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案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之道
研究背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 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出现。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品质。当前
中国的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众多,技术水平低,竞争激烈,价格低廉,利润空间
狭窄,质量不一。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是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的
基石,所以整合食品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迫在眉睫。而中粮集团作为我国国
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的国有企业 , 致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且安全放心
的食品。
中粮集团在 2009 年首次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进行
整合,将市场交易行为转化为管理协调,可以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和企业对产业
链的掌控能力。整合产业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三井物产通过交叉持股,网状
辐射,渗透中国钢铁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国企业通常采用的纵向并购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
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
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模式通过对原料获取、物
流加工、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
通。企业采用全产业链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竞争优势:
首先,“全产业链”模式能够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行业内竞争激烈。仅靠企业内部发展,快速提高竞争力并不现实,但可以通过兼
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
第二,“全产业链”模式能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大型跨国企业专注于核心
技术的发展,而国内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从而导致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通
过收购上下游的公司,企业能够学习到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第三,“全产业链”模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一体化削弱了对手的价格谈判
能力,这不仅会降低采购成本(后向一体化),或者提高价格(前向一体化),还可以通过减少谈判的投入而提高效益。低成本是企业的重要战略目标,整合上下游企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第四,“全产业链”模式可以确保企业的供给和需求。纵向一体化能够确保
企业在产品供应紧缺时得到充足的供应,或在总需求很低时能有一个畅通的产品
输出渠道。也就是说,纵向一体化能减少上下游企业随意中止交易的不确定性。
第五,“全产业链”模式可以削减企业的不合理业务。在多元化扩张的风
潮下,许多进入多个行业,导致业务范围过于庞杂,关联程度不紧密,盈利能力
不强。通过合并重组和兼并收购,可以创造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联系。
第六,“全产业链”模式可以提高进入壁垒。一体化战略可以使关键的投入
资源和销售渠道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不仅保护了自己原有的经营范围,而且扩大
了经营业务,同时还限制了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使企业的定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从而获得较大的利润。
第七,“全产业链”模式可以进入高回报产业。企业现在利用的供应商或经
销商有较高的利润,这意味着他们经营的领域属于十分值得进入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其总资产回报率,并可以制定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研究综述
一.“产业链”研究综述。
从思想起源上来讲,产业链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关
分工理论的意识。但是当时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各个分工部门之间的链接,
即产品链。其在《国富论》中指出正式由于企业中各个分工部门组成的链条
才形成工业生产。直到马歇尔将企业中分工协作的思想扩宽到企业之间,才意味
着产业链理论的真正形成。这之后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历程,学术界也并未
对价值链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直至 1985 年德国发展经历学家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中将产业前向扩展与后向扩展以提出较为系统的价值链概念,并欲判断在
一个产业链中对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1]。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中仓括了供应链研究、信息链研究和价值链研究等多个维度,也有学者
如荷利汉认为产业链就是一种物质流动。史蒂文斯将产业链看作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系统,其中贯穿着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其
认为产业链已不仅仅是一条产品链,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链和功能链,强调信息和产品同等重要,产业链中存在反馈过程。在这段时间放眼于国内,我国很多学者自
改革开放以来对产业链理论的研究迅速兴起,很明显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生动反映。继续来看产业链和价值创造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多
数学者如杨公朴,夏大慰从产业或产品关联[2]、郁义鸿在产品形态转化[3]、蒋国俊,蒋明新在战略联盟[4]等不同角度说明了产业链的概念。尽管视角不同,但是
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产业链的形成可能会通过一系列错杂的企业内部活动实现价
值创造,这对于产业链条整合竞争优势的维持十分重要。此外还有国内学者
如芮明杰认为产业链是“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转移直到
消费者的路径” [5],这一“路径”覆盖了企业在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中所有价值创造环节,并且包括了从生产原料到产品销售的全部产业类型。
就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而言,波特的研究起到了绝对的奠基作用,该学者认
为与企业相关的活动可以归纳为基本活动环节包括产品生产、产品营销、物流运输
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包括如生产计划、物料供应、开发与研究、技术配置、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或其他支持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环节,波特认为这一系
列环节都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将它们称为价值链核心,这些活动都有利于企
业强化客户价值,是增加消费者附加值的源泉。波特认为企业应该使这些活动高
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它们的协调程度这些,这样才能使整体实现的价值远远超过
内部生产生产活动所创造价值的总和[6]。
事实上,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并不是每个活动环节都能创造价值,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只是默写特定的环节,这些环节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也就是价值链上应该重点投资的环节,如果企业想要一直在行业中保证战略优势,势必要在这些重点环节加大投资力度。现实企业经营中价值链无处不在,比如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企业外部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价值链上每个环节都对价值链整体产生重大影响。
二.农业产业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