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病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疽病简介

目录

•1中医病名·鼻疽

•2西医病名·鼻疽

o 2.1概述

o 2.2疾病名称

o 2.3英文名称

o 2.4鼻疽病的别名

o 2.5分类

o 2.6ICD号

o 2.7流行病学

▪ 2.7.1传染源

▪ 2.7.2传播途径

▪ 2.7.3人群易感性

o 2.8病因

o 2.9发病机制

o 2.10鼻疽的临床表现

▪ 2.10.1急性型

▪ 2.10.2慢性型

o 2.11鼻疽的并发症

o 2.12实验室检查

▪ 2.12.1脓液或分泌物涂片检查及培养▪ 2.12.2血液培养

▪ 2.12.3免疫学检查

o 2.13辅助检查

o 2.14诊断

o 2.15鉴别诊断

o 2.16鼻疽的治疗

o 2.17预后

o 2.18鼻疽的预防

o 2.19相关药品

o 2.20相关检查

•附:

o1治疗鼻疽病的穴位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鼻疽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鼻疽已经自动替换为鼻疽病,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中医病名·鼻疽病

鼻疽病,病名。系指鼻柱壅肿,两窍不通,焮痛等病证。出《证治准绳·杂病》。本病多由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银花甘草汤加减。因忧思内伤而致者,应固护肺脾。参见痈疽条。

2西医病名·鼻疽病

2.1概述

是由鼻疽病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传染病。原系马、骡及驴等单蹄兽类较为多发的一种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呼吸道、皮肤、肌肉等处出现蜂窝织炎、坏死、脓肿和肉芽肿。有些呈慢性经过,间歇性发作,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公元前330年Aristotle对本病有所记载,并用拉丁语“Malleus”(恶性之意)命名本病,Apeyrtos(公元375)对马类发生鼻疽病作了观察。Royer(1837年)首先描述了人类鼻疽病,Löffer和Schütz(1882)首次从死于鼻疽病的马体中检出致病菌,1985年将此菌定名为鼻疽病杆菌(Pseudomonas mallei)。

2.2疾病名称

鼻疽病

2.3英文名称

glanders

2.4鼻疽病的别名

farcinia;hippocoryza;malia *** us;malleus;鼻疽;马

farcy;glanders malleus;rotz;鼻疔;马皮疽

2.5分类

皮肤科 > 杆菌性皮肤病 > 皮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感染内科 > 细菌性感染

2.6ICD号

A24.0

2.7流行病学

20世纪以前,鼻疽病在人和动物中流行很广泛,遍及世界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的鼻疽病曾严重流行于欧洲及巴尔干半岛时曾将大量患病的马匹处死,才得以控制。近来许多国家已基本消灭本病,但有些使用马从事生产的国家或地区(亚洲和南美洲),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马的鼻疽病感染率仍较高(10%以上),危害仍十分严重,因而人的感染机会亦存在。国内迄今乃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各养马地区,主要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等地。

2.7.1传染源

主要为患病的马、骡和驴。羊、猫、犬、骆驼、家兔、雪貂等也能感染鼻疽病杆菌。牛、猪和家禽对鼻疽病则无自然感染。患者作为传染源亦有可能。实验室工作者因不慎亦可感染此病。

2.7.2传播途径

鼻疽病的传播途径可能有三种。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皮肤外露或损伤部分直接接触到病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受感染,尤其是饲料、医疗或屠宰病畜、处理病畜尸体时,鼻疽病杆菌经皮肤或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当病畜咳嗽或打喷嚏时,可通过气溶胶使健康的家畜、实验人员、兽医及饲养员感染。也可因清理病畜排泄物或打扫马厩中吸入含病菌的尘埃而感染。新分离的病菌,致病力较强,可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吸入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这家畜间鼻疽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因家畜吃了被污染的水、饲料或牧场的草而感染。人经饮水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

受感染者较为少见,但有因吃病马的肉而受感染的报告。

2.7.3人群易感性

人鼻疽病常为散发,往往与人的职业有明显关系。本病多发生于兽医、饲养员、骑兵及屠宰工人中,多数为男性,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

2.8病因

病原体为马鼻疽病杆菌(malleomyces mallei),为革兰阴性需氧杆菌,菌体类似于白喉杆菌,一般化学消毒剂即可杀灭该菌。主要传染源为病马、病驴、病骡,病人可成为传染源。人类感染多见与家畜有密切接触者,病菌主要通过破损皮肤与眼、鼻、口腔等黏膜而侵入人体,病例多数发烧。

2.9发病机制

鼻疽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菌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发现。

2.10鼻疽病的临床表现

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2.10.1急性型

潜伏期在3周以内。早期有发热、头痛、乏力、呕吐、腹泻等前驱症状。皮肤损害为红色丘疹、水疱,迅速变为结节、脓疱和溃疡。溃疡的特点为基底部呈油污状,边缘不整齐,表面覆以脓性和血性渗出物,几天或数周后发生转移性损害,在邻区皮肤或皮下组织内沿淋巴管发生多个结节,以后同样发生脓肿溃烂,难以愈合而形成瘘管。若病菌侵犯鼻黏膜,则鼻中隔、腭部出现广泛性坏死性组织破坏。病菌也可侵入呼吸道黏膜,出现血性黏液性鼻涕。病菌进入血液可引起菌血症,还可引起肺炎、内脏多发性脓肿、多发性关节炎或引起死亡。

2.10.2慢性型

患者全身症状轻微,皮肤损害少,而在皮肤深层及肌肉内出现结节、脓肿和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菌血症,长期间歇发作,半数人可自然痊愈,也有病人因身体衰竭或并发症而死亡。

2.11鼻疽病的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