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转运体在药物吸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药物转运体在药效及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研究

药物转运体在药效及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研究

药物转运体在药效及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研究药物转运体是一类介导药物进出细胞的膜蛋白,在药效和药物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药物相互作用和抗癌药物耐药性等问题的不断凸显,对药物转运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药物转运体的概念和分类药物转运体可以将药物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或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

它们的存在和运作机制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产生重要作用。

药物转运体可以分为ABC超家族转运体和SLC超家族转运体两大类。

其中ABC超家族转运体包括ABCB1、ABCC等多个亚型,主要介导细胞内外的药物转运。

而SLC超家族转运体由多个子家族组成,例如酸性离子转运体(SLC22A)、碱性离子转运体(SLC47A)等,主要介导药物在细胞内的转运。

二、药物转运体在药效上的作用药物转运体在药物治疗和药效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ABC超家族转运体中的ABCB1是经典的多药耐药基因,ABCB1过度表达可导致多种肿瘤对多种抗癌药物出现耐受性。

SLC超家族转运体也有很多在药效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成员,例如SLCO1B3介导体内释放从而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SLC22A1介导肝脏内药物的摄取等。

除了直接影响药效的问题之外,药物转运体还可以影响药物的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通常是通过肝脏的代谢酶来完成的,但一些研究表明,药物在小肠或肝脏内的过程中,药物转运体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SLC22A1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几种药物的药物代谢,从而影响到药物的血浆药物浓度和药效。

三、药物转运体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药物代谢与药物治疗关系密切。

目前已知被药物代谢酶代谢的药物有70-80%。

药物代谢的方式通常是通过肝脏的代谢酶来完成,这些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CYP)和单胺氧化酶(MAO)等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以便于排泄。

然而,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包括药物转运体的作用。

药物转运体通常与肝脏中的代谢酶合作,以协同完成药物代谢过程。

生物转运体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研究

生物转运体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研究

生物转运体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研究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生物转运体(transporter)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能够将药物从细胞外转运至细胞内或将药物从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

通过生物转运体,药物可以被迅速转运到达目标靶细胞,从而达到其治疗效果。

因此,生物转运体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讨论生物转运体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研究。

I. 生物转运体的分类生物转运体可以分为ABC超家族和SLC超家族两大类。

其中ABC超家族包含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和多药耐受性转运蛋白等。

SLC超家族包括有机阳离子转运体、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和中性氨基酸转运体等。

II. 生物转运体在药物吸收和排泄中的作用生物转运体能够将药物从血液中转运至肝、肾和肠等器官进行代谢和排泄。

例如,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和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是参与肾脏药物排泄的重要转运蛋白。

在药物吸收方面,肠道中也存在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N)和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P)等能够促进药物吸收的转运蛋白。

III. 生物转运体与药物代谢酶的互作药物代谢酶和生物转运体是药物代谢过程中的两类重要蛋白。

药物经过肠道吸收后会进入肝脏,由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代谢降解,然后再通过生物转运体转运至肾脏等器官进行排泄。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代谢酶会降解药物并使其产生代谢产物,而生物转运体则会将药物和代谢产物从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

如果生物转运体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出现不良反应和毒性。

IV. 生物转运体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生物转运体在药物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抑制生物转运体的功能,从而提高药物浓度,加强治疗效果。

另外,生物转运体也可以作为药物的靶向治疗对象,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V. 生物转运体与个体差异的研究生物转运体在不同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药物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转运体介导的小肠吸收_肾脏排泄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_张健

药物转运体介导的小肠吸收_肾脏排泄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_张健

药物转运体介导的小肠吸收、肾脏排泄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关系张健, 刘克辛*(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临床药理教研室, 辽宁大连 116044)摘要: 药物相互作用 (drug-drug interaction, DDI) 是指几种药物同时或前后序贯应用时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及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动力学发生改变。

随着药物种类的逐年增加, 新的耐药性不断出现, 使联合用药的几率日益增加, 加大了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不良相互作用发生的频率。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机制与很多因素有关, 包括许多代谢酶及细胞膜转运蛋白的作用, 其中膜转运蛋白介导某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等过程, 具有重要的药理学和临床意义。

为了避免由转运体导致的不良相互作用, 促进临床合理联合用药, 本文综述了药物转运体介导的小肠吸收、肾脏排泄与药物相互作用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药物相互作用; 膜转运蛋白类; 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0) 09-1089-06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renal excretion mediated by transpor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drug-drug interactionZHANG Jian, LIU Ke-xin*(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ollege of Pharmacy,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Abstract: Drug-drug interaction (DDI) is referred as the chang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the pharmacokinetics or pharmacodynamics of drugs administered simultaneously or consecutively. The clinical results for drug-drug interac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good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interaction. With the kinds of drugs increasing every year, new drug resistances spring up frequently. This phenomenon makes drug combination increased so that the drug interaction, especially the adverse interaction emerged. The mechanisms of in vivo drug-drug interaction are relevant to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drug-metabolizing enzyme systems and membrane transporters. 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transporters in drug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limination. In order to avoid severe side effects mediated by transporters and to promote rational combination in clinics, the mechanisms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and renal excretion mediated by transporters are reviewed.Key words: drug interaction; 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 pharmacokinetics药物合用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或提高治愈率, 但同时也增加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给患者用药带来隐患。

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的研究进展及药代动力学影响

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的研究进展及药代动力学影响

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的研究进展及药代动力学影响引言:药物转运体在药物药代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参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其中,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不仅能够选择性地转运药物分子,还能受到药物的影响而发生动力学变化。

本文将探讨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一、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的类型和功能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主要包括ATP结合盒(ABC)转运体家族和溶菌酶膜转运体(SLC)家族。

这些转运体在细胞膜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通过转运药物分子,调节药物的浓度,同时也参与细胞的营养物质吸收和毒物排泄等生理过程。

ABC转运体家族是一类具有ATP结合位点的转运体,其成员超过50个。

这些转运体在细胞内外膜上表达,参与药物分子的主动转运,包括多药耐药蛋白(MDR)、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等。

它们通过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将药物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或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

SLC转运体家族是一类通过负载依赖的被动转运方式,将药物从高浓度区域转运到低浓度区域。

其成员非常多样,参与的药物转运也多种多样。

这些转运体包括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有机阳离子载体(OCTN)等。

二、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研究这些转运体,可以更好地解释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过程,从而优化药物治疗。

1. 转运体基因多态性:许多药物底物特异性转运体基因存在多态性,这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P-gp基因中的多态性导致了从个体间的药物吸收和排泄的差异。

2. 转运体抑制剂和激动剂: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药物可以影响转运体的功能。

转运体抑制剂可以增加底物药物在体内的暴露,而转运体激动剂则可以减少底物药物在体内的暴露。

3. 转运体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

生命科学中的药物转运体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药物转运体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药物转运体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药物转运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它们扮演着将药物从血液中输送到器官、细胞或细胞间隙中的重要角色。

药物转运体对药物的代谢、吸收、运输等过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药物转运体的研究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一、药物转运体的分类药物转运体可以根据其结构和转运功能来进行分类。

目前已知的药物转运体有多种分类方法,下面我们针对其结构和转运功能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结构分类药物转运体可分为离子型转运体和非离子型转运体两类。

离子型转运体分为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两类,它们分别负责运输阳离子和阴离子。

非离子型转运体则包括脂质转运体和固定载体两种。

转运功能分类药物转运体可以根据它们的功能分为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和媒介转运三类。

主动转运和媒介转运都需要耗费能量,而被动转运则不需要。

二、药物转运体的调控机制药物转运体在体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调控机制。

药物转运体的调控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环境因素等。

基因调控药物转运体的基因调控是影响药物代谢和转运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转运体对应着不同的基因,因此合理地调控基因表达可以增强人体对药物代谢和吸收等方面的掌控能力。

蛋白质调控除了基因调控外,蛋白质也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药物转运体蛋白质的特征决定了它们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特性。

因此,通过改变转运体蛋白质的构成和数量等,可以有效地调控其转运功能。

代谢产物调控代谢产物对于药物转运体的调控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例如,氧化还原属于代谢过程,经过反应的代谢产物可以影响药物转运体的转运能力。

环境因素调控环境因素对于药物转运体的调控同样非常重要,经常变化的温度、酸碱度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药物转运体的转运能力。

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改变环境的参数,从而发现了转运体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

三、药物转运体的研究进展药物转运体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吸收机制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吸收机制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吸收机制研究药物分析是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对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为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其中,药物吸收是药物分析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药物分析中的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现状和方法。

一、肠道吸收机制研究肠道吸收是指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的过程。

药物在肠道吸收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药物的物化性质、胃肠道生理环境、药物与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研究肠道吸收机制的常见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体外试验主要通过体外单层细胞膜模型、肠道切片法和转运体表达系统等进行研究。

体内试验则通过给药动力学研究、药物灌肠等方法进行研究,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情况。

二、皮肤吸收机制研究除了经口给药,皮肤吸收也是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

药物在皮肤吸收过程中,需要克服角质层和表皮层的屏障作用,才能进入真皮层并进一步吸收到血液中。

近年来,随着皮肤透皮给药的广泛应用,研究皮肤吸收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外扩散试验、破坏角质层方法和电化学技术等。

例如,通过应用体外扩散仪器,可以测定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扩散速率,从而评估药物的皮肤透过性。

三、肺部吸收机制研究肺部给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给药途径,对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在肺部吸收过程中,主要受到呼吸道解剖结构、药物粒径、药物水溶性和肺通气量等因素的影响。

有关肺部吸收机制的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方法进行。

体外试验可以使用人工制备的人工肺模型或体外肺排列装置来研究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特性。

体内研究可以通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动力学来评估药物的吸收情况。

四、眼部吸收机制研究眼部给药是针对眼部疾病的一种特殊给药途径。

眼部吸收机制的研究对于眼部给药的合理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在眼部吸收过程中主要受到角膜和结膜的屏障作用的影响。

眼部吸收机制研究常见的方法包括体外角膜扩散试验、离体眼球方法和活体动物试验等。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方法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方法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实验方法:
1.细胞系的建立:将转运体基因表达到细胞内,建立转运体过表达的
细胞系,如HEK293、CHO细胞等。

2.转运体功能实验:利用细胞系体外培养,通过测定药物的转运速率、抑制剂抑制的能力、药物浓度对转运的影响等来评估转运体的功能。

3.相互作用研究:通过利用配体结合分析、共转染等手段,研究药物
与转运体的相互作用。

二、体内实验方法:
1.转基因动物模型:通过转入或缺失药物转运体基因的动物模型,研
究药物在体内转运的过程和机制。

2.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给予药物后,测定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参数,从而评估药物在体内的运输情况。

3.转运体抑制剂研究:给予转运体抑制剂后,测定药物在体内的药代
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评估转运体在药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另外,近年来,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用于药物转运体的研究:
1.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利用转运体的结构信息,结合计算机模拟技
术和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方法,预测药物的结合位点、亲和力和转运活性等。

综上所述,药物转运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个
方面,其中体外实验方法主要是通过细胞系的建立和转运体功能实验来评
估转运体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而体内实验方法主要是通过转基因动物模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和机制。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CRISPR/Cas9技术等新的研究方法来进一步深入研究药物转运体。

肠道abc转运体的研究进展

肠道abc转运体的研究进展

肠道A B C转运体的研究进展李咂捷(云南省江川县人民医院,云南江川652600)应用科技脯要】肠遣A BC转运体能将巍物逆向泵出细胞。

降低细胞内底物浓度.减少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因此研究肠道A BC转运体的表达与功能,对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

总结肠道A Bc转运体的功能与表达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A Bc转运体;P一糖蛋白舻一曲;多药耐药联合蛋白2(M RJ功;乳腺癌耐药蛋白∞cR劫;细胞核激素受体;蛋白激酶C舻K c);基因多态&肠道转运体通过影响药物吸收、分布和消除来控制药物的体内过程。

根据底物跨膜转运方向转运体分为两类:内转运体与外转运体。

内转运体可以转运底物进^细胞,增加细胞内底物浓度,其主要功能是介导氨基酸,多肽,有机阴、阳离子,核酸及其他营养物质的转运;而介导药物排泌的外转运体,主要包括P一糖蛋白驴一gl ucopr ot e n,P—gp)、多药耐药联合蛋白2《M RP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fBC R P)三种A B C转运体{A T P bi n di ng cas set t e t r anspor t er},他们能依赖A TP分解释放的能量,将底物逆向泵出细胞,降低细胞内底物浓度。

肠道A BC转运体不仅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是血一脑屏障、血一睾屏障以及血液一胎盘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拟从功能表达及其调节方面介绍三种重要A B C转运体P—g P、M R P2和B C R P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高生物利用度口服药物和临肃台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飚1A B C转运体的功能与表达P—gP分子量为170K D a,由两个同源的具有对称结构部分组成。

H o等报道,人肠道P—gP高表达于回肠和结肠顶端的柱状E皮细胞表面,其表达由空肠向十二指肠和胃逐渐递减。

M R P2是一个分子量为190K D a,由154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药物代谢酶与转运体在临床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代谢酶与转运体在临床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代谢酶与转运体在临床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摘要: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是影响药物在人体内代谢和排泄的两大关键因素。

它们在临床药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药物的疗效、毒性和耐受性。

本文将对药物代谢酶与转运体在临床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药物治疗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药物代谢酶,转运体,临床药学,药物治疗一、引言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是影响药物在人体内代谢和排泄的两大关键因素。

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的疗效、毒性和耐受性。

药物代谢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和肝酶等,而转运体主要包括P糖蛋白、乳酸盐逆流携带体等。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功能异常会影响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动力学,从而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在临床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关注。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在临床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为个体化用药和药物疗效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药物代谢酶在临床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1. 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和作用药物代谢酶是一类在药物代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

常见的药物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和肝酶等。

细胞色素P450酶是一类催化氧化反应的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肝脏、肠道和肾脏等组织中,主要参与药物的代谢和解毒过程。

肝酶主要参与药物的代谢和解毒过程,是影响药物代谢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代谢酶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代谢作用,即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以促进其排泄;二是解毒作用,即将有毒的物质转化为无毒或较低毒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种类对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体内清除率有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毒性和耐受性。

2.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是指不同个体在同一个基因座上存在不同等位基因或基因型,导致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表达水平不同。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代谢酶功能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个体对药物代谢和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

转运体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研究上的应用

转运体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研究上的应用

第19卷第1期中国药剂学杂志Vol. 19 No.1 2021年1月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Jan. 2021 p.18文章编号:2617–8117(2021)01–0018–10DOI:10.14146/ki.cjp.2021.01.003转运体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研究上的应用许云华1,王东凯2*(1.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2.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摘要:目的综述转运体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研究上的应用。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多篇文献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结果转运体种类颇多,FDA推荐了七个被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转运体及其底物、抑制剂、分布细胞或组织。

通过研究发现,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以及因转运体的功能失控所导致的药物间互相作用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结论为了提高服用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掌握其转运的机制,因此要更加关注转运体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药剂学;转运体;研究进展;中药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志码:A转运体为继发性的主动转运过程,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所以依靠其势能(该势能由原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转运而间接耗能,依据底物的转运方向可划分为摄取型转运体和外排型转运体;以中药与药物间相互作用可划分为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即ATP 结合盒转运体(adenosine-triphosphate binding cassette,ABC)和溶质载体(solute carrier,SLC)[1]。

摄取型转运体包括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OATs)、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s,OCTs)、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rganic anion transport polypeptides,OATPs)等,通过ATP 间接供能,把药物递送到靶点,使其药效充分发挥,也叫溶质载体;外排型转运体包括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等,通过ATP 直接供能,把药物泵出细胞,使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有所降低,也叫ATP 结合盒转运体[2-3]。

药物转运体在药物递送中的作用研究

药物转运体在药物递送中的作用研究

药物转运体在药物递送中的作用研究药物转运体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可媒介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跨膜转运的机制。

药物转运体在药物递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药物转运体在药物递送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药物转运体的分类药物转运体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结构特点可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药物转运体包括ABC转运体家族、SLC转运体家族和物质通道蛋白等。

ABC转运体家族是一种ATP结合盒转运体,其成员包括P型和ABC型两类。

P型ABC转运体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循环促进药物跨膜转运,而ABC型转运体则通过ATP结合和水解的能量驱动药物转运。

SLC转运体家族是一种转运蛋白,其成员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载体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通过药物与载体蛋白的结合形成转运复合物,实现药物的跨膜转运。

通道蛋白则通过形成通道,使药物通过细胞膜,实现药物的快速转运。

二、药物转运体在药物递送中的作用药物转运体在药物递送中具有多种作用。

1. 药物吸收:药物转运体通过调节细胞膜对药物的吸收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一些药物通过与载体蛋白结合,进入细胞内,实现药物的吸收。

相反,药物转运体也通过将药物从细胞中排出,减少药物吸收。

2. 药物分布:药物转运体在药物的组织分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某些药物通过与转运体结合,进入细胞内,从而在细胞内积累。

在某些情况下,药物转运体还可以通过促进药物从细胞中排出,减少药物在细胞内的积累。

3. 药物代谢:药物转运体不仅通过调节药物的吸收和分布影响药物的代谢,还能参与药物的代谢反应。

某些药物在细胞内与转运体结合,被转运体转运至代谢酶,从而参与药物的代谢反应。

4. 药物排泄:药物转运体在肾脏、肝脏和肠道等组织器官中,通过将药物从细胞内转运至体液或者排泄物中,参与药物的排泄。

此外,药物转运体还可以减少药物在细胞内的积累,实现药物的快速排泄。

三、药物转运体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药物转运体在药物递送中的作用对于临床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转运蛋白(Transporter Protein)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负责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转运过程。

药物与转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还对药物的药效以及不良反应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并对相关实验方法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一、药物转运蛋白相互作用的意义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受到各种蛋白质的调节与影响,其中转运蛋白作为药物转运的主要载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物与转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药物的转运速度以及药物的代谢产物等,进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因此,研究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对于合理使用药物、降低药物毒性以及改善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药物转运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1. 细胞模型试验:利用转染转运蛋白的细胞模型进行药物透过性和转运性的研究。

2. 功能评价方法:通过采用细胞增殖、细胞生长、酶活性等方法来评价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3. 转运动力学模型:建立体内外转运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体内外药物透过性和转运性的测定,来评价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4. 分子对接与模拟技术:通过对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结合位点和结合力进行分析和模拟,来评价药物的亲和力和结合方式。

三、药物转运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1. 转运蛋白家族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将转运蛋白家族分为ABC转运体、SLC转运体、SLCO转运体等,这些转运蛋白在药物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药物与转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亲和力调节等多种方式。

3. 药物转运蛋白相互作用的药效学和毒理学影响:药物与转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物的药效和毒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一些抗癌药物通过干扰转运蛋白功能来提高药物的疗效。

4. 转运蛋白突变与个体药物反应差异:转运蛋白基因或蛋白突变与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有密切关联,因此,深入研究转运蛋白的突变对药物转运和药物疗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前临床药物多数是通过口服方式给药,药物在口服后需要经过吸收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

在该过程中药物能否被肠胃所吸收就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临床联合用药越来越普遍,多种药物之间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药物相互作用,从而会影响药物的药动学特征。

基于此研究转运体介导的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药物的吸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近些年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运体;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吸收随着对临床用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药物转运体在治疗用药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药物转运体在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中普遍存在,其对药物的转运形式主要为主动转运,根据其转运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摄取性转运和外排性转运,摄取性转运主要是指促使药物向细胞内转运,如葡萄糖转运体、寡肽转运体、、氨基酸转运体、一元羧酸转运体等,外排性转运主要是指促使药物向细胞外转运,如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转运体、乳腺癌耐药转运体等。

因为转运体的底物专属性和底物重叠性,导致转运体可以介导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介导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药物的吸收具有重要的影响。

1 肠道转运体以及药物相互作用1.1 肠道转运体肠道是口服药物吸收的主要通道,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肠道中的转运体实现,在人体肠道黏膜上存在多种药物转运表达体,如PEPT1、GLUTs以及MCT等。

肠道转运体可以分为肠道摄取转运体和肠道外排转运体。

其中PEPT1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肠道摄取转运体之一,其主要表达的主要部位为肠上皮和近端肾小管细胞的顶膜上,PEPT1转运体有利于小肠对于蛋白质消化产生的而肽和三肽进行吸收[1]。

因此在肠道内包括寡肽分子结构的或者能够分解为寡肽分子结构的药物均是PEPT1的底物,如乌苯美司、β-内酰胺类抗生素、伐昔洛韦以及头孢氨苄等。

基于PEPT1的低亲和力和高容量特点,可以采用PEPT1来改善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比如阿昔洛韦可以设计为PEPT1的底物伐昔洛韦,可以明显改善阿昔洛韦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与肾脏转运体关系的研究进展

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与肾脏转运体关系的研究进展

第47卷第4期2021年7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47No.4Jul.2021DOI:10.13481/j.1671‑587X.20210436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与肾脏转运体关系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in transporter-mediated drug interac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renal transporter赖思含,刘俊彤,付东兴,金立方,刘金平,李平亚(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1)[摘要]许多药物已被证明是转运体的底物或抑制剂,由于转运体具有广泛的基质选择性,当2种药物由同一种转运体转运时,转运体被诱导或抑制将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运输过程以及药物在组织、器官、靶点部位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对特征底物的血药浓度和组织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改变药物的药效或不良反应。

转运蛋白自身存在的遗传多态性已被确定为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毒性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临床上所使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肾脏是体内重要的靶器官和排泄器官之一,转运体在肾脏中表达广泛,对许多内外源性物质的肾脏分泌及重吸收起关键作用,了解肾脏转运机制有助于获得药物在肾脏的排泄动力学、蓄积毒性机制及影响排泄的因素等信息。

有关转运体种类、特征和作用方式等研究的大量报道,为阐明药物在体内作用机制和临床用药中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为了避免由转运体导致的不良相互作用,促进临床合理联合用药,现主要分析药物转运体介导的小肠吸收、肝脏分布及肾脏排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对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几种药物与重要肾脏转运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概述,为临床上多药物联合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对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在临床治疗疾病中的作用进行展望。

药物转运体与药物的肠道吸收

药物转运体与药物的肠道吸收

药物转运体与药物的肠道吸收1 前言片剂、胶囊剂等口服给药方式因剂量准确、服用方便、便于携带等特点是目前主要的给药方式。

而药物口服后需先经肠道吸收入血,再随血液循环系统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发挥药效,因此肠道吸收是口服药物产生药效的重要前提。

以往在研究药物的肠道吸收时,多通过其理化性质(如亲脂性)来分析其跨膜能力,跨膜能力强,肠道吸收能力强。

但是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药物的理化性质并不是决定其跨膜能力的唯一因素,分布在肠黏膜细胞膜上起运输药物作用的蛋白质(药物转运蛋白)在药物吸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对药物肠道吸收的机制、药物转运蛋白在肠道的分布、药物转运蛋白在药物肠道吸收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介绍。

2 肠黏膜的上皮细胞结构特征口服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胃粘膜不具有小肠的绒毛结构,而只有许多皱襞,故吸收面积有限,因而除了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水分再吸收,尽管它是某些类型药物的吸收位点,但是对药物的吸收能力有限。

胃和大肠中通过转运体介导药物吸收也较少。

小肠黏膜的构造(图1)中上皮细胞相邻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间隙连接和桥粒连接,其中紧密连接的存在使得细胞间隙非常小,表现出与完整细胞膜相类似的渗透性,是细胞间隙旁路转运的主要屏障。

上皮细胞为极化细胞,可分为面向腔道侧的腔道侧膜,又称为顶侧膜,和面向血液侧的基底侧膜。

小肠的上皮细胞顶侧有突起的微绒毛,具有这种结构的膜又称为刷状缘膜。

顶侧膜和基底侧膜的生物学形态和功能是不同的,是药物经上皮细胞转运必须跨过的两层生物膜。

图1 小肠黏膜的构造3 药物肠道吸收的形式及特征药物肠道吸收的方式主要包括细胞间途径(paracellulartransport)(图2 A)和跨膜途径(transcellulartransport);跨膜转运又可分为被动转运(图2 B)和转运体介导的跨膜转运(transportermediatedtransport)(图2 C和2 D),它们各具特点,且与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关系密切。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一、引言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评价药物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药理学、药物学、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础理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药物代谢过程、药物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及药物代谢酶等几个方面。

(一)药物代谢过程药物代谢是指将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肠道、肺、肾脏等器官中。

药物代谢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阶段代谢和二阶段代谢。

一阶段代谢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加氢、脱氢、酯水解等反应将药物转化为中间产物,二阶段代谢则是将中间产物与谷氨酸、甘氨酸等结合形成水溶性代谢产物,最终由肾脏排泄体外。

(二)药物代谢途径药物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肠道代谢、肺部代谢和肾脏代谢。

其中,肝脏代谢是主要的药物代谢途径,约占药物代谢总量的90%。

肝脏代谢过程中,药物首先通过肝脏细胞膜进入肝脏细胞,随后由肝脏代谢酶催化转化为代谢产物。

而肠道代谢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三)代谢产物代谢产物是药物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或终末产物。

代谢产物种类繁多,有时可能出现不良代谢产物,从而导致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酶是肝脏细胞中的一类特殊酶,可催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药物代谢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包括CYP1、CYP2、CYP3等亚家族,这类酶是人体内药物代谢最主要的酶群;另一类是UGT酶(葡萄糖基转移酶),主要参与药物在体内的葡萄糖基化反应。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技术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体外药物代谢研究。

(一)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利用度研究是指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过肠道吸收后的生物利用程度。

生物利用度受制于肠道黏膜通透性、药物分子的化学性质以及药物在肠道中的稳定性。

药物转运与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药物转运与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药物转运与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药物转运和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转运是指药物在生物组织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而药物动力学模型则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和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药物转运与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转运的意义与作用药物转运是药物分子在体内的运输过程,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药物转运通过调控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和副作用。

药物转运也与临床用药的剂量和频率相关,它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二、药物转运的机制和类型药物转运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转运体介导,转运体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种类型。

主动转运是指通过转运体耗费能量,将药物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推动获得。

而被动转运则是利用浓度梯度的差异进行药物分子的运输。

药物转运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主动转运体、被动扩散、喜树碱转运体、多聚体、黏附蛋白等。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排泄均受到这些转运体的调控和影响。

药物通过转运体的作用,可选择性地进入特定的细胞和组织,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药物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包括生物利用度模型、生物替代模型、药物代谢模型等。

生物利用度模型是研究药物吸收的一种常用模型,常用的方法有药物质量平衡法、药物滞留法、静脉恒速输注法等。

生物替代模型则主要用于研究药物分布的情况,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浓度来描述药物动力学特性。

药物代谢模型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模型,通过测量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和时间来推断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

四、药物转运与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药物转运与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在药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药物转运与药物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药物在体内转运的机制和规律,从而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药物药物转运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药物药物转运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药物药物转运研究药物分析中的药物转运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分析在药物研究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药物转运研究是药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重点探讨药物分析中的药物转运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与了解。

一、药物转运的定义和意义药物转运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通过细胞膜进行输送和吸收的过程。

化学药物大多数不能自由进入细胞,而需要借助转运体来实现其进入体内靶细胞或者排出体外的目的。

药物转运既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也决定了药物的药效与毒副作用。

药物转运研究在药物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药物转运的特性,可以了解药物-转运体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优化药物的设计和剂型制备。

此外,药物转运的研究也有助于解释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失调等现象,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二、药物转运的分类和途径药物转运可以根据不同的机制和途径进行分类。

目前,常见的分类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载体介导转运。

1.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转运体,将药物从浓度较低的区域转运至浓度较高的区域。

这种转运需要耗费能量,常见的转运体包括离子泵和转运蛋白等。

2. 被动扩散:被动扩散是指药物在细胞膜上的转移是自发的、无需能量消耗的过程。

这种转运是通过药物的溶解度和浓度梯度来驱动的。

3. 载体介导转运:载体介导转运是指药物通过特定的转运载体,结合与其亲和力较高的配体,实现药物的转运。

这种转运方式对于一些水溶性较差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药物转运的常见技术在药物转运研究中,有一些常见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和研究中,其中包括细胞模型的建立、高通量透析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等。

1. 细胞模型的建立:细胞模型的建立是一种常见的用于研究药物转运的方法。

通过构建各种细胞系,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进而对其进行研究和定量分析。

2. 高通量透析技术:高通量透析技术可用于快速筛选药物在细胞转运方面的特性。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方法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方法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方法药物转运体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蛋白质,可以帮助药物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排出。

药物转运体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药物转运体对于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药物转运体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基于细胞的药物转运体研究。

该方法利用细胞系或原代细胞,通过测定细胞对于特定药物的转运情况来研究药物转运体。

目前常用的细胞系有哺乳动物细胞系和魚类细胞系等。

研究者可以将感兴趣的药物加入培养基中,然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药物的转运情况。

此外,还可以利用RNA干扰或基因敲除等技术,去除或减少特定转运体的表达,观察药物转运的变化,从而确定该转运体对于药物转运的贡献程度。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体外膜囊泡的药物转运体研究。

体外膜囊泡是由细胞膜分离出来的,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者可以将转运体蛋白加入体外膜囊泡中,然后测定药物在体外膜囊泡中的转运情况。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定转运体对于特定药物的选择性和亲和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与转运体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三种方法是基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药物转运体研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者可以将人体转运体基因导入小鼠等模型生物中,使其表达特定的转运体蛋白。

然后可以观察这些转基因动物对于药物的处理过程,了解转运体在整个机体水平上的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对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种方法是基于计算模拟的药物转运体研究。

利用计算模拟技术,可以对转运体蛋白的结构进行预测和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转运体的功能和转运机制。

同时,也可以用计算方法预测药物与转运体的结合方式和亲和力,提供药物设计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研究药物转运体的方法多样,并且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与转运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转运体在药物吸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钟运鸣;王素军;杨本坤;曾洁;臧林泉【摘要】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肠道吸收密切相关.肠道中存在多种药物转运体参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研究转运体在吸收中的作用对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避免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肠道主要药物转运体的功能及其在药物吸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9)004【总页数】5页(P458-461,封3)【关键词】药物转运体;药物吸收;药物相互作用【作者】钟运鸣;王素军;杨本坤;曾洁;臧林泉【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临床药学系,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临床药学系,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临床药学系,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临床药学系,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临床药学系,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6近年来,动物和人体中转运体的分子鉴定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人们对这些转运体在药物吸收、分布、消除上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口服药物在肠道的跨膜转运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转运,更多时候是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药物转运体实现的。

肠上皮细胞黏膜上存在多种药物转运体,它们在药物吸收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其功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有外排作用而降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ATP结合盒式(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家族,包括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ociated protein,BCRP)、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s,MRPs)等;第二类是具有摄入作用而促进药物吸收的转运体,包括H/寡肽共转运体(H/peptide cotransporter,PEPT)、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OATs)、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s,OCTs)、有机阳离子/肉毒碱转运体(organic cation/carnitine transporters,OCTNs)、葡萄糖转运体(sodium dependent D-glucose cotransporter,SGLT;glucose transporter,GLUT)、氨基酸转运体(L-amino acid transporter,LAT)和单羧酸转运体(monocarboxylic acid transporters,MCTs)等。

肠道内表达的药物转运体及其介导方向如图1[1],药物转运体的底物见表1[2]。

本文分别对肠上皮细胞黏膜上存在的与药物吸收有关的转运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肠道药物吸收中的作用方面进行阐述。

图1 肠道上与药物吸收相关的药物转运体分布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drug absorption-related transporters in intestine表1 肠道中的药物转运体及其典型底物Table 1 Drug transporters and their typical substrates in intestine转运体转运方向典型底物BCRP顶膜外排多柔比星、米托蒽醌、格列苯脲、拉米夫定、柔红霉素等MRP1基底膜外排甲氨蝶呤、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格帕沙星、多柔比星等MRP2顶膜外排多柔比星、长春新碱、雌二醇、葡萄糖醛酸苷等MRP3基底膜外排甲氨蝶呤、依托泊苷等MRP4基底/顶膜外排拓扑替康、头孢唑肟等P-gp顶膜外排地高辛、维拉帕米、西立伐他汀、非索菲那定等PEPT1顶膜摄取β-内酰胺、二肽、三肽、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等OCT3顶膜摄取维生素B1、多巴胺、N-甲基烟酰胺MCT1顶膜摄取卡茚西林、水杨酸、苯甲酸、酮洛芬、丙匹西林等OCTN1顶膜摄取维拉帕米、奎尼丁等OCTN2顶膜摄取维拉帕米、奎尼丁、伊马替尼、异丙托铵等OATP1顶膜摄取沙奎那韦、甲氨蝶呤、左氧氟沙星、非索菲那定等OATP2顶膜摄取瑞舒伐他汀、格列苯脲、孟鲁死特、匹伐他汀等SGLT/GLUT顶膜摄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等LAT顶膜摄取巴氯芬、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1 肠道外排性药物转运体1.1 P-gpP-gp又称多药耐药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s 1,MDR1),于1976年在肿瘤细胞中发现,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7 000。

P-gp主要分布在睾丸、肝、肠、肾及脑等。

在小肠中,P-gp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的纹状缘[3]。

P-gp是以ATP水解为驱动力介导药物外排的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体。

其底物主要是具有长碳链的阳离子药物。

包括免疫抑制剂(环孢素)、长春花生物碱(长春新碱)、抗生素(喹诺酮类格帕沙星)和抗癌药(柔红霉素)等。

P-gp的底物、诱导剂或抑制剂在临床上大量使用,因此在使用有关药物时应该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如服用P-gp 的诱导剂利福平后对P-gp的诱导作用使伊维菌素的吸收减少[4],从而降低了伊维菌素的生物利用度。

而洛伐他汀对P-gp的抑制作用则显著提高尼卡地平的AUC,使洛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提高[5]。

近年来,新的P-gp抑制剂不断涌现,如国外研究者开发的抑制剂HM30181与紫杉醇合用使紫杉醇的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6],且该给药方式为口服,具有方便、快捷及减少病人痛苦等优点。

由于细胞膜是双磷脂结构,为了使药物更容易透过细胞膜而提高生物利用度,许多药物被设计成亲脂性药物。

但亲脂性药物很多是P-gp底物,由于P-gp具有外排作用反而使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

故在前药设计中应注意P-gp底物特异性。

1.2 MRPsMRP转运体是ABC家族中重要的一族。

MRP家族有很多亚型,现已发现12个成员(MRP1-12)。

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是MRP1、MRP2 。

MRP1分布于体内几乎所有组织,可以转运多种不同底物,包括药物、重金属离子、机体代谢毒物、谷胱甘肽和葡糖醛酸等。

MRP2多分布于肾近端小管、肠道、胎盘及血脑屏障。

MRP2 被认为是阴离子外排泵。

MRP2与MRP1底物具有同源性,其底物包括抗癌药物、抗生素、葡萄醛酸苷、硫酸盐结合物、谷胱甘肽及胆红素等。

抗癌药物和抗生素包括替莫普利、普伐他汀、BQ-123、甲氨蝶呤、茚地那韦、诺氟沙星和酚红等[7]。

MK571和丙磺舒为MRP2典型抑制剂。

MRP2转运体的外排作用也是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8]表明,MRP2能将与谷胱甘肽结合的铂离子排出细胞外来增强肿瘤细胞对铂类的耐药性;MRP2 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通过将柚皮素转运至细胞外而减少抗药物在细胞中的蓄积。

1.3 BCRPBCRP是ABC超家族转运体的成员之一,于1998年在人的乳腺癌细胞株中发现。

BCRP主要分布在肝脏小管膜、胎盘、乳腺小管、结肠和小肠上皮。

其发挥药物转运功能时需要一二硫键形成同源二聚体,当二聚体的形成被阻断时即可阻碍其介导的多药耐药。

BCRP的底物主要是柔红霉素、甲氨蝶呤、米托蒽酯等抗癌药物。

其抑制剂主要包括甲磺酰伊马替尼、环孢菌素A、新生霉素等。

近年研究结果表明,BCRP可限制抗癌药物米托蒽醌、托泊替康、阿霉素的肠道吸收[9];PEO-PPO-PEO胶束能抑制BCRP介导的药物外排,改善由药物引发的肠黏膜损伤[10]。

2 肠道摄取性药物转运体2.1 PEPTPEPT介导转运二肽三肽的驱动力是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Na+ /H+交换转运蛋白产生的向细胞内质子梯度差,其对蛋白水解的二肽和三肽的肠道吸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PEPT中两个亚型PEPT1和PEPT2研究比较深入。

研究表明,PEPT1主要存在于小肠刷状缘膜上[11],底物包括β-内酰胺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氨基酸前药和抗病毒药物等。

PEPT2主要分布于肾脏、脉络丛及肺。

由于PEPT1具有低亲和力、高转运能力、能识别众多药物分子的特点,故以PEPT1作为药靶来提高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成为热点。

如将抗焦虑药LY354740合成具有肽腱的LY544344(2)从而成为PEPT1的底物,其口服吸收效率大大提高;通过PEPT1可提高小分子寡肽等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12];通过将阿昔洛韦设计成伐昔洛韦,使其成为PEPT1的底物,显著提高了伐昔洛韦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Morimoto等[13]证明牛奶能明显抑制奥塞米韦的吸收。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PEPT1的表达受富含蛋白或多肽的食物影响[14],且随着食物中的蛋白和多肽类的含量的升高,PEPT1以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也升升高。

2.2 OCTsOCTs家族有OCT1、OCT2及OCT3 3个成员,主要分布于人体肠道、肾脏、肝脏、心脏及胎盘等。

其主要是参与内源性物质、药物、毒素的转运。

OCTs底物有二甲双胍、胆碱、奥沙利铂、伊马替尼、筒箭毒碱及皮质酮等;抑制剂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在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时,OCT1高表达患者中的细胞内伊马替尼的浓度越高,生存率越大;OCT2与顺铂药物导致的肾毒性有关。

2.3 OCTNsOCTNs是有机阳离子族转运体家族中的新成员。

包括OCTN1、 OCTN12和OCTN3。

人类OCTN1是1997年人体肝脏中被克隆出,主要分布于肾脏、胎盘、肠道、骨骼肌和肺部,底物包括异搏定、维拉帕米和四乙基胺等。

1998年在人体肾脏中克隆出OCTN2,研究发现其主要表达于肾脏、肠道、附睾、胰腺及脑,底物有丙戊酸、头孢类抗生素、利尿和安体舒通等。

虽然在人类细胞中检测到OCTN3,但有关报道较少。

OCTNs主要是参与肉毒碱类物质或药物的转运。

2.4 OATsOATs为Na+非依赖性转运体,其最早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来。

OATs 转运体家族相对分子质量为80 000~90 000,氨基酸残基数量为643~722,由12个跨膜多肽链构成。

近年来已经分离出9 种人OATs 及11 种啮齿动物的OATs。

OATs 在小肠具有较广泛的分布,参与很多药物的吸收。

OATs底物包括非索菲那定、氟伐他汀、肝胆酸盐、牛磺胆酸盐、奎尼丁和地高辛等;抑制剂为丙磺舒、利福霉素钠和西咪替丁等。

在临床上使用OATs底物药物时,应注意底物药物间的竞争性抑制。

如非索菲那定与氟伐他汀同时口服时,会使两者的血药浓度比单用时的血药浓度增大或减小[15],从而达不到治疗目的或出现中毒反应。

研究显示食物对药物的吸收有影响。

如非索菲那定与果汁同时服用,会使用非索菲那定的生物利用度降低[16],原因是果汁有效抑制OATs的活性;葡萄汁和橘子汁可抑制OAT1活性而减少甲状腺素、β受体阻断剂和盐酸环丙沙星的肠道吸收[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