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件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名作动,筑舍定居
名作动,命名
名作状,往东
名作状,从旁边
形作名,深度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词类活用
非常
于是
至于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余有叹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余之所得
——议
翻译第四段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议力
议物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04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03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02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01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③省略句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 ppt课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 ppt课件

后(1070年)拜相。
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9 ,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 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10
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褒bāo禅chán山 卒zú 庐冢 zhǒng 谬miù 窈yǎo然 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 无物以相xiàng 之 慎shèn取 深父fǔ 今言“华(huā )”如“华(huá ) 实”之“华(huá )”者
34
整体感知
中心句——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
35
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
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
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
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
“深思慎取”。 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
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 当 于“我”、“我们”、“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
43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44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3、有泉侧出 名→状,从侧面 4、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名,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走到尽头 6、则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7、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问:这样说来,这观点是 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 “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两件事说的呢?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中心句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
空间方位图
研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 介绍褒禅山概况 ❖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 →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 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重点字词
❖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之意. 这里作“在”讲.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
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 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 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庭遗曲.
背景知识
❖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 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 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 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第2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6张PPT)【中职专用】高教版·拓展模块

第2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6张PPT)【中职专用】高教版·拓展模块


东行5里

慧空禅院
翻过一座小山 后洞 前洞
第二段
在洞壁上题字留作纪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者。
代山洞 平坦空旷 名作状,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
代山洞 那些
幽深的样子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深度,形作名 走到尽头,形作动 可是 那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CONTENTS
01 作者简介
03 全文剖析
02 写作背景 04 课文总结
01.
作者简介
王安石
字__介__甫___,号_半___山__,封荆国公,世 称 王荆公,北宋临川人,著名 的 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唐宋 _八__大___家__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 《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判断句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
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因风化剥落而
模糊不清,唯独有那作为文字的,还可以辨认得出,是“花山”两个字。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山之名 山之洞
山之寺 山之碑
02.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No Image
本文是王安石34岁 时的作品。
十二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 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类似 的地方。
四年后(1058年), 他给宋仁宗上万言 书,主张改革政治。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特殊句式
始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 有碑仆道
第一个句子是状语后置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其”字的五种类型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他的”
“他们的” “它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數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凌寒独自开 为有暗香来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及其名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 15 里,风景秀美, “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 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 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 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 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 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 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唐贞观年间,全国四大高僧之一慧褒结庐修炼 于华山,圆寂后其弟子将此更名为褒禅山,并建褒 禅寺。而今过去千载,慧空禅院早已灰飞烟灭。现 于其址修筑庙宇,只是今人复活过去的历史,续写 昨天的故事。无论如何,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 的山。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 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 褒禅山无此佳境。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 到此一游,留有一记,山遂以文名。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件52页PPT【图文版】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件52页PPT【图文版】

背景知识
初读课文
1、庐冢( zhǒnɡ ) 2、今言“华( huā)”如“华( huá ) 实”之“华( huá )”者 3、盖音谬( miù)也
4、有穴窈( yǎo )然 5、则或咎( jiù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 shē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
思考:
想一想?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
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想一想?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
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 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 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 褒禅山记》,想一想:它在写法 上有何不同?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 旧习”,风格豪放.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 金陵 怀古》颇有名。 著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 公元1051——1054年, 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 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 (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 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 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 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 此文。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 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解析课文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 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後洞。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 可识曰“花山”。 前洞也。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第2页/共30页
←褒禅寺
第3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4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5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6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7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8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9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0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1页/共30页
写作手法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第29页/共30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0页/共30页
很多深刻的启示,你
能总结出几个?并谈
谈自己的见解.
第26页/共30页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 比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
达成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 物(火把) — 求学之客观条件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第27页/共30页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其 次还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28页/共30页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 __游__山__和__治__学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__尽__吾_志___”和“_深_思__慎__取 ” 的道理。
1.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不胜枚举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名) 名——识其本名(动)
第21页/共30页
小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 (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 (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借仆碑抒发感慨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1
不悲伤,定会快乐。不犹豫,定会坚持。 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失败并不意味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不要对挫折叹气,姑且把这一切看成是在你成大事之前,必须经受的准备工作。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你若坚持,定会发光,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它能集腋成裘,也能聚沙成塔,将人生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 不要觉得全心全意去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是一种浪费,小事做的得心应手了,大事自然水到渠成。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不要拿我跟任何人比,我不是谁的影子,更不是谁的替代品,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懂得胜者为。 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 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孤单寂寞与被遗弃感是最可怕的贫穷。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可以做任何事。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真正最好的。 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将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整体感知
本文所写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
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 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辛, “尽意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二 是由于古代文献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 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课件《游褒禅山记》课件一、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2、理解掌握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四、教学课时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

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请同学朗读课文,纠正读音和停顿1、读音:窈然yao 好游者hao 咎jiu 相xiang 何可胜(sheng ,完全,尽)道也哉庐陵箫君圭(gui,人名)君玉余弟安国平父(fu,对男子的美称)2、停顿的句子: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D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E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F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G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4、学生小组讨论找出第一段认为重要的字词和句子,请同学解说。

教师做补充。

5、文章是一篇游记,从整篇文章来看,记游部分在哪里?明确:文章的第一二小节是记游部分,三四小节是写游洞后的心得,最后一个小节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喝作记时间,一级作者的籍贯、署名。

这是写游记的常用的格式。

6、集体翻译第一段7、找出第一段中的句式:判断句明确:文中的一种判断句的格式:者……也。

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语气8、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它游历的路径是怎样的?明确:这一段介绍了褒禅山的概况,游历的路径:禅院——仆碑——华山洞9、自由朗读第一小节,按照游径尝试背诵10、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与下文的议论有没有什么关系?学生齐读第四小节,疏通文字,掌握重点字词:之、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胜所以等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11、齐读第四小节,尝试背诵四、布置作业背诵一四小节找出文章中的带“其”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和字词的掌握情况二、边译边总结1、归纳“其”的用法(1) 代词。

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

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

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

它(代“穴”)。

后“其”:代词。

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

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

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

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

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

(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2、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3、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4、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可以分为五层:(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5、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明确: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6、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第二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7、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布置作业背诵二三小节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和重点字句的翻译理解二、齐读第四小节1、第四小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字,作记的时间和作者的籍贯和署名。

补充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

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2、总结本文写作特色明确: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

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3、讲解课后练习三、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字,作记的时间、作者的籍贯、署名难句补充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

“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

“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

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

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教学后记:课文比较长,但是可以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叙述和议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解析课文的时候,把记叙和相对应的议论部分结合在一起讲解,这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写作上的特色,而且当时讲析的时候容易体会文章叙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简洁和凝练,这样文章的思路也非常清楚。

背诵当中,特别使文章的第三小节,文中的连词和语气词特别多,在讲析的时候可以区分一下“矣、也、焉”等语气词,帮助学生提高背诵的准确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