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未来学校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摘要】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旨在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首先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引出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分析了目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了技术和跨学科整合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
最后展望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教学方法,趋势展望,技术应用,跨学科整合,关键问题,挑战,未来发展,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核心素养的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水平。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围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国内外对于核心素养教学的关注和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核心素养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对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是理解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探讨该领域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的重要前提。
1.2 研究意义核心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通过研究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简述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的主要方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简述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的主要方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学生教育领域,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态度的综合表现。
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了多个方面。
首先,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这不仅包括了基础的科学、数学、语言等学科知识,也包括了对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生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
学生应当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思维和创造力来实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此外,学生核心素养还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学生应当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商,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承担责任。
最后,学生核心素养还包括了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和关爱社会。
同时,学生还应当树立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了学科知识、创新思维、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学生通过培养这些素养,可以全面发展自己,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简述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的主要方面。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明确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将在正文部分探讨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和重要性,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在特定领域或情境中,能够影响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在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备更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
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有很好的掌握,还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等能力,更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023年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
2023年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2023年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1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一次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我对数学教学设计有了如下几点体会: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然后设计了几道有趣的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
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
在学习中,不仅学习别人的长处,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会让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023年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2聆听完史宁中教授关于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后,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
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能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
2023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2023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023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
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其中有计划地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各国都普遍关注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________,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将为学校带来诸多变化。
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应加强师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他们的品行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进行的。
在天真的孩子眼里,老师一般具有某种权威,甚至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作为教师,总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
所以,教师行为本身就履行着教育职能,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乃至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
小学的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
小学的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小学是孩子们入学教育的起点,也是他们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小学的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呢?首先,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
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
在身心发展方面,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智力发展方面,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道德发展方面,学校要教育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基础阶段,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
此外,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表达等。
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是他们未来学习的基础。
另外,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学校要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学校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学校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思维。
总之,小学的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
学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和智慧的公民。
2024年《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2024年《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2024年,《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和启示。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对未来教育改革的展望。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和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备的,更是将来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需的基本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和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灌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同时,教学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设计更加富有挑战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可以采用项目制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授予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我认为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优势和需求。
因此,我们不能把所有学生都一刀切地教育。
未来的教育应该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内容。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此外,《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还提到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更是为了培养社会公民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做贡献。
最后,我对未来教育改革有着很大的期待。
第12课二十年后的学校(教案)
e.结合现实生活,探讨未来学校可能发生的变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语文素养:通过阅读与理解《二十年后的学校》,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2.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创作关于未来学校的短文,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例:学生可能对未来的思考较为局限,教师应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趋势,激发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二十年后的学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二十年后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未来学校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作者对未来学校的设想。这些设想包括环保、高科技、智能化等方面。它们体现了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想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如学校的环境、教室的设施等。这些案例展示了未来学校可能的面貌,以及它们如何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
1.教学重点
a.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未来学校的想象与描绘。
-例: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述,如“学校的墙壁是绿色的”、“教室里的桌子椅子可以自动调节高低”等,理解作者对未来的设想。
b.学习并运用本课生字词,掌握基本词汇和短语。
-例:通过课文学习和练习,掌握“幻想、虚拟、绿色、智能”等生字词的用法。
c.识别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设计活动。学生可以设计一款未来学校的教具或设施,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和作用。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一系列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例如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还可以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共同理解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核心素养不仅帮助学生在学科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更加自信和独立。
例如,批判思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更具竞争力。
因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重视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措施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更新教育理念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
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为了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部门开始倡导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考核范围,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演讲、小组讨论等。
推动课程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始进行课程改革。
一方面,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各学科的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推出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学生亲身体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了一系列的实践机会。
项目学习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学习,例如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可以实践所学的知识,并培养核心素养,例如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社团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例如音乐社团、科技社团等。
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篇
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篇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篇1近日我参加了县《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网络远程培训,几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过往的教育太单一片面,而导致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
"方向先于目标,战略先于战术。
"当今社会,人类和人工智能将重新分工。
基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基于对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检讨,我们提出和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能力。
个体与他们所处的多样化情境间不断变化的互惠关系的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本质。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
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二十一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再造教育的基石在当今飞速变革的时代,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解读核心素养:统合学生全面发展基石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全面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它不是孤立的知识或技能,而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跨学科学习和实践体验,形成的综合性能力和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分类:多元化发展之路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七个方面:1. 学习力:指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批判性思维:指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3. 沟通与表达:指学生有效地表达意见、与他人协作交流的能力。
4. 数字素养:指学生理解数字信息、运用数字化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创新与创造力:指学生提出新想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维的能力。
6. 责任与担当:指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能承担责任,积极地贡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7. 身心健康:指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能够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能力。
三、培养和训练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不同维度互动,深度融合学习1.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项目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跨学科融合教学: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进行主题式、项目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强调实践体验式学习: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研究等,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4. 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学习效能: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学习效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通过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实现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提出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
它包括道德品质、学科素养、跨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身心健康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和创新素养等八个方面,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二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突出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四是强调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五是注重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实践路径方面,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融入各学科课程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能力四是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五是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和时代担当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 背景介绍: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素质教育应该侧重哪些方面?
素质教育应该侧重哪些方面?全面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赋能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学校教育应该要侧重哪些方面呢?一、核心素养:立足未来,形成完整发展基石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必备的品格、能力和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求的关键要素。
具体而言,全面素质教育应侧重培养和训练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信息获取和处理、知识整合等能力。
人文素养:包括中华文化认同、责任担当、公民意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能力。
身心健康:包括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情绪调节、运动能力等。
社会责任:包括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担当等。
二、课程体系:打破传统,注重体验和实践为了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调整,注重体验和实践。
应加强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壁垒,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引入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寻;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学校教育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线上学习等方法,鼓励学生深度思考、积极交流、主动探寻,提高学习效率。
四、评价体系:多元评价,评估成长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过于强调分数,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
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将课堂表现、项目成果、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纳入评价指标,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发现成长方向。
五、家庭教育: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学校:勾勒无边界教育蓝图
未来学校:勾勒无边界教育蓝图作者: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年第06期最近几年,未来学校作为热词开始进入教育界人士的视野,很多教育专家对包括瑞典关于学习空间的变革、美国关于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俄罗斯关于学校与外部社会的关系等在内的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试图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我国未来学校的建设规划中。
在这些借鉴与引入中,我们看到了对各种云平台、教育技术、创客空间的运用,以及MOOC、翻转课堂、学院制、走班制等课程领域的改革也相继被大众所熟知,这些应用无疑都将学校的运作层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那么未来学校就仅仅是对科技的应用吗?究竟未来学校的理想形态是怎样的?未来学校的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如何?未来学校的育人理念会走向何方?这一切问题都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未来学校拥有无限可能目前大众对未来学校的界定还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每位专家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成都一次题为“遇见未来学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办学探索”沙龙上,各教育专家针对未来学校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陶西平——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部总督学顾问对未来学校的研究应当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未来学校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探讨适应未来世界和我国发展变化的相对理想的学校,这是一个艰苦、渐进的过程。
未来是没有空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当有空间边界,中国未来学校的研究,应该强调中国自身的特点。
罗清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未来学校与现在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在对教育“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上。
数据记录的广度、深度和宽度都不同,全程全面全体的数据记录成为可能,一切信息都可以数据化记录,数据可以迅速地流转到一切可能的环节。
未来的学校,一定是个性化凸显的教育。
依靠数据的流动来组织、管理、评价与干预。
尚俊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未来学校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是基础设施建设,如果真的想搞未来学校,要从建设开始,要有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包括校舍建设,当然,这要考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
核心素养是什么意思
核心素养是什么意思
核心素养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能
力和素质。
它不仅仅包括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着重于培养个体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动力。
核心素养是人们在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能力。
具备核心素养意味着个体具备了综合性、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
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此外,核心素养还包括了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使个体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个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一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培养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要培养个体的核心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
课程、实施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和合作能力;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个体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个体在全面发展、面对未来挑战
时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该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石。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训练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
以下从五个方面探讨学校如何快速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与拓展资源传统的学科知识灌输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学校应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壁垒,进行深度整合与拓展。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核心素养。
学校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在协作中解决问题,在探索中提升能力。
同时,应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
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核心素养融入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观察、访谈、作品展示、项目成果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进行评估。
四、校园文化与氛围营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营造积极向上、开放包容、鼓励创新、注重实践的文化氛围。
例如,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志愿服务、举办艺术节等,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五、家校共育与社会协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交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
同时,应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全球化对核心素养的 机遇
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性,学生可以通过跨文化交流、 国际合作等方式拓展自己的视野 和经验,同时也可以通过掌握外 语、多元文化等核心素养提升自 己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改革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实施,是我国教 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推动教 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全球核心素养发展趋势
01
02
03
国际共识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全 球教育领域的共识,各国 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核心 素养教育。
多样化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 养教育具有各自的特色和 重点,反映了不同文化和 教育理念的发展。
内涵
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三个方面,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 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
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个人发展的 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生活 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
求。
社会需求
核心素养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 责任担当,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
1 2 3
鼓励创新性实验
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验研究,为他们提供必 要的实验条件和指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 践能力。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鼓励学生跨学科开展实践活动,将不同学科的知 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创新与 实践的结合。
推广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 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推动创新与实 践的结合。
实践能力的提升
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
01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与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
完整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完整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关注传统和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研究、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为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这些变化包括育人导向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变化、实践活动的变化、课业负担的变化以及课程的变化。
这些变化将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注重学生研究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师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行为本身就履行着教育职能。
加强学生品德修养需要老师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和教育学生。
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专业院校,学校期间的研究非常重要。
老师是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为了提高学生素养,我们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家庭是影响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因此,孩子素养的提高与父母密不可分。
良好的父母形象和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孩子的素养提高。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表率,为了成为好的父母,必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
将在学校和家庭接受的教育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得到正确的指导,有助于孩子质的飞跃。
经常带孩子参加有益的社会团体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带孩子参加艺术方面的社会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眼界和艺术修养。
阅读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从小就开始培养良好的阅读惯对孩子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要。
孩子可以从好书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是父母和老师无法做到的。
多带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带孩子去旅游,去认识大自然,去认识这个世界。
心得体会: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管理
心得体会: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要承载培养出能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人,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人。
基于此,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目标,学校就应当思考师生的起点在哪里,走向教育目标需要哪些支撑和保障。
X省X一中作为X高中教育的领跑者,积极探索在核心素养语境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将教育目标具体化,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必须随之而变革。
放眼当下世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STEAM教育和“现象教育”值得借鉴。
STEAM理念最早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我们现在都比较熟悉。
与此同时,芬兰赫尔辛基从去年秋季开始全面推行“现象教育”,就是在传统的学科制教学基础上开设一些实验性课程,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展开教学。
在以现象为基础的教学项目中,学生可以同时与来自好几个学科的教师进行互动,这是一种将能力培养和科目教学相结合的新式教学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我们要打破学科边界,拉近教育目标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
近年来,学校的硬件条件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互联网时代信息对称已经不是教育发展的瓶颈。
学校其实是一个学习社区,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要素都应该按照生活状态布置,而不是许多的景点和装饰。
在X省X市第一中学,我们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促成学习生态圈的实现,刺激学生学习和思考。
学校的课程、技术、环境、设备都要做资源转化,成为师生多元学习、研究、实践的素材,成为师生在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
我们努力打破学科边界,让教师成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某一方面导师。
比如在实施“现象教育”中,学校十分注重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等的建设,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并且在场景中去体验。
于是,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学校教师真正实现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并且通过学校“泛在学习”的环境建设,让学生更能在尊重、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开放式学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教育也在不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能力和品质,涵盖了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也是他们未来能否成功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发展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然而,知识只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合理的情感表达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够使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锻炼,从而拥有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核心素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他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各种实践机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借此激发出自己的创新潜能。
此外,核心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从而能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发展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同时也能够使他们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学生才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优势,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对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全面、能动地发展自己,在社会中更加具备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与未来学校
核心素养与未学校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程改革中,迎接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程教学改革实践。
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它又是怎么出的呢?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1人格构成及发展研究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
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
人格结构说主张,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形成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第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第三层是反映,包
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第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
也有把世界观、思想和道德的基本信念视为人格核心的人格学说。
众多的人格学说可以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的指针,提供思想资料。
我们期待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之中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和具体的、历史的条所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的个人而存在。
人格的发展过程,是受种种社会条所规定、所制约的。
在思考儿童的人格发展之际,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格的发展不是先天预成的,也不是凭借适应主义、个人主义所能决定的。
人格是儿童周遭的外部条及其自身的内部条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一种结晶。
其间的中介,无非就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人格在活动中并且唯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
发展。
2学力模型研究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
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
法国的“共同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化遗产与现代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的。
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
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近年,国际社会已出现了学力模型研究的若干典型案例。
一是五大支柱说。
联合国教科组织2003年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
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学会求知(learring t n),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learring t d),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learning t live t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learning t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learning t 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二是关键能力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化、技术资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本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
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
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
三是八大素养说。
欧盟200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化表达。
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
日本的学力模型研究从上世纪0年代开始,一直连绵不断,成为日本各时期基础教育程改革的引擎。
考察日本的学力研究可以发现,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这是因为在学校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
因此,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需要有如下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
如语学科中的字表达、学思维与化传统,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模型的建构,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意识、历史思考与历史判断等。
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
这就颠覆了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
三是学科群,即语、外语学科或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
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不等于僵化学科的边界,不能走向分科主义,而软化学科边界的好处就在于,为诸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新兴学科的创生提供了空间。
3学校愿景研究勾勒未学校的图景
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军队。
学校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学校化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国际基础教育学校愿景研究得出的结论。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这种学校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
一些校长和教师张口闭口“拔尖子、选苗子”,却又口口声声“教育公平”,岂不滑稽可笑?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民教育的正式程铸造未国民的核心素养。
如今,被誉为21世纪堂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
在这股
浪潮中,布劳翁(ABrn)倡导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原理,值得我们品味。
这一学习原理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
学生自身积极地尝试方略、保障学习,设置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的机会。
为了求得更好的理解,学生也进行相互监督。
分散的资与分享的合法化。
班级是多种多样的熟练者的集合,是人力资的集合,班级成员应当分享集合的资。
班级的成员承担着多种多样的作用,认识到相互之间有差异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熟练者,分担构筑的责任,共同分享。
重要的是,学生不是期待片面发展,而是在学习中通过人际关系,运用书本、电脑等工具,重视偶然性,重视多样的发展方向与机会。
对话与合作是基础。
分享对话与知识,共同交流意义。
通过对话,使堂成为播撒思考的种子、展开交流的场所。
参与并实践真正化活动的共同体。
参与有真正化意义的活动,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的活动。
超越班级屏障,参与活动。
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习价值的探究活动,为自己的事情作出选择。
脉络化、情境化的学习。
明确活动的目的,在行为中思考,反复参与
尝试。
研究者或是教师实际地体验想象的世界,并且展开应答性评价。
授计划灵活应变。
依此愿景,未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
从根本上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化。
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
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做好了迎候未学校与社会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