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优.选)
紧急医学救援
紧急医学救援
在生活中,紧急医学救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服务,它的存在可以挽救众多生命。
紧急医学救援不仅仅是疾病和意外发生后的抢救,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个环节,包括医护人员、急救车辆、医疗设备等。
下面将深入探讨紧急医学救援的重要性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和挑战。
重要性
紧急医学救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人遭遇严重疾病或意外伤害时,迅速的医
疗救援往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特别是在交通事故、心脏病发作、中风等紧急情况下,迅速获得有效的医疗援助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因此,建立健全的紧急医学救援系统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救援机制
紧急医学救援的机制包括监测报警、急救呼叫、急救现场处理、运送就医等环节。
监测报警是通过各种手段获悉患者情况,急救呼叫则是将患者信息传达给急救人员。
而急救现场处理则是医护人员到达现场,进行紧急救治,包括心肺复苏、止血、抢救等。
最后,将患者迅速运送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和康复。
挑战与改进
然而,紧急医学救援也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救援过程中可能遇到交通拥堵、无
法准确掌握患者信息等问题,这会影响救援时效性和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GPS定位、智能调度系统等,提高救援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提高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也是关键的一环,可以通过开展急救培训、宣传普及等方式加强社会急救力量。
总的来说,紧急医学救援是一项关乎人民安全和生命的重要工作,需要各方通
力合作,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救援机制,以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紧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紧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在这篇紧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的文章中,我将按照紧急医疗救援的格式进行撰写。
以下是救援预案的内容:一、引言紧急医疗救援是在突发重大伤害事件中提供迅速、有效的医疗援助,以挽救受伤人员生命的重要工作。
本应急预案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在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组织、协调各医疗单位和救援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指挥体系和职责分工1. 组织架构本应急预案的指挥体系分为总指挥部和分指挥部两级。
总指挥部设在市级医疗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分指挥部设在各区级医疗机构,负责各区域的救援行动。
2. 职责分工总指挥部负责:- 统筹规划救援行动,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培训演练。
- 调度和协调各级医疗机构、医生、救援人员等资源,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分指挥部负责:- 负责指挥和组织本区域内的医疗救援行动。
- 收集和报告受伤人员数量、伤情等情况,及时向总指挥部汇报。
三、人员培训与装备准备1. 人员培训各级医疗机构应组织人员进行灾害医学救护的培训,包括初级抢救、伤员分类与救治、紧急手术等课程。
定期进行演习和训练,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2. 装备准备医疗机构需准备应急救援所需设备和药品,并进行定期检查和备品储备,确保设备完好可用。
同时,对特殊设备和药品进行培训和操作演练,保证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四、应急处置措施1. 伤员分类与救治根据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按照优先救治的原则进行分级,确保重伤者能够尽快获得救治。
根据实际情况,在事发地点或附近设置临时救治点,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和转运。
2. 协作与协调各级医疗机构及时沟通和协作,共享资源,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进行。
同时,与公安、消防、交通等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协调交通、保障安全,并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
3. 救援后续支持在救援行动完成后,各级医疗机构应做好受伤人员的医疗康复工作,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援助等服务,帮助受伤人员恢复身心健康。
五、评估与改进在每次突发事件救援行动结束后,需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评估救援工作的效果和问题,并进行改进。
紧急医学救援帐篷防疫队建设与行动指南-国家卫生计生委
(五)管理协调。 1.组织机构。
队长
副队长 (综合类,5-10人)
综合组 (2-4人)
外联组 (1-2人)
信息组 (1-2人)
宣传组 (1-2人)
副队长 (专业类,20-40人)
流行病学组 (5-10人)
实验室组 (4-8人)
病媒控制组 (4-8人)
健康教育组 (3-6人)
副队长 (保障类,5-10人)
4
事项。国际救援时应第一时间与中国驻当地使馆取得联系。 大部分队员应具备独立在外语环境中开展工作的能力,小语 种可采用大使馆协助,雇用当地华人华侨、志愿者等方式解 决。
(三)后方保障。接到任务后,派出部门应同时组建后 方工作组,包括专家组、联络组、保障组,为防疫队提供后 方技术支持及后勤保障。
四、现场工作 (一)注册和报到。根据受援国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 要求,及时进行队伍的登记注册或报到,内容主要包括队伍 的基本情况、队员护照信息、执业资格、仪器设备、药品物 资、后勤保障、所能提供的救援服务、预计工作时间、联络 员基本信息等。 (二)人员输送。队伍应采取安全、快捷的方式尽快抵 达工作现场。在交通完全中断的极端条件下,条件允许情况 下可派出先遣组(3~5 人),由综合副队长带队,配置专业 技术骨干及新闻记者,先期抵达,了解道路、安全、选址、 联络等相关情况,为队伍后续开进提供保障。 (三)物资运输。充分依靠当地指挥部,组织物资运输。 在交通完全中断的极端条件下,按物资优先顺序,采取分步 运输方式,优先运送个人生活及通讯等最急需物资。 (四)营地建设。
5.现场办公单元。配备便携式打印机、复印机、便携式 电脑、投影仪等办公设备,能满足现场办公及会议需要。配 备 40 平方米办公帐篷 2 顶。运输包装箱 2 个,绿色。
医疗急救应急预案
医疗急救应急预案
引言概述
医疗急救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为了迅速有效地处理患者的急救工作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流程。
在日常生活中,医疗急救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将从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应急人员、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疗急救应急预案的内容。
一、应急预案
1.1 制定医疗急救应急预案的必要性
1.2 应急预案的内容和范围
1.3 应急预案的更新和调整
二、应急物资
2.1 医疗急救应急预案中的常用物资
2.2 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
2.3 应急物资的更新和维护
三、应急人员
3.1 应急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3.2 应急人员的培训和技能要求
3.3 应急人员的配备和调度
四、应急培训
4.1 医疗急救应急预案培训的目的和内容
4.2 应急培训的形式和频率
4.3 应急培训的评估和改进
五、应急演练
5.1 应急演练的意义和目的
5.2 应急演练的流程和要求
5.3 应急演练的总结和改进
结语
医疗急救应急预案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措施,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工作。
希望各医疗机构和急救人员能够重视医疗急救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
紧急医疗救援
紧急医疗救援在现代社会,紧急医疗救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无论是突发的意外事故、急性疾病的发作,还是自然灾害引起的伤亡,紧急医疗救援都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事故现场急救、医疗设备和技术、紧急医疗队伍等方面,探讨紧急医疗救援的重要性和挑战。
第一部分:事故现场急救事故现场急救是紧急医疗救援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在事故发生后的几分钟内,及时提供急救措施可以有效地挽救生命。
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掌握心肺复苏技巧、止血和包扎创伤的方法等。
此外,呼叫急救电话和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部分:医疗设备和技术紧急医疗救援需要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来支持。
例如,急救车需要装备先进的监护设备和呼吸机,以便在患者运送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治疗。
此外,远程医疗技术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
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医生可以与事发地点的医疗工作者实时交流,提供远程指导和意见。
这些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紧急医疗救援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第三部分:紧急医疗队伍紧急医疗救援离不开专业的医疗人员。
紧急医疗队伍由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组成,包括急诊医生、外科医生、护士等。
这些医疗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具备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的能力和经验。
此外,紧急医疗救援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密切配合,如消防队、警察局等。
他们共同努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有效的救援。
紧急医疗救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然而,紧急医疗救援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快速反应是紧急医疗救援的关键,但在一些地区,交通不畅和缺乏专业人员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救援时间延迟。
此外,大规模的灾害和事故可能会超出本地医疗资源的承载能力,需要进行跨地区和跨部门的协调和支援。
综上所述,紧急医疗救援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事故现场急救、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以及专业的医疗队伍是保障紧急医疗救援有效进行的关键要素。
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
人员类别 专业科别 外科 内科 妇产科 儿科 医生 麻醉科 药剂师 心理 放射影像 检验科 超声科 护士长 急诊 ICU 护士 外科 内科 手术 助产士 疾控 其他 疾控中心 医疗设备工程师 电工 后勤人员 合计 数量 2~4 2~4 0~1 0~1 1 1 1 1 1 1 1 2 1 2 1~2 1 0~1 1~2 1 1 4~20 25~50
2
第二部分
组织管理
加强和完善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包 括做好管理机构、名称标识、队伍组建、救援物资等工作的 准备,并使我国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与国际救援模式相衔接。 一、名称标识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在执行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时,应 当使用统一的名称和标识。 (一)队伍名称。我国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对外统一称为 “ 中 国 政 府 医 学 救 援 队 , 英 文 名 称 : China Emergency Medical Team,英文简称 CEMT。 (二) 队伍标识。 队伍统一使用符合规制的国旗和队旗。 队 旗 为 白 底 , 红 字 标 出 : 中 国 政 府 医 学 救 援 队 ( China Emergency Medical Team ) 。队员应统一佩戴国旗、队徽; 救援物资、救援营地统一标识“国旗、队徽和队旗”图案。
(三)队伍服装。 队员应统一着装,着装标准参考《中 国卫生应急服装技术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 二、队伍组建 (一) 队伍构成。 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一般由行政领导、 业务管理人员、新闻媒体人员和救援队员 4 部分构成。根据
3
灾害的级别和类型,人数规模以 30~60 名为宜。其中救援 队员数占总人数的 85%左右,约 25~50 名队员。救援队员包 括医疗和后勤人员,建议医疗与后勤人员比为 2:1,医护比 为 1~2:1。救援队队员专业及人员配置建议见表 1。
全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技能竞赛大纲
全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技能竞赛大纲主要参考资料:1.《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紧急医学救援》(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宗浩主编)2.《灾难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侯世科主编)3.《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一中毒事件处置》(人民卫生出版社,孙承业主编)4.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时间2007年8月30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时间2007年8月30日,2013年6月29日修正)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颁布时间2003年5月9日,2011年1月8日修订)8.《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颁布时间2006年2月26日)9.《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应急发(2007)262号)10.《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和方法》(地震出版社,黄建发编译)11.国际救援队客观分级测评(参考文章:中国应急救援-2009(3).17T9)12.《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国卫办应急发(2015)54号)1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版)(发布日期2023年4月14□)14.《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人民卫生出版社,刘剑君主编)1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207号)16.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83号)1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使用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标识(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1)126号)18.《中国卫生应急服装技术规范(试行)》(卫应急指导便函(2011)192号)19.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试行)等3个指南的通知(国卫办应急发(2016)18号)20.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应急函(2023)706号)。
紧急医学救援实施方案
紧急医学救援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灾难和意外事件的频率和规模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紧急医学救援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制定并实施一套完善的医学救援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紧急医学救援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二、应急响应流程1. 紧急情况通知与启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紧急医学救援团队应立即收到通知,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通知渠道可以包括声音警报、应急通信系统、手机短信等,确保所有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得到信息。
2. 现场勘察与伤员分类当救援人员到达现场时,应首先进行现场勘察,评估现场危险程度,并确保安全。
同时,对伤员进行分类,区分轻伤、中伤和重伤患者,以确定救援优先级。
3. 快速救治与转运针对重伤患者,应立即进行快速救治,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同时,对中伤患者进行初步救治,为后续转运做准备。
轻伤患者可以在现场得到简单的处置,不需要进行转运。
4. 人员配备与协调紧急医学救援团队应根据事件性质和规模合理配置人员,并确保各个环节的协作和协调。
医生、护士、救护人员和快速反应小组应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救援任务。
5. 交接与后续救治在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完成后,应进行伤员的交接工作,确保他们得到后续的适当救治。
同时,应对救援过程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类似事件的救援提供经验和教训。
三、紧急医学救援团队的要素1. 预案制定与演练紧急医学救援团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预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演练的目的是熟悉操作流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2. 专业人员的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团队应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紧急救护技师等。
他们应接受过专门培训,并熟悉紧急医学救援流程和操作规范。
3. 装备与资源保障紧急医学救援团队需要有适当的装备和资源保障,包括医疗设备、急救药品、救护车辆等。
这些装备和资源应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发挥作用。
四、紧急医学救援方案的实施效果通过制定和实施紧急医学救援方案,可以迅速响应各种紧急情况,降低伤亡人数,提高救援效率。
紧急医学救援范文
紧急医学救援范文紧急医学救援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救助患者,并尽量减少其后续损害。
救援过程包括现场急救、转运和院内治疗等环节。
紧急医学救援需要医疗人员掌握一定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同时需要有合作团队的配合,和各种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
第二步,转运。
当患者的病情得到初步稳定后,他们需要被转移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医疗人员会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和工具,并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转运过程中,医疗人员可能需要继续对患者进行监测和治疗。
第三步,院内治疗。
一旦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医疗人员会立即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他们会尽快确定患者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这个阶段,医疗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和维护患者的生命功能。
紧急医学救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他们需要随时保持警惕,对不同的病情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
在现代社会,紧急医学救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医疗领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紧急医学救援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社会损失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紧急医学救援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紧急医疗资源的有限,救援队伍的配备不足等问题。
因此,提高紧急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效率,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医疗机构共同努力。
总之,紧急医学救援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对于挽救生命和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紧急医学救援的研究和应用还将继续推进,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试行)等3项指南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试行)等3项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6.05.10
•【文号】国卫办应急发〔2016〕18号
•【施行日期】2016.05.1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
正文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试行)等3项指
南的通知
国卫办应急发〔2016〕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属委管医院: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出境开展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我委在总结援尼泊尔地震医疗卫生救援和援非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试行)》、《紧急医学救援帐篷医院建设与行动指南(试行)》和《紧急医学救援帐篷防疫队建设与行动指南(试行)》(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1.《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试行)》
2.《紧急医学救援帐篷医院建设与行动指南(试行)》
3.《紧急医学救援帐篷防疫队建设与行动指南(试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6年5月10日。
院前急救操作规范及流程
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采用START即 简单(Simple)的分类(Triage)和(And)快速(Rapid)的治疗(Treatment),用此方法评估患者不到一分钟。
评估顺序
1.呼吸
2.循环
3.意识
如伤员呼吸 >30次/min 或<10次/min 为第一优先, 置红色标记。
医院急诊科作用
医院急诊科,伤员运到急诊科要按照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原则(A、B、C、D、E程序)从头到脚检查,进行进一步评估。
评估项目
O2/IV/RR/PR/Fluid:给氧、建立静脉通路,评估呼吸,脉搏,进行液体复苏。 BP /RR/PR/T/SaO2/意识:测血压,呼吸,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和意识。 Rate/Volume/Pump/Residence:检查呼吸、心率、液体量是否够,心脏功能,外周灌注。 上述评估之后,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即可做ECG/B超/血常规/血生化/动脉血气/X线/CT。
用手压嘴唇或 指甲床,如在 2秒内不能恢 复则为急危病 人第一优先 。
患病人不能听 医生指令,则 为第一优先。 如能听指令则 为不优先,置 黄牌。
检伤分类原则
(一) 极危险、第一优先,即国际統一伤票"紅色"者,如: 1.呼吸停止或呼吸道阻塞 2.被目击的心跳停止 3.动脉破裂或无法控制的出血 4.稳定的颈部受伤 5.严重的头部受伤且意识昏迷 6.开放性胸部或腹部伤害
(二)急救物品 1、各种注射用物:注射器、抢救针、输液/输血加压器. 2、通气用物:呼吸机、简易人工呼吸囊、拉舌钳、张口器、压舌板、口咽通气管、氧气枕.
3、各类无菌包:气切包、静切包、导尿包. 4、其他:三腔二囊管、应急灯、手套、冰帽、接线板. 5、除颤仪、监护仪、心电图机、 快速血糖检测仪
普及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工作实施方案
普及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工作实施方案
普及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公众对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减少伤亡和损失。
以下是普及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实施方案:
1. 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如社区居民、学校师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等。
2. 开展培训课程:组织专业医护人员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课程,包括基本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
3. 制作教育材料:制作易懂、实用的紧急医学救援教育材料,如手册、宣传册、海报、视频等,以便群众随时学习和参考。
4. 制定普及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普及活动,如讲座、示范演习、模拟救援等,增加群众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5. 建立培训机构:建立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培养更多紧急医学救援人才。
6. 强化宣传推广: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加大对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7. 建立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与医疗机构、急救中心、应急部门等建立紧密联系,形成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提供及时的救援和支持。
8. 考核和评估:定期对普及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了解普及效果和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策略。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可以提高公众的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减少伤亡和损失。
医学救援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事件:1.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等。
2. 事故灾难: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
3.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故、职业中毒等。
4.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医学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医学救援工作。
2. 医学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医学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1)制定医学救援预案和实施计划;(2)组织应急演练;(3)收集、分析、上报医学救援信息;(4)协调各部门、单位开展医学救援工作。
4. 医疗卫生机构职责:(1)按照预案要求,做好应急物资储备;(2)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培训;(3)接到救援指令后,迅速开展救援工作;(4)做好伤员救治、转运和康复工作。
四、应急响应1. 事发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医学救援领导小组报告。
2. 医学救援领导小组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医学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部门、单位,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
4.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预案要求,做好伤员救治、转运和康复工作。
五、救援措施1. 伤员救治:(1)对伤员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伤情等级;(2)根据伤情,采取相应救治措施;(3)对重伤员进行紧急救治,确保生命安全。
2. 伤员转运:(1)根据伤情,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2)确保伤员在转运过程中安全、舒适;(3)与接收医院保持联系,做好交接工作。
3. 康复工作:(1)对伤员进行康复评估;(2)制定康复计划,开展康复治疗;(3)做好康复跟踪,确保伤员康复效果。
六、后期评估与总结1. 事发后,医学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救援工作进行评估。
急诊急救应急处理方案
急诊急救应急处理方案急诊急救是医疗机构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急性危机中,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手段。
对于应急处理方案,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冷静应对的能力,并且在紧张的场景中保持清晰的头脑。
本文将探讨一种完善的急诊急救应急处理方案,以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事前准备在急诊急救工作中,良好的事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起紧急事件的响应机制,明确应急方案与流程,并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此外,医务人员也应定期进行急救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工作人员需要清晰地了解急救设备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取用。
二、快速诊断与判断在采取任何急救措施之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快速的诊断与判断。
首先应进行初步的观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
如有必要,可进行更为详细的身体检查或借助辅助检查手段(如心电图、X光等)来确认病情。
在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应依托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快速做出准确的诊断。
诊断确定后,即可进入急救阶段。
三、应急处理步骤1. 保护通畅的呼吸道呼吸道的保护对于急救工作至关重要。
如果患者出现窒息或呼吸困难等情况,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通过头后仰法、清理口腔内异物或使用气道通畅装置等方法来保持呼吸道通畅。
2. 恢复循环功能对于心脏骤停等情况,恢复循环功能是急救的重中之重。
医务人员应迅速开始心肺复苏(CPR),按照正确的手法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尽可能地保证血液的流动,同时通知相关人员准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3. 控制出血和处理创伤伤口在突发事故中,出血是常见的急救问题。
医务人员需要迅速控制出血,可以通过直接按压伤口、提升伤肢或使用止血带等方式来止血。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对创伤伤口进行正确的处理,例如清洁伤口、缝合伤口或应用敷料等。
4. 给予及时有效的药物在必要的情况下,医务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药物。
比如,对于心绞痛等心血管急症,可以给予硝酸甘油;对于哮喘等呼吸系统急症,可以给予速效支气管舒张剂。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是一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制定的应急措施和行动指南。
以下将针对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进行详细论述,以确保应急预案的高效执行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背景与引言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风雨等)、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爆发、化学品泄漏等)以及恐怖袭击等。
这些事件都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建立一套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应急预案制定的目标1.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援效率;3.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三、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应急救援方案;2.快速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迅速展开救援行动;3.全面性原则:确保救援工作的全面性,包括现场救援、医疗救治、心理疏导等;4.协同性原则: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密切合作,形成救援工作的一体化;5.灵活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灵活调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紧急响应。
四、应急预案的内容1.组织体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包括指挥部、协调小组、救援队伍等;2.信息收集与交流:确保救援指挥部能够及时获得突发事件的最新情况,并保障与各方的信息交流畅通;3.人员调配与救援行动:根据现场情况,合理调配人员和资源,并迅速展开救援行动;4.现场救援:组织力量对伤者进行现场抢救、疏散、转运等救援行动;5.医疗救治:统筹协调各级医疗机构,迅速组织医疗救治工作;6.心理疏导:为受伤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减轻其心理压力;7.社会救助与恢复: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受灾人员的生活救助,并组织灾后重建工作;8.评估与总结: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进行评估与总结,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经验借鉴。
五、应急预案的执行与考核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相关部门要按照预案进行紧急响应,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优.选)
紧急医学救援⼯作指南(优.选)附件1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作指南(试⾏)2016年5⽉⽬录第⼀部分总则 (1)⼀、前⾔ (1)⼆、适⽤范围 (1)三、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基本原则 (1)第⼆部分组织管理 (3)⼀、名称标识 (3)⼆、队伍组建 (3)三、救援物资 (7)第三部分事件响应 (11)⼀、收集信息和开展评估 (11)⼆、下达指令 (11)三、执⾏指令 (11)第四部分组织救援 (12)⼀、出⾏协调管理 (12)⼆、出⾏⼿续办理 (13)三、航空运输准备 (13)四、⾏前教育培训 (14)五、出征动员仪式 (14)六、出⼊通关办理 (14)七、境外⾸次协商 (15)⼋、注册和报到 (16)第五部分现场救援 (17)⼀、营地建设 (17)⼆、现场评估 (19)三、营地消毒 (20)四、医学救治 (23)五、宣传报道 (26)六、沟通合作 (27)七、情况报告 (27)第六部分后勤与安全保障 (28)⼀、后勤保障 (28)⼆、安全保障 (29)第七部分结束救援与总结评估 (31)⼀、结束救援 (31)⼆、总结评估 (32)第⼋部分附件 (32)1.个⼈携⾏装备清单参考⽬录 (33)2.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物资功能模块及准备 (35)3.世界卫⽣组织应急响应核⼼承诺和对援外医疗队核⼼要求 . 404.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出国护照签证办理流程 (42)5.国际紧急医学救援航空运输及相关要求 (43)6.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医疗分类⼯作制度 (49)7.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医疗相关⽂书样式 (56)8.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员管理⼿册格式要求 (69)第⼀部分总则⼀、前⾔突发事件是⼈类共同⾯对的挑战。
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开展医学救援⾏动,以有效保障⽣命安全与⾝体健康。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作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卫⽣应急队伍屡次在国际灾难医学救援⾏动中发挥积极作⽤。
按照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作特点,参照国际紧急医学救援有关原则和运作模式,现提出我国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作指南,⽤于指导各类国家卫⽣应急队伍开展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作。
医院紧急医疗救援指南
医院紧急医疗救援指南为了确保在紧急医疗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地响应,本指南提供了医院紧急医疗救援的详细步骤和流程。
所有医院员工都应熟悉本指南,并在紧急情况下严格遵循。
1. 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紧急医疗救援团队由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
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紧急医疗救援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
2. 紧急情况识别紧急医疗救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识别患者的紧急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紧急症状:- 呼吸困难或窒息- 心脏骤停- 严重出血- 意识丧失- 严重创伤- 抽搐- 高烧- 严重过敏反应3. 紧急救援流程3.1 呼叫紧急救援团队一旦识别出紧急症状,应立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如紧急按钮、对讲机等)呼叫紧急医疗救援团队。
同时,通知医院急诊科。
3.2 初始评估紧急医疗救援团队成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进行初始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 意识状态- 呼吸情况- 循环情况- 出血情况- 创伤情况- 其他相关症状3.3 采取紧急措施根据初始评估的结果,紧急医疗救援团队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如:- 心肺复苏(CPR)- 止血- 骨折固定- 清除气道异物-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3.4 转运至急诊科在紧急医疗救援团队采取初步措施后,患者应立即转运至急诊科,以便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转运过程中,应保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措施。
4. 急诊科应急响应急诊科接到紧急救援通知后,应立即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熟悉患者病情,迅速进行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4.1 初步诊断急诊科医护人员应迅速进行初步诊断,包括:- 全身检查- 生命体征监测- 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等)-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4.2 治疗方案根据初步诊断结果,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其他相关治疗措施5. 紧急医疗救援协作在紧急医疗救援过程中,医院各科室之间应保持密切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常常以突然的、突如其来的形式出现,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这些情况下,紧急医学救援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高效地应对这些突发情况,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
一、预案编制背景突发事件医学救援是一种应对突发情况的系统性举措,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预案编制的背景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进行紧急医学救援的准备,以便能够迅速、高效地应对突发情况。
二、预案编制原则1. 综合性原则:预案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出全面、科学的预案。
2. 科学性原则:预案编制要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3. 紧迫性原则: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必须具备及时响应的能力,以确保救援行动的迅速进行。
4. 协同性原则:预案编制应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与协同,建立紧密的工作关系。
三、预案编制步骤1. 收集信息:了解常见的突发事件类型,收集有关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的相关信息,包括成功案例和不足之处。
2. 制定预案目标: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影响程度,确定救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 确定救援措施:根据预案目标,制定合理的救援措施,包括人员配备、设备提前储备、应急物资的准备等。
4. 制定应急任务分工:明确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确保救援行动的有序进行。
5. 人员培训与演练:对参与救援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熟练程度。
6. 完善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突发事件监测和评估机制,对救援行动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四、预案实施与调整1. 实施计划:根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确定实施计划,并将其通知相关部门和机构。
2. 快速应对:根据预案要求和实施计划,各部门和机构立即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救援行动。
3. 救援行动协调:各部门和机构紧密合作,协调行动,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率进行。
4. 评估和调整: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和改进的依据,进一步提高救援效率。
紧急医学救援
第七章紧急医学救援第一节现场紧急医学救援的基本理论一、灾害反应周期(Phases of Disaster Response)灾害过程有4个阶段,所有应对反应必须一一通过。
它们是:(1)减灾;(2)准备/备灾/策划;(3)反应;(4)恢复。
在整个阶段过渡中容易出现各种错误。
概念化提醒认识、周密适当计划、防止任何意外可能都可以降低犯错的可能性。
(一)减灾(策略)Mitigation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灾害可能造成灾难结果在事件发生前能够预防。
例如,演练人群疏散可能减轻飓风或洪水造成的伤亡。
早期警告可以让居民寻找掩体抵抗龙卷风。
商业或居住区水喷淋系统可以降低火灾引发伤亡风险。
(二)准备/备灾/策划Preparation/Preparedness/Planning灾害策划将在外部和内部策划详细讨论。
然而,需要强调,灾害计划不能与灾害策划等同。
许多社区有详细的“纸上”计划,而当验证时发现可能是基于错误的判断或在最初反应行动时根本不起实际作用。
(三)反应Response在灾害的最初反应行动中出现一些预警事件。
如果有预先警告,一些事件甚至在真正事件出现之前会出现。
不幸的是,明显预警情况非常罕见。
1、行动Activation(1)通知和最初反应 Notification and initial response在这个时期,负责灾害反应行动机构和潜在受影响人群被立即通知。
如果预期是灾害性事件,在灾害到来之前,此期立即启动。
飓风影响可能的区域需要24小时以上的疏散时间。
(2)行动指挥和现场评估 Organization of command and scene assessment一旦行动开始,预先安排灾害反应行动的指挥机构和人员应该就位和建立通讯网络。
一旦灾害发生,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纵观历史,协调反应行动的中枢系统的准备在灾害反应行动中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
在此期,尽快出具最初全面现场评估报告。
对于省级范围的大型灾害,需要资产评估。
医疗急救应急指南
医疗急救应急指南医疗急救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救助他人的生命。
在紧急情况下,正确的急救措施能够帮助受伤者迅速康复并减少潜在的并发症。
本文将提供一份医疗急救应急指南,旨在帮助你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应对和处理。
1. 保持冷静在医疗急救情况下,保持冷静是最关键的。
尽管情况可能紧迫和紧急,但冷静的心态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试图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
2. 呼叫紧急救援无论急救情况有多么严重,必须首先呼叫紧急救援。
拨打当地的紧急电话号码(例如911)并向调度员清楚地说明急救的需求。
提供准确的地址和详细的情况描述。
3. 评估病患状况在急救前,对病患进行初步评估是必要的。
检查意识状态、呼吸、血液循环和其他明显的外部伤害。
根据评估结果,决定下一步的急救措施。
4. 保护个人安全在提供急救时,确保自己的安全同样重要。
在行动之前,先评估现场是否有危险或潜在的威胁。
确保自己的安全后再开始急救。
5. 开展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是一种危险且紧急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尽早开始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并定期评估病患的反应。
6. 控制出血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情况。
务必尽快控制失血并尽量减少血液的流失。
使用干净的绷带或毛巾来压迫出血部位,如果可能的话,将患肢抬高。
7. 处理骨折与创伤在骨折或创伤的情况下,小心地移动伤者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使用固定器材来固定受伤部位,并在施救前先消毒伤口。
8. 处理烧伤在烧伤急救情况下,快速将受伤部位放置于凉水中,以降低伤口温度。
避免破裂水泡,并使用纱布轻轻包扎伤口,不要使用黏性物质。
9. 急救穿戴药物在急救情况下,急救面罩和手套是必备的。
这些药物可以保护急救者免受疾病和感染的风险。
确保自己穿戴合适的急救装备。
10. 了解当地急救资源在各个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急救资源和服务。
事先了解当地的医疗设施和救援组织,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寻求帮助。
总结:医疗急救是一项关系到生命的重要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试行)2016年5月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一、前言 (1)二、适用范围 (1)三、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基本原则 (1)第二部分组织管理 (3)一、名称标识 (3)二、队伍组建 (3)三、救援物资 (7)第三部分事件响应 (11)一、收集信息和开展评估 (11)二、下达指令 (11)三、执行指令 (11)第四部分组织救援 (12)一、出行协调管理 (12)二、出行手续办理 (13)三、航空运输准备 (13)四、行前教育培训 (14)五、出征动员仪式 (14)六、出入通关办理 (14)七、境外首次协商 (15)八、注册和报到 (16)第五部分现场救援 (17)一、营地建设 (17)二、现场评估 (19)三、营地消毒 (20)四、医学救治 (23)五、宣传报道 (26)六、沟通合作 (27)七、情况报告 (27)第六部分后勤与安全保障 (28)一、后勤保障 (28)二、安全保障 (29)第七部分结束救援与总结评估 (31)一、结束救援 (31)二、总结评估 (32)第八部分附件 (32)1.个人携行装备清单参考目录 (33)2.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物资功能模块及准备 (35)3.世界卫生组织应急响应核心承诺和对援外医疗队核心要求 . 404.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出国护照签证办理流程 (42)5.国际紧急医学救援航空运输及相关要求 (43)6.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医疗分类工作制度 (49)7.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医疗相关文书样式 (56)8.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员管理手册格式要求 (69)第一部分总则一、前言突发事件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
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开展医学救援行动,以有效保障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屡次在国际灾难医学救援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按照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特点,参照国际紧急医学救援有关原则和运作模式,现提出我国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指南,用于指导各类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开展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二、适用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执行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开展救援工作时应急响应、队伍组织、现场救援、后勤保障、结束救援等工作的基本部署和要求,适用于任务负责人对整个救援行动的组织管理,同时指导救援队员熟悉和掌握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相关知识、工作流程、救援设备和药品等物资的种类与功能。
三、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基本原则国际紧急医学救援是一种国际人道主义的救援,是某一国家或地区遭受自然或人为灾害侵袭,造成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社会给予人道的、义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在开展国际紧急医学救援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尊重主权原则。
重特大灾难发生后,是否有必要启动和如何启动相关的机制开展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应当尊重受灾国的意愿。
(二)尊重风俗原则。
在实施国际紧急医学救援行动中,需要充分了解受灾国在饮食、衣着、就医、生育、丧葬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习惯和禁忌,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三)人道主义原则。
国际紧急医学救援是一种人道主义救援,要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给予受灾国人道的、义务的、无条件的医学救援支持,以维护生命安全与健康。
(四)有限救援原则。
国际紧急医学救援是在灾后特殊时期,为拯救生命和维护灾民健康提供基本和有限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保障安全原则。
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应当加强后勤、安全、防疫等保障工作,培养队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复杂艰苦环境的能力。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加强和完善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包括做好管理机构、名称标识、队伍组建、救援物资等工作的准备,并使我国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与国际救援模式相衔接。
一、名称标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在执行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时,应当使用统一的名称和标识。
(一)队伍名称。
我国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对外统一称为“中国政府医学救援队,英文名称:China Emergency Medical Team,英文简称CEMT。
(二)队伍标识。
队伍统一使用符合规制的国旗和队旗。
队旗为白底,红字标出:中国政府医学救援队(China Emergency Medical Team )。
队员应统一佩戴国旗、队徽;救援物资、救援营地统一标识“国旗、队徽和队旗”图案。
(三)队伍服装。
队员应统一着装,着装标准参考《中国卫生应急服装技术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
二、队伍组建(一)队伍构成。
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一般由行政领导、业务管理人员、新闻媒体人员和救援队员4部分构成。
根据灾害的级别和类型,人数规模以30~60名为宜。
其中救援队员数占总人数的85%左右,约25~50名队员。
救援队员包括医疗和后勤人员,建议医疗与后勤人员比为2:1,医护比为1~2:1。
救援队队员专业及人员配置建议见表1。
表1:救援队队员专业及人员配置建议人员类别专业科别数量医生外科2~4 内科2~4 妇产科0~1 儿科0~1 麻醉科 1 药剂师 1 心理 1 放射影像 1 检验科 1 超声科 1护士护士长 1 急诊 2 ICU 1 外科 2 内科1~2 手术 1 助产士0~1疾控疾控中心1~2其他医疗设备工程师 1电工 1后勤人员4~20合计25~50(二)队员选择。
在国家下达国际紧急医学救援指令后,应快速配置1支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并对队伍成员进行分组及角色配置,一般情况下作如下安排:1.领队。
设领队1名,由行政领导担任,一般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或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司局(厅)级领导担任,有参加过国际紧急医学救援行动者优先考虑。
2.副领队。
设副领队2~3名,一般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国家要求,抽调相关业务处室或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担任。
3.救援队管理人员(组长)。
设医疗、护理和保障三个组,每组设组长1名,由救援队管理人员担任各组组长。
4.新闻媒体报道员。
配置新闻媒体报道员1名。
建议由新闻媒体专业人员担任。
5.救援队员。
救援队员一般从国家卫生应急队队员中选拔产生,并按组作相应配置。
队员选拔应由本人申请,所在部门推荐,救援队办公室初选,单位相关部门审核,最后报省级卫生计生委审批确认,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
选拔条件:①有较高的政治、心理素质,热爱紧急医学救援事业,能够忠实履行职责和义务;②具有奉献、敬业、团结协作精神;③身体健康,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④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相关培训和实战经验者优先;⑤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
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人数规模、队员构成、队员配置及专业设置等,可根据灾难种类、灾情程度及救援需求作适当调整。
视不同国家或地区语种,可增配相应翻译。
(三)职责分工。
1.领队。
全面负责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在外援救工作。
2.副领队。
协助领队开展工作,分别负责对外联络、医疗救援和后勤安全保障等工作。
3.救援队管理人员(组长)。
分别负责各组具体救援工作,职责分工作如下安排:医疗组长具体负责救援队的医疗救援工作;护理组长具体负责救援队的护理和医疗物资保障工作;保障组长具体负责救援队的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
4.新闻媒体报道员。
负责拍摄照片、影像和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5.救援队员。
根据各组安排的救援任务,履行岗位职责。
医生:开展内、外、妇、儿等急救及常规医疗服务,开展创伤急救手术及小型择期手术。
护士:开展预检分诊、急危重症护理、手术护理、常规诊疗和医疗物资保障等工作。
医技人员:开展血、尿常规、血生化、凝血时间等检验,以及超声检查、X线检查、药品供应等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指导、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人员:负责水电、食品、运输、设备维护等保障工作,负责营地安全保卫工作。
三、救援物资救援物资处于储备良好状态,接到救援指令后应当在12小时内完成各类物资的集结。
(一)配置规模。
随队救援物资按需进行配置,配置规模一般要求:医疗物资能保障每天接诊150~200人次,救援时间不少于2周;生活物资能保障30~60名救援队员野外独立生存不少于10天。
可根据灾难种类、救援规模和救援期限,对救援物资配置数量进行调整。
(二)物资模块化管理。
按照救援工作的需要,为便于运输、快速识别和有效使用,救援物资应根据功能和种类实行模块化管理,包括随身携带物资、八个功能模块和一个仓储模块。
1.随身携带物资。
包含个人携行装备和随队重要物品如护照、国旗、队旗、外币等。
2.功能物资模块。
按功能分为门诊、辅助检查、药房、手术室、病房、通讯指挥、后勤保障、疾病防控等八个模块。
部分物资需在现场快速展开,以保证第一时间具备救治急症病人的能力,此类功能模块以“紧急”和鲜明颜色标识。
3.仓储物资模块。
包括备用仪器设备、医用耗材、办公总务物品和相关生活用品等物资,用于保障救援期间物资的后续补给。
4.需当地解决物资:不能完成跨国跨地区投送的物资,如汽油、柴油需在受灾国当地补给。
部分生活、医疗物资也可在当地采购。
具体解决办法可协调我国驻受灾国使领馆协助处理。
(三)物资包装。
救援物资包装要求标识醒目、防震防潮、重量体积合理,便于携带和远程运输。
1.箱体要求。
包装箱应牢固抗压、防潮防震,拆装快速便捷,兼有仓储功能。
为便于人工搬运,应增加搬运拉手。
考虑使用叉车和吊车可能,应设置叉车槽,备吊车用缆绳。
2.重量要求。
为便于人工搬运和航空运输,箱子重量通常不超过120kg。
3.体积要求。
航空运输对货物体积有严格要求,包装箱体积不宜过大。
(四)物资标识。
按照各模块物资目录装箱,采用颜色识别和编码识别系统对物资进行定位和识别。
应采用防水标签,在包装箱的前后左右及上方进行标识,以利于快速识别。
包装箱外还应印刷救援队队徽和警示标识等。
1.颜色识别系统。
2.编码识别系统。
编码识别系统便于物资模块定位和内容识别。
识别代码形式为:功能模块代码-子模块序号-箱子数量序号(见图1);快速展开物资模块加用“紧急”标识(见图2);同一功能单元模块内的子模块信息予以标识。
包装箱内附详细物资清单(见图3)。
图1:编码识别图例图2:快速展开模块识别图例图3:箱内详细物资清单图例不同灾难种类如水灾、地震、中毒、传染病等对物资的需求存在差异,可在相应物资模块基础上适当调整。
(五)物资管理。
救援物资应设专人管理,避免浪费。
救援期间由护理组长总负责,各功能单元应设专人负责物资管理,各队员应熟悉和掌握救援物资颜色识别和编码识别系统。
第三部分事件响应当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重特大灾难性事件时,应当迅速启动紧急医学救援的应急响应机制。
一、收集信息和开展评估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受灾国信息,包括事件等级、性质、程度;卫生条件和医学救援实力;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社会安全、地理环境、文化宗教、气候状况等;监测灾害灾情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