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该单元分别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化,本课侧重于以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西方娱乐方式,社会习俗等为代表,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
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索是中国社会被动地,踉踉跄跄地迈入近代化的过程,本课是讲述生活中的近代化,与第一课是并列关系,本课各子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中国近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被动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尽管艰难,但势不可挡。
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课程标准: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义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尘封的记忆——枣庄之变”昔日枣庄今日枣庄教师:通过以上这些图片,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教师:不仅是枣庄,整个中国都在变,变得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感受了现代生活之变,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人教版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教案1
人教版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教案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相伴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专门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都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专门美好。
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奇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知识与能力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2、明白得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现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采纳历史情形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究。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1、中国社会显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时刻:1915年,上海召开世博会地点:上海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情形教学:场景一: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那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
(教师:哦,那那个馆内到底差不多上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怎么说!)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现图片,图片的内容是:(1)轮船的进展(2)火车的进展(3)汽车在中国的显现问题:1、请你给那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往常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它们在中国的显现带来的最直截了当的阻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点,加深了对中国的入侵)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入侵?(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显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进展的必定)3、这些交通工具是如何显现的?(从西方传入)场景二: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
八年级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上册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2)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
(3)学会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2)运用比较法,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差异。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2)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变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身边的生活有哪些变化吗?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2)分组讨论,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差异。
3. 课堂讲解:(1)讲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
(2)分析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事例,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2)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四、作业布置:1. 结合教材,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 选取一个典型事例,分析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历史: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人教版八上)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媒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过程与
方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⑵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
A:人们出行速度加快,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B:火车和轮船的开通,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C:火车的开通,也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创设情境2:
⑴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⑵照相、电影、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
⑶有线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⑴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有哪些?
⑵照相、电影、报纸、出版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起了什么巨大的作用?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创设情境1:看图片,读资料,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⑴火车和轮船。影响: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举例:以前,从昆明到上海,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滇越铁路通车后,全程只需短短几天。
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教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
自主
探究
一、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同步探究》中的“探究过程”部分。
人教初中历史八上《20 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教案 (5)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说设计理念:“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
”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向教材之外扩展,如何改变常规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活”起来,是我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二、说教材:《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基本线索,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及社会习俗三个方面讲述了清末民初,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变迁,展示着社会生活随着时代潮流进步的特点。
同时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学生: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而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让学生大量的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片段,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并使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来源于生活,生活见证历史。
但学生往往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性认识,引导他们透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感知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逐步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把近代屈辱的历史回归到本质的生活中。
本课涉及的变迁范围较广,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这种变化的种种表象,这样才不会形成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四、说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社会生活变化的背景1.1 讨论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1.2 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3 分析社会生活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第二章:科技的进步2.1 探讨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2 了解重要的科技发明及其对生活的改变2.3 分析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三章:经济的发展3.1 讨论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3.2 了解重要的经济事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3.3 分析经济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四章:文化的变迁4.1 探讨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2 了解重要的文化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4.3 分析文化变迁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五章:社会的变革5.1 讨论社会变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5.2 了解重要的社会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5.3 分析社会变革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六章:教育的发展6.1 探讨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6.2 了解重要的教育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6.3 分析教育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七章:政治制度的演变7.1 讨论政治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7.2 了解重要的政治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7.3 分析政治制度演变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八章:人口的增长与迁移8.1 探讨人口增长与迁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8.2 了解重要的人口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8.3 分析人口增长与迁移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九章: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变化9.1 讨论城市化与农村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9.2 了解重要的城市化与农村生活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9.3 分析城市化与农村生活变化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0.2 了解重要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10.3 分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十一章:通讯与交通的革新11.1 探讨通讯与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1.2 了解重要的通讯与交通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11.3 分析通讯与交通革新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十二章: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转变12.1 讨论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2 了解重要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12.3 分析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转变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十三章:婚姻与家庭的演变13.1 探讨婚姻与家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3.2 了解重要的婚姻与家庭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13.3 分析婚姻与家庭的演变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十四章:娱乐与休闲活动的多样化14.1 讨论娱乐与休闲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4.2 了解重要的娱乐与休闲活动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14.3 分析娱乐与休闲活动多样化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第十五章:社会价值观的演变15.1 探讨社会价值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5.2 了解重要的社会价值观事件及其对生活的改变15.3 分析社会价值观演变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套教案以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题,涵盖了十五个章节,全面展示了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方面。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变革,认识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2.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经济结构的变动、文化观念的变化等。
4. 史料分析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更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变化,思考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认识作用分析利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
【教学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教学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放假了,放假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同学们,你打算利用假期干什么呢?八年级学生小Q正在考虑利用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北京?去上海?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个事了。
只要我们喜欢,火车、飞机、高铁、汽车都可以,可是这些对100多年前的中国人来说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学习(一)交通工具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问题:近代以前人们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学生回答:轿子、人力车、木船、骑马等教师总结:近代以前,交通工具主要利用人力、畜力、自然力等,速度慢,落后。
2、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近代以后,交通工具有哪些变化?①轮船出现: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8年9月,徐寿与其子科学家徐建寅在江南制造总局制造了第一号火轮“恬吉”号(载重达600吨)。
②早期火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八上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枝江市七星台一中刘波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分组活动、编演情景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创作表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表演、撰写论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3)学生编演情景剧: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新式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带来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礼节和称谓等习俗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造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
教学过程一、利用谈话导入师生交流:假期到过哪些地方去旅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一般有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怎样联系?(得出:交通、娱乐、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再以一则“旧闻播报”──“淞沪铁路通车”导入新课:十九世纪后半期,许多科技发明纷纷由西方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投影课题)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生答:1、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三、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1组:精读第一子目,出示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学生演练,并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提出自己还想弄清楚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0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教案(1)
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一目为重点内容。
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法指导与评价导入新课(展示多媒体图片“马车” “西康铁路”)请同学们观看这两幅图片,结合本课导入框,你能想到了什么?(多媒体展示课题)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踊跃参加,争相回答:生1: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缓慢,而火车则能快速的将人们带到想要去的地方。
生2:马车恰似晚清中国,步履蹒跚;火车正如近代西方,飞速发展。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课程资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精美的照片,尤其是西康铁路照片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学习新课1.(多媒体展示第一子目课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同学争相展示搜集的马车、轿子、帆船和早期火车、汽车、轮船图片,以及现代磁悬浮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图片。
通过搜集资料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喜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谈谈: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和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什么?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你知道有关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的内容吗?生1:鸦片战争前,整个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与帆船等。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致辞讲话、短语口号、心得感想、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hrases and slog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我的想法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
人教初中历史八上《20 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教案 (12)
6.20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课前导读】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 交通工具:和。
2. 作用:①。
②。
③。
3. 通讯工具:有线电报(1)出现时间:。
(2)作用:①。
②。
③。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4. 照相和电影的传入:(1)传入时间:照相:19世纪年代;电影:19世纪年代。
(2)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①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③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
(3)作用:①。
②。
5. 新闻报纸的出现:(1)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年诞生在上海的《》。
(2)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①维新变法时期:《》[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②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③新文化运动期间:《》[原名《青年杂志》]、《》。
(3)作用:。
6. 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1)著名印刷机构:1897年在创办的。
(2)地位:。
(3)作用:。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7. 变化原因:。
8. 变化表现:(1)束装:。
(2)礼节:。
(3)称谓:。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问题导读—评价单答案:1. 轮船火车。
2.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通过观察图片、文献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文献资料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变化,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和影响的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实例。
(2)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通过观察图片、文献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文献资料分析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芜湖县红杨中学翟笃成【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20课内容,从属于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教材分为“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三大标题来说明。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本课教学内容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另外,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勤于动脑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感受中国近代文明的演进和中国近代化的脉动。
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
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近期芜湖第六届科普博览会的视频资料,强调科技发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么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举办一次展览会,以展示一百多年前近代人们的社会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一起走进近代中国社会展览馆……由此导入新课。
过渡语:本次展览会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个展厅都将设置很多的问题,你必须全部回答正确才能进入下一个展厅参观,大家有信心吗?展示材料,设问:这是人们看见了什么会如此的惊讶?生答:火车。
20、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
学校:科目:历史备课教师:八年级全体历史教师主备人: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人中国。
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
电影与照相技术的传入。
近代报纸的出现。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有关近代科技发明传人中国的表格填充,培养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认识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传媒传人中国,使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发生了一定变化,出行比以前便捷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比以前方便了,文化生活比以前丰富了。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社会习俗产生了一定影响。
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旧习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
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
【学习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学法指导】做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什么是生活呢?有人说:生活是一条路,即使平坦,怎能没有坑坑洼洼;也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酒,不管久远,总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而我说:生活是一首歌,和谐与否,总吟唱着人生的悲喜交加和追求探索与开拓奋发。
今天,让我们走进近代时期的社会生活领域,看看苦难的中国人如何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不断求新求变,艰难而又不懈地改变着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地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步伐!(幻灯片展示课题)二、预习导学(学前预习,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0社会生活的变化》word教案(18)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学生对近代中国的生活情况很感兴趣,联系
习
钟)
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
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播放投影
出示慈禧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照相在中国的传播,并感悟其局限性。
学生观看照片,深刻感悟。
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钱人才能
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照人平等,还给了
重新界定,更体现了民主的内容。
答第学生回顾以上三个子目的学习,归纳其局限性。
同时,要在教师的指导
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lf 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
网xYzKw]了解
[来
源:xYzK
][
来
源:xYzk
]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来源:学优中考网北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
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
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
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
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
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
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
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
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
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而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学生阅读104 ——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
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泡光曲》C)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单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8页选择题:应选B (淞沪铁路)。
3、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