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34
2.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 (1)要力求降低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 低于自然资源的再生速率或替代品的开发速 率; (2)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能超出环境容 量; (3)人类度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能超过生态系 统的调节能力,不破坏生态平衡; (4)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及其发展速度。
24
四、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一)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学过程及持续发展的相互 作用
生存需求 资源 产品 享受需求 空间 资源
发展需求
地 技术进步 人
废气 生产排放 环境 废水 环境
25
生活排放
废渣
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三大需求驱动力成 了区域人地系统发展的真正动力源。人类生 产生活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是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自然过程的反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是“人”与“地” 双向作用的桥梁和手段,它通过对“人”的 作用,提高人类作用于“地”的能力和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的水平;通过对“地”的作用, 增强了资源环境利用效益和恢复再生自净能 力。 在区域性环境规划过程必须清醒看到人地系 统的动力学作用关系,以科学技术进步作为 主要手段,强化环境规划的宏观指导管理作 用。
环境科学大辞典82环境容量的应用根据浓度排放标准限制各污染源的排放浓度环境规划的历史行业排放总量控制以某一行业的产值排放量作为控制标准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污染浓度103环境容量的局限性?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问题
21
2、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熵变描述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 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共5个,每个4分,计20分):1.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要求。
2. 生态规划: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
3. 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4.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量就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这一作用的极限值即为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5. 排污收费制度:“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该制度具体操作的依据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6.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它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揭示人类自身活动与环境及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7. 动态规划: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特征的优化方法。
所谓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是指对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活动构成的过程。
如何在预定的活动效果评价准则下,使各阶段所做出的一系列活动选择,达到活动整体效果最佳问题。
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决策序列,对其任一决策,无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若以该决策导致的状态为起点,其后一系列决策必须构成最优决策序列。
8. 污水调节:在河流同化容量低的时期用蓄污池把污水暂时蓄存起来,待河流的纳污容量高时释放,由于更合理地利用了河流的同化容量,从而提高了河流的枯水水质。
第3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总的说来:
在人口基数消费水准一时难以降低,而社会总消费和 社会生产力又不断提高的现实前提下,加强环境生产 最具紧迫性,最具长远意义。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发展过程及其 环境问题的解释
人类文明历程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文明发展阶段中,人类与自然环 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的模式经历了漫长的演 变过程,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也经历了 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物资生产虽然有 物资生产规模的扩大, 所显现,但只是 逐渐发育成为一个独 作为人口生产的 立的系统,从人口生 一个附属部分; 产子系统中脱离。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工业文明时代
人
物
物资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
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与人口
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
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
环
了世界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前景
可持续发展
研究 正在朝两 个方向演
变。
第一方向是继续加深可持续发展的伦 理色彩。
第二个方向是向最初的生态环境保护回 归,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解 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方法上。
(三)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究 竟要解决什么
问题?
是什么问题都 可以解决的 “医治百病的良药”, 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一 种“理论空谈”呢?
生态学方向 经济学方向 社会学方向 系统学方向
阅读材料: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的4个方向
生态学方向
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
该方向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环境污染防治、资 源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等作为其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内 容,其焦点是力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 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环境规划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规划总论一、环境规划的类型1、按所覆盖的范围和管理层次划分,环境规划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2、按规划跨越时间长度划分,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短期环境规划3、按环境规划的内容划分,1)从宏观、微观层次上可分为宏观环境规划、专项环境规划及环境管理规划2)按环境要素划分,可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3)在环境管理规划方面,有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4、按环境规划的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5、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有经济制约性环境规划、协调性环境规划、环境制约性环境规划二、污染控制规划的内容1、工业污染控制规划其主要内容:①布局规划,划定发展不同工业的不同地区,并按照环境容量,确定工业的发展规模;②技术改造和产品改革规划,推行有利于环境的新技术,规定某些环境指标,淘汰有害环境的产品;③制定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城市污染控制规划其主要内容:①布局规划,实行功能分区,按照环境要求和条件,合理部署居民区、游览区、商业区、文教区、工业区和交通运输网络;②能源规划;③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规划;④垃圾处理规划;⑤绿化规划3、农业污染控制规划其主要内容:防治农药、化肥、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三、环境规划目标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四、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1、按规划内容分类: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2、按规划目的的分类:生态保护目标、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环境管理目标3、按规划时间、空间和规划管理层次分类按规划时间可分为短期(年度)、中期(5~10年)和长期(10年以上)目标按空间范围可分为国家、省区、县市各级环境目标按管理层次分为规划区在规划期内的宏观目标和详细目标五、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3、应当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4、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5、环境规划目标要求能做时空分解、定量化六、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常用的方式1、定量确定环境规划目标,是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尽量使目标量化的方式。
28528环境规划与管理自考资料(绝密)
28528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p13(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4)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心循环(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采取综合的环境工程措施以保证规划区域内社会协调发展【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p15(1)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
(2)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p8(1)整体性(2)综合性(3)区域性(4)动态性(5)信息密集(6)政策性强(7)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自适性(8)广泛性和群众性【4】环境规划的类型p16一.按长期规划分:1.长远环境规划 2.中期环境规划 3.年度环境保护计划二.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1.经济制约性 2.协调型的环境规划 3.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三.按环境要素划分:1.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2.水污染控制规划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4.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四.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五.按性质划分:1.生态规划 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污染控制规划)3.自然保护规划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5】环境管理的类型p19一.按管理范围分类:1.资源环境管理内容包括: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2.区域环境管理内容包括:城市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地区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风沙区生态建设和管理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231032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学科。
主要讲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和典型环境规划,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分析评价环境工程对大气、水、土壤等的影响,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设计环境工程,能够初步编写环境规划,培养科学化管理环境的科学意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对知识的基本要求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熟悉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环境管理体系。
2.能力的基本要求学会运用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知识、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环境工程对环境、健康的影响,初步编写环境保护规划、环境管理体系。
3.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工作程序,能够按照要求初步编写环境规划;掌握环境管理的政策与技术方法,懂得如何科学化管理与保护环境。
(三)实施说明本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
1.教学方法。
重点讲述课程难点,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具有不断适应环境与发展的能力。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为主,课堂与课外结合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
3.适当聘请校外环境管理人员开展环境管理科学化管理需求与知识运用的讲座。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先修环境科学概论、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课外查阅文献,学会循序渐进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环境规划项目与构建环境管理体系。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工程对环境、健康的影响,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课后练习题答案要点
6.流域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各有其特殊性,针对其特殊性应分别采取何种管理原则?
7.什么是环境风险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8.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7.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第三章
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总结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环境与经 协调发展为前提 为前提, 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对人类的社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使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应。
总结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载力相适应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相适应, 载力相适应,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管理科学理论、 论、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以及系统、共赢、 以及系统、共赢、协同等理论和原 则来进行指导。 则来进行指导。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人类行为
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 政府行为、 的角度来划分: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政府行为、企业 行为和公众行为。 行为和公众行为。 由于组成人类社会的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着 多种不同的角色, 多种不同的角色,因而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分 属于不同的群体。 属于不同的群体。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根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处理好各种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前言1、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A.环境预测、决策和规划是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环境规划是环境预测和决策的成果以及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规划管理是现代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第一章环境管理概述1、环境管理学是:(1)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正确处理国名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
(2)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人类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将作为学科的环境管理和作为工作领域的环境管理完整地统一起来的产物。
(3)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基础之上的,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
2、环境管理学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1)系统构成(3个):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
生态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经济子系统是生态与社会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纽带,社会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2)系统的特征(3个):层次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3、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6个):①环境管理理论研究②环境管理方法研究③环境管理体制研究④环境管理战略研究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⑥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1、环境的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定义2、环境的内涵:(1)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2)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概念;(3)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3、环境要素: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
4、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特定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P1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目标纲要法P23将资源,重大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之成为综合发展的纲要。
既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生成果发展生产,又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3.可持续发展P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思想。
4.环境预审制度P35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审批的一项政策法规型管理制度。
二.填空题1.环境规划的任务是解决和协调国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的规划(或调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P112.按规划期划分,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P143.按环境要素划分,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P154.我国环境管理的“老三项”制度是、、。
5.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P56.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P2三.判断题1.环境规划的目的是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环境(√)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鼓励经济增长,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3.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是5-10年。
(×)长远10年,中期5-10 P144.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环境承载力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一)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研究环境系统可以从其功能入手,通过与人类系统的相互输入输出关系来掌握系统的整体特征,环境规划学正是侧重于从环境系统的功能角度来进行研究。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规律,如人类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传输和自净过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以便有效地减少环境破坏、治理污染。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一)环境容量1、概念: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中,而在做环境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以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境容量。
2、应用目前较为通用的利用环境容量进行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继而控制区域污染浓度。
例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程序为:(1)利用各种模型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2)通过浓度、排放量转换关系计算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削减量;(3)最后得出综合治理方案。
整个程序的核心或理论基础是环境容量,而其它的数学和经济方法都是其支持手段。
3、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特征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量。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环境容量的概念表述了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只是环境功能的一部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支持作用远大于环境容量这一概念的内涵,环境还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能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标准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8030097〕承担单位〔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0月23日〕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为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环境管理、城乡规划设计和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人员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环境保护相关岗位的环境规划制定、环境科学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环境生态学、环境保护概论,后续课程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
2.学习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手段、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等内容。
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正确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具备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相关工作的方法和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理论和实训学习,使得学生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懂得珍惜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团结协作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环境管理的手段、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了解环境法规体系、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合作相关内容。
(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相关法规、政策;能根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调研方法;会设计调查问卷及编写调研报告;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并会制作PPT。
(3)情感目标:了解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懂得珍惜和保护环境,在注重环境效益的同时追求经济发展,达到双赢;通过实训项目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 消费再生物
物质生产
人口生产
人力资源 消费废弃物
生活资源
环境生产
环境生产: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 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 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 源)。
物质生产
人口生产
人力资源
生活资源
消费废弃物
生产资料
环境生产
加工废弃物
人口生产
生活资料
人力资源
生活资源
消费再生物 消费废弃物
物质生产
生产资料
环境生产
加工废弃物
三种生产关系呈现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 即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和发展
物质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
资源利用率
– 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 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资源利用率高,意味着 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 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
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 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其转化为生 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类的物质 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生活资料
人口生产
消费再生物
物质生产
加工废弃物
环境生产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 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 料的消费。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 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 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 返回物质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
❖ 污染消纳力
指环境接受从物质生产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从 人口生产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环境自身消解这些废 弃物的能力
❖ 资源生产力
指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料的能力
三种生产的协调
(1)关于深化环境影响评价 只是针对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产品加工过程
应增加下述两方面: 一是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二是以产品为龙头的全过程环境影响评价
(二)系统的分类
1. 按构成系统的内容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
2. 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 统和复合系统
3.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基础 与基本原理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增长的极限》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我们共同的
未来》的专题报告: –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992年——《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森林问题原则声明》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
– 客观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体。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
➢ 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系统是整体,要素是部分 ➢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支配和依赖要素 ➢ 相对性: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
3.联系
定义:指一个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同另一个 要素的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也称为耦 合。
–联系可以分为两种:
可持续发展——全球发展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
– 可持续性原则
核心: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 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代际间的公平, 即世代平等、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不同国家和地区
目前的现状: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所消耗的能源、钢铁 和纸张占全球的80%左右。
– 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
分歧:一些发达国家强调世界各国对出现的全球环境问题和资 源破坏负有“共同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则坚持是“共同但 又有区别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绿色 GDP”“四倍跃进”——以现有的一般能源和资源,创造出 现状的两倍GDP
二、三种生产理论
(3)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即能产 生整体功能。
由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所构成的整体——环境系统。
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或效能,即系 统从环境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系统的变换, 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2.要素
定义: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提倡“适度消费”以提高消费入口比
消费方式的基本分量
❖ 消费出口比表示物质经人的生产环节消费以后, 回用于物质生产的部分(消费再生物)与直接返 回环境生产的部分(消费废弃物)之比。消费出 口比高,表示转化为物质生产的资源比例大,成 为环境污染物的比例小,有利于减轻对环境资源 生产力的压力。
提倡“清洁消费”以提高消费出口比
(2)关于开展环境建设
(3)关于协同三种行为
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
(4)关于建立新伙伴关系
三、系统论 (一)基本概念
1.系统
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 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要构 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1)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
(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
产品流向比
– 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提供给环境生产 的产品的比例。
社会生产力
– 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人口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 人口素质包括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文 化道德修养,决定了人参加物质生产 和环境生产的能力,还表现为调节自 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消费方式
– 消费方式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 和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
消费方式的基本分量
❖ 消费水准指个人消费物质资料(包括生活资源和 生活资料),它和人口数量是决定社会总消费的 主要因素。
❖ 消费入口比表示在个人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 生活资源与生活资料之比。消费入口比高,意味 着社会总消费中取自环境生产的生活资源较多, 而取自物质生产的生活资料较少,有利于减少对 环境生产的压力。
(1)相干性联系→整体功能 (2)非相干性联系(如随机联系)
–联系的内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环境
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系统的环境,它是存在于系 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为系统提 供物质、能量、信息或接受系统输出的物质、能 量、信息。系统和系统环境的分界称为系统边界。
系统对其环境的作用称为输出,环境对系统的作 用称为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