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改变一点点,课堂一点点改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改变一点点,课堂一点点改变

——浅谈基于“精细化”预习设计的语文课堂转变

钱清镇中心小学宣淑珍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预习环节的“弱化”现象,提出“精细化”预习方法,即预习要有具体的内容、有可行的方法、有反馈和评价。同时,通过“精细化”预习的介入,来突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均衡教学起点,甄别教学难点,夯实教学重点,以综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预习精细化课堂教学转型

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百度百科)。对于小学语文学习而言,预习主要包括三种内涵:它是学生对新学课文的一种铺垫;也是教师对学生已有学习认知的预测;更重要的是,预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阅读和思维的机会,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就应当关注学生的“预习”。

然而,直面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对于预习的认识并不深入,很多教师对于“预习”也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往往也只是“蜻蜓点水”地“轻描淡写”一番,没有具体的标准、任务、方法,更不用说反馈与评价了。至于学生,对预习的理解也只是简单地读一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而已。这样一来,预习工作俨然成了一种可以摒弃的摆设。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当从“预习工作”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共同跟进,做一些小小的转变。

预习改变一点点

如果要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首先得跟“蜻蜓点水”般的“粗犷式”预习说再见。教师在制定预习内容时,必须得明确布置预习工作的目的:即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那么如何将预习工作做得更为“精细”呢?下面笔者就

结合《景阳冈》预习单进行阐述。

1、“精细”化的预习,需要有具体的内容要求

想要发挥预习的作用,首先,作为预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清楚预习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如:《景阳冈》课前预习单,第二条,几遍课文读下来,你能不能把武松打虎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呢?就是让学生明白,在预习过程中,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尝试着用自己话来复述课文。第三条,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会有鲜明的个性,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就是引导学生结合文体去思考,初步感知武松的人物性格。只有将预习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点,学生才能清楚,预习工作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2、“精细”化的预习,需要有可行的学习方法

“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对未知与新知的每一次独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果在预习单里,能适时地提供预习的建议或者思路,那么预习就会变得更有实效。如上述预习单中的:“温馨提示”以及预习内容后括号内的提示:(可以先理一理思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并简单的记下来,这样可以提高你讲故事的水平。)、(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话来简述),这些学习方法的介入,可以更大程度上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

3、“精细”化的预习,需要有多元的反馈形式

任何学习、练习,如果只是单向的,没有任何反馈与评价,这对于学习者来说,特别是小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不负责。因为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往往比较弱,对于自主性比较强的预习作业来说,只是口头上单一的了解,往往会产生一大批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于预习,同样也需要反馈可评价。当然,通过课堂反馈与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在课堂内反馈预习,将在后文中详细论述),但对于预习本身的反馈与评价也不可小觑。如类似于上述预习单中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课堂一点点改变

当然,纵然预习设计再精细,再完美,但如果单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独立存在,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基于“精细化”预习的课堂又会产生怎样的转变呢?

一、借“精细化”预习,均衡教学起点,让课堂教学提速

没有介入预习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第一课时,教师通常会安排一个精彩的导入,一般花时3-5分钟,内容安排大致可以分质疑、激趣两类。为了适应班级集中授课制,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的学习起点放最低,统一从“零起点”开始授课。然而,学生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教师理想中的“全未知”,试想,一本教材,从一开学已经落入学生的手中,怎么可能一点都不去翻阅呢?其实,这不经意间的翻阅,恰恰也是预习的一种形式,无非前者是有意预习,而后者是无意预习罢了。

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别饿坏了那匹马

师:读着这样一个课题,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生1:别饿坏了哪匹马?

生2:为什么会饿坏那匹马?

生3:那是一匹怎样的吗?

……

师:老师想提两个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同时,请关注课文中的一些生字与新词,对于一些读不通的句子,可以画下来,多读几遍。

(6分钟后)师:接下面,咱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读情况……

执教老师显然把所有学生都看作“零起点”对待,“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课题本身带有悬念性,当学生第一次拿把课本,翻到这里时,总会被其吸引的,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从猜猜课文内容从出来质疑课题,也就变得没有意义和价值了。此外,这篇课文本身篇幅比较长,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再加上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在40分钟时间内,既要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又要让学生复述概括内容,还要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谈自己的认识,甚至要分析这篇文章所特有的言语形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可是,作为语文学习,又无法绕过这些环节。怎么

学生在这张课前预习单的指引下进行课前预习,原本参差不齐的语文学习起点,就会相对比较均衡了,至少不会有学生对这篇课文依旧停留在零起点上。这样,这一课的导入就以直接用这样安排:“同学们,课前我们借助预习单自学了这篇文章。在上课前,老师先来了解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直接绕开那些非语文课程本体性的问题,让课堂教学提速,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安排在交流与探讨上。

二、借“精细化”预习,甄别教学难点,为教学策略引路

没有介入预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往往借助教参或根据教师教学经验而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一些教师或教参所界定的教学难点,学生却了如指掌,而对于看似很平常的问题,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有些时候,甚至与教参中所提出的教学难点大相径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三上《科利亚的木匣》教参提示:要求写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要注意“抢”右边是“仓”,不要写成“仑”;“初”部首是衣补,不要写成示补。“懂”的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学生写正确,写匀称。教参中的教学建议向老师提供了本课生字教学中的难点。然而,笔者通过一个班的预习单:(如上)反馈情况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