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实例分析

合集下载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与中国_民工潮_问题的分析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与中国_民工潮_问题的分析

收稿日期:2003-09-21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与中国“民工潮”问题的分析郑兴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理论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从农村向城市移民的原因。

利用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分析当前我国存在的“民工潮”现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只要存在城乡预期收入差距,都必然会出现“民工潮”现象。

解决此问题,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要加快城镇化步伐;三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本解决民工潮问题,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缩小城乡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移迁模型;民工潮;增加农民收入;就业中图分类号:C9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881(2004)01-0123-03 一、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的基本内容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的,是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从农村向城市移民过程原因的一种理论。

该模型的出发点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普遍失业,而人口是在普遍失业这一条件下流动的。

托达罗认为,促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所谓的预期的收入差异,是由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二者组成。

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移民人数猛增,这主要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扩大的结果。

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大量失业现象,新的迁移者在城市很难马上能找到他所预期的高收入职业,因而当农民在作出迁移决策时,除了考虑收入因素外,还必须在获得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失业或就业不足之间进行权衡[1]。

如果城市实际收入高出农村收入的1倍,但找到工作的概率只有20%,那么迁移者实际上就不会选择移民,但是如果迁移人在城里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达到60%,则会促使他作出迁移的决策。

托达罗进一步认为,由于迁移者在城里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与城市中的失业率成反比例关系,因而,如果城市失业率较低,则必然使迁移者获得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增加,从而使其预期收入增加,鼓励了他的迁移决心。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亿人。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

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如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

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00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谈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谈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系列 社 会 问 题 。以下 将 对 如 何 提 高农 村 平 均 实 际收 入 、 展农 发
( 除 价格 因素 ) 剔
将 机 会 成本 拆 为 显 成本 与隐 成 本 :显 成 本为 迁 移 成 本 ;隐 成 本 为 农 村平 均 实 际 收 入 。 即 :

村 经济 进 行 探讨 。
加强基础教育 (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 务教育的教育投资回报 义
如图 , 劳动 供给 曲线为 S 劳动 需求 曲线为 D , 。此时工 资水平 为 率 高达 l) ,建 立 完 整 的 农村 教育 体 系 ,同时 通 过政 策 鼓 励 人 才 7 W , 动力 市场上 存在 非 自愿失 业 的劳动力 , 数量 等于 N” N’ 劳 其 。 前往 农村 ; 另一 方 面 , 业 到 农村 投 资 也 会带 来 高 素 质 的劳 动 力 。 企 按 照公 式 ,可 以将劳 动力价格 压 低至 W 的水 平 ,实现 市场 出清 。
2 将 “ 会 成本 ” 拆 分 为 “ 移 成 本 +农 村 平 均 实 际 收入 ” . 机 迁
在 低 预期 工 资 水 平 、低就 业 率 、高 迁 移 成本 之 下 , 何 仍 有 为 如 此 多人 要 进城 ? 根源 在 于 他们 在 农村 获 取 的收 益 更低 !所 以 根 本 之道 在于 提 高 农 村 平均 实 际 收 入 。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可 以给 农 民 带 来福 利 ,减 少收 入 差距 ,缓解
笔 者 认 为 ,可 对 上述 模 型 作 如 下 改进 : 1加 入 “ 会 成 本 ” . 机
机 会成 本 指农 民 为 进城 务工 而 放 弃 的在 农村 务 农 可 以得 到 的 最高收入。即: 预期 收 益 : 预期 工 资 水 平 就 业率 机 会 成 本 机 会成 本 越小 , 收 益越 高 , 村劳 动 力就越 会 向城 市转 移 。 预期 农

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Or e l pulto Fl M o Ia d sDe o t a in Anay i d ryPo a in ow de n i m nsr to t lss
9 8 7
w A G G i h e fo ee f a e a c a d h s sN ni U ie i o If m t n c n e n T c n l yN n n,i gu 10 4 N u- i t l C l g M t m t s n P yi , a j g nvr t fn r ai S i c a d e h o g , aj gJ n s 0 4 ) z a l o h i c n sy o o e o i a 2 Abta t h lsia ouainf w te r ( PT d r) a df da crigt ec nrt staino hn. rel p p lt n lw sr c T ecas l p p lt o oy M,. ao w s c o l h o mo ie codn t o cee i t f ia O d r o uai o i oh u o C y of
l 9 9 7 l 9 9 9 2 ,U 2 ) l2 U U 32 0 U 5 9 6l 9 9 8l 9 【 U L U 22 U 0 42 U U
年 份
图 2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 比
2 托 达 罗人 口流动 模型 简 介及 国 内有 关修 正
2 托达 罗模 型 的基 本含义 【] 美 国发 展经 济学 家托 达罗 . 1 J - 3 ( .. dr)以发 展 中 国家存 在 着普遍 失 业 为出发 点创 建 MPT a o o 了 人 口流 动模 型 。他认 为 劳动 力从农 村流 向城 市 是经济 发 展 的重要标 志 , 对农村 人 口流 人城 市与城 市失业 同步 增长 并 的 矛盾作 出了合理 的解 释 。 在托 达罗模 型 中 , 流人 城市 的人 口可 以作 出理 性决 策 , 影 响 因素有 2 : 其 个 一是 城 乡实 际工 资 的差 异 预期 值 , 二是 在城 市找 到工 作 的概率估 计 。 假定 S 为流 人劳 动力 的 总人数 , 表示 城 乡预期 收入 差 c

对托达罗模型的描述

对托达罗模型的描述

对托达罗模型的描述
托达罗模型是一个描述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经济模型,它假设迁移决策主要基于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托达罗模型的核心观点是:人口流动是由预期收入差异驱动的,而不仅仅是实际工资水平。

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

该模型还指出,政策制定者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减少城乡就业不平衡,并避免因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导致更多失业情况的发生。

此外,政府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干预和最低生活补贴可能会导致价格扭曲和更高的失业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托达罗模型在解释某些经济现象方面具有启发性,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它可能高估了迁移决策的“盲目性”,并且忽略了迁移者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

由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由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差异 、 就 业机会 、 迁 移 成 本 的 角 度 对 这 一 问题 进 行 分 析 , 并
对 实现 大 学 生 就 业 与 区域 经 济 、社 会 需 求 的和 谐 发 展 进 行 了 一定 的 思考 。
关键 词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托 达 罗 人 口流 动模 型
Di s c u s s i o n o n Co l l e g e Gr a d u a t e s i n Emp l o y me n t t h r o u g h To d a r o ’ S Mo d e l o f P o p u l a t i o n Mi g r a t i o n/ / L u o Xi Ab s t r a c t Wi t h t h e e n r o l l me n t e x p a n s i o n o f C h i n a ’ S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e e mp l o y me n t p r o b l e ms f o r g r a d u a t e s h a v e b e e n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s e v e r e . On o n e h a n d , t h e e mp l o y me n t c o mp e t i t i o n i s b e c o mi n g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i f e r c e i n b i g c i t i e s o r d e v e l o p e d a r e a s , 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 , u n d e r d e v e l o p e d a r e a s a r e u n p o p u l a r . T h i s p a p e r na a l y z e s t h i s i s s u e t h r o u g h T o d a r o ’ S Mo d e l o f P o p u l a t i o n Mi g r a - t i o n ,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d i f e r e n c e i n e a r n i n g s , e mp l o y me n t o p — p o r t u n i t i e s a n d t h e mi ra g t i o n c o s t .An d t h e n t h i s p a p e r o f e r s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误区及主要影响分析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误区及主要影响分析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误区及主要影响分析● 陈迪平(绍兴文理学院 法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提要〕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假定条件是建立在农村没有剩余劳动力产生和城市无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基础之上的,非常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其对策建议也具有空想的性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很大,摆脱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误区;影响〔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5)01-0123-04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城市失业状况设计的,其主要的政策含义是放慢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该模型一度被发展中国家认为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我国受其影响很深,并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今天,我国到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对该模型的误区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观点与评价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他的论文《不发达国家中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失业的模型》和著作《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流动的问题,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基本动因。

他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一般说来,农业劳动力流动的规模M(t)是由城乡预期收入差异[d(t)]所决定的,这种关系可以表示:M=f(d) f’>0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市预期收入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假如用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π表示就业概率,城市预期收入差可以表示:d=W・π-r假如城市不存在失业,迁入者一迁入城市就可以找到工作,就业概率π就等于l,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迁移的动机等于实际收入差异。

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迁移者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取决于两个因素: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城市失业人数。

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的一个修正及其新解释

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的一个修正及其新解释

第24卷 第121期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V o l.24 N o.121 2003年1月TH E TH EOR Y AND PRA CT I CE O F F I NAN CE AND ECONOM I CS Jan.2003・理论经济・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的一个修正及其新解释Ξ肖文韬1 孙细明2(1.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对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进行修正,认为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是迁移的预期净收入,即托达罗模型中的预期收入中考虑工作目的地的生活费用之后的收入。

工作目的地的生活费用是决定迁移者能否找到工作和是否留下来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他们的迁移和工作生活决策基本上是有目的、有准备的理性行为。

关键词:托达罗模型;人口流动;生活费用;农村劳动力;政策含义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3)01-0023-05一、引言关于人口流动至今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而言,人口流动是与人口移动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二是指人口的空间移动。

人口流动不同于移民,它包括人口在地区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的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而人口移动包括移民和人口流动。

在我国,人口流动与流动人口概念息息相关,流动人口主要是指不改变户籍登记地的移动,一般被称为“民工潮”或被称为“外来人口”。

本文主要结合托达罗模型研究这一类的人口流动,鉴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人口国情,不将人口流动与人口移动作严格区分。

1954年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将一国经济分为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认为不同的劳动边际收益率引致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农村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而城市工业部门从高劳动生产率和流入劳动力的低工资支付中获得巨额的超额利润,不断地扩大工业部门以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到吸收完毕,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一国的工业化过程也告完成。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mo e, a cl gh u e odrgs ainsse a dsp rt no u b rmak tb i igu  ̄e a rmak t l w n ua upu d lcn ei o sh l eit t ytm n e aai d a l o r e, ul n n dlb re l igrrl r ls n r o o f l a d o ao s
whl o sn tslee ly n ua upu a os He c , u t te rt a ee tT aomo e a n t et ieerr i d e o ov mpo me to rrl r lslb r. n e d et i h oei l fc, o r d l n o teChn s u a e f s O s c d d c sl l
李 瑞
( 中国人民大学
【 摘
经济学院, 北京Biblioteka 10 7 ) 082 要 】 长期 以来, 们一直认 为托 达罗模 型是解 决二元经 济结 构下人 口流动 问题 的有效措 施。但 是 , 国人 口流动 人 我
的 实践证明: 达罗模 型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 不断增加的 问题 ; 托 也没有看到随 着第三产 业的发展对 劳动力的大 量需求。托 达罗提 出的控 制农 村人 口向城 市迁移的模型 , 只是控制 了城 市人 口不会 大量增加 ,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 了农村人 口 的增长趋势, 把城 市中的失 业问题转移到 了农村 , 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问题 。托达 罗模型 自身的理论
L u IR i
Ab ta t o n me p o l l a stikta o aomo e l e e t eme s r ov emirt np sr c :F r l gt . e peaw y l t d r d lsal f ci au et slet gai m ̄e u d rd a — ao i ln h T i v o h o m n e u l e

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模型

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模型

Q IANXIAN 2/199857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是70年代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他认为,西欧和美国的经验是,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促进了城市工业化进程。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正是以这一历史经验为背景,建立起他们的模型,试图以此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和经济发展状况。

但是刘易斯理论是以城市生产规模可以不断扩大全部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前提条件的。

60—70年代的实际情况则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城市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在不断加剧,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以发达国家的旧经验为依据的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难以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对发展中国家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托达罗强调,要建立一种符合发展中国家现实的人口流动理论,就必须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正是从这点出发,托达罗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

按照托达罗的模型,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城市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流入城市的决定,他们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城乡现实的收入差异,还不如说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异,即无论已经开始流动的人口,还是准备流动的人口,都是把农村的现得收入与如果进入城市后找到工作机会的预期收入作比较,再决定其行为。

强调预期,是托达罗人口流动动机的主要特点,在托达罗看来,只要未来的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看上去要大于未来的预期乡村收入的“现值”,人们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会继续下去。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具有以下四点含义:一、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二、是预期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使人们作出移入城市的决定,预期因素是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例如城市工资为农村工资的一倍,则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农村劳动力就会不断向城市流动;三、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四、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说明介绍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说明介绍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说明介绍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亨宁·托达罗在1969年提出的。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人口流动是为了追求个体的最大化利益,并且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和依赖。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的本质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而不仅仅是经济动因的简单叠加。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人口属性、空间布局和交通网络。

人口属性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对于不同地区的选择和迁移意愿。

空间布局指的是整个地域的地理分布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不同地区的吸引力和可达性会影响人口的流动方向和规模。

交通网络则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连接情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会影响人口流动的速度和成本。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分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建立人口流动的基本框架,确定各个变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然后,利用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人口属性、空间布局和交通网络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接下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构建不同的方程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模拟人口流动的过程和模式。

最后,进行模型的验证和应用,通过与实际情况的比较,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在城市规划方面,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评估不同政策对于人口流动的影响,优化城市的布局和交通网络。

在交通规划方面,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的人口流动趋势,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政策。

在经济发展方面,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评估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投资战略。

尽管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在人口流动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数据的限制,对于一些难以测量的因素,如个体的主观意愿和心理因素,无法完全考虑。

其次,模型的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流动模式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在具体情况下进行调整和改进。

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实证分析

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实证分析

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实证分析以哈里斯-托达罗农村人口城乡迁移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

第二,制度因素使城镇的农村劳动力仅能获得城镇劳动力报酬的一小部分。

标签: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实证分析行文之前,首先做出以下说明:本文中的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是以城镇常住人口为基础测算的。

因此,本文中的农村人口城乡迁移仅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即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常住人口,并不包括以打工为目的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短期流动。

1 托达罗模型的建立为H-T模型提供了理论核心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daro)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论文《欠发达国家的劳动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与以往经济学家的分析不同的是,他引入了预期收入的概念来解释劳动力的迁移行为。

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致使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托达罗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间不平衡;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农村居民的学历越高,其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迁移和城市的失业;政府干预城市工資水平的确定,特别是制定最低工资线,并且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会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失业率更高;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青海藏区农村劳动力迁移动因的托达罗模型分析

青海藏区农村劳动力迁移动因的托达罗模型分析
表 1 青 海藏 区分 户籍 统计 农业 与 非农业 人 口数及 变 动情况 ( 0 8年 底 ) 20
T b 1 P p l i f goadn nar ie nrgo f ig a ( n f er 0 8 a . o ua o o ar n o —goi Tb t ei o n h i e do a 0 ) tn n a n Q y 2
A s at ae ntepeet tts fa o f c ga tnTb t g no ig a,h f — b t c :B sdo rsn au b r o emi n i a r i f nh i tei u r h s ol r r i eneo Q n l
e i lf co s wee a a y e . By b id n da o mo e ,t a tr e e td we e e e l i d nt a tr r n lz d a u l i g To r d l he fc o ss lc e r x mp i e . f
海三 江源 生 态移 民工 程 的实施 , 青海 藏 区劳 动力 迁 出就业 的 问题 越来 越 突 出 , 成为 当前 急需 解决 的迫 切
问题 。
1 青海 藏 区农 村劳 动 力 迁移 现 状 分 析
1 1 青海 藏 区农 村劳 动力 分布现 状 .
青 海 藏 区从 事 农业 生产 、 以农 业 收入 为 主要生 活来 源 的人 口比重 大 , 们 主要 从 事农 、 、 、 他 林 牧 渔业 的生产 , 农业 与 非农业 对 青海 省藏 区人 口进 行划 分 , 见 表 1 按 详 。
第2 9卷 第 1期
21 0 1年 2月
青 海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Jun l f iga U iesy N tr S i c ) o ra o n h i nvri ( aue c n e Q t e

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
• ①促进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决策,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 差异,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工资水平,二是就业概率。托达罗 认为,农村青少年进城尽管不会很快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但在城 里呆的时间越长,他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 • ②城市就业机会越多,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越大,迁移到城市的人口 越多,城市失业水平越高,所以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 就业问题。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移民人数猛增,这主要是城乡预 期收入差异扩大的结果。 ③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 合理的。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就会如此。因 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 济机会不平等的必然结果。
• • • • • 1、出发点 2、理论基础 3、流动的结果 4、模型基本观点 托达罗认为,由于城市中失业的存在,农村劳动者在决 定是否迁往城市工业部门工作时,就不能仅仅考虑城乡 的实际收入差异,而且也要考虑城市的就业率或者失业 率,即他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有多大,即预期的城乡 实际收入差距及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托达罗强 调预期性,是他与其他发展经济学家不同的显著特征。
城乡预 期收入 差异
托达罗认为,农村青少年进城尽管不会很快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但在城 里呆的时间越长,他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因此他仍然在城里等待工作, 所以人口流动行为模式应该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的基础上。
• 设V(0)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Yu(t)、Yr(t) 分别代表t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代表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r表 示贴现率,托达罗把它解释为反映迁移者的时间偏好程度。则有:
六、托达罗模型的实践对我国劳动力 迁移的启示
• 1、托达罗模型对于我国的积极借鉴意义

4月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

4月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

4月自考《发展经济学》重点: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指的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

下面一起来看看《发展经济学》自考重点——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希望对大家的考试有所帮助!(一)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和人口流动问题二战后,大规模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使发展中国家城市人满为患。

(p143)在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有2、75亿人,占当时7、24亿城市人口的38%,而在1990年,世界是城市人口达到24亿,其中60%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

到2000年,21亿以上,或者66%的世界城市人口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从三方面说明:(1)城市膨胀问题。

(2)由于城市发展过度,过尤不及。

(3)迅速城市化的主要后果之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严重。

(二)发展中国家的乡-城移民与经济发展1、乡-城移民的目标:向城市提供所需的劳动力,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刘易斯两部门理论模型;2、乡-城移民的结果:不是促进经济发展,而是引起了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

城市的劳动供给远远大于劳动需求,引起了城市的严重失业,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是不利的。

(三)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1、托达罗的观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只是对收入差距的反应,主要是对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2、迁移决策——在获得城市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失业之间进行权衡;3、迁移与城市失业率关系:反向关系;4、实证结果: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由于预期收入的改变,促使了他们的迁移,在实践中得到了实证支持;5、评价: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与就业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该模型所做的分析确实对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与就业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和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发展经济学主要人口流动模型及评述

发展经济学主要人口流动模型及评述

发展经济学主要人口流动模型及评述一、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由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现代工业生产为主,社会的空间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社会发展初期,社会经济活动主要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它是相对土地密集型的,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大量的土地上分散劳动,所以农民只能分散居住。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开始转变为工业活动。

由于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既可以在相对分散的空间范围进行,也可以集中在某一区域空间内进行,但是为了节省不同非农产品之间交易带来的交易费用,从事工业生产的人们就会选择居住在某一个区域内,从而形成城市。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因此我们需要人口流动模型来理解这种结构转型。

刘易斯、费景汉和托尼斯、乔根森的二元模型都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隐含假设下。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以托达罗为首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发现,在许多欠发达国家,城市不仅存在失业,并且在存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依然存在。

因此,他们将人口流动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城市失业问题,试图通过建立新的人口流动模型来更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在托达罗模型中,预期收益是潜在迁移者选择迁移的重要动机,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他们迁移的动机就越强烈。

1997 年,本斯温格和斯密在保留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存在逆向选择的简单模型,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村部门的工资并诱发人口流动、城市失业问题,但是没有失业工人留在城市非正式部门来使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的工资相等。

卡林顿等人则考虑到早期迁移的人口对尚未迁移的人口提供外部性,建立了一个简单模型进一步研究潜在移民在城市寻找工作、做出移民决策的前瞻性以及移民过程中的选择性等问题。

二、主要的人口流动模型1. 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一) 刘易斯模型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是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来的,刘易斯认为,由于在农业部门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优先进行了工业化,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与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部门并存的社会组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刘易斯模型---------------------------------------------------------------------------------------------------(2)
1.2拉尼斯-费模型-----------------------------------------------------------------------------------------------(2)
3.5统一市场的存在性----------------------------------------------------------------------------------------(6)
4、结论-----------------------------------------------------------------------------------------------------------------(8)
“发展经济学”硕士课程论文
指导老师:胡景北
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实例分析—以中国的实际数据为例
尹沿技(020024)
1、导论-----------------------------------------------------------------------------------------------------------------(2)
3.3人口流动的模式-------------------------------------------------------------------------------------------(4)
3.4关于非正式部门的作用------------------------------------------------------------------------------------(5)
2.托达罗模型简介
托达罗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存在着失业,一名农业劳动者决定是否迁入城市的决策不仅决定于城市与农村的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也就是说即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再大,如果农民预期城市失业率会很高的话,他也不会选择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于是托达罗把农业人口迁入城市就业的可能性(或称就业概率:employment probability)与城乡动力供需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人口流动模型:[3]
3.利用中国的实例来对托达罗模型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3.1 我国由户籍制度而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由户籍制度而形成的限制人口流动、反城市化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托达罗模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反城市化的思路。在我国,从建国后就一直实行反城市化的战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打造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市壁垒,以此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结果我国城市人口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间净增只有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不足0 .3%。而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城市化不发展,工业化也搞不起来,城市化在我国严重滞后(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6.09%),已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4]
1.3乔根森模型:出于对古典主义的反思,乔根森(D.W. Jogenson)在一个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的。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了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增长。但是乔根森模型仍然忽视了对农业物质投资的重要性以及城市的失业等问题。
5、参考文献-----------------------------------------------------------------------------------------------------------(8)
表1样本村中出外务工人数------------------------------------------------------------------------------------(4)
1.3乔根森模型---------------------------------------------------------------------------------------------------(2)
1.4托达罗模型--------------------------------------------------------------------------------------------------(2)
1.1刘易斯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1954年《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点,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两部门的收入增加,二元结构逐步走向趋同,过渡到了刘易斯所说的现代经济增长。刘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两种含义:(1)、认为现代城市部门的资本积累能带来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意味着不存在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也越;(2)、认为农业只是工业化中的一个消极部门,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这两点大大地削弱了该模型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后人对其批判的主要依据。
上式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 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农业部门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城镇就业概率的乘积。这样城市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下:
上式中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π表示就业概率,r表示农村平均收入。而在此前的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模型、以及乔根森模型中都暗含了城市中失业率为零假定,这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由于城市中失业的存在以及农民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找到工作的不确定性,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即为政府应该控制农村向城市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因此更多的促进农民的就地转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该模型是在传统人口流动模式不能解释人口流动与失业并存现象的条件下产生的,受到了经济学家广泛的认同,并且围绕之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
1.2拉尼斯-费模型:1961年拉尼斯(G. Ranis)、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因此,他们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工业部门吸收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劳动力。此时,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正值,他们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导致农业部门的萎缩,从而农业向工业提供的剩余减少,农产品供给短缺,使工农业产品间的贸易条件转而有利于农业,工业部门工资开始上涨。第三阶段是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和工业工资都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与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完全取决于边际生产力的变动。经过改进后的模型更准确反映了二元经济发展中工农业平衡增长的重要性及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等观点。但是,拉-费模型仍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结论:经济发展仅仅归结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
表2农民工对于城市中工作机会的信息来源---------------------------------------------------------------(5)
表5在1998年对黑龙江省的调查中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日工资率--------------------------(6)
1、导论
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因此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中人口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从威廉·配弟提出收入的比较利益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流动,到亚当·斯密从城乡间不断强化的商业联系和劳动分工的角度研究劳动了转移、视之为市场扩展的自然结果,在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培刚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视角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引发了发展经济学对人口流动这一问题的广泛研究。[1]其中,最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有以下四种:
2、托达罗模型简介-------------------------------------------------------------------------------------------------(3)
3、利用中国的实例来对托达罗模型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3)
我国在1958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 在1963年 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5] 在这段严格实行户籍制度的时间内,尽管城乡经济和收入差异十分巨大,城市也具有更多的机会,但当时极少有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反而使相反的“疏散”流动,显然这是由当时的 户籍制度所造成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后由于户籍制度的变革(由于户口迁移制度的改革未能跟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了极大地的负面影响),外出农民工数目才不断增多。回顾我国劳动力市场开放的过程,80年代初,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开始突破传统集体管理体制的束缚,与此同时,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为适应此种状况,1984年中共中央文件提出农村工业可适当集中于集镇,并进行了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试点。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首次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从实践上看,也正是80年代中期以后,民工潮出现了骤然激增的现象。但这时候的户籍政策仅仅是允许农民在小的“集镇”定居,并不允许农民在各级城市里正式定居。90年代以后,户籍制度的改革出现多元化倾向,但直到90年代后期,户籍改革的基本导向仍然是放开小城镇户籍,对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等特大城市采取严格控制政策。新世纪初两年,各地户籍改革变得异常活跃,已有石家庄等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常住户口的准入条件,有的甚至取消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分割。但是,在全国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中,户籍仍然是主要的制度屏障。[6] 例如从Wang对哈尔滨附近的两个村所作的一项调查中便可反映出这种制度的演变。(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