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左传全文注释及译文
左传全文注释及译文《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惟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注释:•郑武公:名掘突,郑国第二位国君,约公元前770—前744 年在位。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国学经典:《左传》
国学经典:《左传》春秋左⽒传(国学经典)《春秋左⽒传》,原名《左⽒春秋》,汉代时⼜名《春秋左⽒》、《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且为⼗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公元前468(鲁哀公⼆⼗七年)。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部史书,与《公⽺传》、《⾕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它是中国第⼀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巨著。
⽬录《左传》的记叙范围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七年(前468年)。
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百五⼗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化⽅⾯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献,也是优秀的散⽂著作。
按照鲁国⼗⼆公的顺序,共18万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6.⽂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左传》传⽂⽐《春秋》经⽂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
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实补充《春秋》经⽂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资治通鉴》——观照兴替之道的一面镜子。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朝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
全书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备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对其做过批注、点评的名士鸿儒也不胜枚举。
《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足以同另一部赫赫有名的史家巨著《史记》相媲美,司马光也因此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
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
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
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
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庄公寤(wù)【通.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
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通.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浚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2020年中考语文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文海拾珠)(解析版)
主要内容《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述自东汉至魏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
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
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径,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
但就全书来说,并不以宣扬教化、激励事功为目的。
对人物的褒贬,也不持狭隘单一的标准,而是以人为本体,对人的行为给予宽泛的认可。
高尚的品行,超逸的气度,豁达的胸怀,出众的仪态,机智的谈吐,或勉力国事,或忘情山水,或豪爽放达,或谨严庄重,都是作者所肯定的。
即或忿狷轻躁、狡诈假谲、调笑诋毁,亦非不可有。
从而也反映出士族阶层的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趣。
尽管士族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如他们宣称的那样高逸超脱,但作为理想的典范,乃是要求摆脱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誉,使个性得到自由发扬,精神得到升华。
这种文化特征,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
其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至于下卷二十三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
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然。
有的确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
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
既是真情的流露,也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也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记载暴露了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和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汰侈》篇中记载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情形等。
但总而言之,编撰者只是将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采集来汇编成书,态度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主题思想《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左传(全二册)
目录分析
春秋经传集解第一 春秋经传集解第二
春秋经传集解第三 春秋经传集解第四
1
春秋经传集解 第五
2
春秋经传集解 第六
3
春秋经传集解 第七
4
春秋经传集解 第八
5
春秋经传集解 第九
1
春秋经传集解 第十
2
春秋经传集解 第十一
3
春秋经传集解 第十二
4
春秋经传集解 第十三
5
春秋经传集解 第十四
春秋经传集解 第十五
诸侯始娶,则同姓之国以姪娣媵。元妃死则次妃摄治内事,犹不得称夫人,故谓之继室。 《谥法》,不尸其位曰隐。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不以日月为例,唯卿佐之丧独记日以见义者,事之得失既未足以褒贬人君,然亦非死者之罪,无辞 可以寄文,而人臣轻贱,死日可略,故特假日以见义。 晋代杜预(公元222年—284年)的《春秋经传集解》汇集了前人对《春秋左传》的注释,有助于阅读原书。 此不题“左氏传”,《公羊》、《穀梁》二《传》,既显姓别之,此不言自解。 咺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故贬而名之。
左传(全二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儒家
年
春秋
左传
左传
言论
经典
中国
内容摘要
《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 《春秋》增多27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 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成就。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中国史书传记的瑰宝。
它以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展示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兴衰和人物的风采,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材中,成为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左传》的作者及背景《左传》是公元前5世纪鲁国左丘明为纪录春秋时期历史而编写的一部名叫《春秋》的正史,后世称其为《左传》。
鲁国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而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他亲眼目睹了当时国家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因此《左传》中的记载非常详实准确。
二、《左传》的价值和特点《左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特点:1.真实的历史素材作为一部正史,《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和描述。
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各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和认识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深刻的思想内涵《左传》中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古代国家管理、人伦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智慧。
例如,书中经常提到君王的德行和道德修养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各国相互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争斗冲突,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影响。
3.丰富的人物形象《左传》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包括当时的诸侯国君王、官员、士人等各种角色。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智慧和勇气,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左传》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左传》作为一部经典文化遗产,被纳入中学教材中,可见其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它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知识的学习《左传》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国学经典】《左传》选读
【国学经典】《左传》选读我们讲什么?(一)什么是《左传》?(二)烛之武退秦师什么是《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历史。
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
什么是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
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代表作:《春秋》、《资治通鉴》。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
例如:《曹刿论战》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烛之武退秦师》在《春秋》中更是只有一句:“晋人、秦人围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所加。
小知识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故事之前发生了什么?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故事为什么会发生?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一把”,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春秋形势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秦、晋围郑。
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初二语文(09) 讲义【国学经典】《左传》选读
【国学经典】《左传》选读一、文学常识:《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二、《鞌之战》选读1.原文鞌之战(1)(节选)癸酉,师陈于鞌(2)。
邴夏御齐侯(3),逢丑父为右(4)。
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5)。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6)。
”不介马而驰之(7)。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8),曰:“余病(9)矣!”张侯(10)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11),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2),岂敢言病。
吾子(13)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4),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5)?——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16)。
此车一人殿之(17),可以集事(1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19)?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0)。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21)!”左并辔(pèi)(22),右援枹(fú)而鼓(23),马逸不能止(24),师从之。
齐师败绩(25)。
逐之,三周华不注(26)。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28):“且(旦)辟左右(29)。
”故中御而从齐侯(30)。
邴夏曰:“射其御者(31),君子也。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32)。
”射其左,越于车下(33)。
《左传》课件学习
• 刘知几《史通·申左》:“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
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
• 3、《左传》中还广泛采用生动的俗语、谚语和民谣,许 多语言具有警句的性质,后来都发展为成语。
2021/2/7
25
《晋公子重耳之亡》:结构
• 整个故事主要是顺时序的演进,偶有补叙和 插叙这样的逆时序演进。
• 倒叙的结构——打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 从情节的角度看,这篇文字给我们展示了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人物的角度看,它记述了一个重要历史 人物的成长历程。
2021/2/7
26
《晋公子重耳之亡》:选材
• 重耳流亡过程中的事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中心,这个 中心就是重耳心理的成熟以及力量的积蓄。
•
心理的成熟:一系列生活的历练——辞别季隗言不由
衷,过卫欲鞭野人,在齐贪图安逸,至曹受曹共公观浴之
辱及受飨反璧,及楚与楚成王对话不卑不亢,在秦对怀嬴
忍小忿。
•
力量的积蓄:大国的礼遇——齐桓公妻之,宋襄公赠
• 4、出色的战争描写 。
2021/2/7
11
以“初”字领起的倒叙、插叙、补 叙
• 倒叙、插叙、补叙都属于“追溯以往”,可称为“闪回”或“回顾”。 • A、倒叙: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顺序相反。 • B、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 • C、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
马,楚子饗之,秦伯纳女、宴享;舆论的准备——僖负羁
之妻、叔詹、楚成王对重耳的评论。
第01章 《三国演义》-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 2020年中考语文
全书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从时局动乱、军阀纷争中崛起,—直到最后为西晋所灭的历史故事。
汉末,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不久,起义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军事力量扑灭,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军阀豪强,彼此间又重新混战,为的是争夺地盘。
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何进即密召董卓带兵进京。
宦官先下手为强,设法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忧国心切,想出了一个“连环计”,用绝色女子貂婵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杀死董卓。
董卓部将拥兵自重,并杀死王允及其同僚。
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
在连年混战过程中,曹操、刘备、孙坚渐次崛起。
先是曹操以“勤王”名义救援了溃败中的汉献帝,并强迫献帝迁都许昌,从此他就“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过十一年的长期争战,他先后歼灭了袁绍、袁木等军阀,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孙坚早在十七镇共讨董卓之时,便乘机移军长江中下游,攻取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孙权先后接管一切,实力日益增强。
刘备则先因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依附荆州刺史刘表。
在此期间,他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得到了有力的臂膀。
其后,他连续击败曹操部将的进攻,军事上有了起色,但局处一隅,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整个形势还是不妙。
不久曹操挟战胜袁绍的余威,亲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人,进而一统天下。
恰逢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献荆州降操,战局急转直下,大大有利于曹操。
曹操在这种形势面前,滋生了骄傲轻敌情绪。
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游说,孙权、刘备决定联合,双方共同发动了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大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一战,曹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只得统兵北还。
大战过后,刘备又统兵攻占四川全境,取得了比较广阔的根据地。
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形成。
左传注释版
左传【导读】《春秋》一书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编年体史书。
这种史书体裁是先秦时代编写国史的通行方式,据说春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墨子就曾读过“百国《春秋》”。
西晋初年在战国时代古墓中所发现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的。
当时为什么要把编年体史书叫作“春秋”呢?据说,古人在一年四季中特别重视春、秋两季,就用春秋来概称年代,犹如后人用东西来概称世间万物一样。
据记载,当时各国的史书还有不同的名称,如晋国的史书名《乘》,楚国的史书名《祷杌》等等。
鲁国由于遵从周王室的旧制,所以它的史书是称为《春秋》。
在春秋中期,晋国的使者出使到鲁国,还见到过史官所保存的《春秋》,并感慨说:“我现在才知道鲁国先王周公的德行和周王之所以能得天下的道理了。
”孟子在谈到《春秋》这部书时说:“周室衰微,正道荒废,邪说、暴行随之兴起,臣仆杀害自己的君主的事出现了,儿子杀害自己父亲的事出现了。
孔子为之忧虑,就写作了《春秋》,希望以此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孔子在晚年根据鲁国的史书编写《春秋》,他完全按自己的意思对史事、人物下断语:希望以此来确立是非、善恶的标准,并对学生们说:“后人能了解我的是依据这部《春秋》,要怪罪我的也是依据这部《春秋》。
”当时流行的纬书中还记载说,孔子曾说过“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样的话。
到现在,由于历代战乱造成的散失和秦统一后的焚书,春秋以前的史书已没有几部留存到后世了。
所以这部《春秋》虽然残缺不全如“断烂朝报”,却也弥作珍贵了。
《春秋》这部书的记事,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国君在位时二百四十二年的各诸侯国史事。
这一历史时代也因为这部书的记载而被后人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这部书原先是写在竹简上的,再加上史官记事有一定的规则(古人称为“笔法”),所以它的文字极为简略,全书只有一万八千余字。
因此,后代学者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领会其中的含义,并将它作为孔子寄托是非标准的“微言大义”来接受。
九年级语文左传两篇
_
• 乎?犹 有 惧 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_ _ _ _ _ _ _ _ _ _ 虽 老 寿 俘获 就 捉住 管他什么 对于 到达,到 使明确 耻辱
gǒu
担心,怕
句首发语词 强大
即使
_ _ _ • 及 胡 , 获 则 教授,传授 打仗 耈 追求,要求 明 耻
取 之,何有于二毛?
_ _ •_ “伤 _ 未_ 及 死,如何 若 _勿_ 重?
读课文对照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子鱼论战
•
•
与、跟 在
已经
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 _ _ _ _ _
全部、尽 人少,力量弱
• _ 及其未既济也, 请 _ _ 又以告。 渡 请命令 趁着
已经
_ 击之。”公曰:“不可。” _
攻打、进攻
_ 列, 既济而未成 _
课文就讨论到
•同学们:
• 再见
把
但是、却 阵势
_ 通阵、排好阵势 陈表顺承 • 公曰:“未可”既 门官 _ _
尽死、都战死 兼词,之于,在那里
_
_ 大败 大腿 守门的官、门卫 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
_
_
• 歼
焉。
•
二
•
chóng
再 通擒
国人皆 _ 咎 _ 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 _ _
_
头发花白 后代
禽
都
_
击鼓
责备责怪
正 面 论 证
读课文,比较《曹刿论战》和 《子鱼论战》两篇短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都略写战争的过程
相同点 不同点
详写战前的策略和战后的评议
前文议论的是取胜的原因 后文议论的却是失败的原因
【国学典藏】《尚书》《左传》原文译文注释
中华国学精粹典藏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
【国学典藏】《尚书》《左传》原文译文注释
《儒家思想》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
《尚书》简介
虞夏书 尧典
尧帝功德满天下
春夏秋冬怎样划分
尧帝挑选接班人
舜帝代行天道
舜帝即位后的“三把火”
诗与歌可以感天动地惊鬼神
皋陶谟
对从政者的告诫
从政者要具备九种品德
尊卑等级由上天命定
大禹治水的自述
甘誓
夏启的战争动员令
商书汤誓
世上没有不落的太阳
盘庚(上)
盘庚洞若观火劝贵族
盘庚(中)
盘庚是东方的摩西?
石腊大义灭亲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
曹刿论战
——两军交战智者胜
桓公伐楚
——智慧是弱者的盾牌
宫之奇谏假道
——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晋国骊姬之乱
——最能适应者为强者
初中左传课文
初中左传课文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类似的,齐国被外来的田姓篡夺的始末,鲁国国政被“三桓”把持的过程,都使我们对当时的各国政治得以深入了解。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
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
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
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
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
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
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左传》还注意暴露丑恶,褒扬美善。
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诸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僭越篡逆、互相残杀和贵族们的荒淫无耻、奢侈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虚伪奸诈、贪婪残暴的性格,进行了如实的记录和描写。
宣公二年记载的“晋灵公不君”,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杀了厨师,最终酿成了晋国的政治灾难。
《左传》更注重褒奖美善,记述了许多人物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困难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这些人物的爱国情怀。
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弦高犒师”,为郑国争取了主动,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定公四年,吴军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庭感动了秦哀公,出师击退了吴军,挽救了楚国;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礼仪保护了鲁定公,收回了被晋国占领的鲁国边邑,打击了晋定公的嚣张气焰。
可以说,《左传》以政治史为主线,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近乎全景式的历史大片。
它的史学贡献,分开两方面讲,首先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
《左传》给后人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最为基本,也极为丰富和清晰可信的文字记录。
没有它,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肯定会模糊很多,一部分历史甚至会永远失传。
其次,是它的写法。
《左传》提供了一个编年体史书的优秀范本。
编年体是世界各国早期史书通常采用的一种体裁,它把各个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顺序,以年、月、日依次排列。
这样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一目了然了。
在我国,《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但是它的注意力放在对历史的评判,记事太过简略,往往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把一桩事件交代过去了,这不仅让读者看不明白,史学家也很难效仿。
《左传》却恰恰相反,它的长处正是叙事。
或者浓墨重彩,或者轻描淡写,把一桩桩事件巧妙串连,把一个个人物精雕细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
比如“郑伯克段于鄢”的大事件,《春秋》只有这六个字,再聪明的读者也绝对猜不出它是怎么回事。
《左传》把它充实到七百来字,从郑伯跟弟弟段的矛盾怎样形成,讲到段如何处心积虑想篡夺君位,他们的母亲又怎样偏袒弟弟,郑伯如何老谋深算,最终一举击垮弟弟,和母亲重归于好。
历史信息大大增加,加上周密巧妙的叙事布局,整个事件于是峰回路转地再现出来了。
跟枯燥得像新闻标题似的《春秋》比起来,《左传》等于把历史从线条变成了图画,从干花变成了花园。
《左传》在文学上的影响,比起在史学上的影响,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左传》跟那些强调“客观记录”的史书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时常不顾“历史真实”的约束,拿起文学的大笔挥洒一番。
比如那些没有旁观者的自言自语、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的阴谋诡计,通通绘声绘色地写出来了。
这些想象力丰富的章节,难免遭到后代读者对它真实性的质疑;可是这些虚构却未必虚假,真切却未必真实的生花妙笔,给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
有人统计过,《左传》使用的叙事方法多达三十种,顺叙、逆叙、插叙、追叙……无所不有。
各大战役的恢弘场面调度得波澜起伏而又井井有条,令人叹为观止。
一些神来之笔,例如“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登上巢车眺望晋军,通过与身边军官的对答,交代了敌方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是在运用电影手段中的主观镜头。
《左传》描写人物和细节的手段,为中国古代小说家提供了最早的“写作参考”。
有名的片断像晋楚“郧之战”,晋军逃兵争相抢船过河,《左传》对这个场景的描写只有一句,译成白话就是:“船上被砍下的手指头可以一把把捧起来。
”好像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血腥气息跃然纸上,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在莽莽荡荡的中国文学史上,《左传》宛如屹立在源头的一座大口岸,它接济了古往今来一拨又一拨的文人墨客,今天它的古朴风采依旧令人神往。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
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九年级下册,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