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辅导系列-章节题库-新闻理论-第五章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圣才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以下简称《专业基础》)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之一。
《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一)中国新闻事业史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字林西报》5、《万国公报》6、《申报》7、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8、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9、王韬和《循环日报》10、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11、梁启超和《时务报》12、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3、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14、《苏报》和“苏报案”15、《民报》16、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17、章太炎的报刊活动1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19、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20、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21、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22、癸丑报灾23、民初著名记者24、《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5、《每周评论》26、《共产党》月刊27、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28、《向导》周报30、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31、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32、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33、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34、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35、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36、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37、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38、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39、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40、《申报》的改革4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42、斯诺与《西行漫记》43、范长江的新闻活动44、延安《解放日报》及其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4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6、《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47、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48、“拒检运动”49、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50、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5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52、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53、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5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55、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56、《人民日报》的改版57、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58、“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59、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二)外国新闻事业史1、手抄新闻2、古罗马《每日纪闻》3、古腾堡印刷术及其影响4、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5、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6、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7、便士报与廉价报刊8、本杰明·戴与《太阳报》9、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10、《泰晤士》报11、《费加罗报》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14、“三社四边”协定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17、斯克里普斯报团18、《纽约时报》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20、“扒粪”运动21、《真理报》22、日本广播协会(NHK)23、“白虹贯日”事件24、广播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5、美国三大广播公司26、爱德华.莫罗27、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28、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第二部分新闻理论(一)绪论1、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二)新闻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3、新闻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异同(1)新闻与信息(2)新闻与舆论(3)新闻与宣传(4)新闻与历史(三)新闻传播1、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2、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四)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1、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3)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4)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2、新闻选择的标准(1)新闻价值标准(2)新闻宣传政策选择(3)新闻伦理及法规选择(五)新闻真实性原则1、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内涵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3、新闻失实的产生原因4、防治新闻失实,提高媒体公信力(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1、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要求2、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3、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4、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七)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1、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2、媒体的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4)“公共新闻学”的产生及内涵3、坚持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八)新闻舆论监督1、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原则的协调统一(九)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1、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1)“三贴近”原则的内涵(2)“三贴近”原则的基本要求4、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1)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基本要求(2)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新闻业务(一)新闻采访1、新闻记者的产生和发展2、新闻记者的常见分类3、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4、新闻采访的常见方式及基本要求(1)访问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观察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书面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4)电话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互联网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1)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体验式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追踪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6、采访准备的内涵及基本要求7、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方法8、新闻线索的内涵及获取方法9、采访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技巧10、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11、突发事件的内涵及采访要求12、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二)新闻写作1、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3、新闻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方法4、新闻跳笔的内涵及运用方法5、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6、消息的内涵、特点与优势7、消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8、各类消息的内涵及基本写作要求(1)事件性消息(2)非事件性消息(3)描写性消息9、通讯的内涵、特点10、消息与通讯的区别11、通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提炼主题(2)通讯选材(3)通讯的结构12、各类通讯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5)社会观察通讯(6)专访写作(7)新闻特写(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4、编辑策划(1)编辑策划的内涵(2)编辑策划的意义(3)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5、新闻稿件的分析及选择6、新闻稿件的修改7、制作新闻标题(1)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功能(2)新闻标题的特点(3)新闻标题的类型8、新闻稿的配置9、版面和图片编辑10、专刊与副刊编辑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3、网络编辑特点与要求(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5、新闻评论的选题6、新闻评论的立论7、新闻评论的论证8、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社论和编辑部文章(2)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3)专栏评论(4)短评(5)编者按(6)述评(7)广播新闻评论(8)电视新闻评论(9)网络新闻评论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题、写作题等。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
• 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是一套 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 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 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又是 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 的媒体(及新闻)和作为宣传 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 服务和公众利益为基石的意识 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 模式,是与市场控制与政治控 制相抗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 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
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参照意义
• 参考的现状分析 (李 岩—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 • 1、中国大陆的新闻专业主义只是一种摆脱行政干预的策 略:中国大陆的新闻专业主义一开始就不是纯粹性的专业 要求,它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以及这种体制下的新闻制 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2、新闻专业人不以承载“社会责任”为己任和没有主义 • 3、商业化使新闻专业变异:市场化是新闻专业去政治-行 政干预的最有效的办法,市场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受到 重大撞击的地方。国家干预和参与管理(主要是高层职务 的任免)日益庞大的新闻媒体,政府却不可能承担养护它 的费用,媒体必须进入市场,玩市场游戏。
媒体举例分析—《新闻调查》
• 二、效果诉求:坚守底线———最大程度地实现 媒介公信力
• 在现有的媒介环境中,“调查”不仅有禁区,更要有底线。这种底线 首先是制度层面或意识形态层面的,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是 法律层面的,比如对公民人身权利、隐私权的尊重,对国家机密、商 业机密的保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等;再次是伦理层面的,即从国情 出发,从社会承受力角度出发,对选题进行选择和控制, • 平衡报道是实现公信力的最大保障,《新闻调查》较好地处理好了各 种关系,如:①感性和理性:冷静的理性融入震撼人心的感性表述之 中;②客观的报道和主观的发现:调查主体的人格的力量、思想的力 量、探究真相的执着精神有机结合;③记录与报道的两极延伸:不干 预地纪录和干预性的报道水乳交融。
新闻学专业考研题库
新闻学专业考研题库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规律、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学科。
考研题库是帮助考生复习和准备考试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新闻学专业考研题库中的内容:1. 新闻学基础理论:- 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2. 新闻传播史:- 世界新闻传播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现代传媒的演变3.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 新闻传播中的法律问题-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4.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方法-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新闻评论的写作5. 新闻编辑与出版:- 新闻编辑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新闻出版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出版6.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效果的测量-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伦理问题7.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8. 国际新闻传播:- 国际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 跨文化交流中的新闻传播9. 新闻传播案例分析:- 经典新闻传播案例的分析- 新闻传播失败案例的反思- 新闻传播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10. 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 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趋势- 新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和机遇考研题库的内容应涵盖上述各个方面,为考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复习资料。
考生应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模拟测试,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闻传播学》题集
《新闻传播学》题集第一章理解新闻与新闻学一、选择题1. 新闻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项?()A. 时效性B. 真实性C. 娱乐性D. 重要性答案解析:新闻的基本特征包括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和显著性,而娱乐性不是新闻的必备特征。
2. 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以下哪个时期?()A. 民国时期B. 清朝末期C. 新中国成立后D. 改革开放时期答案解析: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18年,属于民国时期。
3.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A. 党性原则B. 群众路线C. 新闻自由D. 政治家办报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党性原则、群众路线和政治家办报,而新闻自由并非其核心内容。
4.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学研究的反思内容?()A. 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脱节B. 新闻教育模式的僵化C. 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D. 新闻业的商业模式答案解析:新闻学研究的反思内容通常涉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模式的僵化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而商业模式更多关注新闻业的运营层面。
5. 重构新闻学的目的是什么?()A. 回归新闻本质B. 适应媒介融合C. 提高新闻教育质量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解析:重构新闻学的目的包括回归新闻本质、适应媒介融合和提高新闻教育质量,因此正确答案是D。
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的信息。
其基本特征包括时效性(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重要性(影响力)和显著性(关注度)。
2. 中国新闻学创立的背景及其意义是什么?答案解析: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背景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新闻事业的兴起。
其意义在于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人才培养,促进了新闻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3. 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主要内容有党性原则(党报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党报要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和需求)、政治家办报(党报要站在政治高度,服务大局)。
人大在职研新闻传播——新闻理论题库与答案(完整)
人大在职研新闻传播——新闻理论题库与答案(完整)新闻理论研究题库与答案课程代码:152601课程名称:新闻理论研究这是老师给我的最新题库,因每年的题库内容会有所不同,需要参加2013年4月份题库考试的同学请以这个版本为准。
郭美森一、名词解释:1.“三贴近”:“三贴近”是贯彻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业党性原则,实现正确舆论引导的具体原则和重要方法。
主要内容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重在事;贴近群众,重在人;贴近生活,重在事与人的统一。
事情是人做的,事实是人创造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通过做事而生活的,因此,人是“三贴近”中最重要的因素。
“三贴近”的根本点就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出发,群众的利益是出发点、是贴近点、是归宿点。
2.“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书上没有,网络搜索的)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活动,简称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2004年,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
要通过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使各级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微博新闻:(新)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新闻就是基于这种社交网络平台由专业新闻传播者和非专业新闻传播者所发布的新闻信息,其具有实时性、公开性、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4.新闻本源:新闻传播的本源,指新闻的基本来源,即新闻是从哪里来的,人们传播和收受的新闻与信息产自哪里,来自何方。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
没有事实,就无以发生新闻传播行为.新闻传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清华大学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 (01-06 真题)2013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8 )1、李普曼2、公共领域3、群众办报4、张季鸾5、Tim Berners-Lee6、LBS7、流动空间8、Kevin Kelly二、简答(10*5 )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2、“网络社会”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4、技术决定论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三、论述(20*3 )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2012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 5*6 )1、新闻框架( news frame )2、媒介素养( media lieracy )3、“第三人效果(” the third-person effect )4、North China Daily News (《字林西报》 )5、密尔顿( John Milton )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二、简答( 15*4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4、述评19 世纪90 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三、论述(30*2 )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2011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8*5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2、黄色新闻3、《论出版自由》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5、“报刊的有机运动”、简答(15*4 )1、英尼斯对传播学的学术贡献2、清末明初的新闻法制和自由3、碎片化的受众4、典型报道的历史变化三、论述(25*2 )1、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体制变迁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2010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 )1、宣传技巧中的证词法2、范长江与《西北通讯》3、李普曼4、“新新闻主义”5、休眠效果6、索绪尔二、简答(15*4 )1、新闻专业主义是什么?其内涵(大意)2、新技术条件下的主动受众(或积极受众)3、新闻报道有哪些基本原则?4、麦奎尔将媒体效果分为哪几个层次和类别?(麦奎尔传播理论主要类型与层次)三、论述(30*2 )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2、哈贝马斯的理论对传播学有哪些影响和贡献?2009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 )1、19 世纪30 年代的《纽约太阳报》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主流媒体4、媒介公信力5、《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6、虚拟社会(Virtual Community )二、简答(15*4 )1、简析“全球混乱理论”2、简析“人肉搜索”3、举例说明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的区别4、简析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三、论述(30*2 )1、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2、论媒介融合的趋势2008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 )1、第一时间2、新闻事态3、美联社4、《新生》周刊5、第三者效果6、认知不协调理论、简述(15*4 )1、《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2、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3、新闻整体真实性的三种类型4、简述媒介分类方法三、论述(30*2 )1、结合案例分析报业中的葛雷斯姆定律2、谈谈1980 年以来媒介研究的创新与发展2007 年真题:、名词解释(5*6 )1、新闻伦理2、话语分析3、《民报》4、炉边谈话5、党报体制6、媒介效果二、简答(15*4 )1、1956 年《人民日报》改版2、1998 年“德拉吉报道”3、何谓大众媒介的功能分析4、“假事件”的产生及报道后果三、论述(30*2 )1、试论新闻选择的标准2、网络时代受众的变化3、 新闻真实的三种状态112006 年新闻学理论与历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5*10 ) 1、 开元杂报2、红中社 3、 四不主义4、 NHK5、 CNN6、 跨空间传播7、受阅叛变率 8、 新闻的建构9、高级报纸 10、 葛雷斯姆定律、二、简答( 10*5 )1、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2、 五四时期新闻学的发轫4、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5、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三、论述(50 ,1000 字左右)题目:从苏联解体看新闻的政治功能2006 年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一、简答(15*6 )1、你怎样理解媒介环境?2、什么是科学研究的经典模式?3、简述“系统”有哪些特征?4、试论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闻活动者)
第三章新闻活动者一、概念题1.新闻源主体答:新闻源主体,又称新闻信源主体,是指拥有新闻信息并且实际介入或参与新闻报道得以形成的个体或组织(群体)主体。
组织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组织、政党组织、企业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团体等。
新闻源主体,主要是社会运行过程、社会生活展开过程自然造就的、自然生成的。
其特有的社会影响力,使制造、塑造、捏造新闻源主体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不同社会主体间经常为成为新闻源主体而展开博弈、竞争。
新闻源主体在具体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新闻传收活动逻辑上的起点“主体”,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报道与接受的内容范围,新闻的诸多主要特性,都会受到新闻源主体的影响。
2.传播主体答:传播主体,是指在具体新闻媒体中从事新闻业务活动的人——记者和编辑。
就整个新闻业而言,构成新闻传播主体的是各个具体的新闻媒体或者新闻组织,它们是组织性的传播主体,是实际运行、操作新闻报道活动的实体机构。
具体表现为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还有新闻网站等。
如果考虑到民间新闻,那么所有的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所有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都是新闻传播者。
根据新闻媒体中活动主体的实际地位、作用及其行为方式,新闻传播主体的构成是双重的:①作为高位主体的,新闻媒体(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②作为本位主体的,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即人们通常所指的新闻传播主体——以采编人员为主的新闻业务工作者。
3.收受主体答:收受主体,是指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传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戏剧的观众和网络的浏览者等。
在新闻学的视野中,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包括群体和组织主体)都是新闻收受者。
收受主体的构成是极其复杂的。
收受主体“分散、弥漫”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工作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中。
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收受主体在新闻传收活动中的特征:大众化的存在特征;自主化的接触特征;个性化的需求特征;多样化的人性特征。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理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理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论述题 2. 名词解释题 3. 简答题1.试论述报纸产生的3个阶段。
正确答案:16—18世纪,报纸的产生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兴起。
因为它发源于威尼斯,有些新闻论著也称其为《威尼斯公报》。
手抄新闻是公开发行的。
由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手抄新闻很快流行到各地,17世纪初达到高潮,到17世纪末逐渐消亡。
手抄新闻集编、写、发行于一人。
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个体劳动者,但他们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靠新闻为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事业的真正开山鼻祖。
(2)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
新闻书的发行周期比手抄新闻长,但它沿用了古代印刷书籍的办法,用铅字印刷,可以大量发行。
据现有资料,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法兰克福发行。
1588年奥地利人艾青氏印刷出版了新闻书。
1620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开始印刷新闻书。
英国最早出版的《西班牙新闻》(1611)、《德国新闻》(1625)、《英国新闻》(1625)皆为新闻书。
这种新闻书已有刊名,但基本上是不定期的,中间间隔时间很长,新闻迟缓;没有固定的订户,只在市场上像其他书一样公开出售。
出版者多为印刷商。
(3)第三阶段:周报(周刊)、日报的勃兴。
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德国观察周刊》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周刊。
周刊定期出版,由邮局发行,马上吸引了不少固定订户。
这种周刊基本上还未脱离书本模样。
它们以刊登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动态为主,兼有言论,但也有周刊只有新闻无言论。
1663年德国莱比锡出版了《莱比锡新闻》,最初为周刊,后被改为日刊,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但它仍采用书本形式。
1665年11月16日,英国的《牛津公报》问世。
它首先采用单页两面印刷,一反过去书本的模样,加快了印刷,争取了提前发行的时间。
《牛津公报》全是新闻,没有言论。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传播1.如何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是一个有机的过程?答:有机是指事物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不可分,像一个生物体那样有机联系。
现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即新闻报道者从选择事实、发布新闻,到根据新闻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调整。
新闻传播的有机社会流程如图2-5所示。
图2-5 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具体而言,新闻传播过程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连续过程,这一不间断的流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环环相扣的不同环节:(1)采选新闻信息的环节这是新闻传播源头性的环节,即图2-5中从事实到新闻报道者的环节,该环节的任务是新闻传播者发现、评价新闻事实,确定新闻报道的内容。
(2)创制新闻文本(作品)的环节这紧跟第一环节,将选定的新闻信息进行符号化,即图2-5中的新闻报道者选择、制作新闻的过程。
该环节的最终成果表现为新闻作品和完整的新闻产品。
(3)传递新闻文本的环节将已经制作好的新闻作品,通过不同形态的媒介通道传送到收受主体,即图2-5中新闻传播给新闻接受者的过程。
到此,“传”的过程已完成。
(4)收受新闻文本的环节这是收受主体获取媒介信息的活动,标志着新闻传播从“传”到“收受”周期的完成,是新闻传播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受传者的收受,新闻传播就没有意义。
(5)信息反馈环节这是指新闻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一种信息活动,如图2-5中新闻接受者反馈给新闻传播者。
反馈是双向传播的基本环节,是传播者调整后继传播行为,增强传播效果的依据。
上述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新闻传播的有机流程。
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闻传播都无法有效进行。
因为,客观世界的变动永无止息,记录和传播这种变动信息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永无止息。
只要人类社会有新闻传播活动存在,对于新闻传播者而言,选择事实,制作与传播新闻,接受反馈,调整报道,这样一个流程会不断地循环往复。
2.什么是新闻的倾向性?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
论中国近代名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 理论及实践
目录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 二、中国近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三、中国近代名记者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 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 的一种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 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 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 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2、日俄战争将新政推向顶峰
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由于无力 约束双方,宣布“局外中立”。1905年,清政府派 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学习西方国家宪政。1906年9月,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加速了新闻立法的步伐。 在光绪帝宣布“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之 后,近代报刊发展步伐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 史上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新创办 的报刊,1906年为113种,1907年为110种,1908 年为118种,1909年为116种,1910年为136种, 1911年为209种。
硝烟战火中追求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报道事实的真相,追求新闻事实真相,有时 需要记者具有冒险精神,敢于到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进行采访 报道。 赵敏恒在重庆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最嚣张的时期, 日本飞机疯狂轰炸重庆。在“五三”“五四”大轰炸中,墙倒 屋塌,火光一片。赵却出于新闻记者的责任心要抢发新闻电报。 他去大棵子电报局,这里已是火海,电报局已经无人。突然逃 出一个人,赵问哪里发电报,那个人认为赵是疯子:“你还要发 电报!”赵又奔赴长江码头,登上英国军舰,由军舰电台发了报 道。后来,英国大使批评赵敏恒不可以用英舰电台发报。赵抗 议:“我是路透社记者,不是你的雇员。你无权命令我。”说 完,转身就走。正如他的夫人谢兰郁女士所说:“他采访新闻, 不要命!”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以下简称《专业基础》)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之一。
《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一)中国新闻事业史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字林西报》5、《万国公报》6、《申报》7、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8、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9、王韬和《循环日报》10、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11、梁启超和《时务报》12、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3、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14、《苏报》和“苏报案”15、《民报》16、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17、章太炎的报刊活动1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19、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20、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21、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22、癸丑报灾23、民初著名记者24、《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5、《每周评论》26、《共产党》月刊27、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28、《向导》周报30、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31、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32、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33、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34、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35、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36、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37、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38、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39、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40、《申报》的改革4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42、斯诺与《西行漫记》43、范长江的新闻活动44、延安《解放日报》及其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4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6、《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47、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48、“拒检运动”49、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50、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5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52、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53、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5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55、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56、《人民日报》的改版57、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58、“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59、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二)外国新闻事业史1、手抄新闻2、古罗马《每日纪闻》3、古腾堡印刷术及其影响4、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5、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6、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7、便士报与廉价报刊8、本杰明?戴与《太阳报》9、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10、《泰晤士》报11、《费加罗报》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14、“三社四边”协定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17、斯克里普斯报团18、《纽约时报》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20、“扒粪”运动21、《真理报》22、日本广播协会(NHK)23、“白虹贯日”事件24、广播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5、美国三大广播公司26、爱德华.莫罗27、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28、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第二部分新闻理论(一)绪论1、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二)新闻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3、新闻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异同(1)新闻与信息(2)新闻与舆论(3)新闻与宣传(4)新闻与历史(三)新闻传播1、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2、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四)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1、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3)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4)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2、新闻选择的标准(1)新闻价值标准(2)新闻宣传政策选择(3)新闻伦理及法规选择(五)新闻真实性原则1、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内涵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3、新闻失实的产生原因4、防治新闻失实,提高媒体公信力(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1、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要求2、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3、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4、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七)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1、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2、媒体的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4)“公共新闻学”的产生及内涵3、坚持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八)新闻舆论监督1、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原则的协调统一(九)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1、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1)“三贴近”原则的内涵(2)“三贴近”原则的基本要求4、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1)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基本要求(2)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新闻业务(一)新闻采访1、新闻记者的产生和发展2、新闻记者的常见分类3、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4、新闻采访的常见方式及基本要求(1)访问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观察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书面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4)电话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互联网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1)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体验式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追踪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6、采访准备的内涵及基本要求7、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方法8、新闻线索的内涵及获取方法9、采访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技巧10、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11、突发事件的内涵及采访要求12、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二)新闻写作1、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3、新闻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方法4、新闻跳笔的内涵及运用方法5、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6、消息的内涵、特点与优势7、消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8、各类消息的内涵及基本写作要求(1)事件性消息(2)非事件性消息(3)描写性消息9、通讯的内涵、特点10、消息与通讯的区别11、通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提炼主题(2)通讯选材(3)通讯的结构12、各类通讯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5)社会观察通讯(6)专访写作(7)新闻特写(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4、编辑策划(1)编辑策划的内涵(2)编辑策划的意义(3)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5、新闻稿件的分析及选择6、新闻稿件的修改7、制作新闻标题(1)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功能(2)新闻标题的特点(3)新闻标题的类型8、新闻稿的配置9、版面和图片编辑10、专刊与副刊编辑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3、网络编辑特点与要求(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5、新闻评论的选题6、新闻评论的立论7、新闻评论的论证8、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社论和编辑部文章(2)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3)专栏评论(4)短评(5)编者按(6)述评(7)广播新闻评论(8)电视新闻评论(9)网络新闻评论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题、写作题等。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闻传播过程)
第四章新闻传播过程1.新闻传播过程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答:(1)新闻传播过程的静态分析新闻传播,是一个有规律的新闻信息流动的过程,包括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中间环节。
从静态来看,新闻传播过程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事实、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传者。
①按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分析,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传播没有客体,没有根据。
在新闻传播中,关于事实的报道是最主要的内容。
事实还是新闻传播的“检验人”,新闻报道是真是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不充分,及时不及时,都要以事实为观照物,因此,新闻事实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是重要的、基本的一个环节。
②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传播的主体,他将事实转变为新闻,制成符号,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传者。
一般而言,人们直接感知客观世界的变动、变化,感知各种各样的事实的机会是不多的。
人对客观世界的大部分变动和变化,绝大多数事实,都是由他人以新闻的形式向他作报道而获知的。
因此,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着积极能动的“桥梁”和“纽带”的中介作用。
③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受传者是新闻的接受者、消费者,是一次性单向传播的终端,他能否收受新闻,是传播过程终结的决定性环节。
新闻受传者也是新闻活动的一个主体,他们不仅收受新闻,也检验着新闻以至新闻传播者。
总之,事实是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端、本源、根据;新闻传播者是传播的中介、主体;新闻受传者是传播的终端、完成者,也是主体。
(2)新闻传播过程的动态分析动态考察中发现,传播关系远非传播者和受传者两种角色,传播路径也不是单向传递那么简单,这两种角色往往换位运作,互为主客体。
①传播者受到主管部门或老板的调控。
传播者和他们所在的媒介,总要受到政府、企业主对传播方针所施加的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者不仅仅是新闻信息传播者,还是代表业主或主管部门的把关人,后者的意志通过直接的监督与传播者的运作间接地贯彻到传播过程中去。
传播者是更多地聚合不少个人与集体的传播动机的目的性行为。
②传播过程不是从传播者到受传者一次完成,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穷的传播过程。
《新闻传播学》第五章习题
第五章传播与社会认同一、选择题1. 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概念不包括以下哪项?()A. 社会认同B. 群体认同C. 个人认同D. 文化认同答案解析: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社会认同、群体认同和个人认同,而文化认同虽然与这些概念相关,但不是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概念。
2. 以下哪个不是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A. 个体通过社会分类来形成社会认同B. 社会认同有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C. 社会认同是固定不变的D. 社会认同受社会结构和个体经历的影响答案解析: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动态变化的,受社会结构和个体经历的影响,因此C选项“社会认同是固定不变的”是错误的。
3. 社会认同的形成过程中,以下哪个因素不起重要作用?()A. 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B. 群体的共同目标C. 群体的经济地位D. 群体的地理分布答案解析:社会认同的形成过程中,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群体的共同目标以及群体的经济地位都是重要因素,而群体的地理分布通常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4. 在网络社会中,以下哪个因素对形成社会认同的影响最大?()A. 物理空间的接近性B. 虚拟空间的互动C. 线下社交活动D. 政治意识形态答案解析:在网络社会中,虚拟空间的互动对形成社会认同的影响最大,因为网络环境为个体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和认同构建的平台。
二、简答题1. 简述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
答案解析: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形成认同、社会认同有助于群体凝聚力的增强、社会认同是动态变化的等。
这些观点对传播学的影响体现在研究传播如何影响群体认同的形成、群体内外的交流以及社会共识的构建等方面。
2. 传播如何影响社会认同的形成?答案解析:传播通过提供信息、塑造形象、构建意义等方式影响社会认同的形成。
它可以加强或改变个体对特定群体的认同感,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共同理解和归属感。
3. 网络社会的认同有哪些特点?答案解析:网络社会的认同具有虚拟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点。
新传考研练习题
新传考研练习题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考研是许多大学毕业生迈向研究生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对于希望进入新闻传播学领域深造的学生来说,新传考研的准备工作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以新传考研练习题为主题,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备考方法和建议。
一、综合素质基础题1. 新闻理论与新闻传播学是新传考研的重中之重,请简要介绍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请解释大众传媒的功能理论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3. 了解新传媒发展趋势是必不可少的,请简述目前新传媒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二、专业基础理论题1. 新闻写作是每位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功,请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新闻写作的原则和技巧。
2. 社会调查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请简要介绍社会调查方法并分析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场景。
3.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传媒行业的变革,请解释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并探讨其对传媒行业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题1. 请针对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的流行,分析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并提出适应性发展建议。
2. 近年来,假新闻的问题越发严重,请解析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3. 以广告行业为例,探讨数字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差异并对数字广告的未来进行展望。
四、综合应用题请结合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媒介与政治、媒介与文化、媒介与公众等不同角度,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新闻传播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解决方案提出。
五、论述题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断演变和创新。
请说明你对新闻传播学发展趋势的认识,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你的观点。
总结:提醒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了熟练掌握各类考试题型和题目的解答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扎实的专业素养。
此外,多做练习题,增加自己的应试能力和答题速度也是备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认真准备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相信广大考生一定能顺利备考新传考研,实现自己的研究生梦想。
祝愿各位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报业自由”(也称“出版自由”)、言论批评自由(也称“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也称“人民的获知权”或“知情权”)。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
美国社会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表达自由的基础上,早期争取新闻自由者对“新闻自由”的理解是——我行我素。
然而,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
自19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已经发现,人民之间的权利并不平等。
在美国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那里,私人利益正在侵蚀公共生活。
美国报业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载体。
最初,为政治偏见所左右。
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广告,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
媒介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作,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
公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这是说不通的。
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M.Hutchins)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新闻工作者发展出来的追求信息的新闻专业模式,是世纪之交出现的现象。
早在1896年,美国人奥克斯(AdolfOchs)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与刺激性的黄色新闻相对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专业理念
答:新闻专业理念是指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专业理念是为了确保新闻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有效功能的一种保障,也是新闻业赖以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立足的保障。
它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2.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
答: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大众化报纸兴起时,在新闻业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信念,构成“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更不是媒体本身。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
3.新闻客观性
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
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4.客观性报道
答: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操作方法有完整,即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平衡,即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运用引语;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等。
5.客观理念
答:客观理念,又称客观精神,是客观性原则精神层面的内涵。
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必须始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象与自身加以区分。
客观性的本质在于传播者的超然性,即“新闻工作者摒弃个人好恶,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
6.新闻的倾向性
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的倾向性总是必然会产生。
7.客观方法
答:客观方法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是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
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
“以一种公正、超然以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
”具体而言,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①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②以五个w报道;③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④引述当事人的话;⑤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⑥不采取立场;⑦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8.公平原则
答:公平原则又称“平等原则”,是指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即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
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公平原则的含义:传播工作者负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信息,发表意见,进行申辩和反对他人观点的权利与机会,传播工作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并以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它有哪些要点?
答: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大众化报纸兴起时,在新闻业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信念,构成“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新闻专业
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更不是媒体本身。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
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1)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
(5)专业内部的自律。
(6)专业精神的范例。
2.简述客观原则的含义。
答: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就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
客观性的具体内涵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1)作为新闻精神的客观理念,也可以称之为客观精神。
客观原则,作为一种新闻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理念,不仅是“事实第一”的“求实”性要求,在它背后更深层的要求是一种价值追求,即追求新闻报道的公正性。
(2)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
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
客观原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实的方式,客观性是指对象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那种特性。
新闻传播主体只有把事实固有的这些特性反映出来,才算达到了客观。
客观原则不能给主观意见或其他倾向性信息留下空间,这样才有可能使客观原则得到比较好的
贯彻。
3.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
答:(1)客观报道原则
①报道内容的客观
这是指新闻报道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事件和现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新闻报道者不能虚构、夸张,更不能无中生有,任意编造。
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内容的客观要求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因为凡是新闻事实都应当是客观实在的、可以感知和认识的东西,舍此,新闻将无法存在。
②报道形式的客观
这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不宜直接在新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意见,而是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将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意见寓于所报道的事实之中,通过所报道的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来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形式的客观要求是这一原则能够发挥作用,取得效果的前提和条件。
(2)客观报道的优势
从实践看,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被新闻界广泛认同和普遍应用,是由于它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强调以客观叙述事实的形式报道新闻,新闻提供的都是客观实在的事实本身,因而更加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②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传播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不随意做主观上的解释,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寓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靠客观叙述的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说话,因而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③客观报道方式是一种报道艺术,它是报道者熟练驾驭新闻体裁,巧妙表达立场倾向的智慧和能力的体现。
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报道者往往都善于运用这种报道方式报道新闻,善于通过客观的报道形式去追求主观的传播效果。
客观报道原则的这些特点,使它具有其他报道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因而,这一报道原则和报道方式一直为西方新闻界所推崇,也为世界新闻界所接受。
4.简述新闻的客观性。
答:(1)新闻客观性的概念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专业概念之一。
西方国家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
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它是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新闻客观性有两层意思:
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面的处理之中。
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2)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和要求
①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不仅仅指向主体对客观事实的符合,还意味着新闻传播主体的理性互动,即超越对事实的单面符合和个体理性能力的片面限制而达到“综合理性”。
所谓的新闻客观性包含着动态地呈现客观事实的理性过程,除了准确、公正、多面地报道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