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原理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d9d40a90de80d4d8d05a4f13.png)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
0.9%NaCI溶液
和 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如何 ?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
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约为
0.1s ,称为 房- 室延搁 。
4、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
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故把 窦房结称作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
5、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内电位为 -60mV这
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简答题: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答: ①特点: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 -90mV 迅速去极
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出现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上
升支。历时 1-2ms,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 120mV。
②机制: 0 期的形成原理: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部分
Na+
通道开放引起少量 Na+内流,造成膜轻度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70mV)
时,膜上 Na+通道开放速率和数量明显增加, 出现再生性 Na+内流, 导致细胞进一
步去极化,使膜内电位急剧升高。 1 期( 快速复极初期 ) :主要由 K" 快速外流形成。 2 期(平台期):Ca2+内流和 K+外流同时存在, 缓慢持久的 Ca2+内流抵消了 K+外流,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0e09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a.png)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是一种体现心肌细胞兴奋和传导活动的重要现象,主要起着心脏收缩和舒张的作用。
这些电位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阶段,下面我们就来分步骤阐述。
第一步,静息状态下的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此时,心室肌细胞的膜
电位比较稳定,在-85 mV到-90 mV之间。
在这个阶段,细胞内外的离
子浓度分布是相对平衡的,心肌细胞在此时是不激动的,处于待补偿
状态。
第二步,快速初始化阶段。
心室肌细胞膜电位正快速上升,通常在1
毫秒以内趋近于+30mV,这是因为细胞内钠离子(Na+)大量进入细胞内,而钾离子(K+)则在细胞内不断流失,产生了一个快速的电位变化,也
称为快速的钠离子通道。
第三步,平台期。
在这一阶段,细胞膜电位保持在+20mV到+30mV之间,延续约200毫秒。
这是因为钾离子的流失和钙离子的流入相互平衡,
导致膜电位保持不变。
在这个阶段,心室肌细胞可以产生收缩力,并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血管系统中。
第四步,重新极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细胞膜电位开始迅速下降,
钾离子快速流出,钙离子也同样快速流出。
这个阶段通常是100毫秒
左右,使心室肌细胞的电位又回到正常的负值区间。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变化,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的主要特点。
它的快速初始化和平台期是心肌细胞最为兴奋的阶段,
也是心脏收缩的重要过程,而后的重新极化阶段则是细胞膜强制调回
待补偿状态的过程。
这些特点可以为心脏病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宝
贵的参考价值。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a1d02a767f5acfa0c7cd19.png)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大题
![生理大题](https://img.taocdn.com/s3/m/39f41929783e0912a3162a2f.png)
1、单纯扩散跨膜转运的物质有哪些?这些物质扩散方向和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答:能以单纯扩散跨膜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的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
如: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这些物质扩散方向和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1)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2)膜对该浓度的通透性2、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有哪些特点?答:经载体介导的易化跨膜的特点有:(1)转运的速度比离子通道转运慢;(2)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3)有饱和现象;(4)有竞争性抑制作用3、何谓原发性主动转运?有何特点?答: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特点是:(1)消耗能量;(2)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3)需要离子泵,如钠泵、钙泵和质子泵4、何为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答: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称为静息电位。
其形成离子机制是:(1)钠泵活动形成的细胞内的高钾离子浓度;(2)因为神经细胞膜上存在非门控性钾漏通道,所以静息时膜对钾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3)钠泵的生电作用何为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画图并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是指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去极化(上升支):当膜受到一个较弱的刺激时,膜上部分钠离子通道开放,少量钠离子内流,膜出现部分去极化。
随着刺激的加强,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膜进一步去极化,直接接近钠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复极化(下降支):钠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内流停止,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开始增加,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增加,使膜迅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
并与升之共同构成尖峰状的峰电位。
静息时:钠—钾泵活动,泵出钠离子,泵入钾离子。
5、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有何意义?答: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1)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不会发生;(2)一旦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即可触发动作电位,而且其幅度立即达到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也不会因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而随之增大6讲述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过程和原理。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4feb14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f.png)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1.静息状态:在静息状态时,心室肌细胞的细胞膜电位维持在负值。
这是由Na+/K+泵在膜上维持Na+和K+的浓度梯度所引起的。
此时,细胞内Na+浓度较低,而K+浓度较高。
同时,细胞膜表面上具有新生的K+通道,称为K1通道。
2.快速上升:快速上升阶段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性特点。
它是由于透过细胞膜特定的Na+通道的迅速开启。
这些Na+通道导致Na+离子的内流,使得细胞膜电位从负值快速升高到正值。
在这个阶段,离子的内外流通过Na+通道决定,而K+通道以及其他离子通道关闭。
3.平台期:在平台期,细胞膜电位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
这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L型钙通道的开启以及K+通道的关闭。
这些变化导致细胞膜上的Ca2+离子内流,同时减少了K+离子的外流。
这种Ca2+离子内流的作用使得心室肌细胞能够在收缩期间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收缩,从而为心脏提供充足的收缩力。
4.快速下降:快速下降阶段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由平台期到复极化的过渡。
在这个阶段,L型钙通道关闭,K+通道迅速开启,导致K+离子的外流增加,使得细胞膜电位快速降低到静息状态以下。
5.恢复至静息状态:最后一个阶段是恢复至静息状态。
在这个阶段,细胞膜电位逐渐从快速下降的状态回到静息状态。
这是由于Na+/K+泵再次开始工作,恢复了Na+和K+的浓度梯度。
细胞内Na+浓度下降,K+浓度上升,使得细胞膜电位回到负值状态,并准备好下一个动作电位的发生。
总结起来,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包括:静息状态的负电位、快速上升阶段的迅速升高、平台期的稳定、快速下降阶段的迅速降低以及恢复至静息状态。
这些特点的变化主要受到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调控,包括Na+通道、L型钙通道和K+通道等。
这些通道的打开和关闭,导致了Na+、K+和Ca2+离子在细胞膜上的内流和外流变化,从而形成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性变化。
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分期
![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分期](https://img.taocdn.com/s3/m/9ab84477ddccda38376bafb6.png)
1)快速复极初期(1期):心肌细胞膜电位在除极达到顶峰后,有+30mV迅速下降至0mV,形成复极1期,历时约10ms,并与0期除极构成了锋电位。
形成机制: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钠离子内流停止。同时膜外钾离子快速外流,形成瞬时性钾离子外向电流,膜内电位迅速降低,与0期构成锋电位。
4)静息期(4期):此期是膜复极化完毕后和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90mV的时期。
形成机制:由于此期膜内、外各种正离子浓度的相对比例尚未恢复,细胞膜的离子转运机制加强,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和钙离子--钠离子交换作用,将内流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排出膜外,将外流的钾离子转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从而保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压门控式慢钙通道,当膜去极化到-40mV时被激活,要到0期后才表现为持续开放。钙离子顺其浓度梯度向膜内缓慢内流使膜倾向于去极化,在平台期早期,钙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量等,膜电位稳定于1期复极所达到的0mV水平。随后,钙离子通道逐渐失活,钾离子外流逐渐增加,出膜的正电荷量逐渐增加,膜内电位于是逐渐下降,形成平台晚期。
3)快速复极末期(3期):继平台期之后,膜内电位由0mV逐渐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历时约100~150ms。
形成机制:在2期之后,钙离子通道完全失活,内向电流(钙离子内流)终止,而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又恢复并增高,钾离子外向电流迅速增强,膜电位迅速回到静息电位水平,完成复极化过程。3期复极化的钾离子外流,使膜内电位向负的方向转化过程也有类似于0期钠离子通道再生性除极过程。即随着钾离子外流膜内电位向负的方向转化,钾离子的外流也愈快,知道复极化完成。另外,在此过程中,由于心室各细胞复极化过程不一样,造成复极化区和未复极化区之间的电位差,也促进了未复极化区的复极化过程,所以3期复极化发展十分期、2期、3期和4期。各期特征:0期为去极化过程,膜内电位由-90 mV迅速上升到+30 mV 左右。主要是Na+内流所致.1期为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 mV快速降至0 mV左右,主要是K+外流所致.2期为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极为缓慢,基本停滞在0 mV 左右,形成平台状.此期是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主要是Ca2+缓慢内流与少量K+外流所致.3期为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 mV快速下降到原来的-90 mV,由K+外流所致.4期为静息期,膜电位维持在静息电位水平.此期离子泵活动增强,将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Na+、Ca2+泵出,外流的K+摄回.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兴奋前的状态.
生理学大题
![生理学大题](https://img.taocdn.com/s3/m/573269757fd5360cba1adb9d.png)
⑴心房收缩期: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房室瓣打开,半月瓣关闭。血液由
心房流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加。
⑵心室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房室瓣,半月瓣关闭。无血液流动,心室容积不变。②快速射血期: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打开。血液由心室流入主动脉,心室容积减小 ③慢速射血期:房内压<室内压,室内压>主动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打开。血液由心室流入主动脉,心室容积减小到最小。
3简述生理止血过程
① 血管收缩:为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
② 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同时,被激活的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阻塞伤口、封闭出血,实现初步止血。
③ 血液凝固:血管受损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变成不溶性,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2胸膜腔负压如何形成?有什么生理意义?
形成:①胸壁:坚强的胸壁维持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
②胸膜腔:胸膜腔的密闭性是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前提。
③肺:肺被动扩张,产生回缩力,使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负压)
生理意义:①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②促进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⑵影响因素:①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它受阻时,组织间隙中组织液聚积。④毛细血管通透性:它越高,组织液生成越多。
9牵拉家兔颈子动动脉残端,血压的变化及其原因。
血压会下降。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增大,压力感受器发出传入冲动的频率增大,到达中枢后,使心迷走神经中枢的紧张性活动增强,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减弱。通过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传出,到达心脏和血管,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静脉血管舒张,回心量减少。所以血压下降。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cafb44856a561253d36f9f.png)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即去极化的0期和复极化的1、2、3、4期。
其特点是复极化持续时间较长,有2期平台。
1.去极化0期:主要由Na+迅速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为内正外负的状态,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复极化过程共分4个期:(1)1期(快速复极初期)主要是Na+通道关闭,Na+停止内流;而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造成膜内电位迅速下降。
(2)2期(平台期)此期复极缓慢,膜电位接近于零电位水平,形成平台状,主要:是Ca2+内流和K+外流形成。
2期平台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与神经纤维及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3)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此期与神经纤维的复极化过程相似,是由于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造成膜电位较快下降,直到降至静息时的-90mV水平。
(4)4期(静息期)3期复极化完毕后,心室肌细胞膜电位虽然恢复,但在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由于Na+、Ca2+的内流和K+的外流,使原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有所改变。
此时离子泵加速运转,将Na+、Ca2+迅速泵出,K+迅速摄入,恢复膜内外静息状态时的离子浓度。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复极化时间长,可分为五期,其形成原理为:①0期是心室肌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上少量Na+内流,当除极达到阈电位时,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大量Na+内流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上升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1期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膜电位迅速下降;③2期主要是Ca2+和Ca2+缓慢内流,抵消了K+外流引起的电位下降,使电位变化缓慢,基本停滞于OmV形成平台;④3期是由K+快速外流形成的;⑤4期是通过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从细胞内排出Na+和Ca2+,同时摄回K+,细胞内外逐步恢复到兴奋前静息时的离子分布.。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成人本科)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成人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27fcda8c71fe910ef12df8a6.png)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成人本科)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2、稳态(homeostasis)3、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ol)和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4、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5、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与代偿性间隙(compensatory pause)6、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和心指数(cardiac index)7、肺活量(vital capacity)和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8、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9、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10、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11、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1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13、脊休克(spinal shock)14、牵涉痛(referred pain)15、激素的允许作用(hormone permissive action)二、是非题(对用“√”表示,错用“X”表示。
)1、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曲线上升支是钠离子内流引起,下降支是由钾离子外流引起。
2、体内几乎所有血管的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其中缩血管纤维密度最大的组织是骨骼肌和内脏,其次是皮肤血管。
3、动脉压力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的刺激。
动脉血压增高时,动脉管壁的机械牵张的程度就增高,传入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4、血中CO2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5、交感神经对胃有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对胃有抑制和兴奋两种作用。
叙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叙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6769552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8.png)
心室肌细胞是构成心脏肌肉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它们负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推动血液流动。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该细胞在兴奋与传导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其形成和传播对于心脏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1. 膜电位的变化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在不同阶段的打开和关闭。
在静息状态下,心室肌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着差异,细胞内为负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被激活打开,使得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迅速趋于平衡,导致细胞膜内电位迅速变为正电位。
这一过程称为快速上升期。
2. 钾离子的外流在快速上升期后,钠离子通道迅速关闭,而钾离子通道则逐渐打开。
这导致大量的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使得细胞膜内电位逐渐恢复为负电位,产生快速下降期。
3. 钙离子的介导在动作电位的持续下降期,钙离子通道被激活打开,有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
这一过程持续一段时间,维持细胞的去极化状态。
随着钙离子通道的关闭,动作电位进入稳定期,细胞膜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
4. 动作电位的传播在心脏的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会在心室肌细胞之间传播,从而引起整个心肌组织的收缩。
这一过程依赖于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的协调作用,形成了心脏正常的起搏和传导过程。
总结: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对该过程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心脏的生理功能,从而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离子通道的协调作用,而这些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在整个心脏兴奋传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钠离子通道的激活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始于钠离子通道的激活。
当细胞膜受到刺激后,由于电压门控的特性,导致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快速趋于平衡,使细胞内电位迅速变为正电位。
这一过程称为快速上升期,阳离子内流,使细胞内电位迅速升高。
心室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心室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fff415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9.png)
心室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复极化是心室肌动作电位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在舒张期,心室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在约-90mV,此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处于关闭状态,等待兴奋的到来。
当扩展的心房电活动通过窦房结传导到心室时,会产生心室肌细胞上的兴奋。
刺激通过钙和钠离子的通道进入细胞,使细胞膜电位迅速升高,达到阈值,即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扩散是心室肌动作电位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一旦动作电位产生,它会迅速沿着心室肌细胞的细胞膜向外传播。
这种传导是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离子通道进行的。
特别是,传导是通过紧密连接的细胞间连接物进行的,这种连接物被称为间隙连接。
间隙连接由连接蛋白和连接细胞透明质酸组成,这种结构可以使电流在细胞之间传播。
所以当一个心室肌细胞发放一个动作电位时,它会迅速传播到周围的心室肌细胞,引起整个心室肌的兴奋。
自发去极化是心室肌动作电位过程的第三个阶段。
在细胞膜达到最高峰的情况下,钠通道关闭,这是由于钠通道执行低阈值反应(无适应性),而这种类型的离子通道只存在于心室肌细胞上,因此在经过复极化之后,钠通道会在-60mV左右的膜电位下重新打开,这样会导致另一个跨膜谷的形成,即自发去极化。
自发去极化是钠离子内流,细胞膜电位变为正值的过程。
恢复是心室肌动作电位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自发去极化后,钠通道关闭,但钾通道延迟打开。
当钠通道关闭时,细胞膜的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并且在此过程中,钾离子内流和外流的速率逐渐增加。
这会导致细胞膜电位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逐渐恢复到负值。
恢复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约为200ms,使心室肌细胞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下一个动作电位的到来。
总之,心室肌动作电位是心室肌细胞兴奋-收缩过程中的电活动,它由离子的扩散和跨膜运输引起。
这个过程包括复极化、扩散、自发去极化和恢复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对正常的心脏功能至关重要。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7d8fac16fc700abb68fcf3.png)
心室肌细胞动作bai电位的主要特征是:0 期去极du化速度快,幅度高;复极过程zhi复杂dao,持续时间很长。
由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的。
心室肌细胞复极化过程分为四个时期:
1、1期(快速复极初期):由+30 mV 迅速下降到0 mV。
主要是快钠通道关闭,一过性钾离子外流(Ito)增加,氯电流正常情况下对1 期影响不大,但是儿茶酚胺(交感神经兴奋)可增加离子流的作用。
2、2期(平台期):是快反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长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L 型钙电流(慢钙通道),还有钠内流(受阻可出现第二平台期)、Na+-Ca2+ 交换电流、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延迟整流钾电流(Ik)。
3、3期(快速复极末期):是复极的主要部分,钙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外流增加(Ik,Ik1 通道),Ik的逐渐加强是促使复极的重要因素,可与膜电位形成正反馈。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抑制 Ik 可明显延长动作电位。
4、4期(静息期):是钠泵、Na+-Ca2+ 交换体、钙泵维持的动态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
1、心室肌细胞处于绝对不应期时,无论给予多强刺激,心肌都不能去极化反应(包括动作电位+局部电位)。
2、生理学中把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细胞的兴奋性。
心室肌细胞处于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时,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故兴奋性均为零。
3、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存在平台期→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从0期到3期复极化膜电位恢复到-60mV期间约200~300ms,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始终进行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
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分期解读
![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分期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aa3ed9ee53a580216fcfedb.png)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5期,即0期、1期、2期、3期和4期。
各期特征:0期为去极化过程,膜内电位由-90 mV迅速上升到+30 mV 左右。
主要是Na+内流所致.1期为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 mV快速降至0 mV左右,主要是K+外流所致.2期为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极为缓慢,基本停滞在0 mV 左右,形成平台状.此期是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主要是Ca2+缓慢内流与少量K+外流所致.3期为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 mV快速下降到原来的-90 mV,由K+外流所致.4期为静息期,膜电位维持在静息电位水平.此期离子泵活动增强,将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Na+、Ca2+泵出,外流的K+摄回.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兴奋前的状态. 1、除极过程(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20mV~+30mV,膜两侧由原来的极化状态转变为反极化状态,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此期又称为0期。
历时仅1~2ms。
其正电位部分成为超射。
形成机制:当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引起钠离子通道的部分开放和少量钠离子内流,造成膜部分计划,当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70mV)时,膜上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而开放,出现再生性钠离子内流。
于是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
决定0期除极化的钠离子通道是一种快通道,激活迅速、开放速度快,失活也迅速。
当膜去极化到0mV左右时,钠离子通道就开始失活而关闭,最后终止钠离子的继续内流。
2、复极过程: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后,立即开始复极,但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可分为4期: 1)快速复极初期(1期):心肌细胞膜电位在除极达到顶峰后,有+30mV迅速下降至0mV,形成复极1期,历时约10ms,并与0期除极构成了锋电位。
形成机制: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钠离子内流停止。
同时膜外钾离子快速外流,形成瞬时性钾离子外向电流,膜内电位迅速降低,与0期构成锋电位。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https://img.taocdn.com/s3/m/d39615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1.png)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在心肌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造成细胞膜的极化,使得细胞内负电荷相对细胞外正电荷积聚,形成静息电位。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通常约为-80mV。
2.心肌细胞的快速离子通道打开: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快速离子通道(特别是钠离子通道)迅速打开,导致细胞内部钠离子的快速流入细胞内。
这个过程称为快速离子通道的“快速上升期”,使得细胞膜电位迅速升高。
3.快速离子通道关闭:在细胞膜电位达到一定阈值后,快速钠离子通道迅速关闭,阻止钠离子进一步流入细胞内。
这个过程称为快速离子通道的“快速下降期”。
4.慢钙离子通道开启:在快速离子通道关闭的同时,慢钙离子通道开始逐渐开启,使得细胞内部钙离子慢慢进入细胞内。
这个过程称为“慢上升期”,导致细胞膜电位进一步升高。
5.钾离子通道开启:在细胞膜电位达到峰值后,钾离子通道迅速开启,使得细胞内钾离子快速流出细胞外。
这个过程称为“快速下降期”,导致细胞膜电位开始逐渐复极。
6.钾离子通道关闭:随着细胞膜电位的逐渐下降,钾离子通道逐渐关闭,使得钾离子的流出速度减缓。
这个过程称为“慢下降期”。
7.心室肌细胞的平台期:在细胞膜电位的“慢下降期”后,心室肌细胞的电位会出现平稳的平台期,这个时期细胞膜电位相对稳定,这是由于钠离子渗透下降,钾离子外流和慢钙离子通道的同时存在所致。
8.动作电位复极:平台期结束后,钾离子通道的进一步关闭导致钾离子流出增加,细胞内外电位差逐渐恢复,细胞膜电位开始复极,细胞内负电荷逐渐减少。
综上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包括:静息电位、快速离子通道的快速上升和下降期、慢钙离子通道的慢上升期、钾离子通道的快速下降和慢下降期、平台期以及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
这些特点的变化使得心室肌细胞能够产生节律性、有序的收缩和松弛,从而正常推送血液。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ebf9d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5.png)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是指心室肌细胞在兴奋状态下由负值逐渐变为正值再回到负值的电位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离子通道的开闭所控制的。
下面将从离子通道、不同阶段和特殊情况等方面来介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一、离子通道1. 快速钠离子通道快速钠离子通道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阶段起主要作用,使得膜电位迅速升高。
这一过程中,钠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导致内部正电荷增加。
2. 钙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分为L型和T型两种,其中L型钙离子通道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期间起主要作用,使得膜电位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一过程中,钙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导致内部正电荷增加。
3. 钾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分为快速和慢速两种,其中快速钾离子通道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下降阶段起主要作用,使得膜电位迅速回到负值;慢速钾离子通道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期间起主要作用,使得膜电位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一过程中,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细胞外,导致内部正电荷减少。
二、不同阶段1. 上升阶段上升阶段是指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由负值向正值迅速升高的过程。
此时,快速钠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导致大量钠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使得内部正电荷增加。
2. 平台期平台期是指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在上升后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此时,L型钙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导致大量钙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并与已经进入的钠离子形成复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正电荷增加带来的影响。
3. 下降阶段下降阶段是指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迅速降低的过程。
此时,快速钾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导致大量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细胞外,使得内部正电荷减少。
4. 超极化期超极化期是指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回到负值后,膜电位短暂地低于静息膜电位的过程。
此时,慢速钾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使得更多的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细胞外。
三、特殊情况1. 心肌缺血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由于氧供不足,能量代谢受到影响,导致ATP水平下降。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89d69b67ec102de3bd8981.png)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首先,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五个时期组成:0 期(快速去极化期)、1 期(快速复极化初期)、2 期(平台期)、3 期(快速复极化末期)以及4 期(完全复极化期,或静息期)。
0 期去极化主要由钠内向电流(INa) 引起。
瞬时外向电流(Ito ) 是引起心室肌细胞1 期快速复极的主要跨膜电流,其主要离子成分是K+。
在2 期早期,L型钙通道介导的Ca2+的内流和IK(延迟整流钾通道)介导的K+的外流处于平衡状态,膜电位保持于零电位上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钙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逐渐增加,缓慢地复极,形成2 期晚期。
3 期的离子流主要是外向电流。
IK的逐渐加强是促进复极的重要因素, IK1对3 期复极也起明显作用,它在复极化至-60mV 左右时开始加强,加速了3 期的终末复极化。
4 期膜电位虽已恢复到静息水平,但并不意味着各种离子流的停息。
由于在动作电位期间发生了各种离子流,只有将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Na+和Ca2+排出细胞,而使流出细胞的K+回到胞内后才能恢复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水平,保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其次,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属慢反应电位,其动作电位形状与心室肌等快反应电位很不相同。
其特征为:动作电位去极化速度和幅度较小,很少有超射,没有明显的1 期和平台期,只有0 、3 、4 期,而4期电位不稳定,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小。
在3 期复极完毕后就自动地产生去极化,使膜电位逐渐减小,即发生4 期自动去极化。
当去极达阈电位水平时即可爆发动作电位。
由于窦房结P 细胞膜缺乏钠内向电流(INa)通道,其动作电位0 期的产生则主要依赖ICa-L。
窦房结P 细胞缺乏Ito通道,因此其动作电位无明显的1 期和2 期,0 期去极化后直接进入3 期复极化过程,其复极化主要依赖IK来完成,IK 的激活不仅使动作电位复极,并且使之达到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IK 的进行性衰减是窦房结细胞4 期自动去极化的重要离子基础之一,除此之外,If的进行性增强以及ICa-T也在4期自动去极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心室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心室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91de6b1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d.png)
心室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1.极化阶段:心室肌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导致静息膜电位从-80mV快速下降到-70mV左右,即细胞膜的极化过程。
这是通过细胞膜上的Na+/K+ATP酶负责维持胞内Na+与胞外K+之间的浓度梯度,维持静息膜电位的稳定性。
2.短暂复极阶段: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短暂复极主要是由“快钠离子通道”的开放引起的。
在心室肌细胞上,快钠离子通道主要有两类:INa1和INa2,其中INa1在-50mV时快速开放,引起钠离子内流,进而使细胞膜电位达到正值;而INa2在-30mV时慢速开放,将此时钠离子的内流维持在一个平台期。
3.快速复极阶段: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快速复极主要是由于“瞬时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所致。
细胞内的钠离子从-30mV下降到-90mV,而钾离子则从-90mV上升到+10mV。
在此过程中,钠离子的内流减弱而钾离子的外流增强。
这个快速复极过程也是产生心电图上QRS波的原因。
4.平台期: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殊特征,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在这个阶段,心肌细胞的细胞膜上发生了钙离子的内流,从而维持了细胞膜电位的正值。
平台期的持续时间主要通过“L型钙离子通道”决定,它具有较低的通透性,但却可以持续时间较长地向细胞内运输钙离子。
在心肌细胞中,平台期主要是QRS波的主要特征。
5.复极阶段:复极阶段是心室肌动作电位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钾离子流出心肌细胞的一个过程。
复极阶段的主要效应是将钠离子的内流和钙离子的外流彻底清除,使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再次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的水平。
这个过程由“慢钾离子通道”和“外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共同完成。
总结来说,心室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可以概括为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所引起的离子内外流动。
静息膜电位的下降、平台期的形成以及复极阶段的恢复都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活动密切相关。
这些不同时相的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使得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产生呈现出独特的时间和形态特征。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原理。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86bc1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d.png)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原理。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也被称为心房肌细胞动力学、心脏收缩,是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生理性发生的电信号,可以从心脏的任何位置检测到,心室肌细胞每次合成并释放一定量的钙离子,从而形成一种电荷定位,形成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它定位在心房细胞间质及心房细胞膜上,是心房细胞正常、重复的收缩和舒张时产生的。
2其发生原理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符合泰勒-马多夫定律,主要体现在膜电位本身的不稳定性、膜结构的分布和质子的移动等因素。
膜电位的不稳定性是指膜电位的变化基本是以进入外源电解质的积累和脱出为启动动力的。
当外源离子进入膜内时,膜电位随之改变,当内源离子出去或绝缘体改变时,膜电位也会变化,形成正负脉冲和相应的动作电位。
此外,膜结构的分布也会引起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由于心室肌膜有轴索和膜片分泌出来的,悬浮在心房肌细胞膜上的物质形成一个三维结构网,这种网建立在一个具有特定电位的框架上,当其中有钙离子进入,或绝缘体的改变导致膜电位的改变,也会引起心房肌细胞的正负脉冲,从而产生心室肌动作电位。
最后,质子的移动也是必须的原因之一。
当膜的温度变化或溶质的改变发生作用时,会引起质子移动,从而形成电流,从而产生正负脉冲,从而形成动作电位。
3总结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是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生理性发生的电信号,主要受膜电位不稳定性、膜结构分布和质子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心室肌细胞的每次合成并释放一定量的钙离子,会产生定位于心房细胞间质和心房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形成正负脉冲,发挥着心脏正常重复收缩和舒张的作用。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661aec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5.png)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包括五个阶段:
1. 极化阶段(resting phase):此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较大,内负外正。
2. 快速去极化阶段(rapid depolarization phase):当细胞膜电压达到一定阈值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打开,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电位迅速变为正值,即发生快速去极化。
3. 平台期阶段(plateau phase):此时钠离子通道关闭,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始打开,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使得内外电位差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即发生平台期。
4. 快速复极化阶段(rapid repolarization phase):当平台期结束时,钙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大量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使得细胞内电位重新变为负值,即发生快速复极化。
5. 回复期阶段(resting phase):在钾离子流出刚结束时,细胞膜内外电位差恢复到初始状态,即细胞膜内负外正。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平台期,平台期持续时间较长,可使心肌收缩时间延长,使心脏有足够时间排出血液。
此外,快速去极化阶段的速度很快,可以快速传递兴奋信号,使心脏能够快速有效地收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原理
心室肌动作电位(P wave)是心电图上能够反映心室肌的收缩过程的特殊电位,它位于QRS电位前面,它的特点是低幅、短持续,可以看作是一个半正波,其最大的值通常没有超过2mm。
P wave的产生原理是:在室管的出口处,室管会收缩,室门膜以及左心房内的血液也会逃离室管,从而改变室旁的电荷。
这会引起室旁电位的变化,并引起P wave的产生,从而反映出心室肌的收缩过程。
P wave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P wave的幅值通常控制在2mm以内,其形状为半正波;
2)P wave的持续时间一般在0.1-0.2s 之间;
3)P wave的间期可以根据心脏自发节律的快慢而改变,正常值一般位于0.12-0.2s 之间;
4)P wave的波形有三种不同的变化:单峰波、双峰波、钝振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