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提升练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专题十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微专题10碳达峰碳中和
微专题10 碳达峰、碳中和1.碳达峰、碳中和与碳交易(1)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
我国安排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渐渐下降。
(2)碳中和:某个地区在肯定时间内,人类活动干脆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汲取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我国安排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3)碳交易: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削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纳的市场机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更特地委员会通过谈判, 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2.碳达峰、碳中和产生的影响(1)重构产业结构。
①重构能源产业,我国煤炭、石油、自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
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
②重构制造业,中国的全部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
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③碳交易成新能源汽车企业增收新支点,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得到收入。
(2)重构国内外经济格局。
①变更中国现有的经济版图,光伏、风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
②变更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靠。
“石油地缘政治时代”被完全打破,国际竞争的焦点将渐渐转移到低碳技术价值链的限制上。
(3)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碳中和已经悄然变更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出行优选运用公交,骑行自行车或徒步上班增多;资源节约,不运用一次性餐具、纸张双面打印、不运用一次购物袋等;运用节能灯具、空调温度避开夏季过低冬季过高;节约食物,餐桌上的光盘行动等。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十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
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五年命题报告知识体系构建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选修6)[真题领悟]命题角度1 坡耕地的保护(生态环境问题)1.(2014·新课标Ⅰ,44,10分)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10分)【审题专练】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题干信息: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1.①流水侵蚀形成切沟,切沟形成加剧②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2.切沟会导致耕地破碎,③耕作不便设问信息:从切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两方面切沟的出现受耕作方法(坡地开垦)、水利工解析由材料可知,切沟由流水侵蚀坡耕地而形成,首先破坏耕地,切割耕地,不利于耕作,同时形成沟谷,更有利于水的汇集,加大对耕地的侵蚀。
针对切沟的出现,应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展开,工程措施从疏、堵两个方面展开。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命题角度2 喀斯特地区土层保护(生态环境问题)2.(2015·新课标Ⅰ,44)(10分)【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为保护土壤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保护土壤的理由要结合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能力提升指导学案-专题十二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附精选练习题)
专题十二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考点精讲1.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运用综合思维、立障设疑,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⑴图中内圆和内、外圆之间的空间分别代表什么?(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分别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⑵箭头①、②的含义是怎样的?(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⑶箭头③、④代表什么?(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⑷箭头⑤、⑥表示什么含义?(指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速度,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⑸箭头⑦、⑧表示什么意思?(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正反馈),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负反馈),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运用综合思维从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
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已由局部转向全球,形成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分布特征。
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全球协作,发展中国家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环保能力,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兑现其承诺。
4.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5.环境问题的时空变化受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时空变化的影响,在时间尺度上和不同空间地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精品]新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提升练及答案
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提高训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全国大联考)据报道,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
结合所知识,完成1~2题。
1.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2.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加重酸雨危害B.加剧风沙危害.加速地面沉降D.加大洪水威胁解析第1题,发展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在水资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以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选D。
第2题,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防护林是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使森林防风固沙能力迅速下降,会加剧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
选B。
答案1D 2B(2016·山东临沂模拟)近年,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的消耗B.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解析第3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的利用率,其资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项。
[精品]新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提升训练可持续发展及答案
提升训练28 可持续发展练习 "一、选择题(4分×15=60分)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B.劳动力.资本D.技术解析:工业文明阶段,引起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
答案:D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数量B.质量.类型D.区位解析: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区位对工业说最为重要。
答案:D(2012安庆模拟)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
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结合所知识,完成3~4题。
3.下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A.甲B.乙.丙D.丁解析:最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
答案:D4.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是因为( )①我国自然资贫乏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随着民众环境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制约增强、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答案:B(2012南京模拟)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号码的含义分别是( )A.①经济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B.①生态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社会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①社会系统②生态系统③经济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D.①社会系统②经济系统③生态系统④人的管理调控解析: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是人的管理调控。
答案:A6.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 )A.提供环境资B.产生生活废弃物.产生生产废弃物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解析:经济系统中的生产活动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让环境容纳、清除。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训练一、选择题2019年9月6日,《新京报》报道了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中存在着工业园区向沙漠腹地排放工业污水的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据此回答1~3题。
1.工业园区向腾格里沙漠排放污水,违背了哪一人地关系思想()A.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人地伙伴论D.都有2.向沙漠腹地排放工业污水的最大危害是()A.造成土壤污染,不利于种植业发展B.造成大气污染,形成有毒的沙尘暴C.污染地下水,难以治理和恢复D.加剧土地荒漠化3.下列行为符合沙漠地区利用发展方向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B.通过跨流域调水,改造生态环境,创造发展畜牧业的条件C.利用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D.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4~5题。
4.在图Ⅰ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全球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产生于图Ⅱ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①天命决定一切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定胜天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下面漫画,完成6~7题。
6.该漫画反映的问题是()A.死亡率过高B.人口迁移量大C.人口过多D.劳动力素质低7.该问题不会导致()A.生态环境问题B.资源枯竭C.土地和粮食问题D.国防兵源不足2019年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年,9月在纽约世界首脑特別峰会上将批准“2019后发展议程”。
本课題组发布世界首份《2019世界可持续发展报告》,本报告在世界上首次计算了主要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间表。
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B.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应建立一种环境伦理意识C.公平的观念是指同代人、代际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是公平的D.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9.可持续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下列言论中蕴涵可持续思想的是()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0.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用来收集牛屁中甲烷气体的“背包”,若在全球10.5亿头牛中应用,产生的最大效益是A.减轻酸雨污染B.提高牛肉产量C.增加土壤肥力D.缓解气候变暖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强化练
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1.下列关于湿地的功能或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三江平原多荒地,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B.鄱阳湖、洞庭湖面积广,为长江径流的调节系统C.崇明东滩地处土地紧缺的上海,为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D.湛江红树林,可成为当地木材的供应地答案 B解析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三江平原有大面积湿地,若大规模开发则易使湿地的上述功能减弱甚至消失,A错误,同理C、D错误;长江沿线的湖泊对调节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2.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属于土地类型,不包含浅海区B.河流、湖泊属于陆地水体,不属于湿地C.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D.稻田是人们引水灌溉形成的,不属于湿地答案 C解析湿地属于土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等,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稻田虽然是人们引水灌溉形成的,但也属于湿地。
3.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②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③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湿地只能起到净化污染的作用,不能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也不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4.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 )①干旱②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③过度放牧④气候异常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①~④均是导致荒漠化的因素,但是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以及过度放牧属于人为因素。
5.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 B解析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西北地区,B对。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降水较多,大部分属于湿润、半湿润区,风沙危害和荒漠化程度较轻,A、C、D错。
高考地理第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考点专练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考点专练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③植被退化④沙漠化、盐碱化⑤旱涝灾害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2.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解析第1题,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
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选项B正确。
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选项D正确。
答案 1.B 2.D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4.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速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解析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
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
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导致湿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课时跟踪练30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课时跟踪练30(2022·广东佛山二模)某研究团队对我国2015-2017年部分城市碳排放增速(ΔCO2%)与经济增速(Δ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下图),当e<1时,经济增长快于碳排放增长;e>1时则反之。
据此,完成1~2题。
1.2015-2017年,下列城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最为理想的是( )A.金昌B.上海C.厦门D.武汉2.与东部低碳成熟型城市相比,对东部低碳成长型城市碳排放贡献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结构B.人口规模C.消费水平D.交通运输解析:第1题,注意图中坐标原点的位置,金昌属于低碳后发型,碳排放增速大于经济增速,关系不理想,A错。
上海e<1,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但碳排放增速依然为正值,关系不是最理想,排除B。
厦门e<1,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且碳排放增速小于0,关系最为理想,C正确。
武汉e>1,碳排放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关系不理想,D 错。
故选C。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与东部低碳成熟型城市相比,东部低碳成长型城市碳排放增速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与其产业结构相关,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的比重较大,碳排放量较大,但重化工业的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对经济增速的贡献不是很大,A正确。
人口规模、消费水平、交通运输等不是对东部低碳成长型城市碳排放贡献较大的影响因素。
故选A。
答案:1.C 2.A(2022·湖南怀化一模)读“污染控制费用、污染控制程度、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者的相关性示意图(如下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所示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A点的经济损失最高,是因为污染控制投入的费用最低,污染控制程度最低B.B点控制费用和经济损失费用之和最低C.C点控制费用低于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D.D点控制费用最高,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低4.下列降低产业污染成本的对策中,最合理的是( )A.优先发展经济,先污染、后治理B.环保优先,尽量增加污染控制费用投入,以减少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C.减少污染控制费用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D.尽量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以减少末端处理所产生的控制费用和经济损失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污染控制程度与控制费用呈正相关,与经济损失呈负相关,控制费用与经济损失呈负相关;提高污染控制程度,可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但同时投入的污染控制费用也会提高,综合考虑,控制费用与经济损失之和越小越好,图中字母A、B、C、D同在的曲线就是控制费用与经济损失之和的曲线。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升级练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升级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考前强化练第9页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
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
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1.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A.甲B.乙C.丙D.丁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答案1.D 2.A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沟壑顶部,容易受到侵蚀;乙地坡度大,不适合建造地坑院;丙地位于沟谷,易受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侵蚀;丁地位于黄土塬面内部,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水患少,最适合建造地坑院。
第2题,地坑院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可选择性地开发为旅游资源。
若尔盖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部,属新构造运动上升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若尔盖地区滥采乱挖泥炭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下图为1990—2016年若尔盖地区不同级别荒漠化面积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若尔盖地区被称为黄河“蓄水池”,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丰富B.湿地广布C.畜牧业发达D.人口稀少4.1990—2016年,若尔盖地区( )A.荒漠化总面积持续增加B.中度荒漠化变化幅度最大C.轻度荒漠化减少速率先快后慢D.重度荒漠化面积以减少为主5.推测若尔盖地区经济支柱是( )A.靠天养畜B.物流业C.农产品加工业D.软件开发业答案3.B 4.B 5.A解析第3题,若尔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降水较少,A项错。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湿地,被称为黄河“蓄水池”,B项对。
该地畜牧业发达与否与“蓄水池”无关,C项错。
人口稀少与“蓄水池”称呼无关,D项错。
第4题,根据图示曲线,1990—2016年,若尔盖地区荒漠化总面积波动增加,A项错。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 专题10 区域可持续发展---精校解析Word版
高考专题10 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单选题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
下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流向B.地形格局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风季漫长。
经过漫长的时期,海南岛西部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沙漠化加剧。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与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来源丰富无关的是( )A.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大面积裸露B.沿海土壤受海水侵蚀,逐渐沙化C.河流枯水期,河床泥沙大量出露D.近海上升流挟带泥沙向海岸输送5.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势低平,不易形成地形雨B.地处盛行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C.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D.位于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田。
下图为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有( )A.劳动力丰富B.科技发达C.能源充足D.交通便利7.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有(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B.带动煤矿发展D.减少粉尘和酸性气体排放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优化训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021高三地理复习优化训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A.河流、明确的B.山脉、明确的C.交通线、模糊的D.湖泊、模糊的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A.化学工业B.电子工业C.建材工业D.纺织工业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B.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C.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完成4-6题。
4.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5.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A.采集和狩猎B.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C.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D.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6.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中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贝丁顿社区位于伦敦西南。
为减少建筑热损失,建筑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等,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
下图示意贝丁顿社区能源循环模式。
据此完成第7~8题。
7.推测当地气候( )A.冬季阴冷潮湿B.夏季寒凉干燥C.气温年较差大D.降水年际变化显著8.符合社区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有效措施是( )A.屋顶种植景观植物B.建筑设置隔热层C.控制居民生活用电D.社区栽种速生林下图为2000—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全国大联考)据报道,作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130多万亩杨树防护林,由于严重老化、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大面积干枯死亡,威胁当地及京津生态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针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发动群众,迅速补种新的杨树苗B.全部采伐后,更换新的森林树种C.改进灌溉措施,保障森林用水D.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2.该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对京津地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加重酸雨危害 B.加剧风沙危害C.加速地面沉降 D.加大洪水威胁解析第1题,发展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实行乔灌草结合或种植耐旱树种,以提高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选D。
第2题,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防护林是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防护林大量老化、死亡,使森林防风固沙能力迅速下降,会加剧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
选B。
答案 1.D 2.B(2016·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B.减轻了环境污染C.提高了经济效益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解析第3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项。
第4题,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不是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故选D项。
答案 3.B 4.D(2016·广东汕头二模)“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
读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表,完成5~6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资源类型主要分布省区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耕地资源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肃、青海0.56 66.24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安徽、矿产资源0.02 4贵州、湖南、江西能源资源山西、云南、四川、陕西、贵州、西藏0.11 5.68森林资源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0.27 1 496.59 5.四大资源都高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A.黑龙江省 B.云南省C.四川省 D.西藏自治区6.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能源资源 D.森林资源解析第5题,表中所列的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都属于资源丰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但GDP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若某省区在表中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中都出现,说明该省区符合题意,云南省符合此条件。
第6题,应该从“资源诅咒”的基本概念去理解。
“资源诅咒”的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就应该是资源丰富和GDP增速差别最大的资源,即森林资源。
答案 5.B 6.D7.(2016·广东惠州调研)马莲河流域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据图可推断( )A.前期由于增加耕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B.中期马莲河径流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C.近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恢复D.三个时期生态经历退化—恶化—持续恶化的过程解析该流域前期草原面积扩大,农作物面积在减少,选项A错误;中期耕地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加大,选项B错误;近期植被面积在扩大说明生态环境趋向好转,生物多样性增加,选项C正确;近期该流域环境状况较好,中期恶化,近期又有所好转,选项D错误。
答案 C(2016·湖北名校联盟调研)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
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读图,完成8~9题。
8.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防沙、治沙,是因为(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表面风沙的吹蚀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9.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解析第8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
草方格沙障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本题考查麦草方格沙障在防沙、治沙方面的作用,采用麦草方格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表面风沙侵蚀,选项B正确。
第9题,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而出现盐碱化;沙漠景观、草方格景观、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民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8.B 9.D(2016·江西六校联考)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甲湖湖面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主要原因是( )①湘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湖泊②围湖造田③气候异常,降水减少④湖滨土地沙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治理乙湖污染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①该湖流域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②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③减少网箱养殖面积④引水入湖,使湖水能不断循环和流动⑤节约用水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 D.②③⑤解析第10题,甲湖为洞庭湖,位于长江沿岸,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
主要是上游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缩以及围湖造田。
第11题,治理乙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主要通过减少营养物质的注入和加快净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故选项A正确。
答案10.A 11.A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6·广东广州调研)读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5分)(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_______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
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6分)(2)图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4分)(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
(9分)(4)图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6分)解析第(1)题,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较为紧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
第(2)题,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属于基础知识。
第(4)题,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1)冬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
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
(2)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3)①生态持续发展。
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
②经济持续发展。
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
③社会持续发展。
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
1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1分)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7分)(2)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8分)(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大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6分)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冬季风挟带的沙尘堆积而形成的,冬季风的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越向东南方向,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故堆积物的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对比不同年份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得出农业生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等信息推测该地植被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气候等要素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但单产和粮食总产量降低。
原因: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
(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
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