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
浅谈食用油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
分析与检测I浅谈食用油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王钰翔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中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尤为重要.然而,近几年来,一系列劣质油品的出现,比如地沟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身 体健康。
因此,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需要运用合理的检测方法来予以应对,本文就主要针对于此,从食用油的质 量和安全角度出发,探讨相关的检测方法,以供借鉴。
关键词: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方法现代社会在得到发展的同吋也存在不少的隐患,而食品安全问题就是 隐患之一,咸鸭蛋中添加苏丹红、奶 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食用油中掺入 地沟油等现象都在表明我国的食品安 全问题日益严重。
食用油,是人们日 常生活必不可缺少的物品,其质量与 安全是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如果无法保障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将会对各个方面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 的影响[1]。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食用油掺假问题越来越严峻,尤其是 地沟油,如果人们经常食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威胁,进而引发 多种疾病.因此,为了保障食用油的安 全与质量,需要用相对应的检测方法 对食用油进行合理的检测,从而促进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人们对食用油质量的关注程度笔者选取125名调查对象,对人 们在购买食用油的过程中对食用油质 量关注程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而 得到了以下结果。
如图1所示。
^D很关注图1人们对食用油质量的关注程度从这一饼状图中,不难发现,在 购买食用油的过程中,很多人对食用油 的质量是不太关心的,尽管有一部分人 在购买食用油过程中会关注食用油的质 量,但是所占据的比例并不大。
由此可 见,如果流通在市场上的食用油质量不 合格,将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威胁。
2食用油的检测方法探讨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需要采用相关的检测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检测,这一部分以食用油的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浅谈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
浅谈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摘要: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尤为重要。
而这几年,地沟油等劣质油品的出现,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本文以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食用油的检测经验为基础,首先阐述了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了针对劣质油品的检测方法,以此希望为同行业人员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食品都会存在一定量的风险。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零风险的食物并不存在,风险总伴随着食品进入人们的身体。
最近几年,食用油掺假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话题,也是油脂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有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更多利润,以次充好,使有毒的地沟油重新回到了餐桌上。
而地沟油中的酸价、毒素严重超标,过氧化值高于0.4%,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0.15%标准,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威胁,使细胞功能衰竭,诱发多种疾病。
因此,完善食品油质量的测定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影响食用油的安全与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油料作物的种植、收割及制作的过程中,其本身自带的天然毒素构成的风险因子,例如菜籽油中含有的芥酸,棉籽油中含有的环丙烷酸等,都是食用油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转基因食用油,如转基因大豆油所存在的未知安全问题;在食用油中过量添加抗氧化剂,在煎炸过程中,使用硅酮等带来的安全问题;在食用油中非法添加非食用香精、色素以及工业用油等违禁添加物带来的安全问题;在储藏食用油过程中,出现氧化、变质、酸败等情况,导致酸价或过氧化值的升高带来的安全问题。
二、食用油的鉴别及检测方法目前,食用油成分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水分含量测定法、酸价测定法、胆固醇含量测定法、近红外光谱法、电导率与极性物质测定法、重金属含量测定法等。
1 水分含量测定法通常地沟油的水分含量高于1%,食用油水分含量则少于0.2%,因此,根据水分含量的不同,可以对食用油中是否含有地沟油进行鉴别。
食用油质量检测问题研究
1食 用油 的检 测指 标
日常 生活 中使 用的食 用油 的种 类较 多 , 成分 也 比 较复杂 , 通过看颜 色、 闻气味 、 尝味道 、 燃烧 时的声音 以 及进货 渠 道 等感官 检 验可 以对 食 用油 的质 量进 行 初 步的判 断 , 然 而 由于对 食用油 进行感 官检验 存在着 很 大 的主观 性 影响 , 因此检验 出的结 果准 确性 较差 , 加 之 不法分 子对食 用油掺 假 的手段 越来 越高 明 , 所 以在 定程度上 加大 了鉴别 食用油质 量 的难 度 , 因此要 求 食用油 质量检 测机 构必须 使用理 化手段 …( 物理和 化 学手段 ) 进行 食用 油质 量检 测 , 目前 我 国研 究 出 的常 规理化 指标主要为水分 、 皂化 值 、 挥发有机物 、 胆 固醇 、 钠元 素含 量 、 折光率 、 酸碱度 谷氨酸钠残 留、 过 氧化值 、 氯 离子 含 量 、 羟基 值 以及脂 肪 酸 的相对 饱和 度 等 。 对 食 用油 的质 量 进行 检 测需 要选 择科 学 合理 的检 测 手 段 和检测 方式 , 在检测 中尽量 做到 单指标检 测和多 指 标检 测 的结 合 。
分 析 检 测
食用油质量检测问题研究
唐 懿
( 9) 1 1 省 粮 油 中心 监 测站
四 川成 都
6 1 0 0 0 0)
摘要 : 随着人们 的 生活水平的 日渐 的提 高, 对生 活中的吃 穿住行提 出的要 求也就越 来越 高 , 尤其是在“ 吃” 的这一 方 , 然 而食 用 油 作 为 人 们 在 生活 中的 一 项 必 需 品 , 其 质 量 问题 已经 引起 了人 们 的 高度 重视 , 因此 本 文 针 对 食 用 油质 量 检 测 问题 进 行 了研 究 , 对 人 们 在 以后 的 生 活 上 提 供 一 些 有 利 的 帮 助 。 关键词 : 食 用 油 质 量 检 测 问题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T¥ 2 0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5 3 3 6 ( 2 0 1 4) l 2 - 0 0 4 0 ~ 0 1
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问题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不仅用于烹饪、炸炒,还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食物。
然而,近年来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食用油的质量检测、常见质量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安全食用油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食用油的质量检测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各国都设立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检测方法。
主要的质量指标包括带有恶臭、色泽异常、异物、不溶性等。
这些指标一般通过专业机构的检测,如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来确保。
在食用油的质量检测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参数是酸价。
酸价是衡量食用油酸度的指标,过高的酸价会导致食用油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应注意酸价是否合格。
二、常见食用油质量问题1. 过氧化值过高:食用油在长时间存放或高温加热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过氧化物质。
如果过氧化值过高,食用油会变质,不仅影响食物口感,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受到污染:部分食用油可能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这些污染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应注意选择有质量认证、口碑好的品牌。
3. 不合格添加剂:添加剂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油质量问题。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在食用油中添加劣质或超标的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不仅降低了食用油的质量,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三、如何选择安全食用油为了保证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消费者应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超市、商场等正规渠道购买食用油,以避免购买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2. 注重品牌和认证:消费者可以选择知名品牌的食用油,这些品牌往往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严格的生产流程。
此外,关注食用油是否通过了国家认证,如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
3. 注意包装和标签:购买食用油时,消费者应仔细查看产品的包装和标签。
包装应完好无损,没有任何异味。
食用植物油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第 _ ,抽样。 以实验室抽样程序 为 准 ,制 定 完 善 的 抽 样 计 划 方 案 ,形 成完整的记录。 目前省级储备的食用 植 物 油 一 般 实 行 罐 装 ,抽样时要做好 清 洁 工 作 ,避免污染到 检 测 样 品 。 检 测 前 ,做 好 防 护 工 作 ,保持 样 品 的 原 有 状 态 ,避 免 受 到 二 次 污 染 。 选择抽 样 装 置 时 ,最 好 选 用 不 锈 钢 材 质 ;油 品 酸 性较低时,可 以 选 用 铝 材 ;任何 情况下均不能使用玻璃仪器。
脂肪酸是食用植物油中的主要成 分 ,不同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其组成、 含量也不同,_旦 两 种 油 脂 相 互 混 合 , 就 会 改 变 脂 肪 酸 的 组 成 。 因 此 , 目前 对掺伪食用植物油进行检测主要是测 定 掺 伪 前 后 的 脂 肪 酸 变 化 。 依 据 GB/ T17377-2008,可以采用气相色谱法。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针 对 2 6 个纯种植 物油、7 2 0 个 掺 伪 植 物 油 ,利用气相 色 谱 法 检 测 脂 肪 酸 ,并 建 立 掺 伪 计 算 模 型 ,结果显示 检 测 限 为 5 % , 预测均 方根 误 差 在 1.2%〜 4 . 3 % , 可见应用 价值较高。 甘油三酯
食用植物油的常见种类和关键 指标
常见种类 依 据 《食 用 植 物 油 卫 生 标 准 》 ,
目 前 常 见 的 种 类 包 括 :① 大 豆 油 ,是 产 量 最 多 的 油 脂 ;② 花 生 油 ,富含亚 油酸、硬脂酸、 不 饱 和 脂 肪 酸 ;③橄 揽 油 ,含 有 维 他 命 、矿 物 质 、蛋 白 质 、 必 需 脂 肪 酸 等 成 分 ,被誉为纯天然的 美 容 佳 品 ;④ 玉 米 油 ,含 有丰富的维 生 素 E,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⑤芝麻 油 ,通常用于凉拌菜,具有浓郁香味; ⑥ 菜 籽 油 ,具 有 软 化 血 管 、 延缓 衰 老 的 功 效 ;⑦ 葵 花 籽 油 ,能促进人体细 胞 再 生 和 成 长 ,保 护 皮 肤 健 康 ;⑧红 花 籽 油 ,能 防 治 动 脉 硬 化 ,降低 血 液 中的胆固醇水平。 关键指标
食用植物油的质量安全及选择的探讨
二 、如何 选 择 适宜 人体 健 康 的食 用 植
物 油
目前 ,市 场 上 的 食 用 植 物 油 品 种 很 多 ,如 棕 榈 油 、 大 豆 油 、 花 生 油 、 玉 米 油 、 菜 籽 油 、芝 麻 油 、 橄 榄 油 、
葵 花 籽 油 、 调 和 油 等 。 应 该 选 购 哪 种 植 物 油 做 为 食 用
在 搅拌 下将 热水 加入 油 中 ,使磷 脂等 胶质 吸水膨 胀凝
端 霉
条 件 下 高 温 加 热 毛 油 使 这 些 成 分蒸 发脱 除 ,最 常 用 的 脱 臭方法是真空汽提法。
脱 臭 工 序 的质 量 影 响 因 素 :在 高 温 加 热 条件 下 ,如
果进 入脱 臭 系 统 的 毛 油 中磷 脂含 量 过 高 ,会 导 致 油 脂 色
津 医留 捶
随着 较 多 的 金 属 离 子 , 造 成 成 品 油 酸 败 和 回 色 现 象 ,严 重 影 响 油 脂 的 质 量 和 贮 藏 稳 定 性 。而 且 胶 质 含 量 过 高 还 会 对后 续 的 脱 酸 、脱 臭 工 序 造 成 影 响 。 脱 胶 效 果 的 好 坏 直 接 影 响到 毛 油 的精 炼 效 率 和 成 品 油 的质 量 。 脱胶工艺包含水化脱胶和酸化脱胶 : ( J 水 化 脱 胶 的原 理 是 利 用 磷 脂 等 胶 质 的 亲 水 性 , 1
1 、添 加 抗 氧 化 剂
聚 ,在 油 中 的溶 解 度 降 低 ,再 经 自然 沉 降和 离 心 与 油 分 离 。 水 化 脱 胶 时 加 水 量 不 宜 过 多 ,否 则 易 造 成 乳 化 体 系 ,难 以分 离 ;要 使 用 软 化 水 ,以 避 免 引 入 氯 离 子 以及 钙 、镁 等重 金 属 离 子 。 () 酸 化 脱 胶 的原 理 是 不 水 化 的 胶 质 在 酸 作 用 下 转 2 化 成 可 水 化 胶 质 ,使 胶 质 吸 水 膨 胀 ,凝 聚 并 分 离 出来 。 酸 化 脱 胶 时 如 果 加 入 了过 量 的 磷 酸 , 会 增 加 下 一 步 脱 酸 工 序 中 的耗 碱 量 , 因此 需 严 格 控 制 磷 酸 的加 入 量 。
食用油品质指标的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
食用油品质指标的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之一。
然而,市面上的食用油琳琅满目,品质参差不齐,如何评价和控制食用油的品质指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食用油品质指标的评价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一、食用油品质指标的评价食用油的品质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原料、生产工艺以及存储条件等。
为了评价食用油的品质,我们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指标:1.酸价酸价是评价食用油酸度的指标,其数值越高,表示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越高,品质越差。
酸价高的食用油可能已经发生了酸腐败,不宜食用。
2.过氧化值过氧化值是评价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其数值越高,表示油脂的氧化程度越高,品质越差。
高过氧化值的食用油存在着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风险,对人体健康有害。
3.抗氧化性抗氧化性是评价食用油稳定性的指标,其数值越高,表示油脂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能够保持较长的保质期。
4.色度色度是评价食用油颜色的指标,其数值越低,表示油脂越洁白、透明,品质越好。
高色度食用油可能存在过度提炼或其他质量问题。
5.反式脂肪酸含量反式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异构体,过量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评价食用油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指标,对于人们选择健康的食用油至关重要。
二、食用油品质控制技术研究为了控制食用油的品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技术。
1.生产工艺控制食用油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工艺。
科学家们通过控制油脂的萃取、脱蜡、脱酸等过程,有效降低了油脂中游离酸、色度等品质指标。
2.抗氧化剂的应用抗氧化剂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食用油的抗氧化性,延长其保质期。
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E和BHA等,它们能有效抑制油脂的氧化反应。
3.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一些新技术被引入到食用油品质控制中。
例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辅助技术等,可以提高营养成分的回收率,并减少油脂中有害物质的产生。
4.品质检测技术的改进品质检测技术的改进也为食用油品质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食用油质量检测探讨
分析与检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行业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因此,需要加强食用油质量检测工作,深入研究出更为有利的检测方法,切实提升食用油的质量情况[1]。
鉴于此,本文针对影响食用油的质量因素和检测指标进行阐述,并介绍了一些食用油的常用检测方法,为食用油质量检测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1 影响食用油质量的主要因素1.1 精炼不彻底导致含毒物质未清除小作坊刚压榨出的油样由于未经完整的生产线精炼处理,常包含了大量的胶质物质、机械杂质等,质量一般。
此外,部分油样还含有农药残留、汞、砷以及类似棉籽油中的棉酚等物质。
有些人喜欢食用这种香气浓郁的“土菜油”,但在食用后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未经精炼处理的毛油不宜直接食用,且食用油最新标准规定,毛油仅可作为原油使用,通过精炼处理后才可食用。
1.2 油脂氧化及酸败储存时间过长的油脂由于含有脂肪酸、色素等物质,脂肪酶的催化作用可使油脂分解出游离油脂酸,出现酸败的现象,不可再次食用。
此外,大多数的植物油性质并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其含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当植物油受到光照、热量以及金属等条件影响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同时分解出具有挥发性的醛与酮类的物质,大大降低了植物油的营养价值,还会影响食用的口感。
同时,油脂所产出的氧化产物会引发人体内脏组织的病变,降低身体内部酶的活性,加速人体衰老,甚至引发老年痴呆,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等并发症[2-3]。
1.3 浸出溶剂残留超标溶剂浸出的食用油会有一定的溶剂残留物,易出现残留溶剂超标的情况。
当前我国对该项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在人们所食用的植物油中溶剂残留物不得超过50 mg/kg。
当前,最常用的浸出溶剂是6号抽提溶剂油,该溶剂包含了正己烷、庚烷以及甲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食用这种不符合标准的食用油会对人们的中枢神经造成伤害,导致人体内的各项机能紊乱,引发病变,若摄入量过多还会出现窒息的情况。
2 食用油质量检测相关技术指标食用油的质量是我国食用油检测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劣质掺假等问题是食品质量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食用油的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
食用油的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品质评价及质量控制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食用油品质评价标准的概述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实用指导。
一、品质评价标准食用油的品质评价标准是检验其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依据,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
1. 感官评价感官评价是通过人的主观感受来评判食用油的质量,主要包括气味、色泽、口感等方面的评价。
例如,优质的食用油应该具有清香、金黄色、口感醇厚等特点。
2.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是通过科学方法对食用油进行测试,从而客观评价其品质。
常见的理化指标包括酸价、过氧化值、含水量、色泽等。
酸价是评判食用油酸度指标的重要参数,过氧化值能够反映食用油的氧化程度。
3. 微生物指标微生物指标是评价食用油卫生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包括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等指标。
食用油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微生物指标的限定。
以上是食用油品质评价的一些常见标准和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的食用油,标准和指标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二、质量控制方法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严格的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1. 原料控制食用油的质量受原料的影响很大,因此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对原料的选择和采购十分重要。
应选择新鲜、无污染的油脂作为生产原料,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
2. 生产工艺控制食用油的生产工艺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生产过程中应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并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3. 检测和分析控制对于食用油的品质评价,需要通过科学的检测和分析手段来进行。
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进行常见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的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包装和储存控制良好的包装和储存条件可以延长食用油的保质期并保持其良好的品质。
包装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储存条件应干燥、避光、通风等,防止油脂氧化和污染。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研究
I nd ustry行业聚焦行业食用油不仅是一种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油脂,为机体提供各类营养物质,也是许多食物的基础原料之一,其作为我国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用油质量问题也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
要想保证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就需要应用科学的检测方法。
影响食用油质量的因素毛油含毒物质。
毛油是指油品在未经过精致处理前的原料油,这类油脂通常是刚刚压榨或者浸出的油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原油。
这类油脂由于未经过精致的处理,通常质量一般,其中还会含有大量的机械杂质或者胶质等物质。
另外,部分原油(如棉籽油)还会产生类似棉酚的物质,人体在摄入后会对健康造成损伤。
故而在日常生活中,未经进一步处理的毛油不建议直接食用。
近年来我国针对食用油相继出台了关于油品安全的多项规定标准,规定在常规情况下,毛油只能够作为原料用于成品油的生产。
油脂氧化及酸败。
油脂中由于含有脂肪酸、色素等物质,故其存储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当存储时间过久时,油脂会发生酸败,无法食用。
另外,在存储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否则会导致存储时间过短。
通常情况下,油脂出现酸败的情况是由于油脂内的脂肪酶催化所导致的,而大部分植物类油脂的性质并不十分稳定,这主要与这类油脂内富含的双键和各类不饱和脂肪酸有关。
另外,植物油在受热、光照等条件影响下会出现氧化反应,进而导致油脂的口感下降,同时营养价值也明显降低,严重时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心脏、肠道病变,更为严重时还会加速机体的衰老速度,引发多种老年并发症。
食用油检测技术抗氧化剂的检测。
(1)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液体作为检测流动相,在经过高压输液系统处理后,将不同极性的单一溶液或者是不同比例混合溶剂作为流动相泵入到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上,在柱内将流动相的各种成分分离,再将其注入到检测器内进行成分检测。
食用油的安全问题探究油中的有害物质
食用油的安全问题探究油中的有害物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众多食品中,食用油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材,其安全性备受关注。
然而,众多食用油的市场流通中,往往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其中有害物质的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对食用油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探究,以揭示食用油安全问题的真相。
食用油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转酯、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等。
首先,转酯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酯化产物,常见于炸油中。
炸油反复使用时,油中的脂肪酸与热稳定性差的食物反复酯化生成转酯,其摄入已被研究证明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其次,多环芳烃是石油提炼物和砷化处理物中的主要组分,对人体具有毒性和致癌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不合规范的生产、加工或运输过程中不当操作会导致多环芳烃污染食用油。
此外,食用油中还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如铅、汞等。
重金属是一类有毒物质,长期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包括损害神经系统、肝脏以及造血系统等。
食用油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多种多样,从原料、加工过程,到储存和运输环节,都可能造成有害物质的污染。
对于原料,采用过度退化油或劣质种子提炼的食用油往往会含有较高的有害物质含量。
在加工过程中,过热、超过保质期或添加人工色素等都会增加食用油中有害物质的生成和含量。
此外,食用油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如果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与有害物质接触,也会导致有害物质的污染。
为了确保食用油的安全性,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要加强对食用油质量的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市场流通的食用油进行抽检,加强对食用油生产企业的检查和监管,严禁使用过度退化油或劣质种子进行生产。
同时,应加强对食用油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监控,确保加工过程符合标准,避免过度加热和超过保质期使用。
此外,建立食用油追溯体系,方便追踪食用油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确保食用油的安全。
此外,消费者的自我保护也非常重要。
购买食用油时,应选择正规渠道的产品,并关注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企业等信息。
食用油质量与安全检测——食用油质量与安全问题及检测方法
姚卫蓉 : 目前 国内市场上 , 用 在 食
油 主要 是 指植 物 油 和 动物 油 。 常见 的 食 用 植 物 油 有大 豆 油 、 籽 油 棉 籽 油 、 菜 花生 油 、 榈 油 、 子 油 玉 米胚 芽油 棕 椰 茶 籽 油 、 麻 油 、 糠 油 橄榄 油 、 芝 米 亚麻 油 、 花籽 油 桃 油 葵 花 籽 油 、 红 核 葡萄 籽 油 小麦 胚 芽 油 等 ; 见 的 食 用动 物 常
食 用油 的质 量与安 全 问题 来 自油料 作 物 的种 植 、 割 、 藏 、 工 和 使 用 收 储 加 各 个 环节 , 体 可 以概 括 为 以下几 个方 具 面 :() 料作 物 在 种植 收 割 、 藏 过 1油 储
量与安全问题及 检测方 法, 本期 专家
观 点” 邀 江 南大 学食 品学 院 姚 卫 蓉副 特
配餐 技 术 研 究与产业化 ” 两项 国家 “ 十一五 ”
过程中. 土壤水体中的重金属会在油料
作 物 体 内累积 , 进 入 食 用 油 中 ; 工 并 加 过程 中生产 设 备 中的重金 属也 会进 入食 用油 。() n 5 a t带 来 的 苯并 芘 反 式 脂
肪 酸 以及 浸 出毛 油中的溶 剂超标 问题
沟油检 测 方法 的详 细介 绍以及其 推 出的地 沟油现 场 快速 检 测
方案;“ 实验室” 板块则有P N 谱尼测试集团对一些热点话题 OY
发表 的看 法及其检 测技 术 与服 务的介 绍。
Mav 2 。 01
e
F ooD
2 测方法
测方法的详述 ;“ 仪器与使用” 板块有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测定及质量控制建议
质量控制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测定及质量控制建议潘 阳(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2)摘 要:食用植物油在我国食品工业与个人家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确保产品能够符合安全标准,应当重视油脂品质测定工作,明确相关质量控制方式,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产品。
本文主要针对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测定工作以及质量控制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品质测定;质量控制Quality Determin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Suggestions ofEdible Vegetable OilPAN Yang(Anhui V 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Hefei 230012, China) Abstract: Edible vegetable oil ha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China’s food industry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products can meet the safety standard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oil quality measurement work, clarify the relevant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nd timely find the products with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quality of edible plant oil and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for reference.Keywords: edible vegetable oil; quality determination; quality control食用植物油相对于其他食品工业产品,容易受到环境条件影响,进而出现腐败、变质等问题。
从质量控制角度略议食用植物油的抽检工作
从质量控制角度略议食用植物油的抽检工作摘要:食用植物油是人们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关注,也得到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重视。
下面该文主要研究分析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质量抽检工作,通过认真总结食用植物油的质量安全风险,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抽检的规范性,从不同角度落实好食用植物油抽样和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找出当前食用植物油的抽检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提升食用植物油的的质量安全性,进而提升人们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抽检;质量控制;风险1前言食用植物油是当前人们饮食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的日常营养来源。
我国的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较大,但是食用植物油也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地沟油、食用油掺假、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频发,食用植物油的安全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关注。
为了从根本上确保人们的饮食用油安全性,政府方面应加大食用油的安全抽检质量控制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食用植物油的安全问题,降低其安全风险,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保障抽检质量控制操作流程的规范性,能有效提升食品植物油的安全抽检,提升食品食品植物油的质量。
下面该文主要阐述了食品植物油抽样、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目的是不断加强食品植物油的抽检,确保抽检结果的公正和有效性,提升其安全性。
2食品植物油抽样操作中的质量控制2.1食用油抽样地点的科学选择食品植物油抽样地点的选择非常关键,关系到食用油安全问题的发现和抽样操作的规范化。
基于此,我们需要根据以下几点选择抽样的地点:其一,食用植物油现场制作并售卖的手工作坊,这类小作坊生产出来的植物油大都存在不合格的因素,食用油的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问题较严重。
其二,餐饮环节的商用大桶植物油,由于餐饮企业对原料质量把控参差不齐,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其三,在生产环节抽样时要关注抽样区域,不能在待检区或生产线进行抽样,必须要在成品库房进行抽样。
2.2大包装食品植物油抽样中需注意的几点在大包装食品植物油的抽样中,应注意选取科学的扦样设备和容器。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分析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分析摘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油脂,食用油为人们身体提供了许多营养与能源。
食用油作为诸多食品的基础原料,其质量安全问题深受社会重视。
研究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已成为该领域重要的课题。
本文主要对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以供相关人员的参考。
关键词:食用油;食品安全;监测方法引言就目前我国市场的食品发展状况来看,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食品加工中的重要调剂品,将直接对食品的安全造成影响。
这一问题与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研究问题。
纵观我国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油的质量,售价奇高,但是食用油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在食用油市场上可谓是:价格不断攀升、质量参差不齐。
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国情下,以次充好的食用油已经被默认,并不断流入市场。
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基本的食用油审核标准和监督机构造成的,各种私自制造的、回收再利用的食用油已经成为使食用油市场的一种潜规则,不断发生的地沟油事件使人们对自己餐桌上的菜如何才能够健康使用产生了怀疑。
1、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1.1、毛油含毒物质毛油是指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初级油,还未经过加工处理,一般是经过简单的压榨之后产出来的油,因此也称原油。
因此毛油中所含杂质较多,其中不乏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比如:机械杂质、胶纸等。
毛油的质量水平较次,而且食用口感较差。
另外某些从棉花里榨出来的毛油中还会含有棉酚等材质,棉酚对人体机能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所以对于毛油的使用要严格限制。
我国近年来出台新的规定,要求毛油仅能用作制作成品油的原材料。
1.2、油脂酸败和氧化油脂在储藏时间上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储藏时间过久,油脂就会出现酸败变质的情况。
另外,在储藏时,必须妥善处理后再储藏,否则储藏时间就会变得更短。
一般来说,油脂出现酸败变质的现象都是由于脂肪酶的催化而引起的。
大部分植物油的性质都不是很稳定,这是因为这类油脂中含有双键和各种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的氧化反应大多都是在受热之后才会出现,这样不仅会让植物油的口味变差,同时还会影响植物油的营养价值。
关于食用植物油品质的检测技术探究
I nd ustry行业聚焦行业关于食用植物油品质的检测技术探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在逐步增进,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各方面的消费使用也是巨大的,对食用植物油的消费趋势也是不断地增长。
油脂是人们在平时食物中一定要摄取的营养成分,好的质量会确保人们身体健康,随着人们对食物要求的提高,对食用油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
所以要加强并规范对食用油的检测工作的管理,确保生产质量,同时保护人民健康安全。
食用植物油以富含油脂的植物种仁为原料,如橄榄、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一些原材料先通过脱壳、破碎等预处理,再通过机械压榨等方法提取粗油,再通过精炼得到人们平时日常食用的油。
对于食用油的品质重要检测点有过氧化值、浸出油溶剂残留等。
对于食用油中国也有相关的质量要求规定,在对食用油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上,国家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
食用植物油质量检测技术消费者简单辨别方法闻气味:不同种类的食油,都有不一样的气味,可蘸一点油放在掌心,双手搓至有热感后用鼻子闻一下。
如果有异味,那就是劣质油;有酸臭味的,说明食油已经变质。
油的气味是否正常,可以间接表现食用油的质量、食用油的制作工艺及储存环境等的好坏。
尝味道:稍微用手沾一点尝一尝,质量好的油味道比较纯,而且还带香味。
假如有酸、苦、涩等滋味,说明质量不好。
食用油一般是没有任何味道的,时间比较久的油,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酸败味。
沉淀物:食用油保持在20-25度左右,放置20小时后能沉下的物质,称为沉淀物。
食用油的沉淀物越少,品质越好,制作水平高,封装质量好。
如果呈现出浓稠的沉淀物或有其他杂质,都属于比较次或劣质的食油[1]。
色泽:不一样的食用油,其制作方式和制作要求也有差异,油的颜色也有深有浅。
如食用油制作过程中色素化入其中,则颜色加深;经过加热的油,与冷却后的油相比,颜色是比较深的,冷却后的油颜色比较浅。
查验方法是取一点油放在50毫升的比色管中,在白幕前借反射光观察试品的颜色。
透明度:油脂品质比较好的话,将温度保持在20度左右并放置24小时,应该呈现透明状。
食品中油脂分析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食品中油脂分析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食用油脂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不同品牌和种类的食用油脂质量千差万别,而且其质量与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健康。
因此,食品中油脂分析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食品中油脂的成分进行分析是保证食用油脂质量与安全的前提。
油脂主要由三种脂肪酸(酸性脂质)、甘油和溶于油脂中的杂质组成。
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方法,可以准确测定油脂中各种脂肪酸的含量,从而判断其品质。
同时,油脂中的杂质分析也十分关键,如过氧化物、游离脂肪酸等。
这些成分的分析可以帮助食品生产企业更好地了解产品质量,从而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其次,重视食用油脂的储存和稳定性是提高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
由于油脂易氧化,长期存放或受到不合适的储存条件影响,会导致脂质的剧烈变化,进而影响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因此,掌握油脂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科学的储存措施,对保证食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氧化程度指标、感官评价指标等。
例如,过氧化值、鉴别标记物等的测定,能够反映油脂的氧化程度和稳定性,指导食品生产企业及时更新产品。
此外,利用多种表征技术对食用油脂进行质量评估也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关键步骤。
例如,红外光谱技术可以通过测量食品油脂中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吸收强度来确定其成分;核磁共振技术能够获取食品中脂肪酸的相关信息;超声波技术可以对油脂中的结晶特征和中性脂肪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这些表征技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食品油脂的质量和特性,为产品制造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食品中油脂分析与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支持。
随着科技进步,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被应用于食品质量控制领域。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技术结合质谱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对食用油脂中微量成分的快速检测和定量。
此外,还有纳米技术、生物分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食品油脂分析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分析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分析
程进;张银海
【期刊名称】《粮食流通技术》
【年(卷),期】2017(002)003
【摘要】为了满足人体机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须摄取一定的油脂来保证健康.食用油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油脂,可以为人体提供充分的营养,而且很多食品的基础原料也是食用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食物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要不断提高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只有使用科学的检测方法,才能在极大程度上保证食用油的安全.目前,社会各界的人士已经将目光放在了食用油的安全问题上,也因此,必须尽快提升食用油的质量检测手段.人的身体健康与食用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安全的食用油才可以让人们放心的食用.本文主要对食用油的质量安全进行探讨,并且介绍了一些检测方法.
【总页数】2页(P99-100)
【作者】程进;张银海
【作者单位】潍坊市粮食质量检测中心,山东潍坊261100;潍坊市粮食质量检测中心,山东潍坊26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27
【相关文献】
1.基于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分析 [J], 黄秋娜;续颖;陈金体
2.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分析 [J], 黄秋娜;陈金体;续颖
3.食用油质量检测的相关方法分析 [J], 赵会宇
4.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分析 [J], 程进;张银海;
5.大豆食用油快速检测方法分析 [J], 王勇;崔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作者:杨晓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14期食用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食用油领域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如食用油非法添加、掺假等,长期摄入问题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并诱发多种疾病。
因此,完善食用油质量的检测方法、探究食用油的质量控制对策成为解决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
一、食用油行业概述食用油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营养源和重要能源物质。
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油主要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常见的食用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菜籽油等;常见的食用动物油有牛油、猪油等。
1.食用油的加工工艺。
食用油一般有两种加工工艺——压榨法和浸出法。
压榨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作物中分离出来,优点是食用油的各种成分保留得较为完整,但缺点是出油率低。
浸出法是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用溶剂将油脂从处理过的固体油料中萃取出来。
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
不同的油料因其化学成分、含量、物理性状的差异会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
一般来说,高含油油料,如芝麻、花生多采取压榨法,而低含油油料,如大豆一般采用浸出法。
经过制取得到的原油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有色物质等杂质,必须经过精炼处理。
一般来说,油脂精炼包括化学精炼和物理精炼两种方法。
化学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酸、脱色、脱嗅;物理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嗅。
目前,大多数食用油加工工厂一般采用化学精炼工艺。
2.食用油的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食用油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原辅料标准、生产卫生规范、产品标准、基础标准及检测方法等6方面的标准体系。
在总体标准方面,我国先后发布了GB 101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对植物原油、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调和油、食品煎炸过程中的各种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脂作出明确定义和技术要求,对规范食用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食用油原辅料的标准有GB 1964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料》、GB 1886.5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植物油抽提溶剂》以及花生、油菜籽、大豆等相关油料的推荐性国家标准;生产卫生规范标准有 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895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产品标准主要有GB/T 1534-2017《花生油》、GB/T 1535-2017《大豆油》、GB/T 8937-2006 《食用猪油》等;基础标准主要有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3-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等;检测方法标准有GB 5009.20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油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GB 5009.25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植物油脂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测定》等。
二、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一般包括原料、加工和高温煎炸、油脂酸败和氧化、非法添加或掺假。
1.原料。
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品油的质量。
食用植物油在原料方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油料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由于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油料作物可能会受到汞、镉、铅等重金属的污染,还有可能滋生黄曲霉毒素。
若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也易导致油料作物中农残超标。
二是原料贮藏不符合要求。
油料作物若贮藏不当会发霉变质,导致油质差、酸价增加。
原料储存必须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GB 8955-2016)的要求严格控制储存条件。
三是原料的质量检验措施不当。
食用油生产厂家应按照相关标准对原料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但部分生产厂家特别是一些小型生产厂家,缺乏必要的检验设备,只检验部分项目或不检验,导致原料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造成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2.加工和高温煎炸。
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加工环节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若操作不当会对食用油质量产生影响。
比如,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土榨油是由小作坊加工而成的,他们的加工工艺一般较为简单,没有油脂精炼过程,很容易导致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
为了避免加工环节出现问题,生产企业要制订科学的加工工艺方案、生产作业指导书、各工序作业指导书,精准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在实际加工操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此外,对食用油进行高温加热、煎炸处理,会形成丙烯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导致食用油的质量变差。
3.油脂酸败和氧化。
油脂储藏时间过久或者储存不当会出现酸败和氧化变质的情况,导致其酸价、过氧化值超标,影响安全性。
比如,油脂酸败氧化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食用这类食用油后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损害。
4.非法添加或掺假。
食用油中存在的非法添加问题主要有超过国家标准添加BHT、BHA、TBHQ等抗氧化剂,非法添加非食用香精、色素以及工业用油(如地沟油)等违禁添加物等。
食用油的掺假问题主要是以次充好或掺入不合格产品,如在高价植物油中掺入廉价植物油、合格油中掺入过期变质油品等。
非法添加或掺假不但影响食用油的质量、卫生,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三、食用油质量检测方法1.理化指标的检测。
根据GB 1014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食用植物油的理化指标主要有酸价、过氧化值、极性组分、溶剂残留量等,动物油的理化指標主要有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每个指标的检测方法都有国家标准。
酸价的测定方法依据GB5009.229-2016,有冷溶剂指示剂滴定法、冷溶剂自动电位滴定法、热乙醇指示剂滴定法。
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依据GB 5009.227-2016,有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
极性组分的测定方法依据GB 5009.202-2016,有制备型快速柱层析法、柱层析法等。
2.抗氧化剂的检测。
为了延长食用油的储存时间,我国允许适量添加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等抗氧化剂,但现实中会存在超标添加抗氧化剂、擅自添加违法违禁物质等违法行为,人们若长期、过量食用抗氧化剂超标的食用油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现阶段,我国主要按照标准GB 5009.32-2016,采用比色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食品中的抗氧化剂进行检测。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也通过优化前处理技术等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
汪强等人运用乙腈-DMF(10+1)溶液提取食用油中的TBHQ、BHA和BHT,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该方法与GB 5009.32-2016相比具有高效、準确、环保等优点。
周丹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采用甲醇提取食用油中的抗氧化剂BHA、BHT、TBHQ,提取液经-20℃冷冻2h后经双层滤纸过滤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实验证明该样品前处理方法快速、简便,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3.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的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等食物和粮油及其制品中。
根据结构的不同,黄曲霉毒素可分为B1、B2、G1、G2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
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性最大。
国家对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有十分严格的要求,GB 2761-2017中规定植物油脂(花生油、玉米油除外)限量10μg/kg,花生油、玉米油限量20μg/kg。
油料作物、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ELISA)等,国家标准GB 5009.22-2016、GB 5009.24-2016规定了这些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4.包装容器中塑化剂的检测。
塑化剂主要是指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化合物,一般为无色透明的油状粘稠液体,易溶于有机溶剂,很容易通过包装容器迁移到食品中,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016年,我国已经制定了GB 5009.271-2016《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 31604.30-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两个国家标准,这两个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方法均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
四、食用油的质量控制措施要想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重在源头控制,食用油生产企业应当加强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及过程质量控制。
一是强化原料的验收、产品的储藏工作,制订科学的加工工艺方案、生产作业指导书、各工序作业指导书,加强关键控制点的质量管控。
二是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浸提溶剂,加强溶剂浸提工艺控制,尽可能去除彻底,同时建议浸提工艺生产企业应具备溶剂残留量项目的出厂检验能力。
三是加强对污染粮油消减技术的研究,通过物理吸附法、高温加热法、紫外线照射法等降解污染原料中的黄曲霉毒素。
四是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对员工法律法规、标准、专业技术的培训。
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市场监管部门也不可缺席。
一是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日常监督计划和专项监督抽检计划,加大监督力度,对抽检不合格的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管。
二是创新监管模式,建立食用油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与追溯服务平台,对食用油质量安全进行追溯管理。
三是充分运用快速检测技术加强对食用油产品的监管,并提升食品快速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技能。
四是加强社会共治。
一方面,开展科普讲座、食品安全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
另一方面,利用电视、网络及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普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并及时公开曝光食品安全抽检结果,使消费者能够了解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现状并买到放心、营养的产品。
综上所述,食用油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而检测是保障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要想保障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要从源头抓好质量控制工作,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应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抽检力度,全社会共同努力,一起来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