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摘要】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重视技能教育、职业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潜力。社会的发展是全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型人才。
【关键词】人文素质;基础课;高职高专
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种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也体现出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看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必将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重视技能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如果高职高专的学生缺少文化、思想、情感教育,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会对学生在今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活中带来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缺失。
文化熏陶和思想底蕴,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利,但却可以让每个学生终生受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行业内的高等专业人才,但是在今天,行业之间的绝对界限已经比较模糊,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彼此影响逐渐加强,可以预见未来除了具备专业技能外,人文素质将对每个人能够到达的高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紧要的课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将试着论证如何在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 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人的两种基本素质,人文素质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是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道德、法律、艺术、哲学、宗教、语言、交际等;二是具备一定的人文思想,即理解人文知识所必须的逻辑能力和基本理论,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和意识形态的特点;三是掌握一定的人文方法,是指在人文知识中蕴藏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促使人自觉的运用人文的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四是树立一定的人文精神,这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拥有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的基础,是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历史阶段上的精神内涵。
因此,每一个个体的人文素质养成,都要遵循以上四个方面,但是作为高职高专这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别,又有其矛盾的特殊性。高职高专教育面向的学生群体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也不相同。众所周知,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等专业人才,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该首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有明确的认识,方可对症下药,实现效果最大化。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方面普遍有欠缺,并不能将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照搬照用。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对自身的定位较清晰。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操作性的内容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结合以上特点,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在面上不宜过宽,在点上也不宜过深,并且要注意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基础》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基础》课是一门关于修身养性的课程,既包含人文知识的介绍,也有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的培养,更具有人文精神的内涵。
2.1 加强《基础》课程的体系构建。
虽然《基础》课是一门单独的课程,但是其涵盖的内容却非常的丰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思想教育(绪论、1-3章),主要是促进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可和自身价值的正确看待;二是道德教育(4、5、6章),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三是法制教育(7、8章),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教材自身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因此对课程的理解,就应该站在整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思政课建设的前提下来思考。不管是道德的要求还是法律的约束,都要紧紧围绕着为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内容,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自然而然的结
果。
2.2 提高《基础》课教学队伍的水平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最关键的一环是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本门课程教师的文化素养应该是首要的要求,应该通过统筹计划,有层次的对教师进修、培训,使教师首先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师德去感化、引导学生。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日积月累的熏陶,更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2.3 优化《基础》课教学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通过一门课、几节课就可以迅速完成的,要多管齐下,多种方式方法共同起作用,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2.3.1 主动适应学生,教学需“以人为本”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要想办法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这个过程中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因素。当学生出现对本门课不感兴趣的现象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某些方面的缺陷的存在是客观实际,在这个前提下,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人文精神落到实处。
在《基础》课教学中,针对学专业、能力的差别,在课堂教学
方法、案例选择上都应该有所区别。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目的和专业需求,以《基础》课教学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全面理解,以专业知识来促进对《基础》课的认知,从中挖掘出有人文精神的因素,实现人文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相辅相成。
2.3.2 注重正面引导,教师需“正气浩然”
现今的时代充斥着各种信息,学生在日常接触到的比之10年前有天壤之别,同样,纷杂的信息里也掺杂着负面影响,需要辩证的对待。在《基础》课教学中,不应该单纯的补充知识,而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辨别信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正确的立场,自身要能够全面的看待问题,不偏激、不反动、不片面。其次,要注意不能简单的给出结论,或者告诉学生怎么做。例如《基础》课第二章关于爱国主义的部分,如果一味的只是告诉学生要爱国,就不会起到理想的效果。应该从带领学生全面的认识国家入手,对国家某些方面的问题给出正确的解读,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思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
2.3.3 修养本无止境,师生需“教学相长”
《基础》课的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境界,但是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修养是一生的事情,在教学中做到不卑不亢、谦虚、慎独,方最能为学生接受。要主动的和学生们站在一起,用心去体会、了解学生,并善于发掘存在于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联系实际,更贴近现实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