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

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

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一、引言在地理学科中,地形地貌是探究地表形态和地表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对于深入掌握中国国土特征和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点,并运用实例加深学生对中国地形地貌的理解。

二、中国地貌的特点1. 主要地貌类型中国地貌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

山地分布广泛,包括喀斯特山地、火山山地等;高原地貌主要有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平原地貌包括华北平原、辽河平原等;盆地地貌以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为典型代表。

2. 陆地地貌特点中国的地貌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多为平原和丘陵,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平原地貌区;西南地区则是高原山地,包括横断山地、喜马拉雅山脉等;西北地区为高原和盆地,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柴达木盆地等。

3. 水域特征中国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以长江和黄河最具代表性。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经中国的重要地区,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则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地貌类型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参考资料,查阅相关内容,了解中国的地貌类型,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各地貌类型的特点。

2. 活动二:分组研究,制作中国地貌分布地图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地貌类型的研究。

学生根据参考资料,在地图上标出各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并用图例表示。

最后,各小组依次汇报研究结果,完成一幅完整的中国地貌分布地图。

3. 活动三:实地考察,感受中国的地形地貌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地貌,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

学生在考察中体验地貌的特点,观察并描述地表形态、地壳构造等相关特征,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中国地貌的理解。

四、教学辅助材料1. 中国地形地貌图及分布图2. 中国地貌类型的简要介绍资料3. 实地考察所需的考察点信息五、课堂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地貌类型和分布特点,提高对中国地形地貌的认知水平。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地貌形成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貌的分类及特征。

2.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理教科书、地理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2.课件准备:包括地貌分类及形成原因的相关内容。

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部分,整理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地貌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地貌分类及特征(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的分类方法,包括依据起伏程度分类和依据形成原因分类。

2.教师通过地理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如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与地球表层运动的关系,如山地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等。

Step 3:地貌形成的原因(30分钟)1.教师将地貌形成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逐一介绍。

2.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表作用和地下作用的影响,例如:水文循环、风蚀、冰蚀、波浪侵蚀、岩石风化等,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不同地区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河流侵蚀形成峡谷、地貌侵蚀形成盆地等。

Step 4:巩固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回顾与巩固,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讨论。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地貌的特征与气候、植被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研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Step 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给出相关概念的明确解释。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地貌类型及特征,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该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地貌类型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地理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感知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并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

《地貌的观察》 教学设计

《地貌的观察》 教学设计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2)掌握地貌观察中高度、坡度、坡向等重要地理要素的测量和分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地理信息技术等工具辅助地貌观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精神。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2)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要素的测量和分析。

2、教学难点(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貌观察。

(2)综合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如黄山、张家界等地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这些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地貌观察的顺序,先宏观再微观,先整体再局部。

(2)讲解地貌观察的内容,包括高度、坡度、坡向、地貌类型、地表起伏状况等。

3、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地貌,并尝试描述其特点。

4、实践操作(15 分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观察的过程,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如何测量高度、坡度等要素。

5、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些地区的地貌图,让学生分析其对当地农业、交通、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6、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地貌观察的方法和要点,强调地貌观察在生活和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1)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分析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利用周末时间,到郊外进行一次地貌观察,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地图、测量工具(如水准仪、罗盘等)六、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开展地貌观察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貌观察能力。

专题7 地貌—5种地貌类型

专题7 地貌—5种地貌类型

深水码头、 深水养殖、 旅游
杭州湾
山 东 半 岛
海 积 地 貌
以入海河流的泥 沙堆积为主,岸 线平缓,多为沙
杭州湾 以北
港口,晒盐、 滩涂水产养 殖、种植棉
质、泥质的平原
花、围海造
海岸;

四、风成地貌:
分类 形态
分布
利害评价及对策
风蚀 地貌
风积 地貌
风蚀洼地、风 蚀柱、风蚀蘑 菇、风蚀城堡
沙漠、新 月形沙丘
下图中哪些位置适合建居民点? D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河段 地形特征 流水作用 形成地貌
开发利用
下游 平坦
流水的堆 形成三角洲平 发展航运、
积作用; 原、冲积岛 农业等;
二、喀斯特地貌
1、成因: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 再造作用而形成。 2、形成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可溶性岩石广布。
风成地貌
黄土地貌
喀斯特 地貌
流水地貌 海 岸 地 貌
课堂小结
专题7 地貌
地貌的成因:
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通过地壳运动和岩浆活 动等形式,使地表隆起和凹陷。
2、外力作用:来自太阳能和重力,通过风、水和生物等 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表现为侵蚀、搬运、堆积。
一、流水地貌
1、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2、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1000-2000米 4000米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4、黄土地貌的利与弊: ①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 钾等矿物养分,土壤肥沃;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弊: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淤塞河道。

《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

《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

《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1. 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以及形成地貌的过程。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球的不同地貌类型,并探索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 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探索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3. 教学内容3.1 地球的地貌特征- 山地- 平原- 高原- 河流和海岸线3.2 地貌的形成过程- 构造力的作用:地震和地壳运动- 水力的作用:河流和海岸侵蚀- 风力、冰川和地质作用4. 教学活动4.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山地、平原、高原和河流或海岸线。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地貌特征的细节,并与教学内容进行对比。

4.2 模型制作让学生利用模型材料,制作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模型。

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4.3 研究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鼓励学生使用图表、地图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与同学分享。

5. 教学资源- 地球地图- 实地考察地点- 模型材料- 图书和互联网资源6. 评估方法- 学生实地考察记录和观察笔记- 学生地貌模型的制作和解释- 学生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呈现形式7.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地貌类型,例如沙漠、湖泊和火山地貌。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拓宽他们对地球地貌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为《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和形成过程,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专题7 地貌—5种地貌类型

专题7 地貌—5种地貌类型

河段地形特征 主要外力作用 形成地貌 开发利用 上游 山高谷深, 流水的侵蚀 开发水能、旅 1落差大, (主要是向下 “V”型谷 游资源
水流湍急 侵蚀)
凸岸
凹岸
河段地形特征 主要外力作用 形成地貌 开发利用
中游 地势趋 于平坦 凹岸侵蚀, 曲流 1 凸岸堆积 发展航运、水 产养殖;防洪
曲流的凹岸、凸岸:
三、海岸地貌:
分 类 海 蚀 地 貌 海 积 地 貌 地貌景 岸线特征 我国 开发利用 观 分布 海蚀崖、 以海浪的侵蚀为 海蚀洞、 主,岸线曲折, 杭州 深水码头、 海蚀柱 坡陡水深,多为 湾以 深水养殖、 南 旅游 山地丘陵海岸 沙滩、 以入海河流的泥 港口,晒 沙洲、 沙堆积为主,岸 杭州 盐、滩涂 沙堤 线平缓,多为沙 湾以 水产养殖、 质、泥质的平原 北 种植棉花、 海岸; 围海造陆
4、分类: A.地表喀斯特地貌 B.地下喀斯特地貌
5、形成过程: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洞、地 下河-→溶蚀盆地、峰林-→盆地扩大、孤峰
云南省的路南石林
广西桂林山水
6、喀斯特地貌的利与弊:
①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②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 ③岩层渗水性强、且地下多溶洞,常造成漏水、坍 塌,大型工程应避开此地貌。
风蚀城堡—魔鬼城
雅丹地貌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鸣沙山—月牙泉
新月形沙丘
五、黄土地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貌
1、分布: 世界:中纬度半干旱地区 ; 中国:黄土高原。
2、成因: A.黄土高原的形成:风力堆积;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流水侵蚀;
3、黄土地貌类型: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4、黄土地貌的利与弊: ①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 物养分,土壤肥沃;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有利于农作物 生长。 ②弊: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淤塞河道。 5、治理措施: ①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②平整土地,修建淤地坝; ③修建梯田,草田轮作;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林等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是一篇针对地理教育领域的教学设计文章。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关于地球上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对地球表面形态形成和演变的深入理解。

文章将首先概述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然后详细介绍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过程和分类,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实践。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设计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还将总结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本章节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常见地貌类型”。

具体涵盖的内容包括: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标准、以及各类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我们将详细介绍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沙漠、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并探讨它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特殊的地貌现象,如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等。

学生能够理解地貌的基本概念,掌握地貌的分类标准和各类地貌的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貌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对地貌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置,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常见地貌类型”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地貌类型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专题7 主要地貌类型

专题7 主要地貌类型

南 、 贵 土壤不保水,土层薄, 州 、 广 肥力低,不利于农业 西) 发展。
3.海岸地貌
(1)成因:
是由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 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通常分布在平均 海平面上下10—20m左右,宽度在数公里至数十公 里的地带内。
(2)地貌类型
(3)在我国分布
①海蚀地貌 ②海积地貌
滩涂广阔,适宜 滩涂水产养殖。
类型 海 海蚀崖、海蚀 蚀 洞、海蚀柱。
成因
侵蚀
分布 对人类影响
杭州湾以南、 山东半岛、 辽东半岛
适宜建 海港。
海 沙滩、沙洲 积 沙堤。
堆积
杭州湾 以北
适宜滩涂 水产养殖。
4.风成地貌
(1)成因:风力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堆积 所成。
(2) 地貌 类型
①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
二、5种主要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流 侵蚀(冲蚀、溶蚀)
水 作
搬运
用 堆积
想一想:侵蚀、搬运、堆积能力的大 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长江 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 显的差异?
(1)地貌
曲 三角洲平原 流
凹岸 凸岸 凹岸
曲流的形成:
凸岸 曲流
凹岸侵蚀:河岸陡峭,适宜建港口。 凸岸堆积:河岸平缓。
河流落差小,堆积为主
发展水运; 土壤肥沃
长江下游:河床平缓,流速缓慢,堆积
为主,往往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思考:
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 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
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 其颗粒大小、形状有何不同?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地貌的观察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貌的概念,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2.掌握地貌的观察方法和技巧,学会使用地貌观察工具。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质地貌的概念和分类。

介绍地貌的定义和地貌分类的基本原理,包括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和构造地貌等。

2.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介绍地貌观察的常用方法,包括实地观察、地图解读、卫星图像分析等。

教授地貌观察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如观察地貌特征、测量地貌参数、记录地貌现象等。

3.地貌观察工具的使用。

介绍地貌观察中常用的工具,包括放大镜、经纬仪、测高仪等。

讲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案例分析和实例探究。

通过实地考察或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选择与学生所在地区或其他相关地区的地貌案例进行分析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1.引入(15分钟)通过呈现一张地球卫星图像或地图,引发学生对不同地区地貌的好奇心,启发他们对地貌的思考,引入学习地貌的话题。

2.概念介绍(15分钟)讲解地貌的定义和基本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分类的原则。

3.方法和技巧讲解(20分钟)介绍地貌观察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如实地观察、地图解读、卫星图像分析等,并通过实例给出具体操作步骤和技巧。

4.工具的使用(15分钟)让学生认识地貌观察中常用的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可通过观摩示范操作,引导学生自己使用工具进行地貌观察。

5.案例分析和实例探究(30分钟)选择符合学生所在地区或其他相关地区的地貌案例进行分析和探究。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貌特征、测量地貌参数、记录地貌现象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6.总结和展望(1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地貌的概念和分类、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地貌观察工具的使用以及案例分析和实例探究的结果。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培养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记忆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形图,让学生对我国的地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地形有什么了解?地形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的地形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

2. 讲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3. 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读图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地形图,分析地形特点及地形区的分布。

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地形分布图,标注主要地形区和山脉。

2. 总结我国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学习地球的不同地貌中班科学教案

学习地球的不同地貌中班科学教案

学习地球的不同地貌中班科学教案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特征,地球上的地貌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中班的科学教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地球的不同地貌,培养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1. 了解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2. 学习使用适当的地貌术语来描述地球的表面特征;3. 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及其特征。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地貌的好奇心。

2. 探索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20分钟)a. 通过观察和描述游戏,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所给图片或实物的描述,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

b. 将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地球地貌照片或图片,要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并合作描述所分配的地貌特征。

c. 学生们将自己的描述和观察结果呈现给全班,并相互交流和分享。

3. 学习地貌术语(25分钟)a. 介绍常见的地貌术语,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并解释其特征。

b.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游戏,运用地貌术语来描述不同地貌的特点。

c. 学生们可以通过绘画或剪纸的方式,将所学的地貌术语与实际地貌图片相结合,设计自己的地貌图册。

4. 地貌模拟实验(30分钟)a. 老师事先准备一些沙土、水和一些小型容器。

b. 学生们可以利用沙土和水来模拟山脉和河流的形成过程,观察沙土在水流中的运动和剥蚀过程,了解地貌的形成原理。

c. 学生们可以互相展示他们的地貌模型,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5.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地貌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鼓励学生通过教案中的学习活动,积极学习和探索地球的不同地貌。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到户外或参观周围的环境,观察并描述所见的地貌特征。

他们可以选择出发点,记录所观察到的不同地貌,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并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和解释。

地貌地理教案

地貌地理教案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

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

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

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

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

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专题7 地貌(1)——主要地貌类型

专题7 地貌(1)——主要地貌类型

风蚀地貌 形成原因 主要地貌
风积地貌
风力减弱时, 风力减弱时,风力搬 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 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 运的沙尘便将落到地 并携带碎屑磨蚀岩石 面堆积形成。 面堆积形成。 风蚀洼地、风石柱、 风蚀洼地、风石柱、 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沙漠(沙丘)、黄土 沙漠(沙丘)、黄土 )、 没有植被阻滞的沙丘 会在风力作用下发生 移动, 移动,成为流动性沙 丘,会埋没草场和建 筑物,阻塞交通。 筑物,阻塞交通。 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修建人工固沙障
2、流水作用 、
侵蚀地貌 3、流水地貌 、 堆积地貌 主要 上游: 河谷深切 形谷 上游 河谷深切,V形谷 形态 侵蚀地貌 中游: 曲流(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河流地貌 中游 曲流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 冲积平原 堆积地貌 下游: 下游 河口三角洲
二、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造作 、概念 用形成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用形成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2、成因:地下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和堆积而成 、成因: 3、分布地区: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 我国西南地区最典型 、分布地区:广泛分布于石、 由波浪所携带的泥、沙 等物质沉积在近岸浅水 地带所形成 沙滩、沙洲、 沙滩、沙洲、沙堤等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北 在我国的 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 的沿海地区。 的沿海地区。 分布 岛的沿海地区。 岛的沿海地区。
海岸特点 开发利用
岸线曲折,地势险要,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 岸线曲折,地势险要,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 坡陡水深 滩涂广阔 建海港,深水养殖, 建海港,深水养殖, 旅游 植棉、晒盐、养殖、 植棉、晒盐、养殖、 湿地保护区、 湿地保护区、围海造 陆

高中地理_专题 地质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专题     地质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地质地貌专题复习课师课件展示:地质地貌部分近五年全国卷高考题统计;给学生明确今年考向预测:宏观把握复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构建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一、地壳的物质循环师回顾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并回答1、岩石成因分类2、循环过程生先识记在回答师规律总结: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生讨论回答,总结规律并结合规律做高考链接题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二、地质构造1、类型师引导学生回顾地质构造的类型,分析判读依据生讨论分析回答2、地质构造与地貌师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生讨论回答并分析内力作用的成因3、板块边界与地貌师比较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貌类型,并举例说明生讨论回答,画示意图解析师指导学生总结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生探究讨论,总结规律,并做高考链接题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举一反三,结合规律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剖析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1、流水作用与地貌师分析流水作用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生讨论回答并分析流水作用的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2、风力作用与地貌师分析风力作用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生讨论回答并分析风力作用的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生探究讨论,总结规律,并做高考链接题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规律,对高考题进行讲解师要求学生回扣重要知识点,并做易错易混知识点辨析生讨论分析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做当堂检测生做练习并回答,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因为是复习地质地貌知识,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比较感兴趣。

因为该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所以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研讨、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地质地貌只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不够。

因此需要经过系统复习进行知识的再现,才能夯实基础,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相信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能顺利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地貌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认识地球地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地球地貌的主要特征,如大陆、岛屿、半岛、海、洋、大洲等;能够解释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能够分析气候、水文、生物等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地貌的主要特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貌形成机理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案例资料、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地球地貌的美丽图片,如大峡谷、富士山等,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地貌吗?地貌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地貌的主要特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地貌的主要特征,如大陆、岛屿、半岛、海、洋、大洲等。

2. 讲解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3. 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如气候、水文、生物等。

四、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案例资料,如黄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引导学生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六、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地貌示意图,标注主要地貌类型。

2. 撰写一篇关于地貌形成原因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地貌的主要特征,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作业难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课时安排】课时第一过渡:徐霞客这部分:喀次在我国美丽的喀斯斯特地貌特地区打卡,那么喀1.地貌的斯特地貌到底是什么概念样子的地貌类型?2.喀斯特1.补充地貌的基地貌的概本概念,让学生对整念体地貌有个宏观的认3.喀斯特识,列举框架地貌的次2.通过教师引导级地貌类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型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4.喀斯特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地貌的分念,理解喀斯特地貌布区域的形成3.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喀斯特地貌有哪些次级地貌类型?如何形成?主要分布的省份有哪些?4.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进行讲述)其中,穿插“石林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两个板块的知识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中找出相关答案,并通过图片感知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景观特征。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天眼”的选址1.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该概念的解读需要细致,采用学生阅读,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该视频在此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有更深刻的剖析和补充,又对喀斯特地貌的次级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此处加上对次级地貌的概念作为学生了解的内容,但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其景观特征的判断。

辅助知识的穿插有助于培养学第二部分: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念2.河流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第三部分:1.风沙地貌的概念2.风沙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第四部分:1.海岸地貌的概念2.海岸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1.补充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2.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流水地貌的概念,理解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次级地貌类型。

其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地貌类型,如牛轭湖的形态,教师通过现有形态推演其形成过程。

最后,补充黄河三角洲的典型生长现象。

1.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风沙地貌和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风沙侵蚀地貌和风沙堆积地貌进行讲述)其中,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雅丹地貌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和衷高级中学冯静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

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

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

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

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

(《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6.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

2)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3)绝大部分学生在东部大城市生活,对山区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7.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主要内容的流程设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地貌景观图片呈现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活动认知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借助相关农业生产实例、工程建设案例开展讨论,理解地貌是怎样影响生产建设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旅游经历,认识地貌与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联系。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环节设计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情景导入]内外力作用的地貌图片[活动认知]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础}二、关于“主要的地貌类型”(一)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情景导入]情景一:河流地貌图片(投影);情景二: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投影);情景三:分段景观图(投影)。

[活动认知]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设计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因,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1、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2、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3、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组织教学)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

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海岸地貌探究小组)[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风成地貌探究小组)[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第二课时三、关于“等高线地形图”[情景导入]引入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

地形图主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

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67中思考与实践)(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72中思考与实践5)(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读地形:①②③④(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第三课时四、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

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1、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

(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2、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的关系。

(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4、阅读某一地区的地形等高线图,分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完成相关要求;(练习册P20分析题)(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么?(2)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的位置。

(3)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

请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4)据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本题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感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分析思考]1、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多媒体关于“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图片资料,归纳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质组成等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