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合集下载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述自东汉至魏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

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

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径,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

但就全书来说,并不以宣扬教化、激励事功为目的。

对人物的褒贬,也不持狭隘单一的标准,而是以人为本体,对人的行为给予宽泛的认可。

高尚的品行,超逸的气度,豁达的胸怀,出众的仪态,机智的谈吐,或勉力国事,或忘情山水,或豪爽放达,或谨严庄重,都是作者所肯定的。

即或忿狷轻躁、狡诈假谲、调笑诋毁,亦非不可有。

从而也反映出士族阶层的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趣。

尽管士族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如他们宣称的那样高逸超脱,但作为理想的典范,乃是要求摆脱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誉,使个性得到自由发扬,精神得到升华。

这种文化特征,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

其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至于下卷二十三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

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然。

有的确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

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

既是真情的流露,也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也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记载暴露了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和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汰侈》篇中记载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情形等。

但总而言之,编撰者只是将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采集来汇编成书,态度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诗经》目录及经典篇目、赏析

《诗经》目录及经典篇目、赏析

诗经篇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国风:第一节周南本节包括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第二节召南本节包括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第三节邶风本节包括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第四节鄘风本节包括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第五节卫风本节包括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第六节王风本节包括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第七节郑风本节包括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第八节齐风本节包括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第九节魏风本节包括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第一〇节唐风本节包括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第一一节秦风本节包括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第一二节陈风本节包括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第一三节桧风本节包括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第一四节曹风本节包括蜉蝣、候人、鸤鸠、下泉;第一五节豳风本节包括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小雅:第一节鹿鸣之什本节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第二节南有嘉鱼之什本节包括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车攻、吉日;第三节鸿雁之什本节包括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第四节节南山之什本节包括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第五节谷风之什本节包括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鼓钟、楚茨、信南山;第六节甫田之什本节包括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頍弁、车辖、青蝇、宾之初筵;第七节鱼藻之什本节包括鱼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绿、黍苗、隰桑、白华、绵蛮、瓠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大雅:第一节文王之什本节包括文王、大明、绵、棫朴、旱麓、思齐、皇矣、灵台、下武、文王有声;第二节生民之什本节包括生民、行苇、既醉、凫鹥、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第三节荡之什本节包括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昂、召旻;第四节鲁颂本节包括駉、有駜、泮水、閟宫;第五节商颂本节包括那、烈祖、玄鸟、长髪、殷武。

诗经全文及翻译

诗经全文及翻译

诗经全文及翻译诗经》春秋·孔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

鄘: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

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秦:在今陕西省境内。

陈:在今河南省淮阳、柘城以及安徽省毫县一带。

桧:桧国后为郑国所灭,二国领土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新镇、荥阳、密县一带。

曹:在今山东省曹县、荷泽、定陶一带。

豳:也作邠,在今陕西郴县、旬邑县一带。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王畿地区的作品,均为周代朝廷乐歌,多歌颂朝廷官吏。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

其中周颂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为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歌颂周代贵族统治者及先公先王,共 31 篇;鲁颂为公元前 7 世纪鲁国的作品,歌颂鲁国国君鲁僖公,共 4 篇;商颂是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7 世纪宋国的作品,共 5 篇。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由于《诗经》的年代离我们太过久远了,很多当时的用字措词,我们今天未必能准确理解。

因此所有诗歌均有详细注解(个别还配有译文),这些注解除了参照一些比较流行的版本以外,也加入了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对各位阅读带来一些帮助。

初中诗经必背经典篇目

初中诗经必背经典篇目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需要接触并深入学习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诗经》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包含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这些诗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哲学等方面,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的《诗经》篇目主要包括《关雎》、《蒹葭》、《采蘋》等。

这些篇目都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例如,《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中国诗歌的开篇之作;《蒹葭》则是一首描绘秋景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出秋天的美丽和哀婉;《采蘋》则是一首描写女子采摘蘋草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展现出女子的柔美和勤劳。

在学习这些篇目时,学生们需要了解其背景、理解其主题、掌握其文学技巧,并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

这些篇目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诗经》,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为以后的学习和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重视对《诗经》的学习和掌握,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

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

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

“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

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

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

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

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

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

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

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第05章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5章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经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

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所以后人径直称之为“《礼记》”。

一、天道观《礼记》的天道观,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观发展的大背景,其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礼运》《乐记》《郊特牲》等篇中。

总的来讲,《礼记》中的天道有如下含义:首先,从天的自然义角度看,天可泛化为天地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参与其中。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诗经》节选原文及注释

《诗经》节选原文及注释

《诗经》节选原文及注释《诗经》节选原文及注释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駮。

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注释①鴥(yù):鸟疾飞的样子。

晨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

②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

③钦钦: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

④苞:丛生的样子。

栎(lì):树名。

⑤隰(xí):低洼湿地。

六驳(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驳即驳字。

⑥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

⑦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

檖(suí):山梨。

译文鹯鸟如箭疾飞行,飞入北边茂密林。

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情难平。

怎么办呵怎么办?你竟把我忘干净!山坡栎树真丛错,洼地梓榆真斑驳。

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难快乐。

怎么办呵怎么办?你把我忘实在多!山坡长满那唐棣,洼地挺立那山梨。

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似醉迷。

怎么办呵怎么办?你已把我全忘记![1]鉴赏一个女子痴心地渴望着,等待着重新见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伤。

其实那位君子,恐怕压根儿已将她忘个罄尽。

这首诗的内容实有揶揄嘲弄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况味。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写妇女担心外出的丈夫已将她遗忘和抛弃,这比起《毛序》刺秦康公弃其贤臣说、朱谋玮《诗故》刺弃三良说、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秦穆公悔过说等,相对而言较为通达,可作参考。

全诗三章,章六句。

首章用鹯鸟归林起兴,也兼有赋的成分。

鸟倦飞而知返,还会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人却忘了家,不想回来。

这位女子望得情深意切。

起首两句,很可能是杜甫《望岳》中名句决眥入归鸟所本。

从眼前景切入心中情,又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仍瞅不到意中的君子,心底不免忧伤苦涩。

再细细思量,越想越怕。

她想:怎么办呵怎么办?那人怕已忘了我!不假雕琢,明白如话的质朴语言,表达出真挚感情,使人如闻其声,如窥其心,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资治通鉴》——观照兴替之道的一面镜子。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朝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

全书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备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对其做过批注、点评的名士鸿儒也不胜枚举。

《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足以同另一部赫赫有名的史家巨著《史记》相媲美,司马光也因此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

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

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

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

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第03章 《西游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

第03章 《西游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

《西游记》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克服九九八十一难,与妖魔鬼怪、穷山恶水作斗争的西天取经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是人类战胜自然的颂歌;同时,《西游记》虚幻的神魔世界中处处都有现实社会的投影,作者通过描写贪婪、凶残、阴险的妖魔鬼怪,以及拿小孩心肝做药引的比丘国国王、滥杀僧人的灭法国国王等昏庸、残暴的统治者,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西游记》还寄托了作者关于社会与人的理想,他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通过孙悟空的抗争精神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呼唤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降妖伏魔,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传说东胜神洲有一座花果山,山顶有一块仙石,崩裂化为石猴。

石猴拜菩提祖师为师,得名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

回到花果山后他自号“美猴王”,去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作兵器。

悟空又去阴曹地府,把生死簿上猴属的名字全部勾掉,以此长生不老。

玉帝为了安抚他,授他弼马温一职,他嫌官职太小,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失败,只好请他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了蟠桃,大闹王母娘娘的蟠桃宴,还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逃离天宫。

玉帝再派十万天兵捉拿,孙悟空与二郎神大战,不分胜负,最后太上老君用暗器击中悟空,把他擒回天庭。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观音菩萨点化玄奘去西天取经,劝化众生。

唐太宗认玄奘做御弟,赐号三藏,俗称唐僧。

唐僧西行至五行山,救出孙悟空,取名“孙行者”。

随后在观音菩萨帮助下,唐僧哄骗悟空戴上紧箍,只要念动紧箍咒,悟空就头疼难忍,以此来约束他。

师徒二人西行,在鹰愁涧收伏白龙,白龙化为唐僧的坐骑;在高老庄收伏猪悟能为第二个徒弟,赐号“八戒”;又在流沙河收伏水怪沙悟净为第三个徒弟,赐号“沙和尚”。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小星篇)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小星篇)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原文、译文、注释、赏析!(小星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小星篇【原文】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寔命不犹。

【译文】微光闪烁小星星,三三五五在东方。

天还未亮就出行,从早到晚都为公。

实为命运不相同!小小星辰光幽幽,原来那是参和昴。

天还未亮就出行,抛撇香衾与暖裯。

实在命运不如人!【注释】嘒(huì慧):微光闪烁。

三五:一说参三星,昴五星,指参昴。

一说举天上星的数。

肃肃:疾行的样子。

宵:指下文夙夜,天未亮以前。

征:行。

夙(sù素):早。

寔:同“实”。

是,此。

或谓即“是”。

维:是也。

参(shēn申):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中国史书传记的瑰宝。

它以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展示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兴衰和人物的风采,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材中,成为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左传》的作者及背景《左传》是公元前5世纪鲁国左丘明为纪录春秋时期历史而编写的一部名叫《春秋》的正史,后世称其为《左传》。

鲁国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而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他亲眼目睹了当时国家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因此《左传》中的记载非常详实准确。

二、《左传》的价值和特点《左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特点:1.真实的历史素材作为一部正史,《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和描述。

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各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和认识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深刻的思想内涵《左传》中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古代国家管理、人伦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智慧。

例如,书中经常提到君王的德行和道德修养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各国相互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争斗冲突,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影响。

3.丰富的人物形象《左传》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包括当时的诸侯国君王、官员、士人等各种角色。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智慧和勇气,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左传》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左传》作为一部经典文化遗产,被纳入中学教材中,可见其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它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知识的学习《左传》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国学经典《诗经》原文诵读及翻译完整版

国学经典《诗经》原文诵读及翻译完整版

国学经典《诗经》原文诵读及翻译完整版《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豆瓣评分 9.41.听读名著:《诗经》01国风.周南关雎2.听读名著:《诗经》02国风.周南卷耳3.听读名著:《诗经》03国风.周南桃夭4.听读名著:《诗经》04国风.周南兔置5.听读名著:《诗经》05国风.周南苤苢6.听读名著:《诗经》06国风.周南汉广7.听读名著:《诗经》07国风.召南鹊巢8.听读名著:《诗经》08国风.召南采蘋9.听读名著:《诗经》09国风.召南甘棠10.听读名著:《诗经》10国风.召南行露11.听读名著:《诗经》11国风.召南殷其雷12.听读名著:《诗经》12国风.召南摽有梅13.听读名著:《诗经》13国风.召南小星14.听读名著:《诗经》14国风.召南野有死麕15.听读名著:《诗经》15国风.召南何彼襛矣16.听读名著:《诗经》16国风.邶风柏舟17.听读名著:《诗经》17国风.邶风燕燕18.听读名著:《诗经》18国风.邶风日月19.听读名著:《诗经》19国风.邶风终风20.听读名著:《诗经》20国风.邶风击鼓21.听读名著:《诗经》21国风.邶风雄雉22.听读名著:《诗经》22国风.邶风匏有苦叶23.听读名著:《诗经》23国风.邶风谷风24.听读名著:《诗经》24国风.邶风式微25.听读名著:《诗经》25国风·邶风·简兮26.听读名著:《诗经》26国风·邶风· 北门27.听读名著:《诗经》27国风.邶风静女28.听读名著:《诗经》28国风.邶风新台29.听读名著:《诗经》29国风.邶风二子乘舟30.听读名著:《诗经》30国风.鄘风柏舟31.听读名著:《诗经》31国风.鄘风君子偕老32.听读名著:《诗经》32国风.鄘风桑中33.听读名著:《诗经》33国风.鄘风载驰34.听读名著:《诗经》34国风.卫风淇奥35.听读名著:《诗经》35国风.卫风考槃36.听读名著:《诗经》36国风.卫风硕人37.听读名著:《诗经》37国风.卫风氓38.听读名著:《诗经》38国风.卫风竹竿39.听读名著:《诗经》39国风.卫风河广40.听读名著:《诗经》40国风.卫风伯兮41.听读名著:《诗经》41国风.卫风木瓜42.听读名著:《诗经》42国风.王风黍离43.听读名著:《诗经》43国风.王风君子于役44.听读名著:《诗经》44国风.王风兔爰45.听读名著:《诗经》45国风.王风葛藟46.听读名著:《诗经》46国风.王风采葛47.听读名著:《诗经》47国风.王风大车48.听读名著:《诗经》48国风.王风丘中有麻49.听读名著:《诗经》49国风.郑风缁衣50.听读名著:《诗经》50国风.郑风将仲子51.听读名著:《诗经》51国风.郑风叔于田52.听读名著:《诗经》52国风.郑风女日鸡鸣53.听读名著:《诗经》53国风.郑风有女同车54.听读名著:《诗经》54国风.郑风萚兮55.听读名著:《诗经》55国风.郑风褰裳56.听读名著:《诗经》56国风.郑风丰57.听读名著:《诗经》57国风.郑风风雨58.听读名著:《诗经》58国风.郑风子衿59.听读名著:《诗经》59国风.郑风扬之水60.听读名著:《诗经》60国风.郑风出其东门61.听读名著:《诗经》61国风.郑风野有蔓草62.听读名著:《诗经》62国风.郑风溱洧63.听读名著:《诗经》63国风.齐风敝笱64.听读名著:《诗经》64国风.魏风十亩之间65.听读名著:《诗经》65国风.魏风伐檀66.听读名著:《诗经》66国风.唐风绸缪67.听读名著:《诗经》67国风.唐风葛生68.听读名著:《诗经》68国风.秦风蒹葭69.听读名著:《诗经》69国风.秦风黄鸟70.听读名著:《诗经》70国风.秦风无衣71.听读名著:《诗经》71国风.陈风衡门72.听读名著:《诗经》72国风.陈风月出73.听读名著:《诗经》73国风.豳风鴟鸮74.听读名著:《诗经》74国风.豳风东山75.听读名著:《诗经》75国风.豳风伐柯76.听读名著:《诗经》76小雅鹿鸣77.听读名著:《诗经》77小雅常棣78.听读名著:《诗经》78小雅采薇79.听读名著:《诗经》79小雅庭燎80.听读名著:《诗经》80小雅鹤鸣81.听读名著:《诗经》81小雅白驹82.听读名著:《诗经》82小雅斯干83.听读名著:《诗经》83大雅生民 (完)。

中学生必读《诗经》

中学生必读《诗经》

中学生必读《诗经》一、必备常识1.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始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孔子曾评价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司马迁记载:“《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诗经“六义”《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有15国风,大都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又分小雅、大雅,是宫廷乐歌,周人的正声雅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铺陈叙述,“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语)。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为比喻之意,“以彼物比此物”。

如《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为起兴;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象征、烘托等双重意义,称为“比兴”,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既是起兴,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3.重章叠句《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章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诗经_全文及注解(带注释和译文)

诗经_全文及注解(带注释和译文)

琴瑟友之
• 《白虎通》云:“琴,禁也。瑟, 啬也。”禁,就是纯洁我们的思想, 不要让邪念进来。 • 瑟,亦作闲,即关闭的意思,就是 不要让那些邪知邪见进入我们的思 想。通过弹琴鼓瑟,把邪的思想堵 住,不让它侵入我们的心灵,保持 自己的纯善之心。
• “友”字在篆书中,是两个 手握在一起,所以可理解为 帮助的意思。“琴瑟友之”, 意思是说夫妇相互帮助,各 尽其职,就像琴、瑟之声配 合得非常和谐。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一、抒情诗传统 • 《诗经》中多数篇章是抒情言志之作,只有少数 叙事的史诗,者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抒 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 二、风雅与文学革新 • 《诗经》的风雅精神,即《诗经》所表现出的关 注现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 三、比、兴的垂范 • 《诗经》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 本表现手法。《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 语言艺术均有深远影响。
无题
蒹葭一曲有谁听 无处寻芳夜梦泾 日暮寒烟秋水冷 江流婉转亦倾情
• 十五国风即各地曲调。 • 十五国风依次为:周南、召南、邶风、 鄘风、卫风、 王风、郑风、齐风、 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 风、豳风。 • 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指东周都 城洛阳一带,其余为诸侯国名。
• 一般认为:“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 大雅是西周作品,小雅是西周晚期至东周 的作品。 • 大雅作者多为上层贵族,小雅作者多阶层 (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
• 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 • 音乐特点是声调较舒缓。 • 表演形式可能是歌乐舞混一。

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齐、魏、唐、秦、 陈、桧、曹、豳 大雅

第3单元-12 《诗经》二首 [宝典训练·八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语文]

第3单元-12 《诗经》二首  [宝典训练·八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语文]

语文
宝典在手 中考无忧
【整体感知】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 , 君君子子好好逑逑 ”。
2 .《 关 雎 》 这 首 诗 用 来 形 容 美 丽 善 良 的 姑 娘 的 成 语 是
窈窈窕窕淑淑女女 。
返回导航
八年级 下册 (人教版)
语文
宝典在手 中考无忧
3.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语文
宝典在手 中考无忧
5.在《蒹葭》中写清晨秋霜中主人公顺流而下追随恋人的诗句是:
溯溯游游从从之之 ,宛宛在在水水中中央央 。 6.在《蒹葭》中后人常用“所所谓谓伊伊人人 ,在在水水一一方方 ”来表
示内心对伊人深刻的思念,而伊人芳踪却是遥不可及,难以追 寻,只能借诗句遥诉心意。
返回导航
八年级 下册 (人教版)
语文
宝典在手 中考无忧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305 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 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 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 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宝典在手 中考无忧
返回导航
八年级 下册 (人教版)
语文
宝典在手 中考无忧
【名句理解】 下列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是君子好的配偶。
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白天黑夜追求她。
返回导航
八年级 下册 (人教版)
语文
宝典在手 中考无忧
)菜 )求之 )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风雅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

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活动的歌舞辞。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内容包罗万象《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

《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

《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

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意思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

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

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

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

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芣苢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征役诗,有关战争和劳役的诗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大多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如《豳风·东山》《唐风·鸨羽》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讽怨诗,讽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尖锐矛盾。

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婚恋诗,占《国风》的很大一部分。

有的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

《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第一,《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第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后世诗文创作的表现技法的基础。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比就是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赋、比、兴的手法还常常结合使用,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既是以赋法描写,也是为下文起兴,进而营造了全诗朦胧惆怅的氛围。

第三,一咏三叹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灵活多变的句式是《诗经》的特色。

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很好地抒发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感。

第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

如《卫风·硕人》中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细致描写,几乎成了后世描写美人的典范。

最后《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后世的文人风雅之说正是来源于此。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

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八年级下册,选自《<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八年级下册,选自《<诗经>二首·蒹葭》)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八年级下册,选自《课外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式微》)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八年级下册,选自《课外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子衿》)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答案】1.A2.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

比兴手法。

【解析】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诗人为什么要极力地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4.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3.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着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学科@网4.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解析】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静女《诗经·国风》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姝:美丽。

②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犹豫徘徊。

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

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⑦说怿(yuè yì):喜爱。

⑧牧:郊外田野。

归:赠送。

荑:初生的细嫩茅草。

⑨洵:诚然,确实。

⑩异:特殊。

5.“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6.“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5.“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了,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6.不是。

“说怿女美”中的“女”一语双关,既指“彤管”,又指“静女”。

男主人公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赠他彤管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解析】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7.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8.下面对这首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点明全诗主旨,陈述了所咏之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