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的崛起、和帝的振兴、灵帝的荒淫无道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从而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教案 东汉的兴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教案东汉的兴亡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东汉的兴亡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3.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全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 光武中兴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当时身为西汉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掌握“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
3.了解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课前预习】1.我国历史上的“光武中兴”是在谁的统治时期()A.刘邦B.刘秀C.刘禅D.刘表2.公元25年,东汉建立,定都()A.洛阳B.西安C.开封D.南京3.黄巾军起义的领导者是()A.陈胜B.吴广C.张角D.王莽4.“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主要是指这一时期()A.农民负担较轻B.统治者清廉C.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D.经济繁荣【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5.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西汉灭亡,建立新朝的外戚是()A.王莽B.王猛C.王导D.刘秀2.东汉初期,政治经济得到发展,史称()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开元盛世D.贞观之治3.多次下令释放女婢,减轻农民负担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武帝C.光武帝D.汉文帝4.东汉末年发生的农民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刘邦起义C.项羽起义D.黄巾起义5.后世将刘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汉”的原因是()A.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B.刘秀起兵于东方C.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D.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6.汉朝可以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的都城是()A.咸阳B.洛阳C.长安D.殷7.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母亲和妻子一族统称为()A.外戚B.宦官C.将军D.豪强8.东汉后期交替专权是()A.外戚和将军B.外戚和宦官C.将军和宦官D.将军和豪强9.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的()A.夏朝B.商朝C.汉朝D.新朝10.东汉的建立者是光武帝,他的名字是()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点:《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本单元的第五课,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加强中央集权、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东汉的衰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东汉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亡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亡过程,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难点: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3.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衰亡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13东汉的兴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1.起义背景
宦官外戚的相互争权,再加之东汉末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所以人
民生活苦不堪言,民间一片怨声载道,人民无法忍受,开始揭竿而起。
展示东汉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创设人民之间相互对话的情境,提问: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平民流离失所;东汉后期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起义过程
利用4个图片流程的形式展示东汉农民起义的过程(张角创教,策划起义;起义爆发,头裹黄巾;东汉调军,镇压起义;群龙无首,起义失败。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自此中国进入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时代。
教师最后总结升华“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纵观历史,我们可知;成就大业,一统天下;必须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
”通过创设两个农民之间的情景对话,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东汉后期人民的真实感受,了解黄巾起义的背景。
通过图片流程的方式讲解黄巾起义的概况,将图片,故事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黄巾起义的过程及其概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科以东汉的“兴衰亡”三个字为主题串联本课,通过由兴至亡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东汉。
本课中可挖掘的兴趣点较多,通过诙谐幽默的人物情景对话,让本课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根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根本史实。
2.通过思考与探究“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最安定,也是东汉最稳定时期。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学习难点】东汉衰亡的原因导入激情,引发兴趣解决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细读教材,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注重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歌谣记忆历史:刘秀起兵建“新〞朝,年号光武东汉兴。
稳固政权措施好,“光武中兴〞面面成。
外戚宦官交专权,黄巾起义动根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想知道为什么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吗?你想知道为什么是“光武中兴〞吗?你想了解光武帝刘秀其人其事吗?你想知道“跋扈将军〞的故事背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些提问一起学习,来探寻答案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光武中兴自主阅读课本P58~59内容,完成第1题。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稳固统治?形成了什么局面?如何理解这一局面?(1)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负减刑;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④监察制度建立;⑤北方民族内迁;(2)光武中兴;(3)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屡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办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知识模块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主阅读课本P59内容,完成第2~3题。
2.外戚宦官交替专职出现的原因,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1)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读“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及“跋扈将军〞故事,思考东汉政治制度的情形。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君权旁落——夺回君权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谋杀异己→东汉衰亡的根本原因知识模块三 黄巾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60~61内容,完成第4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内容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同时,结合历史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认识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分析历史事件。
2.比较法:比较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讨论法: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兴亡过程,引出本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东汉的兴亡过程,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学生举手回答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既承接了前文的汉朝历史,又为后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做铺垫。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汉朝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时间的把握、历史事件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以及对东汉时期历史变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掌握的知识与东汉时期的历史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课学习,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光武帝、董仲舒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相关内容。
3.辅助材料:收集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如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学习成果。
学案3: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主因。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兴亡【自主学习】1.光武中兴(1)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经济发展: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称为“”。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失败,但起义沉重。
【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领导人: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A. 时间B. 领导人C. 口号D. 作用2. 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B. 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 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 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3. 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 州牧势力的膨胀C.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D. 王莽施政的危害4. 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C. 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5. 下列根据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所采取的措施而总结的歌谣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 释放奴婢轻负担B. 减轻刑法并郡县C. 裁减官员惩污吏D. 压迫民族激矛盾6.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兴亡》教学设计
注:小故事:
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
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
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
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
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刘元却惨死敌手。
刘元以自己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脱险。
在反莽复汉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十余人。
马力量是有限,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亲情是无限,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理想而斗争英雄气概是无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1. 东汉建立1. 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 光武中兴(东汉兴盛)1. 光武中兴出现的目的: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
2. 措施:(1)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 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衰落)1. 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 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3. 影响: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材料研读: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三、黄巾起义(打击)1. 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 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 规模: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5. 结果:历时九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二十多年。
6.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不同点时间公元前209年公元184年领导人陈胜、吴广[来源:学科网]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主要原因秦的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罚残酷,统治黑暗。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相同点都属于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的黑暗统治,但结果都失败了。
【知识拓展】州牧割据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五、总结提升1. 知识梳理东汉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都城:洛阳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结果: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领导人:张角 结果:失败黄巾起义东 汉 的 兴 亡光武中兴2. 易错点拨(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
(2)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是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黄巾起义的原因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统治,最终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 思考探究“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及启示。
分析:(1)相同点: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严刑苛法,提倡节俭等。
③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2)不同点:①统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②内容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时期所没有的。
(3)启示:治世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期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长期坚持等。
例题1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 贞观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思路分析:A 选项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政治清明;B 选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的政治清明,刘秀就是光武帝;C选项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D选项文景之治是西汉的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B。
答案:B例题2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来源学科网ZXXK]A.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深B.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东汉衰败等考点的理解。
本题的关键字是最突出的表现。
A选项的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深、B选项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C选项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这些情况在东汉中后期都有可能发生,但题目中问的是政治中最突出的表现,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是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故选D。
答案:D例题3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来源学科网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④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历史原因的比较和分析。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统治者调整政策、社会局面稳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都是以上治世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故选B。
答案:B(答题时间:30分钟)1. 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 光武中兴:刘秀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4.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_________的境地。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6. 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A. 汉武帝B. 王莽C. 汉景帝D. 光武帝7. 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A. 释放奴婢B. 实行三十税一C. 严惩贪官污吏D. 兴办太学8. “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A. 刘邦B. 刘彻C. 刘恒D. 刘秀9. 刘秀很注重文治,建立多个皇家图书馆。
这些图书馆建在()A. 长安B. 洛阳C. 开封D. 镐京10. 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 社会比较安定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 人口增加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11. 汉光武帝与汉景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有()①三十税一②取消苛捐杂税③整顿史治④提倡节俭A. ①④B. ②③C. ①②D. ③④12.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A. 皇帝专权B. 外戚专权C. 宦官专权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3. 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 外戚、宦官专政B. 统治者改制失败C. 社会经济被破坏D. 民族矛盾的尖锐14. 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A. 创立宗教组织B. 反对暴政C. 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D. 提出了口号15. 材料分析题。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这段引文出自哪一支起义军预言?(2)材料中的“甲子”指哪一年?(3)“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1. 新朝;2. 刘秀;东汉3. 奴婢;郡县;少数民族;光武中兴4. 外戚;宦官5. 张角;土崩瓦解6. D 解析:光武帝在位期间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7. C 解析: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严惩贪官污吏。
8. D 解析:“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刘秀。
刘邦是“汉高祖”;刘彻是“汉武帝”;刘恒是“汉文帝”,故选D。
9. B 解析: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所以这些图书馆建在洛阳。
10. D 解析:本题的关键字是对“光武中兴”理解,不确切的,“光武中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人口也有所增加,但是封建社会中农民不能摆脱压迫和剥削,故选D。
11. A 解析:汉光武帝与汉景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有三十税一,他们都提倡节俭。
12. D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政治统治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13. A 解析: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14. A 解析: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创立宗教组织。
15. (1)东汉黄巾军预言。
(2)甲子指公元184年。
(3)“苍天”暗指东汉政权。
“黄天”指太平道的天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教案东汉的兴亡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东汉的兴亡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3.13东汉的灭亡同步测试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历史 3.13东汉的灭亡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假设我们能够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去读书,那么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 天文算术之理B. 法家治国之道C. 儒家经典D. 《孙子兵法》2.汉初农民要承受田租、算赋(人口税)、更戍(兵役)等沉重的负担,经常入不敷出,乃至卖地、卖儿卖女卖妻,最后将自己也卖为奴役,为此统治者采取()A. 严刑酷法政策B. 休养生息政策C. 对外征战政策D. 奖励工商政策3.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A. 汉高祖时候B. 汉文帝时候C. 汉景帝时候D. 汉武帝时候4.东汉初年,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这种景象史称()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武帝一统D. 高祖之治5.汉高祖采取“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 经济十分萧条B.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C. 大臣贾谊的建议D. 他自己的远见卓识6.为了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机构是()A. 太尉B. 御史大夫C. 刺史D. 司隶校尉7.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A. 汉高祖在位时B. 文帝、景帝在位时C. 汉武帝在位时D. 汉元帝在位时8.西汉的城市建设很有特点,在其都城长安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称为()A. 街B. 坊C. 市D. 场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实行的思想控制()A. 孔子B. 孟子C. 主父偃D. 董仲舒10.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A.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D. 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1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的是()A. 维护皇帝的权威B. 恩赐亲戚C. 巩固统一D. 加强中央集权12.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于()A. 夏朝初期B. 商朝初期C. 秦朝初期D. 汉朝初期二、材料分析题13.东汉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