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思考
近代历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参考: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原有地主和农民阶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人等新阶级。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参考: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列强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利:(1)列强入侵,使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深受灾难。
(2)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财富,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4)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5)破坏了中华文明利:(1)利于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西方民主科学的思想的传入,利于解放人民的思想(3)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必须从根本上铲除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根基(4)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的原因:(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落后性、腐朽性)(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无法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4)在军事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5)未能正确对待儒学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
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中国近代历史的反思中国近代的划分是1848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历史,也还是中过不断奋斗不断进步的的历史。
也标志着中国落后西方了。
从制度上从经济发展上中国由一个主宰世界发展主流的国家变成一个被动适应的国家。
从一个先进的国家,从一个是外人学习的榜样国家到一个落后的国家,被动学习别过的国家。
在约公元2000多年前,夏朝建立了第一个王朝!而它的保护伞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这也是标志着有“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天下变成了一个家族的所有物了!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挥百万雄狮横扫华夏大陆,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封建国家。
创立了皇帝制,从此统一的华夏民族由此展开它轰轰烈烈的精彩路程!汉朝!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后人称之为大汉!在这个朝代中汉武帝挥铁骑将匈奴赶至到今天的中亚地区!而后闻名于世的大陆的交通的塞道“丝绸之路”的开通。
正式的沟通西方地区的道路。
“丝绸之路”到现在都有着重大意义。
这条道路是当时大汉和中亚、西亚、南欧地区各民族友好往来关系密切!这条大道承载着大汉和当时西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隋唐!封建时期的顶峰时刻!在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都达到顶峰!此时的长安是国际大都市!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它的地位如同现在的经济霸主纽约。
还有还是政治文化中心。
当时周边的国家都是隋唐的附庸!都以隋唐为主!以学习华夏文化为荣!到现在的时期,华夏儿女都以隋唐为荣。
隋唐遗留下的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史的瑰宝!李白杜甫是我们的骄傲!明清…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在这个时期封建君主制达到高峰…制度的腐化、落后。
经济的倒退、僵硬。
文化的禁锢。
闭关锁国、海禁、沿海居民的搬迁!八股取士、四书五经的断章取义腐朽读书人的思想!让他们变成愚民!政治上的大兴文字狱。
中国开始落后,一切开始落后与西方了!当中国还在用铁刀时,西方已经在用洋枪洋炮了!当中国还是一个腐朽的制度时,西方已经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当中国的人还在读之乎者也时,西方已经有了牛顿了、哥白尼!当中国还在用古老陈锈的工具时,还是用蜡烛时,还是马车时。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张海鹏: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换句话说,究竟是以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还是以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数十年来,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定义不能说是完整的、准确的。
胡绳以1919年作为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分界
1949年以前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是否区分、如何区分,并不十分在意。
这也许跟那个年代里,近代中国的历史还在进行中,不无关系。
换句话说,1949年前,中国近代史作为一个有独立研究对象的完整学科,还在形成过程中。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体会和看法[精选合集]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体会和看法[精选合集]第一篇: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体会和看法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体会和看法在大三的第二个学期,学校开设了《中国近代史》这门课程,这使得酷爱历史的我兴奋不已。
现在,课程已临进尾声,我决定把学习了近代史时的一些体会和看法总结一下。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在知识上我有不少新的收获,在思想上也有很多新的认识,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在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感悟历史的哲学。
当然,因能力有限,所以可能有些地方存在错误和纰漏,希望老师给予审查。
中国近现代史断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落后就要挨打。
”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
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高中历史的归纳近代中国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总结与思考
高中历史的归纳近代中国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总结与思考近代中国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外来侵略、战乱动荡、国家启蒙与革命斗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本文将对近代中国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人物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一些思考。
1. 鸦片战争(1840-184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化时代的开始。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
这场战争促使中国开始思考自身国力的薄弱,并引发了对西方文化与科技的思考与学习。
2. 义和团运动(1899-1901)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爆发性运动。
由于列强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和侵略行为,民众的抵抗情绪上升,义和团迅速崛起并展开了一系列抗议与暴力行动。
然而,最终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3. 戊戌变法(1898)戊戌变法是清朝晚期一次重要的变革尝试。
在中国内外压力的推动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改革,试图挽救国家危局。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与洋务运动的失误,变法失败了。
尽管如此,戊戌变法仍然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一,为后来的维新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在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带领下,中国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和政治运动。
最终,清朝倒台,中华民国成立,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真正实现民主共和,随后的政治混乱和外来侵略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干扰。
5. 五四运动(1919)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与文化运动。
原本由对巴黎和约的不满引发的学生运动,演变成了一场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的运动。
这场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并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思潮与力量。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限问题●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上限):有三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视16世纪中叶或稍后的明清之际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代表人物是尚钺。
●第二种:视183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人物为来新夏。
●第三种:视1840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这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而在上世纪50年代比较系统地阐述这一观点的有黎澍和刘大年。
●2、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下限):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种是: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下限。
这一种种意见在上世纪1956年以前已成定论。
●另一种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下限。
较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有林敦奎、李新与陈旭麓。
●其它还有:1861年说:1905年说;1911年说等。
●3、中国近代80年历程中的关键统治者●晚清时期(1840~1911)●民国初期(1912~1919)●二、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问题●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2、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问题●1、着重阐述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2、叙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3、叙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过程;●4、叙述近代中国人的进步思想的发展过程。
●四、如何学会多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的问题●1、从中国革命发展的角度;●2、从整个社会的动态的、新陈代谢变化的角度;●3、从现代化(近代化)的角度。
●五、如何注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1、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各区域之间总体发展的不平衡等。
中国近代通史参考书目●1、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简要大纲目录:漫长的封建社会;东方与西方;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炮口下的震撼;天国的悲喜剧;十二年之后;近代化一小步;城乡社会在演变;日本人冲来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庚子与辛丑;欧风美雨弛而东;假维新中的真改革;”中等社会”;变革中的两大动力;民变与革命;”辑美追欧,旧邦新造”;山重水复;新文化运动;历史的选择。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问题的看法
中国近现代史三个感性趣的问题1.有关近代史起点问题,笔者犹记得有三种说法,一为明清之际开端说,一为鸦片战争开端说,一为辛亥革命开端说。
以1840年最为流行,乃至成为官方固定说法,持明清一端者多认为此时期中西碰撞、交流为此前所未有,持辛亥革命观点多着眼于国家政权的更迭。
而鸦片战争开端一说的最初缘由,我之前在一篇论文看到过,大意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和革命需要,也就是说,在当时反帝和国耻的背景下,人们叙述历史有着特殊的政治需要,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后来一系列屈辱和斗争,相比于其他,此种叙述更为流畅和一贯,这种突发性能够更好解释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也更能满足人们的爱国情感需要。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分期问题,各式各样的提法先不说,我个人认为按照各种先入为主的理念框架对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分成各个阶段,反而带来一种僵化死板,一旦历史被套入框架,历史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变成了一种符号、象征。
2.范式转换问题。
一方面当今有革命史范式向现代化史范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对上世纪过度的阶级斗争理论纳入历史的调整,这一转换使得近代史上众多事件、人物得到重新定位与评价,也使得一些事件逐渐淡出史学研究;但另一方面,革命史范式自己也在悄然转型,十多年前,以南开大学李金铮老师为首的一批学者,运用“新革命史”的理念方法,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展开新的思考与研究,有学者提出成为“新中共党史”范围更为合理,依照这个视角,笔者认为未来还可能有“新北洋军阀史”“新国共关系史”“新农民史”众多提法,实际上暗含视角的转换,单一的主体被扩大到多元,关注底层,关注过程.3.解构与重建的问题,包含新文化史、新社会史、后现代等等一系列新的提法和理论。
关于此,之前提到过一些,在我个人看来,仍是采用一些的新的视角、观念、概念、理论方法,来对旧有认知进行新的解读,尤其是引入西方社会科学理念来尝试解决一系列问题尤为鲜明,新文化史则是借用文化角度来反映出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联,以某种文化现象来反映出社会变迁,以小见大,近些年许多著作也体现出这一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
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的历史应如何细分为若干阶段、若干时期的问题。
本文中对这个问题的建议是把中国近代史分成七个阶段:在太平天国起义发动前为第一个阶段,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为第二个阶段,此后直到中日战争为第三个阶段,中日战争后到义和团起义与八国联军之役为第四个阶段,第五个阶段是同盟会成立前的几年,由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是第六个阶段,最后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间就是第七个阶段。
为什么要进行分期?为什么要这样分期?以下将提出一些说明。
这些说明和这个建议本身是否恰当,都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
问题的提出我所看到的较早出版的一部近代历史教科书(李泰芬:《新著中国近百年史》,1924年)把辛亥革命以前的历史按照皇位的更迭而分成“道光时代”、“咸丰时代”、“同治时代”等,对于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也同样依照北洋军阀的当权者的更换来划分时期。
——当然,这样的分期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也有别的书用另外的办法来分期。
例如有一种旧的教科书(孟世杰:《中国最近世史》,1926年)把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前称为“积弱时期”,把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称为“变政时期”,而把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共和时期”。
这种分期方法也是不足取的。
这样地划分时期,并没有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本质的东西。
用资产阶级的观点和方法不能正确地说明近代历史,往往只是看到历史发展中某一片面,而忽略了许多带有重大意义的历史现象。
例如上述的那种把鸦片战争至戊戌维新前的时期称为“积弱时期”的看法,很分明地,是把发生于这一期间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成长等看做是不关重要的事情。
许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包括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历史的书在内)放弃了分期的办法。
它们逐一地叙述中国近代史中的若干突出的主要大事件,而在叙述每一大事时,附带述及与之有关的前后各方面的事情。
这种叙述方法大致上可说是类似于“纪事本末体”的方法。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要展望一个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恐怕是做不到的,展望几十年都很难,这里只能就目前研究中感到的几个问题谈点想法。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
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
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
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
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
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
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
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
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
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
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
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近年来史学界有个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对于多年来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为基本线索的“三次革命高潮”的体系提出了不同意见。
其中较著称的是以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为基本线索的“四个阶梯”的体系;这显然是一种重视资产阶级运动的看法。
而在最近一次中国近代史体系讨论会上,则迳提出应以近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1]①这个讨论势必涉及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看法。
在早期,根据鸦片战争后新式工业的发展,经济史学界原是以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及其成败为研究的着眼点的,老一辈学者有不少论述中国工业化的著作。
[2]②三十年代,人们开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到四十年代,一种定型的看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向下沉沦的社会,“九一八”以后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七七”以后更是半个中国沦陷,国亡无日。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也是日益凋蔽,谈不上发展。
有发展的,如建立新式工厂、修筑铁路等,只是反映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商业、银行的繁荣则是属于“畸形发展”;民族工业虽有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亦必迅即陷入“破产半破产”的境地。
直到七十年代,一些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著述,大都给人以一片凄凉、每况愈下的感觉。
这种历史观,可称之为沉沦观。
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中也有类似的看法。
他们叫做“不发展的发展”(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即中国的不发达的状况是日益加深了。
不过这些论著主要是分析中国经济不发达的原因,而不是写历史。
[3]①更多的西方和日本学者,是把近代中国看成是一个开始近代化(他们一般称“现代化”)的过程,尽管其道路艰险,以至是失败的。
近二三年,国内也兴起了用近代化理论或者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趋向,还专门召开过这方面的研讨会。
[4]②近代化与沉沦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中国近代史复习论述题思考题
一.导言1.中国历史段限怎么划分?①中国古代史:前21世纪-1840年②中国近代史:1840-1919③中国现代史:1919-1949④中国当代史:1949-至今2.从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等多重角度,分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从汉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
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思想与文化上,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严重抑制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致使整个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一片沉寂。
(4)社会结构上,实行的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强,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对外关系上,清朝统治阶级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致使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产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二.第一章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主要是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战后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第一是运用理论的局限。很多的历史学家在分析和探讨近代史分期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从整个历史全局笼统地来进行某一个或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研究,这样就会忽视细节,研究的内容的结果也就不太精确了。
第二是研究内容的局限。五十年代的这场讨论,加强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研究,也很好的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特别是“三次革命高潮”及后来的什么“八大事件”的总体概括,在当时肯定是具有先进意义的,可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到了后来这样的概括也就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关于其他的分期标准还有金冲及提出的“以生产方式的表征和阶级斗争的表征相结合作为分期标准”;李荣华提出的“通过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全面考察,以其表现出的特点作为分期的标准”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到了现在,还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分期标准。
以上这些,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标准及划分阶段的讨论,主要代表就是胡绳、孙守仁、金冲及等人物。在他们的带动下,五十年代期间,展开的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体现出某些局限性。
这场讨论是以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号中,胡绳首先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为开端的。解释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关系到如何分清近代史体系问题,并且胡绳把分期问题的讨论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文革前(1954年—1957年)以分期问题为讨论主题,另一个是文革后以基本线索为讨论主题。对于近代史的分期问题,许多历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分期标准,从而也就产生了各异的分期的划分阶段。
胡绳提出“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作为划分的标准”,他提出的以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为“三次革命高潮”。并且他还提出了具体的七个历史阶段:1840-1850年,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64—189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形成时期;1895-1900年,近代史的第二次革命高涨时期;1901-1905年,资产阶级同盟团体开始革命;1905-1912年,政权让位给袁世凯(第三次革命高涨时期);1912-1919年,资产阶级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看法
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看法孔飞力教授在其著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研究了中国晚清时期的团练、地方武装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并运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以及政治学关于权力和政治结构的理论,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在国内外一直是一个争议,有学者将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也有学者将186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作为其开端,还有的学者将1911年辛亥革命作为其开端。
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论断,也有很多的论据论证,而孔飞力教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深入的,细致的,更是严密地从多方面去论证他的观点——以1864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比1840年更适合。
(一)民兵制度的重要性历史学家雷海宗在他的专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提出,中国曾有一段时间是处于无兵文化的,而这样的处境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我们抵御外部敌人的能力是脆弱的。
这夸大了传统中国民与兵的分离。
传统中国的民和兵不是绝对分离的。
在西魏和北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国家民兵制度——府兵制,其中广泛分散的后勤部队和受中央控制的作战部队的分离,影响了从明到清时期军事制度的发展。
在唐代,它使军事力量和平民经济的一体化成为可能;这一制度旨在剥夺地方指挥官的主动权和独立性。
明清时期出现了世袭驻军制度,平民和军事家庭之间有正式区别,体现了士兵和平民间的彻底分离,但世袭驻军制度也体现了民兵的某些特征,特别是把不变的军事责任加于某种村社,并把这种村社作为与主要作战指挥部分离的后方勤务单位对待时更是如此。
在国家民兵之外,还存在不是国家活动产物的民兵制度和军事化类型,他们和国家的关系是不明确的或公开对抗的。
1796年发生在湖北、陕西、四川交界地的白莲教“叛乱”就是一种公开与国家对抗的军事化类型,而当时,清朝政府第一次以民兵为主力去镇压。
浅析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11浅析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葛 欣 张 潭【摘 要】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一直在我国学界存在,就其划分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简要的综合分析各家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说法,并且笔者也会提出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呈现,能够为我国中国近代史研究尽一丝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 分期问题 观点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主流观点中国近代史在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地位,对其能够进行客观准确的认识,将对研究这段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要对这段历史有整体把握,就首先对其基本情况和起止时间有深入认识。
当前,无论是在教材还是普及性读物中,中国近代史是自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这一百一十年间,也就是自1840年到1949年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划分方式是从中国社会性质来对近代史进行划分的。
从历史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正式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
在激烈的世界涡流当中,中国开始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所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间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两大矛盾。
而这种社会状态直到中国人民共和国才得以改变。
当然,近代和现代史的划分除了以社会形态进行区分外,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从时间上来看,当中国宣布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时,近代已经成为历史,中国正式步入现代史。
二、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其他观点及笔者看法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下面,笔者就简要叙述一下一些与主流观点持不同意见的观点。
部分学者不赞同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这一观点。
因为在历史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步入了近代。
这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将明清之际或是1644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为合理,因为这一时期正好与世界近代的开端,也就是十七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契合。
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和感想
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和感想一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思考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奋斗史。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开始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也正是这段屈辱的历史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中国应走道路,使中国再次走上富强的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对抗、中西社会冲突的帷幕,中国自此走上世界舞台,开始有了世界的概念,萌发了“师夷”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要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当时只落后无知,虽然当时帝国列强打开了我国大门,使我国饱受侵略和屈辱,但也正因如此中国才看到世界的发展,为以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我们尚处于封建社会,外国列强的入侵打开了中国大门更开始慢慢更改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中国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一条符合民心的道路。
同时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同样告诉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签订的一次又一次的不平等条约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我们的不强大,因为我们政府的无能。
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我们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中国成为越来越多的资本主义国家猎取的对象,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越来越多。
强迫中国签定不平等条约的,先后有英、俄、法、美、德、日等十多个国家。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通过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各国割取了中国大片领土,强索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攫取和控制了在华的种种特权。
中国近代史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近代史的问题与思考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一段很特殊的历史,中国社会在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走上了一条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今天,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又处在我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上。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如何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是今天历史工作者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不能认识过去,就无法把握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发展道路,正是与当时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错误认识有关本文拟就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人。
中国近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着重强调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是中华民族的斗争史,革命史,着重于宣扬资本主义国家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强调中国近代革命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方面,将单命等同于斗争。
但是,仅仅把八十年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解释为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无法涵盖这段历史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当对中国近代这段历史从整体上予以深刻的反思和认识,否则,既无法企向揭示中国近代史的深刻内涵,也无法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我认为,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斗争史,更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进步史;近代中国革命不仅有中国人民的斗争和及抗,更有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而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种发展和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近代是中国打破闭关自守的局面,融入全球一体化潮流的开始。
尽管国门的洞开不是中国人自我意愿的体现,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毕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顺应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划时代的进步。
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在当时具体的国情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延迟,甚至无法实现2、中国近代是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开始,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开端。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意见和建议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波折的历史时期,它涵盖了从晚清末年到现代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然而,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中国在近现代史上所犯下的错误。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许多外部侵略和内部分裂,导致国家长期处于动荡状态。
同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封建主义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官僚主义腐败削弱了政府效能等。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反思这些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
其次,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说明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在实践中,中国的教育事业长期存在诸多问题,如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以提高全民素质和推动国家发展。
第三,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闭状态到开放状态的转变,并逐步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然而,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例如,中国在某些领域仍然依赖进口技术和产品,并且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并制定更加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政策。
第四,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现代史中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作品。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文化的流失和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并制定更加完善的文化政策,以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最后,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
在近现代史中,中国遭受了许多外部侵略和压迫,但也得到了许多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思考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思考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思考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应该尽量客观科学,但由于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十分屈辱的一页,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也掺杂了太多名族情感,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分期显得不够客观科学,因此积极探究站在历史发展角度思考的中国近代史分期十分重要。
1.中国近代史分期依据新思考八十年代时期,中国近代史分期分歧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近代两个阶段具体划分时间。
传统的观点将鸦片战争看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他们认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自此开始,因此鸦片战争应该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关于中国近代史两个阶段的具体划分问题的主流观点是基于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性质思考的,以毛主席所说的一段话为主要依据。
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至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毛主席还说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本文所阐述的近代史分期观点将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思想体制变革作为近代史两个阶段划分的主要线索。
义和团一直都被视为中国近代史分期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然而李时岳对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新思考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思想相对陈旧,没有打破中国封建思想的禁锢,因首先否定了义和团运动应当作为中国近代史分期中的一个重点历史事件这一观点。
中国封建体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很大,其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中国封建体制本身没有错误,中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的这种封建政治体制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国封建政治体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也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封建政治体制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需求了,中国封建体制与群众的矛盾在逐渐积累加深,到中国近代时期,国际政治及经济局势重新洗牌,中国封建体制本已经是危楼高筑,在国际局势的影响之下,封建体制变得摇摇欲坠,国人也开始认识中国封建体制的落后并不段引进新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有头有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史’,不需要在说到1840-1949年的历史时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
”胡绳同志这个建议非常重要。
事实上早在50年代,如荣孟源、李新、刘大年等,就讲过这个意见。
但是由于那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意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在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概念,至今仍有很不相同的认识。
一般来说,是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大学历史系一般以1919年为界限,分设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学生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知识,大约以此为依据。
十几年前,史学界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叫中国现代史学会,聚集在它周围的大多是以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学者。
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在哪里?学者们的意见可能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把1949年后的某一时期也算在内。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包括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以及通俗读物,大多数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绝大多数以1919年为上限,有的则起于辛亥革命(台湾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都以辛亥革命为上限)。
有一派学者有不同见解。
他们认为,应该把1840-1949年这个时期的历史都称作中国近代史。
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其理论依据在于,要阐明中国近代史所涵盖的那个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他们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那以前,中国是一个与外部世界来往不多的、独立发展的封建社会。
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和主权受到很大损害,而且随着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种损害变得越来越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思考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应该尽量客观科学,但由于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十分屈辱的一页,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也掺杂了太多名族情感,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分期显得不够客观科学,因此积极探究站在历史发展角度思考的中国近代史分期十分重要。
1.中国近代史分期依据新思考
八十年代时期,中国近代史分期分歧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近代两个阶段具体划分时间。
传统的观点将鸦片战争看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他们认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自此开始,因此鸦片战争应该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关于中国近代史两个阶段的具体划分问题的主流观点是基于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性质思考的,以毛主席所说的一段话为主要依据。
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至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毛主席还说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本文所阐述的近代史分期观点将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思想体制变革作为近代史两个阶段划分的主要线索。
义和团一直都被视为中国近代史分期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然而李时岳对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新思考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思想相对陈旧,没有打破中国封建思想的禁锢,因首先否定了义和团运动应当作为中国近代史分期中的一个重点历史事件这一观点。
中国封建体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很大,其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中国封建体制本身没有错误,中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的这种封建政治体制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国封建政治体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也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封建政治体制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需求了,中国封建体制与群众的矛盾在逐渐积累加深,到中国近代时期,国际政治及经济局势重新洗牌,中国封建体制本已经是危楼高筑,在国际局势的影响之下,封建体制变得摇摇欲坠,国人也开始认识中国封建体制的落后并不段引进新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
封建政治体制从中国历史的舞台退出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中国的半封建化过程中,封建体制的落后导致国内统治者的主动或被动改革,以及有识人士为国家强盛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再加之封建体制落后导致的中国国力的衰退,列强膨胀的资本输出需求迅速瞄准地大物博但毫无反抗之力的中国,在众多因素之下,中国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悄然而至,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中国的半封建化发展是封建社会落后的必然后果,因此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不应该局限于中国的半封建化或者是中国的半殖民化,而应该从历史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以物竞天择,推陈致新的思想看待中国近代的变化。
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依据就不再是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而应该从历史事件发生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更新角度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分期。
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分期思想中掺杂了太多名族情节,但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应该是对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的探索,而不是以名族价值观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进行价值及意义的评价。
2.中国近代史分期
鸦片战争是否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学术界也有很大的争议,但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近代史两个阶段的划分进行探究。
首先,中国近代史整个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有很多,根据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近代史产生的影响不同,持不同中国近代史分期思想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两个阶段的具体划分就不同,本文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更新及
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分期。
一九零一年前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中国近代史两个阶段的具体划分时间应该以一九零一年为界,即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零一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时期,一九零一年至一九四九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后半段时期。
根据中国近代史的总体性质思考,一九零一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及中国与国际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一九零一年,中国与国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谋取利益的冲突越来越严重,随着矛盾的加剧,西方列强之间也发生了战争,列强控制侵占中国的局面开始变得不稳定,中国打破列强控制也从此开始。
一九零一年之前,中国对列强侵占国土的反抗大部分是为了保护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的独立统治权利。
这些对西方列强的反抗都是基于传统的封建思想基础之上的,而一九零一年之后,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了依靠中国封建体制根本不能与强大的西方列强抗衡,中国开始内部改革,强大自身的经济,革新中国文化,全面积极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甚至文化,中国的革新运动也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自一九零一年开始,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更新全面开始。
在俄国,共产主义诞生,国际政治体制格局发生变化,共产主义的思想很快也影响了中国,中国在国际矛盾政治、经济、文化的漩涡中也不断学习,不断觉醒,中国的学习与掘新之路自此开始。
一九零一之后,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在人们的觉醒中被淘汰,新的文化影响着中国政治及经济的发展,中国新思想及新文化诞生。
一九零一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一九零一年应该作为中国近代史前后两个阶段的划分年限。
结束语: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人们反省与深思的问题,因此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想要更好的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就应该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进行科学的划分,因此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