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曼昆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详解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https://img.taocdn.com/s3/m/36386a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f.png)
•克林顿的实际年薪 :
•
二、潜在GDP:木桶的最大容量
1、含义:一国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L、K、N) 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生产的最大产量。
2、公式: GDP*=Л*×(L*×H*) 其中, Л*——每人每小时的平均产值, L*——充分就业时的就业人数, H*——就业者在一年内每人劳动的小时数 而GDP= Л*×(L×H*) 其中, L——实际就业人数
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 理解要点:谁购买?各支出多少?
1、GDP的构成:GDP=C+I+G+(X-M)
•
2、详解
(1)居民个人消费支出:consumption 指的是居民对最终消费品的支出。包括购买耐用
品、非耐用品和劳务的支出。 它构成一个国家总支出中一个主要部分(2/3)
•我买的新 房子是不 是消费支
(二)与PI牵手:DPI=PI-个人所得税 (三)构成:DPI=C+S,C=DPI-S
•
第四节 国民收入基本公式
——宏观经济模型
总方针:支出=收入,无论用什么方法核算,支出应等于收
入
一、两部门模型
1、主角:居民户 厂商 2、支出=C+I, 3、收入=C+S,所以有恒等式I=S
二、三部门模型
得 (1)I+(X-M-Kr)=S+(T-G),表示私人国内
总投资+可支配的外国资产=私人储蓄+政府储 蓄; (2)I=S+(T-G)+(M-X+Kr),表示投资=私 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
第五节 名义GDP与实际GDP
一、名义与实际GDP
(一)名义GDP(Nominal GDP)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10章 国民收入核算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10章 国民收入核算](https://img.taocdn.com/s3/m/3683fac425c52cc58ad6bea9.png)
I + G + (X-M) = S + T + Kr 或 I = S +(T-G) +(M-X+ Kr)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产出等于支出” GDP包括: ①消费[C] ②投资[I] 固定资产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 存货投资 ③政府购买[G] ④净出口[X–M] GDP=C+I+G+(X–M)
二、收入法
收入法[Income Approach] “产出等于收入” GDP包括: ①工资、利息、租金。 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③公司税前利润。 ④间接税。 ⑤资本折旧。
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 务)的市场价值。
几个相关问题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生产与销售 流量与存量 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
下列项目是否应当计入GDP?为什么?
销售给本国企业的原材料的市场价值。 销售给外国企业的原材料的市场价值。 股票买卖的价格。 支付给证券经纪人的佣金。 银行助学贷款的利息。 私人向贫困大学生的捐赠。 妻子从事的家务劳动。 保姆从事的家务劳动。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两部门: 收入
简单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假定居民将全部收入用于个人消费。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居民户
厂商
中间产品
购买最终产品
扩大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假定居民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投资 储蓄
居民户
厂商
购买最终产品
金融机构
总支出=消费+投资
=C + I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bbf651caf90f76c661371a59.png)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 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5cb4b61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9.png)
⾼鸿业《西⽅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的决定:AD-AS模型)第15章国民收⼊的决定:AD-AS模型15.1 复习笔记⼀、总需求1.总需求概述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平来表⽰。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出的总数量。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所表⽰的需求总量和价格⽔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在某个特定的价格⽔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平的产量。
在价格⽔平为纵坐标,产出⽔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何表⽰被称为AD曲线或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价格⽔平相对应的私⼈和政府的⽀出,因此,总需求曲线可以从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
2.总需求函数的推导在两部门的经济中,IS曲线的⽅程为:y=c(y-t)+i(r)+g。
LM曲线的⽅程为:M/P=L1(y)+L2(r)。
在上⾯两个⽅程中,如果把y和r当作未知数,⽽把其他变量,特别是P当作参数来对这两个⽅程联⽴求解,则所求得的y的解式⼀般包含P这⼀变量。
该解式表⽰了不同价格(P)与不同的总需求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
3.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
如图15-1所⽰,上图是IS-LM图形,下图是总需求曲线的图形。
当价格⽔平从P1下降到P2时,减少了货币需求,⼜由于名义货币供给未变,因⽽LM曲线向右下⽅移动,即从LM(P1)移动到LM(P2)。
这使得利率下降,即从r1下降到r2。
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国民收⼊⽔平上升,即从y1增加到y2。
总之,较低的价格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给⽽使GDP增加。
这样,不同的价格⽔平和不同的收⼊⽔平的组合点相连,便构成了总需求曲线AD。
图15-1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从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可知,总需求曲线表⽰国民收⼊与价格⽔平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其斜率为负,曲线向右下⽅倾斜。
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中关于gdp等资料
![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中关于gdp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51a47f0941ea76e58fa04ee.png)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GDP概念理解(计算GDP的规则)1、为了避免重复计算,GDP只计算最终产品价值,而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
2、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除少数例外,GDP仅仅是指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
3、GDP仅指一个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而不是一定时间内所售出的最终产品。
(是个生产概念)4、GDP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故包含时间因素,是个流量。
5、GDP是指一个国家国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生产要素的归属关系。
这就有了GNP与GDP的区别。
存量衡量一个给定时间点上的数量;流量衡量每一单位时间内的数量;最终产品指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产品,不再作为原料生产其他的产品,也不再被出售。
中间产品指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投入品,经过加工将再次出售。
生产问题(存货的处理)从定义可以看出,GDP是生产出来的价值,而不是销售的价值。
销售可能是当期生产的,也可能是以前生产的。
存货:将当期生产出来没销售的产品视为存货投资,即认为生产者购买了自己的部分产品,增加自己的存货数量,这部分价值计入当期的GDP。
三、计算GDP的方法I.【最终产品法】:最终产品价值和。
II.【价值增值法】:计算在生产不同阶段增加产值,即计算销售产品收益与为生产该产品购买的中间产品费用之间差额。
GDP= 增加值=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注意如果不是市场交易活动,不计入GDP。
自给自足的生产、慈善机构的活动、在家中做饭和打扫卫生的活动等等,都不计入GDP。
一般转移支付、证券的买卖、旧货的交易(二手货)等等,不计入GDP。
III.【产品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基本原则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pptx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pptx](https://img.taocdn.com/s3/m/640fa3edad02de80d5d84007.png)
GDP的定义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
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 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例子:一个书柜的生产销售过程
生产者 伐木工 锯木厂 木工 零售商
开始于
结速于
增加价值
一棵橡树 50美元(砍伐,卖给锯木厂厂 主)
6.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 自给自足生产)
产出、收入、支出之间的关系
结论:产出=收入 原因:增加价值由各要素投入共同创造,理
所应当分配给各生产要素。 产出=增加值合计=工资+租金+利息+利
润 结论:产出=支出 原因:产出=增加值合计=最终产品的销售
收入=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 常见的疑问: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没有全部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 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 量GDP。
GDP = C + I + G + ( X – M )
1、消费(C)——是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 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 出不包括在内。 2、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 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3、政府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 支出(国防、筑路、建校)。转移支付不计入、公债利 息不计入。 4、净出口(X–M)——出口(X)– 进口(M)
第六节 名义GDP与实际GDP
一、名义GDP(货币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 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实际GDP 实际GDP是用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和计算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和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ee01fa1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4.png)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实际GDP:用古欧某一年的商品价格(或不变价格)来计算GDP 名义GDP:用当年的商品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GDP折算指数:名义/实际,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被最终使用者购买的劳务和产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其他产品生产的产品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化量。
存量:在某一时点存在的变化量.折旧:是指资本物品由于损耗所造成的价值减少。
即固定资本的消耗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社会经济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计划等于计划边际消费倾向MPC: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递减规律:收入增,MPC减。
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MPC。
乘数原理: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总需求变量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关系。
税收乘数: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化量的比值。
Kt=-β/1-β=-ktr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Ki=kg=1/1-βkb=1 kx(对外贸易乘数)=1/1-β+γ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在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资本边际效率MEC:一种贴现率,它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大于市场利率,投资可行。
比MEI平坦,递减投资的边际效率MEI:表示由于投资增加导致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被缩小了的MEC数值。
货币需求三个动机:交易(正常),谨慎(预防意外),投机(购买有价证券)。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4e85078581b6bd97f19ea71.png)
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3.1 复习笔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社会产出水平究竟由社会总需求还是由社会总供给能力决定,这实际上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和新古典传统经济学的分水岭。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编者注:建议读者结合大萧条的背景来理解凯恩斯学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在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生产和收入取决于总需求的理论。
1.短期分析假设前提(1)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生产能力的闲置包括两层含义:①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失业;②厂房、机器等资本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开工率不足。
(2)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价格机制是一种僵化的、不易变动的机制,即存在价格刚性。
价格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劳动力市场,即使存在失业,工资也不会下降;②在产品市场,即使存在生产过剩,物价也不会下降。
(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
反映在图表上,体现为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
其经济含义为:由于存在资源闲置,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
(4)由于总供给无限,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总需求分析)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
2.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在两部门经济中,即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暂时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在后面的章节会引入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
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知识点总结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20f281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0.png)
⾼鸿业《西⽅经济学》第⼗⼆章国民收⼊核算知识点总结第⼗⼆章国民收⼊核算⼀、宏观经济学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的诞⽣可以迫溯到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在《通论》出版之前的时代,“古典主义”的思想占据着经济学界主流,经济学家对于经济问题的考察⼤都集中在微观领域。
在《通论》出版之后,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宏观的⾓度出发来分析经济问题。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
宏观经济学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般理论。
3、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1)实际国内⽣产总值GDP:是指⽤以前某⼀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通货膨胀率:是报告期物价⽔平同基期物价⽔平的⽐率,⽤来飾量物价上升的速度。
(3)失业率:衝最失去⼯作的劳动⼒的⽐例。
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祢为劳动⼒,失业者占劳动⼒的百分⽐就是失业率。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者的联系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第⼆,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为的分析⾃然也离不开个体⾏为的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法。
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般价格⽔平和产出⽔平。
(2)⼆者的区别第⼀,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问题。
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PPT文档资料
![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PPT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bfb8835c8d376eeafaa3193.png)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总方针:支出=收入,无论用什么方法核算,支 出应等于收入
一、两部门模型 主角:居民户 厂商 从支出的角度看:Y = C + I 从收入的角度看:Y = C + S 由于 C + I = Y = C + S 就得到 I = S 储蓄—投资恒等式 关于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 关于实际储蓄和实际投资
4、个人收入(PI) 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
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 就得到了个人收入。
PI = 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 + 政府给个人的 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后,税后的个人收入即为个 人可支配收入。
生产者 伐木工 锯木厂 木工 零售商
开始于
结速于
增加价值
一棵橡树 50美元(砍伐,卖给锯木厂厂 主)
50美元
50美元的 75美元(制成板材,卖给木工) 25美元 橡木木材
75美元的 250美元(做成橡木书柜,卖
橡木板
给零售商)
175美元
250美元的 400美元(把橡木书柜卖给消
橡木书柜
费者)
150美元
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PPT文档资料
主讲人:XXX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主要内容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 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节解决两个问题 1.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概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考研重点解析笔记(一)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考研重点解析笔记(一)](https://img.taocdn.com/s3/m/3a77e36ef5335a8102d22064.png)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考研重点第12讲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逻辑
1)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
第一,时间维度。
短期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期为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理论,长期为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变量内生化。
举例来说,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力量i外生,价格P外生;IS-LM 模型是利率内生,价格P外生,从而需要加进货币方程;AD-AS模型利率i内生,价格P也内生,从而需要加进供给方程。
2)宏观部分安排
第十二讲国民收人核算
第十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四讲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
第十五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短期经济模型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争论和共识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中传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高鸿业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f076d3c1c708a1284a449f.png)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曼昆宏观经济学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高鸿业曼昆宏观经济学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9131586daef5ef7ba0d3cf0.png)
C2 Y2 C1 Y1 1 r 1 r
28
C2 (1+r)Y1+Y2 E
Y2
0
Y1
Y1+Y2/(1+r)C1
29
2、消费者偏好
C2
C2a C2b
A B I II
0
C1a
C1b
C1
30
3、跨期消费均衡及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C2
Z1 Z III II I
0 最优跨期消费选择
C1
31
C2
42
假设持久收入是按过去五年的平均收入计算的 YP=1/5(Y+Y-1+Y-2+Y-3+Y-4)消费函数为 C=0.9YP 求1、如果在过去10年里每年收入1万元,则持 久收入为多少? 2、假设下一期赚了15000元,新的持久收入为 多少? 3、今年和下一年的消费是多少?
43
(1)将最近五年的收入10000元代入公式 则持久收入为10000元。 (2)新的持久收入为(15000+10000+10000+10000 +10000)/5=11000元 (3)今年的持久收入为10000元所以今年消费为9000 下一年持久收入为11000元,则消费为9900元
12
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MPC= c/ y
例: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MPC=c/ y= 94-80/120-100 =0.7
13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y c s (c / y ) (s / y ) 1 c / y 1 s /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入用来消费C和储蓄S。
34
某年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元,国内私人投资5000亿元( 其中500亿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 亿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元,其他为个人所得税),政府支 出为3000亿元(其中政府购买为25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 500亿元),出口为2000亿元,进口为1500亿元。求国内生产 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
狭义国民收入: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 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补贴
32
2、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个人收入 = 国民收入-公司所得税-社会保 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 人的转移支付 (+和支付利息等)。
33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 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 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例: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1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 为60亿元,该国国民在本国的劳动收入为70亿元,在外 国的劳动收入为2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益50亿元, 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入为10亿元,求该国的GNP和GDP。 GDP=100+70+50+10=230亿 GNP=100+60+70+20=250亿 GNP=230+60+20-50-10=250亿
只有实际GDP才能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情况。 名义GDP有时会造成一些假象,即名义增加,而实际减少。
18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一个国家或地区 一定时期内社会 1.支出法 expenditure approach) 资本的形成和增 加。 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
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这里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 服务,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
11
注意: 1、一国指一国范围之内; 2、一年之内所生产的,包括一年内所生产的销售 或未销售出去的所有最终物品,但不包括以前生产 而在本年销售出去的物品; 3、为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终产品而不计算 中间产品; 4、最终物品既有物品也有劳务; 5、按市场价格进行计算; 6、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7
2003-2007年中国GDP及其增长速度
8
国家统计局网站()
国家统计局网站是我国GDP等经济数据的权威性、专业性网站。
9
中国统计年鉴
每年出版的 《中国统计年鉴
》都会发布上一
年度的GDP、 GNP等许多经济 数据。
10
二、国内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生的全部最 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和。
GDP =C +I+G+ X-M
消费 居民支出, 占GDP一半以上。 购买消费品和劳 务支出,不包括 建造住宅。
19
出口减进口的差额
政府购买的产 品与劳务总和。
1、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商品 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与劳 务的市场价值。 若用P1、P2、P3…….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 Q1、Q2、Q3……QN代表各种最终商品数量 GDP=P1Q1+P2Q2…….PNQN
16
人均GDP (GNP) 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 某年的GDP 某年的人口总数 实力与市场规模, 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 度与生活水平。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温州 苏州 比例 17727元 14451元 1.3 人均GDP 18846元 57992元 0.3
17
GDP的校正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30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 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
国内生产净值=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 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国内生产净值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 果。
31
广义国民收入:泛指G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 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39
三部门:两部门+政府部门。
点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国民收 入账户
国内生 产总值
其它宏 观经济 指标
国民收 入公式
一、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
国民收入账户是国民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指标,宏
பைடு நூலகம்
观调控的基础 20世纪即将结束时,美国商业部长把国民收入帐户的发 明和运用称为“世纪性杰作”。认为:“当我们要寻找 把一国经济比喻为一辆汽车,国民收入帐户就是汽车发动机 的机械示意图。 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 国民经济帐户——今天称之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 发明则当之无愧”。 得到美联储主席艾伦· 格林斯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 罗· 萨缪尔森,詹姆斯· 托宾等政要和专家的一致赞同。
20
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使用表
一、总产出 68464 二、中间投入 41820 三、国内生产总值 1、固定资产折旧 3537 2、劳动者报酬 12052 3、生产税净额 3274 4、公司营业利润 7781
单位:亿元 一、总支出 68464 二、中间使用 41820 三、国内生产总值 1、总消费 16591 2、总投资 9636 3、出口净额 251 4、其他 166
中国经营得到的利润,虽是中国 GDP一部分, PK 但不被统计为中国 GNP ,而应归入芬兰 GNP 。 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 GDP GDP 按照国境原则 。 以地理国境为 统计标准。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 一部分,但应被 统计为中国的GNP。
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15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在国外投资 的收益—国外居民在本国投资的收益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29
产品 A B C D E
1990年产量 1990年价格 1.5 25 7.5 50 6 40 5 30 2 60
1992年产量 30 60 50 35 70
1992年价格 1.6 8 7 5.5 2.5
1990年名义GDP=1.5*25+50*7.5+….=922.5 1992年名义GDP=1245.5 1992年实际GDP=30*1.5+7.5*60+50*6+..=1110
GDP(国内生产总值) =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 国内生产净值 =16000-500=15500 国民收入 =15500-2000=13500 个人收入 =13500+500=14000 个人可支配收入 =14000-(3000-2000)=13000
潜在GDP =充分就业时的GDP ,也称充分就业GDP 。
GDP缺口: 潜在GDP与实际上所生产的GDP的缺口。
一般,GDP缺口越大,说明经济发展越没有效率。
37
四、国民收入公式
1.两部门的收入构成 简化:全社会只有两部门:消费者和企业。 不存在税收和进出口。假定没有折旧。
即
GDP=Y 若生产=消费
12
例题
应计入今年GDP的是: A.今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拖拉机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拖拉机 应该计入当年GDP的: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GDP指一定时期 内新生产而不是新 售卖的最终产品的 价值。
总要素收入中不包括折旧,因为企业在计算自已的利润时 要扣除折旧,为了使要素收入法与支出法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 值相一致,加上折旧。
24
3、增加值法 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总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过程 中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所得到的差额就是这一年中新 创造的价值。把国民经济各部门一年中的新创造的价值 累加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68464-41820=26644
35
国内生产总值的缺陷
1
经营者集中,是指
不能衡量出某些经济成果
2 3 4 5
经营者合并以及经 营者通过某种方式
不能反映地下经济活动
不能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减 取得对其他经营者
的控制权的现象。
不能反映产品结构的变化
不能反映生活质量
36
现实GDP:已经生产出来的GDP。
潜在GDP:调动所有社会资源,能够生产的最大 限度的GDP。
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 相加。 包括:工资和其他补助项目、租金收入、净利息收入和 公司利润等。 例: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537+12052+3274+7781=26644(亿元)
23
投资是购买新资本设备,而折旧正好相反,是资本设备的损耗. 部分投资代表了用以替代已损耗的资本设备的购买.这部分投资 并不增加资本存量,它只是简单地维持原有资本存量.另一部分投 资代表了资本存量的增加---购买新的工厂、设备和存货。全部 投资称为总投资。 总投资是用于替代损耗的资本和资本存量净增加的总和。 总投资和折旧之间的差额称为净投资。 净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25
如农民生产棉花
纱厂
布厂
服装厂
消费者
按最终产品计算GNP只能计算服装价值,而不能将 作为中间产品的棉花、棉纱、布和服装的价值加在 一起,否则重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