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 森 《梦的解析》 《性欲理论三讲》 《精神分析引论》 《自我和伊特》、 《抑制、症状和焦虑》
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观点
本我——处于潜意识中,主要通过遗传获得, 包括先天的本能与欲望。本我中所有的本能 都收“快乐”原则支配,活动不受理智与逻 辑法则的约束。 自我——人格中多半能意识到的、理性和适 应的部分,介于现实世界和本我之间,其作 用既能满足本能的需要,又使其符合现实的 社会规则,以免自身受到损害。 超我——以道德性和理想主义占支配地位为 特征,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主要概念:
直接强化——学习者的行为本身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班杜拉的重要概念。通过观察别人 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如 榜样学习,标兵)幼儿园里就是贴小红花,小贴片。
自我强化——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 件能加以控制的信念。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 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与自我 能力感同义。与人的行为动机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人 们通过判断自己的能力来对自己将来的行为做出期 待。
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的创新——不把 人格与道德品质的形成仅限于生理的 驱力,而是注意了自我作用与社会文 化的影响;
其发展也不决定与早期经验,人的心 理社会发展是伴随终身的,每一个阶 段都有自己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提 示每一阶段的教育要关注自己的核心 问题。
三对主要矛盾:
信任对不信任——婴儿认为他们周围的世界 是安全且充满关爱的,或是相反。
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感)
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 本途径
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 要途径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 就的机会与舞台(提高自我效能感)。
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 榜样(为了有利于儿童的观察学习)。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 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学习 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即学习 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 的观察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主要观点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 制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 化)
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 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 内容
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 性的
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 要影响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 养
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 经验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阿尼玛是男子个性中 女性的成分。 阿尼姆斯是女子个性中男性 的成分。 他们分别使人具备了异性的特征, 并提供了理想化的异性形象与恰当的交往模 式。
阴影——是人格中最隐蔽、最黑暗的部分, 与本我类似(本能与欲望)包含着人类远祖 具有的一切兽性冲动,人格面具就是为了与 它对抗才产生的。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人处于种种矛盾的生存状态中;
人类产生了与动物生理需要不同的社 会性的五大心理需要——关联的需要 ; 超越的需要; 寻根的需要; 同一感的需要;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埃里克森的人格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生殖对停滞 自我整合对绝望
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 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 冲突,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Fra Baidu bibliotek特斯
他们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以 “强化——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 通过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与模仿而 获得的。即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 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 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 进行学习的。
三、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柯尔伯格 L.Kohlberg 皮亚杰指出了儿童如何从我向主义转变为自 我中心主义。 我向主义——唯我论,儿童把世界看做是由 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和经验组成的。 自我中心主义——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儿童把他人感知为存在的、 有意志的、和他们自己是分开的。认为儿童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这现象, 称为自我中心主义(或称自我主义)。
荣格的人格构成观点
意识
个人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原型 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阿 尼姆斯、阴影
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创新)——就是一种代 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 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 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 识的支柱。
人格面具——指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在不 同情景下戴上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角色以 及维持与别人的良好关系。
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种 经典理论; 识记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 论的基本概念;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 的关系;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 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 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 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 岁)
皮亚杰对学前儿童教育的观点
教育者应当帮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 并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
自主对羞愧——幼儿学会把自己看做一个个 体,或因为自己渴望独立的冲动而感到羞愧。 儿童通过说“是”或“不是”来确立自己的 权力。如果儿童没有获得情感的自主性,他 们获得的就是羞愧感。
主动对内疚——儿童学会检验自己的力量和 能力,或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内疚。
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主要观点 :
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观点
本我——处于潜意识中,主要通过遗传获得, 包括先天的本能与欲望。本我中所有的本能 都收“快乐”原则支配,活动不受理智与逻 辑法则的约束。 自我——人格中多半能意识到的、理性和适 应的部分,介于现实世界和本我之间,其作 用既能满足本能的需要,又使其符合现实的 社会规则,以免自身受到损害。 超我——以道德性和理想主义占支配地位为 特征,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主要概念:
直接强化——学习者的行为本身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班杜拉的重要概念。通过观察别人 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如 榜样学习,标兵)幼儿园里就是贴小红花,小贴片。
自我强化——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 件能加以控制的信念。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 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与自我 能力感同义。与人的行为动机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人 们通过判断自己的能力来对自己将来的行为做出期 待。
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的创新——不把 人格与道德品质的形成仅限于生理的 驱力,而是注意了自我作用与社会文 化的影响;
其发展也不决定与早期经验,人的心 理社会发展是伴随终身的,每一个阶 段都有自己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提 示每一阶段的教育要关注自己的核心 问题。
三对主要矛盾:
信任对不信任——婴儿认为他们周围的世界 是安全且充满关爱的,或是相反。
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感)
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 本途径
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 要途径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 就的机会与舞台(提高自我效能感)。
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 榜样(为了有利于儿童的观察学习)。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 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学习 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即学习 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 的观察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主要观点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 制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 化)
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 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 内容
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 性的
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 要影响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 养
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 经验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阿尼玛是男子个性中 女性的成分。 阿尼姆斯是女子个性中男性 的成分。 他们分别使人具备了异性的特征, 并提供了理想化的异性形象与恰当的交往模 式。
阴影——是人格中最隐蔽、最黑暗的部分, 与本我类似(本能与欲望)包含着人类远祖 具有的一切兽性冲动,人格面具就是为了与 它对抗才产生的。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人处于种种矛盾的生存状态中;
人类产生了与动物生理需要不同的社 会性的五大心理需要——关联的需要 ; 超越的需要; 寻根的需要; 同一感的需要;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埃里克森的人格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生殖对停滞 自我整合对绝望
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 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 冲突,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Fra Baidu bibliotek特斯
他们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以 “强化——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 通过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与模仿而 获得的。即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 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 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 进行学习的。
三、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柯尔伯格 L.Kohlberg 皮亚杰指出了儿童如何从我向主义转变为自 我中心主义。 我向主义——唯我论,儿童把世界看做是由 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和经验组成的。 自我中心主义——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儿童把他人感知为存在的、 有意志的、和他们自己是分开的。认为儿童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这现象, 称为自我中心主义(或称自我主义)。
荣格的人格构成观点
意识
个人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原型 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阿 尼姆斯、阴影
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创新)——就是一种代 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 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 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 识的支柱。
人格面具——指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在不 同情景下戴上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角色以 及维持与别人的良好关系。
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种 经典理论; 识记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 论的基本概念;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 的关系;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 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 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 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 岁)
皮亚杰对学前儿童教育的观点
教育者应当帮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 并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
自主对羞愧——幼儿学会把自己看做一个个 体,或因为自己渴望独立的冲动而感到羞愧。 儿童通过说“是”或“不是”来确立自己的 权力。如果儿童没有获得情感的自主性,他 们获得的就是羞愧感。
主动对内疚——儿童学会检验自己的力量和 能力,或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内疚。
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主要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