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性人格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大学生的自立人格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研究大学生的自立人格和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自立人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自立人格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能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法。

他们更加自信,能够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相比之下,缺乏自立人格的大学生容易感到无助和焦虑,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具有自立人格的大学生对于就业焦虑的程度相对较低。

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的自立人格和就业焦虑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实质性的帮助,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信念,促进他们的自立人格的形成。

社会支持也可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让他们感受到身边人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和信心。

大学生的自立人格和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具有自立人格的大学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与他人沟通,寻求帮助。

而得到社会支持的大学生也更容易形成自立人格,更加乐观和自信,从而减轻就业焦虑。

自立人格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大四学生的自立人格和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自立人格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而社会支持则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立人格和减轻就业焦虑。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应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自立人格,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以更好地面对就业挑战。

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大学生提高自立人格,减轻就业焦虑,促进他们顺利就业。

对我国近十五年来学生自立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我国近十五年来学生自立研究的文献综述

Vo 1 . 2 4 No. 4
l u 1 .2 0 1 5
D O I : 1 0 . 1 3 8 8 7 0 . c n k i . j c c e e . 2 0 1 5 ( 4 ) . 2 2
对我 国近十五年 来学生 自立研 究的文献综述
潘 月 英
( 西 南 大 学 教 育 学部 , 重庆 4 0 0 7 1 5 )
摘 要 : 在 竞 争 激 烈 的社 会 环 境 中 , 个体 自立 才能 适 应 社会 发 展 。学 生 自立 问题 受到 学者 的 关注 和
重视 。该 文梳 理 了 关 于 自立 问题 的研 究 文献 , 梳 理 了 自立 的 涵 义 、 结构、 与 家庭 和 时 间管 理 的 关 系等 研
种积极 的人生态度 和行为 . 强 调 在 自立 的 基 础
环境下 。 自立是一个人需要具 备的重要素质 。对
自立 的研 究 也受 到 学 者 的关 注 和重 视 。
1 研 究方 法
上 处 理 好 自立 与 责 任 、 自立 与 合 作 的关 系 【 3 】 。李 媛 ( 2 0 0 1 ) 认为 , 自立 是 伴 随 自我 发 展 的一 种 积 极 自
究成 果 . 还梳 理 了儿 童 出 当前 研 究 的 不足 , 对 未 来
研 究 自立 问题 提 出 了针 对性 的建 议 。
关键词 : 自立 ; 学生 ; 自信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1 8
0 引 言
母的积极情感更多母爱缺失对母亲愤怒母亲23与自立相关的关系研究拒绝父爱缺失父亲拒绝对父亲愤怒等六个分231对自立与家庭的关系研究量表与儿童自立行为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闭
第2 4卷 第 4期

学生自立人格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学生自立人格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科教论坛
YOU NG 青年与社会
学生 自立人格培养 的研究现状 与展望
龚 勋
( 西 南大 学 心理 学部 ,重庆 4 0 0 7 1 5)
摘 要:培养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是德育的应有之义。本文对学生自 立人格培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根据 自 立人格十个维 度提 出了学生 自 立人格培养 的重点 内容和可用方法以及今后在 自立人格培养方 面值得从事的研究 。
班级是其培养的重要平台。人际交往方面 , 可 以以沟通技巧训 练为基础 ,小组活动和游戏为途径 ;人际管理能力方面,可以 利用学生参与的班级与学校管理 , 例如采取班干部轮流上岗制 度。 人 际主动的培养关键是增强学生的交往与合作 。 首先正确 积极地 引导学生 的交往需要 ,使他们 与同伴建立真挚的友谊 。 班级管理能够为其提供方便的途径 , 而教学和集体活动也能够 促进学生的合作 与交流。贫 困生 的人 际交往问题尤其值得重 视。 在人 际责任方面 ,注重培养集体责任意识和助人为乐的利 他行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关注社会热点 , 培 养社会责任感。. t t t 2 ' l , ,班级 比赛和活动,干部 的参与和培养 , 都可以促进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意识。人际灵活的培养重点是学 生灵活交往的能力和灵 活管理 的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社会 活动 增加他们与各种社会关系接触的机会 ,学会与不 同的人打交 道, 灵 活处理各种人 际问题 。此外 ,班级管理和学生社团等也 是提高学生灵活管理能力 的重要方式 。 人际开放 的培养重点是 学生宽容他人 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家长和老师 的宽容 以及 榜样作用尤 为重要 ,它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三、学生 自立人格培 养研 究展 望 首先 ,进行教育实验研究 ,检验现有方法的实效 性。在 自立人格 培养方法 中 ,自主教 育、挫折教育 、宽容教育、榜 样 教育 、劳 动教育等模式都有待检验 ;其次 ,加强人 际 自 立 培 养方法 的研究 , 以改善人际 自立培养方 法相对单薄 的局面 , 适应对学生 自 立人格培养 的全 面要求 ;最后 ,结合心理健康 教 育和德育方法来探索学生 自立人格 的培养 。学生 自立人格 培养应 根据不 同的年龄 阶段 的 自立人格发展 ,有针对性地探 讨各年龄段 自立人格 的具体培养方法 。例如 ,学前期主要在 于培养个人独立方面 的生活 自 理能力 ,并初步体 验到人 际责 任 ;而到小学低年级培养 的重心则要转移到个人独立 方面的 自主学 习能力培养和个人主动方 面的行为 自觉性建立 ,并 能 够参与简单 的社会交往活动 。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稳定模式和特征。

人格结构理论是研究人格的一种方法,旨在描述和解释人格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综述一些经典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特质理论、心理动力理论和认知社会学理论。

特质理论是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结构理论之一、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建构模块,是表现稳定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特征。

最早的特质理论之一是戈登·阿伦的五因素模型,也被称为大五人格特质。

这个模型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这些维度被认为是普遍适用于各种文化和国家的个体差异,并能有效地预测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绪。

心理动力理论关注人格的驱动力和动机。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最有影响力和广泛接受的心理动力理论之一、他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互相作用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核心,包含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自我是中介和调解冲突的一部分,超我则是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根据这个理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社会学理论认为人格是通过认知和社会交互来形成和塑造的。

阿尔伯特·班达拉的人格原型理论是认知社会学理论的一种应用。

他认为人们根据他们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偏好和评价来形成人格原型。

人格原型是一种社会认知结构,指导和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解释个体差异和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人格结构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理论和模型也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例如,卡尔·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亨利·莫里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亨利·埃里生的着眼取向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人格结构和人们的行为差异。

综上所述,人格结构理论是研究人格的重要方法,并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大四学生的自立人格特点、社会支持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以及自立人格与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支持在缓解大四学生就业焦虑中的作用。

调查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

研究结果表明,自立人格与社会支持共同影响着大四学生的就业焦虑。

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大学应加强学生自立意识培养,提升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以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未来研究可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焦虑及社会支持情况,加深对该主题的探索,为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更多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就业焦虑、关系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特点分析、影响、缓解、调查研究方法、共同影响、建议、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四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和自立自强的需求。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四学生们在面对就业市场的挑战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而自立人格和社会支持作为影响大四学生就业焦虑的重要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大四学生往往面临从学生身份向社会成员身份的转变,需要逐渐学会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而自立人格特点对于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够在大四学生面对就业焦虑时提供帮助和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四学生的自立人格特点、社会支持对就业焦虑的影响以及自立人格与社会支持在缓解就业焦虑中的作用,旨在为大四学生的就业和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

通过对大四学生的调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为未来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四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压力,他们面临着就业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就业焦虑问题日益突出。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四学生自立能力、社会支持和人格特质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通过对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自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具有较低的就业焦虑,而得到社会支持的学生也能减少就业焦虑的程度。

人格特质也与就业焦虑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综合考虑自立能力、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的作用发现,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大四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就业焦虑对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建议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降低大四学生的就业焦虑,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背景因素对大四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问题。

【关键词】大四学生、自立能力、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就业焦虑、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影响、建议、展望、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的研究背景包括大四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逐渐成为大四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竞争加剧,大四学生面临着求职困难、职业定位不清晰、面试压力大等问题,因此就业焦虑日益普遍。

与此大学生自立能力和人格特质对就业焦虑起着一定的影响,而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也对大四学生的就业焦虑有一定的影响。

深入探究大四学生自立能力、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对就业焦虑的影响,有助于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1.2 研究意义就业焦虑是大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在大四这个关键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研究大四学生自立能力、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对于帮助大四学生有效应对就业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大四学生自立能力在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可以有助于指导大四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重要群体,其自立意识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更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自立意识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自我负责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然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培养自立意识,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大学生自立意识的现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自立意识普遍较强,他们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相对较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对大学生自立意识进行初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探究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内涵、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等方面,我们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培养自立意识,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1. 阐述自立意识的概念及其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性自立意识,是指个体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立自主、自我管理的思想认知。

它涵盖了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自我负责等多个方面,是个体从依赖外部支持到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转变。

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自立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也是其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在个体成长中,自立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立意识有助于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面临问题和挑战时,具备自立意识的个体能够摆脱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自立意识能够提升个体的自主决策能力。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诸多选择,自立意识强的个体能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做出符合自己利益和发展方向的决策。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引言大学生自立人格的培养与社会支持对其就业焦虑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了解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的特点大学生是处于成长期的学习者,他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自立人格。

自立人格是指一个人具备了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观察、自我认识等能力,能够自主地承担责任和应付生活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人格特征。

大四学生是大学生中相对成熟、有完整专业知识的一群人,他们具有相对较强的自立人格特点。

1. 自我意识强:大四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上都能够更好地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2. 责任心强:大四学生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愿意去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

3. 自我控制能力强:大四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以上特点使得大四学生在面对就业焦虑时有更好的应对能力。

二、社会支持对大四学生的重要性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得到的各种情感、物质或信息上的支持。

对于大四学生来说,社会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帮助大四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1. 情感上的支持:当大四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得到家人、朋友或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大大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2. 物质上的支持:包括经济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赞助,能够让大四学生在生活和就业上更加从容和自信。

3. 信息上的支持:大四学生需要获取更多的择业信息和就业技能,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这些信息和技能。

1. 自立人格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具备自立人格的大四学生更加有能力应对就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因此其就业焦虑程度较低。

2. 社会支持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的大四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有更强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就业焦虑程度较低。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四学生自立人格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学生们关心的焦点问题。

尤其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
会就业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四学生开始感受到了就业焦虑。

就业焦虑严重影响着大四学
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因此,其与自立人格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备受关注。

自立人格是指个体能够拥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自使自己独立生存的人格特质。

拥有自
立人格的人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做到有计划、有条理、有方法的进行,能够自
我调节情绪,充满信心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压力。

因此,自立人格是解决就业焦虑的重要保障。

社会支持则是指来自外部社会的帮助与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行为支持三
种类型。

社会支持既可以减轻大四学生的负担,也可以充分发挥自立人格的作用,以实现
自己的职业规划。

同时,社会支持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社会技能,使大四学生更好
地适应社会环境。

因此,自立人格和社会支持往往是影响大四学生就业焦虑的两个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
大四学生拥有自立人格和丰富的社会支持,那么他或她会更容易应对就业压力或不确定性,并且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反之,缺乏自立人格和社会支持的大四学生
将会感到十分无助和焦虑。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自立人格和社会支持对大四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

因此,大四学生应该切实加强自身的自立性、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并积
极主动地获取社会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就业的挑战和压力,做出正确的职业
规划,并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一、人格权概念人格权是指个人基于其作为社会性生命体和自主意识的主体所享有的,不受侵犯的、不可分割的、不可波及的人格利益,包括个人的生命安全、肉体和精神的自由、荣誉、尊严、姓名、隐私等。

人格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个体人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法律体系中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二、人格权特点1. 不可分割性:人格权是一种多元性的总和,并不能单独拆分或权衡。

2. 具有优先权:在事实上,人格权是最基本的权利,如果人格权受到侵犯,其他的权利都毫无价值。

3. 不可波及性:人格权是指个人被保护的最基本的隐私利益,任何人都无权侵犯其人格权。

4. 可转让性和可放弃性:虽然在法律上人格权是无法与他人交易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个人可以放弃或转让自己的人格权。

三、人格权法律规定人格权的相关法律规定,一般分为宪法层面和立法层面。

宪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0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辱骂、诽谤和侮辱。

”这一条规定明确规定了个人的人格尊严是不能侵犯的。

立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篇第二十三章第一节有关人格权的规定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此外,相关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等也规定了人格权的具体细节。

四、人格权保护与实现人格权保护和实现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1. 立法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人格权的保护和实现。

2. 司法保护:通过诉讼程序和司法裁决来维护和保护人格权的权利。

3. 行政保护: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监管,加强对人格权的管理和保护。

4. 个体自我保护:个人也可以通过自我防范、自我保护、争取自我权益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格权保护。

五、人格权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人格权的研究一直是法律界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人格权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1. 概念混乱:在实际应用时,人格权的概念不够明确,导致不同人对于人格权概念的解释不一。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一、人格权的概念在多数国家的法律制度中,人格权的保护都是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紧密相关的。

在这些法律制度下,人格权的含义也不局限于“权利”,还包括“禁止不当侵犯的权利”等方面。

人格权在实践中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法律保护。

各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中都有专门规定人格权的相关法规。

当人格权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

2.社会保护。

社会对于人格权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舆论的抨击和谴责,可以起到制止侵犯人格权的作用。

3.道德保护。

除了法律和社会之外,道德与伦理观念也是保障人格权不受侵犯的重要构成。

各种文化和宗教背景中,都有着对于人格权的道德约束和规范。

三、人格权的范围和保护对象人格权的范围和保护对象是在不同的司法制度中都有所不同的。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人格权的范围和保护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权。

身体权指个人自由决定是否从事某些行为、接受某些医疗治疗等方面的权利。

2.姓名权。

姓名权指个人对自己的姓名享有的权利。

3.肖像权。

肖像权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的权利。

个人的肖像可以被用于公共媒介的报道,但是需要得到个人的同意。

6.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个人对自己私人生活的保护权利。

个人的私人隐私不能被侵犯,同时公众也不应该过度干涉他人的私人生活。

四、人格权的法律赋权1.宪法保障。

在中国的宪法中,对于人格权的保护有着清晰的规定。

中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财产、人权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或者组织不得有侵犯公民或者其它组织的人身、财产的行为。

”2.法律保障。

在中国的法律制度中,也有着涉及人格权的专门法规。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该法律中,对于人格权的保护有着很详细的规定。

3.司法保障。

人格权的司法保障主要是指国家机关的法律行为。

在案件进行中,法院会根据中国的法律体系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相应的判决。

结语人格权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法律概念,在不同的司法体系中都有着不同的规定和保护。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一直是法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当代社会,人格权的保护和尊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人格权的独立成编研究也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人格权的独立成编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内容、保护和实践中全面探讨这一重要议题。

一、人格权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人格权是指个体的人格利益或人格自由应当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

人格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身权:人身权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健康和生命的控制权。

这包括对于自己身体的自主权、健康权和生命权等。

2. 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的自主权。

这包括对于自己姓名、声誉、荣誉等人格利益的保护。

3. 性自由权:性自由权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私人生活和性生活的自主权。

这包括对于自己性取向、性行为等方面的自由。

二、人格权的保护和实践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方面,人格权是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的。

但在实际执行中,人格权的保护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个体的隐私保护不够完善,对于性取向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仍然存在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实践人格权,需要对人格权的保护和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人格权的独立成编研究人格权的独立成编研究主要是对人格权的概念、内容、保护和实践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格权的本质和要求,也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和政策。

在人格权的独立成编研究中,首先需要对人格权的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只有深入理解人格权的概念和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研究和探讨。

需要对人格权的保护和实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只有深入分析人格权的保护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需要对人格权的保护和实践进行具体的建设和改进。

只有通过具体的建设和改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实践人格权。

人格权的独立成编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实践人格权。

国内有关青少年自立人格研究动态

国内有关青少年自立人格研究动态
3 青 少年 自立人格的相 关研 究
目前,学者们对 青少年 自立人格的相关变量展开多领域 研究 , 主要体现在青 少年 自立人格 的研究上 。如夏欣 ( 2 0 1 2 )
目前多位 学者对 青少年 自立人格 的研 究现状 ,主要体现 研究发现,大学 生 自立人格 中的责任维度能有效预测其心身 三个方面 : 一是对青少年 自立人格 的测量 ; 二是研究青少年 自 症 状 。这 与 林 天 兴 ( 2 0 0 9 ) 的研 究结 果 相 一致 。梁 冬 林 ( 2 0 0 9 ) 立人格的影响机制 ; 三是探讨 自立人格所起的作用 , 即青少年 以高职高专学 生为被试研究发现,自立人格能有效预测个体 自立人格 的相关研 究。 的时间管理倾 向。潘运等 ( 2 0 1 1 ) 、 黄宇等 ( 2 0 1 2 ) 的研究均得
方 向 的界 定 ,是 中 华 传 统文 化 中 重 要 的积 极 人 格 品质 。 夏 凌 ( 2 0 1 0 )以留守儿童 为被试对象 , 从 内外两方面研究了自立人
翔等人 ( 2 0 0 8 ) 对青少年的 自立人格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 他认 格与家庭环境、 自我效能的关系 , 发现家庭环境作为综合性的 为, 自立人格就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 为 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 外界 因素, 自我效能作为重要 的内部因素 , 共 同影响青少年 自 形成的综合性 的积极人格特 质。这一典型的人格特征 ,不仅 立人格 的形成 。由此可 见,青少年 自立人格 的形成不仅受个 存在于较成功的人士身上,就连普通 人也具有 自立人格。青 体内部因素( 如遗传和 自我效能) 的制约, 同时外界环境( 家庭、 少年 ( 1 1 ~ 1 2岁到 1 8 ~ 1 9岁) 这一群体 , 正处于身心成 熟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 也对其 自立人格的发展起不 同程度 的影响。 期, 同时也是人格特质形成的加速期 。因此, 对青少年学生来 说, 培养健全 的 自立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 2青少年 自立人格 的现状研 究

国内有关青少年自立人格研究动态

国内有关青少年自立人格研究动态

国内有关青少年自立人格研究动态作者:杨滢玉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9期摘要自立人格是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积极特质,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优秀品质。

21世纪初,国内许多学者对该特质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青少年自立人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针对目前该领域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给予了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自立人格动态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1青少年自立人格的概念界定自立(Self-support),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所推崇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人格特征。

它不仅被古代人所推崇,当今时代,也是很多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优秀人格特质。

2001年,国内学者黄希庭开始对该领域进行研究,他认为自立就是个体通过自己独立做决定,并学会对自己负责。

自立人格(self-supporting personality),即是对自立做人格方向的界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积极人格品质。

夏凌翔等人(2008)对青少年的自立人格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自立人格就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综合性的积极人格特质。

这一典型的人格特征,不仅存在于较成功的人士身上,就连普通人也具有自立人格。

青少年(11~12岁到 18~19岁)这一群体,正处于身心成熟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人格特质形成的加速期。

因此,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培养健全的自立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2青少年自立人格的现状研究目前多位学者对青少年自立人格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对青少年自立人格的测量;二是研究青少年自立人格的影响机制;三是探讨自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即青少年自立人格的相关研究。

2.1青少年自立人格的测量2.1.1维度和类型划分在对青少年自立人格这一领域上的的结构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标准标准。

夏国英(2003)根据主动性程度分自在、自主和自为三个方面。

这一划分还不甚成熟。

夏凌翔等人(2006)对其进一步完善,从人际和个人两个方面来描述自立人格。

中学生自立人格塑造初探

中学生自立人格塑造初探

中学生自立人格塑造初探摘要自立人格为我国古今教育所注重,自立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现今时代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

自立人格塑造是现今中学生建立健全人格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结合多方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自立人格塑造模式进行。

人格教育与自立人格塑造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具体的模式。

本文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试图构建一个自立人格塑造的模式。

关键词中学生自立人格自立人格塑造1.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心理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活动,是一种超越性的活动[ 1 ]。

其实,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人格塑造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立人格塑造是人格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不容轻视。

因为人要成为社会的人,得先具备一定的自立能力,然后才能在多种作用的影响下更好地社会化。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这就是对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的概括。

据此,自立人格塑造应该从具体的自立人格品质塑造入手,采用适当的自立人格塑造方案,逐步建立起自立人格塑造的模式。

笔者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自立人格的研究并不多,只有黄希庭教授等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

有研究指出[ 2 ],古今都有大量学者将自立视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或道德品质,但是关于自立的实证研究相当缺乏,未见建构出系统、科学的自立理论。

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2自立与自立人格2.1自立何为自立?根据中国文化和语法,可以这样理解。

自:可解为依靠自己,以自己之力,以自己为行事主体而假借外物之力为己所用。

既然要假借外物之力,就说明行为主体“自己”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紧密联系的。

自我人格分析报告论文1500字

自我人格分析报告论文1500字

自我人格分析报告论文1500字人格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人格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幸福。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自我人格分析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自我人格分析报告1#人格包括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性格。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我的气质。

气质具有天赋性,是一种典型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不要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在目的,内容不同的活动中,人的气质特征都会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

对气质的研究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四种不同的人。

约520__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根据上次老师给我们做的测试,得分结果如下:胆汁质2分;多血质6分;粘液质-2分;抑郁质-5分。

我较符合多血质这一类,从日常生活中,我也发现我很多符合多血质的很多特征,例如:易受外界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灵敏;外倾性明显。

情绪丰富而外露,表情多变;活泼、乐观、好动。

对各种环境适应力强,但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

虽然抑郁质得分很低,可我发现我同时具有抑郁质的一些特征,如;情绪体验深刻细腻,多愁善感,注重内心世界。

还有,胆汁质中的朴实真诚和思维活动中不求甚解及感情用事我也具备。

其次,再来分析我的性格。

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测验结果如下:回顾我这二十年,我的性格受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的影响较大。

首先,从家庭因素来说,我生来长得比较矮小,也是家里最小的,很多事情父母都帮我做好,帮我谋划好,以致现在我依赖心理比较强,在自主拿主意这方面,能力不够。

从小,父母给我很多自由,也很信任我,而且由于学习成绩好,总是受到父母及邻里的夸奖,现在长大了,我就很喜欢自由,不喜欢被束缚,而且为人很诚实也很容易相信他人,不自卑。

我的性格受父母的性格影响也很大,善良谦虚像我妈,乐观开朗,粗心没有耐心像我爸。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

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摘要】人格权是每个人享有的一种法定权利,包括了个人尊严、姓名权、肖像权等。

本文对人格权独立成编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了人格权的定义与分类、在法律中的地位、保护范围、保护方式以及与其他权利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格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保护机制。

本文也探讨了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这篇综述对于深入理解人格权的本质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综述、引言、正文、结论、定义、分类、法律、地位、保护范围、保护方式、关系、重要性、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格权独立成编研究是现代法学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人格权作为个人在法律上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保障个人尊严和自由的重要法律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观念的不断深化,人格权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在实践中,人格权的保护和实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对人格权进行独立成编研究,探讨其定义、分类、地位、保护范围、保护方式以及与其他权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法治理念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深化。

随着人们对权利意识的提高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人格权的独立成编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法律界的热点话题。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进一步凸显了人格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对人格权进行独立成编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人格权保护的水平,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

1.2 研究目的人格权作为个体的基本权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相关问题,分析人格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格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

通过对人格权的定义与分类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人格权的内涵和外延,为人格权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探讨人格权与其他权利的关系,可以揭示人格权在法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与其他权利的协调与冲突。

贫困大学生自立人格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自立人格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自立人格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但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贫困大学生除了在学业上要面对的压力,还需要克服更多的生活困难。

在这样的条件下,贫困大学生倾向于依靠自立和自我概念来面对挑战。

而家庭教养方式对于他们的自立和自我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贫困大学生自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以及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贫困大学生的自立人格自立是指一个人具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和自我规范的能力。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需要更多地依赖自己来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问题。

由于环境的压力,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强烈的责任心和自主能力,这些都是自立人格的体现。

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相比一般大学生更容易形成自立的人格,这种自立的人格特质会对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方法。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通常会在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与此他们也往往会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和自立能力。

研究表明,贫困家庭的教养方式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他们更愿意让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自立人格和自我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自立人格、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更容易形成自立的人格特质,这种自立的人格会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研究表明,贫困家庭的教养方式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这种教养方式会进一步强化贫困大学生的自立人格。

贫困大学生的自立人格和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其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贫困大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这与他们在家庭中接受的教养方式和形成的自立人格是密切相关的。

学生独立人格培养问题研

学生独立人格培养问题研

学生独立人格培养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格和独立人格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在突出科技教育的同时,纷纷加大了以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等为内容的人格教育,提出了受教育者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人格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学校教育最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潮流和内容。

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也已经从原来的重视智力开发、重视知识教育转向同时重视人格的教育。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人格问题和独立人格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格教育,同时更应呼唤独立人格教育。

一、独立人格的内涵独立人格,是指一个人能够摆脱外来的压力和束缚、排除外来的影响,不依赖他人的力量,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独立的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解决问题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个体的心理倾向性。

学生的独立人格是通过各种外显的行为方式具体体现出来的,应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的生活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我意识是学生独立人格的最基本特征,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便没有真正的独立人格。

第二,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独立人格的具体表现。

没有自主的学习能力,便没有真正的独立人格。

第三,独立的生活能力是学生独立人格的又一具体表现。

二、学生独立人格缺失及成因分析(一)学生独立人格的缺失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智商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巨大的智力潜能,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学生时期是学生形成独立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旺盛的智力、体力和精力,处于心理和身体成长成熟的迅速发展时期,他们既有明显的幼稚性,又处处显示出其不健全的成熟性;他们既容易受到积极正面信息、榜样的引导和教育,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也容易受到消极的负面信息的误导,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

而在当今的校园中,缺失独立人格的学生为数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立人格研究综述小学教育1201班江南大学教育学系江苏无锡 214122摘要:自立人格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是人格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分,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

”在自立人格系统研究的短暂历史里,已有多位学者对于自立人格的意义及作用做出了研究。

本文主要说明自立与自立人格的概念与研究现状以及自立人格对于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于大学生现实问题解决以及对于大学生无聊、无聊倾向的影响。

关键词:自立,自立人格,时间管理,现实问题解,无聊倾向。

1 自立与自立人格的概念1.1.1关于自立概念自立(self-supporting)是一个常见的中国化概念,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自古以来大量学者把自立视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或道德品质,并把它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家庭培养、学校教育、国家外交、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领域。

国外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因此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关注得比较多的是与自立关系密切的自主(autonomy )、独立(independence)和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 )等概念(夏凌翔、黄希庭,2004)。

从春秋战国时起,自立一词就开始就频繁地出现在我国的文献中。

我国学者夏凌翔、黄希庭(2006)对我国古籍中自立涵义的概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古籍中对自立的使用主要是从个体自立、事物自立、针对它物与他人的自立以及国家自立四个方面进行的,每个方面又包括多种具体含义。

其中个体自立是古籍中自立涵义的主流和重点,自修与立身是其基本内容,强调道德与人际联结(相互依赖)是其特点。

古籍中的自立人格特征可以分为主动、道德、独立和其他四类。

1.1.2自立概念的研究在自立的概念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人格(品格)、意识、精神、独立、主动(需要、动机)、道德、辩证、过程、能力、态度和行为等角度对自立概念及实质进行探讨。

如:苏蓉(1998)认为自立是把握前途命运的精神品格;赵炳华(1998)认为自立是一种精神;傅惠文(1999)认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邹晓燕(2000)认为自立即自我依靠,相对于依赖,是独立性人格最基本的特征;郭法奇(2000)认为自立是个体成长中最基本的心理需要;黄希庭、李媛(2001)发现自立意识的产生往往是和个体希望战胜困难与挫折有关,指出自立其实是既独立又依赖的,绝对的抽象自由是不可能的,并将自立定义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康健(2001)将自立视为一种个性,一种挑战人生苦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认为自立是逐步形成的,并强调应注意在自立基础上建立相互依赖关系并处理好自立与合作、自立与责任的关系;夏国英(2002)认为自立人格是独立型人格发展的第三种历史形式,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理想人格;李媛(2002)认为自立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环境取得协调一致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而自立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实际做到的”与“自己应该做到的”之间的差距的认识;钱文玉(2004)指出自立是良好的人格品质之一,是人格品质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夏凌翔、钟慧(2004 )在对自立的研究中,把历史上对自立涵义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孔子“社会取向”的自立观、陆象山“个人取向倾向”的自立观、近现代学者“个人取向”的自立观三种典型的看法;刘素兰等(2004)认为自立能力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的能力;郑剑虹(2004)认为自立更多强调的是自我的行为方式;夏凌翔(2005)认为大学生自立风格表现具有多样性,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邓如辛(2005)认为大学生人格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自立,并认为自立要适时地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夏凌翔和黄希庭(2005)在对西方独立研究的现状与思考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独立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与自立涵义相近的一个概念。

从西方学者提出的关于独立的界定、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以及对独立概念的反思等可以了解到西方的独立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探讨独立与自立的异同,得到以下认识:(1)自立与独立是在不同文化、经济和政治条件下产生的不同人格构念,差异的关键在于自立是一种辩证性的人格特征,是独立与依赖对立统一的结果;(2)自立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下来的有现代生命力的人格构念;(3)自立和独立都是涉及多种心理成分和多个领域的复杂人格构念。

1.2 自立人格的提出与界定在自立研究的基础上,夏凌翔和黄希庭(2006)经过5个步骤编制出了人格特质词的《大学生问卷》、《高中生问卷》、《初中生问卷》和《青少年学生问卷》,分别对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进行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结果发现:《大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性、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和独立性五个维度;《高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人际开放与责任、灵活与独立性、主动性和行为责任四个维度;《初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与行为责任、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灵活与独立性五个维度;《青少年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灵活与独立性、责任性、主动性、人际开放四个维度。

最后,对自立人格概念的合理性、自立人格中“开放性”与“责任性”维度的特点、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的一致性程度以及本研究在探索自立人格结构方面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夏凌翔和黄希庭(2006)通过对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进行研究,认为可以初步将自立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背景下,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形成的包括个人与人际两个方面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质。

并将自立人格建构为涉及人际自立与个人自立两个方面的10种特质,即:人际独立、人际主动、人际责任、人际灵活、人际开放、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灵活、个人开放。

围绕问题解决(适应与生存)这个中心,自立人格的5个维度各自都为自立人格系统提供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机制。

具体是,独立性让个体能够独自去解决问题,主要是一种能力机制;主动性让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要是一种动力机制;责任性让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态意妄为、为所欲为,主要是一种自我约束机制;灵活性让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够符合现实,帮助个体在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游刃有余,使自立者同时具有独立、自主、依赖、依恋等人格特征中的那些适应性的因素,主要是一种制约与适应机制;开放性让个体有迎接新问题的倾向,主要是一种发展机制。

自立人格的5个维度(也即这5种机制)相互配合,推动个体适应性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不断发展自己。

这5种机制有效配合就可以保证个体以健康、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发展自己,有利于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

这种完美的设计使自立人格的5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系统。

从这种人格设计也可以看出,自立人格的形成,确实可以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个体再获得了良好的认知、情绪机制与意志力,就能够形成健全人格。

2 自立人格的影响因素2.1 对于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对此研究是西南大学梁东林硕士在他的《自立人格对高职高专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2009)出现的。

他在此文中指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其自立人格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且高职高专学生自立人格对时间管理倾向有显著的预测力。

其中自立人格水平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时间管理的优先级、反馈性、时间分配和行为效能预测力最强,而对高职高专学生时间管理的社会价值观取向预测作用不大;自立人格的个人主动和个人责任维度对高职高专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预测作用最显著,而人际独立、人际主动和人际责任维度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的预测作用不大;自立人格的个人灵活维度与时间管理的反馈性没有显著的相关却能进入其回归方程。

2.2 对于大学生现实问题解决对此研究是在夏凌翔、黄希庭、万黎和杨红升这四位学者所编写的《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与现实解决》(2011)一文中出现的。

这四位学者通过此研究发现了以下结论:(1)自立人格利于个体的现实问题解决。

其中人际自立主要利于人际性问题的解决;个人自立主要利于个人性问题的解决。

(2)自立人格包括或涉及到个体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素。

2.3 对于大学生无聊、无聊倾向的研究对此研究是福建师范大学许丹硕士在他的《大学生无聊-无聊倾向与自立人格的关系研究》(2010)一文出现的。

他在此文中指出大学生的学习无聊感和无聊倾向与自立人格总分、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分量表呈显著负相关,与“个人灵活”呈显著正相关。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际自立中“人际独立”、“人际开放”、“人际主动”、“人际责任”和个人自立中的“个人主动”、“个人开放”、“个人责任”、“个人灵活”对无聊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无聊倾向中“单调性”、“自控力”、“约束感”人际自立中的“人际开放”和个人自立中的“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开放”对学习无聊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个人主动”和“人际开放”显示了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个人独立”和“个人开放”则显示了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可以直接预测无聊倾向,人际自立和个人自立通过无聊倾向间接预测学习无聊。

参考文献[1]夏凌翔,黄希庭,万黎,杨红升.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与现实问题解决[J].心里发展与教育. 2009(04)[2]夏凌翔,黄希庭.当代学者对自立认识的概念分析[J].心理科学.2006(04)[3]许丹.大学生学习无聊、无聊倾向与自立人格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06)[4]梁冬林.自立人格对高职高专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04)[5]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8(05)[6]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J].心理学报.2006(03)[7]夏凌翔,黄希庭.古籍中自立涵义的概念分析[J].心理学报.2006(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