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优秀教学案例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此外,我还会在讲授中穿插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多元化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我还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通过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解空气中氧气的性质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为什么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是多少?”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空气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导入环节,我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空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的体积分数。同时,我会介绍各成分的性质,如氮气的稳定性和氧气的氧化性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例如:“空气中的各成分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空气质量?”等问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案例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以及设计一些与空气组成成分和性质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空气这一课时,容易将空气与其他气体混合物混淆,同时对于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记忆不牢,难以理解空气作为资源的意义。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资源的重要性;
2.设计一些与空气组成成分和性质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知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空气的组成成分、性质和作用;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问题导向:本案例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空气的组成成分、性质和作用。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共同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性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空气优秀教学案例20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二、教学目标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空气的组成,讲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2.讲解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它们的特性。
3.介绍常见空气污染物,分析其来源和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我们的家园?”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他们提出创新性方案。
2.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空气的奥秘。
3.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
4.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环境,关爱生命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空气优秀教学案例20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章节为例,旨在通过一堂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该章节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成分、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和氮气的性质以及空气中污染物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空气(课时2)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的重要性,如空气污染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空气知识的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都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空气中氮气、氧气的性质及其用途。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3.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能运用实验方法观察二氧化碳的用途。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空气中氧气含量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性质的探究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空气中氮气、氧气的性质及其用途。
2.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如氮气与红热的铜网不反应。
3.讲解氧气的助燃性,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如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5.介绍二氧化碳的用途,如灭火、植物光合作用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空气中氮气、氧气的性质及其用途有什么联系?
1.通过展示空气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空气知识的意义。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目标 是单一物质,而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结合生活中 的实例进一步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等相关概念。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描述实验现象,能更深刻 的理解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相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学会总结与归纳。 进一步树立尊重客观事实的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三的学生目前对于化学的认识仅局限于区分化 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知道实验室的一些基本的实验操 作,认识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知道探究实验的基本步
约占空气总体积 15 的结论。 【过渡】拉瓦锡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空气中含有氮
气和氧气,证实了空气的成分并不是单一的,并且利用 压强差的原理,证实了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那么,今 天同学们想不想用类似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呢?那 么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下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 实验。现在同学们花几分钟时间阅读课本 P27 页关于测 定空气中氧气的实验。
更精确的数据和结论光靠实验是不够的还要加上我们 的正确处理。
4.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等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我们都知道,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 教学过程 的物质,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 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例子证明空气是确实存在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①空的集气瓶倒放入水中,水无法占满集气瓶。 ②用注射器抽一下,再向水中推挤,有气泡产生。 ③用扇子朝面扇一下,有风的感觉。 ④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⑤把塑料袋压紧,发现里面总有空隙。等等 【讲述】在很早之前人们一直以为空气就是一种单 一的气体,两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 气的成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中所出示的拉瓦锡的 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且阅 读课本 P26 页的文字。 【学生】看书。 【提问】既然大家已经将课本中这个实验阅读了, 拉瓦锡的著名的定量实验中,加热汞,得到了红色的氧 化汞,而空气的体积减少了 15,当,加热红色的氧化 汞放出的空气和减少的空气体积几乎一样,根据这个实 验现象,他认为,空气是而是由两部分弹性流体组成的, 一部分同金属化合,另一部分在他 1778 年发表的论文 修订本中,提到这一部分是碳气,不能维持动物的呼吸 也不能助物体燃烧。1791 年沙普称它为氮。这一发现, 就证实了空气并不是单一的物质。那么,通过上述实验, 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学生】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空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
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
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 教学目标
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
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
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
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
在空气中燃烧?……
(在学生描述提出的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 加以更正)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以头脑风暴的探索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 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 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 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 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 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 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同学们设计一 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方案:提供学生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 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 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空气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但是空气的组成学生不
能合理解释,用已有经验开展探究并能主动与与人交 学生学习能
流、讨论。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保持对生 力分析
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1空气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现象的图片,如呼吸、燃烧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吗?”、“空气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空气的组成,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气体的含量和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加深对空气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的重要性。
2.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提高记忆效果。3.引导学生关ຫໍສະໝຸດ 空气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空气知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空气现象,如呼吸、燃烧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空气中各气体含量的测定实验。
3.鼓励学生分享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5.全面的教学目标:本案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学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将生活情境与化学知识相结合,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反思与评价的学习过程,以及全面的教学目标。这些亮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1.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气体的含量、性质和用途。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有关空气的问题,如空气污染、氧吧等。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掌握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测定方法。
4.了解我国空气质量状况,掌握空气质量报告的基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分工合作、分享成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学习过程:本案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自我评价和教师的反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空气》课堂实录

《空气》课堂实录丛林本课特点:本节课是化学课上第一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也就是空气并测定物质的含量(氧气含量)的一节课,这节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等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评价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习基本实验操作,训练严密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氧气含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以及实验误差原因的分析。
教学策略:教学引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科学探究策略实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课堂评价策略教学模式:实验激活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构建学习意义(联系生活、感受意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策略是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情境当中,感受探究的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查阅史料、实验启发)主要采用的策略中通过学生查阅史料,配以实验加强学生感性的认识来进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3、设计实验方案(提供资料、概括思路)为了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采用的策略是提供资料,概括思路。
4、小组实验探究(阅读步骤、体验探究)对于实验操作,学生如何掌握,教师采用让学生阅读实验步骤,体验实验探究这样的策略。
5、得出实验结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这个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
6、分析实验误差(训练思维、培养态度)为了深化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7、概括成败关键(反思升华、加深理解)在分析实验误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实验成败关键,这步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思,深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理解。
8、改进实验方案(应用创新、张扬个性)在概括实验成败关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创造性地设计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案,应用所获得的方法进行创新,张扬学生的个性。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念。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以呼吸、燃烧等日常现象为情境,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空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同时,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探讨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空气质量。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教学中,本案例以空气这一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质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评价
1.学生对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关系的理解。
3.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树立。
4.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5.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1空气(第1课时)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同时,学生之间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改进的方向。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是否安全?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3.宣布本节课的主题:“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空气的行动中来。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空气污染和环保的小论文。
2.要求学生在论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调查和实践,了解身边的空气污染情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和主要性质。
2.能运用所学的空气成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3.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掌握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4.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空气成分的简单实验,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空气污染和环保的小论文,要求学生在论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作业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调查和实践,了解身边的空气污染情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教学目标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及点评教学过程点评师: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
(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生7: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人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大约6分钟)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生8:有氧气。
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
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
生10: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很好。
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空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和应用。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微观结构及其成分。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3%。
3.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氧气的氧化性,稀有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和水循环,水蒸气和杂质的影响。
教案示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 --|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空气?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讲解空气的成分| 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 听讲并记笔记| 学习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小组讨论| 分成小组,讨论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深入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复习并巩固| 巩固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和作用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作业| 进一步巩固空气的知识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性质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空气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空气成分及其性质和作用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道具:空气成分的模型或挂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秀教学案例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图片、邀请学生分享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空气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运用实验、多媒体等技术,生动形象地讲解空气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体性质和用途。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空气知识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教师通过观察、点评、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5.作业小结:布置关于空气保护的文章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作业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巩固了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空气知识。同时,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4.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空气污染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空气问题的认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与空气知识相关的研究主题。
2.引导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讨论,如空气质量指数、室内空气净化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等。
作为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制定本章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奥秘,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有关空气问题的能力,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质课优秀教学案例(共2课时)

在反思与评价方面,我将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仅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在问题导向方面,我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和各成分的性质,如“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方面,我将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空气中的一个成分,如氧气、氮气等。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所负责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等方法。
4.通过实例和生活现象,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如氧气的助燃性、氮气的稳定性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空气中的一个成分,如氧气、氮气等。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所负责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空气”教学实录

“空气”教学片段(一)课前任务布置师:空气是我们人类再熟悉不过又息息相关的物质,对空气这节内容,我们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要求大家完成以下内容:1.通过自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参考教科书上的实验,并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2.了解对空气成分的研究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及他们的工作,可查找有关化学式的资料;3.空气中有一种成分叫稀有气体,通过各种媒体查阅资料,弄清稀有气体的用途,并去街道和广场实地考查,亲身感受一下;4.二氧化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可咨询有关人员;5.如今“臭氧层”一词已不再生僻,查阅资料,弄清它与人类到底有什么关系?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
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课内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生活动非常踊跃,积极投入到实验设计、资料查询、问题讨论中。
将课外时间充分利用了起来。
)(二)课内汇报……师:经过这一时间潜心的研究,同学们对空气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
下面就各项内容请各组汇报各自的成果。
师:如今,我们也能对空气的成分进行验证了。
现在大家按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验证一下氧气体积大约是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组1:(演示并用语言说明)按课本设计的测定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大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组2:(演示并用语言说明)将一个去底的塑料瓶放在盛水的水槽中,(组内同学配合用手按住塑料瓶)将燃烧匙插入胶塞中,将少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点燃,然后将燃烧匙放入塑料瓶中,并盖上胶塞,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瓶中水面上升约五分之一。
由此证明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组3:(演示并语言说明)将一个去底的玻璃瓶放在盛水的水槽中,将燃烧匙插入胶塞中,将少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点燃,然后将燃烧匙放入玻璃瓶中,并盖上胶塞,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瓶中水面上升约五分之一。
由此证明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教学目标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及点评教学过程点评师: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
(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生7: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人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大约6分钟)师: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生8:有氧气。
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
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
生10: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很好。
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
九年级化学课题1空气优秀课例学案课堂实录

课题1 《空气》课堂实录一、激情2分钟师:上课生:老师好!拼搏为理想,奋斗为梦想(班级口号)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一时一刻离不了。
这是什么物质呢?生:(谜底)是空气师:很好,看来这位同学很聪明,喜欢动脑,课外知识较丰富。
同学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空气。
首先大家一起朗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并记住其体积分数;重点:记住空气的体积分数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师:大家拿出学案,小组长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并把分值写在表格中。
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
(3分钟)(发现学生对与实验有关的内容都为完成)师:[探究导航]:一、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师: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生A:能。
用塑料袋一罩,就会看到塑料袋鼓起来了,就证明那里有空气。
师:空气被兜住了。
生B:用手扇一扇感觉有风。
师:风其实就是空气流动造成的。
生C:用空的塑料瓶装水时,会从瓶口往外咕咕冒气泡,其实就是瓶内的空气被赶出的现象。
师:我这有一个集气瓶(展示集气瓶),我说它是空的,对不对?生:不对。
里面有空气。
师:没错,你能用这一集气瓶收集课室内的空气吗?生A:把集气瓶拿起来在课室内上下晃一晃。
生B:不行,在进入课室前瓶内已有空气了,必须先把瓶内的空气倒掉才行。
师:对,如何把瓶内的空气赶跑呢?生:在课室内先用集气瓶装满水,再把水倒掉,最后盖上玻璃片,这样就收集到了课室内的空气。
师:很好,这位同学积极动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大家要向他学习。
师:正因为空气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们察觉,所以尽管它客观存在,但人们对它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下面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空气是由谁发现的。
生: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如接受其它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并把它命名为“氧”,另一种不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及点评教学过程点评师: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明有空气了。
(学生中一片反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生7:用打气筒胎打气,就是将空气人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着回答,大 6 分):以上事明空气确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明些气体的存在?生 8:有氧气。
物能在空气中燃,就是因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9:有二氧化碳。
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石灰水,明空气中确含有 CO2。
生10:空气中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一会儿,瓶外出多小水珠,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而成的。
:很好。
从生活和以往的探究活中,我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
下面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
4 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 4 人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生12: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我非常佩服,其他的同学对此有何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生13: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体积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帮帮他?生 14;我能不能上来画?师:当然可以!生14:(边画边讲)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人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这个方案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人瓶内水的体积,明确地表达出被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内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
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中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生14:演示(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带刻度( 5 等分)的集气瓶,让其演示,便于观察体积变化)。
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 1/5,而在他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远远小于 1/5,为什么?生15: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 2 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无人回答,教师提示)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状态?生16: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么改进呢?生 17:改用木棒。
生18: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生19: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生2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
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
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亲手做一做。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
(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 2-l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师板书]结论:1.红磷 +空气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1/5。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完整地板书空气成分及含量,再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师:从[ 实验 2-l ]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生2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生2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2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此时下课铃响了)师:(布置作业)1.课后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与其他同学讨论新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
2.看书:了解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发展史;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创见,还有哪些疑问?将它们整理后写在自己的“成长袋”中。
从呼吸切题,隐含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到亲切和轻松。
用生活中的小经验和孩时的游戏来说明空气的存在,反映出了部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这个同学回答虽然错了,却给了其他同学启示。
生7 迅速联想到了给车胎打气,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利用前一单元的探究成果,解决新情况下的问题,活了!学生又是利用生活经验加以说明,自然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经过情境创设唤起了追求,此时明确提出探究的任务和目的,合乎学生需求,同时也把学生思绪引入新的情境中。
采用分组讨论,体验合作式学习,学会相互交流与借鉴。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方案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大胆参与,再引导学生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发动学生们一起来完善、改进。
该生找出了弊端。
学生有较强表现欲望!及时评价,肯定其创见!此时,学生觉得已没有问题。
利用该方案做的实验,误差太大!学生感到困惑,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问题的欲望。
[注:实验不准的原因,除生成水和 CO2 外,由于空气中的 O2稀薄时蜡烛就不能燃烧,其实,剩余气体中还含有相当量的 O2]。
学生迷惑,思维受阻,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有利于导引思维的方向。
终于明确了这个实验选择可燃物的基本要求。
教师及时肯定,同时介绍红磷燃烧的特性,恰到好处。
介绍第二种装置,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l.选择哪一套更好?2.两套装置有何异同?把思维的对象由氧气转向氮气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让学生学会看书总结与反思、质疑。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刘永舜点评总评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
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先是讨论,明白可以通过燃烧耗氧后,用水的体积来间接感知氧气体积的道理,再用实验否定了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的方案,经师生对误差原因的分析,明确了这个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
至此学生自主地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兴趣与信心倍增,课堂气氛也逐步达到高潮。
教师适时肯定后,及时给出这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可谓水到渠成。
学生在成功喜悦的鼓舞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后继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之中,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该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气氛热烈;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始终随学生的思维起伏,在群体思维停滞处给予言语点拨,辅以提供器材让学生实践反思,并不直接牵引。
这节课变革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更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是一节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