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重难点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历史科目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历史知识,下面对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古代中国历史重点知识点;2)近现代中国历史重点知识点;3)世界历史重点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历史重点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帝王:-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战国时期、秦朝、汉朝、三国时期、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 每个朝代的重要皇帝、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
2.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等。
- 古代文学、诗词、戏剧、绘画和音乐等。
3.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建立。
-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兴起。
- 三国时期的分裂和南北朝的统一。
- 唐朝的繁荣和宋朝的经济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历史重点知识点1. 清朝末年的动乱与变革:-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
-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2. 中国的近现代思想与文化:- 百年思想变迁:维新思潮、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新文艺运动、社会主义文艺和现代文艺。
3. 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内战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
三、世界历史重点知识点1. 世界两次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参战国家、战争结果和对世界的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参战国家、战争结果和对世界的影响。
2.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时期的对立与合作。
- 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和冷战结束。
3. 世界经济与政治:-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组织(如欧盟、WTI等)的建立。
- 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
以上仅为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的一个概览,同学们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
同时,还应注重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了解更多历史事件、名人事迹和文化遗产。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是相互融合的过程。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不断的爆发战争,由于农耕文明较之游牧文明先进,所以即便农耕文明军事失利,国破家亡,最后也会将征服者同化,最后融为一体。
形成了目前我国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格局。
这些长期共同生活在一片国土上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见上文表述。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表现:一是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①和亲。
②贸易。
③会盟。
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史实可略?)东北:①唐: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
②元:设辽阳行省。
③明:设奴儿干都司。
④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新疆):①西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
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③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④元:设岭北行省。
⑤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各部)、伊犁将军(辖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①元: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②明: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
③清:确立对_、班禅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设理藩院。
西南(云贵川):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县。
②三国:蜀国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
③唐: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元:设云南、四川行省;建立土司制度。
⑤明:实行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后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⑥清: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台湾:(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依据有:①三国吴: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类: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类: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先秦1.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开篇(1)政治: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成三个阶段:王位世袭制度、世卿世禄制、分封制、郡县制度都是典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2)经济: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经济格局逐渐形成;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来;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门形成;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民族:华夏族主干形成,春秋战国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4)思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2.重点记忆内容(1)商鞅变法的影响。
(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认识。
(3)《诗经》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3.易错易混知识点(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1)夏、商、西周的都城位置都在今陕西境内。
(2)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两周、春秋、战国。
(3)西周中后期,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都较突出,加剧西周的衰落和灭亡。
(4)春秋时吴国开凿运河邗沟是为了攻打越国,吴越争霸。
(5)鲁、齐、宋、晋都是春秋时期山东境内的重要封国。
(6)王位世袭制确立标志着夏朝的建立。
国人暴动即奴隶暴动。
(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性质相同。
(8)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9)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有即集体所有。
(10)“春秋无义战”,因而春秋时期的战争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1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也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二、秦汉1.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封建大一统(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和巩固;封建统治思想得以确立。
(2)经济:新的赋税制度开创了以人丁为主征税的先河:陆上和海上丝路开辟,对外贸易开始。
(3)民族:边疆民族发展较快,边疆开发,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
(4)对外:东亚文化圈突破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形成。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重难点总结
适合基础较好学生的历史重难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全面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点是皇帝个人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密切相关。
2.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需要;秦灭六国,总结经验,建立统一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主要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2)两对基本矛盾长期存在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二是中央与地方势力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影响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族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形成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体系和特权阶层。
文化上:专制统治控制了思想文化,造成了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及其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3. 秦统一六国和秦朝的建立4. 汉朝的六个时期及其特点5.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6.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及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7. 宋朝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8. 辽金夏的兴起与覆灭9.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10. 明朝的兴起、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11. 清朝的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对外侵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1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13.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二、世界史知识点1. 远古史时期的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内容2. 古代文明(如伊尼干、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等)的兴衰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教士统治4. 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于欧洲历史的影响5. 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革命6.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7. 英法工业革命及工业化的全球扩散8. 近代帝国主义的兴起与扩张(包括殖民体系的建立与扩张)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1. 冷战与两极格局12.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3.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4. 辛亥革命及其意义5. 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权的统治6. 五四运动及其影响7. 北伐战争及国共合作8.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政权建设9. 抗日战争的爆发、长期战争与人民抗战胜利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四、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2. 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革命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4.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与战后秩序的形成6. 冷战与两极格局7. 美国的对外扩张与全球跨国公司的兴起8.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运动与发展道路9.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发展受阻的原因10.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展五、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关系1. 近代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联系2.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的相互影响3. 世界历史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4. 中国近代史对世界现代史的启示以上是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历史中国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国史高考知识点归纳中国历史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考试的重点。
在备考过程中,对于历史中国史的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历史,本文将对历史中国史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大朝代,被称为中国的传统三代。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是由黄帝后人夏启所创建。
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建立则是由湖北商人商汤所创建。
商朝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商汤灭杀暴虐的夏桀,以此结束了夏朝。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建立是由姬姓的周武王创建。
周朝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周武王的西伐东征,统一全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相争、变动不居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分裂、战争频繁。
这个时期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孙子等。
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每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思想方面的演变和特点。
三、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朝代,它的建立是由秦始皇所创建。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等。
汉朝则是继承秦朝的统一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中央集权制朝代。
汉朝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是西汉,另一个是东汉。
西汉时期是汉朝的鼎盛时期,东汉时期则是后来的腐败和衰落的时期。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时期。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三个国家,蜀国的刘备和孙吴的孙权曾经結盟抗衡魏国,这也是著名的三国鼎立的故事。
两晋时期则是东晋和西晋两个朝代,东晋时期有南朝宋和南朝齐等国。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有南北朝各个朝代的兴衰。
五、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朝代。
隋朝是短暂但重要的朝代,开创了唐朝的大一统帝国的基础。
历史高考前必看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考前必看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1. 中国古代历史的时段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辽、元明清等时段。
各时段的特点有所不同,如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两汉时期的统一帝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隋唐五代时期的大唐盛世、宋辽金辽时期的对峙格局、元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等。
2. 中国古代社会的群体关系及其演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群体关系主要有天下为公、封建等级、士农工商、上层和下层、宗法关系等。
这些群体关系的演进历程,直接关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等级制度的改革与变迁,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封建制度、皇权专制制度等。
这些政治制度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生了诸多变化,如从封建制度到皇权专制制度的演变,从宗法制度到君主制度的嬗变等等,这些都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及其影响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主要包括中华文化的传承、学术思想的传承、文学艺术的传承、宗教信仰的传承等。
这些文化传承的持续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近代史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主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生,直接关涉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塑造了近代中国的格局和面貌。
2.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其演变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包括对外战争、帝国主义侵略、国际合作等。
这些对外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命运,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建国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 近代中国的思想演进与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思想演进与文化传承主要包括中西文化交融、改良思想和维新思潮、五四运动等。
这些思想演进和文化传承的过程,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传统的更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中 国古代史重点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重点梳理中国古代史是高考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明清的漫长岁月。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重点内容。
一、先秦时期(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而周朝则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通过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起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巩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这一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人生哲学。
二、秦汉时期(一)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他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朝的政治与经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在民族融合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四、隋唐时期(一)隋朝的统一与制度创新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统一。
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朝的对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五、宋元时期(一)宋朝的政治与经济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分化事权、重文轻武等措施,巩固了统治。
高考历史必背难点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难点的知识点高考历史必背难点的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文科学科,往往在高考中成为考生们的重点复习科目。
历史的考察范围涉及到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以及近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因此,对于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既需要学生掌握大体的历史脉络和重要事件,也需要对于历史中的难点知识点有较清晰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围绕高考历史必背难点的知识点进行阐述。
一、古代史1.夏朝夏朝是中华文明的开始,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为后期周朝、秦朝、汉朝奠定了基础。
夏朝的真实性仍存在争议,但它的贡献却不容忽视。
夏朝的政治制度是以族长制为主要特征,官员的任命和升迁都以血缘关系为主要依据。
部落的结构比较松散,加之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其政治制度的不稳定。
2.商朝商朝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造型和纹饰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商朝的书法主要有龟甲和兽骨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商朝的末代王朝崩溃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因为将领频繁叛变;二是因为外族的入侵;三是因为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剧烈。
3.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商朝的衰落之后的中原复兴时期。
西周分为两个时期——西周初期和西周中期。
西周初期主要是周武王的战争,他取得了碑阴之战和牧野之战的胜利,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西周中期主要是周宣王、周幽王和周平王执政时期,是西周封建制度的全盛时期。
西周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以奴隶主阶级为基础,神权思想为主要特征,实行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立和权责相对,保证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4.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境内历史上长达250年的一个时期,是先秦诸侯国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原文明的巅峰。
春秋时期主要是发生在鲁国和晋国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战国前期的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与古代四大文明史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关系,它扮演了连接夏商周与其后的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桥梁的作用。
二、近代史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史是历史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具有丰富而庞大的内容。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下面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开端古代中国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他们分别是伏羲、神农、黄帝、炎帝、轩辕、少昊和颛顼。
他们开创了中国的历史文明,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
1. 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人物,他们在中国的开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伏羲是中国最早的传说文明开创者,他发明了八卦,为后来的卜筮和算术奠定了基础。
神农是农业的始祖,他教人们种植农作物、治疗疾病,开创了农业文明。
黄帝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真正的国家的缔造者,他创造了蚩尤,采用了善治之道,统一了华夏部落。
炎帝是中国最早的军人,他专注于军事技巧和铁器制造,为未来的战争打下基础。
轩辕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他建立了以王为主的上层建国制度。
少昊是伏羲的父亲,他建立了中原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
颛顼是黄帝的贤臣,他建立了官制和礼制,为中国古代官制和礼仪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夏、商、西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者是禹。
夏朝统一了各个部落,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基础。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商朝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和可铸铜器,开创了青铜时代的文明。
西周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它建立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
西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周武王领导的,后期是周宣王发展的。
3.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为战国时期和秦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以乱,分裂和战争为主,国家逐渐减少。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阀混战时期的开始,也是许多思想家的诞生时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4.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中国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七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之间互相攻伐,政治势力强大。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难点的复习提纲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难点的复习提纲高考历史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繁多的考试科目,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和闻名已久的历史事件。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高考历史重点知识难点的复习提纲制定和掌握变得十分重要。
本篇文章将着重介绍高考历史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并提出复习提纲,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的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制度;2.东周政治制度:诸侯分封制和周王朝衰落;3.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墨子、墨家思想、儒家、道家思想的兴衰转移;4.秦朝统一和秦始皇的重大政治措施。
二、中国的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和中国的危机;2.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文化碰撞,中国现代史的起点;3.晚清政治制度改革和诸多失误;4.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5.国共斗争: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兴衰;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抗战和解放战争;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重要思想(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8.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程。
三、国外历史1.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重要事件,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2.走上殖民主义的欧洲国家: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3.封建主义时期的法国革命:启示世界的人权和民主;4.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上的影响;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两次战争的启示和共鸣;6.冷战时期:美苏两强争霸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竞争。
四、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1.历史思维的构建和培养;2.历史原子的评估;3.历史材料的使用和评估;4.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书写技能;5.历史思维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总之,历史学习并不只是记忆重要历史事件,它也关乎到我们对自己国家文化和社会的认知、对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对生存和发展的考虑和人类命运共同的憧憬。
在高考历史的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记忆历史事件的层面,更需要注意它们背后的那些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它们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高考历史最难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最难的知识点总结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考试中比较重要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尤其是殷商和周的政治制度,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混淆。
殷商时期政治制度以较为复杂的宗族制和宗法制为主导,这些制度在后来的周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而周代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对周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需要对这些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有着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
2.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是另一个困难的知识点。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而农业经济又以水利工程为基础,这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这些内容的复杂性和纷繁性,也让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感到较为棘手。
3.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是考试中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之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诸多方面,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体系,以及经史子集等文化遗产。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内涵和特点,同时还需要能够清晰地区分它们之间的相同和差异,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是高考历史考试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之一。
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多种多样,有些涉及到宗室政治、封建斗争、农民起义等方面,这些事件的复杂性和纷繁性,令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都感到比较吃力。
学生需要对这些历史事件有着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同时需要能够将这些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5.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考历史考试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之一。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使节、对外约束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的纷繁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都较为吃力。
学生需要对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有着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一、远古时代与早期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原始居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华夏族的形成: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形成华夏族。
夏、商、西周的更迭: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朝由汤建立,盘庚迁殷;西周由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二、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战国时期则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三国鼎立与两晋的兴替: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两晋时期,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动荡,东晋偏安江南。
南北朝对峙与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同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隋唐的统一与繁荣: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唐朝继承并发展隋朝制度,开创盛世局面。
四、宋元明清时期宋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宋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
元朝的统一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融合。
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加强,同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古代文化与制度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等的演变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这些只是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关键知识点,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需要学习和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辅导资料进行系统复习,同时注重理解和记忆相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
高考历史复习重难点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重难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全面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点是皇帝个人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密切相关。
2.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需要;秦灭六国,总结经验,建立统一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主要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2)两对基本矛盾长期存在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二是中央与地方势力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影响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族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形成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体系和特权阶层。
文化上:专制统治控制了思想文化,造成了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历史重难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重难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的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完成统一战争,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汉朝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它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等方面都非常有特色。
二、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和东亚特有的农耕文化。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统治下的地方政府与官僚制度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政治和经济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君主专制统治,官僚阶层掌握政权,而农民则成为统治阶级的基础。
农耕文化则是指农民生活和农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农耕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还对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体系主要包括水路交通和陆路交通两个方面。
水路交通主要是指江河、湖泊和海洋上的航运,而陆路交通主要是指道路和马车等方式。
水陆两个交通方式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运河的建设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的进程。
四、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如造纸、火药、印刷术等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火药是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重要突破,它为后来的火器和火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快速和廉价,大大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五、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包括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论语》、《红楼梦》等等。
绘画方面,中国古代有中国画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如众所周知的山水画和人物画。
音乐方面,中国古代音乐以琴、瑟、笙等乐器为主,并产生了许多名曲和音乐理论。
戏剧方面,中国古代戏曲以京剧、昆曲、豫剧等为代表,它们在表演艺术和创作技巧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六、中国古代的宗教和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等。
高考常考历史知识难点总结归纳
高考常考历史知识难点总结归纳历史是高考文化课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科,历史知识面广,难度大,常考的知识点也很多,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掌握常考的历史难点非常有必要。
下面将对高考常考历史知识难点总结归纳。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其中尤以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最为重要。
封建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贵族拥有土地和权力,并对人民实行等级管理。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制度,从隋朝开始使用,唐朝和宋朝时期最为发展,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
这两个制度被历朝历代不断改革,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着关键的作用。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缓慢。
长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甚至落后于罗马帝国时期。
这是由于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商业和手工业的贬低,以及政治权力对于经济的压制。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和宋朝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相对较好。
三、中国封建文化封建时期的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
儒家文化代表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崇尚礼,尊重中庸,强调教育。
佛教文化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强调修行和超脱生死,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中国的外交事务中国的外交事务历史悠久,早在周朝时期,周天子就与日本人建交。
秦朝始建,开辟了若干条对外通道,并与南越、匈奴等国交恶。
汉朝时期,与西域建交,成立了丝绸之路,民间商业往来十分频繁。
唐朝时期,与外国通婚,长期对抗突厥等蛮族。
宋朝时期,重视海洋经济,通过海外贸易来扩大国家经济,进行外交活动。
明朝时期,震慑东亚,对蛮夷进行强硬斗争,开展外交活动。
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防止外来侵入,但西方列强多次入侵,给国家带来重大困扰。
五、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很多,其中以战争和民族运动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的传统战争方式,游牧民族的侵扰极为普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重难点知识梳理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⑴多元一体: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交融、诞生的核心区域,最终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格局。
⑵兼容并蓄:在中华文明内部,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不断丰富中华文明内涵,促进各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和文化认同感增强。
⑶延绵不断: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总体上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使中华文明生命力不绝、延绵至今。
2.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⑴政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相对松散。
⑵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劳动;出现了奴隶制。
⑶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3.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条件⑴地理因素:依靠大河或海洋的有利条件,便利了对外贸易和扩张。
⑵经济因素:农耕经济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强了实力。
⑶政治因素: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较为完备的官僚机构和军事实力。
具有灾难性的一面,但是也促进了文明的扩张与交流,各民族相互交融,促进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
5.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⑴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⑵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
⑶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隋唐:唐朝实行州、县二级;唐中期以后,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⑸宋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将兵权收归中央。
⑹元朝: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⑺明清:废行省,设三司。
6.郡制和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不是秦朝。
7.“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分割封国领地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⑴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利的交接方式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原则。
⑵秦朝: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⑶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⑷隋唐: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提高了行政效率。
⑸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削弱了相权。
⑹元朝: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⑻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9.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⑴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
⑵春秋战国——举荐或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军功。
⑶汉代——察举制、征辟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
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评士人、按品授官——门第。
⑸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
10.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趋势⑴选官标准:西周依据血缘关系分配官职,汉代的察举制依据品德荐举官吏,隋唐原来的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反映出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从血缘转变为德才。
⑵选官基础:担任官吏是西周各级贵族的特权,两汉及魏晋南北朝的官位被世家大族垄断,科举制实施后,普通平民获得了参加科举的权利,扩大了选官的社会基础。
1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⑴有利于维护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⑵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⑶有利于国家选出真正适合统治需要的人才。
⑷推动了官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⑸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与察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实行之初,有选贤的作用,但成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工具,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12.科举制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
13.科举制的深远影响⑴积极影响①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官职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择优的合理性。
②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③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⑵消极影响①重才轻德: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量,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②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③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⑴单线垂直:以皇权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的相对独立体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
⑵法律原则:遵循“以法理官”,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依法监察,以法律为准绳。
15.谏议制度的对象是皇帝,目的是谏诤皇帝的言行,防止决策失误。
16.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⑴敦促百官只能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权。
⑵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的统一和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暴虐失德行为,也有助于维护中国文官制度的存在。
17.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⑴主权在民: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雅典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
⑵法律之上:雅典实行严格的法治,提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⑶轮番而治: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经抽签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民主选举产生。
⑷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上(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陪审法庭等)。
18.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⑴创造性①民主的创举: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
②多数人参政:集体决策、群众监督,开创了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③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民主制重视全体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⑵局限性①民主范围狭隘:建立在奴隶制之上,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及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②民主性质原始: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许多民主习惯,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运作方式随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19.法律儒家化的影响⑴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强调德治。
⑵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
20.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⑴礼法结合,德主刑辅。
礼教纲常被奉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国家颁行的法律,要符合“德政”的要求,不能与礼制相违背,法律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化推行的过程。
⑵以民为本,抑强扶弱。
不断完善官吏检查制度的同时,以严法治吏;法律严厉防范和打击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救济灾民。
⑶家族主义,家国一体。
21.罗马法的特征⑴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⑵形式:体现出与时俱进,为适应时代和形式需要而演变的特点。
⑶内容: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⑷作用: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
⑸局限: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22.《十二铜表法》的颁布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实质上仍然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法律。
23.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
24.中国古代加强民族关系的措施:设立行政机构;和亲政策;册封授官;会盟定约;边界贸易。
25.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⑴标准:随着封建统治者对民众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两税法)。
⑵形式: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商品经济),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一条鞭法)。
⑶种类: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赋役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
26.原始农业:人类经过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逐步熟悉了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在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27.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⑴经济结构: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⑵生产力发展: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⑶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⑷土地所有制: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28.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⑴含义:指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个体经济。
⑵影响①政治: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②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
③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其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④家庭伦理观念:“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产生。
29.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⑴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管理—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⑵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⑶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30.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技术先进。
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⑶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1.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⑴市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⑵政策: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⑶社会动荡: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⑷技术:官营手工业作为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但难以向社会推广。
32.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⑴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重视商业发展。
⑵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⑶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发展。
⑷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⑸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3.古代史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⑴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
⑵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有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