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考虑“村改居”是为了加快城乡交融把一些自然村拆迁或合并,村民居住的平房变成楼房,身份变成城市居民的一个过程,改居后的村民集中住在一个社区,聚集成一个群体。
其具有独特的特性:社区位置上具有特殊区域性;社区居民间高度熟知并形成特定的文化制度和社会关系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开展进步,“村改居”社区将成为新时期下我国城镇建立方面的施行选择重点。
关注“村改居”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和社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工作具有优良的引导性。
同时,“村改居”是当今城市建立社会资整合的优良途径,因此,加强对“村改居”社区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居后的村民在居住楼房、集体生活等方面会产生一些习惯差异,社区管理上也会有所变化,这样难免会给“村改居”社区治理带来困境。
如何使改居农民更快更好的认同新的消费生活环境,在新社区中建立一种归属感,建构新的社区次第和管理构造,成为“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研究。
1 馨园社区现状山东省滨州市馨园社区始建立于2023年,居民于2023年入住。
原南关村、东南关村、西南关村、大马村四个自然行政村拆迁归并而成如今的改居馨园社区。
建立成立此社区的原因是: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四个村子本来所在的区域需建立开发无棣县的文化旅游产业。
馨园社区位于本来村址的东南方向,间隔三千米。
其现状表现为:1.1 村民居住环境改善,寓居呈社区化原来的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各自独立建房,然而改居后村民由泥瓦房住上了钢筋楼房,车库替代了小庭院,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1.2 社区居民生活呈现城镇化上级部门将馨园社区大局部居民的耕地征收了,导致许多居民选择外出打工就业,从业呈现非农化。
但是空地仍被老年居民视为珍宝,比方种一些新颖的蔬菜瓜果。
尽管一些没有被征地的居民每年坚持种粮,但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带来很多费事,比方:居民的粮食、农机没有地方搁置。
社区集中供暖了供电供水了,然而面对取暖费、水费、电费、物业费等收取,许多居民承受着生活压力。
“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滨州市馨园社区的
小庭 院 , 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
1 . 2 社 区居 民生 活 呈 现 城 镇 化
上级部 门将 馨 园社 区大部 分居 民的耕地 征 收 了, 导致许 多居 民选 择 外 出打 工 就业 , 从 业 呈 现非 农 化 。
的垃圾桶得不 到及 时更换 、 坏掉 的路灯 和监 控设备 不 能及时维修等公 共 问题不 能及 时处理 , 这些 方方 面面 的事情都会影响着居 民的生 活质量 。从而进一 步表明 社 区管理人员职责履行欠缺服务意识淡薄 。
高, 在行 动上更 是不 能及 时解 决居 民反 映的 问题 。甚 至有的管理干部顶风违纪 , 受贿 隐瞒, 社 区财务不公 开 使居 民在土地征用补贴等实惠政 策上不能得利 。社 区 环境卫生 、 物业管理 、 治安等方面 的工作 人员更加 缺乏 服务意识 , 居 民生 活 中 出现 的 垃 圾 不 能 及 时 处 理 , 破 掉
市生活。 1 . 3 社 区 居 民 承 受 着 一 定 的 心 理适 应 年轻的乡亲们 终于 住进 了楼 房 , 终 于 摆 脱 了 农 村
成 为新 时期 下我国城镇 建设方 面的实施选 择重点 。关 的土气感受 , 实 现 了城里 人梦 想。但是 中老年农 民会 农 村生 活还在 某处 记忆 中召 唤着 注“ 村改居” 社 区中存 在 的问题 , 对政 府 和社会 更有 针 产生更多 的失落 感 , 对 性地做好社区工作具有优 良的引导性 。 同时 , “ 村 改 他们 , 生活环境 改 变让他 们存 在焦 虑感 。馨 园社 区的
些老年居 民在 拆迁搬 家 时都流 下 了 留恋 的泪水 , 这 就充分体现 出“ 村改居” 社 区居 民的不适应 心理现状 。
一
1 . 4 基 础 设 施 呈 现 公 用 化
“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
“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摘要:“村改居”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
“村改居”社区治理目前面临着集体经济发展瓶颈、组织关系不顺、社区自治能力不强、公共服务落后等诸多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积极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结合“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状, 探讨“村改居”社区的特征, 分析目前“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困境, 并提出“村改居”社区治理亦应从集体经济改制、理顺组织架构、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优化公共服务等目标展开。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城市扩容提质速度的加快, 城市空间不断拓展, 城区面积不断增加,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地区出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社区类型——“村改居”社区。
“村改居”社区主要是指通过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 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所形成的社区。
作为一种过渡型的社区, 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消除了某些体制障碍, 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另一方面, “村改居”是一项涉及基层社区建设、集体资产处理、居民身份转换、公共服务延伸等问题的系统性工程, 也面临着诸多治理难题和困境, 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因此, 了解分析“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问题, 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研究基础“治理”一词在中西方长期存在, 初始涵义基本等同于“统治”, 即控制、操纵的意思。
1989年世界银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中提出, 非洲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于“治理危机”, 治理这个概念开始被更广泛的研究和运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西方学者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之下, 对治理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 并形成了治理理论。
较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治理理论是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之家》中提出的, 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在管理共同事务时所采用的方式总和, 是在调和各种社会冲突和利益矛盾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性过程①。
《城市化视域下呼和浩特市“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范文
《城市化视域下呼和浩特市“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正经历着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巨大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村改居”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视域下呼和浩特市“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呼和浩特市“村改居”背景及现状(一)背景介绍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城市化进程迅猛。
在此过程中,“村改居”成为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手段。
这一过程涉及农村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农民安置等多方面问题,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现状分析目前,呼和浩特市“村改居”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社区逐步向城市社区转型。
然而,在社区治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理结构不完善、治理方式单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居民的幸福感。
三、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问题概述1. 治理结构不健全:社区组织体系不完善,居民参与度低。
2. 治理方式单一:过度依赖政府行政手段,缺乏多元化治理方式。
3.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二)原因分析1. 历史遗留问题:原有农村社区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
2. 政策执行不到位: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3. 资源分配不均:社区资源分配不均,影响治理效率和居民满意度。
四、优化策略及实施路径(一)优化治理结构1. 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架构,加强居民自治。
2. 提高居民参与度:通过开展居民大会、听证会等方式,增强居民参与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二)多元化治理方式1. 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2. 推广智能化、信息化治理手段,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
(三)加强公共服务供给1. 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村改居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推荐本文--------------------------------------------------------------------------------□梁慧王琳摘要 :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它是有别于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的一种新型居委会。
由于其产生的时间较晚,“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改制工作仍在摸索当中。
本文着重针对“村改居” 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参与有限、经费来源模糊、法律法规欠缺等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社区 ; 村改居 ;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 城市居委会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08)11-0171-03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含义与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地加快,很多农村地区自主或者被动地进入到城市化的浪潮当中 ,其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生活文化需求等方面发展到了城镇的水平或者接近于城镇的水平 ,或者是由于要适应村级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等形势,被强制性地划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区域之内 ,这些地区都面临着要进行“村改居”工作。
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 它是指将原来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撤销,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 用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被城镇化的原农村地区。
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就是指以“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为管理主体 ,采用科学的手段 ,对辖区范围内实施的有效组织管理。
我国“村改居”工作大体上是从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进行的 ,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发展仍未成熟。
进行“村改居”地区有别于原来的农村地区,也与一般的城市地区相区别。
因此,通过对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管理进行区别比较, 可以看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 ,过渡性。
村改居社区原村民市民化困境分析
2
社会转型期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二 元结构逐渐打破,但原村民在市民化过 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身份认同、生 活方式转变、社会保障等。这些问题不 仅关系到原村民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研究村改居社区原村民市民化困境,有 助于揭示这一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 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
职业发展。
促进文化融合,增强社区凝聚力
加强对原村民的城市文化宣传 和教育,引导其逐步融入城市 生活。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促进原村 民与城镇居民的交流与互动。
鼓励原村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 务,增强其社区归属感和责任 感。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 村改居社区原村民市民化困境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多个层面。经济层面,原村民在就业、收 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社会层面,原村民在社交网络、社区参与和社会认同等方面存在障碍;文 化层面,原村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感到迷茫;心理层面,原村民在身份认同、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等方面出现困惑。
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
0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原村民在 市民化后面临就业、收入等方面 的压力。
02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 善
原村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与 城市居民存在差异,影响其市民 化的积极性和进程。
03
社区治理结构变革
村改居后,社区治理结构发生变 革,原村民在角色转换和社区参 与方面面临挑战。
改革户籍制度,消除身份壁垒
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建立统一 的户籍登记制度。
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允许原村民在城镇落户 并享受同等公共服务。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迁往城市或者进行农村村改居,这导致了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渐凸显。
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面临日益严峻的情
况下,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农村社区生态环境
的改善和保护。
一、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
1. 水资源短缺:农村社区的用水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善和水资源短
缺问题,导致了农村社区的供水难题。
2. 水土流失严重:在农村社区,农业生产活动频繁,土地被大量耕种,导致了水土
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
3.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社区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处
理不当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4. 生态系统破坏:农村社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生态系统进行了破坏,
导致了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
1. 加强水资源管理:农村社区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实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水资源保护设施,降低水资源浪费。
2. 推广水土保持措施:在农村社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适当的农业生产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水利资源。
4. 生态修复与保护:农村社区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开展植树造林、退
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工程,促进农村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三、结语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关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农
民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农村社区推进村改居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共同努力促进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良
好宜居的生活环境。
“村转居”社区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转居”社区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
为了更好消除城乡二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机制,“村转居”社区应运而生。
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风貌的体现,“村转居”社区作为一种过渡性社区,其文化建设是社区治理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走访了苏州莲花新村社区、宿迁幸福小区、幸福康城、阅湖花园以及隆城丹郡社区,以这些社区为例,了解到当下“村转居”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供给与利用情况、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情况、社区文化活动参与情况以及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深入讨论“村转居”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供给不足以及利用率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社区活动居民参与意识薄弱、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从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建设社区人才队伍四个方面入手,加强“村转居”社区的文化建设,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标签:村转居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一、问题的提出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主张将文化立国作为治国方略。
文化建设在当代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快速推进。
为了更好地消除城乡二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机制,政府对农民土地进行征用、拆迁,使农村村民流向城市社区,形成新型的过渡性社区——“村转居”社区。
但是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农村村民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村转居”社区建设也面临更大的阻力,比如居民观念转变困难、缺乏社区认同、难以适应新环境、就业形势严峻、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与周边社区融入困难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区整体发展,对城市社会稳定和发展是巨大的隐患,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1] “村转居”社区文化建设是“村转居”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帮助新型居民融入城市生活,对维护城市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积极作用。
“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1500字
“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1500字《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我国推行了“村改居”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
然而,在社区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的进程。
为此,本次调研旨在对“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社区治理的改进和发展。
二、问题分析1. 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沟通机制: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方式有限,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沟通机制。
这导致决策结果常常不符合居民的真实需求,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得不到充分关注和回应。
2. 社区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社区缺乏规范的管理机构,或者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划分不清,导致管理效果差,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和服务要求。
3.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在社区治理中,部分居民缺乏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不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这反过来也影响了社区的治理效果,使社区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4. 公共服务不完善:部分社区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发展。
5. 资金缺乏和管理不规范:社区治理中,资金缺乏和管理不规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导致社区无法保障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限制了社区发展的潜力。
三、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沟通机制:建立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加强居民代表的选举制度,通过居民大会等方式,加强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的沟通和协商,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2. 完善社区管理机构:建立规范的社区管理机构和体制,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提高社区管理的效能和服务水平。
3. 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4.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社区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村改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村改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500字“村改居”工作是指将农村户籍人口迁入城镇,实现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虽然这项工作在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村改居”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村改居”工程进展缓慢。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目前农村财政收入有限,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压力,往往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忽视农村改善居住条件的重要性。
因此,解决资金问题是当前“村改居”工作的重要任务。
其次,由于部分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和知识,导致在“村改居”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
一些农民没有充分了解迁居政策和权益保障,容易受到不正规中介和官员的欺诈和利用。
在一些村庄中,农户面临着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等问题,对于这些法律事务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容易被各方利益相关者操纵。
因此,加强农民的法律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能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此外,“村改居”工作还存在土地使用和产权问题。
由于农民缺乏土地证明和产权证明等文件,很难获得合法的财产权益。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和征收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和违法行为,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
因此,建立健全土地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和征收的规范性,对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推进”村改居“工作,建议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引入社会投资和金融机构的参与,以实现农村改善居住条件的目标。
其次,加强农民法律教育。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此外,建立健全土地产权保护制度。
政府应当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和征收的规范性,加强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益的保护。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应当确保农民得到公正的评估和补偿。
村改居后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09村改居后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刘文罗摘要:村改居后的社区党建工作是历下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针对村改居后基层党建工作将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形成有效实施机制,如组建适应社区要求的领导体系、构筑协调统一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干部的作用、完善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等。
关键词:村改居后;社区;党建作者简介:刘文罗,中共历下区委党校(邮政编码 250014)中图分类号:D26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9)01-0122-03 随着济南市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推进和十一届全运会的筹备召开,大批省市重点工程聚集历下,征地拆迁使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传统意义上的村已经不复存在。
2007年6月,为适应城市化进程需要,历下区进行了区划调整,撤消了原姚家镇,设立了姚家、智远、龙洞三个街道办事处,原姚家镇管辖的19个村居,十里河、仁合两个村已于2001年完成了村改居,其余17个村也要由村民委员会逐步改为居民委员会,实行社区管理。
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其主要职责与社区党组织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要尽快实现与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衔接。
历下区党建工作面临一个新的课题———怎样搞好村改居后的社区党建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村改居后基层党建工作将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找出应对之策。
一、当前历下区村改居后社区的现状目前,历下区村改居后的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与农村有区别,具有独特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人群特征及地域位置,这种社区有二种类型一种是整体安置型社区。
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统一规划,集中修建,用较少的地理空间集聚了被征地农民和大量购房户,充分体现聚居特征,而且在配套设施上紧跟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是具有较强现代城市功能的近郊型“农民转居民”社区,如窑头居委会、荆山居委会等。
村改居存在问题及对策项目名称
村改居存在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描述1. 村庄环境脏乱差,村落内外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
2. 村庄基础设施滞后,道路狭窄、排水不畅,村民出行不便。
3. 村庄住房老旧,部分房屋危险隐患,影响居民居住安全。
4.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资源匮乏。
5. 村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较低。
二、对策建议1. 坚决治理村庄环境问题,加强垃圾分类、清运工作,提高村庄整体环境卫生。
2. 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拓宽道路、改善排水,提高村庄交通便利性。
3. 实施村庄住房改造工程,加强对危房改造和重建,保障居民居住安全。
4. 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造学校、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等住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 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和品牌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项目实施1. 设立专门工作组织,负责村改居项目实施的具体协调和落实。
2.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完成时间节点。
3. 强化宣传,加强居民参与意识,促进居民积极配合项目实施工作。
四、项目效益1. 改善村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2. 提升村庄形象,促进周边旅游和经济发展。
3. 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庄整体实力。
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5. 提升居民获得感,增强村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项目前景展望当前,我国正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农村改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改居工作将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相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农村改居工作,可以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结语农村改居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农村改居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改居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同时也希望广大农村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农村改居工作,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村改社区调研报告
农村改社区调研报告农村改社区调研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改社区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对某县的一个农村社区进行了调研。
首先,我们对该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了了解。
该社区的道路交通条件较差,尤其是连接社区和外界的道路。
同时,该社区的给水和供电设施也存在问题,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该社区的教育和医疗设施也比较薄弱,居民们在接受教育和医疗服务上存在困难。
其次,我们调研了该社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该社区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但仅有少数农户拥有现代化农业设施和技术。
因此,农产品产能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此外,由于交通条件差和市场信息传递不畅,居民们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致使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
接着,我们对该社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进行了调查。
该社区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机构较少,居民们的文化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
此外,社区的社会服务机构也不完善,且服务质量较低,居民们在求助和咨询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最后,我们对该社区的社区治理情况进行了了解。
调研结果显示,该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对社区事务的了解和参与。
社区的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居民意见得不到充分听取和反馈。
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农村改社区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水电、教育和医疗设施。
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农产品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可以鼓励和扶持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组织的发展,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
再者,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对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满足居民们的需求。
最后,政府和社区应加强社区治理,建立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充分听取和回应居民的意见和需求。
总之,农村改社区是当前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了该农村社区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村改居后工作情况汇报
村改居后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我是某村改居后的工作负责人,现就村改居后的工作情况向领导和同事们进行汇报。
一、县域内情况1. 村改居后整体工作情况我先介绍一下村改居后整体的工作情况。
村改居是指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对农村进行城市化改造,将原有的村庄整体搬迁至城市规划区域内,并对新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我们县域内,村改居工作已经启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经过前期的规划和筹备工作,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4个村庄的村改居工作,共搬迁了4000多户农民。
新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基本完成,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同时,我们还按照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收入水平。
2. 新村庄产业发展情况在新村庄的产业发展方面,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扶持。
首先,我们整合资源,引进了一家实力雄厚的食品加工企业,并在新村庄内建设了食品加工厂,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增收。
同时,我们还推动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和销售渠道的拓展,鼓励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并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我们还着力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社,组织农民合作开展种植、养殖和加工,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价值的提升。
通过这些举措,新村庄的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新村庄社会管理情况在新村庄的社会管理方面,我们加强了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了村级自治管理制度的完善。
通过制定规章制度、选举产生村委会和村监会等举措,增强了村民自治意识和管理能力,提升了新村庄的社会治理水平。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社会服务建设工作,完善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设施建设,满足了新村庄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我们还通过建立“阳光工程”和“爱心基金”等公益慈善项目,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了新村庄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村改居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模版]
村改居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模版]第一篇:村改居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模版]“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推荐本文------------------□ 梁慧王琳摘要: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它是有别于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的一种新型居委会。
由于其产生的时间较晚,“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改制工作仍在摸索当中。
本文着重针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参与有限、经费来源模糊、法律法规欠缺等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社区;村改居;“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城市居委会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1-0171-03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含义与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地加快,很多农村地区自主或者被动地进入到城市化的浪潮当中,其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生活文化需求等方面发展到了城镇的水平或者接近于城镇的水平,或者是由于要适应村级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等形势,被强制性地划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区域之内,这些地区都面临着要进行“村改居”工作。
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指将原来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撤销,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用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被城镇化的原农村地区。
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就是指以“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为管理主体,采用科学的手段,对辖区范围内实施的有效组织管理。
我国“村改居”工作大体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发展仍未成熟。
进行“村改居”地区有别于原来的农村地区,也与一般的城市地区相区别。
因此,通过对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管理进行区别比较,可以看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过渡性。
这种过渡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等方面。
在管理主体方面,管理主体是“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它是由村委会转变为城市居委会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产生就是为了适应从原行政村过渡到城市社区的地区在管理工作上实现和平过渡;在管理体制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仍然采用农村村委会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对社区的管理依然依靠传统的宗族关系手段,同时又受到城市居委会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与城市居委会的衔接;在管理人员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成员主要是由原村委会的班子简单组合而成,社区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由原村委会的干部担任。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农村村改居工作逐渐深入开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长足的改善。
然而,在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分析和对策三个方面,探讨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质量偏低。
针对当前的信息,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受到规模化、持续化、城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生活垃圾等排放的污染物较多,导致农村社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偏低。
2.生态环境改善缓慢。
在农村村改居工作的推动下,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受制于短时效农业生产和乱排乱放现象的影响,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缓慢。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在农民群众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不够强烈,甚至出现了乱砍滥伐、乱扔垃圾等负面现象。
由此可见,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并没有带来人们灵魂的升华。
二、问题分析1.农村污水处理不到位。
由于农村家庭污水处理设施缺乏,许多农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河流和水体中,导致水质受到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物质消费带来的生态负担加重。
新型农民拥有了更高的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基于这一原因激发的购买热潮带来的物质消费带来的生态负担愈加沉重,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
三、对策1.强化水体科学管理。
加大水体治理的力度,对于农户家庭污水应该组织村庄消防、环保、卫生等方面共同协作,为村民提供科学的污水排放处理方法,统一对辖区环境污染治理。
2.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应该在村庄周边、街道、村团支部等社区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构建覆盖全民的环保知识普及体系,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3.加快推动循环农业。
针对畜禽养殖业的相关污染问题,要加强循环农业的推广,大力推进集约化、用地渐进畜禽养殖,建立科学养殖模式,减少生产污染物的产生,全面大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循环和再利用。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对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树木破坏与绿化问题农村社区树木遭受破坏的问题较为普遍,许多农民砍伐树木取暖或建房,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损害了空气质量。
对策:加强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树木的依赖;加大树木种植力度,提高农村社区的绿化覆盖率。
2. 污水处理问题农村社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给水质带来很大的压力。
对策: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范农村社区的污水排放行为;鼓励农村社区采用节水措施,减少污水的产生;提倡农村社区居民使用环保清洁能源,减少污水的排放。
3. 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社区垃圾处理方式落后,垃圾随意倾倒、焚烧等行为屡见不鲜,危害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
对策: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机制,加大投入,推广垃圾分类和再利用技术;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垃圾乱倒乱烧行为。
4. 水质问题农村社区水质问题较为普遍,农民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
对策:加强对农村社区饮用水源的保护,禁止农业和工业活动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加强对农村社区饮用水的监测和检测,确保饮用水质量安全;加强饮用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5. 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社区存在着不少环境污染问题,如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废弃物的乱倒乱烧等。
对策: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农田土壤的保护和修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渗入;加大对农村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力度,提倡废物资源化利用。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支持和投入,农民需要提高环保意识,居民需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龙亭区村改居情况汇报
龙亭区村改居情况汇报近年来,龙亭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推进农村改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就龙亭区村改居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看龙亭区农村改居工作的进展情况。
自去年以来,龙亭区共完成了10个村的改居任务,涉及农户2000余户,涉及人口5000余人。
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农村居民逐渐搬迁到了新的居住地,实现了从传统农村到现代化社区的转变。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农村改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改居工作,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这些改变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另外,我们也要关注农村改居后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情况。
在改居工作中,龙亭区注重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新建的社区和居民区都按照节能环保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加强了对农田、水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农村改居工作还需要持续关注和支持。
虽然目前龙亭区的农村改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一些老旧村庄的改造还没有完成,一些农民对搬迁存在疑虑,一些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农村改居工作能够持续稳步推进。
综上所述,龙亭区农村改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农村居民生活和环境保护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也要看到,农村改居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持续关注和支持。
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龙亭区的农村改居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农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2005年11月份,我们根据区领导有关“村改居”社区如何融于城市的指示精神,对郊区护城、东郊、南坪、东江4个乡镇18个村改居社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问题根据综合调查,我区村改居社区目前存在问题可概括为八盼:一盼城市基础设施尽早延伸到社区。
一些社区虽己实现了村改居,但社区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卫生死角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如东郊乡楠竹山社区,一条臭水沟横贯东西,从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房背后流过,雨天污水遍地,晴天臭气熏天,社区虽多方奔走呼吁,甚至请市新闻媒体曝光,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皇经阁社区的自来水管道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村里出钱安装的,30多年来,水管己严重老化,爆管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使居民的水费高出市规定价格的2-4倍。
其供水主管道急需纳入城市供水设施规划。
二盼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
根据“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政策,城市社区的卫生清扫责任纳入了环卫处的责任范围,但目前还未完全将村改居的社区的卫生清扫管起来,多数村改居社区卫生只好自己救自己,每次搞卫生创建时,人力、物力、财力都靠社区自己筹措,加重了社区经济负担。
如皂果树社区共有9名卫生清扫员(每组一名),每名清扫员月工资500元,年需工资5.4万元,由社区自己解决。
有的社区因经济实力薄弱,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从而影响了卫生创建工作的落实,使村改居社区的环境卫生死角较多,城市垃圾中转站拒收村改居社区的垃圾,使村改居社区垃圾无处倒。
三盼拆迁品补时按同一身份对待。
多数村改居社区都反映,他们的居民遇到房屋拆迁时,有关部门把他们按农民对待,按农村集体土地给予品补,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品补270-300元(城市居民房屋的品补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1300元)。
而他们申请建房时,有关部门又把他们当城市居民对待,按城市标准收费,按建筑面积收取每平方米28元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一般每个建房户要交费万元左右(农民每户只需600元四盼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
在工作经费方面,这些村改居社区自2003年、2004年改居以来,未能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享受同等待遇,即未得到市政府给予的每社区3万元财政补助待遇。
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未能享受城市社区的资金补助优惠政策。
村改居社区如新建或改建办公用房,要求享受城市社区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补助15万元(改建补9万元)的待遇。
五盼失地居民有出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建设、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城市土地被大量征用,20多年来共被征用25000多亩,使四分之一的郊区农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
2003-2004年,区政府对郊区18个村实施撤村建居委会。
目前我区村改居社区有失地居民10000多户、34000多人,其中有劳动力22430人。
这些失地居民由于文化偏低,年龄偏大,且无一技之长,另谋职业相当困难,得不到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待遇,生活无着落,社会保障未完全落实。
六盼实现“一区(社区)一警”。
根据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城市每个社区都己配备了一名警察,协助社区健全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两释”人员安置帮教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社区不稳定因素。
但村改居的社区没有实行“一区一警”制。
由于村改居社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暂住人口多(如仙源社区居民房屋基本都由文理学院学生租用),情况十分复杂,比城区和纯农村都难管理,综治维稳工作使村改居社区压力大,盼望在村改居社区实行“一区一警”,加强综治维稳工作。
七盼村改居社区能规范管理。
村改居社区目前承担的工作职责不规范,似村似居,几不管。
有的部门从自身工作需要出发要求村改居的社区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
有的社区还被下达了沼气池推广任务等。
多数村改居社区未按城市社区标准要求自己,上墙的规章制度还是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标准方式还是农村那一套。
他们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常发20051号,区委、区政府常武发20053号文件精神,规范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职责,免去不应由村改居社区承担的工作。
八盼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
由于村改居以前,驻村里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都明确由城市相关社区管理。
现在村改居以后,这些单位地域范围在村改居社区的地盘内,但却不归村改居的社区管,要求实行属地管理。
二、对策撤村建居委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扩容的需要;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是保护转非居民利益提高转非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改变“村委会管居民”这一尴尬局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为帮助村改居社区尽早融入城市,现提出几点建议。
(一)思想观念上要强化城市社区意识。
一是区直部门要增强法制政策观念。
18个村改为社区居委会,这是区人民政府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做出的决定,既顺应了城市发展要求和群众的呼声,又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是合法有效的。
因此,各级领导及其区直机关都要尊重法律事实,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村改居的事实,在发文件、开会议、布置工作时,要将村改居的社区与城市社区同等看待,一个标准严要求。
在称呼上不能再称其为某某村。
要坚决克服目前存在的不尊重村已改为社区居委会这个事实,仍称呼其为某某村委会的不当做法。
总之,要从观念上来一个转变,切实把村改居的社区当社区,不再随心所欲地乱称呼。
不再在已改居的社区树立农村工作方面的先进典型,布置农村工作任务,而要引导村改居的社区逐步融人城市。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在指导社区工作时,要将已改居的社区与未改居的村区别开来。
属于农村的工作任务尽量不要安排给村改居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应享受的照顾政策应原原本本地为其兑现。
乡镇要明确分管社区工作的领导和专干,及时指导村改居社区的工作,帮助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的规章制度。
特别要注意在称呼提法上不再称已改居的社区为某某村,并一以贯之认真坚持。
三是作为村改居的社区,适用的法律由《村委会组织法》变更为适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要严格按照《居委会组织法》,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力度。
已改居的社区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教育居民从思想观念上要来一个转变,首先要做到把自己当成一个城市人看待,在土地管理、卫生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方面,要更加严格要求居民。
(二)工作实践上要尽力解决实际问题。
村改居社区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许20年、30年或者更长;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必要一筹莫展。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要立足于尽量为村改居的社区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对社区提出的“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规范村改居社区工作职责”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区委、区政府能够研究解决的要尽快研究解决。
(1)关于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常办发20024号文件关于“社区居委会按每个每年2万元的标准,纳人区县(市)财政年度预算。
市财政对市城区(含德山镇和武陵镇)的社区居委会每年每个补助3万元”的精神,目前,区级财政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落实了对村改居社区每个每年2万元的经费(实际平均每个每年2.75万元)。
市级的3万元补助经费没到位。
区委、区人民政府要积极争取,尽快落实市财政对村改居社区每个每年3万元的财政补助款。
(2)关于“市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问题,区委、区政府以及区城管局要积极向市里汇报,争取市环卫处尽早将村改居社区的卫生清扫纳入其职责。
(3)关于规范村改居社区工作职责问题,建议由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1号文件和区委3号文件执行从而规范村改居社区的工作职责,改变其“居委会身份、农村的搞法”问题。
(三)政策措施上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1)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社区”问题要积极向市财政、建设、规划、公用事业等部门汇报呼吁,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延伸到社区,改善那里的居住环境,增设公益服务设施,加强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消灭卫生死角,改善人居环境。
(2)关于“拆迁品补按同一身份对待”问题,要多向市建设、规划、国土、拆迁事务处汇报呼吁,争取有关部门制订村改居社区居民房屋拆迁品补方面的新政策,消除不平等待遇,维护转居社区居民利益。
(3)关于“村改居社区实现“一区一警”问题,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政法委、市公安局汇报联系,争取为郊区18个村改居的社区实现“一区一警”。
4关于“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问题”,建议在撤乡建立街道办事处调整区划时一并研究,暂时不改变现状,以前已明确由城市社区管理的维持不变;今后新成立的驻片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归村改居社区管理,以维护安定团结。
(四)切实解决好失地居民出路问题。
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争取相关政策。
一是对失地居民实行留地开发。
建议市里出合相关政策,在今后的土地征用过程中,预留一部分土地给当地失地居民,量化到户,但不进行分配,明确相应的土地规划用途,由集体进行集中管理和使用,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失地居民集中开发办企业、办商业以及从事其它实业,既吸纳当地失地居民再就业,也为失地居民保持了一份长远的收益来源。
二是对失地居民实行优惠政策。
考虑到失地居民的实际困难,建议市里出台政策把失地居民与城市下岗职工同等对待,在就业政策上,加强和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帮助失地居民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
失地居民在办企业、经商和参与其它方面就业时,享受下岗职工创业有关减免税优惠政策,为他们自主创业营造宽松环境。
此外,对失地居民享受社保、医保、工伤和生育保险的政策,也要尽快研究出台,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
三是对失地居民的安置进行长远考虑。
失地居民问题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伴而行,长期存在。
因此,建议对失地居。
民问题作长远考虑,对将要作为失地居民安置小区的土地及其设施要超前规划,把供水、供电等相关的生活设施配套纳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体系,避免重复拆近和重复建设。
要通过上述办法,切切实实让失地居民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待遇,解决其“居民身份,农民待遇”的切身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