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课 型 : 新授二、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 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 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 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时期实现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 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 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课本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 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 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 学情分析 :(一)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 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 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 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 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二)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 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 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 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 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 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o四、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实并掌握其历史作用;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 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 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 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 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间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教育目标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重点、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策略和方法分组导学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投影:歌谣进行复习,第三单元文帝景帝赋税轻,文景治之政清明,武帝分削诸侯国,罢黜百家尊儒术,兴办太学学五经,政经军学大一统。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200年2人物:曹操、袁绍教师活动总述:第三单元:学习统一国家建立。
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1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肯定2 强调:小说和历史有区别,小说不是历史,同学们应注意,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
3分析课文:学生活动1学生出场介绍自己看过的小说,喜欢的人物?说明为什么喜欢?举出几个人物、成语、事件2个小组进行归纳小结准备到黑板版书课文要点3对比两次战争,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呢?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4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基础二、赤壁之战4作用:基本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得四川。
他们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孙权也称帝、三鼎立局面形成。
1魏: 220年曹丕洛阳2蜀: 221年刘备成都3吴: 222年孙权建业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A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B袁绍:骄傲轻敌、吸引不住人才、不团结赤壁之战:学生讲。
4分析评价: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5评论:“天下假设无孤,不只几人称帝,几人称雄”(两种观点)6总结课文内容。
补充:曹军骄傲轻敌,不服水土。
4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两次战争谁记得快。
5看地图105页回答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大败,不敢南下,形成了什么局面?(到黑板板书三国鼎立)6辩论会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1)
生的学习兴趣;
子教室的
功能,将教师演示内容推送到学生电脑上,抓住每个人的注意力。
1、学生完成自学内容,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进行答案的展示;
2、交流答案;1
的书写功能
官渡、赤壁之战的学习,展示,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
1、阅读课本P117-118回答,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当补充优课中的图片资源(一、二)
赤壁大败曹军,是老天安排的。
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天晚上恰好
又刮东风,这是天意,你同意吗?(利用电子教材的选择功能)
要的影响。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现在我们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过渡:为稳定局势,战胜对手,统一全国,他们都注意发展生产(利用电子教材的添加资源,出示图片)使得这种南北分裂局面持续了近60年。
信息化技术——资源添加(一)
信息化技术——资源添加(二)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出示答案
三国英雄们的智慧如同那最璀璨的明星,他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8三国鼎立word教案(11)
免费下载网址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过程与方法: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比较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播放《三国演义》歌曲。
回忆在哪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三国鼎立》。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简述官渡之战的背景及概况。
2. 简述赤壁之战的背景及概况。
3. 填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比较名称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意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5. 三国时期的经济情况如何?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官渡之战:(1)背景: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②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袁绍占据河北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概况:①时间:200年。
②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③结果与特点: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关键性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1)背景:①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统一全国。
②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解压密码联系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jiaoxuewuyou 九折优惠!③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①时间:208年。
②交战双方:拥兵20万的曹操与拥兵5万的孙刘联军。
③结果与特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基础。
名称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意义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以少胜多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以少胜多孙刘战胜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4. 三国鼎立的形成: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今名)魏220年曹丕洛阳(今河南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今四川成都)吴222年孙权建业(今江苏南京)5. 三国时期的经济:(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多媒体使用及功能评析
课前酝酿
播放林俊杰的《曹操》音乐
学生欣赏
以学生喜爱的明星歌曲来营造气氛,引入话题。【媒体使Leabharlann 】播放林俊杰的《曹操》音乐
【功能评析】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一部《三国演义》,电视剧、电影将它拍了又拍;戏曲将它唱了又唱,多少经典故事、多少英雄人物被人们在记忆中定格。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历史,那么历史上的三国是怎样的?
一、逐鹿中原
1.东汉末年形势如何?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他们分别盘踞在哪里?
2.你能简单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吗?(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3.曹操能够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原因。(主观、客观)
过渡句: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在班师途中写下了《龟虽寿》。
问:诗作者的“壮心”是什么呢?能顺利实现吗?
1.《三国鼎立形势图》中不同色块变化的运用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赤壁之战后三大力量的消长,也给学生以直接的地理方位指示,形成深刻印象。
2.学生自主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便于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地理方位。大小圆的运用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三国力量的差距。
3.东汉末军阀割据与三国鼎立比较图,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
3.完成课本第106页 “比一比”。
4.完成课本第106页“找一找错误”。
5.学生回答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的情况。
6.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完成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1.通过对三方势力分析,得出势力均衡,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从面突破本课又一难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说教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
(2)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3)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2、能力和方法:(1)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历史事实。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
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表演历史剧、小组讨论战争胜败原因。
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二、学情分析(一)我所执教的初一(3)班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图片曹操、刘备、孙权,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三个人叫什么名字?生:曹操、刘备、孙权。
师:他们是哪个时期的人物?生:三国?东汉末年?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历史18课《三国鼎立》,一起探究三国的历史。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
3.视频资料: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
4.板书设计:三国鼎立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人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师巡回指导。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说学情和教法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名著,广为流传,学生对三国故事有一定的了解;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文学作品,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将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区分开来。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争霸的历史,对诸侯争霸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的争霸过程,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将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区分开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的争霸过程,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历史背景、人物、事件等内容的课件。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案:编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争霸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的争霸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的形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社会分裂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
本课内容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充满兴趣。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3.教学课件。
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语言激励、成果展示、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分析战争胜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结合卫温到达夷洲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区分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结合《历史同步训练册》进行预习,并对内容进行填写。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谁能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强调;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时期。
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
板书课题: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军阀长期混乱,你知道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几次吗?(学生回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让学生把战役名称写在黑板上。
)教师强调:不要出现错字。
(二)预习检查,展示自学成果。
关于这两次战役的相关概况,老师想请教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学生纷纷举手)1.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成败与否对双方控制北方地区尤为重要。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地图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三国故事感兴趣,但对于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2.难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故事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时期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时代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图片、地图、故事等辅助材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春秋战国、秦朝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三国鼎立吗?它是什么时代的故事?”2.呈现(10分钟)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3)
第三步:焦点访谈:①赤壁之战时中国为什么不能形成统一的局面?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③从东汉末年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第四步:记忆小窍门: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济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史称吴。
拨,。
学生分成两个方阵,选出代表互相采访,并可反驳对方的观点,老师及时引导点拨。
这样让学生简记本课内容,减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利用PPT制作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层层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从而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把三国的措施概括为六个字魏水、蜀锦、吴船。
第三环节:真伪三国:三国演义与真实的三国历史相比,似真非真,真假并存。
让学习小组根据所学内容和课下搜集的资料,举例说明真实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相符的地方?第四环节:趣味三国1、歇后语,你能说出吗?( )穿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愿学、乐学。
学生结合实际,辨析真伪三国通过焦点访谈活动再现历史“真知”。
让学习小组根据所学内容和针-------大眼瞪小眼三个臭皮匠-------顶个()()借箭-------有借无还()喝酒-------不怕脸红()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2、你能猜出下列诗中的三国人物吗?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指导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歇后语三国小组、谜语猜三国小组、猜人物三国小组。
各小组分别出题,同学们抢答。
课下搜集的资料,举例说明真实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相符的地方?以此来区分历史和文学作品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等。
教材通过插图、文字和表格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具体事件可能掌握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一定认识,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分布和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3.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观看视频:播放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视频资料: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
3.PPT: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著名人物和事件等内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特点今天先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
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
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
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可能掌握不全面。
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把握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深入分析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规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资料:准备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课件和教具:制作课件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场地和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鼎立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让学生对三国时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_ 1 _================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 教学重点--------------------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_ 2 _================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
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3、讲解第二目的内容:赤壁之战
过渡语: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句诗句是这样写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师提问学生们:曹操到底有什么不已的壮心?同学们回答:统一全国,老师接着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发起了赤壁之战。
PPT地图出示: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范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当时的全国的形式,然后PPT表格出示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然后让学生起来回答这些问题。
随后让学生观看火烧赤壁的视频短片,让学生们更加深切地去感受当时赤壁之战的战况。
然后,举一反三:让同学们一起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最后,联系官渡之战,让学生们思考:官渡之战中的袁绍和赤壁之战中的曹操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骄傲自满。
4、讲解第三目的内容:三国鼎立
过渡语:赤壁之战后,三国的各自的势力范围基本形成,他们的称王称霸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PPT出示三国鼎立的表格,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找出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然后PPT出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图,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三国鼎立的形势,然后再讲解了三个国家各自生产的发展状况。
最后,合作探究: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倒退,加剧了国家的分裂,也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你认为呢?说明理由?讨论完答案之后,老师总结: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曲折,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国家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才是主流,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
以,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大势所趋,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堂小结:PPT出示:小结导图,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
四、当堂达标: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