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类似的,齐国被外来的田姓篡夺的始末,鲁国国政被“三桓”把持的过程,都使我们对当时的各国政治得以深入了解。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左传》还注意暴露丑恶,褒扬美善。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诸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僭越篡逆、互相残杀和贵族们的荒淫无耻、奢侈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虚伪奸诈、贪婪残暴的性格,进行了如实的记录和描写。宣公二年记载的“晋灵公不君”,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杀了厨师,最终酿成了晋国的政治灾难。《左传》更注重褒奖美善,记述了许多人物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困难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这些人物的爱国情怀。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弦高犒师”,为郑国争取了主动,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定公四年,吴军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庭感动了秦哀公,出师击退了吴军,挽救了楚国;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礼仪保护了鲁定公,收回了被晋国占领的鲁国边邑,打击了晋定公的嚣张气焰。
可以说,《左传》以政治史为主线,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近乎全景式的历史大片。它的史学贡献,分开两方面讲,首先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左传》给后人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最为基本,也极为丰富和
清晰可信的文字记录。没有它,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肯定会模糊很多,一部分历史甚至会永远失传。其次,是它的写法。《左传》提供了一个编年体史书的优秀范本。编年体是世界各国早期史书通常采用的一种体裁,它把各个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顺序,以年、月、日依次排列。这样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一目了然了。在我国,《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但是它的注意力放在对历史的评判,记事太过简略,往往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把一桩事件交代过去了,这不仅让读者看不明白,史学家也很难效仿。《左传》却恰恰相反,它的长处正是叙事。或者浓墨重彩,或者轻描淡写,把一桩桩事件巧妙串连,把一个个人物精雕细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比如“郑伯克段于鄢”的大事件,《春秋》只有这六个字,再聪明的读者也绝对猜不出它是怎么回事。《左传》把它充实到七百来字,从郑伯跟弟弟段的矛盾怎样形成,讲到段如何处心积虑想篡夺君位,他们的母亲又怎样偏袒弟弟,郑伯如何老谋深算,最终一举击垮弟弟,和母亲重归于好。历史信息大大增加,加上周密巧妙的叙事布局,整个事件于是峰回路转地再现出来了。跟枯燥得像新闻标题似的《春秋》比起来,《左传》等于把历史从线条变成了图画,从干花变成了花园。
《左传》在文学上的影响,比起在史学上的影响,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左传》跟那些强调“客观记录”的史书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时常不顾“历史真实”的约束,拿起文学的大笔挥洒一番。比如那些没有旁观者的自言自语、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的阴谋诡计,通通绘声绘色地写出来了。这些想象力丰富的章节,难免遭到后代读者对它真实性的质疑;可是这些虚构却未必虚假,真切却未必真实的生花妙笔,给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
有人统计过,《左传》使用的叙事方法多达三十种,顺叙、逆叙、插叙、追叙……无所不有。各大战役的恢弘场面调度得波澜起伏而又井井有条,令人叹为观止。一些神来之笔,例如“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登上巢车眺望晋军,通过与身边军官的对答,交代了敌方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是在运用电影手段中的主观镜头。《左传》描写人物和细节的手段,为中国古代小说家提供了最早的“写作参考”。有名的片断像晋楚“郧之战”,晋军逃兵争相抢船过河,《左传》对这个场景的描写只有一句,译成白话就是:“船上被砍下的手指头可以一把把捧起来。”好像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血腥气息跃然纸上,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在莽莽荡荡的中国文学史上,《左传》宛如屹立在源头的一座大口岸,它接济了古往今来一拨又一拨的文人墨客,今天它的古朴风采依旧令人神往。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