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合集下载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2. 电力的使用和内燃机的创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标志。

其中人们利用电能的科学依据是法拉第的电磁感应。

3.主要发明成果:
①电能开发和利用: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理想是为人类幸福生活而发明,被称为发明大王,最主要发明是出现在1879年的电灯泡,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②电讯业: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有线电报。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①科技和生产真正结合,成为生产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
②源于美国和德国,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
③在一些后起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第二次工业革命会带来哪些影响?
①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是什么?
国家: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个人:
•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成为新的能源,带动了电灯、电动机、电报、电话等一系列发明和应用。

2.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

3. 化学工业的兴起:化学合成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如塑料、合成纤维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 大规模生产的出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如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

2. 科学方法的形成: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 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文化也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反作用。

4. 科学文化的传播: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

20XX年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20XX年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20XX年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又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

)1.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一、经济领域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

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期,英、美、法、德等国家在工业领域中展开的一场技术变革,它在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工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一、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是伴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加速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而来的。

资本主义的崛起打破了封建主义式的生产关系,使商业和工业逐渐独立成为经济生活的两大支柱。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和化学工业也慢慢发展,并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效率。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给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交通运输和通讯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重要发明和发现1. 电气化技术发电、输电、照明等电器化技术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19世纪末期,发电机、电线、电灯等电气化产品相继问世,并逐步普及。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交流电发明者特斯拉、欧洲科学家法拉第均对电气化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2. 汽车和内燃机汽车革命在19世纪末在欧美兴起,奔驰、福特等品牌相继面世,而内燃机则成为了汽车中极为重要的动力装置。

汽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推动了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国际贸易、交流等活动。

3. 石油工业石油的开发利用和精炼处理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但最终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要归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化学工业的成熟和汽车、电机、飞行器等领域对燃料的需求。

美国、中东、俄罗斯等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油国,其石油的开采和加工使之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领域。

4. 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一直以来就是工业化的重要产业,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冶金学上的一系列新发现,钢铁工业开创了新的时代。

钢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优化,铁路、桥梁、重工业等领域得以得到改善。

同时,车轮、船舶等行业所需要的产量也随着工业的成熟得到了稳定的保证。

三、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改善了人类生活,对传统的田园生产方式和手工业造成了冲击,强化了国家和企业的工业竞争力,引领了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技术文明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1一、经济领域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

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政治领域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思想领域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到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预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再度高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键入文字]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以下是历史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历史网一直陪伴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成就、特点、影响1、背景和条件——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为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并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去奠定了基础。

市场: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资金:大机器的生产以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聚了大量资金,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2、成就:①电力广泛应用(最显著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的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灯、电车、电影相继问世。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及使用。

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

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和飞机等得到迅速发展,还推动了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③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70年代,贝尔发明电话,90年代,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④化学工业的建立。

80年代起,科学家们开始从煤炭热油泵中提取氨和苯染料等化学产品,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改良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3、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在第1。

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1. 产生背景(1)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畴内确立。

到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东方则还没有成熟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程度,只有日本是的资产阶级国家。

故而在大约30年时间里,世界上基本没有产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当中。

这里的“和平”是指没有产生革命,并不是相对于战争而言。

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连续克服世界等方面,都得到了庞大的发展,终于到达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成型的程度。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科学迅速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空前活跃并获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便是在自然科学庞大成果的基础上展开起来的。

正是在这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又不断有新的突破,并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当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令人佩服地体现了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发挥出来的庞大气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入侵,为占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竞争更加猛烈。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水平包括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工业在全部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主导地位,而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形成,又对商品生产给予了强大的推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

的前程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发新产品。

这就只能依靠科学技术。

从而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去在残暴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象征):①、重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使工业由蒸汽时期跨入了电气时期。

②、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

内燃机充作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造成了交通领域的一场革命,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这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新工业部门的创建,也促使石油开采和炼制业迅速发展起来。

③、化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4、垄断经济的产生、定义、评判:垄断经济的产生: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很自然的引发了生产关系上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显现了垄断组织。

中考历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 机也研制成功。 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汽 车、飞机);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3)化学工业的发展: 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 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开始沦为半殖半封,中国近代企业产生,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走上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掀起救
亡图存的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2、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附: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背景
主要 成就
18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20世纪 初
பைடு நூலகம்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5、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
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开始:棉纺织: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 1、电力的广泛应用: 机
特点 影响
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运输:1)、富尔顿-轮船 (美、);2)、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英)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并 引起交通领域的革新汽车、飞 机) 3、化学工业的发展: 4、钢铁工业的进步
2、垄断组织出现
一方面,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另一方面,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 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类似于结盟) 主要表现:大垄断企业和大财团出现:各种大王、跨国公司 基本形式: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必背知识点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必背知识点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含义:19C中后期到19C末20C初,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时间:19C中后期到19C末20C初三、背景:(一)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最终确立。

(二)科技条件:19世纪3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展。

(三)资金: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殖民地掠夺累计的资金。

(四)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四、主要成就五、特点:(一)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二)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

(三)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俄)。

(四)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六、影响:(一)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推动了传统工业进步。

(二)工业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主要部分。

(三)生产组织方式:垄断组织产生。

垄断组织探究:1.含义:大企业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

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实现的。

2.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②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③企业竞争求生存的需要3.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影响:(1)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2)消极:推动殖民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四)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C末20C初)。

(五)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

问题探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难点知识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

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

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建议教师联系学生的物理化学知识制作一张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简表,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的起点。

如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研究与电动机、发电机出现的关系等。

(2)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

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

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建议以《印度工人正在铺设电缆》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近代电讯业的发生: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

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

1. 產生背景(1)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

到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任務已基本完成。

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東方則還沒有成熟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程度,只有日本是的資產階級國家。

故而在大約30年時間裏,世界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

這裏的“和平”是指沒有發生革命,並不是相對於戰爭而言。

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和繼續征服世界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終於達到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基本成型的程度。

(2)第一次工業革命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自然科學迅速發展19世紀自然科學空前活躍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第二次工業革命便是在自然科學巨大成果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

正是在這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之中,科學技術又不斷有新的突破,並迅速運用到工業生產之中。

第二次工業革命令人信服地體現了科學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而發揮出來的巨大力量。

(3)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侵略,為佔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生產力水準包括生產技術和生產規模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了主導地位,而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基本形成,又對商品生產給予了強大的推動。

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造成的生產體系已不能滿足需要。

的出路是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開發新產品。

這就只能依靠科學技術。

從而以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去在殘酷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象徵):①、首要標誌是電力的廣泛使用,使工業由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②、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

內燃機充作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造成了交通領域的一場革命,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距離。

這不僅帶動了一大批新工業部門的創建,也促使石油開採和煉製業迅速發展起來。

③、化學工業的建立和發展。

4、壟斷經濟的產生、定義、評價:壟斷經濟的產生: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很自然的引起了生產關係上的變化,最重要的就是出現了壟斷組織。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考历史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考历史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考历史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1)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科学的繁荣,科学家不断进行科学探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

(2)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

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1)电的广泛使用
①电的最早应用②发电机、电动机和发电厂的出现③电器产品(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纷纷涌现,人类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化工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化肥等多种化工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钢铁工业的进步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

②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高中历史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次工业革命必考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开始的标志)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知识点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核心内容及相关领域的变化。

时间:19世纪70年代核心内容:电机发明和运用。

相关领域的变化: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建立。

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形成的垄断资本,竞争更加激烈,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最终由于无序竞争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的动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步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 )A.蒸汽机的改良B.计算机的诞生C.相对论的提出D.电力的广泛应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完整版)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工业革命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不同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

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问题归纳】★1、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2)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8、【两次工业革命启示与思考】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负面影响。

2、如何应对科技革命①我国应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我们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③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艰苦奋斗,立志报国,为实现民族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中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时代特征】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近代科学文化蓬勃发展,逐渐繁荣起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从此进入“电气时代”。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近代科学文化:以牛顿、达尔文为代表的科学家,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科学的认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在此期间,文学艺术也进一步走向繁荣,涌现出巴尔扎克、贝多芬、梵高等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核心考点】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德国人本茨制造出汽车、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等。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化强国。

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

4.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和环境污染。

5.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牛顿的三大成就。

6.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20XX年高考落幕,准高三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学科网特为准高三生准备了20XX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希望对于准高三生的20XX年高考历史复习有所帮助!以下复习资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习提纲知识点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习提纲知识点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辅助学案“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19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条件和成就)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①经济前提: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③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④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⑤资本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殖民地的掠夺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①电的广泛使用:1866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动机成功,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等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煤油汽油柴油)内燃机相继问世③新交通工具的创新:汽车和飞机④化学工业的发展: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塑料、染料、药品、人造纤维等化学合成材料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⑤传统工业的进步:炼钢技术进步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二、垄断组织的出现(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也促进了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

3、形成了垄断组织: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原因:①生产力发展,贸易联系加强②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进步2、表现:①世界贸易额增长②国际分工日益明显3、形成:19C末20C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1、世界市场雏形阶段:(15C末16C初)新航路的开辟2、世界市场拓展阶段:(16C初—18C末)早期殖民扩张3、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C中—19C中)第一次工业革命4、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C末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整体化趋势加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发明来源:科学家潜心钻研,自然科学的发明同技术、生产真正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巨大发展2 范围不同: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3开始部门不同:开始于重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4 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石油化工工业等5 进程不同: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德国▲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1、相同点:①背景:A都有环境(政权保障)、市、技、劳、资等方面的前提条件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内容:都有许多科技创造发明③影响:生产力、社会结构、国际关系、④本质:都是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变革2、不同点:①起止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②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③主要标志: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使用④生产部门: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汽车飞机、电讯、石油化学、⑤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⑥经济组织: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⑦社会关系: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⑧国际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两次工业革命(知识梳理

两次工业革命(知识梳理

专题04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知识框架】【线索导引】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与发展;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线索一:雏形出现。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与亚洲、非洲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与美洲开始了经济交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线索二:进一步拓展。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线索三:基本形成。

以改良蒸汽机的使用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近代工业城市兴起。

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线索四:最终形成。

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应用和发明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使得垄断和垄断组织出现;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重难突破】一、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历程:首先发生在英国,到18世纪末,从英国向欧洲其他地区和美洲扩展。

(2)部门:从棉纺织部门开始,主要侧重于在轻工业部门开展,最终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3)与科学的关系:发明主要来源于工人和技师的经验积累,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起来。

(4)动力:蒸汽动力取代各种自然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工业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2.影响(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迈进工业文明时代,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2)工业革命引起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是城市化的过程。

(3)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完整版)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工业革命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不同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

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问题归纳】★1、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2)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8、【两次工业革命启示与思考】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负面影响。

2、如何应对科技革命①我国应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我们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③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艰苦奋斗,立志报国,为实现民族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两次工业革命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两次工业革命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两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是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二、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1.政治:“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确立,国内政局稳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2.经济:①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②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条件③殖民扩张,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3.思想文化:①17世纪中期,英国是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改进圈地运动(“羊吃人”)1.概念:15世纪开始,西欧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

2.影响:①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提供国内市场;②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S—19C中期蒸汽时代)(一)生产领域:棉纺织业1.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二)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1.工厂出现的原因:①手工工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门化;技术变革推动机器大生产的应用②为了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开始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出现2.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1)出现的原因: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2)标志: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座水力纺纱厂(3)内容:①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②工厂主规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③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协同劳作,厂主监督管理生产过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4)作用: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力,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三)动力领域(核心)1. 1782年,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产生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力受到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一、经济领域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

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政治领域
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
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思想领域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到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预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再度高涨。

在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最终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

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3.民族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在斗争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民族主义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印度的提拉克主义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2
国际关系
1.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美德等国抓住机遇发展迅速,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越英法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格局,列强要求按照变化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地区已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同时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同时,列强问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在勾结和斗争中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国更加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对中国的影响
l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争的新高潮,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同时,加速并最终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3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下,科学研究获
得了重大的进展,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不断运用到工业领域,人类由蒸汽时代步入电气时代,其中以电器应用最为显著。

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发出了直流发电机,该发电机最早用于军事目的,直到70年代可用于实际的发电机才问世。

七十到八十年代,以汽油和煤气作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而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以石油产业的生产,同时汽车,轮船和飞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相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比第一次多了三个特点。

第一,在工业革命相比之下,科学在推动生产力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工业的发明大多数都是来源工匠的实际经验,所谓的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完美的结合。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范围和规模,以及发展都迅速和广泛,我们都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当时的重要新机器和生产方式都在英国,反而其他国家进展相对过慢。

第三,在没有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就享受到了第二次革命的便利,既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又能用第二次革命的新技术,一举多得,也让自身国家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此次工业革命诞生了垄断组织,先进的工业取代了落后的企业后,大量的财富握在了少数资本家的手里,直到19世纪晚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这个组织,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开始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

资本家以垄断利益的,开始准备瓜分世界,同时再也加紧对外扩张的
侵略。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发展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主要是在西方开始的,就形成了西先东后的局面。

促成世界殖民的同时,资本主义体系也被最终确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