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最新课件
这种控制体系一旦实施,就要求所有的银行都根据其基础货币额 来保持最小的比率。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将通过控制现金余额来实现。至 少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控制的本质是使货币供给受到或多或少的直接控 制,而不需要通过尽力操纵利率水平去影响货币需求。
B = R+C ;R = rd . D +rt .T +E ; C = c ·D ; T = t ·D ; E = e ·D
货币供给理论 最新
11
五、模型研究的意义:
(1)m和B的增量
相应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2)货币供给增长率+ 货币乘数
央行应增加多少
货币基数,从而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数量依据。
货币供给理论 最新
由上表可导出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
货币供给理论 最新
19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
产
负债和资本项目
得:
对政府债权A1
通货B1
对商业银行的债权A2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
国际储备资产A3
款B2
其他资产A4
政府及财政存款L1
对外负债L2
其他负债L3
A1 + A2 + A3 + A4 − L1 − L2 − L3 − L4 = B资本项目L4
货币供给理论 最新
16
基础货币定义(通俗): 是银行体系能够以之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
基础货币特点
➢是中央银行的净货币负债
➢流动性很强,持有者能够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 分
➢运动的结果能够产生出数倍于本身量的货币
➢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并且通过对他的控制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三章: 货币供给
第十三章货币供给案例13-1: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货币供给状况及金融宏观调控一、基本原理(一)金融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性1.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是一国政府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
宏观调控主要依托于一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和协调。
对货币政策来说,如何实现货币供给的合理、稳健是保证货币供求的真正、持久平衡和实现整个宏观调控有效的关键所在。
2.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要走市场化路子,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走向市场化,才能充分运用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功能,通过企业的市场反应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结构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反过来,一国金融宏观调控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尤其取决于一国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二)金融宏观调控具有复杂性1.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难度要有充分认识。
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加速发展时期,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有其特殊的复杂性,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有个过程。
所以在具体实施中的手段运用、成本与收益、目标之间以及短期长期等方面必须做出合理且可行的权衡。
2.宏观调控从表面看来是央行和财政当局的事,实际上它牵涉到方方面面、上下左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资源利用、投资项目审批和清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保护环境、企业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等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说,宏观调控不仅是中央的事,不仅是财政银行高层的事,它对地方、部门和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和压力,也是机遇和动力。
3.要用积极的办法科学合理地进行调控。
要坚持实事求是,对症下药。
宏观调控中要注重“调整结构”,不要“只压总量”;要“点刹车”,不要“急刹车”;要“切一刀”,不要“一刀切”。
要做到全面分析,准确把握,顺势而为,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狠抓落实。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
货
币
银
行
学
货币需求
第十三章 (二)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M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rb表示债 券的预期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表示物价水平的 预期变动率,也就是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W表示非人力财 富占总财富的比例,Y表示名义恒久性收入,u表示影响货币需 求的其他因素。
1 ⋅ dp , w, Y, u) M = f(P, rb , re , p dt
金融学院
货
币
银
行
学
货币需求
第十三章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一)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货币需 求。这一货币需求的数量主要决定于收入的数量,且与收入的 数量成正比。 (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为应付那些意料之外的支出而产生的货 币需求。这一货币需求也主要决定于收入的数量,而且也与收 入的数量成正比。
金融学院
货
币
银
行
学
货币需求
第十三章 五、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
195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 一文,以货币需求理论的形式,提出新货币数量说。 (一)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总财富 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是制约人们货币需 求量的规模变量。但是,由于总财富无法用货币来加以直接地 测量,因而它以恒久性收入为代表而成为货币需求函数中的一 个变量。
币
银
行Leabharlann 学货币需求第十三章
2、预防动机:应付经济生活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意外支出、 收入波动等。 一般人们实际持有量比之与其需求量总会多一些。 3、投机动机:将货币用于投资活动,涉及货币的贮藏功能。 4、三种动机与货币职能间的关系 交易动机首要,源于货币的基本职能。 贮藏手段孕育投机动机,预防动机。
货币供给理论
供给问题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问题,历来受到各国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高度重视,也是各国经济学家一直的重大课题。其原 因皆在于货币供给是否适当会直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货币供给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不足又 容易引起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和 谐社会的时期,讨论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问题,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谢谢观看
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货币供给问题时,大多其结果,无论是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主张,还是现代货 币学派的“单一法则”主张,无论是货币供给“外生论”还是货币供给“内生论”,都非常重视控制货币供给的 结果,以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性。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布伦纳、梅尔兹等货币供给理论的名家重点研究了 影响货币供给结果的因素,他们在选择影响货币供给因素方面取行了重要的成果,这为后来的货币给研究提了重 要的依据和指引,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乔顿模型,该模型集中反映了各个主要因 素对货币供给的重要影响,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了解和研究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随着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日益 复杂,也随着对货币供给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各个因素对货币供给影响的过程。后凯恩斯学派 的学者大力主张货币“内生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的一个应变量,不是货币管理当局能够任意改变的。 英国当年的《拉德克利夫报告》以及格利、肖、莫尔等人都对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主要内容
证指数与货币供给之间缺乏相关关系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 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 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 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 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
宏观经济学第13章
Phillips 曲线
四、反通货膨胀与牺牲率
•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 政策制定者可以紧缩总需求, 使失业率高于自 然率水平. • 牺牲率:是每减少一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 GDP 增长百分点.
• 尽管估算的差别很大,但一般是5左右,即减少1%的通货膨胀, 牺牲5%的GDP增长.
• 假设政策制定者希望把通货膨胀从 6%降到 2%. • 如果牺牲率是5, 那么降低 4 个点的通货膨胀将导致 45 = 20 个点的 GDP 牺牲. •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变动1%会引起GDP反向变动 2%。 • 由此得到:通货膨胀降低1%,则失业率上升2.5%。 (π和u反向变动)
Y = Y +α( P–Pe )
,α>0
以上三种模型意味着:
• 三种总供给模型:
• 粘性工资模型 • 不完全信息模型 • 粘性价格模型
• 一、粘性工资模型(sticky-wage model)
• 1、 工资粘性的原因: • (1)名义工资由长期合同确定,假设企业与工人在 并不知道将来价格实际情况的条件下通过谈判确定了 名义工资 • (2)工人与企业之间隐含的协定限制了工资的变动 • (3)演变缓慢的社会规范余与公正观念也影响了工 资的变动
AS2
e
长期物价 水平上升 短期物价 水平上升
P3=P3e P2
e P1=P=P1e 2e P1 1 =P
•
C
AS1
•A
•B
AD1
短期产 出波动
AD2
收入、产出 Y
Y1= Y2 Y Y1=Y3
未预期到的货币扩张
总 供 给
第二节 通货膨胀、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
• 菲利普斯曲线就是描述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 模型。重要的是,描述失业与通货膨胀取舍关 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实是表示短期总供给关系 的另一种方法 一、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
货币供给理论PPT课件
1C t M 2B•m 2B•
rdcert•t
上式为广义货币供给模型。
02.01.2021
.
6
上述分析表明,不论货币定义如何,若以m表示货币 乘数,货币供给理论都以下式作为推理的出发点:
MB•m
货币供给理论试图通过一种货币供给函数来表明名义 货币供给量与一般金融因素、非金融因素及各种外生 变数之间的关系,这种函数既要包括各主要的决定因 素,又要陈述这些因素的因果关系。正因为如此,当 代货币供给理论虽然仍以货币乘数为出发点,但其重 点则放在阐明各项具有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及其与货币 供给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因而,我们将介绍当代西 方各种货币供给理论,并对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决 定因素进行分析。
02.01.2021
.
8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分析
弗里德曼—施瓦兹将现代社会的货币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 货币当局的负债,即通货;二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即银行存 款。若用M、C、D分别代表货币存量、通货和银行存款,则有 下式:
M= C + D
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又有: H = C + R 其中H是基础货币, R是存款准备金。
02.01.2021
.
7
第二节 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J劳,他在《关于货币的考察》 一书中提出了信用创造货币货币失去经济发展的观点。该项观点 与以后的麦克鲁德和韩提出的信用创造说一起为货币供给理论的 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总的来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偏重需求理论研究, 而轻视了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主义的兴起和货币政策日益被人们 所重视,促使供给理论的迅速发展。许多经济学家借助数量方法 以演绎和论证货币供给函数,由此对决定货币供给量的诸多行为 变数及货币政策效果进行系统性分析,以阐明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机制。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货币主义和凯恩斯学派都有卓越成就。 特别是货币主义视货币供给函数的性质是稳定可测的,认为货币 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因而提出了外生 的货币供给模型。而以托宾为首的后凯恩斯学派,则视货币供给 函数的性质极不稳定,认为货币供给量是多变的经济状况与经济 过程的内生变量,因而提出了货币供给内生模型。
13(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失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有两种表现形态: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大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小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市场总需求被定义为经济社会(一国家或一地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既定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
与总需求相对应,市场总供给被定义为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关系:(1)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2)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3)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4)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关系图:(市场总供给)(市场总需求)(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由图知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进一步说,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表现市场供求均衡与否的物价水平波动也可以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经济决定金融的基本原理出发,市场均衡决定货币均衡,但与此同时,货币均衡对市场均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货币供给出发,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会形成更多的市场总需求(第十四章会讲),需求拉动供给,如果此时一国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则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市场总供给伴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市场供求在一个更高的产出水平上达到均衡,不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二、国际收支差额与货币均衡
(一)国际收支差额 1贸易账户差额 贸易账户差额是包括货物与服务在内的商品、服务进出口之间的差额,等于商品 和服务出口-商品和服务进口。如果差额为正,称为贸易账户顺差;如果差额为 负,称为贸易账户逆差;如果差额为零,则称贸易账户平衡。2经常账户 差额 贸易账户差额加上收益账户差额和经常转移账户差额即为经常账户差额,因此, 经常账户差额的变化受其子项目差额的影响。如果差额为正,则经常账户盈 余,称为顺差;反之,如果差额为负,则经常账户赤字,称为逆差;如果差 额为零,则经常账户平衡。 3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际收支总差额是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净误差与遗漏。 总差额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指标,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 差指的就是总差额。
3-29
(二)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对该国的货币供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1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将会增加货币供给。相反,如果一国国 际收支出现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一般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但是,中央银行不承担维 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并不等于说它不干预外汇市场,当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某种政策目标 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就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或收缩。 2国际收支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贸易账户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贸易顺差时,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货币当局投放本国货币,外 汇储备增加,货币需求扩大;反之,贸易逆差时,外汇收入小于外汇支出,为了保持 汇率的稳定,货币当局投放外汇,回笼本币,外汇储备减少,货币需求减少。 (2)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资本流入,将增加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反之,将减少对本国货币的需 求。 (三)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对该国的市场总供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主 要的是贸易账户差额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中,有支出法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GDP=C+I+(X-M)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第13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3
第四篇 宏观均衡
一、制止通货膨胀的“平衡观”
从上世纪30年代末直至1997年,中国一直处于通 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 问题是把“平衡”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 胀”。
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懂得,通货紧缩也是极具危害 的不平衡观。
⑴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 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增 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 格总水平的上涨; ⑵待潜在的资源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供给 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 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⑶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 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 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10
第四篇 宏观均衡
2.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1)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C、投 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D, 则: D=C+I+G+X
(2)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
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 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于银行贷 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 掌握也适当。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1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第二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金融学》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22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二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应该包括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货币供给影响经济的理论及控制货币供给的理论,但一般所谓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这也是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给与供给体系全社会的流动性增加还是减少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结果,同时社会公众的消费、投资行为也对流动性形成产生了影响,因此,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决定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货币供给概念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来定义。
从动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及其过程。
从静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性资产的总量。
二、两极银行体系下货币供给主体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时代,货币供给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承担的,这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普遍模式。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源头,即基础货币的创造,以及整个体系货币流量、流速与流向。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调控下,进行信用创造,即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基于两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过程由上述货币供给过程可知,现代货币供给是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机构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体系。
四、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货币定义按口径依次加大的顺序可划分为M0、M1、M2、M3等几个层次。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创造一、中央银行概念1.央行含义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全国金融机构或组织、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2.央行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垄断性。
货币供给原理
货币供给原理
货币供给原理是指在市场经济中,货币的供给量对经济发展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的理论。
根据货币供给原理,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刺激经济发展并提高物价水平,而货币供给的减少则会抑制经济发展并降低物价水平。
货币供给原理的核心观点是,货币供给的变化会通过影响市场上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货币供给原理的基础是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货币作为经济交易的媒介和价值尺度,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的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需求和政策制定的。
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手中的货币余额增加,因此他们可以更多地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时,市场上的货币需求相对不变,货币的过剩引发了需求上的溢出效应,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减少,人们手中的货币余额减少,购买力下降,经济活动受到抑制。
此时,市场上的货币需求相对不变,货币的供不应求导致货币的稀缺性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
货币供给原理说明了货币供给与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
然而,过度增加货币供给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过度减少货币供给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
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权衡稳定经济和保持物价的双重目标,以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
《货币供给理论》课件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供应过多会导致物价 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控制货币供应量是预防通 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增 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货币供给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01 货币供应稳定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 02 货币供应过快增长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
衰退时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03
货币供给理论的演变
古典货币供给理论
总结词
古典货币供给理论强调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认为货币供给应由国家控制,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
详细描述
古典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作为交换媒介的便利性,强调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 该理论主张货币供给应由国家控制,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THANKS
感谢观看
货币政策与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 响
随着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对 传统货币供给理论提出了挑战,需要深入研 究绿色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
货币政策与绿色金融的协 同
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绿色金融的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货币政策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
,推动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基础货币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反之则减少。基础货币是 货币供给的源头,对货币供给有直接影响。
基础货币的控制手段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 场操作等手段,来调控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
01 商业银行信贷定义
指银行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贷款,是银行利润的 主要来源之一。
货币政策操作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理论》课件 (2)
文章编号:1007-967X(2020)04-53-03硫精矿中铁含量测定方法的探究∗杜维琴(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辽宁抚顺113321)摘㊀要:采用重络酸钾容量法测定硫精矿中铁的含量,用盐酸㊁硝硫混酸溶解试样,在盐酸溶液中,用二氯化锡将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然后加入二氯化汞溶液,并以氧化过量的二氯化锡,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用重络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浅绿色变为紫色为终点.讨论了溶解样品时酸的选择,氧化还原温度的控制,二氯化锡还原三价铁的溶液温度㊁体积的控制以及氢氧化铵沉淀铁时的用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选择了最佳测定条件.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快速㊁检测数据稳定等特点,填补了中色红透山硫精矿中铁含量捡测技术的空白,并且在检测分析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关键词:硫精矿;还原;颜色变化;铁含量中图分类号:O655.2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1㊀引㊀言硫精矿是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红透山)对外销售的主要产品之一.检验产品中元素的含量,结果的准确度直接影响销售.铁作为硫精矿中的重要分析元素,检验方法尤为重要.随着硫精矿销售市场的需求,当硫精矿中(F e%+S%)ȡ90%时,用户才能购买.一段时间,中色红透山的硫精矿销售十分困难,而且,一旦销售出去的硫精矿,达不到用户要求指标时,将面临退货,这样将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指导选矿生产提高硫精矿中铁含量的指标,疏通对外销售硫精矿的渠道,我们研究了硫精矿中铁含量的测定方法.目前,硫精中铁含量的测定,一般采用国家标准方法G B/T2463.2-2008,即三氯化钛 重络酸钾容量法进行测定,此法虽准确可靠,但操作繁琐,费时.本文采用重络酸钾容量法测定硫精矿中铁的含量,用二氯化锡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然后加入二氯化汞溶液,并以氧化过量的二氯化锡,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用重络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浅绿色变为紫色为终点,根据消耗的重络酸钾标准溶液以及称取试样的质量,计算出铁的含量.2㊀方法原理试样用盐酸和硝硫混酸溶解后,用氢氧化铵沉淀铁,将沉淀的氢氧化铁溶于盐酸后,用氯化亚锡还原铁,然后加入二氯化汞,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用重络酸钾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式如下:2F e3++S n2++6C l-ң2F e2++S n C l2-6S n2++4C l-+2H g C l2ңS n C l2-6+H g2C l2ˌ6F e2++C r2O2-7+14H+ң6F e3++2C r3++7H2O3㊀实验部分3.1㊀试剂的要求(1)盐酸(1.19g/m L);(2)硫酸(1+1);(3)硝酸(1.42g/m L);(4)硝硫-混酸H N O3ʒH2S O4(1+1)=4ʒ1;(5)二氯化汞(分析纯);(6)纯铁粉(99.99%);(7)二氯化锡溶液(100g/L):称取10g二氯化锡溶于20m L盐酸中,用水稀释至100m L;(8)硫-磷混酸:将150m L硫酸慢慢地加入150m L水中,冷却后加入150m L磷酸,混匀;(9)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5g/L):称取0.5g 二苯胺磺酸钠溶于100m L磷酸中,摇匀;(10)重铬酸钾标准溶液配制:称取1.7559g 预先在105ħ烘干1h的重络酸钾于400m L烧杯中,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 L容量瓶中,摇匀放第36卷第4期2020年8月有㊀色㊀矿㊀冶N O N-F E R R O U SM I N I N GA N D M E T A L L U R G Y V o l.36.ɴ4A u g u s t2020∗收稿日期:2020-04-02作者简介:杜维琴(1970 ),女,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化验分析工作.置一周后标定使用;(1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准确称取纯铁粉0.10000g于400m L烧杯中,加入10m L盐酸溶解,待完全溶解后,加水20m L加热至微沸,用二氯化锡还原至无黄色再过量一滴,用流水冷却,加入10m L饱和的二氯化汞溶液,10m L硫磷混酸溶液,加4~6滴5g/L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现稳定紫红色为终点.随同做空白实验;(12)计算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对铁的滴定度: T F e=m V-V0式中T F e K2C r2O7标准溶液对铁的滴定度; m L;m 纯铁粉的量,g;V 标定时消耗K2C r2O7标准溶液的体积, m L;V0 空白试验消耗K2C r2O7标准溶液的体积,m L;取三次标定结果的平均值为滴定度,三次标定结果的极差应不大于0.000005g/m L.3.2㊀实验方法称取0.2000g试样于500m L烧杯中,用水润湿,加入10~15m L盐酸,置于低温电炉上加热5~10m i n,取下稍冷,加15m L硝酸混酸,继续加热溶解,待试样完全溶解后,继续加热冒三氧化硫白烟蒸发至干,烤杯一周,取下冷却后,用水吹洗杯壁,稍后,边搅拌边一次加入20m L氨水,加入水体积约100m L,加热煮沸,以快速定量滤纸过滤,用热的水洗烧杯3~4次,洗涤沉淀6~8次,将沉淀用热盐酸(1+1)溶解于原烧杯中,滤纸用热水和盐酸(1+1)交替洗涤至无黄色(体积不超过50m L),加热至近沸,趁热滴加100g/L二氯化锡溶液至黄色消失后再过量1~2滴,流水冷却至温室,加入10m L二氯化汞饱和溶液,混匀,静止2~3m i n后,用水稀释至150m L,加入20m L硫磷混酸,4~6滴5g/L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浅绿色变成紫色即为终点.结果的计算:F e(%)=T F e V1mˑ100式中T F e K2C r2O7标准溶液对铁的滴定度,g/ m L;V1 滴定消耗K2C r2O7标准溶液的体积,m L;m 试样量,g.4㊀结果与讨论4.1㊀溶解试样时用酸的选择用盐酸㊁硝硫混酸溶解试样时,样品溶解完全,符合溶样的要求但硝酸的存在会影响还原和滴定终点的观察,因此必须用硫酸将硝酸完全赶尽.若试样含少量硅酸铁时,加入1~2滴氢氟酸溶解.4.2㊀氧化还原温度的控制用二氯化锡还原时,温度要控制在60~80ħ,并不断摇动.而在最后氧化还原滴定中,溶液的温度控制在20~40ħ为好,使反应能够较快进行.4.3㊀溶解试样时的温度选择溶解试样时需用高温电炉温度在800ħ左右,并不断摇动烧杯,以加速试样分解,如温度过高,试样溶解不完全,使结果不稳定.4.4㊀用S n C l2还原铁时体积的控制用S n C l2还原铁时,溶液应保持一定体积和较高的酸度,以防止二氯化锡水解.溶液体积应保持在30~50m L.4.5㊀氢氧化铵沉淀铁时的加入量根据实验方法,分别取称取5份,质量0.2000g硫精矿样品,编号为1,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氢氧化铵,观察测定的结果表1.表1㊀加入不同体积的氢氧化铵的测定结果样品名称编号氢氧化铵加入量(m L)测定结果(%)546.151047.14硫精矿11547.842047.89254785氢氧化铵加入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少于15m L的氢氧化铵测定结果准确,因此本方法选用加20m L氢氧化铵沉淀铁.4.6㊀允许差两个实验室之间测定结果的差值应不大于表2所列的允许差.表2㊀两个实验室之间铁分析误差范围F e(%)允许误差(%)20.00~30.00ʃ0.25>30.00~40.00ʃ0.30>40.00~50.00ʃ0.3545有㊀色㊀矿㊀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6卷4.7㊀方法的精密度按实验方法取硫精矿编号为8的样品,2个人进行三次平行测定6次,结果见表3.表3㊀6次平行测定的结果序号结果(%)与平均值之差(%)序号结果(%)与平均值之差(%)147.08-0.04447.16+0.04247.06-0.06547.15+0.03347.10-0.02647.13+0.01注:6次结果平均值47.12%,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0.10%.4.8㊀方法的准确度三个硫精矿样品编号分别为86㊁92㊁94,分别由红矿化验室㊁北京矿冶研究院㊁新泰化验室进行测定,结果见表4.表4㊀数据对比结果样品名称编号红矿化验室(F e %)北京矿冶研究院(F e %)新泰化验室(F e %)红矿与北京(差)红矿与新泰(差)硫精矿8648.4048.4948.29-0.09+0.11硫精矿9246.7846.8846.69-0.10+0.09硫精矿9447.9547.8847.85+0.07+0.10注:北京矿冶研究院㊁新泰化验室采用的方法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G B /T 2463.2-2008.5㊀结㊀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证明,本方法测定硫精矿中铁含量的结果准确.目前,此方法应用到分析工作中,为指导选矿生产,提高硫精矿中铁含量指标,提供了准确的检验数据,为中色红透山创造了经济效益.S t u d y on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M e t h o do f I r o nC o n t e n t i nS u l f u rC o n c e n t r a t e D U W e i Gqi n (C NM CF u s h u n H o n g t o u s h a nM i n i n g Co .,L T D .,F u s h u n 11332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i r o n i n s u l f u r c o n c e n t r a t e i s d e t e r m i n e db y th em e t h o do f p o t a s s i u m d o u b l e c o m p l e xa c i dv o l u m e t r y 敭T h e s a m p l e i s d i s s o l v e db y h y d r o c h l o r i c a c i d a n dn i t r i c s u l f u rm i x e d a c i d 敭I nh y d r o c h l o r i c a c i d s o l u t i o n t h e t r i v a l e n t i r o n i s r e d u c e d t od i v a l e n t i r o nb y S t a n n i cd i c h l o r i d e t h e n t h e m e r c u r i cd i c h l o r i d e s o l u t i o n i s a d d e d a n d t h e e x c e s s i v e s t a n n i c d i c h l o r i d e i s o x i d i z e d t h e s o d i u md i p h e n yl Ga m i n e s u l f o n a t e i s u s e d a s i n d i c a t o r a n d t h e s o l u t i o n i s t i t r a t e d b y p o t a s s i u md o u b l e c o m pl e x a c i d s t a n d a r d s o l u t i o nu n t i l i t i s l i g h t g r e e nT u r n p u r p l e t o e n d 敭I n t h i s p a pe r t h e s e l e c t i o n of a c i d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o x i d a Gt i o n -r e d u c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s o l u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v o l u m e o f t i nd i c h l o r i d e r e d u c i ng f e r Gr i c i r o n a n d th e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a m o u n t o f a m m o n i u mh y d r o x i d e u s e d t o p r e c i pi t a t e i r o n o n t h e d e t e r m i n a Gt i o n r e s u l t s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敭T h e b e s t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a r e s e l e c t e d 敭T h i sm e t h o d h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Gt i c so f s i m p l e o p e r a t i o n a c c u r a t e a n d f a s t a n d s t a b l e d e t e c t i o n d a t a w h i c h f i l l s t h e b l a n k o fH o n g t o u s h a n M i n i n g C o L T D敭o n i r o n c o n t e n t d e t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i n s u l f u r c o n c e n t r a t e a n d h a s b e e nw e l l a p p l i e d i n t h e d e t e c t i o na n d a n a l y s i sw o r k 敭K e y wo r d s :s u l f u r r e d u c t i o n c o l o r c h a n g e i r o n c o n t e n t 55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杜维琴:硫精矿中铁含量测定方法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理论是分析货币供给量大小以及决定因素的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比较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得多。
这是因为在很长时间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货币供给作为中央银行能够完全控制的一个变量,因此经济学家很少研究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而是只研究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时经济如何变化。
后来人们才逐步认识到,中央银行并不具有绝对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是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对全部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还有赖于货币乘数,货币乘数又受到商业银行和公众的影响,由此货币供给理论可以分为外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和具有内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
本章主要介绍货币供给的原理与过程以及几种典型的货币供给理论,不管是外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还是内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在形式上有一致性,而货币乘数是否稳定是区别这两者的关键因素。
第一节货币供给原理与过程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的定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经济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的过程。
货币供给量则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货币供给量是流通在公众手中的货币资产,银行系统拥有但不能参与流通的货币是不能够计入货币供给量的。
货币供给量又可分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前者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后者是指剔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量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量。
虽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供给是有区别的,货币供给是一种行为或过程,而货币供给量是货币的存量,但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常常把货币供给量简单地称为货币供给。
由于货币供给量是存在于流通领域之中被各经济单位(银行系统以外的个人、家庭、企业和机关团体等)所持有的货币存量,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关团体及个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货币只由银行体系发行和创造,又不断回归银行体系,所以银行体系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
而近代银行作为信用媒介机构和信用创造机构的统一,其本质特征在于信用创造方面,即银行可以在相当范围内通过增加自身的负债去增加货币供给量,由此影响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再生产诸环节的协调、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发挥以及币值本身的稳定。
2.货币供给量层次的划分(1)国外货币层次的划分在货币供给量的构成方面,大多数经济学家主张以流动性为标准划分货币层次,从而形成了0M 、1M 、2M 、3M 等层次,层次越低货币的流动性越强。
这种分类方法已为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政府所接受,各国的中央银行,都用多层次或多口径的方法来计算和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
由于各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法规的差异,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综合各国的情况,货币供应量大致划分如下:1M =流通中的现金(0M )+支票存款(以及转帐信用卡存款)2M =1M +定期存款(包括储蓄存款)3M =2M +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当然,具体到各国的货币层次划分在此基础上又各有不同。
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的中央银行)现在公布四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具体包括:1M =0M +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如NOW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0M 为流通中的现金,是第一层次的货币供给,流动性最强。
2M =1M +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含零售回购协议)+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调整项 3M =2M +大额(1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上)+所有存款机构发行的回购负债(隔夜的和定期的)+欧洲美元(隔夜的和定期的)+调整项L =3M +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2)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首次正式确定并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
具体的划分方式为:0M =流通中的现金1M =0M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2M =1M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3M =2M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等其中1M 为狭义货币供应量,2M 为广义货币供应量,2M 减1M 是准货币,3M 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货币层次。
由于我国处于市场化发展和形成阶段,根据市场和社会的现实情况,我国在2001年7月对1994年的货币层次划分标准做了修订。
根据修订的统计口径,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层次为:第一层次0M :流通中现金;第二层次即狭义货币1M :0M +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第三层次即广义货币2M :1M +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最新修订的口径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2M ,是因为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主要来自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认购新股时,大量的居民活期储蓄和企业活期存款转为客户保证金,新股发行结束后,未中签资金又大量流回上述存款账户,将客户保证金计入2M ,有利于准确监测货币供应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金在交易中所占比重较大,把现金单独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的定义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初始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通常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之和,如果用B 代表基础货币,用C 代表流通中的现金,用R 代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则基础货币可以表示为:B=C+R 。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个部分: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各国的中央银行都会要求商业银行缴纳一定的法定准备金。
所谓法定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自身所吸收存款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为中央银行提供了一种控制货币总量的手段,法定准备金率高,商业银行需要缴纳的存款比例就高,能够投入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就会减少。
所谓超额准备金就是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金率。
金融机构为适应资金运营的需要,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时有随时可调用的资金,按规定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帐户,存入一定数量的准备金用于支付款项。
由于这个存款帐户和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同一个存款帐户,因此超额准备金就是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数量以外保留的准备金,其应达到的数额用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来衡量。
超额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但一般而言,保持适度超额准备金率,能保证银行体系的正常支付能力,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随时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和流动性强的资产做准备以应付客户提款。
流通中的现金发行权由中央银行垄断,其发行程序、管理技术等均由中央银行掌握,也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从基础货币的构成看,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都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这两部分都具有直接的控制能力。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强制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结构,影响其信贷能力,也可以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再贷款条件等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还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和外汇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银行控制的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源泉。
2.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是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的最初环节,它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虽然基础货币并不是最终的货币供给,但基础货币决定着流通中的现金,影响商业银行运用准备金存款进行存款创造的活动,只有通过基础货币才能完成最终的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全过程,就是由中央银行供应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形成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在原始存款基础上创造派生存款(现金漏损的部分形成流通中现金),最终形成货币供给总量的过程。
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基础货币等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总额,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变化来实现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9-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项目(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债务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中央银行对金融部门的债权债务变动,是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调控,会引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
中央银行对金融部门的债权增加,基础货币量增加;相反,基础货币量减少。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
所谓再贴现就是商业银行将其客户贴现的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这时中央银行取得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同时将货币贷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就会增加。
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基础货币减少。
(2)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所谓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是指央行对政府的债权和债务之差,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有时是被动变化的,有时又是主动变化的。
央行对政府债券净额的被动变化主要是指财政收支本身的变化。
财政是政府部门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其收支活动与货币供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财政的各项收入和支出都是以货币形式进行的,而且都是与银行存款账户直接相联系的,一般而言,财政金库都是由中央银行代理的,中央银行按规定的程序办理财政收入的上缴和支出的下拨,政府在中央银行的财政金库对于中央银行而言是负债。
当财政收入增加时,意味着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负债增加(货币资产也同时增加),对政府的债权净额下降,此时流通在外的基础货币就下降;而当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时,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负债减少(货币资产也同时减少),对政府的债权净额上升,此时流通在外的基础货币就增加。
央行对政府债权净额的主动变化主要是指为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而引起的债权净额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