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物质
食品风味物质
第8章风味物质8.1概述8.1.1风味的概念通常指的风味(Flavour)就是食品风味,食品风味的基本概念是: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这类感觉主要包括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见表1)。
由于食品风味是一种主观感觉,所以对风味的理解和评价往往会带有强烈的个人、地区或民族的特殊倾向性和习惯性。
表1 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感官反应分类味觉:甜、苦、酸、咸、辣、鲜、涩···化学感觉嗅觉:香、臭、···触觉:硬、粘、热、凉、物理感觉运动感觉:滑、干、视觉:色、形状、心理感觉听觉:声音实际上,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立在复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就风味一词而言,“风”指的是飘逸的,挥发性物质,一般引起嗅觉反应;“味”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
因此狭义上讲,食品风味就是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嗅觉和味觉器官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嗅觉(smell)俗称气味,是各种挥发成份对鼻腔神经细胞产生的刺激作用,通常有香、腥、臭之分,嗅感千差万别,其中香就又可描述为果香、花香、焦香、树脂香、药香、肉香等若干种。
味觉(taste)俗称滋味,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对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作用,味的分类相对简单,有酸、甜、苦、咸是四种基本味,另外还有涩、辛辣、热和清凉味等。
8.1.2风味物质的特点风味物质是指能够改善口感,赋予食品特征风味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食品风味物质是由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组成,通常根据味感与嗅感特点分类,如酸味物质、香味物质。
但是同类风味物质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构特点,酸味物质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但香味物质结构差异很大。
(2)除开少数几种味感物质作用浓度较高以外,大多数风味物质作用浓度都很低。
很多嗅感物质的作用浓度在ppm 、ppb、ppt (10-6、10-9、10-12)数量级。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创造新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饮料的口感,使其 更加丰富多样。例如,果汁饮料中的 果味香精、碳酸饮料中的柠檬酸等。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感,开发出 新的饮料品种。例如,茶饮料中的茶 味香精、咖啡饮料中的咖啡味香精等。
掩盖不良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饮料中的不良口感, 提高接受度。例如,用甜味剂掩盖药 味。
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增强肉香味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肉制品的肉香味,提高其品质和接受度。例如, 在火腿、香肠等肉制品中添加的香辛料、调味料等。
掩盖不良气味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肉制品中的不良气味,提高接受度。例如,用香 辛料掩盖猪肉的腥味。
创造新口味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味,开发出新的肉制品品种。例如,各种口 味的火腿、香肠等肉制品。
05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与安全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含量通常较低,但过量摄 入可能导致不适或中毒。例如,某些香料和 调味品中的苯甲酸和山梨酸等防腐剂,过量 摄入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限量标准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 织制定了食品中风味物质的限量标准。这些 标准基于风险评估和科学数据,以确保消费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 风味物质概述 • 风味物质的主要种类 • 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 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01
风味物质概述
风味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风味物质是指能够影响食品风味的化 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是食品本身含 有的,也可以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
分类
风味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来源 和作用方式进行分类,如脂肪族、芳 香族、含硫化合物等。
食品的风味物质
1 影响酸味的因素
❖ (1)氢离子浓度。氢离子浓度过低-,难以感到酸 味;氢离子浓度过高,人难以忍受。氢离子浓度与酸 味间无函数关系。
❖ (2)总酸度和缓冲作用。pH相同,总酸度和缓冲作 用大的酸味剂,酸味更强。如丁二酸比丙二酸酸味强 。
❖ 5 奎宁 ❖ 苦味感的标准物质。 ❖ 苦味物质比其他呈味物质味觉阈值低,比其他味觉
活性物质难溶于水。 ❖ 饮料添加剂,调和其他味感,使饮料具有清凉兴奋
作用。
四、咸味和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呈现的味道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最纯正,未精制的 粗食盐中因含有KCl、MgCl2和MgSO4,而略带苦味。 苹果酸钠和葡萄糖酸钠也具有纯正的咸味,可用于 无盐酱油和肾脏病人的特殊需要。
图7-19 生物碱类苦味物质
2.啤酒中的苦味物质
来源:啤酒花和在酿造中产生,约有30多种,主 要是α酸和异α酸等。
α酸,又名甲种苦味酸,它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有葎草酮、副葎草酮、蛇麻酮等。主要存在于制造啤 酒的重要原料啤酒花中,它在新鲜啤酒花中含量约 2%—8%,有很强的苦味和防腐能力,在啤酒的苦味 物质中约占85%。
❖ (3)酸味剂阴离子的性质。pH相同,有机酸比无 机酸酸味强度大;阴离子结构不饱和键多,酸味比 相同碳数的羧酸强;阴离子结构羟基多,酸性比羧 酸弱。
❖ (4)其他因素。糖、食盐、乙醇会降低酸味。
酸味能促进消化,防止腐败,增加食欲、改良风味。
常用的酸味物质有:
(1)食用醋酸 (2)柠檬酸:酸味圆润、滋美、爽快可口,入口即达最大酸感, 后味延续时间短。 (3)苹果酸:略带刺激性,稍有苦涩感,呈味时间长,与柠檬 酸合用可强化酸味。 (4)酒石酸:酸味强,但稍有涩感。 (5)乳酸:调pH、调味、防杂菌 (6)抗坏血酸:酸味爽快,但易被氧化。 (7)葡萄糖酸 (8)磷酸:酸味爽快温和,略带涩味,用于清凉饮料
食品风味物质
❖ 鲜味由于其呈味物质与其他味感物质相 配合时可以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更为鲜美, 在欧美各国将鲜味物质列为风味增效剂 或强化剂,而不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味感。
❖ 在我国食品调味的长期实践中,鲜味已 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故仍将鲜味作为 一种单独的味感列出。
❖ 至于其他的几种味感,如碱味、金属味 和清凉味,一般认为不是直接通过刺激 味蕾细胞而产生,不列为单独的味感。
二、酸味与酸味调味料
❖ 酸味:PH在3.0下,酸味强烈 ❖ 酸味物质 • 醋酸 • 柠檬酸 • 苹果酸 • 酒石酸 • 乳酸
三、苦味及其苦味物质
❖ 苦味:各种生物碱、糖苷、某些多烯类和氨基 酸。小分子肽片断。
❖ 苦味物质: • 茶碱、咖啡碱、可可碱 • 啤酒中的苦味 • 糖苷类氨基酸和肽类苦味物质
❖ 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 种酯类,内酯及α-宁烯等;
❖ ②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 成分;
❖ ③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
❖ ④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
❖ ⑤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c, 6c 壬二烯醛(阈值为10-5)。
❖ 2.蔬菜的香气成分 ❖ 蔬菜中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
咸味与咸味物质:食盐 鲜味与鲜味物质 ❖ 鲜味:原味和香气以及质地协调时,可感
觉到鲜味。 ❖ 鲜味物质: • 鲜味氨基酸盐:谷氨酸钠 • 鲜味核苷酸 • 其他鲜味剂
涩味及涩味物质 ❖ 涩味:茶水、红葡萄酒 辣味及辣味物质 ❖ 辣味
分类:热辣和辛辣两种 ❖ 辣味物质:红辣椒、胡椒、花椒、姜、
蒜、葱、韭菜
❖ 所谓阈值是指能够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 浓度(以mol/m3,%或mg/kg单位表示), 一种物质的阈值越小,表明该物质的敏 感性越强。
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感官体验和化学物质的交互。
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解释:风味物质的来源与分类:风味物质主要来源于食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
这些物质在口腔内刺激味觉和嗅觉器官,产生综合的生理感觉,即食品的风味。
风味物质可以分为香味和滋味两部分。
香味主要由挥发性物质产生,如醛、酮等,而滋味则主要由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产生,如酸、甜、苦、咸等基本味道。
风味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在食品中对风味的直接影响较少,但通过与风味物质的特殊结构位点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影响食品的风味。
例如,醛类化合物能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反应,导致蛋白质构象和折叠程度发生改变,使其更容易与风味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风味物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通常是可逆的,但如果挥发性物质以共价键的方式与蛋白质结合,这种结合则可能是不可逆的。
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蛋白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影响食品的风味。
风味物质的相乘作用:当两种或多种具备相似味感的物质同时进入口腔时,它们的味觉强度可能会超越各自单独使用时的强度之和,这种现象称为相乘作用或协同作用。
例如,谷氨酸和肌苷酸在食品中的同时使用可以显著增强鲜味感。
食品基质成分和结构对风味释放的影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风味的释放受到食品基质成分和食品结构的影响。
释放速度可能比正常情况下更快或更慢,从而导致不同的风味感觉。
因此,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改善食品风味特性和设计高品质健康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食品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感官体验和化学物质的交互。
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改进食品的风味特性,从而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物的味道往往是吸引人们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味物质在食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赋予食物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提升人们的食欲和食物体验。
针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更好地开发新的食物产品,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风味物质是一种化学物质,通常来自于食物中的天然成分。
这些物质可以是食物的气味分子、调味料中的化学成分或者添加在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对于食品味道的研究,涉及到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物理方面,主要关注食物的口感,如脆、软、酥、嫩等。
而化学方面则更关注食物的香味成分,如芳香化合物和酯类物质等。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风味物质和人工风味物质。
天然风味物质通常来自于天然食物,如植物的果实、香料、木材等。
这些物质通过提取和精制等过程得到,添加在食品中可以增加食物的天然香味和口感。
人工风味物质则是经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其结构和性质与天然风味物质相似,但通常更便宜且稳定性更好。
人工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用以增强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风味物质在食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风味物质能够增加食物的诱惑力。
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能够刺激人们的味蕾,使人们产生进食的欲望。
其次,风味物质能够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在食品烹调的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风味物质可以使食物的味道更加鲜美,提升食物的品质。
此外,风味物质还能够改善食物的质感,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嚼劲,使人们有更好的食用体验。
然而,风味物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觉和口感需求,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添加在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例如,一些合成风味物质可能会含有致癌物质或者过敏原,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在食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添加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对于风味物质的研究也正不断深入发展。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发酵
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香味物质,如酸 奶中的乳酸、面包中的酵母代谢产物等 。
VS
烹调
烹调过程中会通过热解、美拉德反应等产 生香味物质,如烤肉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 等。
人工添加
香精和香料
为了增加食品的香味,生产商可能会 在食品中添加香精和香料,如柠檬香 精、香草精等。
调味品
调味品如酱油、醋、辣椒酱等也可以 为食品增加香味。
挥发性
挥发性是指香味物质能够从食品中释 放出来,以气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 性质。香味物质的挥发性决定了它们 在食品中的释放速度和持久性。
挥发性强的香味物质能够在食品温度 下迅速释放,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而挥发性弱的物质则释放缓慢,给 人以柔和的香气感受。
阈值
阈值是指能够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最 低浓度,不同的香味物质具有不同的 阈值。
增强食品的口感和香味
增强食品的口感
香味物质能够影响食品的口感,使食品更加细腻、 丰富和多层次。
提升食品的香味
适当的香味物质可以增强食品的香味,使食品更 加诱人和美味。
增加食品的层次感
通过不同香味物质的搭配和调和,可以使食品的 味道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增加食品的发新的香味物质,可以创造出新的食品品种,满足 消费者对新鲜感和多样化的需求。
产生各种香味。
脂肪族化合物通常具有甜味、酸 味、苦味、辣味等味道,以及清 新的香味,对食品的口感和香味
有重要贡献。
芳香族化合物
1
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芳香特性的化合物,通 常具有高度结构化的分子结构和独特的香味特征。
2
例如,苯乙烯、苯乙醇、苯乙醛等都是常见的芳 香族化合物,它们在花香、果香、茶香等食品香 味中起到重要作用。
9 食品的风味物质
图7—21 柚皮苷的结构
4.氨基酸和肽类中的苦味物质
一部分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都有苦味。
水解蛋白质和发酵成熟的干酪常有明显的令人厌恶的
苦味。氨基酸苦味的强弱与分子中的疏水基团有关;
小肽的苦味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低于
6000的肽才可能有苦味。
第九章
一、风味的概念
食品的风味物质
概述
第一节
狭义: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口获得的香味。
广义:摄入的食品使人们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 觉、痛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中留下的综合 印象。
食品产生的感官反应及分类
刺激物 感官反应
味觉(甜、苦、酸、咸等) 嗅觉(香、臭等)
分类
化学感觉
食物
触觉(硬、软、粘、热等) 运动感觉(滑、干等) 视觉(颜色、形状等) 听觉(声音等)
六、辣味与辣味物质
辣味:是由香辛料中的一些成分所引起的尖利的刺痛
感和特殊的灼烧感的总和。
辣味刺激舌和口腔的触觉神经,同时也会机械刺激鼻 腔,有时甚至对皮肤也产生灼烧感。
第七节 食品中香气的形成途径
食品香气
生物合成
化学反应
酶的直接或间 接催化形成
非酶化学反应
食品中香气物质形成的途径或来源大致有以下5方面:
4 食物调香
食物的调香主要是通过使用一些香气增强剂或异味
掩蔽剂来显著增加原有食品的香气强度或掩盖原有 食品具有的不愉快的气味。
常用香气增强剂:L-谷氨酸钠,5′-肌苷酸, 5′-鸟苷酸,麦芽酚,乙基麦芽酚
第八节 食品加热形成的香气物质
1 加热食品中的香气成分 香气来源:①食品中原有的香气物质受热挥发(损失);② 食品中的其它组分受热发生降解或相互作用生成新的香气物 质。
食品风味化学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薄层色谱法是将吸附剂涂敷在固体板上,然后用溶剂对样品混合物进行薄层展开的一种色谱分离方法。 1、香料工业中的重要原料是精油。
❖分子蒸馏法 即利用某些有机溶剂对大部分食品风味物质所具有的良好溶解性,通过溶剂萃取,达到把风味物质从食物中完全提取出来的目的。
被分析的风味化合物最接近人体映觉所能感觉到的气味。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薄层色谱利用各物质之间化学结构所存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吸附剂,使不同的物质对吸附剂产生不同的亲 和力,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食品风味化学风味物质的 分离与鉴定
1、溶剂萃取法
❖ 溶剂萃取法是分析化学领域中经典的分离 技术。即利用某些有机溶剂对大部分食品 风味物质所具有的良好溶解性,通过溶剂 萃取,达到把风味物质从食物中完全提取 出来的目的。这种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 便。具有比较理想的分离效果。
❖常用溶剂:乙醚,丙酮,乙醇,二氯甲烷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
8、色谱分离法
❖色谱法是利用物质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 将液体试样瞬间气化的装置。
即利用某些有机溶剂对大部分食品风味物质所具有的良好溶解性,通过溶剂萃取,达到把风味物质从食物中完全提取出来的目的。 在风味研究中,为了避免风味组分与水蒸汽一起冷凝,通常利用某种固体吸附剂,对食品中的风味组分进行选择性的吸附,从而达到
3、吸附与解吸法
❖在风味研究中,为了避免风味组分与水蒸汽一 起冷凝,通常利用某种固体吸附剂,对食品中 的风味组分进行选择性的吸附,从而达到排除 其它组分的目的。这也是食品风味分析中最常 用的方法之一。
❖当食品中的风味化合物被捕集到吸附剂上以后 ,通过加热将被吸附的组分再解吸出来,然后 直接进入分析系统.这种方法特别适于富集痕 量的风味分离物.并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
二、嗅感和嗅感物质
嗅感
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的嗅觉神经而在中枢引起的一种感 觉,其中产生的令人愉快的挥发性物质称为香气,而产生令 人厌恶的挥发性物质称为臭气。嗅觉是比味觉更为复杂的感 觉,人们从嗅到某种物质到产生感觉大约需要0.2-0.3s,味 觉为1.5-4.0s,香气是混合物所致。一般用香气值来表示某 种物质在香气产生中的作用大小。香气值=嗅觉物质的浓度/ 阈值,若香气值小于1,则说明该物质在香气产生中没有发生 作用。
2.2不同食品的风味
(一)植物性食品的风味The flavor of plant food
1.水果的香气成分Flavor component of fruits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 催化)。 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醇类,此外还有酯类、 萜类、酮类,挥发酸等。
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
名称 蔗糖 食盐 柠檬酸 硫酸奎宁 味感 甜 咸 酸 苦 阈值(%) 25℃ 0.1 0.05 0℃ 0.4 0.25
2.5×10-3 3.0 ×10-3 1.0 ×10-4 3.0 ×10-4
1.3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1.呈味物质的结构 2.温度 3.浓度和溶解度
1.4 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概念 两种相同或不同的呈味物质进入口腔时,会使二者呈味 味觉都有所改变的现象,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某中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 现象。如在10%的蔗糖中添加0.15%氯化钠,会使蔗糖的甜味更加突出,在醋中添 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可以使酸味更加突出,在味精中添加氯化钠会使鲜味更加突出。 味的协同效应 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 强度之和。如谷氨酸钠与肌苷酸能相互增强鲜味;麦芽酚几乎对任何风味都能 协同;食盐使人感到味精的鲜味增强;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技术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技术研究风味物质是食品中使人感到风味或香气的化学物质,它们是食品中的关键成分。
对于风味物质进行分离与分析的技术研究在食品科学和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技术,并探讨其在食品研究中的应用。
一、风味物质的分离技术1.萃取技术萃取是利用溶剂将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从固体基质或液体基质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常用的萃取技术包括溶剂萃取、蒸馏水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
溶剂萃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根据风味物质的化学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提取。
蒸馏水萃取则适用于具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可以在维持良好的风味物质稳定性的同时提高分离效率。
2.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为单一化合物的过程。
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是常用的色谱技术。
气相色谱适用于具有良好的挥发性的风味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液相色谱则适用于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色谱技术可以与质谱技术相结合,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分离效果。
3.蒸馏技术蒸馏是将混合物中的成分根据其挥发性逐渐分离的过程。
传统的蒸馏技术包括批式蒸馏和连续蒸馏。
近年来,一些新的蒸馏技术如分子蒸馏、膜蒸馏和离子蒸馏等也得到了应用。
蒸馏技术适用于具有不同挥发性的风味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二、风味物质的分析技术1.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风味物质的质荷比(m/z)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常用的质谱技术包括气质联用质谱(GC-MS)和液质联用质谱(LC-MS)。
质谱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分析结果,并可以与色谱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复杂的分析。
2.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NMR)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风味物质中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行为来确定化学结构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和定量分析结果。
NMR技术常用于无标记风味物质的分析。
3.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风味物质的快速、简单和经济的方法。
浅谈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
浅谈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食品的风味物质是指可以敏感地感受到的物质,在食品与人口之间形成一种互动。
风味物质通常是有机物质,其中包括气味物质、味觉物质、混合物等,它们都可以影响食品的口感与风味。
所以,食品检验机构的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对食品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测定,以确保消费者能够安全健康的食用。
一、分析测定方法1、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最常用的风味物质分析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仪对食物样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分离,然后用电子鼻仪对分离出来的每种风味物质进行检测。
气相色谱法可以准确、灵敏地检测到食品中不同种类的风味物质,可以从气味物质、味觉物质等方面进行检测。
2、振动光纤光谱仪:振动光纤光谱仪是一种新型的风味物质分析检测方法,采用风味物质的振动性参数,用光纤光谱技术进行检测,把食物中的风味物质可视化表现出来,可以准确地检测出食物中的各种风味物质,并可以检测出有机风味物质的微量组分。
3、气谱图法:气谱图法也叫气谱仪分析法,可以以图形的形式区分出食品中的不同风味物质组成,通过比较多种不同物质组成的气谱图,获得每种物质的比例,从而了解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分布特征。
4、多容积薄层析:多容积薄层析也称为多容量液相色谱法,它可用于分离和测定食品中的气味物质和味觉物质,它与气相色谱仪不同之处是:气相色谱仪只能分离出不能检测的物质,而多容积薄层析既可以分离也可以检测,可以对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食物的质量和口味。
二、风味物质分析检测技术1、气味物质分析:气味物质是指食品中可以感知的气体性物质,其中含有多种有机物,气味的效果可以影响到食品的口感与风味。
气味物质的分析测定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通过电子鼻仪和气相色谱仪对食品中的气味物质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气味物质的四维信息(强度、类型、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分析气味物质的变化情况。
2、味觉物质分析:味觉物质是指可以被人体味觉感受到的口感成分,其中包括多种有机物质,比如甜、酸、苦、咸、辣等,它们可以影响食物的口感与风味。
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补充学说
科尔(Kier)等对夏氏的AH—B学说进行了补充,他 认为在强甜味化合物中还具有第三个性征,即具有一 个适当亲脂区域γ,γ可以增强甜度。补充后的学说 称为AH—B-γ学说。
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为r(-CH2-CH3 和 – C6H5),可被味觉感受器上类似的亲脂部分所吸引,其立 体结构的全部活性单位(AH、B和r)都适合与味觉感 受器分子上的三角形结构结合, r基团(结构和位置) 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10.1 概述
食品的基本属性:
感官品质
安全性、营养价值、质地、风味、颜色
风味是食品的一种属性,是此一食品区别于彼 一食品的特征和标志之一。
桔子不同于香蕉,羊肉不同于牛肉,米粉不同 于豆粉,啤酒不同于汽水,正是由于它们的风味等 特征的不同所致。
一、食品风味
1.概念 食品的风味是指食物在进入口腔前
质的羧基吸附而产生冲动引起的味感。阳离子是定 味基,阴离子是助味基,影响咸味的强弱和副味。 盐类中,阴阳离子直径小于0.65nm者,则显 咸味;大于0.65nm则呈现咸苦味、苦味等。 盐类中,只有氯化钠才产生纯粹的咸味。
B. 咸味剂 目前尚只有氯化钠,食盐的阈值一般为0.2%,
汤类中含0.8%-1.2%的食盐量比较适宜。 当然食盐除了具有风味增强或调味作用外,
L-氨基酸有8种( Val、Leu、Ile、Met、Phe、Trp、 Arg、His )为苦味。疏水肽的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 子量的大小,大于6000Da 无苦味,小于小于6000Da,则 会产生苦味。 G、盐
阴阳离子直径之和大于0.65nm的有苦味,且随着数字 增加苦味增强。
风味物质名词解释
风味物质名词解释风味物质是指能够影响食物、饮料或其他产品味道和气味的化学成分。
这些物质可以来源于自然食材,也可以是通过食品添加剂人工添加的。
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增强或改善产品的口感、香气和整体感官体验。
风味物质包括多种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味物质名词解释:1.香味前体物(Flavor Precursors):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通过热处理、发酵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为具有香味的化合物。
例如,麦芽酚是一种常见的香味前体物,它能够在加热时转化为具有焦糖香味的化合物。
2.发味团(Flavor Molecules):这些是食品中已经存在的风味化合物,它们直接影响食品的口感和香气。
例如,苯甲醛是一种常见的发味团,它具有杏仁般的香味。
3.风味增强剂(Flavor Enhancers):这些物质能够增强或改善食品的风味,使食品的味道更加鲜美。
例如,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风味增强剂,它能够增强食品的鲜味。
4.香精(Flavors):这些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天然来源提取的具有特定香味的化合物,用于食品、饮料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例如,香草醛是一种常见的香精,它具有香草的香味。
5.味的阀值(Taste Threshold):这是指能够被人察觉到的最小味道浓度。
不同的风味物质有不同的阀值,超过这个浓度,人们才能感受到相应的味道。
6.涩味(Astringency):这是一种口感,指的是食物在口中产生的干燥和收敛的感觉,通常与单宁酸等化合物有关。
7.鲜味(Umami):这是五种基本味道之一,指的是食物中的丰富和美味,与谷氨酸钠等化合物有关。
风味物质的种类繁多,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食品的复杂风味特征。
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程中,对风味物质的研究有助于开发出更加美味和受欢迎的产品。
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二)常见的苦味剂
植物: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 动物:苦味酸、甲酰苯胺、甲酰胺、苯基脲、 尿素
生物碱:
最苦:番木鳖碱 奎宁:基准物 碱性越强,味越苦, 成盐后仍苦。
1. 咖啡碱、可可碱
咖啡碱: 咖啡、茶叶 白色针状结晶
熔点 235~238º C
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 可可碱: 茶、可可
2. 温度:
最能刺激味感的温度: 10 ~ 40º C (30º C 最敏锐)
不同味感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
图1
温度与味觉阈值的关系
3. 浓度和溶解度:
浓度: 适当,愉快感 对不同味感的影响差别很大
溶解度: 呈味物质溶解后,才能刺激味蕾
图2
味感物质浓度与快感度的关系
4. 年龄、性别、生理状况
影响甜度的主要因素: 1. 浓度:
浓度增加,甜度增加
蔗 糖
甜 度
果 糖
葡萄糖
麦芽糖
0
20
40
浓度,%
2.温度:
较低温度范围内,对大多数糖甜度影响不大, 但对果糖影响大。
原因:ß -D吡喃果糖 (甜度大) ß -D呋喃果糖 (甜度小)
温度↗,吡喃果糖↘,呋喃果糖↗
3.溶解: 4.甜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半径之和<0.658 nm, 纯正咸味 NaCl
半径之和=0.658 nm, 又咸又苦
半径之和>0.658 nm, 苦味
KBr
KI
三、酸味与酸味物质
酸味强度: 品尝法:主观等价值(P.S.E) 感受到相同酸味时该酸味剂的浓度. P.S.E越小,在相同条件下酸性越强 另一方法:测定腮腺分泌唾液的平均流速 流速越大,酸性越强
正、负离子半径都小的盐:咸味 正、负离子半径都大: 苦味 介于中间的咸苦。
9 食品的风味物质解析
图10-6 甜味AH/B模型
X
X
Kier的AH/B-X学说
2.甜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甜味的强弱称做甜度。现在甜度只能靠人的感
官品尝进行评定,这样得到的甜度称为相对甜度。一
般是以蔗糖溶液为甜度的参比标准。将一定质量分数 的蔗糖溶液的甜度定为1(或100),其他பைடு நூலகம்味物质的 甜度与它比较,得出相对甜度。
于无盐酱油和肾脏病人的特殊需要。
五、鲜味与鲜味物质
1.鲜味是一种柔和协调的味感,能增进食欲。
2.鲜味物质种类:氨基酸、肽类、核苷酸类、有机酸 类。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 值时则增强其他物质的风味。
氨基酸:L-谷氨酸,L-天冬氨酸的钠盐及其酰胺 肽类:L-α-氨基己二酸,谷-胱-甘三肽、口蘑氨酸
5 奎宁 苦味感的标准物质。 苦味物质比其他呈味物质味觉阈值低,比其他味觉 活性物质难溶于水。
饮料添加剂,调和其他味感,使饮料具有清凉兴奋 作用。
四、咸味和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呈现的味道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最纯正,未精制 的粗食盐中因含有KCl、MgCl2和MgSO4,而略带苦味。 苹果酸钠和葡萄糖酸钠也具有纯正的咸味,可用
第三节
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一、甜味与甜味物质 1.呈甜机理
夏伦贝尔(Shallenberger) 学说:甜味物质的分 子中都含有一个电负性的A原子(可能是O、N原子),
与氢原子以共价键形成AH基团(如:—OH、=NH、—
NH2),在距氢0.25-0.4nm的范围内,必须有另外一 个电负性原子B(也可以是O、N原子),在甜味受体上 也有AH和B基团,两者之间通过—双氢键偶合,产生 甜味感觉。甜味的强弱与这种氢键的强度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风味物质8.1概述8.1.1风味的概念通常指的风味(Flavour)就是食品风味,食品风味的基本概念是: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这类感觉主要包括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见表1)。
由于食品风味是一种主观感觉,所以对风味的理解和评价往往会带有强烈的个人、地区或民族的特殊倾向性和习惯性。
表1 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感官反应分类味觉:甜、苦、酸、咸、辣、鲜、涩···化学感觉嗅觉:香、臭、···触觉:硬、粘、热、凉、物理感觉运动感觉:滑、干、视觉:色、形状、心理感觉听觉:声音实际上,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立在复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就风味一词而言,“风”指的是飘逸的,挥发性物质,一般引起嗅觉反应;“味”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
因此狭义上讲,食品风味就是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嗅觉和味觉器官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嗅觉(smell)俗称气味,是各种挥发成份对鼻腔神经细胞产生的刺激作用,通常有香、腥、臭之分,嗅感千差万别,其中香就又可描述为果香、花香、焦香、树脂香、药香、肉香等若干种。
味觉(taste)俗称滋味,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对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作用,味的分类相对简单,有酸、甜、苦、咸是四种基本味,另外还有涩、辛辣、热和清凉味等。
8.1.2风味物质的特点风味物质是指能够改善口感,赋予食品特征风味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食品风味物质是由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组成,通常根据味感与嗅感特点分类,如酸味物质、香味物质。
但是同类风味物质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构特点,酸味物质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但香味物质结构差异很大。
(2)除开少数几种味感物质作用浓度较高以外,大多数风味物质作用浓度都很低。
很多嗅感物质的作用浓度在ppm 、ppb、ppt (10-6、10-9、10-12)数量级。
虽然浓度很小,但对人的食欲产生极大作用。
(3)很多能产生嗅觉的物质易挥发、易热解、易与其它物质发生作用,因而在食品加工中,哪怕是工艺过程很微小的差别,将导致食品风味很大的变化。
食品贮藏期的长短对食品风味也有极显著的影响。
(4)食品的风味是由多种风味物质组合而成,如目前已分离鉴定茶叶中的香气成份达500多种;咖啡中的风味物质有600多种;白酒中的风味物质也有300 多种。
一般食品中风味物质越多,食品的风味越好。
(5)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食品风味产生不同的影响。
①对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使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觉变得更协调可口,称为对比现象。
如10%的蔗糖水溶液中加入1.5%的食盐,使蔗糖的甜味更甜爽;味精中加入少量的食盐,使鲜味更饱满。
②相乘现象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共同作用,其味感强度几倍于两者分别使用时的味感强度,叫相乘作用,也称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5'-肌苷酸(5'-IMP)共同使用,能相互增强鲜味;甘草苷本身的甜度为蔗糖的50倍,但与蔗糖共同使用时,其甜度为蔗糖的100倍。
③消杀现象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或减弱另一种物质的味感叫消杀现象。
例如:砂糖、柠檬酸、食盐、和奎宁之间,若将任何两种物质以适当比例混合时,都会使其中的一种味感比单独存在时减弱,如在1~2%的食盐水溶液中,添加7~10%的蔗糖溶液,则咸味的强度会减弱,甚至消失。
④变调现象如刚吃过中药,接着喝白开水,感到水有些甜味,这就称为变调现象。
先吃甜食,接着饮酒,感到酒似乎有点苦味,所以,宴席在安排菜肴的顺序上,总是先清淡,再味道稍重,最后安排甜食。
这样可使人能充分感受美味佳肴的味道。
8.1.3研究食品风味的重要性人对某种食品风味的可接受性是一种生理适应性的表现,只要是长期适应了的风味,不管是苦、是甜、是辣人们都能接受,如很多人喜欢苦瓜的苦味和啤酒的苦味。
食品的风味与人的习惯口味相一致,就可使人感到舒服和愉悦,相反,不习惯的风味会使人产生厌恶和拒绝情绪。
食品的风味决定了人们对食品的可接受性。
一项调查指出:要消费者对食品的价格、品牌、便利性、营养、包装、风味等几方面确定首选项时,80%以上的消费者注重食品的风味。
因此,研究物质的呈味特点,掌握人对食品风味的需求,是食品风味研究的重点。
8.2味觉和味感物质8.2.1味觉生理味觉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呈味物质作用于舌面上的味蕾(taste bud)而产生的。
味蕾是由30-100个变长的舌表皮细胞的组成,味蕾大致深度为50-60μm,宽30-70μm,嵌入舌面的乳突中,顶部有味觉孔,敏感细胞连接着神经末梢,呈味物质刺激敏感细胞,产生兴奋作用,由味觉神经传入神经中枢,进入大脑皮质,产生味觉。
味觉一般在1.5—4.0ms完成。
人的舌部有味蕾2000-3000个。
人的味蕾结构如图8-1。
图8-1 味蕾的解剖图由于舌部的不同部位味蕾结构有差异,因此,不同部位对不同的味感物质灵敏度不同,舌尖和边缘对咸味较为敏感,而靠腮两边对酸敏感,舌根部则对苦味最敏感。
通常把人能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称为阈值。
表8-2 列出几种基本味感物质的阈值。
物质的阈值越小,表示其敏感性越强。
除上述情况外,人的味觉还有很多影响因素。
俗话讲:“饥不择食”,当你处于饥饿状态时,吃啥都感到格外香;当情绪欠佳时,总感到没有味道,这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经常吃鸡鸭鱼肉,即使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也不感觉新鲜,这是味觉疲劳现象。
表8-2 几种基本味感物质的阈值物质食盐砂糖柠檬酸奎宁味道咸甜酸苦阈值(%)0.08 0.5 0.0012 0.000058.2.2甜味和甜味物质甜味(sweet)是人们最喜欢的基本味感,常作为饮料、糕点、饼干等焙烤食品的原料,用于改进食品的可口性。
8.2. 2.1甜味理论早期人类对甜味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认为糖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则可产生甜味,但有很多的物质中并不含羟基,也具有甜味。
如:糖精、某些氨基酸、甚至氯仿分子也具有甜味。
1967年,沙伦伯格(Shallenberger)提出的甜味学说被广泛接受。
该学说认为:甜味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一个电负性的A原子(可能是O、N原子),与氢原子以共价键形成AH基团(如;-OH、=NH、-NH2),在距氢0.25 0.4nm的围,必须有另外一个电负性原子B(也可以是O、N原子),在甜味受体上也有AH和B基团,两者之间通过一双氢键偶合,产生甜味感觉。
甜味的强弱与这种氢键的强度有关,见图8-2 a。
沙伦伯格的理论应用于分析氨基酸、氯仿、单糖等物质上,能说明该类物质具有甜味的道理(图8-2b)。
a甜味AH/B模型b几种甜味物质的AH/B位点图8-2 Shallenberger 甜味学说Shallenberger理论不能解释具有相同AH-B结构的糖或D-氨基酸为什么它们的甜度相差数千倍。
后来克伊尔(Kier)又对Shallenberger理论进行了补充。
他认为在距A基团0.35nm 和B基团0.55nm处,若有疏水基团γ存在,能增强甜度。
因为此疏水基易与甜味感受器的疏水部位结合,加强了甜味物质与感受器的结合。
甜味理论为寻找新的甜味物质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8.2. 2.2影响甜味剂甜度的因素甜味的强弱称作甜度(sweetness)。
甜度只能靠人的感官品尝进行评定,一般是以蔗糖溶液作为甜度的参比标准,将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的甜度定为1(或100),其它甜味物质的甜度与它比较,根据浓度关系来确定甜度,这样得到的甜度称为相对甜度(relativesweetness RS)。
评定甜度的方法有极限法和相对法。
前者是品尝出各种物质的阈值浓度,与蔗糖的阈值浓度相比较,得出相对甜度;后者是选择蔗糖的适当浓度(10%),品尝出其它甜味剂在该相同的甜味下的浓度,根据浓渡大小求出相对甜度。
常见的甜味物质的相对甜度见本书第2章和第11章。
(1)糖的结构对甜度的影响①聚合度的影响。
单糖和低聚糖都具有甜味,其甜度顺序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而淀粉和纤维素虽然基本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但无甜味。
②糖异构体的影响。
异构体之间的甜度不同,如α-D-葡萄糖>β-D-葡萄糖。
③糖环大小的影响。
如结晶的β-D-吡喃果糖(五元环)的甜度是蔗糖的2倍,溶于水后,向β-D-呋喃(六元环)果糖转化,甜度降低。
④糖苷键的影响。
如麦芽糖是由两个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形成的,有甜味;同样由两个葡萄糖组成而以β-1,6糖苷键形成的龙胆二糖,不但无甜味,而且还有苦味。
(2)结晶颗粒对甜度的影响商品蔗糖结晶颗粒大小不同,可分成细砂糖、粗砂糖,还有绵白糖。
一般认为绵白糖的甜度比白砂糖甜,细砂糖又比粗砂糖甜,实际上这些糖的化学组成相同。
产生甜度的差异是结晶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造成的。
糖与唾液接触,晶体越小,表面积越大,与舌的接触面积越大,溶解速度越快,能很快达到甜度高峰。
(3)温度对甜度的影响在较低的温度围,温度对大多数糖的甜度影响不大,尤其对蔗糖和葡萄糖影响很小;但果糖的甜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当温度低于40℃时,果糖的甜度较蔗糖大,而在温度大于50℃时,其甜度反比蔗糖小。
这主要是由于高甜味的果糖分子向低甜味异构体转化的结果。
甜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温度越高,甜度越低。
(4)浓度的影响糖类的甜度一般随着糖浓度的增加,各种糖的甜度都增加。
在相等的甜度下,几种糖的浓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果糖、蔗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
各种糖类混合使用时,表现有相乘现象。
若将26.7%的蔗糖溶液和13.3%的42DE淀粉糖浆组成的混合糖溶液,尽管糖浆的甜度远低于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但混合糖溶液的甜度与40%的蔗糖溶液相当。
8.2. 2.3 甜味物质甜味物质的种类很多,按来源分成天然和人工合成的。
按种类可分成糖类甜味剂、非糖天然甜味剂、天然衍生物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
(1)糖类甜味剂糖类甜味剂包括糖、糖浆、糖醇。
该类物质是否甜,取决于分子中碳数与羟基数之比,碳数比羟基数小于2时为甜味,2-7时产生苦味或甜而苦,大于7时则味淡。
常见的糖类甜味剂见第2章和第11章。
(2)非糖天然甜味剂这是一类天然的、化学结构差别很大的甜味的物质。
主要有甘草苷(glycyrrhizin,相对甜度100-300,图8-3)、甜叶菊苷(stevioside,相对甜度200-300,图8-3)、苷茶素(相对甜度400)。
以上几种甜味剂中甜叶菊苷的甜味最接近蔗糖。
图8-3 甘草苷与甜叶菊苷(3)天然衍生物甜味剂该类甜味剂是指本来不甜的天然物质,通过改性加工而成的安全甜味剂。
主要有:氨基酸衍生物(6-甲基-D-色氨酸,相对甜度1000),二肽衍生物(aspartame, 阿斯巴甜,相对甜度20-50)、二氢查尔酮衍生物(dihydrochalcone)等,二氢查耳酮衍生物(图8-4)是柚苷、橙皮苷等黄酮类物质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生成的开环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