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

合集下载

化学选修4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ΔH):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1、反应热(1)任何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在生成物回到反应物的起始温度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是指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

符号:H ∆单位:1kJ mol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0H ∆<,体系的能量降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吸热反应0H ∆>,体系的能量升高,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在方程式右边标明反应热的符号,数值,单位。

(2)注明反应热的测定条件。

(3)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4)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5)当化学计量数加倍,H ∆随之加倍;当反应方向变化时,H ∆随之变号。

4、燃烧热与中和热(1)燃烧热:101kPa 时,1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不同的反应物,燃烧热不同(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2H O 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不同反应的中和热大致相同,157.3H kJ mol -∆=-⋅5、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测定强酸强碱温度变化,依据Q cm t =∆算出中和热。

(1)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

(2)不能用弱酸弱碱,因为电离吸热。

(3)使碱液稍稍过量,保证完全被中和。

(4)环形玻璃搅拌棒。

(5)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再读数(6)取三次数据的平均值。

二、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是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总是相同的。

2、依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H ∆与各物质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对应成比例。

3、依据键能计算反应热:反应热等于反应物键能总和与生成物键能总和之差。

4、反应热的比较5、盖斯定律与物质稳定性若为放热反应,则生成物能量较低,生成物稳定;若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能量较低,反应物稳定。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基础知识总结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绪言1、能够导致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引起化学反应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2、发生有效碰撞的条件:(1)发生碰撞的分子必须有足够高的能量即活化分子(2)分子发生碰撞时必须有合理的取向也就是说,只有活化分子间以取向正确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才能引起化学变化3、活化能是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4、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活化能的大小;活化能的大小决定了活化分子的多少;活化分子的多少决定了有效碰撞次数;有效碰撞次数决定了化学反应速率二、焓变--反应热1、在一定的温度下,一个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

符号:❒H,单位:kJ/mol。

2、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3、△H= E(生成物总能量) -E(反应物总能量)△H=E(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 -E(生成物化学键形成释放的总能量)4、当∆H为“-”即∆H<0时,为放热反应;当∆H为“+”即∆H>0时,为吸热反应5、体系是指所要研究的物质,环境是指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三、热化学方程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要点:(1)要注明温度和压强(250C ,101kPa时不注明)(2)需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g、aq)。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但单位始终为kJ/mol(4)需注明❒H 的“+”与“-”,正逆反应的ΔH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5)❒H的数值与反应方程式中系数对应成比例。

(6)热化学方程式中一律用“=”注意: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与它们的聚集状态有关。

同一物质的气态能量高于液态高于固态。

四、中和热1、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称为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注意:(1)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它们的中和热是相同的,均为57.3 kJ/mol(2)弱酸与弱碱在水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吸热,所以它们的中和热小于57.3 kJ/mol(3)浓的强酸强碱在睡溶液中会稀释放热,所以它们的中和热会大于57.3 kJ/mol(4)中和热的大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3、中和热的测定实验(1)仪器: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 mL)、泡沫塑料或纸条、塑料板或硬纸板(两个孔)、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量筒(50 mL)两个(2)药品: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3)误差分析①如果大烧杯上没有盖硬纸板,所求中和热会偏小②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实验,所求中和热会偏小③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醋酸代替稀盐酸溶液进行实验,所求中和热会偏小④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NaOH溶液进行实验,所求中和热不变⑤反应有沉淀生成会放热,所求中和热会偏大⑥如果实验过程中没有清洗温度计就测下一个溶液,则测得的中和热会偏小五、燃烧热1、概念:25 ℃,在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

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高温CaO+CO 2↑②2NH 4Cl (s )+Ba(OH)2·8H 2O (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高温CO+H 2 ④CO 2+C高温2CO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

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Q>0 反应放热Q Q<0 反应吸热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5、①中和热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③生成热……(二)中和热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化学辅导(一)第一章一、知识点1.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

这种能量的变化常以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表现出来。

2.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3.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

4.反应热:在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以热量来表示,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用ΔH表示,单位常采用kJ/mol或(kJ·mol-1)。

5.ΔH的正负和吸放热反应的关系(1)放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完成时,就有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

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故ΔH<0或ΔH为“-”。

(2)吸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完成时,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

由于反应后吸收环境热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故ΔH>0或ΔH为“+”。

6.比较ΔH的大小时,要连同“+”、“-”包含在内,类似于数学上的正负数比较。

如果只比较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则只须比较数值大小,与“+”、“-”无关。

7.反应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而是由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高低决定的。

8.热化学方程式特点(与化学方程式比较)(1)指明了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如在25 ℃、101 kPa下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2)在化学方程式右边注明ΔH的符号、数值和单位。

(3)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用括号注明了它们的聚集状态(4)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可以为非整数。

(5)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的数值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

9.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10.注意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不同。

人教部编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与正误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是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它不仅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而且也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书写方法要求(1)必须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标明反应热ΔH的符号、数值和单位(ΔH与最后一种生成物之间留一空格):(2)Δ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应注明ΔH 的测定条件。

绝大多数ΔH是在25 ℃、101 kPa下测定的,此时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3)反应热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l,g),溶液中的溶质标明“aq”。

化学式相同的同素异形体除标明状态外还需标明其名称如C(金刚石,s)]。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标“↑”和“↓”,不在等号或箭头上写“点燃、△、高温、催化剂”等条件。

(4)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数或原子数。

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2.正误判断方法(1)热化学方程式是否已配平,是否符合客观事实;(2)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标明;(3)反应热ΔH的数值与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4)反应热ΔH的符号是否正确,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二、盖斯定律及其应用1.盖斯定律的实质: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则有ΔH=ΔH1+ΔH2=ΔH3+ΔH4+ΔH5。

2. 盖斯定律的应用:根据盖斯定律,通过计算反应热,可以书写新的热化学方程式;比较反应热的大小,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同素异形体稳定性比较)。

运用盖斯定律分析解题的关键,设计出合理的反应过程,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适当的加减等“运算”。

三、反应热的计算方法1.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量的求解,可先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再根据热化学方程式所体现的物质与物质间、物质与反应热间的关系直接或间接求算物质的质量或反应热。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 (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 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 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完整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

(完整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知识点1、焓变是恒压下的反应热,符号为△H,单位是KJ/mol。

2、热化学方程式:标明每种物质的状态,标明焓变即△H的数值,且正负号。

3、△H的三种算法:(1)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2)反应物断键所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所释放的能量(3)反应物的键能—生成物的键能PS:这些能量值都是数值4、常见放热反应:燃烧反应,中和反应,活泼金属与水,酸的反应,多数化合反应(除:C+CO2=2CO)常见吸热反应:多数分解反应。

5、燃烧热: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表示:某物质的燃烧热为a(数值)kJ/mol或△H=- akJ/mol.6、中和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

表示:某物质的中和热为a(数值)kJ/mol或△H=- akJ/mol.7、中和热的实验测定:(1)整个实验要注意保温,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一般热量的散失会使中和热的测定值偏低。

(2)引起热量散失:未盖盖子;搅拌棒用铜棒;酸缓慢的倒入碱中;量过酸的温度计未洗涤就量取碱溶液的温度。

(3)引起测量值偏低的行为:(2)中引起热量散失的行为。

酸和碱漏出烧杯。

(4)引起测量值偏大的行为:仰视读取量筒。

8、普通分子吸收一定能量之后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与普通分子相差的能量叫做活化能。

活化分子发生定向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

所以不是所有的活化分子都发生有效碰撞,而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的措施:升高温度和加催化剂(降低活化能)。

增大压强只是总分子数增加来提高活化分子数,未改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9、盖斯定律:运用规律:(1)找到目标方程式,并分析各物质处于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并观察每种物质的系数。

(2)观察已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位置,并根据目标方程式进行系数的乘除和位置的调换。

(3)将已知方程式处理之后进行相加。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详细版)-(19314)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详细版)-(19314)

化学选修 4 化学反应与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

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 ( 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符号:△ H. 单位:kJ/mol,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H表示,单位都kJ/mol。

是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 放热 >吸热 ) △H 为“- ”或△ 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 H 为“ +”或△ H >0也可以利用计算△ H 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

△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反应物的总键能 - 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 >固态6. 常温是指 25,101. 标况是指 0,101.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 H,△ 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s,l, g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 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 H 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化学选修4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ΔH):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教学文稿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教学文稿
2.焓变(△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即:恒压下:
焓变=反应热,都可用A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 一一吸热化学键形成一一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厶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H>0
精品文档
化学选修
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
1•理论性、规律性强
2.定量
3•知识的综合性强
4•知识的内容较深
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节知识网络
化学反应与量
反应热焓变
燃烧热
燃料的使用
热化学方程式
能源
盖斯定律
节约能源的意义
开发新能源
化学反应热计算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 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也可以利用计算厶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
物的总键能一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一生成物的活化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水或酸 的反应⑤ 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I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放热与吸热反应的几种类型: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氧化钙溶于水二、△H的计算方法=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15分)化学键的键能是指气态原子间形成1mol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

如:H(g)+I(g)→H-I(g)+297KJ 即H-I键的键能为297kJ/mol,也可以理解为破坏1mol H-I键需要吸收297KJ的热量。

化学反应的发生可以看成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下表是一些键能数据。

(单位:kJ/mol)(14的稳定性(填“大于”或“小于”4(2)结合表中数据和热化学方程式H2(g)+Cl2(g)=2HCl(g) ΔH=-QKJ/ mol;通过计算确定热化学方程式中Q的值为②请写出晶体硅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的热化学方程式:三、物质稳定性的比较:能量越低越稳定键能越高越稳定已知25℃、101KPa下,4Al(s)+3O2(g)=2Al2O3(s)ΔH=-2834.9KJ/mol4Al(s)+2O3(g)=2Al2O3(s)ΔH=-3119.1KJ/mol,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O2比O3能量低,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 B.O2比O3能量高,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C.O3比O2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D.O2比O3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C(s)+O2(g)==CO2(g);△H=+393.5kJ/molB、2SO2+O2==2SO3;△H= —196.6kJ/molC、H2(g)+1/2O2(g)==H2O(l);△H=—285.8kJ/molD、2H2(g)+O2(g)==2H2O(l);△H= —571.6KJ五、反应热△H大小的比较: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 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A . Q 1>Q 2>Q 3B . Q 1>Q 3>Q 2C . Q 3>Q 2>Q 1D . Q 2>Q 1>Q 3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数值最小的是( )A. 2A ( l ) + B ( l ) = 2C (g ) △H 1B. 2A ( g ) + B ( g ) = 2C (g ) △H 2C.2A ( g ) + B ( g ) = 2C ( l ) △H 3D. 2A ( l ) + B ( l ) = 2C ( l ) △H 4六、中和热与燃烧热的定义:由:①2C(s)+O 2(g)=2CO(g) ΔH =-221 kJ/mol ②H +(aq)+OH -(aq)=H 2O(l) ΔH =-57.3kJ/mol 可知:( )A .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B .稀硫酸与Ba(OH)2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C .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D .稀醋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放出57.3 kJ 热量七、n mol 可燃物放出的热量=n 乘以 它的燃烧热已知H 2(g)、C 2H 4(g)和C 2H 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 kJ ·mol -1、-1411.0 kJ ·mol -1和-1366.8 kJ mol -1,则由等质量的各物质放出的热量比( )A .4.8:1.5:1B .1:3.2:1.5C . 3.2:5:1D .1.5:1:2八、能源探究问题: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燃烧热 能源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燃烧热 能源知识点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大地二中张清泉一、燃烧热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放出的热量,单位用kJ/mol表示。

2、注意要点:○1反应条件:25℃,101KPa;○2反应程度:完全燃烧;○3反应物的量: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4反应产物:元素完全燃烧时对应的氧化物3、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燃烧热是以1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它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1mol燃烧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3、燃烧热的计算:=n(可燃物)(为可燃物燃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n为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可燃物的燃烧热)【习题一】(2017秋•武昌区期中)下列关于燃烧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就是该反应的燃烧热B.1 mol可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就是燃烧热C.1 mol可燃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就是燃烧热D.在25℃、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考点】燃烧热.【专题】燃烧热的计算.【分析】燃烧热的条件是在25℃、1.01×105Pa下,必须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并且生成的物质为最稳当的氧化物,燃烧热的热化学方式的计量系数必须是1,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据此解答.【解答】解:A.燃烧热必须是可燃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故A错误;B.1 mol可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最稳当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就是燃烧热,故B错误;C.25℃、1.01×105Pa下,必须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并且生成的物质为最稳当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故C错误;D.25℃、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故D正确;故选:D。

【习题二】(2016秋•朝阳区校级期末)已知H2的燃烧热是akJ/mol,由H2、CO按3:1比例组成的混合物2mo,完全燃烧并恢复常温吋,放出的热量为bkJ,则CO的燃烧热为(kJ/mol)为()A.2b-3a B.3a-2b C. D.【考点】燃烧热.【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设CO的燃烧热为xkJ•mol-1,又H2的燃烧热是akJ/mol,所以由H2、CO按3:1比例组成的混合物2mol,完全燃烧并恢复到常温吋,放出的热量为bkJ,可得,据此计算.【解答】解:设CO的燃烧热为xkJ•mol-1,又H2的燃烧热是akJ/mol,所以由H2、CO按3:1比例组成的混合2mol,完全烧并恢复到常温吋,放出的热量为bkJ,可得,则解得x=2b-3a,故选:A。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四是最难的部分,知识点也比较琐细,正因为如此,我们面对这本书的时候更要好好认真去学,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学习这本书的所有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①一切燃烧反应;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③酸碱中和反应;④铝热反应;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③等也是吸热反应;④水解反应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计算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学运算,对应Δ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表达式:___________ 。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4各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各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 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焓变反应热知识点一焓变、反应热1.焓变、反应热(1)焓(H):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

(2)焓变: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之差。

焓变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的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①符号:用ΔH表示。

②单位:常用kJ/mol或kJ·mol-1。

③表示方法:ΔH=H(生成物)-H(反应物)。

(3)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4)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等于焓变,所以我们常用焓变(ΔH)表示反应热。

(5)反应热和焓变的比较反应热焓变含义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所具有的焓与反应物所具有的焓之差符号QΔH 单位kJ·mol-1kJ·mol-1与能量变化的关系Q>0,反应吸收热量Q<0,反应放出热量ΔH>0,反应吸收热量ΔH<0,反应放出热量二者的相互联系ΔH是化学反应在恒定压强下(即敞口容器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且不与外界进行电能、光能等其他能量的转化时的反应热,即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反应热Q就是焓变ΔH。

高中阶段二者通用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1)从化学键的角度(微观角度)看: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分子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反应物所有键能之和)-(生成物所有键能之和)。

如图:1 mol H2分子和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吸收总能量为:436 kJ+243 kJ=679 kJ;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时释放总能量为:431 kJ+431 kJ=862 kJ;H2(g)+Cl2(g)===2HCl(g)反应过程释放的能量为:862 kJ·mol-1-679 kJ·mol-1=183kJ·mol -1。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有机功能团与化合物分类1.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1.2 烷基、烯基、炔基、醇基、羧基、酰基等有机功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命名规则1.3 烃、卤代烃、醇、醛、酮、羧酸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第二章芳香化合物2.1 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2.2 苯的结构、性质和反应2.3 苯类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环烷化反应、芳香族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及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第三章有机化学中的功能转化3.1 单官能团化合物的氧化、还原、置换、酸碱、加成、烷化等化学反应3.2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分步合成、伦理优先规律和碳碳键形成反应第四章生物有机化学4.1 生命中的有机化合物4.2 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功能4.3 酶的性质和功能、代谢途径及酶促反应第五章有机材料与生产5.1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制备和性质5.2 合成橡胶、纤维素纤维等有机材料的化学原理和工艺5.3 合成涂料、塑料和合成纤维的化学原理和工艺第六章有机化学的工业应用和环保技术6.1 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提取和利用6.2 有机合成工业的过程控制、产品分离和纯化技术6.3 高分子材料的废弃物治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回收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学生们在学习有机化学方面,应该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了解有机功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命名规则,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能够分辨苯类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和化学反应,在学习生物有机化学方面,应该了解各种生物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酶的性质和功能,能够分辨各种有机材料的结构、制备和性质,能够掌握工业应用和环保技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映与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映与能量

第一章化学反映与能量一、化学反映与能量的转变课标要求1、了解化学反映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反映热和焓变的含义3、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点精讲1、焓变与反映热(1)化学反映的外观特征化学反映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映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

能量的转变通常表现为热量的转变,可是化学反映的能量转变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表现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映热的概念当化学反映在必然的温度下进行时,反映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映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映热。

通常常利用符号Q表示。

反映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映进程中,当反映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彼此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从头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映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映的反映热。

(3)焓变的概念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映,若是反映中物质的能量转变全数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映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映的反映热就等于反映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映产物)—Η(反映物)为反映产物的总焓与反映物总焓之差,称为反映焓变。

若是生成物的焓大于反映物的焓,说明反映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映必需吸热才能进行。

即当Η(生成物)>Η(反映物),ΔΗ>0,反映为吸热反映。

若是生成物的焓小于反映物的焓,说明反映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释放一部份的能量给外界才能生成生成物,反映必需放热才能进行。

即当Η(生成物)<Η(反映物),ΔΗ<0,反映为放热反映。

(4)反映热和焓变的区别与联系2、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把一个化学反映中物质的变和能量的转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
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一切燃烧反应;
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③酸碱中和反应;
④铝热反应;
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等也是吸热反应;
④水解反应
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
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计算
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
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学运算,对应Δ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 编辑:Wulibang(ID:2820092099)▍ 来源:综合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知识点详解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1.理论性、规律性强2.定量3.知识的综合性强4.知识的内容较深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

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

△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⑥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与化学反应的条件无关。

6.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1.概念: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2.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ΔH时才有负号。

3.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

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看课本装置图(1)一般用强酸和强碱做实验,且碱要过量(如果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相同,中和热会偏小),一般中和热为57.3kJ/mol。

(2)若用弱酸或弱碱做实验,放出的热量会偏小,中和热会偏小。

(3)若用浓溶液做实验,放出的热量会偏大,中和热会偏大。

(4)在试验中,增大酸和碱的用量,放出的热量会增多但中和热保持不变。

五、盖斯定律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六、能源注:水煤气是二次能源。

本章难点点拨:难点一:焓变及其计算难在:不能全面把握焓变要素,不能把方程与焓变对应起来难在:吸放与“+、-”,反应方向、状态变化与焓变的关系解决规律小结:1、方程加,焓变加,方程减,焓变减。

2、反应的向变符不符:方向不同,焓变变号。

3、质变对不对:反应前后物质不同,焓变值不同。

4、态变符不符:状态不同,焓变值不同。

晶型不同,焓变不同。

5、量变配不配(焓变符号、焓变值、焓变单位):焓变值为按系数完全进行的值。

对可逆反应是不可能完全反应的,但焓变数值是对应与方程系数完全反应的数据。

6、反应条件符不符:如燃烧热对应于101kPa、25℃难点二:反应方向——(恒压条件下)焓变、熵变以及温度对反应方向的影响难在:1、ΔH和ΔS的理解2、反应方向判椐的理解和应用ΔH-T 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ΔH-T ΔS=0,反应达到平衡ΔH-T 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3、易产生焓变正负、熵变正负、反应自发与否的片面关系解决策略:关键在于理解并接受,加上适当的训练。

对本难点切勿“一意孤行”,以自己理解为标准,要能听得进老师正确的指引并欣然接受,哪怕自己觉得不可思议!习题训练1.(2011浙江高考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 kJ/mol,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2()(1)acKcαα=-。

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CH3COOH3COO-+H+向左移动,α减小,K a变小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D.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

CO(g)+12O2(g)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2.(2011北京高考10)25℃、101kPa 下:①2Na(s)+1/2O2(g)=Na2O(s) △H1=-414KJ/mol②2Na(s)+O2(g)=Na2O2(s) △H2=-511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和②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B.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C.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D.25℃、101kPa 下,Na2O2(s)+2 Na(s)= 2Na2O(s)△H=-317kJ/mol3.(2011重庆)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

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 、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kJ。

则S(s)+3F2(g)=SF6(g)的反应热△H为()A. -1780kJ/molB. -1220 kJ/molC.-450 kJ/molD. +430 kJ/mol4.(2011海南)已知:2Zn(s)+O2(g)=2ZnO(s)△H=-701.0kJ·mol-12Hg(l)+O2(g)=2HgO(s)△H=-181.6kJ·mol-1则反应Zn(s)+ HgO(s)=ZnO(s)+ Hg(l)的△H为()A. +519.4kJ·mol-1B. +259.7 kJ·mol-1C. -259.7 kJ·mol-1D. -519.4kJ·mol-15.(2011海南)某反应的△H=+100kJ·mol-1,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反应活化能小于100kJ·mol-1B.逆反应活化能一定小于100kJ·mol-1C.正反应活化能不小于100kJ·mol-1D.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kJ·mol-1 6.(2011上海)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

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7.(2011上海)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i) I 2(g)+ H2(g) 2HI(g)+ 9.48 kJ (ii) I2(S)+ H2(g)2HI(g) - 26.48 kJ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254g I2(g)中通入2gH2(g),反应放热9.48 kJB.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C.反应(i)的产物比反应(ii)的产物稳定D.反应(ii)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i)的反应物总能量低8.(2011江苏高考20,14分)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已知:CH4(g)+H2O(g)=CO(g)+3H2(g)△H=+206.2kJ·mol-1CH4(g)+CO2(g)=2CO(g)+2H2(g)△H=-247.4 kJ·mol-12H2S(g)=2H2(g)+S2(g)△H=+169.8 kJ·mol-1(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

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

燃烧生成的SO2与H2S进一步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均非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

(4)电解尿素[CO(NH2)2]的碱性溶液制氢的装置示意图见图12(电解池中隔膜仅阻止气体通过,阴、阳极均为惰性电极)。

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5)Mg2Cu是一种储氢合金。

350℃时,Mg2Cu与H2反应,生成MgCu2和仅含一种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其中氢的质量分数为0.077)。

Mg2Cu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考答案1、解析:A.正确,熔化热只相当于0.3 mol氢键。

B.错误。

K a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C.正确。

环己烯(l)与环己烷(l)相比,形成一个双键,能量降低169kJ/mol,苯(l)与环己烷(l)相比,能量降低691kJ/mol,远大于169×3,说明苯环有特殊稳定结构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