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第四乐章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1903年冬天,列宁在伦敦听了一部交响曲。
他立即给姐姐写信,兴奋地说:“我第一次参加了一个非常好的音乐会,大家都很满意,特别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列宁所说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从1889年开始,作曲家曾先后三次酝酿构思和起草这部交响曲。
他说:“我非常想写一部宏大的交响曲,它也许是我全部创作生涯的终结。
”果然,这部交响曲成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之歌”——作曲家的绝笔之作。
1893年11月6日《第六(悲怆)交响曲》首演之后十天,柴可夫斯基便不幸患病去世了。
艺术家把他最后的天才火花和哀伤悲他的情感美尼日在大地上。
这都浸透悲哀的作品写于柴可夫斯基悲哀的暮年。
当时,十三年来一直支持他的梅克夫人突然与他绝交。
长期关怀他的妹妹不幸去世。
作曲家在国外遇到童年时代的家庭女教师又唤起他的激动而痛苦的回忆。
难言的空虚与怅惘压抑着柴可夫斯基的心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黑暗的长夜又加深了作曲家个人悲剧的色彩。
他说:“我们心爱的,然而却是可悲的祖国处在最黑暗的时刻。
所有的人都感到莫名的不安,好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上行走;都感到时局不稳——但看不清前途”。
在意大利期间,他曾写一首题为《铃兰》的小诗,用文字表达出他的低沉情绪:我们感到人世的欢愉,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但等待着我们的坟墓,却是那么黑暗!”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撞击着,幻求的希望与痛苦的绝望冲突着,迸发出悲泪似的音符。
作曲家在一部题为“人生”的交响曲的札记中反复写道:“终曲是死亡——房沉的结果”;“3.失望;4.沉寂地结束”。
但同时,他又写上“胡说厂:“结尾:前进!前进!”而在构思这部悲剧性的巨作中,柴可夫斯基说: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旅程中起腹稿时我常常愉哭失声”。
1893年,作品写成。
巴拉基列夫忧郁地赞叹说:“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苦难才能写成象这样的作品啊”!这部作品原来没有文字表述的标题与释文。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于1893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它被认为是一部情感深刻且富有戏剧性的作品,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矛盾情感与内心的挣扎。
以下是对这部交响曲结构和力量的分析。
第一乐章(悲痛、愤怒)第一乐章以悲痛、愤怒的情感开场,表现出柴可夫斯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该乐章的主题以低音弦乐开始,配以压抑的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重复音型。
乐章中出现了大量的动态和情感变化,从悲伤、愤怒到气急败坏,刻画了柴可夫斯基复杂的情感状态。
第二乐章(兰伯尔行军曲)第二乐章是一首富有节奏感的行军曲。
它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内心的坚强。
乐章开始时由木管乐器演奏简单的主题,随后交由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加入,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感。
乐章中的旋律线索明确,使得整个乐章具有一种战胜逆境的氛围。
第三乐章(小舞曲)第三乐章是一首优雅的小舞曲,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内心的柔情。
乐章的开头由弦乐器演奏出轻柔、优美的旋律。
之后,乐章以交响乐器的合奏和对位的方式发展,营造出轻快、活泼的氛围。
乐章的结尾部分再次返回到起始的轻柔旋律,产生出一种祥和、欢乐的感觉。
第四乐章(最后之歌)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核心,也是柴可夫斯基内心最深处的表达。
乐章描绘了作曲家面对人生无法改变的命运所产生的绝望和虚无感。
乐章开头由低音弦乐奏出单一的主题,乐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乐章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了其他乐器,使得主题的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厚重。
乐章的结尾部分逐渐减弱,最终以低音弦乐的颤音结束,表现出作曲家对无可奈何命运的无力。
总结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内心挣扎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整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力量。
通过强烈的动态变化、丰富的旋律线索以及独特的结构安排,这部交响曲成功地刻画了柴可夫斯基内心的痛苦、愤怒、坚强和虚无感。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一部交响曲作品,也是他作品中最具个人色彩的一首作品。
这部交响曲的结构以及力量分析将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该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分别为:快板、变奏曲、小步舞曲和快板。
整个交响曲的演奏时间约为45分钟。
第一乐章的快板以庄严的行进节奏开始,以强烈与坚决的动力展开。
柴可夫斯基采用了多样丰富的乐器组合和声部重叠来强化音乐的力量感。
旋律在不同乐器间的转换和呈现,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乐章展示了柴可夫斯基深情和热情的个人风格,带给人们一种澎湃和豪情的感觉。
第二乐章是一个变奏曲,柴可夫斯基在这个乐章中使用了四个不同的变奏。
每个变奏都采用了不同的音乐表达,有的柔和悠扬,有的激昂奔放。
变奏的结构使整个乐章保持了紧张和动感的氛围。
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多种色彩和音乐性特征来创作这个乐章,并通过音序和旋律的变换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考。
第三乐章是一个小步舞曲,它采用了较为欢快的节奏和简单明了的旋律。
与前两个乐章相比,这个乐章的力量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整个乐章给人以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仿佛带人们进入了一个充满欢乐和活力的世界。
第四乐章的快板是整部交响曲中最具戏剧性和激动人心的部分。
它以强烈的动力和热情的节奏开始,并逐渐展开成一个高潮。
这个乐章展示了柴可夫斯基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和深情的个人色彩。
整个乐章以悲怆而终,柴可夫斯基通过音乐的表达来传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结构上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从庄严与激昂到欢快活泼再到悲怆终曲,整个交响曲的音乐表达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这个交响曲不仅展示了柴可夫斯基卓越的作曲才能和音乐感染力,也传达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交响曲,同时也是他最为悲伤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如下。
第一乐章:甜美的憧憬第一乐章采用了谐谑曲的形式,通常称为Sonata-Allegro(奏鸣曲结构)。
这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展开了E小调的主题。
首先呈示了一个动机,该动机中长音包围的活泼动感是该乐章的关键元素。
随后,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呈现了一个愉悦的主题,接着由弦乐器呈现。
这个主题迅速变得具有含义和深度,尤其是在变奏中,它重现时表现出追悔和愧疚的情感。
接着是第二部分,它是该乐章的发展部分,也是思想深沉的部分,展开了主题并使用了卡农技巧。
这一部分在它的高潮时引用了第一部分的主题,但却是在E大调下演奏的,表达了绝望感和不可逆转的情感。
最后一部分是重新呈现主题,是该乐章的回旋部分,这一次主题具有更大的强度和深度,这也是该乐章结尾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乐章:慷慨大方的舞曲第二乐章是三段体结构,谐趣且轻松。
它的中央部分是一个稍微严肃的沉思,但很快就被欢快的乐段所代替。
这个乐章的明亮节奏和灵活性增强了乐曲整体的情感,同时也为悲伤的第三乐章做了一个鲜明的反差。
第三乐章:悲伤的乌鸦第三乐章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使用了一种民间风格,类似于葬礼进行曲,还加入了一种附带的哭声声部。
在这种风格的基础上,交响乐队的规模被逐渐减缓和缩小,体现了曲子的悲伤和孤独。
接着,是一段激情澎湃、崩溃的乐段,这表示了作曲家逐渐逼近死亡时的痛苦感受。
这个乐章以悲伤而沉重的方式结束。
第四乐章:环游世界的舒缓之旅第四乐章是一段非常缓慢、长久而温和的音乐,标准的咏叹调结构,有时也叫做passacaglia或chaconne结构,由一个固定的音乐土地和许多变体组成。
在这部分中,作曲家引入了自己的主题,因为它包含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和第三乐章的哀悼乐段,这个乐曲最终以至高和谐的方式结束了。
总结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表现悲伤、孤独、绝望、哀悼等情感的杰出交响作品。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是他在创作生涯中最富有情感和最为悲剧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乐作于1893年,而在当年的10月16日于圣彼得堡首演。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经历着一段情感上的挣扎和痛苦,而这些情感在交响曲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悲怆交响曲”这个名称既显示了作曲家的情感状态,也预示了作品中的主题。
整个交响曲被分为四个乐章:慢板-快板-舞曲-终曲。
柴可夫斯基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这些乐章,将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传达给了听众。
第一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开端,以悲伤的、沉重的音乐引领听众进入柴可夫斯基的内心世界。
这一乐章的开头是一段温暖而流畅的旋律,充满了深情和哀愁。
柴可夫斯基用悲痛的旋律描绘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
这种情感的表达贯穿了整个第一乐章,让人感受到作曲家的痛苦和内心世界的沉重。
第二乐章是一个明亮而活泼的快板,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乐章充满了希望和活力,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对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然而,在快乐和活力的背后,听众依然能感受到作曲家内心中那种深沉的伤感,并且这种伤感在柴可夫斯基独特的旋律中找到了表达。
第三乐章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舞曲。
该舞曲曾被描述为一种悲喜交加的歌舞,其中夹杂着愉悦和痛苦的情感。
这一乐章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活力的旋律将听众带入一个民俗舞蹈的场景中。
然而,在舞曲的背后,柴可夫斯基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压抑。
这种复杂的情感和矛盾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中达到了顶峰。
最后,第四乐章是这部交响曲的终曲。
这一乐章以其庄重而沉重的氛围,以及悲伤而充满希望的旋律,将整个交响曲推向了高潮。
柴可夫斯基在这一乐章中展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并最终通过音乐表达出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最后,整个交响曲以低沉而深情的旋律结束,给听众留下了思考和回味。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独特而感人的作品,以其深情的音乐和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而闻名。
这部交响曲不仅展示了作曲家复杂的情感世界,也让听众得以在音乐中找到共鸣。
柴可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 长度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具争议和个人色彩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共包含四个乐章,演奏时长大约在45至50分钟之间,对于交响曲来说,这个长度已经是比较长的了。
让我们对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进行全面的评估。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处于极度沮丧的状态,感受到生命的无奈和绝望,这种情绪在整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第一乐章《悲怆》以其沉郁的旋律和阴郁的氛围,深刻地描绘了柴可夫斯基内心的忧虑和苦闷。
第二乐章《阴郁的舞会》则展现了作曲家对于生活的厌倦和对社交场合的厌恶,音乐中流露出一种颓废和消沉的情绪。
而第三乐章《迅猛的快板》则突然带来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仿佛是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怒火和狂热的释放。
第四乐章《悲怆》以其悲壮的旋律和绝望的氛围,将整个交响曲推向了终结。
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长度。
长达45至50分钟的演奏时长,使得这部交响曲在音乐会上成为了一次相当严肃和沉重的音乐体验。
观众需要在漫长的音乐旅程中专注聆听,感受柴可夫斯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与其他交响曲相比,第六交响曲的长度可能略长一些,但正是这种长度让作品更加深刻并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绝望情感。
在本文的结尾,我想共享一下我对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位音乐爱好者,我深深地被这部交响曲所震撼。
柴可夫斯基以其深沉、绝望的音乐语言,勾勒出了一个个体的精神世界,使得这部交响曲成为了一座情感的长城,让人在音乐的海洋中犹如乘风破浪。
我相信,每一位聆听者在经历了这长达45至50分钟的音乐旅程后,都会对柴可夫斯基的内心世界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共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尝试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对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探讨了其演奏时长的意义。
通过多次提及交响曲的主题内容,并结合个人的观点和理解,我相信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
对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的音乐分析
品 中节 奏最 快 的一 个 乐章 。但柴科 夫 斯基却 把具 有 这 种性 质 的乐章 放在 第三部 分 。而没 有作 为最后 一 个 乐章 .彻 底 打破 了古典交 响 乐的格 局 。 第 四乐 章包 括哀 痛 的柔 板 、b小 调 、没有 展 开
第2 9卷 ・ 4期 第
21 0 1年 1 2月
太 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 I OFE NA . DUC 1 NS I Y E I AN UNI RST AT 0N I T TIr OFTA YU VE I Y
V0 . . 1 9 No4 2 De .0 c2 1 l
( 键 词 】柴 科 夫斯 基 ; 第六 交响 曲 ;创 作 背景 ;音 乐 分析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Jo C 献标 识码 】B [ 章 编 号 】 17 — 0 6 2 1 )4 00 - 2 65 文 文 6 3 7 1 (0 0 - 16 0 1
彼 得 ・ 里 奇 ・ 科 夫 斯 基 ( 8 0 19 ) 伊 柴 14 — 8 3 ,是 俄 罗斯浪 漫乐 派作 曲家 。也是 俄 国民族 乐派最 具代
有 的音乐 特点 ,优美 的音 乐语言 、宽 广博 大 的音 乐
情 怀及 温婉 细 腻 的音 乐情 感 ,还 有那 充满 异 国特色 的俄 罗斯情 调 。柴科 夫斯 基 自认 为 这是他 最值 得骄
收 稿 日期 :0 l l — 2 2 1 _0 1
作 者简介 : 高君 (9 4 , . 西 临县人 , 18 一)女 山 太原 大 学教 育 学 院助 教 。
人 突然 中断与他 的通 信 ,倾 诉情 绪 的重要通 道 的封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全曲如歌如泣,表达了强烈的悲怆之情。柴可夫斯基曾说明: “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 自信、渴望行动,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 ’。第 四部分是‘死亡’,乐章结束时逐渐消失.
第四乐章的是柴科夫斯基对自己生命的阐释,伤感至极!全 乐章的旋律十分低沉!乐章最后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结尾, 这时所演奏出的可以说是作者本人的心跳由跳动逐渐到停止, 是全交响曲的画龙点睛之处。
草原放牧
草原放牧 节奏:舒缓自然;旋律:欢快;和声:雄浑;力度:强;速度: 快;音色:乐音色 <草原放牧>在情绪上表现出欢快,奔放,时而悠 绕.让人联想到蒙古的人,草原,放牧的场景..
《第六(悲怆)交响曲》在情绪上表现出,叹息,悼念,安静,悲壮.让 人联想到某某逝去,回顾某某逝去前的岁月.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柴科夫斯基《第亢交响曲口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马芳摘要:粜科夫斯基是饿罗斯作曲家中曩具有世界影响的一位.他一生中写下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尤以<第六交响曲(悲怆)>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是一住天才的抒情大师.他的‘第六悲怆交响由>深刘地表现了处在沙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又和欢乐。
而又找不列出路的彷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是他的传世代表之作。
关键词:棠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剧性色彩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教育家之一.被誉为叶靠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他的一生坎坷离奇。
个人生活、婚姻的不幸,长期给予他帮助的梅克夫人突然原因不明的与他绝交.使天性善感的柴科夫斯基痛苦不堪。
几乎绝望。
但也就在他心灵受损、情绪低落的时侯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极富悲剧色彩的作品——H(第六。
悲怆”交响曲),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也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
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
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
天鹅之歌”。
一、<第六交响曲>的音乐风格柴科夫斯基富有个性的旋律风格.宏伟、严谨的曲式都是用俄罗斯民族的音乐语言、色彩表现出来的。
他的音乐深深的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中.他自己说道:。
关于我的音乐之所以有俄罗斯味.关于民歌在旋律与和声中的关系等等。
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平静的地方。
从儿童时代就装满了一肚子的俄国民歌.我深知她的美。
因此我极端爱好俄国灵魂的每一种表现。
总之,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r聃嗥由于柴科夫斯基重在表现主观感情.在加入其独特的配器手法.使他的音乐具有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的音乐总是沁人肺腑.在<第六交响曲>中他的这种个人情感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很多哀歌式的悲怆的音调贯穿在作品中,它不是无可奈何的呻吟和屈服.而是对造成社会悲尉的专制政治的抗议和为了克服悲剧命运而作的坚决斗争.列宁(悲呛)》在音乐会中听到他的<第六交响曲>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1. 引言1.1 导言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这部作品于1893年完成,首演后便成为柴可夫斯基最为知名和深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交响曲中,柴可夫斯基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交响曲这种庞大的音乐形式,柴可夫斯基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六交响曲》的力量和情感一直深深吸引着听众,成为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仔细探讨这部交响曲的结构和音乐特点,以期更深入地理解柴可夫斯基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世界。
【此处省略1773字】。
2. 正文2.1 柴可夫斯基简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刻理解。
他的作品常常融合西方古典音乐的传统形式和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色,创造出独特而具有魅力的音乐语言。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演奏和传颂至今,成为世界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使他成为音乐史上不朽的伟大作曲家之一。
2.2 《第六交响曲》概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具感情深度和个人色彩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的概述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整部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Adagio–Allegro non troppo、Allegro con grazia、Allegro molto vivace和Adagio lamentoso—Andante。
这四个乐章的结构严谨,音乐旋律流畅而富有戏剧性,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创作风格。
整部交响曲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悲愁的氛围。
柴可夫斯基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和对生命的无奈。
这种深刻的情感通过音乐旋律和和声编配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动人的力量。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
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
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
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
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
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
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
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片段1)。
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
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
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一、曲式结构该曲的曲式结构是常见的四乐章结构,这也是大多数交响曲的构成方式。
四个乐章的头两个乐章使用传统的交响曲形式:第一乐章为快板,以“复合三部曲式”(ABA结构)为基础;第二乐章是慢板,为“变奏曲”形式。
第三乐章为中板,使用了三段体(ABA’结构),经常被称为“雪景舞曲”。
第四乐章是最后一乐章,被称为“悲怆留声”,显然表达了作曲家的最后愿望和情感主题。
二、谱面指示该曲开头的弦乐合奏揭示了主要的主题和音乐元素。
这个音乐主题表达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主张,很快传达了一种深情和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第一乐章的重要部分是由弦乐器组成的长音符“D”音所创造的延续性和平稳结构,它表达了生命的沉重和不断变化的想法。
随着音乐的发展,弦乐部分逐渐增强,其他音乐元素也逐渐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音乐结构。
第二乐章的结构也非常丰富。
它全面展示了“变奏曲”形式,变换和改变原始主题,创造了一种深刻而动人的音乐体验。
这个乐章的特征之一是合奏和旋律的复杂性,它们允许作曲家改变和修改它们,创造出具有丰富情感的复杂音乐。
第三乐章的精美部分是旋律创意和琴键指示,它们多用于古典音乐和交响曲。
然而,柴可夫斯基使用了大量的音乐色彩和动态变化,创造了一种原始而准确的氛围,从而增强了音乐主题所表达的想法。
第四乐章是最后一乐章,也是整个作品的高潮。
这个乐章以一种无限的悲戚和主题结尾,表达了柴可夫斯基最深的情感和思考。
整个乐章使用了大量的弦乐器和管弦乐器,以创造一种极端的音乐氛围。
它以一种忧伤和庄严的方式结束,表达了生命的不断结束和变化,以及对未知未来的思考和恐惧。
三、节奏结构该曲的节奏结构同时允许作曲家展示音乐主题,同时创造适当的表达方式。
它使用了复杂的节奏旋律变化和音乐元素,以表达柴可夫斯基感性和深思熟虑的想法。
第一乐章使用了一种复杂的连续音型节奏,允许多种不同的音乐部分交错使用。
第二乐章使用了一种非常慢的节奏,以表达深红和情感上的复杂体验。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他最经典的乐曲之一。
这部交响曲的名字“悲怆”来自于作曲家自己的命名,它描绘了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绝望。
这篇文章将会对这部交响曲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是交响曲的结构。
这部交响曲有四个乐章,分别是慢板(Adagio),快板(Allegro con grazia),舞曲(Allegro molto vivace),大结局(Finale)。
第一乐章的开头就让我感到深深的忧伤,它如同一幅无尽的沙漠,给人以沉重的感觉。
非常慢的节拍,以及深情的旋律,使人想到一个疲惫的旅行者在茫茫大漠中迷失了方向,逐渐远离人类文明而陷入无尽的孤独之中。
这个乐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段的冲突部分,在全曲的乐器声中体现出一种绝望和孤独,到最后乐章的结束,慢慢化解到最后的莫明其妙。
第二乐章快板(Allegro con grazia)是一首轻松快乐的民间舞曲。
它的旋律起伏不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由三重奏部分和完整的乐队交替演奏而成,从而形成富有变化的音乐构成。
第三乐章舞曲(Allegro molto vivace)带有浓郁的弦乐器节奏,并附带大量的打击乐器。
第四乐章大结局(Finale)是这部交响曲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这个乐章的速度非常快,充满着巨大的音量和活力,同时也充满了悲伤的情感。
这个乐章可能是柴可夫斯基对自己离世的预感和困惑的表述,特别是结尾部分,伴随着巨大的一击痛苦的留声机龙头旋律,非常感人。
最后这个旋律越来越轻柔,直到它消散于空气中。
总的来说,这部交响曲展示了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希望。
它使我们思考人类生命的真正问题,包括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生命,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希望和悲伤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使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浅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四乐章(修改)
密级:NANCHANG UNIVERSITY学士学位论文THESIS OF BACHELOR(20 —20 年)题目浅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四乐章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系作曲专业班级:131学生姓名:黎梦学号:5205013002指导教师:何一波职称:导师起讫日期:浅析柴可夫斯基《悲怆》第四乐章摘要:悲怆交响曲,又称第六交响曲,是俄国19世纪最伟大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毕生绝唱,他的作品在序曲、歌剧、交响曲等多种风格中展示了音乐才华,“悲怆”第四乐章作为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第四部分,表现出和其它乐章不同的悲怆主题风格。
因此,本文从作曲家的人物背景、曲式结构模式、主题的绝望悲剧性与配器的手法分析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艺术表达,看作者在悲剧主题表达上和其它三乐章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悲怆;曲式结构;配器;主题;Analysis The 4th auction of"Sorrow" of Peter Lynch TchaikovskyAbstractSorcery symphonique, also known as the sixth symphonic song, 19th century Buddhist sect of 19th century Buddhist musicians Shiba Department Sounds like Mr. Tsuyoshi Sensei, other works Overture, Overture, Singing, Symphonies, "Fourth avenue writing of Peter Lynch Tchaikovsky. Causes, body text Songs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background, composition of musical style, main subjectual despair, tragic role,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Method of symphonic orthoscopic song Fourth chronological art review, author 's tragedy main subject table urban-istic ripple .Keyword:Sadness;Bending style;Arrangement;Subject;目录摘要ⅠAbstractⅠ第一章作曲家人物背景1第二章主题特点3第三章曲式结构分析5第四章配器手法分析使用7结论9参考文献(References)10前言《第六交响曲“悲怆”》作为柴科夫斯基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代表了他交响乐的最高成就,亦是他一生音乐创作经验的总结,该乐曲使他的音乐创作事业走向了巅峰,生命也迎来了终点。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被誉为他最悲伤的作品,也是他的遗作。
这部交响曲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的深情和激情,充满了绝望和悲伤的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进行分析,探讨它的作曲方式、乐曲的结构和表达。
我们来看看《第六交响曲》的结构。
这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庄严的前奏曲(Adagio—Allegro non troppo),轻快的舞曲(Allegro con grazia),缓慢的歌曲(Allegro molto vivace),最后是悲伤的终曲(Adagio lamentoso)。
在乐曲的结构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传统的交响曲结构,但是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庄严的前奏曲建立了乐曲的基调和情感。
这个乐章开始的悲伤和忧郁,通过交响乐团声音的叠加和运用,渲染出一种压抑和悲伤的氛围。
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采用了富有魅力的旋律和和声的变化,来表达深情的情感。
而紧接着的舞曲则为整个乐曲增添了一丝轻快和明快的气氛。
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展现了他对旋律和节奏的敏感和擅长,同时也通过乐队的运用,增添了整个乐曲的层次和丰富度。
然后,缓慢的歌曲再次渲染了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哀伤,这个乐章在旋律和和声上都表现出了对悲伤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最后的悲伤的终曲则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柴可夫斯基在这个乐章中再次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情感操控和表达能力,通过交响乐团的呈现,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绝望和对命运的无力。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赏析全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的调性是b小调,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由三个基本部分和两个附加部分即引子和结尾组成。
这个曲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它长于表现戏剧性的、哲理性的与心理体验的内容。
乐章篇幅长大,规模宏伟,结构复杂,集中概括、表现了整部交响乐的内容。
独奏大管一它的音质带有戏剧性,音色接近男声。
用它表现冷酷的、呆滞的感情非常适合。
[1]则在由低音提琴轻轻地奏出的低沉和暗淡的背景上缓慢地奏出那个优郁、艰难地爬行着的动机。
第二乐章是一首圆舞曲,不同凡响的是,这圆舞曲没用三拍子,却别出心裁地用了五拍子。
这一乐章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圆舞曲的主题音调十分轻快流畅,人们似乎暂时忘却了残酷的现实世界,沉浸在欢歌笑舞的幸福世界之中。
然而,表面上清新欢畅的气氛,透过薄纱,仍流露出淡淡的优伤。
第三乐章是谐咚曲和进行曲结合的乐章,也是整部交响曲气势宏伟的高潮乐章。
主部主题是幻想般的、飘忽不定的谐谑主题。
[2]副部主题变成沉着坚定的进行曲主题,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体现了主人公决心战胜一切的意志和力量,斗争的精神贯穿在悲剧性的作品中。
就如作曲家肖斯塔可维奇说的那样,在这部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不是自暴自弃的思想,而是斗争和克服悲惨命运的乐思。
”3]乐章的结尾非常宏伟豪迈,表现出压倒一切的意志和力量,它与紧接而至的哀歌般的第四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乐章是深情的慢板,是一首刻画内心无比悲楚苦痛的哀歌。
它是含有奏鸣曲因素的单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的主题,二度下行的叹息音调,不协和的和声以及缓慢的速度,体现出了深刻的悲剧性和紧张的戏剧性,体现出对生命的眷恋,但当中还是存在叹息味道。
暗淡的尾声采用中间部分的材料,使音乐的悲剧气氛达到了顶点,最后,整个交响曲在中间部分的音调上寂静地结束。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版本比较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版本比较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版本比较在我的版本收藏中,不知不觉已积累了逾十个悲怆交响曲版本。
这么多版本在我的收藏中只有贝五、贝九可以相提并论。
与两部乐圣的巨制相比,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天鹅之歌更容易打动我。
尤其是优美无比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真有苏轼般的高洁与多情。
卡拉扬70年代版我听的是磁带,在我人生那段孤寂混乱的日子里,第一乐章六分钟左右处长笛的婉转与弦乐的悸动前行总是引起我阵阵共鸣。
这个版本典雅华美,庄严刚强而又戏剧性十足。
第四乐章结尾处低音弦乐极弱的哀鸣处有几下周而复始的SFP,在卡拉扬的处理下仿佛起伏的胸膛血浆喷溅。
卡拉扬50年代版只认真听过第四乐章(那还是读师范进的卡带),感觉音色更丰润,气氛也更亲切些,戏剧性的爆发也十分到位。
70版更多的是“骨力”,而50版更多的是“气韵”。
60年代版(DG)粗粗听过,无甚至太深印象,感觉还是与50年代的演绎一脉相承,但既无早年的气韵,亦少后来的风骨。
卡拉扬八十年代版指挥的是维也纳爱乐,他似乎在这个作品发掘出更多的告别意味。
这个版本以绵长大气,沉静超拔自成一格,然依旧不失典雅华美的风格。
富特文格勒的悲怆让我们从卡拉扬精心导演的舞台剧中走出来,经历一场真实的人生。
一切都是未知的,命运是随着下一刻的音乐而到来的。
柏林爱乐各声部音色几乎达完美之境,一上来大管深厚肃穆,低音弦乐暗流涌动,若隐若现,中段号角的哀鸣近于人声。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富特的悲怆,字字血泪,句句血性,处处真情。
优美无比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被处理得一波三折,凄风苦雨,真有晚年杜甫“沉郁顿挫”之境。
高潮处,所有乐器迸发出巨大的哀恸,然而又那么饱满,那么人性,决无半点虚张声势,皆是血泪的流淌与泣述。
富特的这个版本被许多乐迷视为首选,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托斯卡尼尼1942年的现场版“悲怆”由NAXOS发行。
这个版本证明托斯卡尼尼善于把握不同作品风格。
他一反在瓦格纳、贝多芬作品中那种如火如荼的惊人声压,而代之以引导乐队各声部优美地歌唱,细腻处亦显英雄之柔情。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创作了六部交响曲(第七部“生命”未完成)。
作为‘第四”、‘第五”、‘第六《悲枪》”被称为柴可夫斯基的‘悲剧三部曲”。
《悲怆》是柴可夫斯基悲剧三部曲的最后一幕,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一生总结性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交响曲成就的最高体现。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
在1890年老柴与他的神秘朋友,精神恋人梅克夫人中断了保持十三年之久的通信之后就全身心的着手写【第六交响曲】;关于这部交响曲最初的构思主旨,柴可夫斯基说:‘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育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
”这些最初的构思虽然未能在第六交响曲中完全实现,但确实成为作者创作此曲的思想基础。
柴可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说自己“将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并说:“在这一生中,我从来也不曾感到这样满意、这样骄傲和这样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写成的确实是一部好作品。
”“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
”柴可夫斯基曾想将第六交响曲命名为《标题》、《悲剧》,但总感到不满意。
当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卡建议用《悲怆》来命名时,柴可夫斯基兴奋异常,连声说“好极了’并立即将《悲怆》写在总谱的封面上。
【悲怆】交响曲由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仅仅几天后,柴可夫斯基毫无征兆地突然重病而溘然长逝。
他的死因己成为一个困扰乐迷的待解之谜。
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
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此曲的第一乐章,大管奏出阴暗、抑郁的慢板引子,好象地狱中传来的垂死老人的呻吟。
系列五: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Op.74指挥: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系列五: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Op.74指挥: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Op.74指挥:卡拉扬演奏:柏林爱乐乐团(典藏版)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作品74,作于1893年,同年10月28日作曲家本人指挥首演。
柴可夫斯基(1840—1893)的音乐创作活动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大概在八十年代进入成熟时期。
柴可夫斯基写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俄国正处于亚历山大三世最黑暗的统治时期。
农奴制刚刚废除不久,受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俄国的进步力量已经感受到封建统治的强烈压迫,自下而上的革命虽然正在酝酿之中,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
当时的俄国思想文化领域受到悲观主义、不抵抗主义、向“精神”呼吁,这是这种历史环境下必然要出现的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的俄国大师的作品无不带有这种思想体系的烙印,比如托尔斯泰的文学、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b小调第六交响曲》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彷徨的时代,在草稿中的标题是“生活”,“悲怆”这个标题是柴可夫斯基的弟弟建议的。
作者在作品的草稿中曾经标注:“青春、爱情、沸腾着的工作、困难的克服和尾声—死亡”。
第一乐章,b小调,奏鸣曲式。
乐曲一开始,由大管慢板奏出呻吟般的引子,在中提琴由弱渐强再渐弱的衬托下,更加重了悲凉的气氛,这个引子定下了整部作品的基调。
把引子的第一个小节叫做“悲怆动机”。
中提琴接过引子的情绪基调,以悲怆动机为基础以不太快的快板奏出主部主题。
主部主题虽采用引子的悲怆动机,但呈现的却是跳跃的青春形象,特别是长笛重复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情绪,动力充沛。
接下来,小提琴和弦乐队将这个主题的快乐青春形象表现得更加显著。
这时加入进来的小号带来一种战斗的情绪,产生紧张和波动的气氛,形成主部呈示中的一个小高潮。
大提琴引导情绪下降之后,中提琴过渡到副部。
小提琴在D大调上奏出慢板副部主题,四把圆号长延音形成的平静气氛更加衬托出副部主题的抒情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1840-1893),俄罗斯浪漫派音乐作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位。
以前听过柴可夫斯基的一些作品,由于对交响乐缺乏认识,所获得的感受也十分肤浅。
之前听过有《1812年序曲》、《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天鹅湖场景》、《天鹅湖圆舞曲》、《第一交响曲》、《小夜曲》等,总体感觉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十分深刻低沉,大多给人一种沉郁、厚重、优美而又宏伟、广阔的感觉,后来,随着对作者以及俄国的了解,觉得这应该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深沉和作者个人经历与情感的结合的结果。
由于对第六交响曲的不了解,最终只找到一个视频做了欣赏,也找不到什么专业合适的话语来具体表达,就把自己的感想简单陈述。
全套《悲怆交响曲》共四个乐章,本曲是最后一个乐章,使作品的终曲。
乐曲采用哀伤深情的慢板,b小调,3/4拍,是含有奏鸣曲因素的单三部曲式①。
一开始,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提琴令人感到一种阴暗、深沉的忧郁。
前两个乐句就给人以一种不和谐、不稳定的感觉,提琴的下行音使人紧张的。
几句后其他乐器声音减弱直至消失,由三只大管演奏,显出一种深沉的凄凉或者说绝望。
而后是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继续重复了前两句和后面的部分内容,不过相比前面更加安静,气息微弱,在提琴的旋律下,是管乐的叹息般的声音。
中间部分情绪似乎稍有转折,厚重的铜管带来了一小段悲壮,然后继续转入低沉的提琴,圆号(好像是)像垂死生命的叹息,附和着弦乐。
再次经历一次悲壮的轰鸣后,突然收住,继续低沉地进行,只是这时的内容和前面的不很相像。
后来提琴再一次令人紧张的上行,然后是弦乐和铜管的合奏,由长号和大号共同奏出稍快的、充满斗争,悲愤的音符,又一次收住,这时提琴低沉的演奏逐渐趋于缓慢、微弱,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的逐渐消失。
第一次听这首乐曲,除了明显的深沉和哀伤外没有更多的感觉和印象,后来反复欣赏多次,并且对照他人的赏析分部分去听,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当然,仍然是建立在别人的基本介绍的基础上的感受。
柴可夫斯基有复杂深刻的人生经历,再加上生活在沙皇统治晚期的俄国,这些因素的结合使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些许忧郁,但是他表现出的忧郁更为深刻,这也许和俄罗斯民族性格有关。
前面说过,就个人感觉来看,此作品留给我十分深刻的悲痛之感。
一开始的引子唤起紧张不安的气氛,就基本奠定了全曲沉重的悲伤基调。
乐曲中用音色低沉的提琴声贯穿全曲,加上大管、圆号等,表现出强烈的悲怆主题。
用通俗的话语来讲,使人的情绪一直被压得很低,处处透露出悲凉。
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更像是一段哀乐,是对作者一生悲惨经历的总结,另外,相关资料中也提到结尾部分和旧时东正教安魂曲比较相像。
在我听过《第六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后,也不禁把此交响曲当作了作者一生的写照。
在亲自演奏了这部交响曲后不久,作者便与世长辞,这不但为作品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加重了乐曲的悲怆气氛,也更像是作者生前为自己写的安魂曲,以此来结束他复杂、坎坷的一生。
另外,就个人感觉来看,这首乐曲同样表现出了柴可夫斯基一贯独特的旋律美感,既有交响乐的宽广,又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成分,对于许多人认为它是世界交响曲中的最一流的作品,由于自己对交响曲知之甚少,则无法做出自己的评价。
石磊
授课教师:麦琼2010030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