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高考第一轮复习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xiugai

高考第一轮复习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xiugai
4、效果:•中新的经体济制政所策取取代得;很大效果,但列宁逝世后,即被高度集 •我国在邓小平之后仍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发展
俄国革命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的转变,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由“直接过渡” 到“逐步过渡”的转变。概括指出这两次转变,并简 要分析造成这两次转变的条件或原因。
实行按劳分 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 极性
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 策新在何
特 管理方法、高度集中,行 利用商品货币关处系?进
点 手段
政管理。
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制体制。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
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 求是;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 地。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迅速实现国有化
B、取消商品贸易,推行国家统一配给政策
C、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D、巩固苏维埃政权,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D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作用时,首先应该看它
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A
B、把革命理想变成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苏联的成立
1922年成立;1924年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通过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第26讲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第26讲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探索失误 (1)表现 ① “ 总 路 线 ” : 1958 年 中 共 八 大 二 次 会 议 提 出 “ 鼓 足 干 劲 , 力 争 上 游 , __多__快___好__省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 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___一__大__二__公___”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超越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 (2)影响: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 难。
20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的实践
第1轮 ·历史
5年考题 2018·全国卷Ⅰ·31 2017·全国卷Ⅱ·41
2016·全国卷Ⅱ·31
2015·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Ⅱ·31
命题角度 1953年采矿图——“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一五”的特 点和意义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投资政策——“一五” 计划的特点 “一五”计划工业化工业增长速度——“一 五”计划的背景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一五”计划的特点 粮食的统购统销——“一五”计划的特点
没有做到“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 察”,1953年是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工业 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刚刚开始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D对: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A错: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B 错:“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 题干时间不符。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3.政治生活 (1)一届全国人大: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通过多部 法律;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在中国建设 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的目标。 (2)后续:1959 年和 1964 年,又分别召开了二届全 国人大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 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 年,法国等国在巴 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1953 年,“一五”计划开始;三大改造开始;朝鲜 停战协定签字;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日内瓦会议。 1955 年,万隆会议。 (1955 年,苏联和波兰等 8 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 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后又增加了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 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
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 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
③组织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
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 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 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又 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
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地方 自治制度。它既不是脱离祖国的“独立自治”,也不同 于联邦式的“自治共和国”。各民族自治地方是整个国 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行使主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课时24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课时24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

-7-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意义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 奇迹。 (2)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 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微点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四个转变 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从计划 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9-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 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三)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 1.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 海经济开放地带。 (四)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 技术开发区。 2.特点: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通常汇集 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课时24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2-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 想解放。 (3)指导思想: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6-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本框架。 (4)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和货币”,而战时共产主义在产品分配方案则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总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 特 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 征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 政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 治 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上 的灾难。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当时的经济政 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条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 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第十八页,共27页。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 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 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 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其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 放式经营向集约
体制转变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式经营转变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六页,共27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 党中央在认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 识国情和总
原 因
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面的经验和教训,特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 革命”的教训,并借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 体制。

2020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2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2020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2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1.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解析:根据题干可以得知,武装暴动是共识,但是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广东,可以看到武装湖南并北上,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路线,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

答案:A 2.《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是毛泽东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被直接吸收、借鉴到这篇文章中来。

毛泽东借鉴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C.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D.毛泽东为全面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答案:C 3.“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

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部分,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故D项正确。

答案:D 4.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

‘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程标准省考要求考点展示●史论共享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考点梳理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在各地发动叛乱。

(3)苏俄面临严峻的经济政治困难,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

单元提升课(九)视角1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1】(2016·河北石家庄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历史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考题例证2】(2016·河南洛阳模拟)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岳麓版讲义: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8讲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岳麓版讲义: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8讲含解析

单元概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28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鲁京津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8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鲁京津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8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8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程内容]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①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分配制等。

(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6)评价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特点①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张图学透 社会主义 建设的
起步
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完成三大改造
面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
(1953—1956年)
局面,党和政府仅用三年时间,工农 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过程: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潮。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第(5)题
解析:据材料中“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公私合营、赎买等)。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领导人思想转变及影响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 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 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 的思路。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解 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 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0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经济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02
03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建 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 体系,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04
政治制度完善与民主法治进步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人民当家 作主的权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和领导水平。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 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0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邓小平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阐 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典型案例分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 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灾难性 破坏。

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苏共领导人在总结某项政策时说:“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

”这项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模式” D.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析:选B。

新经济政策是在内外反动势力基本平定的基础上实行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苏俄建立之初面临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借助人民的热情与军事任务、政治任务结合起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1955年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经互会,故D项错误。

2.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解析:选D。

材料“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说明采取的是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贸易,由此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劳动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经济,故C项错误;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意义,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做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

这说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解析:选B。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

专题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命题时空定位第2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试要求:(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2)中共八大的召开(b);(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b)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2.主要失误(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精析 考点20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精析 考点20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20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失误3.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整生产关系。

(3)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5)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6)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考向一“一五”计划的特点和成因1.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成因(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2)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靠自己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4)“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且工业、农业等物质资源丰富。

同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三个部门的平均增长速度对比可知,1953——1957年重工业发展速度是最快的;比较1953年数据可知,1957年农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持平,重工业在国民经济比例中有较大提高,所以C项是正确的。

2022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试题: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22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试题: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成绩: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50年代初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2.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A.“人民公社好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D.农民领取合同3.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庆祝公私合营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4.右图是漫画《摘棉花》。

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5.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份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1C.到l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6.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

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1955年夏(第一方4600 4300 1100案)6400 7000 15001956年初(第二方案)1956年夏(第三方5000 4800 1050—1200 案)A.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 B.只有第一个方案是可行的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 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7. 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A.《在希望的田野上》B.《春天的故事》C.《走进新时代》D.《我是公社小社员》8.右图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史实。

通过学习,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1953年到1956年: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政权:巩固人民政权,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一边倒的政策及外交政策的调整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
(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工业化方针提出
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上。

3.开始改革
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

4.改革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相继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结果不同的原因
(1)指导思想不同。

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2)具体做法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

(3)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

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

(4)对改革认识不同。

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