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这部小说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扭曲,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与坚定的信仰。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1. 描述准确、形象: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环境等都十分鲜活、形象。

比如:描写了长街中央广场上躺着一位洋人,那种假象和无情的嘲弄之心,让人心中不由泛起冷笑;描写了张小贵的残缺肢体和悲惨的生活,更加凸显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

这些描写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作品的主旨。

2. 标新立异、生动有力: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大胆尝试大量新的语言形式,使用了许多前无古人的新词、新语言,其中尤其以方言为多。

比如《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陈清扬口中不时爆出的“阔背呕”,“黑熊尔”等塞满了积怨、狂妄的感情,使其语言表达更富有感染力和真实可信度。

这些新颖独特的语言,更加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读者阅读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 对比鲜明、矛盾冲突: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烘托出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与人性现实的种种矛盾。

比如:“突然这野蛮人的吼叫便断了,地上只剩下几片颜色暗淡的石屑。

这时才显出四周的寂静与清辉,天上红得发紫,霞光映得云杂。

便在这时,他听到些什么,耳朵凑近了细听,又被一声紊乱的近喊打破了。

”其中“野蛮人的吼叫”与“四周的寂静与清辉”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为读者形象地展现出这个混沌的社会和人性荒芜的现实。

4. 平实、贴切: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普通话,让作品更加贴切,让人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种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例如“一盏电灯下,令人背脊发凉的墙壁图案,给他心境上的灰暗是不能忍受的”的描写,不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沉重与落寞,还使得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所蕴含的悲剧性和深邃性。

总体来说,《呐喊》在语言艺术方面确实是一部精华之作。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手法,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扭曲,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

鲁迅的语言艺术探析

鲁迅的语言艺术探析

鲁迅的语言艺术探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独特的语言艺术被广泛探讨和研究,本文将就鲁迅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以进一步理解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一、鲁迅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语言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他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社会现象的深度观察和思考。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隐喻,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并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

其次,鲁迅的语言简练而有力。

他善于运用短小精悍的语句,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他的文字不啰嗦,不浮夸,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他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次,鲁迅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他常常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和无奈,以及对民众的爱与关怀。

他的文字虽然直接而坦诚,但却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唤。

他以真实的情感感染着读者,使人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索。

二、鲁迅的语言艺术手法鲁迅的语言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首先,鲁迅善于使用比喻和隐喻。

通过比喻,他将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问题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运用隐喻来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引发读者的深思。

其次,鲁迅善于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

通过对比,他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揭示社会的丑陋和悲哀。

同时,他也运用夸张手法来强调某种感情或现象的严重性,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次,鲁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他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和描绘,使作品的场景更为鲜活逼真,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

他注重细节的概括和准确把握,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鲁迅的语言艺术对于现代文学的启示鲁迅的语言艺术在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鲁迅的语言艺术强调真实和真诚。

他以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打动了读者,呼唤人们真实地面对自己和社会。

品析《故乡》的语言艺术

品析《故乡》的语言艺术

简洁传神显个性生动形象具魅力——品析《故乡》的语言艺术鲁迅先生不愧为是语言艺术大师,在《故乡》中以富有个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故乡的景色,刻画了故乡中的人物,并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语言既生动形象,又简洁传神,给人以强烈的美感,现浅析如下:充满性格化的语言:人物的思想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故乡》中,无论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语言都涂上了自己的性格色彩。

以闰土为例,少年时的闰土,健康活泼、充满活力,所以谈起雪地捕鸟、看西瓜、捉猹、装弶的时候,说得是那样滔滔不绝、无拘无束。

告诉了“我”许多“高墙外”的新鲜事。

质朴、生动的语言,表现了闰土朴实善良、机智勇敢、热情纯真的性格特点。

但二十年后的闰土,由于受封建社会尊卑观念的影响,面对幼时的伙伴,不再像以前那样叫“我”“迅哥儿”,而是称我为“老爷”,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充分表现出了他生活的“辛苦而麻木”。

再如写杨二嫂,作者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以“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出场,随之而后的尖刻挖苦和捏造诬陷类的语言,就把那种尖嘴薄舌、能说会道、势利泼悍的小市侩形象,活生生地显示在读者面前。

既留影又传神,可谓是入木三分。

使用精当化的词语:鲁迅先生在用词方面,主张要“精”,即“要用表达意思最正确的词”。

一些看似平常的词,但经过他的选用就化平庸为神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如“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这个“藏”字用得很有味道。

见到外出谋生多年的儿子归来,母亲本应高兴,但想到家境日益衰落,母亲难免凄凉,为不让儿子察觉,因此藏一藏便在情理之中。

这个词虽然朴素平易,却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很值得揣摩回味。

再如文中在写宏儿的出场时,说“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写杨二嫂拿走“狗气杀”时,说“飞也似的跑了”,同样是“飞”,可表达的含义、情感却截然不同,前者刻画出了宏儿的活泼可爱,让人喜爱;后者却写出了杨二嫂自私贪婪的市侩形象,令人失望。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导语:《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欢迎大家阅读!叙事结构是一部小说布局的纲领,叙事结构的形式对于小说情节的思想主题与展开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

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

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

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

《祝福》中的“我”实质上是一个旁观者,从始到终,“我”都没有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对于事情的叙述就是事实的本体,这不仅仅是叙事内容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小说创作史上叙事方法的拓展。

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作品的外衣,文学创作就是利用语言塑造形象。

语言能够传达出各种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

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文章内容的载体。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他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都充分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表现力,他把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熔铸在准确精当的语言之中,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鲁迅先生的语言,非常讲究炼字、锤句,对一字一词都要推敲、琢磨。

比如说,鲁迅先生的“碰壁”一词,就运用得极为准确生动,它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苦闷、彷徨、愤慨、悲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般说来,在修辞手法上,每种表现手法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例如比喻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排比可以使文章更气势磅礴;对偶可以使文章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等等。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使他的作品语言达到了“似淡而实美”的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那些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语句上,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

他的许多作品没有结尾或很少结尾,有时一句话也不留下。

读起来让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回味无穷。

因此,评论家认为,鲁迅先生是天才的,是绝顶聪明的。

一般地说,鲁迅先生的语言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有高度的形象性,而且多用短句子,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干净利落而又细腻委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文章读起来有韵味。

正因为这种丰富多彩,灵活巧妙的语言,再加上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所以,读者就觉得言之有物,意味隽永。

即使是描写景物,他也能像梵·高画《向日葵》那样,让我们通过形象,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他在文章中用短小的抒情议论句进行铺垫,渲染烘托,然后把这些感情和议论自然融入描绘景物之中,不露痕迹,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语言不仅要生动,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鲁迅先生能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创造出一种简洁凝炼、新颖明快、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富有民族特色。

【浅析《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朝花夕拾作者简介

【浅析《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朝花夕拾作者简介

【浅析《朝花夕拾》的语言艺术】朝花夕拾作者简介文学是通过个性表现共性的,它时常要求作者不回避表现自己,这样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打动读者的心灵。

而好的文学作品中,语言运用恰到好处不但能使作品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更能使语言艺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例如当我们谈论作家作品时,经常喜欢说“某某人的语言”,例如谈到《水浒传》时,就说是施耐庵的语言,《资治通鉴》就说是司马光的语言,等等。

这并不是说作家在作品中制造出一套语言,而是说在文学语言艺术中,这些作家创造了他们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艺术特点,指的是一个作家是怎么根据自己的时代特点选择题材及语言,以及如何组织语言来显示他们在作品中的历史印记与个性思想。

这就是统一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作“民族的脊梁”,他弃医从文,意在以笔作枪,唤醒民众,因而字字掷地有声。

而鲁迅语言的动人之处,就是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音容笑貌。

俗语说:“熟练的猎人一扳枪就能够射中飞鸟,高明的医生一开刀就能正中患处。

”鲁迅正是通过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让所书写的对象栩栩如生,神采飞扬,富有画面色彩,并由此产生各种自由想象,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灵。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于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涵了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时事的不满之情。

《朝花夕拾》之所以光芒四射,一方面因其思想境界高,另一面因为作者为人,其风格之坚韧,文章因此显得深刻,精炼,而且美。

《朝花夕拾》语言艺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随意,主题鲜明集中《朝花夕拾》取材广泛,结构随意。

鲁迅用大量的人物描写和事情叙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形象流畅地描述了鲁迅记忆中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作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天真烂漫的儿童乐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机、浪漫和快乐。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鲁迅的文学作品总体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

他以饱满真实的笔触刻画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个体的困境,直面社会问题、人性弱点和阶级矛盾。

他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2. 激烈批判意识:鲁迅以犀利而批判性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陈腐和残酷,批判了旧文化的虚伪和愚昧。

他厌恶虚伪的礼教、伪君子和伪民主,坚持表达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在作品中坚守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以平实、口语化为主,充满了对百姓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注重使用常见民间语言并融入地方方言,使作品具有亲近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接受度。

4. 象征与寓言手法: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运用象征与寓言手法,通过对人物、动物和物象的塑造和运用,来深刻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特点。

他通过寓言的手法间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读者深思和反思。

总而言之,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艺术以批判现实、真实生动和亲民化为主要特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看似寻常最奇崛——鲁迅小说《药》的语言艺术举隅

看似寻常最奇崛——鲁迅小说《药》的语言艺术举隅

■■■■■■■■ill语文新锐看似寻常最奇崛——鲁迅小说《药》的语言艺术举隅◎王东王东,甘肃远县第一中学教/。

人们阅读鲁迅的作品自然不会忽视那些奇特的、精彩的、富含张力的语言,但往往会忽视那些看似平常的、随意的词句:即使留意了,有时也会因为不能准确理解其妙处而漠然视之,甚至横加非议。

比如他的散文诗《秋夜》的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便因其的、意的特而往往为人而真的一句的含义和妙处,首先读懂这篇文章的主旨。

“(《秋夜》奇而的天的、繁霜和夜[鸟等自然的,了时的和的,是而然铁骨铮铮的枣树,枣树鲁迅的强力意和精,意力和精是鲁迅力和自的有力,也是鲁迅的人格体现。

既然如,鲁迅似的种力量的在,且存在。

而力量在当时的社会是能可的,而在鲁迅的在他的理,力不也不立,所以鲁迅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他的很多作品里都不乏看似平常却需认真推敲玩味方知个中三昧的妙笔,以《药》为例作一赏析。

但,我的墨并不在于《药》部作品那些富有张力、一子能抓住读球的语言,那些语言已经被研究了千百遍;我注的恰恰是那些比较平淡的、平常的、不引人注意的文字,因为,这些似平常之语,却往往暗藏思想的闪光,更需要我们去深入发掘和研究!《药》写于1919年4月,以1907年徐锡麟、秋瑾起义为,的夏瑜暗指秋瑾。

“鲁迅曾对别人讲述过《药》的写作意图:’《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的悲哀;,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的悲哀;更直接地,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牺牲了,愚昧的群众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❾这个主题不可谓不弘大,但鲁迅先生以他老到的笔墨将其揭示深刻,这个墨既包括其精彩的表述,也包括那些貌似平常的字词,其中也不乏不经意的“,些“平常的字词“不意的却有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独特之处,正如王安石所说的那样一看似寻常最奇崛。

一、独具匠心的称谓故事中的两家被特意设计成“华”姓和“夏”姓,故事的交汇点放在可以称之为“社会之窗”的茶馆,茶客从“二十多岁”到“花白胡子”几乎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等等,这些都是为人津津乐道的精巧构思,本文自然不再赘述。

浅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鲁迅的小说善于运用讽刺和幽默的语言,使人们从冷峻、严肃的氛围中看到悲凉而又令人深思的一面。

作品对旧中国没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空虚和灵魂的寂寞以及无路可走的精神状态进行了尖锐的揭示,并给予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极大关注。

作者通过典型化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几个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多余”性格的人物。

这些人物带着时代的印记,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一、人物心理描写艺术在《祝福》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却是千差万别的。

《祝福》中的四类人:第一类是愚昧麻木的奴才和奴才式的奴才。

第二类是贫寒不幸的女性。

她们热爱生活,但苦难磨灭了她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意志,变得可怜可叹,最后只能在死亡的恐怖中与命运妥协。

第三类是麻木丑陋的、滑稽可笑的祥林嫂。

她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中的一员,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扼杀了灵魂的人。

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她忍受了种种摧残,但没有反抗,终于失去了灵魂。

第四类是阿Q。

他本是农民的儿子,却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他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常常痛苦万分。

当他发现自己是“被人玩弄的猴子”之后,便心甘情愿地做了一辈子“奴隶”。

作品通过四类人物的描写,勾勒出了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群像。

他们没有独立的意识,对自己的境遇不抱任何幻想,无论怎样艰难都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啊!阿Q虽然聪明,但他的身上仍然充满了奴性的特征。

当他听说革命党胜利时,便用梦幻来麻醉自己,但结果终于失败了。

他觉醒之后,也开始感到绝望,便去寻找另外的出路,也同样失败了。

作者正是抓住了人物身上的这种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将其提炼加以典型化,突出其性格中的“多余”性,通过这种相似的遭遇,达到了深刻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此外,对四类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作者还采取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祥林嫂在临死前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她的心理经历了由希望到绝望,再由绝望到希望的过程。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

作品以河南郑州的一个酒馆为背景,通过一个小人物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艺术手法,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

首先,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手法。

比如他描写孔乙己时,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描写,如“他的手很长,直到膝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却还是一把很密的头发”,这些描写让读者们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孔乙己的形象,进而产生共情。

在描写孔乙己一醉如泥时,鲁迅用“呼吸已经十分不规则”,“把唾沫都吐在自己身上”等极具形象的词句,让读者体验到了孔乙己的悲惨。

其次,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在小说中,他对比了孔乙己与酒店老板、其他客人的阶级差别,从而揭示出社会存在的不公。

同时,他还对比了孔乙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外表的贫穷形象,让读者们不仅看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能感受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

最后,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例如,孔乙己一直唱的歌“长亭外”,在小说中扮演了象征孔乙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渴望的角色。

而孔乙己的一生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他是一个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精神上都被边缘化的人。

总之,鲁迅在《孔乙己》中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手法,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这部小说不仅成为
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浅谈鲁迅《故乡》的语言艺术

浅谈鲁迅《故乡》的语言艺术

浅谈鲁迅《故乡》的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十分注意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及一些精当的词语来表现人物、事物、景物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的特征,本文试从语言特色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进行浅析。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描写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所谓“色彩语言”是指表示“红、黄、蓝、白、黑、紫、绿”等具体色彩的语言。

运用色彩语言有助于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运用色彩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因此,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精心选用色彩语言,从视觉上吸引、感染、打动读者。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

少年时代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这是个朝气蓬勃、生机焕发、淳朴天真的孩子。

闰土到了中年以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肖像描写,具体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进行,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衰老、迟钝、麻木的神态。

从以上两次肖像描写中,特别是对闰土脸色、手变化的描写,由“紫色”到“灰黄”、由“红活圆实”到“松树皮”,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显示了闰土性格和精神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的。

少年闰土生活在“一幅神异的图画”之中:“深蓝的天空中挂者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海边还有着“红的、绿的”或“五色”的贝壳。

在这里,鲁迅用色彩语言的描绘,使人物、景物的色彩和谐统一,美好的景物更加衬托出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二者相映成辉。

那么,中年闰土又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呢?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天气“阴晦”,“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十分注意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及一些精当的词语来表现人物、事物、景物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的特征,本文试从语言特色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进行浅析。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描写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
 所谓“色彩语言”是指表示“红、黄、蓝、白、黑、紫、绿”等具体色彩的语言。

运用色彩语言有助于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运用色彩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因此,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精心选用色彩语言,从视觉上吸引、感染、打动读者。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

少年时代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这是个朝气蓬勃、生机焕发、淳朴天真的孩子。

闰土到了中年以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肖像描写,具体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进行,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衰老、迟钝、麻木的神态。

从以上两次肖像描写中,特别是对闰土脸色、手变化的描写,由“紫色”到“灰黄”、由“红活圆实”到“松树皮”,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显示了闰土性格和精神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的。

少年闰土生活在“一幅神异的图画”。

鲁迅的语言三美

鲁迅的语言三美

鲁迅的语言三美
鲁迅的语言具有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1. 建筑美:鲁迅的杂文,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语言十分简练,丝毫不显冗长。

其语言在简洁的基础上,十分注重结构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形成一种匀称和谐的建筑美。

2. 绘画美:除了建筑美之外,鲁迅的杂文还富有绘画美。

他常常使用色彩较为浓重的字词,如“血”“泪”“墨”等,来描绘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3. 音乐美:鲁迅的杂文还具有音乐美。

其语言节奏感强烈,抑扬顿挫,富有韵律,读起来铿锵有力,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

这种音乐美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投入。

综上所述,鲁迅的语言具有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三方面的特点,使得他的杂文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上也十分精湛。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鲁迅所著,以极其质朴的语言展现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呼吁社会革命的思想。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技巧和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背后的残酷与无奈,下面就简单谈一下《野草》的语言艺术。

首先,鲁迅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富有鲜明的文学特色。

他不同寻常地收集了最为普通的话语,研究了乡村方言,模仿生动的民间口头表达方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汇体系。

他运用高峰隆起、逆向复读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充满了鲜明而岿然的艺术形态。

比如,在《故乡》中,“路边的小坟和用土坯堆成的矮墙……在这暗淡的田野上象是黑色的斑点”;在《一件小事》中,“他一面说,一面将那破布策开,结果车并没有坏”……这些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和笔墨张力的描写,构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其次,鲁迅的语言表达带有强烈的思想性。

他深知作家的责任,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与强烈的人民性格相结合,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实融入到文学语言之中。

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都反映在他的语言中,这也是他的文学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

在《荷塘月色》中,鲁迅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感到不平,加上他对社会的不满,因此写下的结尾“我不知道他们去向何处,而且三更半夜,又是阴天,很可能下雨。

总之,我的沉思被他们的话搅乱了,他们走了,我也走了”这样的反思意境,十分深刻。

最后,鲁迅的语言独具个性,具有极其强烈的中心意识。

从语言的精神层面来看,鲁迅的语言主张一个真正有机体意义的集体价值与精神革命的伦理道德。

在《草铺》中,鲁迅有这样的一段话,“眼下野良社会已经整理不出一个正人君子,不能再宣传什么圣人道德了。

我的心血,便全放在把文化还回民族。

我们要人民的文化,这是在我们心里的定见……现在中国文化在学院和书堂里,而人民在外面被压抑和鄙弃着。

我们要把分裂的制度粉碎掉!把异化的机器歼灭掉!”这段话充分表达了鲁迅所追求的价值观,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中心意识。

谈谈中学教材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 (2)

谈谈中学教材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 (2)

谈谈中学教材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鲁迅是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

建国后,他的不少作品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目前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多达二十篇,且都是精讲内容,选入之多居中外名家之首,所用教学时数约占中学语文教学总时数的十二分之一。

因此,教好鲁迅的作品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比较高的,如何理解好鲁迅的作品,对于壮族学生来说,关键是要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

本文试从语言的角度,谈谈鲁迅作品在语言上的几个特点。

一、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盲的一大显著特点。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例如在《孔乙已》中,对孔乙已出场时的肖像描写,作者朋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毕肖、栩栩如生:“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又懂的。

”“站着喝酒雄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几个字,看起来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已的思想、性格、经济和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

“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农客”有某些共同之外;“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很特殊。

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不相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鲁迅小说的语言创新艺术

鲁迅小说的语言创新艺术

鲁迅小说的语言创新艺术[内容提要】本文以高中课本上精选的鲁迅先生的三篇小说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小说的语言创新艺术。

包括锤炼动词、词类活用、语序倒装、善用比拟、庄词谐用、互用俗雅等六个方面。

从语言运用与表达效果的角度,论证了鲁迅小说巨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应用创新艺术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2002年部颁教材)第二册、第四册和第五册分别选取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药》和《阿Q正传》。

这三篇小说之所以脍炙人口、常教常新,我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当是先生锤炼语言的创新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如能创新,即能化腐朽为神奇,从而产生一种超越寻常的艺术魅力。

下面结合三篇小说,就其语言创新艺术,不揣固陋,略陈管窥。

一、锤炼动词,一字传神鲁迅在选用动词时,总是别出心裁、反复锤炼,有时会违反常规、创出新意,仅著一字、尽得风流,让人味之不尽、拍案称奇,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1、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祝福》)2、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祝福》)3、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

(《祝福》)4、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祝福》)“剩”字按常理可用“呆”“留”等字,但鲁迅偏偏选中了“剩”字。

“我”是被“四叔”冷落了,一个人被尴尬地晾在了书房里,鲜明地表现了两人的性格冲突。

第二句中的“装”字可以用“坐”替代,新媳妇“坐”花轿是常事,这里却用装货物的“装”字,可见祥林嫂是被动的,已没了做人的尊严,任人宰割。

尤其是第三句中的“捆”“塞”二字和第四句中的“擒”字,这三个动词原来都是用于猪羊等动物的,而“碰”字则显得轻描淡写、漠视生命,这都说明因再婚而遭封建礼教残害的这位下层妇女已沦为牛马不如的社会地位了。

5、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作者:钱德宝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4期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小说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

鲁迅小说的语言,“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凝炼。

鲁迅善于用最简炼的笔墨准确传神地刻画形象。

小说《药》的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言简意丰,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和洋钱的来之不易!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而华老栓踌躇着不敢去接时,“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鲁迅在塑造形象时,大量地运用白描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可供阅读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鲁迅仅用了三十来字:“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对他的穿着仅用“长衫”一词而已,描写也仅为十来字:“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接着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鲁迅抓住了孔乙己的主要特征,只要几句简约的叙述性语言,就已经传达出孔乙己形象的神韵来,而且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余地。

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所谓“境界全出”就是收到了以少胜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一个“闹”字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一个“弄”字既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炼字艺术能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系和想象。

鲁迅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也十分讲究“炼字”,而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小说《祝福》对祥林嫂临死前的外貌作了如下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在这里,鲁迅把眼珠的偶尔转动说成是“间或一轮”,一个“轮”字名词动用,很值得玩味,它把祥林嫂受尽人间沧桑,目光呆滞、死板的神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它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一头老牛拉着一辆笨重的大车,那又大又重的车轮在泥泞的道路上吱吱呀呀、步履蹒跚、艰难转动的情形,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说《药》写华老栓离开家门来到丁字街口:“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里的叙述性语言,是描述刑场上围观的麻木的观众。

人们因好奇而争看杀人的场面,鲁迅只是选取了几个动词,就将看客们的神态写出来了。

“伸”“捏”“提”三个动词,形象而传神,准确而生动。

二、含蓄。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中,都十分重视含蓄的功能及其运用,所谓“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王国维语)。

鲁迅深得其中三昧,他的小说言近旨远,蕴藉隽永。

《一件小事》曾被人誉为“是简劲而有寓意的速写,是一篇结构美丽的象征诗”。

一个冬天,我坐人力车往S门;途中,一个老妇人身穿的“破棉背心”“兜着车把”而“伏在地上”。

接着,鲁迅用一连串含蓄的字眼折射出作品的内涵:“我”怪罪老妇人“装腔作势”“车夫多事”“自讨苦吃”;而车夫“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走向巡警分驻所。

“我”终于发现——被人力车夫“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鲁迅不愿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直截了当地倾诉给读者,而是在含蓄之中留下许多“空白”,希望读者自己去作进一步思考。

《一件小事》写出了“我”与“人力车夫”之间的差距。

作品主题的表达仅用一个“榨”字,压出“我”的羞愧与自惭。

同时,读者又能产生更多的联想,多种多样的“我”不都要在“人力车夫”面前寻找到差距而自惭形秽吗?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一种起“诨号”的方法,往往具有画龙点睛、一石数鸟的作用。

鲁迅也说过:“创作难,就是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

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鲁迅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只有诨名,如红眼睛阿义、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赵贵翁、古久先生、假洋鬼子等等。

这些诨名越咀嚼越有味,读者只要一见这个或那个诨名,就大概能知道这个或那个人的身份、地位乃至性情、神态、语言腔调等等的一二了。

三、沉郁。

鲁迅小说有一种沉厚的抒情特征,这首先源自语言的抒情基调。

《伤逝》的开头第一句这样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一沉郁的抒情语言,奠定了整个作品的抒情基调。

浓重的悲剧氛围笼罩着作品,抒情诗一样的语言构成了作品的叙事风格。

小说《祝福》是这样开始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本来,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热闹、火红、欢庆,可作品写的“祝福”却表达出一种沉郁,反而在字里行间散发出压抑和沉闷,这就为整个作品作好了铺垫。

鲁迅小说在凝炼、含蓄、沉郁的风格之中,彰显着他特有的精纯、素朴,这也正是鲁迅小说的魅力所在。

钱德宝,教师,现居河南固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