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橡皮筋的特性和原理,明白橡皮筋可以转化为弹力能- 学习如何使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2. 过程与方法:- 进行实物展示,让学生亲自操作橡皮筋驱动小车- 团体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提醒学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二、教学准备1. 实物准备:- 橡皮筋- 一个小车模型- 线圈形的物体(如纸杯、线圈等)- 桌面2. 工具准备:- 尺子- 铅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老师展示橡皮筋并向学生描述它的特性和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可以储存能量吗?如果可以的话,能否利用这种能量驱动小车?2. 实验操作(约30分钟)a. 老师向学生展示小车模型,并提醒学生操作时要小心。
b. 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一个小车模型和一根橡皮筋。
c. 学生利用尺子测量车轮直径,并用铅笔标记在桌面上。
d. 学生将车轮与橡皮筋连接起来,确保它们牢固地固定在一起。
e. 学生拉紧橡皮筋,将它纠缠在线圈形的物体上,并将线圈固定在桌面上。
f. 学生放开线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实验观察与总结(约15分钟)a. 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尝试探索它的原理。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橡皮筋是如何驱动小车的?- 拉紧橡皮筋时,橡皮筋储存了哪种形式的能量?- 当橡皮筋释放时,能量是如何转化为运动能的?- 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速度?c.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答。
4. 延伸探究(约15分钟)a.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变小车的设计,如改变车轮直径、使用多个橡皮筋等。
b. 学生观察和记录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c. 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与全班分享并讨论。
五、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原理解释以及个人感悟等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这一章节的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主要介绍了橡皮筋的弹性和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对力和运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橡皮筋的弹性,掌握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和总结,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弹性和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实验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橡皮筋的弹性和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对科学实践有一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出示一根橡皮筋,并向学生解释橡皮筋的特点和弹性。
老师:同学们,这是一根橡皮筋,它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有没有玩过橡皮筋跳?橡皮筋有很强的弹性,可以拉长然后恢复原状。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如何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举例:比如,你们玩过橡皮筋跳吗?当你们拉紧橡皮筋,然后放开时,橡皮筋会迅速恢复原状,使你们跳起来。
第二环节:实践活动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车模型,并解释小车是如何被橡皮筋驱动的。
老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小车模型。
我们将利用橡皮筋的弹性来驱动它。
你们看,我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的后轴上,并将橡皮筋拉紧。
举例:比如,我们可以想象小车是一个玩具车,而橡皮筋就像是车的引擎,通过释放橡皮筋的弹性能量来驱动小车前进。
2. 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小车模型和一根橡皮筋。
老师: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一辆小车模型和一根橡皮筋。
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实践。
3.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的后轴上,并将橡皮筋拉紧。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
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
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
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学情分析】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
但不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1.会安装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可以转化为小车的动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认识到弹性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从而推动物体运动。
2.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3.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得出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4.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并在实验中寻求答案。
5. 科学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责任感。
6. 科学精神: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与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2.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橡皮筋的固定方式、小车的平衡等。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结论。
难点:1. 弹性势能的概念难以理解。
2.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问题,如橡皮筋的固定方式、小车的平衡等。
3. 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出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规律。
解决办法:1.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在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寻找规律,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突破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分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
3. 设计有趣的数据分析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质教案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 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并认识橡皮筋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2. 在探究活动中,收集数据,能说出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并尝试用弹力进行解释,建立力与运动之间的联系。
3. 在收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有依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草跑道、测量辅助板、记录单、磁性小车贴、橡皮筋(人手一条)。
为全班准备:板贴、数据大磁贴、没绑皮筋的小车 1 辆。
【学习活动设计】一、课前谈话怎么样让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二、导入聚焦(5 分钟)1.玩橡皮筋,说感受2.问题聚焦:你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三、尝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0 分钟)1.观察小车,思考橡皮筋缠绕的位置。
2.观看视频,尝试用皮筋驱动。
3.研讨: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4.小结: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像橡皮筋这样,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松手时,这个弹力作用在车轴上,让小车运动起来。
四、探究橡皮筋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23分钟)1.形成猜测,讨论研究方法。
如果改变橡皮筋的缠绕圈数,小车运动的距离将会怎样?如何验证?2. 播放操作微视频。
3.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研讨。
层次一:观察数据,指向“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层次二:分析原因,指向“圈数越多,橡皮筋伸长越长,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距离越远”。
层次三:运用推理,运用前面的结论和分析,推测行驶更远距离需要的圈数,并说说推测的理由。
四、总结拓展(2 分钟)总结:今天我们用弹力作为动力驱动小车前进,生活中还有哪些力也能作为动力让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而运动起来的小车为什么又会慢慢停下来?人生格言:我们要知道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坚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在我们心里必须懂得:1.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2.人生想学习一点东西,就应该先学会谦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问题。
但对于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和能量转化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橡皮筋的弹性原理和能量转化。
2.如何调节橡皮筋的紧度来控制小车的速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小车一辆,橡皮筋若干,测量工具一把。
2.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橡皮筋的弹性,引发学生对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好奇心。
2.呈现(5分钟)通过PPT呈现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橡皮筋的紧度对小车速度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橡皮筋的紧度来控制小车的速度。
教师总结并强调实验原理和操作技巧。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橡皮筋,还可以用什么来驱动小车?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尝试。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原理,以及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其他特性,如拉伸长度、回复力等。
下节课分享实验结果。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包括橡皮筋的弹性原理、能量转化和实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第3课时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动力、弹力的概念。
明白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产生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给小车安装橡皮筋作动力,做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认识到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做橡皮筋的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小车一辆、小车安装示意图、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提问:那么我们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皮筋动力小车。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发现问题。
引导:各小组的橡皮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得最远。
(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①起点、终点不固定。
②橡皮筋绕断了。
③橡皮筋缠绕圈数多的跑得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课本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讨论:橡皮筋的弹力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2.思考:弹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课下尝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
【板书设计】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弹力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改变后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构建“弹力”这个概念,通过活动知道“弹力”有大小和方向。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让学生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橡皮筋和小车的概念也有所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学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探究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知识。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尺子、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如橡皮筋的弹力和小车的运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并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并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三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究橡皮筋作为动力源,如何驱动小车运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简单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知道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2.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难点:如何调整橡皮筋的紧度,使小车运动得更远。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橡皮筋驱动小车的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橡皮筋、小车、剪刀、胶带等实验材料。
2.提前让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力学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动力?动力如何作用于物体?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橡皮筋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总结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整橡皮筋的紧度,使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进行实验,尝试调整橡皮筋的紧度。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 本文重点知识点:
① 橡皮筋的弹力特性
② 小车的制作方法
③ 橡皮筋驱动小车的运动规律
2. 关键词:
① 弹力
② 橡皮筋
③ 小车
④ 运动规律
⑤ 实验观察
3. 重点句子:
① 橡皮筋的弹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
② 小车的制作需要考虑平衡和摩擦力。
③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5. 实验设计题:
请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观察橡皮筋驱动小车的运动规律,探究橡皮筋的弹力特性。
答案:实验设计如下:
步骤1:准备橡皮筋、小车、测量工具等实验器材。
步骤2: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上,调整橡皮筋的紧度。
步骤3: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行驶,同时记录小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
步骤4:改变橡皮筋的紧度,重复步骤3,观察小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的变化。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其次,在课中强化技能环节,我通过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点、组织课堂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橡皮筋的弹力特性及其对小车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的制作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上存在困难,需要我在课堂上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同时,我也观察到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参差不齐,有的小组能够很好地合作,有的小组则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气球反冲力成功的驱动了小车,知道了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反冲力,同时反冲力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喷气式飞机和火箭。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7设计制作小车(一)教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气球小车、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一、聚焦
上一课我们利用垫圈和绳子使小车运动了起来,今天这节课我们试一试用气球能否让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2用气球驱动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感受气球喷出的气体
出示一个气球,引导学生打足气体之后,再放掉,感受一下放掉气体时的感觉。
生3:可以使用两个气球同时喷气,这样产生的动力更大。
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预测,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预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分小组活动,通过实验来测试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预设:
运用大气球,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把气球中的气打得更足一些,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可以拉伸,有弹性。)
上两课我们利用垫圈、绳子、气球等简单材料使小车运动了起来。那么,我们使用橡皮筋能够使小车运动起来吗?
板书课题: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要想探究用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就需要先组装一台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2、出示课本46页下面的两幅图,学生自由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了解如何使用橡皮筋组装一台小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橡皮筋和小车这些实验器材也不陌生。
但是在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引导他们如何观察数据,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能量转化。
2.难点:如何操作实验,观察数据,并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测量工具等。
2.教学材料:教材、PPT、实验指导等。
3.场地准备:宽敞的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即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并展示实验器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数据,分析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据分析是否准确,引导他们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橡皮筋的弹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小车。
这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橡皮筋和小车这些器材也不陌生。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的原理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橡皮筋的弹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一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小车。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
六. 教学准备1.器材:橡皮筋、小车、测量尺等。
2.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谁能来说一说?”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橡皮筋的弹力如何驱动小车运动。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3.3 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3《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我们都玩过橡皮筋,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橡皮筋是一种用橡胶与乳胶做成的短圈,一般用来把东西绑在一起。
具有伸长率大、回弹性好、价格低、使用方便等特点。
用手拉一拉,会感觉到橡皮筋富有弹性,拉伸后可以缩回复原。
利用橡皮筋的这种弹性可以驱动小车。
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交流讨论,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旨在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反冲力驱动小车的概念。
讲授新课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实验材料:小车、车轴、车轴套、橡皮筋。
制作步骤:(1)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2)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制作须知:(1)橡皮筋套在车架上稍拉伸后,接近车轴位置,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太长了,缠绕的前一两圈没有弹力;太短了,多缠绕几圈弹力就太强,车轮容易打滑。
(2)如果车轮多缠绕几圈橡皮筋后开始打滑,可以给小车加上一些重物,如在小车上加一些钩码,直到小车可以顺利向前运动。
制作原理:实验用的小车车轮与车轴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车轴转动就会带着车轮一起转动。
我们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轴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方向的关系。
组装橡皮筋小车过程按照组装方法,将橡皮筋小车组装完毕,并试验小车是否可以运动。
各小组分别实验,总结关系。
每次实验解决橡皮筋能否带动小车轮子转动这个问题。
在用橡皮筋带动小车轮子转动方面应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制作小车时解决动力方式提供支持。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后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动车轴向前转动,使小车前进。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前绕时,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动车轴向后转动,使小车后退。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一. 教材分析《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让学生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橡皮筋和小车这类实验器材不陌生。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能够准确观察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现象与原理之间的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橡皮筋、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图片、数据分析等。
3.教学资源:相关实验视频、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现象和心得体会,巩固所学知识。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能量的变化”中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并激发学生探索能量转换的兴趣。
教材通过设计驱动小车这一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将抽象的能量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理解: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并能够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科学问题的热情,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4. 科学应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能量转换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应用能力。
5. 科学交流: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科学交流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1.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这一原理。
2.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验。
3. 科学交流: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科学交流能力。
解决办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或实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实验设计思路,共同完成实验并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提高科学交流能力,同时加深对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原理的理解。
4.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能量转换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科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学设计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材简析】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
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
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
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学情分析】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
但不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学习和认识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基本原理;2.能够制作简单的橡皮筋驱动小车;3.能够通过实物模型较直观地理解科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2.能够运用手工制作技巧完成小车制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够培养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和思考的习惯;2.能够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和探索充满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能够较好地理解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橡皮筋驱动小车。
2.教学难点1.能够较准确地进行实验探究,对科学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2.能够准确地制作橡皮筋驱动小车。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1.橡皮筋;2.水枪;3.碗;4.玻璃板;5.铅笔;6.塑料片;7.美工刀;8.玻璃胶。
2.教学材料1.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相关的图片和视频;2.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实物模型。
四、教学过程1.知识导入活动一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询问学生该物体的特点以及能否猜到它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活动二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水枪的反冲力,然后与学生讨论反冲力的作用。
2.核心教学活动一讲解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采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和视频讲解。
活动二教师演示制作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实验方法,学生可以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
3.巩固扩展活动一学生自己制作橡皮筋驱动小车,并用自己语言描述其原理。
活动二学生自由发挥,利用橡皮筋制作其他简单的玩具或实用物品。
五、教学评估1.教学方法1.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技巧;2.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协作能力。
2.评估内容1.学生对橡皮筋驱动小车原理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于实验过程和制作过程的掌握情况;3.学生对于协作和沟通的表现。
3.评估方式1.实验成果展示;2.学生口头表现;3.小组合作评价表。
六、教学反思本课中,我们采用了实验探究和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践行中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弹力。
2、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小车、橡皮筋、砝码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出示橡皮筋,问:同学们,我们平时都玩过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拉伸,有弹性。
)
上两课我们利用垫圈、绳子、气球等简单材料使小车运动了起来。
那么,我们使用橡皮筋能够使小车运动起来吗?
板书课题: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要想探究用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就需要先组装一台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2、出示课本46页下面的两幅图,学生自由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了解如何使用橡皮筋组装一台小车。
第1步: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2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
第3步:放开手,会发现车轮会转动起来。
3、学生分小组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并展示自己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4、讨论: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呢?
5、出示课本46页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内容。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6、教师小结: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就是因为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我们今天所做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其实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活动二:推测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并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小车的运动与橡皮筋的缠绕有关系,那么,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
2、我们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全班交流,选择比较好的设计方案,板书在黑板上,建议大家选择使用。
3、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卷尺等等
实验方法: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然后使小车运动起来,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得出结论。
实验要领:
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使小车运动起来。
每一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在实验时注意观察,橡皮筋缠绕不同的圈数时,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交流本小组的实验过程。
5、教师小结: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度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6、认识弹力
教师引导:橡皮筋产生的力,究竟是什么力呢?
出示课本47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认识弹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改变形状时,他们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7、得出实验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产生
的弹力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反之,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少,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短,产生的弹力就越小,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小。
三、研讨
1、在实验中,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来自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因为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弹力就大,缠绕的圈数少,弹力就小。
四、拓展
1、橡皮筋的弹力,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显然是不是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让橡皮筋产生大小不同的力?
学生分小组讨论,想出方法,并且通过验证来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科学。
2、有同学说,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是不是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可以无限制的加大?产生的弹力是不是也可以无限制的变大?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是有一定的范围值的,在这个范围之内,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超过了这个范围值,橡皮筋就会损坏,就会失去弹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弹力,知道橡皮筋在拉伸时,恢复到原状,会产生弹力,利用弹力,我们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并且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弹力越小,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