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合集下载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

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状。

2. 研究内容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患儿入组后,根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

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

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小儿厌食症中医症治浅谈

小儿厌食症中医症治浅谈

小儿厌食症中医症治浅谈近几年来,小儿厌食症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关注,目前已经成为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由过去的五谷杂粮,面食、蔬菜为主,而变成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鸡、鸭、鱼、肉、煎炸为主,加之年轻父母对喂养小儿经验不足,不能够使小儿胃肠功能循序渐进的转化,久而久之造成肠胃功能的损伤,形成厌食症。

本文参考中医古代文献,并从现代临床实际出发探讨中医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选用等内容,以指导临床治疗厌食症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中医古籍中有关厌食症的专门记载很少,其中“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有关论述如《脾胃论·饮食伤脾论》记载“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

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飨泄,或为肠僻,此胃伤脾亦伤明矣”,《赤水玄珠全集.伤饮伤食》指出“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类证治裁·脾胃论治》认为“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医儿科专家才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

二、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1,喂养不当: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

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儿期未按时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过食肥甘,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饥饱无度,或滥用滋补之品。

2,他病伤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过用苦寒损伤脾阳,过用温燥耗伤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使受纳运化失常而致厌食。

3,先天不足:胎禀不足,脾胃薄弱之儿,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若后天失于调养,则脾胃怯弱,乳食难于增进。

4,情志失调: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

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变迁等,均可致情志怫郁,气机不畅,乘脾犯胃,形成厌食。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小儿厌食症中医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三种证型,具体辨证内容介绍如下:1.脾运失健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

分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

脾气通于口,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减退,饮食乏味,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

脾失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于。

患儿饮食数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体尚可。

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

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余君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藿香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助运,鸡内金、焦山楂开胃消食。

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助运;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湿热;腹胀便于加枳实、厚朴理气通导;。

大便偏稀加山药、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

2.脾胃气虚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

分析:脾胃气虚,运化力弱。

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

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

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虚之症。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味。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医学|教育网,佐以陈皮理气助运、焦建曲消食助运。

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燥湿助运;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理气助运;大便稀溏加煨姜、益智仁温运脾阳;水谷不化加山药、焦山楂健脾化食;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固护卫表。

3.脾胃阴虚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有严重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观察一组小儿厌食症患儿的疗效,以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在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某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为男性,年龄范围为2岁至6岁,平均年龄为4.5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排除了严重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按病情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辩证,选择了适当的针灸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等。

推拿治疗采用脾胃按摩、足三里穴按摩等方法。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如:脾胃虚弱者给予健脾益胃中药,痰湿停滞者给予化痰祛湿中药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口服促食剂,如:维生素B族制剂、营养饮料等。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期间每周进行一次复诊,记录患儿的体重、身高、食欲等观察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治疗后,所有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体重、身高有明显增长。

其中21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10%以上,4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5%以上。

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只有12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10%以上,2例患儿的体重增加了5%以上。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相对较少,观察组出现气虚倦怠者7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者5例。

通过上述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辩证治疗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调整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食欲和增加体重。

中医辩证治疗在治疗小儿厌食症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少。

这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应用有较好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的临床观察小儿厌食症是中医儿科常见疾病,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脾胃素虚等原因引起,以3~6岁城市儿童较为常见。

患儿可出现便血、便秘、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病症,影响其健康成长。

该病症有虚实之分,中医辨证治疗时,实证以消异为重点,虚证应注重调养,并进行辨证加减。

作者以我院收治的11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在0~10岁之间,中位年龄5岁;从病程看,1年以下者51例,1年及以上者59例。

患儿的主症为2月以上厌食,次症为大便不调、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发枯不泽、多汗。

患儿均出现夜不能寐和易出汗,但程度各不相同;精神尚好,活动如常,均有喜好零食杂物和偏食,进食不定时定量,形体偏瘦、面色少华,食欲不振持续较长,为合并其他疾病。

1.2 中医辨证治疗临床实践中,笔者辨证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治疗。

⑴胃阴不足型:患儿脉象沉细、指纹紫、苔少或花剥或无舌苔、舌红少津、烦躁少寐、口干食少饮多、大便干结,面色萎黄、纳谷呆钝,皮肤干燥。

自拟方药组成:甘草、白芍、乌梅、石斛、芦根、荷叶、北沙参、山药、玉竹等。

辨证加减:脾气薄弱者可加扁豆、山药;口渴者可加天花粉、芦根;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阴虚内热者加知母、丹皮;夜寐不宁者加莲子心、酸枣仁。

⑵脾胃气虚型:患儿面色白无光泽,形体瘦弱,精神不振,不思进食。

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

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舌质淡,舌体偏胖,指纹淡,脉缓无力。

自拟方药组成:甘草、陈皮、茯苓、白术、人参等。

⑶脾失健运型:患儿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不知味,甚至拒食。

强行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

舌质淡红,舌苔白不厚或薄腻或微黄,指纹淡。

自拟方药组成:一份炙甘草,藿香、橘皮、苍术、厚朴、半夏曲均两份。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由于食欲减退或者消失,导致体重下降或生长迟缓的一种疾病。

由于小儿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会受到厌食症的严重影响,因此该疾病需要及早治疗。

传统中医具有较好的辩证论治方法,此次研究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来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6岁间。

均符合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未接受其他医疗干预。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根据病人肝胃气滞、脾胃虚弱、心肝失调等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中医方剂。

结果:治疗后,30例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

观察体重和身高均明显上升,经过42天的治疗,患者平均体重增长1.2千克,平均身高增长1.5厘米。

治疗效果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讨论:中医理论认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为脾胃虚弱、肝胃气滞和心肝失调等因素。

由于病人年龄小,改善饮食和药物的刺激并不可取,治疗方法应尽量柔和。

采用中药进行调理,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提高身体代谢,增强食欲和消化功能。

中药治疗所选中药剂量适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中药治疗需要一定的专业医师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限制本次研究包括:病例数较少,难以准确描绘中医治疗喜食症的疗效,难以判断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是否有确切的临床价值。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是安全有效的,患者在治疗后能够增强自身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增速体重和身高。

因此,中药治疗可考虑作为小儿厌食症的关键治疗方法之一。

进一步研究可包括更多的病例数据,以观察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长期疗效和副作用。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拒食、厌食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中医辨证治疗具有个体化、因人而异、病因治疗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对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一、病例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拒食、口臭、脘腹胀痛等。

经过一周的调查问诊和体格检查,患儿体质偏瘦,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经常拒食,口臭,脘腹胀痛,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辨证论治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本治疗以解表化湿、理气消积为主要方法,具体辨证分析如下:(1)证候分析:该患儿为脾胃虚弱型厌食症。

口臭、脘腹胀痛等症状为脾胃失调所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气血两虚表现。

(2)治疗原则:补脾胃、调理气血,宣透化湿,消积胀。

(3)方药组合:选用六君子汤和消食导滞汤合用,具体方剂为: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苍术、甘草、大枣)加消食导滞汤(神曲、半夏、陈皮、枳壳、生姜、大黄、厚朴、茵陈蒿、山楂、桃仁、木香)。

三、治疗过程及临床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每天服用药膳一次,共治疗21天。

初治3天后,患儿食欲有所增加,并且拒食和口臭症状有所缓解,脘腹胀痛逐渐消失。

第7天后,患儿的食欲已经恢复正常,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也开始逐渐增加。

按照医生的嘱咐,患儿每周去医院复查一次。

经过21天的治疗,患儿全面康复,体重增加了2公斤以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均恢复正常,没有不良反应。

四、结论与讨论中医辨证施治所得到的疗效是非常优异的,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发挥个体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绿色安全、易操作、经济实惠等特点,更适合儿童群体使用,最终更好地保障了儿童健康成长。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为主的一类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

这种时候妈妈们要耐心的引导宝宝适当的吃一些东西,也可以在食物上花费心思,因此,小儿厌食症的治疗需要针对发病原因对症处理。

如果其病因是饮食不当,则应改正不良饮食习惯,着重恢复小儿的消化功能,可配中药成方让小儿进服,达到开胃健脾的效果。

如果病因是缺乏微量元素或疾病,那么家长需为小儿补充微量元素,并积极治疗疾病,让小儿尽快康复。

1、中药内服法:包括服用汤剂治疗和中成药治疗。

汤剂可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苍术、陈皮、佩兰、藿香、半夏、枳壳、神曲、鸡金、麦芽等,脘痞腹胀者,可加菜菔子、木香;湿热困阻者,可加薏苡仁;呕恶不适者,可加砂仁、叩仁。

中成药可用化积口服液、消食健儿糖浆等。

2、针刺疗法:刺四缝穴,常规消毒后先刺出液体挤出,至刺出血为止,3天后重复一次。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进食量显著减少或消失,伴随着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受损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儿童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传统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与先天禀赋、后天养生、外感邪气等诸多因素有关。

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情志失调等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重要病因。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小儿厌食症进行干预成为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目前对于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和可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与管理。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理论对于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和治疗原则,进一步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小儿厌食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治疗,分析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随访结果,为进一步推广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探讨中医药在小儿厌食症治疗中的优势和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的提高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2. 正文2.1 中医理论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小儿厌食症,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脾胃功能失调的范畴。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胃为接受五味之官,使之化行,乃上清,下浊。

”胃为接受食物的器官,脾主运化,两者密切相关。

小儿厌食症多为脾胃虚弱所致,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弱、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进而影响营养的摄取和吸收,最终导致体质虚弱。

此外,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还可能与心火郁结、肝胆郁火等因素有关。

心火郁结会导致胃火上炎,从而影响食欲;肝胆郁火则会引起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因此,中医辨证施治时需根据具体病情,综合分析脾胃虚弱、心火郁结、肝胆火盛等因素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60例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60例

第⼀章社会⼯作实务通⽤过程模式 ⼀,通⽤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含义:强调⼀种适⽤于帮助各种服务对象和解决各种问题,具有普遍性的⼯作过程和⽅法. 社⼯⼯作实务的通⽤过程模式是⼀种⽤来协助个⼈,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基本程序和⽅法;是对助⼈⾏动之基本程序和⽅法的概括; 通⽤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多元因素决定论 "多元"——问题的产⽣是社会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的结果. 贫穷以及精神疾病等社会问题,既有个⼈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通常是这两者相互作⽤的结果. 助⼈活动(对服务对象的介⼊)要从个⼈,家庭,社区,社会政策等多重层⾯进⾏. 2."⼼理—社会"视⾓ 强调从社会与个⼈两⽅⾯来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 社会⼯作⾸先要辨识和评估服务对象有关"⼼理"⽅⾯的情况(例如:⼈格,应对压⼒的策略,智能⽔平和⾃我功能);然后要了解他们的社会状况和处境(例如:不幸家史,同辈关系状况和社会参与等)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影响. 3."环境中的⼈"视⾓ 个⼈的⾏为和⼼理产⽣于具体的环境;另⼀⽅⾯,个⼈⼜是具有认知能⼒的能动个体,可以⾃主选择⾃⼰的⽣活,⽽社会⼯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服务对象提升社会功能,通过进⾏矫正与服务,帮助他们改变认知,从⽽有⼀个较好的社会适应. 4.系统理论 (1)在社会⼯作实务中,"系统",是指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如夫妻,家庭,邻居,医患关系,⼩组,机构,照顾系统等. (2)在系统视⾓下,环境是⼯作者介⼊和改变的场域,这个场域⾥所有的因素(即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彼此相互交错和影响. (3)系统视⾓的社会⼯作实务强调: 1)注重个⼈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 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的⾏为及⽣活状态中的重要作⽤. 3)注重运⽤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正式的社会络资源),帮助⼈们解决问题,满⾜需要. 5.优势视⾓ (1)优势视⾓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2)优势视⾓寻求识别,利⽤,建⽴和强化⼈们已有的优点和能⼒.它强调⼈的能⼒,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 (3)优势视⾓的社会⼯作实务强调: 1)个⼈,⼩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内在和外在的资源. 2)贫困,歧视,疾病和困难可能是伤害,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多⾓度看问题) 3)认真地对待个⼈,群体,和社区的理想和抱负,因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是巨⼤的,常常超出⼈们的预期. 4)⼯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地为他们服务. 5)每⼀种环境都充满资源. (三)通⽤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1.社会⽣态系统理论 微观系统:这个系统是指个⼈系统,包括影响个⼈的⽣物,⼼理和社会等⼦系统. 中观系统:这个系统是指对个⼈有影响的⼩群体,包括家庭,⼯作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 宏观系统:这⼀系统是指⽐家庭更⼤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的四个重要的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社会⽂化. 依据社会⽣态系统理论,社会⼯作将其实务焦点放在如下⽅⾯: (1)促进⼈们的成长和发展;(2)增强⼈们适应环境的能⼒;(3)消除环境中阻碍⼈们成长和发展的因素;(4)增加社会资源,促进环境更好地满⾜⼈们的需要. 2.社会功能发挥 着眼点放在个⼈社会⾓⾊⽅⾯的表现,个⼈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上. 威胁个⼈发挥⾓⾊功能的外在因素,个⼈与社会中他⼈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作实务关注的核⼼问题. 社会⼯作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分析服务对象的各种社会关系,帮助服务对象找出解决问题的⽅法和资源,来消除⼲扰个⼈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使个⼈与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变得更加丰富和更加顺畅. 3.内外影响⼒范式 内外影响⼒范式的假设:⼈⾃⾝及环境中的各种⼒量促成了他⽤某种⽅式⾏事,这些⼒量的相互作⽤产⽣了其特定的⾏为. 4.⽣命周期理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 (1)含义:⼈的发展都要经过⼏个普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成长的. (2)对社会⼯作实务的意义: 系统地,全⾯地思考个⼈或者群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的问题,找出影响个⼈或群体的内外因素,进⽽给予帮助,消除影响⼈们成长和发展的那些个⼈和社会因素. 5.通⽤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1)个⼈和系统完成⽣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 ⾮正式(⾃然)的资源系统(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 正式的资源系统:群团组织(⼯作单位,各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社会性资源 练习:25岁的男青年,患有精神病,刚出院.社⼯在分析他的社会处境时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2)个⼈或系统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3)个⼈或系统的困难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1)个⼈问题与社会情境,与社会公共问题;2)社会公共问题是以个⼈问题为基础的;3)许多个⼈性问题不可能由个⼈或家庭解决,不解决社会问题,个⼈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练习:医疗,就业困难产⽣的原因 思考:社会⼯作应做什么 ⼆,通⽤过程模式的特点 (⼀)通⽤过程模式的特点1.强调助⼈是⼀个过程;2.运⽤综合⽅法;3.⼯作过程阶段化;4.⼯作任务阶段化;5.整合的价值观. (⼆)运⽤通⽤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1.助⼈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2.⼯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有升有降);3.模式本⾝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例1:在青少年服务中⼼或居委会的社区⼯作中,⼯作者要先评估社区的需要然后才策划⼯作⽅案,再接着寻求社区居民的直接参与,即先有评估后有建⽴关系和接案的⼯作. 三,通⽤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 (⼀)通⽤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1.改变媒介系统;2.服务对象系统;3.⽬标系统;4.⾏动系统 (⼆)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作实务的意义 1.改变媒介系统:由社会⼯作者与系统中的其他专业⼈⼠组成. 社会⼯作者是担当主要责任的"主要改变媒介" 例如:少管所的教官是越轨少年的主要改变媒介,在教育越轨少年的⼯作中,他要同时与学校的⽼师,街道派出所的民警,街道⼲部及居民委员会主任⼀同⼯作,促进越轨青少年的转化,并协调不同部门的⼯作. 2.服务对象系统:是社会⼯作服务的直接受益⼈,可以是个⼈,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 带有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需求.。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对食物的厌恶、食欲不振以及进食少量不足的情况,严重者会引起消瘦和生长发育迟缓。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主要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因此可以采用辩证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本文收集了2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进行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治疗方法:1. 根据临床症状,充分辨证论治,采取个体化的中药配方。

2. 饮食调理,指导家长根据中医脾胃学说调整小儿的饮食习惯。

3. 教育引导,指导家长了解小儿的生理发育和身体状况,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养生理念。

治疗期间,监测小儿的体重、身高和食欲状况等指标,在治疗结束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治疗结果:本研究中,28例小儿厌食症患者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96.43%。

具体表现为:1. 食欲增加:21例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进食量达到正常水平。

2. 体重增加:16例患者的体重明显增加,其中6例病情恢复,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

4. 综合评价:28例患者中,占82.14%的患者得到显效,治疗有效率为96.43%。

综合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等优点。

本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小儿的食欲、增加体重,并有效地改善相关症状。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辨证治疗需要对小儿的体质,病情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认识,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过程,所以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等待。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同时需要与现代医学进行结合,共同治疗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作者:胡献国来源:《家庭医学》2015年第04期小儿厌食症即患儿食欲不振或厌食不进。

随着食欲减退,进食减少,逐渐出现体重下降、毛发稀疏、表情淡漠、注意力焕散、学习成绩退步、体温下降、心率慢、血压偏低等症状。

青春期女孩为爱美而节食过度,亦可导致厌食,可引起闭经或月经延迟等。

本病属中医“厌食”范畴,多为乳食积滞,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所致,当以健脾益胃、消食导滞为治。

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可根据型别不同,选用下列中医治疗方剂。

积滞伤脾型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困倦喜卧,脘腹胀满,或食则呕吐,手足心热,烦燥易怒,口干,夜寐不宁,大便溏薄或干结,小便黄浊如米泔,舌苔浊腻,脉滑细。

当以消积运脾开胃为治,方用正气散加减,药取苍术、藿香、陈皮、鸡内金、焦山楂、建曲、半夏、佩兰、山药、枳实、厚朴各10克,砂仁5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可选用肥儿丸,或小儿消积丸,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复方鸡内金片或江中健胃消食片,或麦芽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虫积伤脾型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困倦喜卧,脘腹胀满,时或腹痛,疼痛位于肚脐周围,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蛔虫卵,舌淡苔薄,脉细弱。

当以健脾消食杀虫为治,方用使君星榔汤加味,药取使君子10克,雷丸、太子参、黄芪、芜荑、乌梅、天南星、槟榔各5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用驱虫消食片,4岁以下儿童每次1~2片,5~8岁儿童每次2~3片,9岁以上儿童每次4~5片,均每日2次口服;乌梅丸,或使君子丸,每次3克,每日2次口服。

脾虚气弱型主要表现为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枯瘦,发结如穗,精神萎糜,目光无彩,纳呆厌食,睡卧露睛,脘腹胀满,或有低热,大便完谷不化,尿如米泔,舌质淡红,唇淡苔腻,脉濡细而滑,指纹淡紫。

当以益气健脾消积为治,方用异功散加味,药取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陈皮、苍术、扁豆、香附、益智仁、焦建曲各1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患儿的辩证施治,探讨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原理及临床观察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辩证治疗在提高患儿食欲、改善消化功能和增进体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临床观察表明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并提出预防与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仍需在未来研究中不断探索,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

【关键词】中医、辩证、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观察、研究、原理、方法、结果、分析、预防、建议、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长期对食物产生厌恶、挑食或拒绝进食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目前,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儿童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传统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是由脾胃功能失调、肝郁气滞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中医辩证治疗侧重于调理脏腑功能、疏肝理气、健脾胃等,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目的。

目前对于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一些临床医生认为效果显著,而另一些则认为效果有限。

有必要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以进一步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在小儿厌食症中的作用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儿厌食症患儿实施中医辩证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评估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与分析患儿的症状、体征和疗效情况,验证中医治疗厌食症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通过对临床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规律,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此研究旨在提高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和治疗水平,为儿童健康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促进小儿健康成长和发育。

1.3 研究意义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生长发育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育。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食欲不振、进食量偏少的一种疾病。

儿童厌食症不仅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大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中医辩证治疗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一、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缺陷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营养干预。

对症治疗主要是给予食欲促进剂、胃肠促进剂、维生素等药物,以刺激儿童的食欲,增加进食量。

营养干预则主要是通过提供高能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的饮食,以保证儿童的营养需要。

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往往不明显,且容易出现反复。

长期使用食欲促进剂和胃肠促进剂,容易产生药物依赖,而且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大多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辩证类型包括脾虚、胃热、食积等。

在治疗上,应该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脾健胃、清热解毒、疏肝理气、行气化痰等,以恢复脾胃的功能,调节气血,改善机体营养吸收和代谢功能,从而达到促进食欲、增进食量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选取小儿厌食症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范围2-6岁。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进食量偏少,营养不良等症状。

根据中医辨证,患儿分别属于脾虚型、胃热型、食积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中药治疗,并配合针灸调理、食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2.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食欲改善情况、进食量增加情况、身体生长发育情况等指标。

3. 观察结果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所有患儿的食欲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进食量明显增加。

其中脾虚型患儿经过益气健脾、和胃化滞的治疗后,食欲和进食量均有明显改善,身体生长发育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胃热型患儿经过清热解毒的治疗后,食欲明显好转,舌苔及口渴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食积型患儿经过通络理气的治疗后,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明显减轻,食欲也有所改善。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则及方药
肝胃不和型 治宜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健运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赤芍、白芍、炒枳壳、炙甘草、香橼皮、香谷芽、生麦芽等。脘胀嗳气加砂仁、白豆蔻、小青皮、佛手;苔腻恶心加陈皮、竹茹;大便不畅加大腹皮、火麻仁、炒莱菔子;夜寐不宁加茯神、柏子仁、灯芯草。
*
针刺“四缝”穴
“四缝”穴为经外奇穴,是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位于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掌面的第一与第二关节横纹中央露白处。刺“四缝”穴可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可使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增加,显著提高消化能力。多用于治疗厌食证、疳证等疾病。
*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则及方药
营卫不和型
治宜调和营卫,运脾醒胃
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白芍、炙甘草、陈皮、佛手、炒谷芽、生姜、大枣。汗多易感加防风、黄芪、糯稻根须、白术;腹痛便软加炒扁豆、木香、焦白术、焦山楂、焦神曲;舌红少苔或有鼻衄加川石斛、炒藕节;大便干结加天花粉、火麻仁。此为名医董廷瑶的独创经验,又可称为体质改善剂、强壮剂。
03
*
B.根据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诊断标准
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
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
*
小儿厌食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¼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操作方法:1.医者戴无菌手套2.左手抓握患儿左手,使手指伸直,选穴,常规消毒。3.用三棱针分别快速刺四穴,并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及血液。4.同法刺右手。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弱的患儿,可以适当增加山药、扁豆等药材,口渴患者则可加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小儿厌食症患者
用天花粉;睡眠质量差的患儿在药方中可以配置莲子心、酸
的症状表现,所以当前临床需要对中医辨证治疗引起重视,将
枣仁。 ②脾胃气虚型:患儿以面色无光则、身体消瘦、情绪低
落、食欲差、舌苔淡、脉缓无力等症状为主,针对上述症状,需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马小兰
一、 引言
厌食症是小儿患者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是指患儿出现
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临床主要以恶心、呕吐、食欲
不振、腹泻、腹胀、便血等症状表现为主。 如果病情不能得到
及时的治疗,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免疫力下降等
胃肠负担,如果患儿出现厌食症状,应该分析患者该症状的
出现原因,并适当采取饥饿疗法,即节食 1 ~ 2 顿,在胃肠通
常后进行正常饮食。 除此之外,针对厌食症患儿也要加强家
庭护理干预,父母在早期学会疾病经验的传输,管理好患儿
的饮食与体重,构建良好的进食模式,督促子女进行正常饮
食,使患儿保持良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
四、 结语
的优势更加明显,且中医辨证治疗采用的均是天然药材,不
易出现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更高。
由于小儿厌食症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与智力发育,所
以临床加强小儿厌食症的预防干预,注重饮食结构的调整,
二、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将小儿厌食症分为胃阴不足型、脾胃气虚型、
肝脾不和型、脾失健运型。 ①胃阴不足型:患儿症状表现为
食无味、精神萎靡、神色忧郁、情绪暴躁的症状,在治疗时可
·148·
作者简介:
马小兰,成都市双流区协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厌食、口唇溃疡、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目前,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和营养补充,但存在疗效不稳定、易复发等问题。

而中医辨证治疗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小儿厌食症多属于脾胃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等证型,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治疗侧重于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体质,达到有效治疗厌食症的目的。

鉴于小儿厌食症在临床上的高发和治疗难度,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患儿进行详细的辨证施治,观察治疗效果,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内容结束】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观察和治疗,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在改善患儿食欲、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

通过对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总结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应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来应对小儿厌食症的挑战。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患儿和家庭的苦难,为小儿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小儿厌食症患者,主要包括年龄在1岁至14岁之间的儿童。

这一年龄段是小儿厌食症的高发期,因此选择这个年龄段的患儿进行观察和治疗。

研究对象应具有明显的厌食症状,包括进食量显著减少、拒绝进食或对食物呈现明显厌恶情绪等。

在筛选研究对象时,还需要考虑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食欲不振,如器质性疾病、心理问题等。

研究对象还需符合中医辨证治疗的适用范围,即能够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并愿意配合医师的诊疗。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多种原因导致食欲减退、饮食偏好、口味变化和膳食摄入不足,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

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特点和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本文通过观察一组小儿厌食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中医辩证施治对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本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小儿厌食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3岁至10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食疗调理相结合的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营养指导。

2. 结果2.1 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后,50例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进食量逐渐增加,口味恢复正常,不再挑食。

体重、身高明显增长,面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

2.2 有效率:治疗1个月后,37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74%;2个月后,45例患者症状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率90%;3个月后,50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率100%。

3. 讨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肠胃功能失调、肝气郁结、心脾失调等相关。

在中医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辩证施治。

针对肠胃功能失调的患者,可以采用清热健脾、理气和胃的中药方剂,如陈皮、山楂、神曲等药物;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可以采用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中药方剂,如柴胡、枳壳、香附等药物;而对于心脾失调的患者,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益气健脾的中药方剂,如黄芪、人参、枣仁等药物。

针灸疗法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疗效,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神阙、内关等,可以调整肠胃功能,促进食欲的增加。

食疗调理也是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方法,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选择具有益气健脾、清热健胃、理气和胃作用的食材进行调理。

在本次观察中,采用中医辩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对小儿厌食症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辨证施治儿童厌食症有独特的疗效。

因此,了解中医对厌食症的理论,学习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胃是水谷之海,主要受理”,“脾主运化”。

厌食症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碍引起。

(1)原因:
①食滞: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饥饱,容易伤脾胃,导致“食滞”,“脾胃不和”,运输功能障碍,导致厌食症。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食物滞留时间长,滞热内生烧伤阴液,消耗正气,导致虚拟图像暴露,然后变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Ⅱ?、Ⅲ?)。

②脾湿:多见于大儿童,夏季,夏季湿气偏盛,湿邪内侵,脾湿困,运化受阻,引起厌食。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由于早产或其他原因,儿童发育不成熟,儿童先天性活力不足,肾气不足,脾胃功能弱,运输无权,厌食。

④脾胃虚弱:因重病或久病,正气不足,伤脾胃,脾失健运,引起厌食。

(2)辨证施治:
①宿食停滞、脾胃不和:主要证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吐食、酸味。

大便不消化,乳汁有奶瓣或大便秘结。

腹胀或腹痛,易怒易哭,夜眠不实。

苔藓淡黄腻,脉滑有力。

消食导滞,健脾健胃。

处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物:藿香、陈皮、焦三仙、萝卜子、砂仁、茯苓。

易怒、夜眠不实:加钩藤、珍珠母。

便干:改焦四仙。

便秘:加熟军。

②脾湿困,运化失调:主证:多见于大一点。

最近患了夏湿感冒,面色发黄,身体困倦乏力,口腻无味,不渴或大便松弛。

苔白腻布,脉络缓慢。

治疗:健脾燥湿,调中和胃。

处方:三仁汤加减。

常用药物:杏仁、生薏米、白蔻、陈皮、滑石、茯苓、焦三仙、砂仁、藿香。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主要证据:婴儿早产,出生后哭声弱,呼吸低,皮肤柔软无力,面色黄白,舌头浅,苔藓薄白,脉搏弱。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调节胃。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陈皮、砂仁、炒谷麦芽。

④积滞时间长,阴液消耗:主证: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口渴,脸颊发红,手脚发热,烦躁易哭,夜眠不实,盗汗。

舌红少苔或剥脱(地图舌),脉细滑。

治则: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常用药物:生地、元参、花粉、石斛、陈皮、砂仁、茯苓、鸡内金。

易怒、夜眠不实:加钩藤、珍珠母。

⑤肝热脾虚:主证:消瘦纳差,性急易哭,夜睡不安,舌质淡红,苔
薄白,旧齿上腭黄,脉细滑。

治疗方法:清肝健脾。

常用药物:青黛、紫草、建曲、焦楂、丁香、砂仁。

烦躁易哭,夜睡不安:加钩藤,珍珠母。

⑥积滞时间长,正气消耗(营养不良):主证:长期食欲不振,有时腹泻,身体消瘦,面色黄白无华,头发枯萎,精神不振,烦躁易哭,睡觉时露眼,或出现天挂(此时称慢脾风)。

舌头淡,苔藓少,脉搏弱。

治则:健脾益气,调中和胃。

方剂:人参启脾丸加减;人参(先煎)、白术、山药、莲肉、炒谷麦芽、鸡内金、陈皮、竹叶、玉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