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和供给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和供给分析
杨志群;罗军;杨十二
【摘要】培训和造就新型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农民对培训具有很高的需求,但由于政府的投入不足、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无法适应农民的知识需求等原因,农民培训存在长期供给不足的失衡状态.由于农民培训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培训农民的责任,应当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优化培训模式;完善培训配套服务,提高有效的供给能力,满足不断增长的培训需求.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40)012
【总页数】3页(P231-233)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民培训;公共产品
【作者】杨志群;罗军;杨十二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5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的建设者、成果的享受者都是农民。在经济学意义上,农民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农民素质和技能高低,是衡量农业劳动力
生产要素质量的重要指标。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现代农业发展才有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得到保证,农民的收入才能稳步增长。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增加其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市场观念和现代经营理念在农村的普及,农民越来越认识到知识技能对增加收入的重要性,出于增加自身素质技能、提高收入的需要,衍生出对培训的巨大需求。但是,由于农民培训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政府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市场力量参与不足,导致农民培训供给长期处于不能满足需求的失衡状态。笔者试图通过对这种失衡的状态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1 农民培训的产品属性及现状分析
1.1 产品属性
公共经济学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消费的非竞争和受益的非排他三个显著特征。一般认为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则需要政府的介入以满足社会需求。培训的产品一般是知识或者技能,体现为受培训者人力资本的提高。而人力资本并不是完全的私人物品,因为知识或者技能的增加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这除了增加个人收入之外,还会产生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溢出”效应等正的外部性。例如,农民人力资本提高后,除了其收入会增加外,还有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社会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这些正的外部性是会对整个农村和社会带来好处的,并不能、也无法由受培训的单个农民独自享用。因此,由于农民培训的最终产品是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政府应当介入提供农民培训服务。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从WTO规则来看,对农民进行培训是属于WTO的“绿箱政策”,属于WTO允许和鼓励的国内支持政策。
1.2 农民培训供需现状分析
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整体不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日益增加。
从供给看,农民培训服务的供给是短缺的。特别是以农民实际需求出发的效果较好的供给很缺乏。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财政投入不足,适合农民的培训项目较少;已有的培训存在与农民需求脱节、培训项目监管不到位,培训体系建设缺乏等问题。而由于农民的支付能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农民培训又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农民培训市场发育不完善,由市场机构自发提供的农民培训很少。因此,总体上政府和市场提供的农民培训服务存在长期短缺。
由于农民培训长期处于“需求大,供给不足”的失衡状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农民培训的需求影响因素、培训供给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需求导向型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机构参与的农民培训服务供给模式。
2 农民培训现状
2.1 农民培训文献简述
绝大多数农民都知道培训的重要意义,有知识、善经营是增加收入的关键。农民愿意参加培训的较多,但是实际能够参加的较少。张亮等[1]对河北省新型农民的调查表明: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占被调查者的78.55%,不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占被调查者的21.45%;丁丽军等[2]对江苏省盱眙县农民培训需求的调查显示,农民培训目的中选择提高技能占78.33%。但与强烈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培训的实际参与率却很低。张亮等[1]对河北省新型农民的调查表明,没有参与的高达72.39%,实际参与了培训的只占27.61%,与有意愿参加培训的人数形成了巨大反差。
2.2 意识观念和支付能力的影响
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受到意识观念和支付能力的影响。一般来说,进入市场时间较
长、对市场规则接触较深、能接触较多外部市场信息的农民,会对培训产生较高的偏好。而信息闭塞、对现代市场经济接触较少、传统观念严重的农民,则倾向于固守传统的农耕经验,认为以自己目前的经验和体力从事农业已经足够,没必要再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典型的“保守的农民”。农民的支付能力也影响着其需求的实现程度。总体来讲,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而培训又是属于需求弹性较大的产品,农民不大可能将其作为消费的优先考虑。因此,受个人支付能力的限制,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大受抑制。
2.3 机会成本约束的影响
农民对培训的需求,还受到机会成本的约束。目前农民的兼业化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接受农业方面的培训并不能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收入,而农业也并非他们收入的唯一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外出打工”等赚钱更多的行业中去。因此,机会成本的考虑,农民缺乏普遍参与培训的实际行动。另外,在落后地区由于青壮年都外出,留守村落的大都是文化层次低,从事体力劳动的中老年、妇女、儿童,他们对技能型、实用型的培训基本不感兴趣。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影响
此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也影响了农民培训需求的满足。培训具有规模效应,要有足够的人数,经济上才划算。目前,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还很低,截至2010年底,全国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有37.9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为2 9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1.6%[3],所以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足以满足农
民对培训的需求。
3 农民培训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3.1 农民培训的公共物品属性
农民培训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需要政府的介入提供相应的产品。因此,农民培训的供给主体有两个:政府和市场培训机构(企业)。其中,政府负责制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