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

合集下载

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是山东省的一个港口城市,早在清朝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商港。

以下是青岛的发展历程:
1. 清朝时期:青岛是一座军港和商港,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2. 德国殖民时期:1897年,德国在青岛建立租界,将其改造成一座现代港口城市。

德国人修筑了大量的建筑和设施,如街道、轨道交通、码头、水厂等。

3. 日本殖民时期:1914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青岛被日本占领。

日本在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重建,建立了现代化的港口、公路、机场、铁路等。

青岛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城市。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青岛成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发展迅速。

城市的工业和港口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青岛港也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

5. 1980年代以后:青岛逐渐转向向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

城市规划不断完善,相继兴建了地铁、高速公路、机场、大型商业中心等。

青岛成为了知名的旅游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外贸和制造业基地。

总的来说,青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城市之一。

德占时期青岛的“华洋分治”与人口变迁(1897-1914)

德占时期青岛的“华洋分治”与人口变迁(1897-1914)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占时期青岛的“华洋分治”与人口变迁(1897-1914)姓名:廖礼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地理学指导教师:孙立新20070601篮占吐翅直&鲍:坐注盆湓:量厶旦变丘f182Z土91盟约》“。

《胶澳租界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德国租借胶州湾,租期99年。

二、德国在山东境内修两条铁路:一条由胶澳经潍县、青州、博山、邹平等处至济南:另一条由胶澳往沂州经莱芜至济南。

三、德国在铁路沿线30里以内享有开矿权。

四、今后山东省内,无论开办何项事务,或需外资,或聘外人,德国具有优先权。

随后,中德又签订了《胶澳租地合同》,《潮平合同》和《边界合同》,明确划定了胶澳租借地范围,胶澳租借地边界和潮平周围100里为中立地带线。

这个租借地区域,包括了今青岛市区全部及崂山区、城阳区、胶州市和黄岛区的部分土地。

海陆总面积为1128.253平方公里。

(图1)图1:胶州湾租借地示意图”在《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德皇于1898年4月27日发布了救令,将“胶”1898年3月6日中德双方签订的中文文本是‘胶澳租界条约》,但是按照国际法的规范,中文文本应该是‘胶澳租借条约》,因为德占时期胶澳地区的性质并非租界,而是租借地。

此处采用前一种版本.拉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997——1898)》,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35-337页.”资料来源;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地图通鉴》,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13页.篮占吐盟置墨殴:垡注筮渲:墨厶旦变珏(182Z=121坐(今观海山)南麓设总督府,选用面对青岛湾设计州县式市政绿化广场和道路,同时辅以支路采取对称式放射状的手法,以衬托总督府的显要位置,强化中轴线和中心建筑的威严。

另一座重要建筑物总督官邸,则布置在位于总督府东部的另一山丘,信号山的东南麓。

从当时的规划上看,该建筑基本处于城市的东北隅,环境幽静,顺山依势,视野开阔,可同时眺望西侧的青岛湾和东南的汇泉湾。

德占时期青岛社会风尚的变迁

德占时期青岛社会风尚的变迁

德占时期青岛社会风尚的变迁作者:田龄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8期[摘要]德国以武力强租青岛后,青岛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在中外两种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下,青岛的社会风尚也产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既体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

[关键词]德占时期,青岛,社会风尚变迁[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31-041897年德国武力强行占领青岛后,德国殖民者为了把青岛变成其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和模范殖民地,使青岛成为“传播欧洲文化的基地”和“德国成就的常设展览橱窗”,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由此青岛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这一时期通过政治、军事、文化、贸易的交流,国外宗教、文化、商品和社会生活习尚的输入,不断地丰富、变革着青岛地区民众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青岛民众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使当时青岛民众的社会生活风尚的产生了巨大的变迁。

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和自由港后,经济贸易日趋繁荣,就业机会增多,民众易于谋生,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使得他们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可能,在穿着方面。

昔日男女大多穿用自家织成的土布,且大多是灰色或蓝色,女子也罕有穿花衣的,现在由于国外的棉织品价格低廉,于是穿各色国外进口的色布做成衣服的人逐渐增多,女子也“间着花纹或红色之衣服”。

也有部分家庭自织布,然后用外国染料(主要是德国染料)加以染色的。

此时,西式服装亦传人青岛,一些在德占政府部门服务的公务人员、洋行买办以及赶时髦的年轻人受西方风俗影响,开始穿起皮衣洋装,为了迎合这一需求,青岛出现了洋服店,缝制西式服装。

而1905年瑞蚨祥青岛分店开业后也设立了皮货专柜。

同时,女子开始放脚、剪短发,着西式裙装者也不乏其人。

这一时期,由上海、广东等风气较为开化的南方地区来到青岛的商人、技工、监工等人数也不少,他们也将这些地区的的生活方式移植到青岛,影响不小。

发现青岛:探寻岛城老钱庄(四)

发现青岛:探寻岛城老钱庄(四)

054青岛金融风云系列——探寻岛城老钱庄(四)Looking for The Old-style Private Banks撰文/ 刘铁明 摄影/王凯民国时期,青岛作为特别市,商业繁荣、金融融通。

商号、银号、钱庄、银行集中在中山路一带,从开埠之初的谦顺银号、德华银行,起此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

小钱庄有几千大洋就可以独立门户做钱生意,大钱庄有几十万甚至数百万资本,还有自家产业做后盾。

钱庄的存放款利率浮动灵活,全天24小时为商户服务,很受一些“钱急”的商户青睐。

有些实力的大钱庄,还可以通过钱业汇划总会,掌握金融业之间的款项清算。

有时候银行与钱庄间的款项收解也通过汇划钱庄代办。

岁月如歌,畅达的金融脉络见证了青岛发展,老钱庄见证着民国青岛金融业的坎坷与荣光。

青岛福聚和钱庄解放前,青岛福聚和钱庄位于青岛保定路7号。

1928年开业时称福聚和银号,1948年1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为统一名称,令各地所有银号一律改叫钱庄,福聚和银号改称:“福聚和钱庄”。

钱庄经理王振六,生来似乎就是个经营钱庄银号的能人。

1927年,山东掖县夏邱堡乡西庄子村人王德聚与同乡王振六在青岛合伙开设了义聚合钱庄,号址在保定路5号,经营一年多后,双方遂协商分号。

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年,王振六在紧靠着保定路5号义聚合钱庄的保定路7号独资开设了自己的福聚和钱庄。

义聚合钱庄靠着王德和三兄弟的苦心钻营,成了青岛数一数二的大钱庄,福聚和钱庄凭着王振六的足智多谋,精打细算,财源滚滚,生意兴隆。

当年,北京路45号、无棣二路7号、青海路64号都是福聚和钱庄的分号和存贷抵押货物仓库。

义聚合钱庄、福聚和银号堪称青岛钱庄业空前绝后的一道风景,一个“义”,一个“福”,在青岛上演着各自的钱庄兴衰故事。

现今,保定路7号福聚和钱庄旧址还在,钱庄老屋在保定路与中山路交汇的路口旁,紧邻繁华的中山路。

经过几十年风雨吹打,老钱庄的容颜已经面目全非,丝毫没有丁点的钱庄痕迹。

几家时装店分割了老钱庄的临街门面,做着各自的生意。

青岛工业发展史

青岛工业发展史

青岛工业发展史青岛工业发展史一、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青岛主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

由于地处海岸线,青岛成为了较早开展海洋渔业的地区之一。

同时,由于当时的道统制度,青岛市场上的商品多来自于烟台、潍坊等地。

直到1891年,德国在此地建立了租借地,青岛的工业才得以开始起步。

二、德国时期德国人将青岛作为他们在华的门户,也将致力于青岛的工业发展。

在德国人的统治下,青岛的肉类、啤酒、纺织等行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以德乐食品和青岛啤酒为代表的两大企业,深入人心。

德国人还将青岛建成为港口城市,致力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

青岛港对国内外贸易贡献巨大,成为中国的门户之一,为青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青岛的工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许多企业停业,资源严重匮乏。

一幢幢厂房荒芜,一批批工人失业,青岛工业陷入了沉寂。

四、解放初期解放初期,中国政府对青岛的工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在土地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政策调整下,青岛的纺织、啤酒、食品等行业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952年,青岛啤酒公司重新开业,成为当时华北最大的啤酒厂之一。

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成为青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外资,青岛也在此浪潮中受到深刻的影响。

青岛啤酒、德乐食品等企业在外商投资的帮助下,得以借助国际市场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的先进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和世界市场的知名品牌。

同时,由于青岛毗邻世界第一大渔场——黄海渔场,渔业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渔业相关加工企业、金化企业等行业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青岛工业的发展。

总之,在历经多年的发展,青岛的工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青岛历史调研报告

青岛历史调研报告

青岛历史调研报告青岛历史调研报告青岛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沿海城市,被誉为中国的鲁南明珠。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次调研报告将从青岛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青岛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

这个地区原属于胶州湾周边的琅琊地区。

据史书记载,当时这里是中山国(今日的山东境内)的领土。

公元前214年至公元前211年的秦朝征战中山国期间,秦将王翦曾在这一地区对琅琊渡口进行攻击。

起初,青岛并没有作为城市存在,而是一片以渔民为主的沿海村庄。

直到1891年,道光年间(1821-1850)的中国清朝,由于盐差斗争和洋务运动等事件的发生,清政府决定在此地建设外港。

1891年,青岛开始成为新的港口城市,作为胶澳清口的辖区,逐渐发展起来。

1902年,德国在青岛建立了租借地,并接管了该地区的管理权。

德国人将青岛打造成一座现代化城市,修建了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并引进了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在德国的管理下,青岛开始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港口城市之一。

在德国管理时期,青岛的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和经济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德国人修建了许多具有德国风格的建筑,如青岛火车站和青岛市政府大楼。

这些建筑至今仍然矗立在青岛的市中心,成为青岛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此外,德国人在青岛还引进了啤酒文化,创建了青岛啤酒厂,至今青岛啤酒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啤酒品牌之一。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与德国结盟的德军在1914年战败,青岛被日本占领。

在接下来的30年里,青岛成为日本殖民地,经历了一番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返回中国。

今天的青岛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拥有繁荣的经济和多样的文化。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海洋经济也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

此外,青岛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总结一下,青岛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港口城市,再到现代化城市的转变。

八年级上册青岛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青岛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青岛历史知识点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册青岛历史知识点,帮助您在学习历史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解青岛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过程。

一、青岛的历史沿革青岛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海洋贸易港口。

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青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黄海的重要交通和物资集散地。

直到1840年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鸦片战争后,青岛逐渐成为了英国的租界地。

1909年德国殖民时期,青岛也成为了德国的租界地,至1922年中国接管。

二、青岛的文化遗产青岛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当属声名远扬的八大关建筑群。

八大关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德式风格,成为了中国近代近代建筑的代表。

另外,在青岛还有闻名遐迩的崂山、八仙过海、万象城等诸多著名景点。

三、青岛的经济发展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建设更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青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城市之一。

四、青岛的文化氛围青岛的文化氛围十分浓郁,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既有传统文化,如景点里的八大关建筑群、中山路的老建筑等,更有现代文化,如国际啤酒节、海韵音乐节等众多大型活动。

无论你是喜欢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一定能够在青岛找到你喜欢的。

五、青岛的教育青岛是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城市之一,有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等多所知名高校,培养了大量人才。

另外,青岛市也战略地加强市民教育,不断提升居民文化素质。

六、总结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青岛历史知识点的介绍。

青岛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秉承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我们希望,通过对于青岛历史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与发展历程。

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市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东南沿海,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之一。

青岛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13年的青岛湾战役,当时的青岛湾是古代海岛世家栖息之地。

然而,直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这座城市才开始显露出现代化的发
展趋势。

1891年,德国租界在青岛湾成立,标志着青岛现代化发展的
起点。

德国人在青岛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设施、电力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将这里打造成为亚洲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同时,德国还在青岛建设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商业机构,推动了青岛的经济繁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攻占了青岛,并在
此后成立了日本租界。

在日本统治期间,青岛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停滞和动荡,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经济活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成为中国山东省省会,并逐渐恢复了经济的发展势头。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下,青岛成为了国内外投资的热门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进驻,促进了青岛的现代化建设。

今天的青岛已经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经济特区。

它拥有现代化的港口、机场和交通网络,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青岛的经济以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导,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

同时,青岛还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等,并加大
了对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的扶持力度。

青岛的发展历程虽然充满曲折和挑战,但也展示了这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

未来,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改革,青岛有望成为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占时期青岛文化转型初探

德占时期青岛文化转型初探

文 化等方 面采 取 了一 系 列措 施 , 使 青 岛在 十 几 年 内 由一个小 渔村 一跃 成 为 大 商埠 , 迈 人 了从 传 统 文化
向近代 文化转 型 的新 阶 段 , 成 为 中 国早 期 现代 化 的 先 行地带 , 对 内地 的现代 化进 程产生 了深 远影 响 。



中共 青 岛市委 党校 青 岛行 政 学院 学报
J O U R N A I .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0 L 0 F C P C . 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 M M I T T 旺
2 0 1 4年 第 3期
No. 3. 2O 1 4
德 占时期 青 岛文化 转型初探
潘 娜 娜
( 中共 青 岛市 委 党 校 , 山东 青 岛 2 6 6 0 7 1 )
[ 摘 要 ] 1 8 9 8年 德 国 占领 青 岛 , 出于殖 民统 治的 需要 , 大建 港 口和铁路 , 施行 有 效 的土 地政 策 , 加 强
主 流文化 ; 中西文化 碰撞 、 交流 和融合 的速 度相 对较 快 ; 海 洋 文化 特 色较 为鲜 明等 , 这 对 以后 青 岛的发 展有 着
重要 的影 响 。
[ 关键 词] 文化 转 型 教 育 海洋 文化 [ 中图分 类号] G1 2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1 0 0 8 -3 6 4 2 ( 2 0 1 4 ) o 3 一O l 1 8 —0 4
于盆 中 , 然后 焚香 拜 财 神 , 并 在 店 铺 门首 悬 红 挂 彩 , 以志红 财盈 门; 二月二炒豆, 以灰 画地 为 圈 , 置 五 谷 于其 中 ; 六 月六 , 晒一 晒书籍 和衣 服等 物 品 。

青岛最著名的历史典故

青岛最著名的历史典故

青岛最著名的历史典故青岛最著名的历史典故:德国占领下的“小米粥”事件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城市,素有“东方瑞士”之称。

青岛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青岛的历史地位变得更加特殊和重要。

青岛的最著名的历史典故之一就是德国占领下的“小米粥”事件。

故事发生在1897年,当时青岛已经成为德国的租借地。

德国人占领了青岛后,他们开始在这座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

当时,青岛的居民大多是中国人,他们过着贫困的生活。

在德国占领期间,青岛发生了一次震撼世界的事件,这就是著名的“小米粥”事件。

当时的青岛居民生活困难,德国人对青岛的经济控制非常严格,导致居民的生活贫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的一个中国商人决定自己动手,开办了一家小米粥摊。

他用自己的积蓄买来了一些大米和小米,开始在街头摆摊卖粥。

这家小米粥摊迅速吸引了很多居民的关注,并迅速在青岛城中传开。

这家小米粥摊的主人非常聪明,他在摊位上设置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免费品尝”。

这引起了更多的人的兴趣,很多人都来尝试这家小摊的粥。

很快,这家小米粥摊就成了青岛最热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居民前来品尝。

然而,德国当局对此事感到不安,他们认为这家小米粥摊对他们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于是,他们派人前去调查,试图找到这家小摊的主人,以便制止他的行为。

但是,他们却发现这家小米粥摊的主人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而是一位富有慈善精神的中国人。

这位中国商人的名字叫王德福,他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

他开设这家小米粥摊,并提供免费品尝,完全是出于对青岛居民困境的关切和帮助。

在德国人的压力下,王德福最终被迫关闭了这家小米粥摊,但他的行为却给青岛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温暖。

这个小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展现了人间真情和对困境人民的关怀。

王德福的行为不仅给青岛居民带来了实际的帮助,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爱心。

这个故事在青岛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德占时期青岛电影商业化史料梳理(1897-1914)

德占时期青岛电影商业化史料梳理(1897-1914)

|Xi Ju Yu Ying S h i.戏剧与影视■■德占时期青岛电影商业化史料梳理(1897-1914)孙彤山东艺术学院摘要: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从萌芽、发展,到不断壮大,青岛也与之相携行进、共同成长着。

1897-1914年青岛归属于德国殖民地,德殖民者在政权上管控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文化上的输入。

“舶来品”—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它同马戏、海滨浴场等一同作为新兴的娱乐项目,供殖民者进行消遣。

水兵俱乐部旧址作为德占时期的地标性建筑,于2016年6月在专家论证下确认为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场所,这一史实的更新使这座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成为中国电影史中珍贵的补遗资料。

关键词:青岛电影史商业放映水兵俱乐部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51-02青岛开埠始建于1891年6月14日,是一座只有百年 历史的年轻城市。

由于地貌形势环山蔽海,备受欧洲帝国 的觊觎。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曾被德、日、美接连占 据长达半个多世纪,期间商贾贵族往来暂居于此,东西方 文化的和谐交融使得城市的人文底蕴日渐丰厚。

享有“东 方瑞士”的青岛拥有众多欧式古建筑,他们错落隐匿于八 大关的林荫大道和老城区窄窄落落的小巷里,水兵俱乐 部和亨利王子饭店便在其中。

1897年德军派兵占领青岛,同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欧洲殖民者一同到来的还 有大洋彼岸三年前发明的电影术。

一、殖民记忆之初“瓜分”“掠夺”是19世纪中后期摇曳在中国大陆上最 让人惴惴不安的关键词,战争与割地并行,种种条约的签 署使国家主权不得不拱手相让。

早在1894年8月,德国 已派远东舰队勘查胶州湾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并认定为 最适宜殖民的目标港口。

1897年11月窥伺已久的德军,借“巨野教案”①为由,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并迫 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自此,胶东半岛已属德势 力范围。

为了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德殖民者开始 在这片土地上修铁路、建港口,并于1899年10月12日由德皇威廉二世将胶澳租界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青岛瑞蚨祥述论(1904—1949)

青岛瑞蚨祥述论(1904—1949)

青岛瑞蚨祥述论(1904—1949)一、青岛瑞蚨祥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特殊历史阶段,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青岛瑞蚨祥是儒商代表,也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它的兴衰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侧面。

1.青岛瑞蚨祥创办的背景国内环境,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生产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方式日渐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青岛港口优良,地理位置独佳,具有海洋、陆地两方面的优势,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良港。

十九世纪末,青岛的城镇功能已经出见端详。

衙门、邮政业、城镇口镇景观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商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商家店铺等各种商业现象开始健全。

衣食住行生活各方面均有服務的相关店铺。

2.瑞蚨祥的简介瑞蚨祥的名号可谓享誉海外,它曾经辉煌一时,在国内拥有百余家连锁店,可以说是中国当时最大、也几乎是最早的民族企业集团。

沃尔玛便是参考了瑞蚨祥的经营方式,将连锁店这一商业形式带给了世界。

瑞蚨祥是山东省章丘旧军镇人孟雒川独资经营的绸布商店。

他是这一老字号的第二代传人,孟氏以经营土布发家,在当时重农抑商的社会背景下,特立独行,将积累的财富投入了商业的发展当中,生意逐渐扩大。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第一家“瑞蚨号”在济南成立。

后由孟雒川接管,将“瑞蚨号”改为“瑞蚨祥”,寓意生意兴隆。

瑞蚨祥自此经营步入正轨,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分号。

青岛瑞蚨祥是1904年由沙文峰建立的。

在青岛,瑞蚨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成为青岛具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在本地赫赫有名。

“祥”字招牌更是一个国内耳知名的品牌。

1937年注册资本9万元。

经营方式,批发、零售、加工。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孟氏的商号达到鼎盛。

四十年代末,就有五百家绸布店铺,二十家茶叶店铺,一时无人可望其项背。

二、青岛瑞蚨祥的发展历程老字号瑞蚨祥是青岛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商铺,它建于二十世纪初,衰于解放前夕。

“瑞蚨祥”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产生发展兴衰的缩影。

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_1897_1914_

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_1897_1914_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07年第2期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1897-1914)孙立新 王保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1897-1914年,德国殖民者虽然在青岛处于统治地位,但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始终是中国人。

德占时期的中国人社会主要由工人、商人、文人、学生、买办和职员以及前清贵族和大臣构成。

青岛的城市现代化虽然是在外力冲击下开启的,但其发展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外来殖民者,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以不同的方式作出了贡献。

他们在同德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所有片面强调德国人在青岛的经营,忽略中国社会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有损于对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全貌的认识。

关键词:德国;青岛;租借地;中国人社会;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2-0065-07The Ch i n ese Soc i ety i n Q i n gdao underthe Rule of Ger man Colon istsS UN L i2xin WANG Bao2ning(H is t o ry D ep a rt m en t,B e iji ng No r m a lU n i ve rs ity,B e iji ng100875,P.R.C h i na;S choo l o f C h i ne seLanguage&L ite ra tu re,O ce an U n i ve rs ity o f C h i na,Q i ngdao266071,P.R.C h i na)Abstract:Though the Ger man colonists occup ied a do minant position in Qingdao fr o m1897to1914,the maj ority of the populati on had been Chinese.The Chinese s ociety was mainly co mposed of workers,mer2 chants,scholars,students,co mp radors,functi onaries,and noble men and ministers of the for mer Qingdynasty during this peri od.U rban modernization of Q ingdao was started by foreign force,but its develop2 ment was not co mp letely contr olled by the m.Each stratu m of the Chinese s ociety contributed t o it in dif2 ferent ways.They were flexible in interacti ons with Ger mans by adap ting the mselves to the situation,as well as resisting Ger man opp ressi ying t oo much too much e mphasis on Ger man manage ment of Qingdao,and neglecting the r ole p layed by the Chinese s ociety and their initiatives will p revent us fr o mhaving a co mp 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Q ingdao at that ti m e.Key words:Ger many;Qingdao;leased-land;Chinese s ociety;interacti ons收稿日期:2006-04-07作者简介:孙立新(1962-),男,山东即墨人,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教授、主任,研究方向为德国史。

无声的抗议近代胶州地区华商走私初探(1899~1912)

无声的抗议近代胶州地区华商走私初探(1899~1912)

•城市经济•无声的抗议:近代胶州地区华商走私初探(1899~1912)*马斗成张欣羽内容提要:1899~1912年,青岛的自由贸易政策经历了从建立到调整的转变过程,来自全世界的货物不断地涌入胶州地区,青岛开始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1899年,德国制订并强迫中国接受《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之后又出台了若干对华商不利的条款,使得华商所依托的传统贸易受到严重冲击,一小部分华商开始从事走私活动。

1905年,德国颁布了《会订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规定对华船进行严格稽查,加上洋船所享有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对低廉的运输成本,迫使华商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晶走私活动,商晶种类更加丰富。

当时的德国殖民政府鼓励华商进入青岛进行交易,其对于走私活动的态度一直"暧昧不清”,致使近代胶州华商走私纠缠在错综复杂的网络当中。

关键词:胶州华商走私征税办法胶澳地区交通便利,为古来形胜之地,不仅在陆,尤胜在海,其位于黄海中心,可直达南北洋以及毗邻的东亚沿海各国,作为黄海门户,是北方重要港口之一,“澳广水深,堪泊远航之巨舟,在我国之港湾可供国际航线应用者”。

①开埠之前,各地华商以帆船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利用胶澳地区的地理优势从事各种贸易活动,“青岛未开埠之前,胶州湾与沿海口*本文为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近代青岛自由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①民国《胶澳志》卷6《交通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6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版,第955页。

无声的抗议:近代胶州地区华商走私初探(1899~1912)岸往来贸易专恃帆船”。

①开埠之后,德国殖民政府宣布青岛为自由港,此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华商所依托的传统贸易受到冲击。

伴随着外籍轮船侵入中国,洋商开始替代华商,为了生存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华商走私活动,其中缘由及过程、特征与影响,前人关注较少,今依据相关新开发档案文献,稍做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华商走私缘由康熙年间弛禁政策的推行,私人贸易开始兴盛,来自中国各地的商人为了开展海上贸易逐渐进入中国各沿海港口,胶州湾沿岸是华商较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青岛人口发展历程简述

青岛人口发展历程简述

青岛人口发展历程简述青岛是位于中国东海岸的一个重要城市,人口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

青岛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大城市。

最早,青岛是胶州湾的渔村,这里的居民以渔民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时期,青岛成为了著名的海运港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前来定居。

这个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交通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在明清时代,青岛成为了避热避暑之地,成为了官员和士人的避暑胜地。

这也为青岛的人口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有更多人选择在这里居住和定居。

然而,真正让青岛成为人口增长的关键时刻是在19世纪末,沙皇俄国占领了青岛,修建了青岛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铁路。

这极大地推动了青岛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后来,青岛成为了德国的租借地,德国人也在这里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吸引了大量的德国移民。

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是相当迅速的。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岛成为日本的占领地,人口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青岛重新回归中国,城市经历了一段重建和恢复期。

1950年代,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青岛的人口增长受到了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后,青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青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外向型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外来人口。

尤其是近年来,青岛海洋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青岛成为了一个国内外人才热门的城市。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青岛的人口增长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给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压力。

因此,城市规划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总之,青岛的人口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大城市的演变。

从渔村到贸易港口,再到租借地,青岛都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外来人口。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发展迅速,人口也飞速增长。

如今,青岛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城市。

德占时期青岛的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

德占时期青岛的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

德占时期青岛的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
吕颖慧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本文分析了青岛崛起对山东城市体系的影响:青岛形成新的经济中心,传统政治中心济南的城市转型,运河沿岸城市的普遍衰落,山东重要城市分布由南北向变为东西向.最后初步探讨了其中原因.
【总页数】6页(P121-126)
【作者】吕颖慧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列部讲师,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1
【相关文献】
1.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 [J], 孙立新
2.德占时期青岛街区的形成 [J], 周益锋
3.近代在华西人视野中的德占青岛--以《北华捷报》为中心(1897-1914) [J], 杨帆
4.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建筑外立面研究 [J], 柳国荣
5.德租日占时期青岛殖民教育研究(1898—1922) [J], 辛佳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关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有关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最贵重的财宝最稀缺的资源——关于“青岛企业家群表达象〞的调查与考虑青岛市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都市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委、市政府从青岛实际动身,大力培植企业、品牌和企业家,在短短十几年的时刻里,涌现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和一批优秀企业家。

2004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948家大型工业企业中,青岛有42家,占2.2%;全国500强企业中,青岛有12家,占2.4%。

全国547个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岛有31个,占5.7%;全国450个著名商标中,青岛有10个,占2.2%。

青岛还制造了我国唯一进选“世界最具碍事力的100个品牌〞的海尔,成为“中国名牌第一城〞。

往年,青岛市国内生产总生产总值到达2163.8亿元,增长16.8%,连续多年维持一五%以上的增长速度,荣获全国“最具经济活力都市〞和“企业家满足奖〞等称号。

与青岛知名企业、著名品牌交相辉映的,是青岛优秀企业家群体。

在那个群体中,既有以张瑞敏、常德传、周厚健、汪海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又有像胡谅伦、陈玉兰、陈索斌等著名的民营企业家,还有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高级经营治理者;既有制造业的排头兵,又有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头羊,还有效劳品牌的制造者,包罗了各类型、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代表人物。

如同美国的硅谷集聚着众多科技精英,青岛那么聚拢着大批企业界精英,其数量之多、名气之大、分布之集中、兴盛周期之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被专家们称为“青岛现象〞。

企业家是企业经营治理人才的优秀代表,是推动经济开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我省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三个一批〞工作力度,打造制造业强省,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必须尽快建成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治理水平,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家队伍。

当前,我省企业家比立缺乏,差不多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深进研究“青岛企业家群表达象〞,分析其产生的缘故,掌握企业家成长的一般规律,关于加紧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养优良的企业经营治理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孙立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中国海洋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山东青岛266003)[摘 要] 在青岛近现代社会中,中国商人无疑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们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大都表现出了卓越的经营能力,在同外来殖民者发生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主要通过这一群体的努力,青岛在德占时期最终发展成为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商业城市而不是以德国为中心的商业城市。

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充分表明中国民众即使在强权政治的不平等条件下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外来殖民者原定目标的改变。

[关键词] 青岛 中国商人 德国 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 K8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08)03—0071—06收稿日期:2008202228作者简介:孙立新,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兼职博导,中国海洋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在新近有关殖民主义和殖民地问题的历史研究中,“相互作用理论”脱颖而出,大有取代单维度、直线式的“西方中心论”模式(如“侵略-反侵略”模式、“冲击-反应”模式等)之势。

①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殖民地视为单方面的强权政治构造,把被殖民者整体地视为被动的、接受的客体,而是自觉地把注意力转向被旧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理论所遮蔽的维度,致力于把“殖民形势”当作文化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把殖民地当作一个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接触、相互重叠和相互交融中产生出来的、复合的社会构造来描述,强调被殖民者即使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也能够发挥巨大的主观能动作用。

这种理论建构颇具说服力,堪称殖民地历史编纂的新“范式”。

1897年德意志帝国侵占胶州湾之后,除了外国商人,中国商人也在青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经营活动。

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在这个德国殖民地站稳了脚跟,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势能的社会群体,成为青岛中国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那么,在德意志帝国的殖民统治下,他们的经营和生活状况究竟如何?他们与德国殖民当局、德国商人和其他外国商人发生过什么样的接触和交往?接触和交往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商人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在青岛是否形成了一个与传统商人不同的新型中国商人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他们在青岛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多大作用?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随着“相互作用理论”的提出而提出的,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德占时期,青岛的中国商人群体主要由来自山东各地和来自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天津、宁波诸省市的商人组成,他们按照传统习惯分属于各个地域性帮派。

②人数最多、经营最早和地位最重要的还是胶州湾土著的和来自山东省内地的商人。

在《胶澳租界条约》的第五款中明确规定:“租地界内华民,如能安分并不犯法,仍可随意居住,德国自应一体保护;倘德国需用地土,应给地主地价。

”[1](P31)[2](P739)这样,原先居住在胶州湾地区的中国商人基本都留了下来,成为德占时期青岛最早的商业活动经营者,其中胡存约最为著名。

胡存约青年时就弃文从商,经理17贸易事务,后在青岛开设了“瑞泰”商号,经营土产杂品、日用百货,还操办货物航运。

余者还有“瑞顺”、“协昌福”、“庆泰”三家商号。

另有一些商人来自黄县、掖县、即墨、烟台、平度、潍县等地。

黄县人傅炳昭来青后先在经销德国洋酒罐头之“源泰”号充当伙友,后升为经理,因通晓德语,事业逐渐发达。

在掖县帮商人中,宋雨亭、刘锡三和刘子山堪称代表。

宋雨亭13岁到青岛读中学,毕业后进其四叔开办的“瑞记”商店工作。

他刻苦攻读英语和德语,不久便能用外语直接同外国顾客谈生意。

1903年接任“瑞记”(后改称“通聚福”)商店经理,主营草帽辫业务,因善于经营和交际,很快就在青岛商界崭露头角。

与宋雨亭的学生出身和家族渊源不同,刘锡三“闯青岛”是从当伙计干起的。

他在掌握了一些制帽技术以后,便自立门户,于1911年创建“盛锡福”,几年后又添了八九个专业工厂。

刘子山也是白手起家的。

他14岁来青岛谋生,初为街头叫卖小贩,后给德国人充当西崽(洋行仆役),学会了德语后又去一家德国建筑行当翻译。

1910年开设“福和永”木材行,次年又办“福和永”窑厂,并任德商礼和洋行华经理。

③刘子山还在胶海关税务司的庇护下,与总商会丁敬臣等集资开设立升官膏店,大发不义之财。

后又投资房地产业,拥有多条街道房产,人称“刘半城”。

因为青岛原属即墨县管辖,所以在青岛人口中即墨县人占有很大比例,其在商界的势力也十分显要。

早期的代表人物有仙家寨村的富商陈次冶,他开设的八大诚商号,在青岛颇有名声。

[3](P73-74) 19世纪末,牟平人张颜山在烟台开办“泰生东”染料庄,初见成效后又在青岛设立分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德孚洋行将所存染料全部移交“泰生东”销售。

大战期间因染料来源断绝,价格猛涨,张颜山遂大发横财,并开始了棉花庄、绸缎庄、面粉公司、银号等多项经营,成为一大富商。

山东章丘风俗素有经营商业之特长,早在清康熙年间,该县旧军镇的孟氏家族就靠贩运土布发家了,到清末民初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其家族成员开设的祥字号商店包括绸布店、茶叶店、锅店、金店、钱庄、当铺等等,遍及济南、周村、青岛、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

德占时期,该家族在青岛开设了“瑞蚨祥”、“谦祥益”和“泉祥”等三大祥商号,经营绸布、茶叶和百货等,赢得了顾客的普遍赞誉。

德占时期,到青岛开展经营还有杨少衡、朱式文、谭辑五、任约卿、徐秩卿、王逊卿、顾少山、姜晓岩、高子安、邵舫艇、苏劻臣、纪毅臣、徐锡三、于选甫、张俊卿等山东籍商人,属于山东商人开设的商号则有“福聚栈”、“天祥永”、“恒祥号”、“通聚成”、“恒升和”、“义源永”、“恒祥和”、“万利源”、“义德栈”、“双盛泰”、“天诚号”、“大有恒”、“德源永”、“立诚号”、“润泰号”、“和合栈”、“恒升和”、“洪祥益”、“源裕”、“裕东泰”、“如裕大号”、“振昌德”、“泰昌号”、“增顺复”、“东兴祥”、“恒祥栈”等许多家。

青岛虽地处华北一隅,但在商贸方面,与广东、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天津、宁波等省市造就有了密切关系。

德占时期,不但上述地方的物产和商品充斥青岛市场,而且许多商人也亲自来青岛从事各种商贸活动。

广东帮商人所经营的行业主要有土产品进出口、餐饮、印刷等。

经营土产品进出口业的著名商号是“景昌隆”、“广有隆”、“广合兴”、“同顺昌”、“裕和祥”、“昌兴”油厂、“大成行”油厂等④,这些商号大多集中在冠县路、李村路一带,它们受理广州、佛山等地商人的委托,代购山东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并代销洋货。

餐饮业有“英记楼”、“广兴隆”、“广裴隆”、“广安隆”菜馆等。

印刷业有“宜今”和“福昌”印务局。

在来自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四省的“三江”⑤帮商人当中,丁敬臣首屈一指。

丁敬臣为江苏江都人,光绪年间捐为监生,授知县,官至候补知府,上海开埠后弃官经商。

1897年来青岛,被德商禅臣洋行高薪聘为买办,并自开“悦来”进出口兼航运公司、“悦升”煤矿公司以及后来的“永裕”盐业公司等,成为青岛中国商人中的头面人物之一,也深受德国统治当局的重视。

另一“三江”帮商人周宝山则开办有“周锐记”商号,经营木材业务。

天津富商朱子兴在青岛投资扩建“春和楼”饭店,初以天津菜肴为主,后来聘福山人林重孚任经理,转营鲁菜。

因装饰典雅、名菜众多,不少外国客人也慕名前来大饱眼福和口福。

至于青岛中国商人总体数目、行业门类、经营规模、盈利额度等,由于缺乏资料,无法详考。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这就是,到德占胶澳后期,行栈资本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巨商大贾莫不扩张其贸易,而获利则丰厚焉”[4](P249)。

青岛的商业主要由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行栈商和一些买卖进出口商品的商店主所控制。

迄1914年,在加入青岛商务总会的160家商号中,除个别银行、钱庄外,绝大部分为行栈商。

[4](P249)行栈资本的发达反映了中国新旧商人的更替。

在商人群体中,原先资金最雄厚的是盐、27典、钱商人,现在最有实力的则是开埠城市的行栈主、大批发商和银行家等。

尽管居于顶端的这类城市商人为数不多,但是他们却掌握着主要市场上主要商品的交易,他们的经营活动通常发生在商品流通的最顶端,而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特征的信托代理、合同购销、信贷、期货、票据承兑等,恰恰正是从这一顶端的活动中衍生出来。

[4](P275)为了加强乡亲间的联系,相互保护,协同竞争,来自中国各地的商人还以同乡会形式建起了齐燕会馆、广东会馆、“三江”会馆。

齐燕会馆成立于1905年,主要由山东帮、天津帮商人组成。

广东会馆同样成立于1905年,由广东帮商人组成。

“三江”会馆成立于1906年,由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省商人组成。

如果说会馆属于与地域性相连的传统型民间商业团体,有排他性等许多消极的特点,那么商会则是具有独立性格的现代社团。

1910年(宣统二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后,在青三大会馆曾呈报德国总督批准,成立了“青岛商务总会”,“商界公益市政得失尝集议而决于此”。

[1](P431)商会的建立虽然与清政府的新工商业政策有密切联系,与西方商会制度的传入和在华外商商会活动的示范效应也息息相关,更直接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市场的扩大、商业的发展和商人自身力量的不断增强。

“商会”的建立标志着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社会上的成熟和组织上的正式形成。

二同西方所有的殖民者一样,德国殖民者也对中国人民持种种偏见、视之为“低劣”、“落后”、“欠文明”种族。

侵占胶州湾以后,他们一方面对当地中国居民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明显种族歧视色彩的统治政策,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西方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德国的现代文明的展示,从精神上和思想上消除中国民众的反抗意志,力图把他们改造成为统治者的顺民和“有用之人”。

然而,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商人决不会轻易就范,也是不可能被彻底征服的。

对于德国殖民当局伤害其历史文化遗产、宗教信仰和经济利益的行为,中国商人进行了顽强抵抗,并且部分地获得了成功。

不过,商人们的心态总的说来是比较开放的,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比较快地理解和掌握外来文化,采取比较灵活的斗争策略,并通过学习借鉴迅速提高自身的素质。

反对拆除天后宫,便是中国商人为捍卫本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抵抗斗争。

天后宫位于青岛南部海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也是青岛沿海地区渔民航海人寄托希望、祭祀神灵的圣地(俗称“中国大庙”)。

德国侵占胶州湾后,把青岛沿海一带规划为西方人居住区,视天后宫为障碍,意欲拆除。

对于这种毫不尊重中国人民族和宗教情感的蛮横做法,中国商人胡存约与傅炳昭等十分愤慨,他们遂联络众人奋起抗争,最终迫使德国殖民者放弃了原先的计划,使天后宫逃过一场大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