不正确孕产妇,每人扣2分。
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等级评定指标
财务管理
30
有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按时发放工资、按规定开具发票的得30分;有基本财务制度并执行良好的得20分;无财务管理的不得分
1.7
证照年审
20
按时参加并通过各项年审的得20分;超期年审的得10分;不年审的得0分
2
机构管理
150
10
2.1
组织结构
30
组织机构完整合理并有清晰明确的组织结构图的得30分;组织结构合理,但没有组织结构图的得10分;组织机构不完整的不得分
3
机构实力
210
3.1
场地设施
40
有固定办公场所(含分店)且能满足洽谈业务、员工培训、员工宿舍的场地设置的得40分;有固定办公场所(含分店)的场地设置的得20分;其他不得分
3.2
办公设施
40
办公场所设施齐全,配备有能满足业务需要的通讯联系方式、联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培训所需的投影仪等设施的得40分;办公场所设施基本齐全,但无培训所需的投影仪等设施的得30分;其他不得分
5
员工管理与培训
200
5.1
持证上岗管理
40
员工上岗持身份证、健康证、职业资格证,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的得40分;持身份证、健康证,但暂时无职业资格证(参加过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证待发)的得20分;有三证其齐全的人员上岗服务情况得0分
5.2
技能等级管理
40
按服务人员服务技能(等级鉴定)、服务素养、工作经验实施等级管理的得40分;只按服务素养、工作经验等级管理的得20分;无技能等级管理的不得分
4.7
学术研究
20
有结合本机构办园理念进行专题或课题研发,有可行性报告和研发计划书并按实执行、有课题验收结论的得20分,其他不得分
妇幼健康优质服务服务示范评估指标
8.3辖区儿童保健指标落实情况
81※
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同年度、同地区平均水平,或达到本省市两纲规划目标,针对本地区主要死亡原因实施有效干预。
6
37
82※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均达到80%以上。
9
83※
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6
84※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
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每年对辖区内提供妇幼健康服务的机构工作情况和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服务产科质量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出生缺陷干预妇女病筛查等工作至少进行2次督导检查
附件1
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评估指标(2015年版)
考核要点
考核内容
1.政府主导
(130分)
1.1政府主导妇幼健康工作
1.2相关部门职责及协调工作机制
88
领导重视,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制定的项目方案完整可行。
5
89
项目经费按要求拨付及时到位,经费专款专用,使用合理。
10
90
落实项目人员的业务培训。
5
9.2计划生育指标落实情况
91※
已婚育龄夫妇享有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项目落实率达100%,药具服务满足育龄人群需求。
15
50
92
实施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年百万人口报告率达300例以上。
56
建立促进安全避孕、减少非意愿妊娠的工作模式并有效实施。
5
7.辖区管理(100分)
7.1辖区妇幼保健工作考核评估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57
制定辖区年度妇幼保健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及评估标准。
各级医疗机构爱婴医院外部评估标准(2020版)
3.定期对“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1分)
听汇报,查看相关文件及资料。如年度工作计划、督查记录、总结及整改记录等。
1.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2.缺一项扣0.5分
3.缺一项扣0.5分
(二)有本单位促进母乳喂养的规定。(3分)
3.经培训,应掌握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2分)
查看、回答问卷
1.查看培训记录和考试成绩;
2.随机抽查产科、儿科医护人员各5名答卷,能正确回答80%的问题。
1.每年无复训扣1分
2.无上岗培训扣2分
3.按不能正确回答80%的问题人数,每人扣0.4分
(四)院内无母乳代用品的宣传和销售。(4分)
1.不允许母乳代用品生产厂家、销售商以任何形式在院内开展相关产品发放、宣传和销售。(2分)
实地查看:
1.查看孕妇学校的场地、设施;
查看孕妇学校的培训教材及课程安排等;
2.了解健康教育内容。
应包含:
(1)母乳喂养的好处;
(2)纯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3)分娩后皮肤接触及早开奶的重要性;
(4)母婴同室的重要性;
(5)母亲喂奶的体位及婴儿含接的姿势;
(6)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7)如何进行乳房护理,保证母亲有充足的乳汁;
1.随机抽查10名孕产妇答卷(包括孕妇问卷、母乳喂养产妇问卷、非母乳喂养产妇问卷)能正确回答60%问题为合格;
2.观看母乳喂养体位及含接姿势等技能。 (观看5人)
1.按回答不正确孕产妇人数,每人扣2分
2.按体位姿势不正确人数,每人扣2分
2.院内商品部不得销售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奶粉。(2分)
询问,实地查看产儿科门诊、病房等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产妇,告知继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20
4.提供生育全程服务。
50
4.1
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
10
4.2
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保健、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
10
序号
10
6.4
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20
7.针对死因完善预案。
70
7.1
结合区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以及本机构实际,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规范
30
7.2
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
20
7.3
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机制
10
7.4
10
2.做好备孕咨询指导。
30
2.1
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
10
2.2
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
20
3.开展妊娠风险评估。
100
3.1
按照《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
30
3.2
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30
3.3
在《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作出明显标注
20
13.2
综合性医院:建立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机制,重点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建立产科亚专科,加强新生儿科建设,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
20
13.3
在产科、儿科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建立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
10
14.促进保健专科发展。
20
14.1
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媒体沟通机制
10
8.建立救治协调机制。
60
8.1
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
10
8.2
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
10
8.3
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
10
序号
评估内容(标准)
分值
总分
1000
8.4
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
10
8.5
建立完善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
评估内容(标准)
分值
总分
1000
4.3
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
20
4.4
指导产妇分娩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合理控制生育间隔
10
(二)危急重症救治行动
270
5.加强高危人群管理。
90
5.1
筛查妊娠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
获
开展妇幼保健专科建设,建立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后保健、儿童眼保健、儿童听力保健等保健专科
5
14.3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防病保健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5
15.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60
15.1
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评估表标准
序号
评估内容(标准)
分值
总分
1000
(一)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210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30
1.1
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10
1.2
开发针对性的孕产妇健康教育材料
10
1.3
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科普文章年阅读人次较多(微信公众号单篇文章平均阅读量≥1万得10分,1万以下按比例得分)
10
9.4
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医疗质量安全警示教育
20
10.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70
10.1
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30
10.2
强化产科探视管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
10
10.3
规范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
10
11.2
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
10
11.3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制订并落实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20
11.4
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10
12.定期报送母婴安全信息。
30
序号
评估内容(标准)
分值
总分
1000
12.1
按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求,定期报送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等个案数据以及服务资源数据
10
10.4
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
10
10.5
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0
11.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50
11.1
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
10
8.6
儿科医师按照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10
(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200
9.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50
9.1
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10
9.2
产科、儿科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
10
9.3
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70
5.2
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诊
20
6.查找救治薄弱环节。
50
6.1
每半年组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等业务科室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召开至少1次母婴安全专题联席会议
10
6.2
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管理制度
10
6.3
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
10
12.2
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通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10
12.3
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
10
(四)专科能力建设行动
160
13.加强临床专科建设。
50
13.1
获得产科或新生儿科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20分,省级10分,地市级5分,以最高级别计算。省级、地市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按照临床重点专科给予分值)
30
15.2
逐步缩短紧急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30分钟以内10分,10-30分钟15分,10分钟以内20分)
20
15.3
保障所有产科医师、助产士、新生儿科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
10
16.推进科研攻关和临床转化。
30
序号
评估内容(标准)
分值
总分
1000
16.1
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在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及出生缺陷防治、早产风险提示、早产儿救治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且近三年医院给产科配套科研经费支持(三年累积≥500万得20分,500万以下按比例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