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里仁第四》教案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解读】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hdo):喜爱。
②恶(W0):厌恶。
【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
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4里仁第四(注音)说课讲解
里仁第四z1 yu e 4.1子曰:l 1 r e n w e i m e i z e b u ch u r e n y a n d e zh i“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智)?”z1 yu e 4.2子曰:b u r e n zh e b u k e y1 ji u ch u yu e b u k e y1 ch a n g ch u l e r e n zh ean r e n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zh i zh e l i ren知(智)者利仁。
”z1 yu e 4.3子曰:w e i r e n zh e n e n g h a o r e n n e n g w u r e n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1 yu e 4.4子曰:gou zh i y u r e n y1 w uey e“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1 yu e 4.5子曰:f u y u gishireizh i su o y u y e b u y 1 q dao d e zhi b u ch u y e p in y u jian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sh i r&izhisu O w u y e b u y 1 q i ddo d e zh i b u q u y e j un z 1 q u r e n w u h u ch eg min g j un z 1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w u zh a n g sh i zh ij i m w e r e zao c i b i y u sh i dianp 百 b i y u sh i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z 1 yu e w o wei ji a n hao r e n zh e w u b u r e n zh e h do r e n zh e w u y 1 shangzh i w u b u r e zh e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PPT
谢 谢
观 看
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 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 (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1)怀:思念。(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 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 惠。”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 (2)。”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 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1)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 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 更多的怨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 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 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 么办?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 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 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 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 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 他谈论道的。”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 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 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 亲近、相近、靠近。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 课件 (共60张)
【解读】本章是孔子的富贵观,或财富观。他认为对财富和显贵地位 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 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孔子将其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确定为人的本性, 表明他对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财富只要能追求,即使为人执鞭驾车,他也会干。孔子 得意弟子子贡,也是一个恪守忠信而又善经营的高手,孔子赞扬子贡 说:“亿(臆)则屡中。”预测经营行情时,常常猜中,频频得手, 直至结驷连骑,富甲一方。这与后世的汉儒以及程朱理学的观点颇不 一致,他们认为人应该“损欲”,“禁欲”,进而达到“存天理,灭 人欲”,“尽去其私而全德” 。人不应该有私欲,这与孔子的财富观 相去颇远,孔子主张有私欲,求富贵,赞同“学而优则仕”,但他却 不赞成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临财勿苟得”,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即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同理,“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 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 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 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 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 同在。”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从批评否定角度谈;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正面肯定角度谈。一反一正,对“不 仁者”既有批评规劝,又从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诲人不倦” 精神的体现。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 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惟仁者能 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我认为“贵仁者 所好恶得其中”,正可说明这句。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一则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强调道德修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第二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第三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本章强调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四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本章强调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造次:紧迫时刻。
本章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论语·里仁第四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 多怨。」
4:12 Confucius said: "If you do everything with a concern for your own advantage, you will be resented by many people.”
4:6 Confucius said: "I have never seen one who really loves humaneness or really hates non-humaneness. If you really loved 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place anything above it. If you really hated the non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let it near you. Is there anyone who has devoted his strength to humaneness for a single day? I have not seen anyone who has lacked the strength to do so. Perhaps there has been such a case, but I have never seen it.“ 言好仁惡不仁者,雖不可見,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於仁, 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蓋為仁在己,欲之則是,而志之所 至,氣必至焉。故仁雖難能,而至之亦易也。蓋,疑辭。有之, 謂有用力而力不足者。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 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而 又歎人之莫肯用力於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雖難其人,然學 者苟能實用其力,則亦無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 未見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覆而歎惜之也。
《论语 ·里仁第四》教案
《论语·里仁第四》教案摘要:一、《论语·里仁第四》背景介绍二、教案目标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六、总结与反思正文:【一、《论语·里仁第四》背景介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里仁第四》篇主要讲述了仁的内涵、修养方法以及仁在生活中的体现。
本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阐述了仁爱之道,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论语·里仁第四》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具有仁爱之心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论语》的成书背景及意义;2.《里仁第四》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论语》的成书背景及意义,分析《里仁第四》篇的主要内容;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仁爱之心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论语》的成书背景及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解:《里仁第四》篇的主要内容,对仁的内涵进行解读;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仁爱之心的培养;5.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六、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论语·里仁第四》的主要内容,掌握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4《论语.里仁》串读
论语☆里仁第四在上一篇《论语.八佾》里,孔子通过对当时各种乐崩礼坏的社会现象进行剖析,一语道破当时社会问题的本质即‚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并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通过仪封人之口说出‚天下无道久矣,天下将以夫子为木铎‛,那么,孔子这位前识者,必将是‚天下无道久矣,夫子将以里仁为木铎‛。
在《里仁》里,《论语》的编者并没有将仁的核心内涵作为重点表述出来,不是通过孔子之口去讲具体的道德规范,而将重点放在一个人要不要讲道德,至于‚仁‛这一道德的具体含义及其时代特征,我们要结合论语全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有所把握。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思考的问题有两层,第一层,一个社会要不要把道德放在第一位,第二层,结合一个具体的社会时期,应该讲什么样的道德。
《里仁》就是从第一个层次出发,将礼乐的实质精神抽象出来,反映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道德意识的警醒,是对当时社会问题开出的药方中一味最核心的药剂。
4.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达到仁的境界才是最完美的,如果我们不把仁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那是不会明白的‛《论语.里仁》开门见山的指出‚里仁为美‛,并且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品尝过‚仁‛,那里能明白‚仁‛的美好味道呢。
当然这有一说是‚知‛作‚智‛解,倒也和下一句‚知者利仁‛是为呼应。
也就是说‚择不处仁‛,那就会利令智昏,失去方向,不是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的。
为什么呢?所以,下一句就讲: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期处于困窘的境地,也不可能长期处于安乐的环境。
‛为什么呢,论语说过‚贫而无谄‛、也说过‚贫而乐‛、说‚富而无骄‛,也说过‚富而好礼‛,虽然有层次上的高低,但均为孔子所肯定。
孟子说过‚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中庸》上也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一)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美:一说:里,邑也。
谓居于仁为美。
又一说:里,即居义。
居仁为美,犹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
今依后说。
择不处仁:处仁,即居仁里仁义。
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
焉得知:孔子每仁知兼言。
下文云知者利仁,若不择仁道而处,便不得为知。
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
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
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故《论语》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
凡《论语》论仁诸章,学者所当深玩。
白话试译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
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穷困义。
安仁:谓安居仁道中。
利仁:知仁之可安,即知仁之为利。
此处利字,乃欲有之之义。
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
外境有约有乐,然使己心不能择仁而处,则约与乐皆不可安。
久约则为非,长乐必骄溢矣。
仁者,处己处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
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
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人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
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
浅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长居久安之家。
放无论外境之约与乐,苟其心不仁,终不可以久安。
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
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本章承上章,申述里仁为美之意。
言若浅而意则深。
学者当时时体玩,心知有此,而于实际人生中躬修实体之,乃可知其意味之深长。
白话试译先生说:不仁的人,将不能久处在困约中,亦不能久处在逸乐中。
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
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章,语更浅而意更深。
好人恶人,人孰不能?但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
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
人心陷此弱点,故使恶人亦得攘臂自在于人群中,而得人欣羡,为人趋奉。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前十则,这些内容涵盖了《论语》的第一、二章,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思想,以及其弟子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
详细内容如下:1.《论语·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论语·为政》第二则:君子不器。
3.《论语·八佾》第三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4.《论语·里仁》第四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论语·公冶长》第五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6.《论语·雍也》第六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论语·述而》第七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论语·泰伯》第八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子罕》第九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0.《论语·颜渊》第十则:克己复礼为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领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难点: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论语》原文、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论语》前十则。
2. 讲解:详细讲解每则《论语》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3. 例题讲解:针对每则《论语》,给出一个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论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分别列出每则《论语》的核心观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里仁篇第四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
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论语_里仁第四》教学设计刘静.doc
《论语·里仁第四》教学设计刘静教学目标:1、学习《论语·里仁》,理解大意,背诵。
2、启发学生思考性的学习,做到古为今用。
教学重点:学习《论语·里仁》,理解大意,背诵。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
课前准备:(学案)①正音:查阅工具书,注音。
②释义:疏通文意,解释句义。
③学以致用:搜集资料,了解与君子相关的故事等。
④提出问题: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
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
(板书:君子)(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
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
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篇
[思考:少说、少做,过错就少了。难道就不作为? (沉默是金?)]
【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② 。 【注释】 ①讷:nè,语言迟钝。②行:工作。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
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②小 人:这里的“小人”是指不在位者,还是指无德者,还
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不反对“小人”求利。(子贡做买卖发财, 孔子并不反对)]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见 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 的毛病。)”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可看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 居住。③知:同“智”,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厚风气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厚风气,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 ,不可以 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启示: ①不要固执己见; ②尊重客观规律。]
【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 ; 君子怀刑④ ,小人怀惠 。”
【注释】 ①君子:指在位者。 ②小人:指不在位者。③土:
乡土。解为田土,亦通。 ④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 “刑”,刑罚的“刑”作“㓝”,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 了。这里的“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 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 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也就可以知道他是 什么样的人了。”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
【导语】《论语》作为孔⼦及门⼈的⾔⾏集,内容⼗分⼴泛,多半涉及⼈类社会⽣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理素质及道德⾏为起到过重⼤影响。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仁篇第四原⽂。
欢迎阅读! 【论语·⾥仁篇第四】 ⼦⽈:「⾥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唯仁者能好⼈,能恶⼈。
」 ⼦⽈:「苟志于仁矣,⽆恶也。
」 ⼦⽈:「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朝闻道,⼣死可矣。
」 ⼦⽈:「⼠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放于利⽽⾏,多怨。
」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不患⽆位,患所以⽴;不患莫⼰知,求为可知也。
」 ⼦⽈:「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君⼦喻于义,⼩⼈喻于利。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 ⼦⽈:「古者⾔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欲讷于⾔⽽敏于⾏。
」 ⼦⽈:「德不孤,必有邻。
」 ⼦游⽈:「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篇第四
实践仁能够让人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避免情绪波动对决策的影响。
社会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仁的道德准则能够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 合作,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社会层面
01
社区和谐
在社区中,实践仁的道德准则能够促进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减少矛盾
勇是仁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勇是仁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只有通过勇敢的行 为才能真正体现出仁的品质。
仁与勇相得益彰
孔子认为,仁和勇是相得益彰的,一个人既要有仁的品质, 也要有勇的行为,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 和勇敢。
05 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个人层面
道德修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个人通过实践仁的道德准则,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 正直、诚实、宽容等品质。
仁的实践
将仁的理念付诸实践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的精神,例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 及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仁的品质。
仁的普世价值
仁的价值观具有普世意义,它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治理和国际关系。通过弘扬仁的精神, 我们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与冲突,形成治
仁的思想强调公正与平等,这对社会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
过实践仁的精神,可以推动社会公正与法治的进步。
03
文化传承
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与实践仁的道德准则,
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国家层面
政治清明
在国家治理中,实践仁的道德准则能够推动政治清明,减少腐败现象,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治 理能力。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3)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3)【原文】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语译】孔子说:“人们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的类别。
观察过错,就知道仁还是不仁。
”【解读】本章孔子谈“观过知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同样是犯错误,有高下优劣之分。
“仁者”的错误,是白璧微瑕,“不仁者”的错误,顽石之玷,错误的性质与类别相去甚远。
成语有“观过知仁”,语出于此。
这也是孔子告诉我们观察人的方法之一。
【原文】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译】孔子说:“早上得闻人生至理,晚上死去都行。
”【解读】本章谈“闻道之难”。
“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做人、做事、做学问,不论做什么,在纷纭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死而无憾,可见对规律性把握的重要性。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所谓“天命”,也是指能够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了,换一个角度说,道之不易得。
【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①,未足与议也。
”【注释】① 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语译】孔子说:“士人有志于追求人生真理,却以粗衣糙食为耻的,不足以与之相谋。
”【解读】本章谈“忧道不忧贫”。
“志于道”与“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是绝对对立的。
不是说“士人”或“知识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烂烂,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恶衣恶食”为耻;而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
”一面做“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边又不能宁静自守,追求华贵与富丽。
这种修道不专,用心不一,巧言论道,心有旁鹜的人,不能与之相谋而成大事。
孔子对子路的赞扬也说明了这一观点,“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子罕篇》)意思是穿着破旧的衣袍,和穿着狐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①,无莫也②,义之与比③。
”【注释】① 适(dī):原为“適”,引申为绝对正确。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四里仁
《儒家经典选读》《里仁篇第四》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尔雅·释诂》:“邑也。
”《说文解字》:“里,居也。
”择,《说文解字》:“柬选也。
”此则语录有两种理解,一是选择住处,二是选择立身。
认为孔子在谈论选择住处的理解来自郑玄注,“里者,仁之所居。
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
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
”王应麟《困学记问》、惠栋《九经古义》等根据前人对此一条的引用认为,“择不处仁”又作“宅不处仁”,而且惠栋根据《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说明宅、择可通。
由此,则孔子之意甚明,为选择住处而言。
刘宝楠认为古代有别地居民之法,亦即人以群分,别地而居,因此,居于仁里则有美名,人皆以此为荣。
择仁而居,则是向善。
《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邻,行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就中正也。
”古人已经明知,环境于人往往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居山则志坚,居水则性灵,非独自然草木可以塑造人的性情,邻里社会的生产生息,人情风俗,其可以造化性情者尤深,故孔子劝人择处,良有深意。
这似乎可称之为“里巷文化”,犹同今日之“社区”。
朱熹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也认同这种讲法。
另一种理解认为孔子之意在于教导门人立身于仁德,为人而不居身于仁,则为不知。
这一讲法皇侃疏中引用沈居士云:“言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刘宝楠认为此说本于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云:“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
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孟子由孔子之言引申,人择居尚且求仁处,况行事立身,可不求仁乎?由此看来,择居是本义,立身是引申。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皇疏云:“犹贫困也。
”这一条语录讨论仁者内性自足,有处久持恒的沉稳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 学习《论语·里仁》篇,理解大意,背诵。
2. 启发学生思考性的学习,做到古为今用。
教学重点:
1. 学习《论语·里仁》篇,理解大意,背诵。
2. 运用所学,尝试写作。
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尝试写作。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论语·里仁》注释及译文。
2. 学生收集与《论语·里仁》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介绍《论语》及《论语·里仁》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幻灯片展示《论语·里仁》篇中涉及到的主要内
容,包括义与利的关系、个人的道德修养、孝敬父母的问题
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这些内容有什么现实意义?对我们有何启示?
二、讲解《论语·里仁》篇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
1.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讲解此句话
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里仁为美”。
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引导学生理
解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在日常
生活中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解这句话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讲解这句话的
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
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讲解这句话
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 分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论语·里仁》篇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有何实际意义?
2. 分享感受: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论语·里仁》篇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论语·里仁》篇中的重点语句。
2. 写一篇短文,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运用《论语·里仁》篇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