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祥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大潮差地区(潮差>4m),河口处发育喇叭状的河口湾 及线状砂脊;非河口处发育广布的潮坪。
(一)无障壁海岸环境和相模式
1、地貌单元划分
陆源碎屑无障壁海岸一般以发育海滩为特征。根 据海岸地貌,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分为海岸 砂丘、后滨带、前滨带和临滨带。
临滨
前滨
后滨
海岸砂丘的下界大致位于最大风暴涨潮位附近。
海洋是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海洋沉积岩层的 规模较大,分布稳定。许多重要的沉积矿产和油来自百度文库 田都产于海相地层中。
1、水动力条件
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特征与大陆环境差别较 大。在海岸带,由潮汐、波浪和海流引起的海水 运动比较显著。潮汐主要在沿岸地区,波浪可以 影响到浅海区。
与湖泊环境相比,除潮汐作用外,其它作用 只是规模大小的不同。一般来说,海水温度比大 陆水体低,海水温度的变化也比较小。
海岸环境指高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地带, 宽度不等,从几米到十多公里。
海岸环境的特点是海水反复进退,光照充足, 生物繁盛,海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复杂多变。因此, 沉积物类型丰富多彩。除了各种陆源碎屑沉积外, 还可形成滨海碳酸岩沉积。
海岸的类型多种多样。 按沉积物性质将海岸环 境分为陆源碎屑沉积海岸环境和碳酸盐沉积海岸环 境。
海岸地貌的影响因素:
主要取决于2个基本能量因素,即波浪和潮汐。其中, 波浪效应与潮差是负相关的关系。
1)小潮差地区(潮差=0~2m),障壁岛最发育,以波浪作 用为主,发育与海岸线大体平行的长条状的障壁岛及相关环 境;障壁岛之间有少数不稳定的入潮口,障壁岛上有较发育 的冲越扇,障壁岛后有泻湖。
2)中潮差地区(潮差=2~4m),障壁岛被较多的入潮口分 割,障壁岛的长度较小,涨潮三角洲和退潮三角洲以及潮道 沉积发育;障壁岛后通常发育潮坪和草沼泽。
2、化学条件
含盐是海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常海水的含 盐度为3.5%,高于3.5%者为咸化海,低于3.5%者 为淡化海。
海水的PH值一般界于7.2-8.4之间,呈弱碱性 ,而大陆湖盆的水体一般呈弱酸性。
3、生物条件
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它们的生存 和发育取决于海水的深度、盐度、光照、底层性质 和水的流动性等因素。
第八章 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第八章 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第一节 概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二、海洋环境分带
1. 海岸带(滨海带) 2. 浅海带 3. 半深海带 4. 深海带
第二节 陆源碎屑海洋环境和相模式
第三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相模式
第一节 概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现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史时期海 洋所占的地表面积的比例更大,我国在中新生代以 后,内陆地区以湖盆沉积为主,海洋环境不太发育 ,但在中生代以前,海洋沉积广泛分布。
根据障壁性地形的有无把海岸环境分为障壁海岸 和无障壁海岸(广海型海岸)两类。
无障壁海岸与广海陆棚之间不存在障壁岛、沙坝 或生物礁等障壁地形。海水与大洋连通性好,可以充 分的流通和循环,海水的盐度正常,受明显的波浪和 沿岸海流的作用。又称作广海型海岸或大陆海岸。
障壁海岸与广海陆棚之间存在的障壁地形使海域 隔绝或部分隔绝,近岸海水处于局限流通或半局限流 通状态。波浪作用不十分明显,主要受潮汐作用的影 响,水动力能量一般较弱,海水的盐度也不正常。
依据生活方式可把海洋生物分为底栖生物、游 泳生物和浮游生物三大类。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生 活在50-100m的上部水层内,绝大部分底栖生物栖息 于水深10-100m的海底,即海岸带至浅海的上部。
4、沉积物特征
主要沉积于滨、浅海海域,沉积分布广,层位 稳定,易于对比。
海相沉积物(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 和粘土岩三大类,此外,尚有硅质、铁质、锰质、 铝质和磷酸盐沉积等。其中碳酸盐岩的分布最为广 泛;碎屑岩的成分一般比大环境下形成的碎屑岩单 纯,多为单成分砾岩和石英砂岩类;粘土岩的主要 成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水云母。
3. 半深海带
水深200-2000m(或3000m)的区域,它处于大 陆斜坡区。海底地形坡度较陡(4°-7°)。
海底地形起伏较大,常被峡谷所切割,形成峡 谷和海山相间的海底地貌特征。该带沉积物较细, 发育浊流和滑塌堆积时可形成粗粒沉积物。
4. 深海带
深海带海水深度大于2000m(或3000m)。海底 地势一般比较平坦,属大洋盆地。
后滨为海岸砂丘下界与平均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相当于潮上带。可发育海滩沙脊和千尼尔沙岗等地貌 特征。
前滨是平均高潮线和平均低潮线之间,相当于潮 间带。在无潮汐的海区,前滨常不发育,后滨可直接 过渡到临滨。
临滨位于平均低潮线与浪基面之间,属于潮下带。 前滨与临滨地区常发育有沿岸沙坝。
过渡带位于浪基面以下。临滨与过渡带的分界 常是以临滨陡坡向下变缓的转折点为界。
沉积物多为粘土或深海软泥。在大陆斜坡的坡 角附近,常有海底扇或者海沟的粗碎屑沉积发育。
第二节 陆源碎屑海洋环境和相模式
一、海岸(滨海)环境 (一)无障壁海岸环境和相模式 (二)障壁海岸环境和相模式 (三)陆源碎屑海岸环境沉积的判别标志
二、浅海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三、半深海 — 深海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一、海岸(滨海)环境
2. 浅海带
正常浪基面到水深200m的区域。一般情况下, 浅海环境只是陆棚区的一部分。浅海带底部地形平 坦,坡度一般不超过4°,缓慢向海方倾斜直至转折 处。
浅海带位于波基面之下,通常波浪和海流作用 不强,沉积颗粒细小,主要为粉砂和粘土质沉积。 在有河流、潮流、风暴流和浊流等活动的地区,可 形成砂质沉积。
在泥和砂组成的海岸地带,临滨和过渡带的界 线是以沉积物的粒度变化确定的。临滨带为纯净的 砂质沉积物,过渡带主要由粉砂质沉积物组成。
二、海洋的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 域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海底地貌立体示意图
1. 海岸带(滨海带)
位于高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深度一般在 20m以内,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水动力条件, 水化学状况以及海底地形地貌都十分复杂。
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段,形成三角洲,以潮汐 和波浪作用为主,则形成沙坝,海滩沙及障壁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